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28.17 KB
- 文档页数:2
麻醉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麻醉,顾名思义就是麻木、沉醉昏迷,麻醉用在医学当前已经经历了上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最初在《后汉书》里就曾经记载华佗使用麻沸散。
现代医学里提出的麻醉是指的是使用药物或者其他方式让患者整体身体以及身体局部暂时的丧失知觉,由此实现无痛的目标,为患者进行手术。
麻醉手术结束之后并不代表患者自身感受的疼痛就能够完全消失,麻醉手术还会为患者生存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在麻醉手之后要求对患者展开全方位,细心细致的护理通过这些有效的护理方式预防或者降低患者麻醉术结束之后产生的并发症。
那么麻醉术后的护理都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病人的交接事项病人手术后,麻醉医师必须将病人的具体情况与病人的监护室护士交接清楚,对病人护理中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都需要告知护士。
其中包括:病人的麻醉过程,手术方式及术中情况,病人的输血、输液、尿量,出血量以及用药等情况。
交接引流管的类型,位置,是否通畅,切口敷料有无渗出,皮肤受压情况。
交接麻醉术后医嘱以及病人手术后的镇痛方式。
关注病人入室交接时的状态,如病人的血压、心律、呼吸、肤色、意识、神志等。
详细阅读麻醉记录单,掌握围麻醉期的具体情况。
二、麻醉术后的护理首先观察病人的下肢活动是否得到恢复,如果在恢复期麻醉药效已经消失,但是病人的下肢温度,触觉,痛觉仍然没有恢复并且下肢不能活动也不能抬举,那么就应该考虑是否是硬膜外血肿或脊神经损伤,这时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如果病人麻醉后出现头晕或者头痛等现象,则应该考虑是否是硬膜外或腰麻后低脑压头痛或腰麻后高脑压头痛,就应该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如果出现低脑压头痛,病人可以进食,那么需要让病人口服盐水以增加脑脊液同时去掉病人的枕头,让病人平躺休息。
全麻醉术后的护理首先应该让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让患者平卧,头向后仰偏向一侧,这样可以预防全麻术后患者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到患者完全清醒后采取半卧姿势,同时鼓励患者及时咳嗽排痰,保持呼吸畅通。
其次要多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如果全麻术后患者出现舌根后坠,呼吸困难应该托起患者的下颌,让患者及时吸氧。
老年病人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工作体会,为提高老年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本组共13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部患者。
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加强呼吸道管理、行为约束、预防各种并发症、心理护理。
对照组患者仅给于常规的护理,不主动加以任何约束。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输液外渗及导管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躁动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76-02近年来,全身麻醉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多。
全身麻醉可以引起机体发生各种生理变化,尤其是老年病人各个重要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对手术的耐受力差,有部分患者在苏醒后会表现为躁动、意识模糊及轻重不等的不自主运动。
因此,做好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工作,对老年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1]。
现将我院130例老年病人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3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部患者。
其中男89例,女41例。
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岁。
asaⅰ~ⅲ级,体重45~85kg。
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5例,颈部手术8例,开胸手术6例,乳腺手术5例,四肢手术16例。
所有手术均为全麻,术前患者均神志清楚,均无精神病史,均无手术禁忌证。
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asa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护理目的:分析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做好沟通的有效性及相应护理。
方法:对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240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40例躁动患者中,开颅手术58例,胸腔手术64例,腹部手术78例,骨科手术24例,其他16例。
结论:分析了解引起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机制、危害,加强心理护理、预防及及时有效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标签:全麻;苏醒期;躁动;护理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进入麻醉苏醒室后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诸多并发症[1]。
手术中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干扰对患者意识有影响,全麻患者术后清醒前烦躁是全麻最常见的并发症。
本文通过对240例患者在复苏期出现烦躁的原因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全麻复苏患者7532例,其中240例存在苏醒期躁动,年龄0~94岁,麻醉类型: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多发生于拔管后3~45 min。
2 原因(1)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最常见的原因,如疼痛、吸痰、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各种引流管的刺激。
(2)肌松药残余作用可导致患者严重的焦虑和躁动,患者意识早于肌力恢复,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易发生无力咳嗽、舌后坠、呼吸不全梗阻、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蓄积等并发症。
(3)心理压力过大,术前过度紧张、对手术的恐惧及预后的害怕。
另外与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及社会背景有关。
3 结果术后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清醒,对外界刺激呈高敏的状态,任何刺激均可引起躁动,如疼痛、尿管刺激、气管插管、肌松药残留、紧张、恐惧等最为常见。
可表现为狂躁、叫喊、呻吟、咬气管插管,甚至试图拔除气管插管、导尿管等行为。
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随访,大部分患者对躁动时发生的事无记忆,只有小部分患者记起躁动时发生的片断。
4 护理4.1 适当的镇痛、镇静术后伤口疼痛是麻醉恢复期躁动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胸腔手术创伤大,患者术中常处于各种特殊体位,术后放置较粗的胸腔引流管而引起术后较重的疼痛,苏醒后患者难以忍受疼痛不适,会剧烈扭动身体并试图坐起,躁动加剧疼痛影响呼吸运动、咳嗽、排痰,容易导致缺氧,使血氧饱和度短暂下降。
麻醉恢复室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全身麻醉后的苏醒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上呼吸道梗阻、躁动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所以具有多种不利影响。
麻醉恢复室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患者手术期间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监测,该工作的进行能够避免患者出现全面苏醒期躁动症状,也能从各类麻醉问题减小中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麻醉恢复,全麻苏醒期躁动,护理工作,分析研究一、全麻苏醒期躁动概述全麻苏醒期躁动简单来说就是在患者苏醒期间出现兴奋、哭喊、不自主运动的症状,不同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表现出的症状不同,如果患者的症状较轻,那么可能会出现昏迷、嗜睡、乱动的状况。
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不但会出现昏迷、意识模糊的症状,也会出现高声叫喊、四肢不停摆动的症状,该症状出现之后需要为患者使用镇静剂才能将其有效控制。
全麻苏醒期躁动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导致这种症状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
对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如果患者身体内的麻药没有被吸收殆尽,这种情况下麻药就会对患者的大脑皮层、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产生影响,进而使得患者出现多种症状。
其次,手术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受到极大的创伤,所以在手术完成之后麻醉效果逐渐退散时,患者身体上会产生极大的疼痛感,当疼痛感较为严重且患者麻醉中镇痛不全时,就会出现血压上升、心率增快的症状,该问题在严重情况下也可能会导致全麻苏醒期躁动症状出现。
除此之外,患者的身体素质与全麻苏醒期躁动症状出现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一般的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较低,在手术之前心理压力也较大,所以术后会由于心理压力大和精神过度紧张而导致全麻苏醒期躁动问题出现。
通过研究可以得知,当患者出现全麻苏醒期躁动症状之后,不论症状严重与否,患者自身的循环系统负荷都会增加,心率也会出现失常症状,当患者心率失常血压升高时,就可能会造成其他多种并发症的出现。
其次,全麻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乱滚乱翻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患者无意识的翻身就可能会引起手术切口出血、裂开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也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全麻手术后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各种类型全麻患者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提出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通过对548例全麻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引起躁动的原因。
结果 548例患者中,有286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52.22%,结论护理人员重视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对降低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全麻苏星期躁动观察护理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进入观察室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临床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多语多动,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强烈挣扎以致坐起不自主运动,不听指令,严重时可造成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及护理措施,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我院对348例全麻手术后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发生躁动的原因,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2 本组548例,其中男356例,女192例,年龄4-81岁,腹腔手术185颈部手术72例,开胸手术83例,乳腺手术76例,四肢手术32例。
妇科手术92例,骨科手术18例,手术前均无并发症,均采用插管全麻,482例术后带气管导管入PACU,66例拔管后入PACU,平均复苏时间120min。
1.3 方法观察各种不良刺激引起躁动的发生率,不同手术类型苏醒期躁动的比例1.4 结果各种有害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其中疼痛、尿管刺激、气管刺激较为常见。
因麻醉镇痛药物作用逐渐消退而发生疼痛,导致患者无意识挣扎,不自主运动使血压升高,脉搏加快;麻醉减浅后,不能耐受气管导管和尿管刺激而导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拮抗催醒药物、酸碱平衡失调、低氧血症等亦是苏醒期躁动的诱因,患者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也是躁动发生的诱因。
2 讨论2.1 引起躁动的原因(1)任何刺激都会引起躁动和不安,拔除导尿管,引流管、气管导管等。
(2)体外循环等手术操作所致的微量空气造成脑血管的栓塞,可以引起术后精神运动以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发生谵妄的机率高。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全麻手术中,患者在苏醒期间出现躁动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
躁动不仅会给患者的恢复过程带来困扰,还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并给护理工作带来挑战。
因此,理解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并探索相应的护理策略,对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原因;护理研究;进展引言在全麻苏醒期,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注,以确保他们安全和舒适地从麻醉状态苏醒过来。
而患者在此期间可能会出现躁动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好动等行为。
躁动状态不仅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过程。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来帮助患者安静、稳定地恢复。
1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1.1药物因素药物在手术中使用是控制患者疼痛和意识状态的重要手段,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和其他药物可能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发躁动的发生。
其中使用兴奋类药物会引发刺激性反应,一些麻醉药物和镇静药物也可能导致兴奋副作用,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丙泊酚和异丙酚)以及兴奋类药物(如氯胺酮)。
这些药物在一些患者身上可能引发不安、焦虑和躁动等反应。
其次,神经肌肉松弛剂是在手术期间用于肌肉松弛的药物。
然而,在苏醒期,这些药物可能仍然存在,残留的神经肌肉松弛剂可能引起患者肌肉僵硬和不适感,进而导致躁动的发生。
此外,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使患者在苏醒期出现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这些不适感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躁动行为[1]。
1.2疼痛感知手术后的疼痛是患者在苏醒期躁动的常见因素。
由于手术操作对组织造成创伤,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引起痛觉感知。
这种疼痛刺激可以激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包括情绪紧张、焦虑,增加躁动的可能性。
除了直接的疼痛刺激,术后患者可能还面临其他与疼痛相关的身体不适感。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如何护理?全麻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在麻醉苏醒期许多患者容易出现躁动症状,其临床表现不一,是一种不良的术后应激反应。
麻醉苏醒期躁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影响手术成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其发病原因并积极预防护理,对患者安全以及手术成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临床中又该如何护理呢?本篇文章就带大家探索和分析该问题的相关情况。
一、什么是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躁动?全麻复苏期躁动,简称EA(emergence agitation),是全麻手术患者在术后复苏期期间特有的一种常见术后并发症反应。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麻醉复苏期躁动多发生于拔管后15分钟左右,目前在我国的发生率为22.5%左右,且以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学龄前儿童为主)居多。
迄今为止,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这也是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全麻复苏期躁动的临床症状不一,主要为躁动、兴奋、定向障碍等,大体可分为六类,即:①心率增快,呼吸浅慢,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②患者对气管导管的刺激不耐受,有呛咳,企图拔除气管导管;③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躁动,或兴奋、极度烦躁、挣扎;④多动、谵妄,有的患者试图坐起;⑤出现剧烈的不协调“拍击”样运动;⑥患儿常表现为激惹、持续哭闹、无法安慰等。
二、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一)麻醉原因手术前以及诱导维持期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复苏期发生躁动。
例如,阿托品容易导致出现谵妄;东莨菪碱可导致术后发生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氯胺酮、硫喷妥钠也可致复苏期出现躁动。
可挥发吸入类麻醉药物也是诱发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术后快速苏醒,拔管时机掌握不合适,导致气管导管刺激加重也是造成躁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术后止痛干预不完善,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等都容易引起躁动。
临床上如何预防及处理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术语与解答】①患者术后反复躁动可使医护人员处理较为棘手,以及引起患者家属着急与不安,甚至其家属对麻醉质量提出不满或质疑;②目前虽对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无特效治疗方法,但了解躁动的可能性机制与相关促发因素,可有利于采取对应性措施,以便给予相关预防及处理。
【麻醉与实践】对于可能发生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患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给予预防与处理:1. 消除思想顾虑①麻醉前通过访视患者,尤其对可疑性躁动患者(如A型性格患者,包括A型血和AB型血患者)应预先给予心理疏导和相关提示,以利于减轻全麻术后的躁动;②患者入手术室后,全麻诱导前再次向患者讲明术中置入导尿管的必要性与全麻术后可能出现的尿道不适感或尿意,需要予以配合。
尤其男性患者更应强调或告知出现“尿意”、“尿急”、“排尿困难”等不适感时一种假象,主要是导尿管刺激所致,有尿会自然从导尿管中排出,不必担心和顾虑,不予理睬,很快会好转;③需全麻气管插管者应告知患者术中必须建立人工呼吸道,实施呼吸支持,嘱咐患者术毕意识清醒后先不能讲话,也讲不出话,此种咽喉难受或不适感需坚持忍耐、配合,一般在5~15分钟可拔出气管插管,拔管后不适感自然解除,以便消除全麻术毕神志清醒或半清醒时因咽喉不适和不能讲话而产生的恐惧感。
此外,插管前先将导管给患者看一下,比全麻术毕苏醒期再给予解释效果显著;④告之患者全麻手术结束后可能需要从口腔、咽腔、鼻腔以及气管内吸引分泌物,其相关不适感非常短暂,让患者理解合作;⑤还需向患者讲明全麻术后麻醉药作用消失后有可能出现创口稍有疼痛,如不能忍受可口述或用手予以指点,以便麻醉医师采取镇痛措施。
总之,让患者越知情,术毕苏醒期患者越予以配合。
2. 提前采用预防措施①开胸、剖腹与关节手术,以及创伤较大的其他手术,在不影响呼吸功能情况下,根据年龄、体质、病情给予麻醉性镇痛药尽可能用足,为避免术后呼吸抑制,手术后期可改用适宜剂量哌替啶替换芬太尼类,因哌替啶除具有镇痛效应外,还具有镇静作用;②术毕提早应用镇痛泵(PCA)也是预防措施之一,即手术结束之前先将PCA用于患者,可缓解或抑制术毕产生的创伤性疼痛与其他不适感;③若需要术中导尿的患者,尤其男性患者,应将导尿管涂抹固体局麻药(如1%丁卡因或4%利多卡因软膏等)。
麻醉复苏期患者的护理麻醉复苏期是指患者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后, 进入复苏室,由麻醉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随着施行麻醉和手术的增加,手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复原,再加上手术麻醉期间已发生的循环、呼吸、代谢等功能的紊乱未能彻底纠正,患者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麻醉苏醒期仍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在此期间, 患者经常出现各类并发症, 常见的是呼吸系统并发症, 如舌根后坠喉痉挛、喉头水肿等, 这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现代医学观点认为所有施行全身麻醉及重大手术的病人, 均应在麻醉及手结束后由专业医护人员给予特殊的监护和护理, 以防止病人出现意外, 并顺利安全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因此PACU 在围手术期病人管理中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复苏室护士一项重要工作便是观察与护理麻醉复苏期患者。
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细心观察和精心护理, 以便使患者安全、顺利地度过麻醉复苏期。
还应及时发现、处理对各类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非正常反应, 及时报告有关人员, 以便及时抢救患者生命。
因此麻醉复苏期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是确保患者预后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全身麻醉复苏期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从而确保患者围麻醉期护理安全。
麻醉复苏室( PACU )是对手术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 继续治疗直至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场所。
全球第一个复苏室是1923 年由Dandy和Firor于美国Johna.s Hopkins 医院成立的,当时是作为神经外科复苏室。
1942 年Mayo医院建立手术复苏室。
时间和实践充分证明PACU 能为手术麻醉后病人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监测治疗。
国内PACU 起步较晚, 但随着人们对PACU在围手术麻醉期病人管理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 PACU 重要性日渐突出。
1 PACU 工作的重要意义1. 1 对麻醉患者术后生命功能进行连续监测麻醉及重大手术后, 其麻醉和手术对病人的创伤和打击以及对生理的干扰仍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各种生理反射也未完全恢复, 其潜在危险并不亚于麻醉诱导期, PACU 能为术后患者提供安全的高质量的监测与治疗, 解除了医护人员和病人/术0后之忧。
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的护理摘要】总结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护理经验,减少苏醒过程中出现的循环、代谢、呼吸等方面的异常、意外或并发症。
方法分析全麻患者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或其他异常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结果通过对易出现的异常及并发症的护理干扰,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患者顺利康复。
【关键词】全麻异常并发症护理全身麻醉适应于精神紧张不合作的病人和年幼的病儿,其次,刺激性大,时间长和范围广的手术及局部麻醉或椎管麻醉效果不好或失败者[1]。
为确保全麻术后患者安全,必须充分重视其苏醒前的护理工作。
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共实行全麻病例10例,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减少了并发症及其他异常病变的发生,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麻患者10例,其中成年患者2例,8岁以下小儿8例。
术后均为出现特殊并发症及其他异常病变,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
2.1.1 全麻苏醒前,有专人护理。
全面监测患者的体温,心律,血压,呼吸频率,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及瞳孔,尿量等各项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
根据不同情况,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直至病人完全清醒,循环和呼吸稳定。
在观察室或麻醉恢复室内应准备急救用药和用品以备急用。
2.1.2 全麻苏醒前患者都有躁动不安,应适当的加以约束或加床栏保护,防止躁动引起自身伤害及坠床,还要避免约束带过紧对患者造成损伤,及时观察四肢运动,适当给予镇静药物。
2.1.3 防止压疮给予皮肤护理,受压部位防止皮肤长期受压,适当做轻轻按摩,避免潮湿和摩擦。
2.2 维持呼吸功能2.2.1 防止误吸2.2.1.1 麻醉前至少应禁食4~6小时。
若病人饱食后而又必须立即在全麻下施行手术时,应于麻醉前放置粗大胃管抽吸和清洗以排空胃内容物,或采取清醒气管插管。
2.2.1.2 全麻苏醒前,患者以侧身位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2.2.2 防止舌后坠。
2.2.3 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的处理:用吸引器吸去咽喉及口腔内分泌物。
颌面外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护理口腔和咽腔是人体上呼吸道的重要通道之一,此部位的疾病易导致口咽腔结构改变。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多数涉及到口底、咽部、舌根、颈部等邻近上呼吸道上端区域,极易发生上呼吸道梗阻。
而小儿舌体相对较大,咽部较成年人狭窄,黏膜幼嫩,呼吸肌发育不全,肺泡数量少[1],体温调节能力差,这些小儿生理及解剖结构的特点,易导致全麻术后多种不良的并发症。
熟悉颌面外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特点,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临床资料本组176例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为2个月~8岁。
腭裂102例,舌下腺12例,颌下腺11例,淋巴管瘤17例,血管瘤34例。
手术使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静脉复合麻醉,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除两例鼻腔插管外,余为口腔插管,手术过程均顺利。
麻醉苏醒期未出现不良并发症154例,占87.5%。
各种并发症如下:呼吸道梗阻8例,占4.5%;体温过低6例,占3.4%;苏醒延迟3例,占1.7%;呕吐误吸5例,占2.8%,所有并发症小儿均处理及时,恢复良好,平安送回病房。
2.不良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2.1 呼吸道梗阻原因:呼吸道梗阻是小儿全麻术后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本次报道发生8例,占4.5%,其主要原因为:①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小儿舌体相对较大,咽部较成年人狭窄,声门下血管淋巴组织丰富。
②声门水肿:选择气管导管管径偏大,手术操作经常移动压迫气管导管,术中麻醉过浅,吞咽频繁[2],插管动作粗暴,术后病人躁动未能适时拔管。
③颌面外科手术创伤可引起口底、咽部广泛性水肿,组织移位,水肿导致上呼吸道狭窄。
④异物梗阻:痰、分泌物、呕吐物及切口渗血不能及时吸引。
⑤肺通(换)气量不足:由于小儿呼吸肌发育不全,肺容量小,因此麻醉药物及肌松药残余作用造成呼吸抑制或者通气量不足而导致spo2下降。
2.2 呼吸道梗阻的预防及处理:2.2.1 喉头水肿。
尚未拔管的患儿应妥善固定好气管导管,观察气管导管的长度,防过深或过浅,掌握气管拔管的时间,留置时间越长,喉头水肿的发生率越高[3]。
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护理
我科苏醒室(PACU)2012年12月成立,共4张床位,由1名麻醉医师和一名护士管理,收治
全麻术后患者,年龄7个月—90岁。
留观时间1—3小时。
超过3h不能转出者均转入ICU。
2 麻醉种类??静吸复合加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硬膜外加静吸复合麻醉。
3 进入PACU指征由麻醉医生判断是否收入PACU 全麻术后未清醒, 自主呼吸未恢复或未
完全恢复,带气管插管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肌张力恢复不满意;呼吸、循环不稳定,有特殊病
情变化需短期观察的患者。
4 离开PACU的指征?? 由麻醉医生判断??患者神志清醒;肌力、肌张力、呼吸恢复满意;咳嗽、吞咽等保护性反射恢复;脱氧条件下SpO2维持在94%,持续5min以上;血流动力学稳定。
5 入PACU护理措施
5.1 一般护理
全麻患者手术毕入苏醒室,苏醒室各类抢救物品呈备用状态,常规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
2-3L/min.无自主呼吸的患者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安排合适的体位,必
要时加用约束带。
向麻醉医师了解术中的情况。
将输液装置、各种引流管、负压装置妥善安放,维持静脉输液输血通畅。
留置导尿应加固导管,及时清除袋中尿液并记录尿量。
将被子
盖好,注意保暖。
根据医嘱每5~10 min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
5.2 保持呼吸道通畅
5.2.1自主呼吸未恢复或未完全恢复带气管插管的患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根据患者
病情、SpO2、血气分析等调节呼吸机模式和参数,适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恢复
后常规给予氧气面罩或鼻导管给氧。
并监测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SpO2、呼吸动度。
5.2.2 气管插管拔管指征:PaO2在正常水平(>80mmhg),SpO2>95%,患者神志完全恢复,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恢复,呼吸动度良好,节律正常,呼吸频率<30次/分,肌张力恢复,四肢活动自如,能完成指令动作。
5.2.3 气管插管拔管拔管前向患者作好解释,准备好氧气面罩或鼻导管,给予气管和口
腔充分吸痰后,置吸痰管于气管导管最深处,一边吸痰一边拔管,拔出气管导管后立即给予
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拔管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节律,观察病人有无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鼻翼煽动、三凹征、心率增快、呼吸困难、SpO2下降等缺氧表现。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床旁备气管切开包,简易呼吸球囊等急救器材。
本组病例拔管后发生喉痉挛3例,
经及时打通气道,简易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应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药物后呼吸困难缓解,SpO2恢复正常。
5.2.4 全身麻醉时用药量过大或辅助药物过多,均会导致苏醒延迟、呛咳、吞咽反射微弱。
为保证呼吸道通畅,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口咽分泌物和呕吐物误吸,随时吸引;遇到舌后坠患者,头后仰、张口、托下颌一般可以缓解,严重者可应用口咽通气管和鼻咽
通气道;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较为少见,一旦发生要及时抢救,一般采取充分供氧、地塞米松10~20mg静滴、氨茶碱250mg加50%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注,不缓解者,应用肌松剂后气管插管较为安全[1]。
5.3 保持循环系统稳定
麻醉药物和手术创伤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并不因为手术结束而消除。
由于突然改变体位,使患者血液在脑、心脏、动静脉及肺血管床异常分布,重要脏器短时间内得不到供氧,极易
诱发循环虚脱,甚至循环停止,尤其易发生在手术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2]。
这时要严密观察
心血管反应,连续监测ECG。
低血压常因血容量不足和残余麻药作用引起,应及时补充输液量、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检查有无内出血,残余麻醉药可用盐酸多沙普仑注射液1~
2mg/kg静注对抗;高血压多由麻醉减浅时留置气管导管和手术部位疼痛刺激引起,处理以酌
情拔除气管导管和应用利喜定注射液10~50mg静滴;,常见心律失常为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
要明确诊断,对症处理,直到循环稳定。
5.4 避免意外损伤
吸入麻醉药排除过快或氯氨酮等药物副作用均可引起苏醒期患者多言、幻觉、躁动,此
时护士应高度警惕,注意安全,加强保护,避免输液器针头和引流管脱出;更要防止患者坠床,合作患者要进行心理护理、必要时可应用镇静药物[3]。
5.5 注意保温
在麻醉过程中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体温极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发生过高
或过低,在苏醒期它对机体可造成严重损害,以体温低较为常见,此时可应用电热毯或热水
袋进行保温,热水袋的温度不超过50℃,并用热水袋套或毛巾包好,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
防止烫伤;体温低亦可影响SpO2 监测,应与低氧血症相鉴别,低氧者要采用低流量吸氧、辅
助或控制呼吸(PEEP)进行纠正。
5.6 疼痛护理
全麻苏醒后随着镇痛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一种恶
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急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可出现情绪
改变、心率、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及出汗,这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协助麻醉医师
采用静脉应用镇痛药或者进行镇痛泵处理。
6 小结
全麻患者术后复苏期间,麻醉药物作用尚未完全清除,加上伤口疼痛和各种管道的刺激,病情变化快,是各种手术后并发症的高发期,通过在麻醉复苏室对患者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
的密切观察和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减少和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患者
手术的风险和不安全因素,是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的
参考文献
[1]薛富善,袁风华.围手术期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69-470.
[2]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30-435;1294-1295
[3]李学增.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