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期理论及其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周期理论及其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周期理论及其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周期理论及其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2005年第1期?上海经济研究?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与

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磐零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00020)

内容摘要: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所开创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这一理论不仅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本文在阐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这一理论与传统经济周期

理论的异同,并对这一理论在当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作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真实经济周期;技术冲击;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5—1309(2005)01一0057一06

200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芬尼?基德兰德(FinnKydland)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教授。两人之所以能征服诺贝尔奖的评委,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何谓真实经济周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有哪些异同?这一理论在当代宏观经济学中处于什么地位?本文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理论探讨。

一、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BusinessCycIeTheory,简称RBC)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家。④他们的理论之所以称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源于他们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根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真实因素的冲击,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真实因素引起冲击从而导致了经济周期。近20年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根源和性质的看法,也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向,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而且持久的贡献。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做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的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

具体来说,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收稿日期:2004—12一02

—57—

?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l期

第一,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冲击是经济周期的根源。经济运行会受到一些无法估计的冲击(Shocks)偏离原来轨道而不时地产生波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量是供给面(特别是技术)的冲击,而非先前经济周期理论所强调的需求面的冲击或货币变化的干扰。其理论学家认为,真实冲击导致了技术进步率大幅度的随机波动,从而引起了总量生产函数的移动,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和工资及利率等经济变量的相对价格。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为物质技术或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人一般把索洛剩余(S010wResiduaI)@视为对技术的冲击。

第二,理性预期经济主体根据外生的技术冲击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经济波动是技术进步对总量生产函数产生冲击后人们进行帕累托最优调整的结果。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具备理性预期,他们从效用期望值最大化目标出发来选择消费和劳动供给。当真实的技术冲击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时,理性经济主体会针对这种波动最优地调整其劳动供给和消费。这种最优调整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波动,从而产生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主体做出的具备帕累托效应的有效反应的结果。

第三,经济波动是经济增长的自然率(趋势)本身的波动,而非对确定的增长率的某种长期趋势的暂时偏离,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是统一的。既然经济周期是理性主体对技术冲击的最优反应,经济波动就不应被视为对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暂时偏离,而是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即经济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在变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整合在了一起,抛弃了传统主流经济周期理论对短期经济和长期经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常规划分。其理论学家做出大胆推断,经济周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繁荣还是衰退,都是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均衡状态。

第四,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不存在失灵,产出和就业的波动主要是由技术冲击引致的均衡的经济增长趋势本身的波动,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冲击的最优反应,因此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波动。因为波动并不反映市场失灵,政府为减轻波动而采取的于预政策就不可能达到所期望的政策目标,并且在任何情况下,政府为减轻波动而采取的反周期政策都将减少人们的福利水平。简而言之,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含义是经济周期不过是代表了随时间变化的帕累托最优,旨在减轻经济周期影响的反周期政策毫无意义可言。

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

经济周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因素冲击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一冲击又是怎样导致了经济的波动?政府应不应该或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恢复经济的稳定?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经济周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下面我们将其与凯恩斯主义(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㈤

(一)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各派和主张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各派在经济周期问题的争议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经济周期的性质是什么?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不应该以及应该怎样减少经济波动?在这些问题上,以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凯恩斯主义各派的认识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1.经济周期的性质

一58—

2005年第1期?上海经济研究?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凯恩斯主义各派都承认经济中存在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即存在经济周期,但对经济周期性质的认识不同。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有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之分,前者研究长期问题,后者研究短期问题。长期中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是长期总供给,即长期中的生产能力。长期总供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资源和技术,长期中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稳定的趋势,称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短期中的经济状况取决于总需求。经济周期是短期内经济围绕长期稳定趋势的变动,或者说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偏离。如果把各年的经济状况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长期的趋势用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周期就是这两种国内生产总值的偏离。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反对这种解释。他们首先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其理论学家认为,长期中和短期中决定经济的因素是相同的,都可以主要归结为对供给面特别是对技术的冲击。因此,人为地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是无意义的。经济周期并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偏离,即不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偏离,经济周期就是经济趋势本身或者说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本身的变动。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一个问题。

2.经济周期的原因

经济周期的原因一直是经济学各派争论的焦点,也是其周期理论分歧的关键所在。凯恩斯主义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都承认经济周期根源于某种或某些冲击,甚至都把“真实”因素冲击看作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但两派的貌似之处仅止于此,在以下问题上两派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

内生论还是外生论?根据把引起经济周期的冲击归结为外生因素还是内生因素,形形色色的经济周期理论大体上可分为内生论和外生论。内生论认为经济周期根源于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冲击,可以用储蓄、投资等内生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经济周期。外生论认为经济周期根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外生因素冲击,可以用政策变动或技术进步等外部冲击来解释经济波动。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基本上属于内生论,其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周期应该用经济的内在因素解释,即使有来自于外部的冲击,经济周期也会内生地形成,且相对于内生因素而言,外部影响是第二位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属于典型的外生论,认为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的冲击。

需求面冲击还是供给面冲击?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导致经济周期产生的冲击主要是引起总需求变动的需求面的冲击。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造成经济周期产生的冲击主要是引起总供给变动的供给面的冲击。供给面的冲击又有引起有利作用、刺激经济繁荣的“正冲击”和引起不利作用、导致经济衰退的“负冲击”。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事件都可以成为对经济大大小小的外部冲击,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甚至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也作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之一,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技术冲击。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学者认为在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中,技术进步占三分之二以上。

冲击如何引起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各学派尽管对冲击如何引起经济周期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认为市场调节机制的不完善性或者说市场失灵是冲击来临后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完善,短期中工资和价格调整不灵活,总需求变化的冲击必然会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增减,从而出现经济波动,且在短期内充分就业的经济均衡难以自发实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则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充分就业的经济均衡在任何时期都能自发地实现,经济波动只不过是技术进步对总量生产函数产生冲击后理性预期经济主体进行的帕累托最优调整过程。举例来说,假定经济处于正常运行之中,这时出现了重大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会对总量生产函数产生冲击,从而改变工资、利率等经济变量的相对价格,引起理性经济主体调整其劳动供给和现期消费等经济行为,而这种调整必然造成产出和就业的变化而出现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波动并非是对经济长期趋势的偏离,而是趋势本身的改变。因此经济周期是正常的,并非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致。

3.应对经济周期的政府政策

一59—

?上海经济研究?2。05年第1期

不无分歧的凯恩斯主义各学派普遍坚持短期宏观经济需要稳定,也可以通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稳定。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采用反周期政策减轻经济波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既然经济周期不是市场失灵所致,经济波动是理性经济主体对供给面主要是技术冲击所做出的具有帕累托效应的最优反应,政府就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波动。经济波动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减轻波动,政府为减轻波动而采取的干预政策不可能达到政府所期望的政策目标,在任何情况下政府的反周期政策都将减少福利,并往往会成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为此,政府的注意力应该集中于技术进步率的决定因素上,而不是产出的波动上。

(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它们在自由放任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经济周期理论表现出较多的一致性。它们都是经济周期外生论,都认为导致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源是来自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的冲击;都强调经济主体的预期在经济周期形成中的作用,正是人们面对外生冲击在一定预期下采取的经济行为导致了经济周期;都坚持新古典主义信条,认为市场调节机制完善、价格调整灵活、市场会在自然率处出清;都反对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认为政府的反周期经济政策无效且会造成扭曲,政府的作用不是采用反周期政策来调节经济,而是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尽管自由放任的宗旨未变,但与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比,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许多方面还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和创新。它们在经济周期理论上存在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经济周期的根源不同。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将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归结为影响总需求面的货币冲击,即根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或未预期到的货币扰动,而把货币扰动又主要归结于制度或政策的变动,因此其理论可称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影响总需求的货币冲击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影响总供给的技术冲击。

2.冲击引发经济周期的机制不同。货币主义认为冲击引发经济周期是实际物价与名义物价发生错误讯号令资源“错置”所致。经济运行受到冲击后,货币量变动首先会改变相对价格或资产价格水平,导致支出、收入和物价的上升,但经济主体的适应性预期使其在短期内高估其实际货币资产,导致更多的暂时性支出,从而导致经济波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扰动引发经济周期是价格信息不完全所致。货币供给的过度增加使一般物价上升,经济主体由于信息不完全,会错将一般物价上升当作相对价格变动从而扩大生产、增加投资,当他们意识到上述错误进行调整时,产出又跌至较低水平。因此,尽管经济主体具有理性预期,价格信息不完全仍会导致经济波动。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则把经济波动看作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对总量生产函数因受到真实技术冲击发生变化而做出的具有帕累托效应的有效反应的结果。

3.经济周期的性质不同。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仍把经济周期看作是对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暂时偏离,这种偏离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因此对社会来说是不合意的,经济波动会降低社会福利。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则把经济波动视为自然率本身的波动而不是对长期增长趋势的偏离,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本质是统一的,而且经济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经济的均衡状态,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冲击的最优反应。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看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上都承认经济运行中存在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都认为经济增长或说经济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取决于这个社会可以得到的劳动、资本和技术,都认为经济波动根源于某种或某些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都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也都同意投资、消费和政府收支的变动会导致经济的波动。这些是它们的一致性所在。从差异性来看,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者尽管在如何减轻经济波动以及货币与产出之间的传导机制方面存在很大分歧@,但原则上都同意以下三方面一60一

2005年第1期?上海经济研究?

的共识:其一,经济周期可以看作是对经济增长的某种长期趋势的暂时偏离:其二,经济周期对社会来说是不合意的,因为对经济长期趋势的偏离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其三,冲击主要是对需求方面的冲击,货币因素对于经济周期十分重要。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却认为经济周期并不是对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偏离,经济波动就是经济长期增长趋势本身的波动,经济周期的每一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都是理性预期主体面对冲击进行最优调整的结果,冲击主要是对供给面的冲击,对经济周期重要的不是货币这一名义变量因素,而是技术冲击这一真实因素。正是对上述三方面问题做出的否定性的回答或说重新的阐释,使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既有别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也不同于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三、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当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它们在自由放任的宗旨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前者在经济理论上却超越了后两者。众所周知,在经济周期问题上,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因被指责缺乏微观基础而受到冷落的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逐步发展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曾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革命”,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曾被称为“从根本上改变了宏观经济学”,但由于两者理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从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无力应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挑战。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发展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它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学的看法,以一种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古典”的理论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已经取代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成为与新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最主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学派。正如我国学者左大培所说,“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经济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的弗里德曼将货币数量论发展为货币主义,以后卢卡斯等人又将这一观点发展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学派,使新古典经济学式的以正统微观经济理论说明宏观经济波动的观点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占了上风。这一研究方向以后又发展为普雷斯科特等人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这是完全以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说明宏观经济波动。这一类经济理论的发展都支持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作为一种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古典”的经济学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受到推崇的同时也遭受着非议。在诸如有何证据证明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的主要根源、理论能否解释美国GDP的动态特征以及其更为“古典”的政策结论等问题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遭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指责。虽然面临众多批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当代宏观经济学做出的一些重要并且持久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些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学将增长和周期分开研究的传统方法提出了挑战。通过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整合在一起,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经济周期研究的方向,并促使宏观经济学家把注意力再次集中在经济的供给面上;第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跨时间和动态的特点,推动了动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近些年来,许多宏观经济学家,不管其属于哪个学派,都普遍采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来研究宏观经济;第三,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学者在研究中并不是采用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来验证他们的模型,而是用他们特定的模型(针对随机性冲击)对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模拟,然后用模拟出的结果和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相对比。通过这种做法,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学者为宏观经济学许多变量的“一般均衡”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行的方法。

一61—

?上海经济研究?2。。5年第1期

综上所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既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宏观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虽然将其视为新的正统宏观经济学还有些牵强,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其主要的开创者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学界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极大肯定以及这一理论在当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口

(责任编辑:宇立)

参考文献:

1.FinnKydlandandEdwardPrescott(1982):TimetoBuildandAggregateFluctuation,Econometrica,50(6):1345—1370

2.Long.J.B.andC.I.Plosser(1983):RealBusinessCycles,JournalofP。liticalEconomy,91(1):39—693.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著.与经济学大师对话——阐释现代宏观经济学.王曙光,来有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杨立岩,王新丽.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2期.第32—35页

5.黄险峰著.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胡永刚著.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左大培.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期.第3l一35页

注释:

①基德兰德扣普雷斯科特l982年的论文《建造和聚集波动的时期》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论著,朗和普罗瑟l983年的论文中引入了“真实经济周期”这一术语。

⑧索洛乘余将任何不能用要素投入的变化来解释的产出变化归结为技术进步。

④尽管并不科学,为了分析简便的需要,本文把20世纪80年代前的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统称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

⑤对于稳定性政策来说,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坚持固定规则,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拥护相机抉择。对于货币与产出间的传导机制,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中,货币非中性是用适应性预期以及工资和价格对名义需求;中击的缓慢调整来解释的,而在70年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中,货币非中性被解释为理性经济主体不完全信息的一种后果。

⑥左大培.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l期.第34页。

一6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作者:梁军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00020

刊名:

上海经济研究

英文刊名:SHANGHAI EOONOMIC REVIEW

年,卷(期):2005,""(1)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7条)

1.Finn Kydland.Edward Prescott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 1982(06)

2.Long J B.C.I. Plosser Real Business Cycles 1983(01)

3.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王曙光.来有为与经济学大师对话--阐释现代宏观经济学 2000

4.杨立岩.王新丽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新进展[期刊论文]-经济学动态 2004(02)

5.黄险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2003

6.胡永刚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 2002

7.左大培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经济学动态 2004(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彭涛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评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4)

本文介绍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它的基本思想及其评价。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实际产量自然率的波动,它由技术冲击引起

,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是经济波动的核心传播机制,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主张是政府不应对经济波动进行干预。虽然这一理论受到各种批评,但我们仍认为它是有价值的。

2.期刊论文王征.Wang Zheng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源流、内涵及影响-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4)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自由流派.它突破了货币周期理论,把来自供给方面的技术冲击等意外真实冲击看作是经济波动的根源;认为经济波动不是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偏离,否定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和短期的观点;坚持货币中性主张;反对政府的干预政策.它以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说明宏观经济波动,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原因的理解,超越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3.学位论文王显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述评2004

该文扼要介绍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基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作了较深入的评析.该理论模型是在批判继承卢卡斯—巴罗的货币错觉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就其前提假设、模型构造还是政策结论都具有浓厚的古典色彩,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发展的第二代.它试图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有关经济周期的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无法解释70年代初的滞胀现象,而在理论逻辑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选择性微观基础,也就是著名的卢卡斯批评问题它.RBC模型采用了"代表性经济主体"分析方法,成功地克服了卢卡斯批评问题.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建议无法在当今西方经济中有效实施,但它的分析方法——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从代表性经济主体跨期最优化行为出发,导出宏观结论—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分析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但该文认为该方法仍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反映,回避了经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难以真正揭示经济波动规律,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两个长期独立的研究领域,在GDP遵循随机游走过程假说基础上,该理论模型较为成功地把它们整合在了一起.以技术为主要的经济波动冲击机制和以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为核心传播机制,该理论模型的此种做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同时也受到不少批评.它本身也在批评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中国的经济周期有其特殊的制度环境,但文章最后也就该模型联系中国的经济实际做了粗浅分析,尝试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4.期刊论文潘丽萍.刘洁泓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探讨-内江科技2006,27(9)

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宏观经济学中较前沿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包括该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观点、政策含义以及对该理论的评价等,并对此作一些探讨.

5.学位论文黄险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2001

该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简要讨论.第二章重点讨论一个基本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考察一个没有市场不完全性、没有外部性、没有市场缺失的瓦尔拉斯经济在受到真实冲击(技术冲击)时,是否会产生与现实经济相似的波动.在概略讨论了经济周期及其特征事实之后,我们从新古典增长模型入手建立一个基本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同时讨论模型的求解和校准,并对模型经济的周期特征进行分析.第三章讨论基本模型在劳动市场上的扩展.基本模型对劳动供给的假设十分苛刻,同时劳动市场上的若干特征与基本模型的预测有一定的出入,存在所谓的"就业变化之谜"和"生产率之谜"等问题.第四章讨论如何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引入货币因素.几乎从该理论诞生之日起,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就在不断探索如何将货币引入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十分引人注目.我们主要从内在货币与外在货币、现金支付模型、以及名义工资同等角度来考察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货币冲击的影响.在模型中纳入货币因素一方面使模型更贴近实际,更重要的是能够解释基本模型无法解释的一些特征事实.第五章讨论开放经济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基本模型是以封闭经济为基础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第六章对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十分极端的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遭到了方方面面的批评,而这些批评也往往是针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这些问题包括:对经济周期"特征事实"存在的分歧及其原因、时间序列的滤波和消除趋势、对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校准和检验、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的刺激机制和传播机制、以及代表性经济主体假说等;该章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同时,对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含义有关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最后,对该理论进行了一般性的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6.期刊论文李霞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综述-中国商界2008,""(3)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在于技术冲击、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和油价上涨等真实因素.30多年来,该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先回顾基本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再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新发展,最后指出该理论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7.期刊论文刘艳婷.LIU Yan-ting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探析及其比较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8(5)

因素.对比分析其与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早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表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8.期刊论文李伟.吕显瑞.LI Wei.L(U) Xian-rui真实经济周期内投资与消费的最优化方法-吉林大学学报(理学

版)2008,46(4)

在经济周期波动由技术冲击引发和期末资本存量不小于期初资本存量的条件下, 基于离散时间系统的最大值原理给出了真实经济周期内最优投资与最优消费的求解方法.

9.学位论文夏飞基于油价的产出波动分析2006

本文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中,采用完全竞争市场和资本调整有成本的假设,以“石油价格一石油使用量一资本利用率"这一渠道为基础,分析石油价格波动如何影响产出,尤其是石油价格波动如何产生负相关性及不对称性的问题,并讨论调整成本如何影响负相关性及不对称性这两个问题,得出油价波动直接效应对产出有负技术冲击的作用,以及调整成本的连续性问题是导致不对称性的关键条件。在分析负相关性和不对称性的同时,针对以石油作为影响产出的唯一能源形态所带来的局限性,本文也考虑石油替代能源对产出等宏观变量的影响力,具体的分析方法是将石油及其替代能源纳入真实经济周期的基本模型中,将油价波动过程视为技术冲击的随机过程,以此分析长期内石油价格的波动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产出、劳动投入、消费等变量在各时期调整的影响;在模型的均衡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模型的特殊解和相位图来分析各生产要素间的相互变化趋势,得出投资以及资本存量的增长将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而石油价格波动对产出的影响会趋于减弱。在理论分析石油价格与产出间关系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问题。

10.期刊论文周炼石.Zhou Lianshi技术冲击经济周期: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导因素-上海经济研究2008,""(8) 本文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等为依据,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以技术冲击和创新为基础的4个10年左右中周期,两个建筑周期.正是技术冲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但是领先部门更替脱节导致经济渡动,以及外在因素扩大波动幅度.只要加强宏观政策调节,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存在巨大空间.

引证文献(3条)

1.熊吉峰我国农业家庭经营的波动规律与演变趋势[期刊论文]-经济问题 2007(10)

2.蒲华林政府购买冲击与商业周期——一个基于Keynes波动理论与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7(1)

3.陈嘉霖商业周期背后的驱动力和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芬恩·基德兰德和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主要经济思想述评[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b6160951.html,/Periodical_shjjyj200501008.aspx

授权使用:中国人民大学(zgrmdx),授权号:8086b8ca-9451-4861-b6a4-9dfb00fdaa7d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4日

浅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

浅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 摘要:通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进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自由贸易在长期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发展中对于提高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福利有着积极作用,是各国在中长期中应该实行的根本的贸易政策,同时指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应实行符合本国实际的贸易政策,在特定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有其积极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正确认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利弊;政策选择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及扩展,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其它国家也不同程度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其实,不管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它们代表的是不同国家统治阶级或统一国家统治阶级内部集团的利益。实际上都是隐藏着不同集团利益之间的斗争。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一、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奉行市场开放准则,通过消除贸易歧视和限制,实现商品、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以获取最大化经济利益

为目的的贸易方式。换言之,各国在商品、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要素方面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就可以把自身的要素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当然,这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进行自由贸易的国家必须是独立自主的,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经济命脉;二是这个国家必须具有一定的要素优势。否则,自由贸易的结果必定是以卵击石或血本无归。 (一)自由贸易理论观点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他的绝对利益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总是不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商品或选择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将得到提高,成本都会得以降低,劳动和资本才能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才能实现本国(或贸易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他进一步首创性地提出了分工学说,并得出了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最佳选择的结论。 但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无法解释下述现象:当一国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如何实现互利贸易?也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他无法说明贸易双方通过自由贸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和原因。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经济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路,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与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当今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恰好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理念与开拓新的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严重问题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012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4,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0: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与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与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与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与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与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的62%,下降到2012年的43%;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3%。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8%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与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与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与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过度投资就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与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哈罗德多马模式到现在,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就是第一个发展阶段, 索洛模式与丹尼森模式就是第二个发展阶段, 舒尔茨模式就是第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就是第四个发展阶段。新增长理论强调特殊的知识与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它不仅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

最新新经济与传统理论

新经济与传统理论 [摘要] 美国“新经济”中确实出现了一系列难以简单地用传统经济理论加以阐释的新现象,从而使传统经济理论受到了严重挑战。然而,我们认为,这种挑战并不会使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整个体系发生根本改变。不少新现象仍然可以在传统经济理论框架内得到说明。例如,边际成本递减,规模的报酬递增,低失业和低通胀并存等,在传统理论中本来也有过论述,只是有些假定条件有所变化,因而有了新的情况。就是说,不是传统理论过时了,不灵了,而是需要补充、修正和进一步完善。 (世经评论·北京)举世瞩目的“新经济”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龙头,具有明显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特点,从多方面形成了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笔者认为,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充其量只是旧理论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而不是标志旧理论的否定和终结。下面我们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经济周期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已经连续9年保持2-4%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超过二战以后20世纪60年代106个月的繁荣,这与经济学家预测的经济周期现象已大相径庭。这样,经济周期理论,尤其是短周期理论是否还成立,或者说是否还适用? 二、菲利普斯曲线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下如此结论。众所周知,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

胀之间负相关的关系是以下面两条件存在为前提的:第一,经济增长引起失业率下降,而失业率下降导致货币工资率上升,即货币工资率上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函数,而失业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一个负函数;第二,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是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只有当货币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时,货币工资上升才会引起物价上涨,否则,货币工资变动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变动。这是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道理。然而,在美国新经济中,正是这两条件都不存在,因此,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当然就不存在。 让我们先考察这些年来美国经济高增长有没有引起货币工资上升的情况。确实,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15年内由于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了30%,失业率下降到4.7%,但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199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数年中工资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这一点分不开。在工业化时代,劳动与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新经济时代,知识这一要素取代了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点给企业的收入分配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知识具有外溢性,掌握了知识的人容易把知识从本单位拿到别的单位运用。为了稳住那些掌握了知识和专门技术的员工,防止把技术和知识外传,除了给工资报酬,还要给以股权激励,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工业时代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即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希望提高工资这种局面。在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中,工人并不一定要求提高工资,甚至不反对降低工资。因为,降低工资可降低产品

谈中国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

谈中国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 摘要:本文对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分析,以及自由贸易理论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另外本文在分析当今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可选策略。 关键词: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完善策略 国际间的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不能说贸易保护政策绝对的好,也不能说贸易自由政策绝对的不好。 贸易自由政策可以带来与别国进行贸易交换、互通有无的效果,进而带来外汇的增加,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但是,贸易自由政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贸易自由政策也就意味着在把自己国家的商品销往国外的同时,国外的商品也可以进入本国的市场,假如别国的商品较本国商品具有优势,无疑会损害本国的民族工业。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如此,保证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却会造成本国的商品制造缺乏广阔的市场,从而造成本国商品制造业的萎缩与停滞,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中国当下的贸易政策遵循的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改革开放中的“开放”政策,可以说已经使得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这一方面来讲,贸易自由政策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是较合时宜的,也是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但是,退一步来讲,中国在70年代末所倡导的经济上的自由政策只是当时世界形势所迫,应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积极的倡导世界贸易的自由政策的,为了实现经济学上所倡导的“资源最优化配置”。 但是近些年来,国际贸易的自由政策已经使得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危害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中国的贸易出现结构性的畸形。一方面是以人力、资源为优势的制造业占据了世界制造业的绝大多数的份额,另一方面,高科技领域还是在对外贸易中进口的多,出口的少。当然,高科技领域还是有占优势的行业的,比如说军工业。 所以说,我国所应采取的贸易政策并不是依据贸易的自由与贸易的保护来衡量其好坏,应该将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关注点转移到贸易结构上,这样才能根本上改进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状况。 (一)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们发现,不论一国保护贸易政策实行的时间多长,最终都要走自由贸易之路,根据自由贸易理论,一国要想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首先要有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但公平竞争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公平的环境;其次,要破除行业和部门垄断;最后,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所有这些都要靠法律才能最后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 它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从整体上促成和提高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但同时 ,有些地区也出现了市场发展不重视市场秩序与规则的现象。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 假冒伪劣商品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经济周期理论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

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 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 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

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了经济增长的可能前景,它全力解决经济增长根本原因这个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作用的产物。它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等问题的研究。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新”是区别于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言,将经济增长源泉完全内生化,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二、新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思想,将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推演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个模型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它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则经济增长决定于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了一种似乎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该模型的重大作用是指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匮乏从而阻碍经济增长这一要害,也指明了只要资本持续形成,经济便会持续增长。但这一模型存在不少缺陷,受到后来很多经济学家的批评:资本-产出比不变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资本和劳动的不可替代性。其次,该模型过分强调“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却忽略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且具有“刀锋”性质,即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因此不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正统模型。 由于它的不足,后由索罗、斯旺等经济学家从理论和实证方面,不断修改前人的经济模型,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大潮。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了经济增长不仅在于劳务和资本,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等。然而,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它以收益递减为前提,而长期增长必然以收益递增为前提,虽然引入了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本身是外生决定的、不确定的资源,难以对经济长期增长作出合理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并且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报酬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这意味着市场信息充分,产品同质,不存在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问题。但是这种过于理想的市场环境却不能带来理想的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各地区工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会趋同,政府和政策变化等对产出和消费却没有长期影响,且在现实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 在此基础上,罗默、卢卡斯等人建立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上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的知识积累增长模型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引入生产函数中,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提高经济增长率即努力增加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资源投入以提高知识积累率。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长模型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

随着世界生产力和世界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国联系大大加强,贸易自由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这一大趋势下,仍然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或干预主义理论和思潮。这就是贸易自由化趋势与贸易保护常态之间的矛盾。 一、自由贸易及保护贸易的经济学分析 (一)自由贸易的利益分析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涉、限制和保护,允许商品自由输出入,实行自由竞争。一国得自贸易自由化中的贸易收益可体现为直接利益和间接益两方面。直接利益是指由于贸易自由化而增加的社会效用和福利水平。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1)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的利益。其结果当然是各国总产量的增加和单位生产成本的减少。(2)通过贸易自由化,一个国家可以获得本国由于资源或技术限制而无法生产的产品,从而可以提高国内福利水平。(3)实行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贸易出口,为国内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寻找出路。自由贸易还会给贸易各国带来各种间接利益。这种间接利益主要体现在一国的长期发展上:(1)竞争效应。当国内市场逐步开放时,国内厂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而竞争促使厂商不断改善经营和生产效率并引进技术。(2)扩大市场效应。国与国之间开展自由贸易,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可以超越本国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3)示

范效应。如果所进口的商品在国内没有替代品,通过贸易自由化进口该商品就具有开拓国内市场的作用,刺激国内新的消费和生产。(4)创新效应。贸易自由度越大,国内经济运行流程所受到的外部影响也就越明显,进而会对一国制度创新产生极为有利的刺激。 (二)保护贸易的成本分析 保护贸易是指主权国家为了达到保护本国产业,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等目的而采取的限制进口措施以及对本国商品给予各种优惠待遇与津贴,以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行保护贸易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此我们以“小国征收关税的局部均衡模型”来分析其经济效应。 二、自由贸易趋势和保护贸易常态的矛盾统一 一般认为,保护贸易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是相互对立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在西方经济学中,自由贸易与护贸易之争由来已久,并且始终不曾停止过。”但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并非截然对立,世界各国从来就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自由贸易。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利益论和以赫克歇尔与俄林为代表的要素禀赋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解释贸易的起因方面非常有说服力。但它们不能解释现实中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和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公司内贸易,不能动态地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的变化。

浅谈新经济与传统理论

浅谈新经济与传统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已经连续9年保持2-4%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超过二战以后20世纪60年代106个月的繁荣,这与经济学家预测的经济周期现象已大相径庭。这样,经济周期理论,尤其是短周期理论是否还成立,或者说是否还适用?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下如此结论。众所周知,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之间负相关的关系是以下面两条件存在为前提的: 第一,经济增长引起失业率下降,而失业率下降导致货币工资率上升,即货币工资率上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函数,而失业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一个负函数; 第二,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是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只有当货币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时,货币工资上升才会引起物价上涨,否则,货币工资变动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变动。这是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道理。然而,在美国新经济中,正是这两条件都不存在,因此,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当然就不存在。 让我们先考察这些年来美国经济高增长有没有引起货币工资上升的情况。确实,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15年内由于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了30%,失业率下降到4.7%,但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199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在过去数年中工资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这一点分不开。在工业化时代,劳动与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新经济时代,知识这一要素取代了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点给企业的收入分配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知识具有外溢性,掌握了知识的人容易把知识从本单位拿到别的单位运用。为了稳住那些掌握了知识和专门技术的员工,防止把技术和知识外传,除了给工资报酬,还要给以股权激励,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工业时代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即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希望提高工资这种局面。在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中,工人并不一定要求提高工资,甚至不反对降低工资。因为,降低工资可降低产品成本,增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有利,自己从股权中分得红利收入会增加。于是,新经济时代的工资增加并不快甚至不增加; 第二,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因而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是进一步提高了。在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而股票期权成了对他们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因此,新经济时代,由于能干的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简述经济周期理论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9)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2、GDP的含义和局限性分析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4、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5、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6、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7、简单的凯恩斯模型的内容与政策分析 8、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9、IS—LM模型的含义与政策分析 10、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与变动 11、法定准备率与货币政策 12、基于IS—LM模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13、基于AS—AD模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14、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的比较分析 15、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目标与工具 16、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17、简述经济周期理论 18、简述经济增长理论 19、什么叫通货膨胀?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20、运用菲利普斯曲线阐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含义与宏观经济政策 22、“流动性陷阱”与货币政策效果 23、挤出效应与财政政策效果 24、IS-LM-BP模型的含义与宏观经济政策 25、近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效果分析 26、如何评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评价 27、阐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目标与方式 28、管理者环境的管理需要观察宏观经济指标,例举5个关键的指标,并分析之。 29、分析CPI的内涵,阐述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信贷和真实经济周期

2008年9月 信贷和真实经济周期 作者:马丁费尔德斯坦 我很高兴能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回来参加这次重要会议。我特别高兴,马丁Redrado要求我谈谈彼此在信贷和实际商业周期的关系。从历史上看,信贷收缩和扩张有收缩,实体经济的扩张是重要的驱动程序。但是在美国,我们今天面临着相反的方向非常强大的压力,在实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住房方面-具有强大的信贷条件的影响。由此之间的双向信贷和实体经济的连接创建一个相辅相成的,在美国经济活动的负面螺旋的风险,并可能在全球经济。 首先,我对传统的将信贷条件的实际经济频道评论我的发言。虽然我将集中在美国的经验,我认为我的意见,适用于其他工业国家。然后,我会谈谈非常不同的过程,目前在美国在实体经济的变化,创造了信贷市场的严重问题工作。这些问题提出一项关于在本世纪初的适宜性,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对已经到了被称为“风险为本”的货币政策更普遍的问题。 货币紧缩和经济周期 美国已在过去30年来4次经济衰退。虽然详细的条件不同,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一个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止或扭转通胀上升之前,各经济衰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高利率,并导致经济活动下降。一个主要渠道,其中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减少按揭贷款和家庭修建。其他途径包括对股票价格的负面影响(因此家庭财富和资本成本),在美元价值上升,净出口下降。 当央行有信心实现了自己的反通胀目标,但宽松的货币条件下,使短期利率下降。这扭转了紧缩的过程,从而增加住房建设,企业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由于这个过程联系起来的货币调整和经济周期是众所周知的,我不想花但将转向在美国目前的情况非常不同的性质和工作方法有更多的时间真正的经济和信贷市场正在促进我们的经济问题。 美国信贷条件和实体经济当前的关系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和经济活动普遍下降。几乎所有经济活动的关键月度指标都低于现在的(即根据2008年7月的官方统计数据)比他们在今年开始的时候,包括就业,工业生产,建筑,实际收入和消费支出。 这种衰退是不同于以前的衰退。这不是由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高实际短期“联邦基金”利率往高层次上,以降低通货膨胀。因此,美联储的这一政策大大降低短期利率,今年未能成功扭转经济放缓。根据我的判断,货币政策将继续缺乏能力加强,因为在住房领域的特殊条件和信贷市场经济。 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是造成了对各种风险的严重错误定价自发纠正与房子的价格泡沫,已在本十年前半期的崩溃。直到2007年,对各类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低,不恰当。即使投资者谁也认识到这个错误定价的风险继续持有该定价过高的风险资产,因为他们正在寻求在一个非常低利率环境,产量,因为他们预计,他们将能够迅速地放松自己的立场时,风险资产收益率开始上升与这些资产的价格开始下降,可以预计,被证明是过分乐观。 在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开始上升次级抵押贷款,即住宅按揭贷款的收益和薄弱的信用不良的个人。由于在这些分拖欠抵押贷款超过预期,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对现有次级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的关于这些分的证券抵押贷款大幅度下降。 什么开始,作为与次级抵押贷款住房问题已经蔓延到更一般的住宅按揭贷款以及其他资产类别。这个住宅按揭问题是导致金融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减少信贷供应来维持经济活动。 住宅按揭问题是重要的,因为抵押贷款的证券及根据这些证券衍生工具是正在削弱金融机构的主要资产。按揭贷款的下降,降低了证券投资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资金。按揭贷款价值的不确定性证券和相关的衍生工具是指金融机构不能在流动资金或偿付能力的信心潜在对手或自己的资本价值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心,信贷将不会流动,经济活动将受到限制。在贝尔斯登的投资银行倒闭是一个以何种方式对对方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运行极端的例子。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2)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 )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杨格(Allyn 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注:Young A.(1928),Increas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 38:P527—42。)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杨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2.前提假设、分析方法不同就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看,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三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一、自由贸易理论 1、自由贸易理论的定义 自由贸易理论(FreeTradeTheory),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 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 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 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 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2、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1、前提假设 (1)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 由流动; (4)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不变; (6)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流 动; (7)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2、主要内容 144/(3+6)=16;144/(12+4)=9 144/3=48;144/4=36

(1)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是同种产品在各国之间存在价格差; (2)开放条件下,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国际贸易的方向是一国出口其 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进口其劳动生产力较低的产品; (3)国际交换以开放条件下的均衡价格为基础,其确定的原则是国际比价 要处于封闭条件下两国国内价格之间; (4)贸易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商品比封闭条件下更便宜,二是出 口商品比在封闭条件下的价格贵 3.绝对利益论的特点和局限性 (1)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3)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 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上述分析就无法解释这一 种情况。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该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 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 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 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4、穆勒对贸易利益分配问题的解释 首先,他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说明实际贸易条件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两种 商品交换比例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问,超出上限或下限,国际贸易不会发 生。其次他得出结论,实际的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国各自对对方商品的 相对需求强度。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 际的贸易条件对本国就有利。反之,如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本国国内这两种 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外国就有利。 5、H—OModel 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因此,一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出口,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以及进一步发展或因其中一种遇到较小阻力而趋于均等化。 贸易保护主义

新经济理论与财务报表的改进

新经济理论与财务报表的改进[摘要]进入21世纪,以网络、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运行模式开始形成。在新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开始暴露出其陈旧、低效和不适应的问题,财务报表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结果更是集中反映了这些问题。因此,新经济条件下的财务报表应进行改进,不应再局限于为传统的资源配置服务,财务报表的目标也应转向为知识所有者提供信息。 [关键词]传统经济理论;新经济理论;财务报表 进入21世纪以后,一种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以网络、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新经济”。新经济给传统经济理论带来很大的冲击,比如,描述失业率和通胀率反向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已不再适用,资源要素已不再局限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供求规律也受到质疑。在新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暴露出陈旧、低效和不适应的缺陷,作为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结果的财务报表更是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本文拟从对新经济理论的分析着手,试图找到新经济条件下财务报表改进的突破口。 一、传统财务报表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提供一个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动等信息,以帮助各类使用者评估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也是国际流行的会计惯例。然而,长期以来,财务报表一直受到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指责和批评。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在不断地改进财务报表,但始终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人们在改进财务报表时,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财务会计自身的理论及方法上,而未从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是制约财务报表改进的主要原因。 那么,传统财务报表与经济学理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一,传统经济学理论把资源定义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类要素,并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基本前提。资源的稀缺性要求社会通过制度安排(市场机制或经济计划),使每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地方,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传统的财务报表正是以这一理论为根本出发点,以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不变为假设,披露资本在各企业间的流动和配置。在资本的流动中,财务报表正是担当了信息载体的角色,它通过向外部提供财务信息,使资本所有者通过阅读和分析报表,了解资本的投入产出率,然后作出趋利避害的决策,即把资本投放到有盈利或发展前景的企业,或是将资本从财务状况恶化的企业里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比较分析

关于历史上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比较分析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贸易历史长河中,维护本国利益一直是核心。为了让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压力的排挤而受损害,各个国家都施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即贸易保护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本文主要从理论和现实案例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实际效益,来对这两种贸易模式进行一次比较分析。论文最后我将提出对当今世界的贸易政策的发展的思考与感想。 关键词: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发展历程效益 引言:在自由贸易的大门打开之前,贸易保护主义就一直是各个国家在关键时刻保护本国产业的盾牌。纵观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它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重商主义阶段、保护幼稚工业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和新保护主义阶段。而自由贸易理论起始于法国的重农主义,成论与古典派政治经济学,十九世纪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又为自由贸易垫定了发展基石。这里尤其要提到英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机和大机器工业的时代,生产迅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推销其工业品。而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障碍。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中,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用其经济霸主的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在世界市场上成功推行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对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论,时至今日仍然持续着。 1 自由贸易的历史发展 古代的人们,由于科技、交通都不便,国家间贸易停留在小范围的边境贸易上。伴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成熟,海道大通,大海成为通向世界的大海。人们原本狭隘的视野骤然开阔起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商业活动日趋频繁,商业革命狂飙突起,以商立国似成潮流,向外扩张被奉为致富强邦的必由之路。西欧各国粉墨登场,展开了以争夺殖民地、海上及商业霸权为核心的商业战争,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很大程度上说自由贸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