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
- 格式:pptx
- 大小:815.15 KB
- 文档页数:13
《出埃及记》:自由与奴役的信仰与救赎1. 引言1.1 概述《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本重要篇章,讲述了犹太人从埃及奴役中获得自由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关于信仰、奥义和救赎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这个古老故事背后隐藏的信仰与奴役之间的斗争,以及通过信仰和勇气实现救赎。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出埃及记:自由与奴役的起源、自由与奴役的信仰之斗争、救赎的启示与教训以及结论。
首先我们将对《出埃及记》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深入探究犹太人在埃及奴役生活中所经历的困境。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摩西与法老之间的对抗以及犹太人面临神忠诚度考验时所做出的选择。
最后,我们会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并希望能引发读者对自由、信仰和勇气等问题进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出埃及记》的分析,探索信仰、奴役和自由的深层含义,并从中汲取救赎的启示与教训。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信仰与奴役之间的斗争,并认识到坚定的信仰和勇气可以带来自由和拯救。
此外,本文也希望能够鼓励读者在面对压迫和困境时,保持耐心、信心并勇敢地反抗。
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读者思考,并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些行动建议,以实现真正的自由与救赎。
---注:以上内容为普通文本格式。
2. 出埃及记:自由与奴役的起源2.1 背景介绍《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本重要书籍,描述了犹太人从埃及奴役中获得自由的故事。
该故事发生在约公元前13世纪,当时以色列人被埃及法老奴役长达400年之久。
这段历史对于理解自由、信仰和救赎的概念至关重要。
2.2 犹太人在埃及的奴役生活犹太人在埃及生活期间经历了残酷而艰辛的奴隶生活。
他们被迫从事艰苦劳动,遭受虐待和压迫。
然而,即使身处困境,犹太人并未失去对上帝的信仰和盼望自由的渴望。
2.3 摩西的诞生与召命摩西是一个犹太人婴儿,在法老下令屠杀所有犹太男婴时幸运地被他的母亲放在尼罗河中。
他被一个法老宫廷里的女子收养并抚养长大,后来发现了自己的犹太身份。
《《出埃及记》中的信仰与解放:古代希伯来人的苦难与希望》1. 引言1.1 概述《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本重要书卷,以其叙述古代希伯来人从埃及奴隶身份中解放出来的故事而闻名。
这部书呈现了希伯来人在苦难和希望之间徘徊的历程,以及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和与之相关的解放。
本文旨在分析《出埃及记》中所体现的古代希伯来人面临的苦难与希望,并探讨他们对解放和信仰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回顾《出埃及记》中古代希伯来人所经历的苦难,包括他们作为奴隶生活在埃及以及逃离奴役之路。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希伯来人对未来的希望与信仰,揭示他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信心并期待上帝的拯救。
第四部分将深入探讨《出埃及记》中所呈现的信仰与解放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上帝通过摩西施行奇迹解救希伯来人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出埃及记》中的主题和教训,并探讨古代希伯来人经历的苦难与希望对今天个人和社会的启示,以及信仰和解放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文旨在从历史和宗教角度深入剖析《出埃及记》中所展现的古代希伯来人苦难与希望的故事。
通过研究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与信仰,以及上帝通过摩西实施奇迹解救他们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文本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
同时,本文还旨在探索古代历史与当今社会之间存在的共通点,以及个人信仰与自由解放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通过阐述这些内容,我们将提供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出埃及记》中信仰与解放主题重要性的视角。
2. 出埃及记中的古代希伯来人的苦难与希望: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卷,讲述了希伯来人在埃及奴役下的苦难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仰。
2.1 出埃及的背景和奴隶身份:在出埃及记中,描述了希伯来人作为奴隶生活在古埃及社会中。
在长时间的奴役下,他们遭受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不公正待遇。
他们被迫屈服于法老和埃及社会,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2.2 希伯来人的苦难与逃离奴役:然而,尽管面临着巨大的苦难,希伯来人没有失去对自由的渴望。
第十一章綱要(共2頁)
預告被催趕及預備 (1)
計畫第十災:擊殺在埃及地頭生的 (2)
我們需要為著神的主宰權柄敬拜祂。
我們應當說:『主,為著你的主宰權柄,我敬拜你,因你的主宰權柄反映出你的憐憫。
主,我既軟弱又有罪,有時候甚至是悖逆的。
但是主,我感謝你,我的心已被軟化,總是願意悔改。
主,我感謝你給我這樣一顆柔軟的心。
』
如果你不知道應當為著神的主宰權柄敬拜祂,你也許還不認識祂對你的憐憫。
但如果你知道神的主宰權柄,你會為著祂的憐憫感謝祂。
你將察覺,連你來到教會的聚會中,也是在神主宰的憐憫之下。
想一想多少人被罪惡的事或世界的事所纔累。
但我們渴望在主的同在中聚集一起,聽祂的話語,尋求祂的心意,並實行與祂合一。
這是照著神主宰的憐憫。
讚美神,我們在祂主宰的憐憫之下。
願意悔改就是主給我們的憐憫。
每天早晨我們都能有一個新的開始。
當我們花時間與祂同在,就會發覺我們犯了不少錯誤。
然後我們悔改、認罪,並經歷真正屬靈的潔淨,這是何等的憐憫!。
你看,这伤害了他就不用,就不用以眼还眼,也不用来赔什么东西。
但是,就要放他出去以自由。
为什么他不用赔偿他,因为他本身就是他的财产,他就没有再赔偿的道理。
他的财产坏了,他就把财产扔了,他就不要了,但是他也不会赔偿他什么东西,因为这是CC做的一个出发点,奴仆就是奴仆主的财产。
第27.然后后边还有一个,后边第28句,牛若或是女人,总是要用石头砸出。
如果你们看过其他的就会发现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上发出过用石头来砸死人有好多好多的事。
有时候是上帝直接命令说你们谁谁谁来用石头砸死那些不听违背命令的人。
这石头在这,也是一个习惯性的表达。
而且砸石头往往都出现在什么时候,往往都出现在整个以色列民族或者整个以色列群体非常非常关键的时候用石头来砸总解决掉非常非常关键的时候、解决掉非常非常关键的困难。
石头砸掉之后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就会有一个制的费用。
这是一个砸石头,却不可吃他的肉,牛的主人可算无罪,倘若那牛速来是促人的,就要用石头砸死那牛。
牛乳也必致死。
我们看他前边第32句,银子三十个,银子我们看古代的古装戏好多好多都差不多有好多银两,银两在不是硬币,硬币、硬币在中国出现是什么时候的事。
在以色列出现也不早,当他们叙述来赔他们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有人会质疑那个时候以色列还没有还没有钱币呢他们怎么用钱来赔偿呢?那这个没关系,那这个也没有关系,即使没有硬币,硬币在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那个地域出现的是非常非常晚的时候一直得到四世纪左右,在这之前他们有好多好多表达,他们用来做钱财的引子,银子应该是他们那个时候的流通货币,流通货币相当于相当于流通货币的作用。
然后我们看第36,最后一句,有一个众人同样,人若知道这牛向来的触人的,主人就不把它拴着,就要以牛还牛。
在这个地方他们看着说牛,同样也是在讲过世伤害罪,即使和这个牛没什么关系。
那么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他们怎么办?故意伤害罪120页开头,打人已至打死的必要把他致死,人若不是,但是第13,人若不是杀人。
出埃及第一章注解和解释
《出埃及记》第一章的注解和解释如下:
1. “以色列生养众多,并且繁茂,极其强盛,满了那地。
”这句话表明以色列人口众多,生机勃勃,并且势力逐渐强大,占领了那片土地。
这也暗示了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生活逐渐变得困难,因为他们的人数增长迅速,超过了埃及人的控制能力。
2. “凡从雅各而生的,共有七十人。
”这句话提到了雅各的子孙数量已经达到了七十人,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因为在这个数字之后,神对雅各说:“你的子孙将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这表明雅各的子孙将会成为一个大族。
3. “约瑟已经在埃及。
”这句话表明约瑟已经离开了迦南,前往埃及。
这也暗示了以色列人在埃及的人数增长迅速,需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4. “约瑟和他的弟兄,并那一代的人,都死了。
”这句话表明那一代的人,包括约瑟和他的弟兄们都已经去世了。
这也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5. “满了那地”指遍满歌珊地(创四十七6)。
这句话表明以色列人已经占领了那片土地,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
这也暗示了以色列人的生活逐渐变得稳定和平静。
总之,《出埃及记》第一章注解和解释主要围绕以色列
人在埃及的生活和人口增长展开。
这一章是整个出埃及故事的一个开端,为后续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因为饥荒,以色列的众子,各带家眷和雅各一同来到埃及。
很多年以后,约瑟和他的弟兄,并那一代的人都死了。
以色列人生养众多,并且繁茂,极其强盛,满了那地。
有不认识约瑟的新王起来,治理埃及。
对他的百姓说:“看哪,这以色列民比我们还多,又比我们强盛。
来吧!我们不如用巧计待他们,恐怕他们多起来,日后若遇甚么争战的事,就连合我们的仇敌攻击我们,离开这地去了。
”
于是埃及人派督工的辖制他们,加重担苦害他们。
他们为法老建造两座积货城,就是比东和兰塞。
只是越发苦害他们,他们越发多起来,越发蔓延,埃及人就因以色列人愁烦。
埃及人严严地使以色列人做工,使他们因做苦工觉得命苦;无论是和泥,是做砖,是做田间各样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严严地待他们。
有希伯来的两个收生婆,一名施弗拉,一名普阿。
埃及王对她们说:“你们为希伯来妇人收生,看她们临盆的时候,若是男孩,就把他杀了;若是女孩,就留她存活。
”
但是收生婆敬畏神,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竟存留男孩的性命。
埃及王召了收生婆来说:“你们为甚么做这事,存留男孩的性命呢?”
收生婆对法老说:“因为希伯来妇人与埃及妇人不同,希伯来妇人本是健壮的,收生婆还没有到,她们已经生产了。
”
神厚待收生婆。
以色列人多起来,极其强盛。
收生婆因为
敬畏神,神便叫她们成立家室。
法老吩咐他的众民说:“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你们都要丢在河里;一切的女孩,你们要存留她的性命。
”。
出埃及记44章逐节讲解祷读
【出四1】「摩西回答说:『他们必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必说:“耶和华并没有向你显现。
”』」
一个人只看自己的结果,不是自傲,就是自卑。
摩西过去只看自己,看到的都是「行」,结果变得自傲、自信;现在他还是只看自己,看到的都是「不信」、「不听」,所以变得自卑、自怜,第二次推辞神的差遣。
人如果只是被拆毁,没有被建立,就会从自信变成自卑。
但神拆毁人的目的,是要建立人,让人单单仰望神,从消极的自卑变成积极的谦卑,好让神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9),「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后十二9)。
能执行神救赎计划的,不是摩西第一个四十年的「我能」和第二个四十年的「我不能」,而是第三个的四十年里将要经历的「神能」。
【出四2】「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手里是什么?』他说:『是杖。
』」
【出四3】「耶和华说:『丢在地上。
』他一丢下去,就变作蛇;摩西便跑开。
」
【出四4】「耶和华对摩西说:『伸出手来,拿住它的尾巴,它必在你手中仍变为杖;」
【出四5】「如此好叫他们信耶和华——他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得神,雅各的神,是向你显现了。
』」
「蛇」(3节)是法老的保护神,因此这个神迹表明法老是在神的权柄之下。
神问「你手里是什么」(2节),是要让摩西看到自己手中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东西,只有牧羊时用来引领和驱赶羊群的「杖」(2节)。
但因为摩西并不看自己手中所有的,而是单纯地照着神的吩咐「丢在地上」,他手中最普通的「杖」也可以成为埃及人所敬畏的「蛇」(3节)。
神的话就是权柄,跟从神的话就显出能力。
出埃及记讲义——“出去离开”之意一.题旨:救赎3:7-8 12:13-14埃及是世界四大国之一,三千年前为世界最强大,最有势力,且是文化最盛的国家。
当日以色列曾因遭遇饥荒侨居埃及。
但埃及。
但埃及决解神的选民,应该只留之处,如果要事奉神,即有出离埃及的必要。
——出6:6“我是耶和华,我要用伸出来的膀臂??救赎你们脱离他们的重担。
”撒下7:23中提到以色列人固然是神从埃及救赎出来的百姓。
——今日我们信徒也是“藉着爱子的血,得蒙救赎”弗1:6二.著者:摩西三.著作日期:BC1446-1406年与创世记同五经。
四.年代:按王上6:1,出埃及一事发生在“所罗门作以色列王第四年”的480年前。
又既然所罗门作王第四年约是BC966年传统上就将出埃及一事定在BC1446年左右(480+966=1446年)五.出埃及在圣经中的地位:(一)出埃及与创世记——败坏与救赎圣经全书是一贯性的,各卷书论到的主题,就如金链套环,互相接连。
——如果出埃及记之前无创世记,就像所论到的各种事就没有开端,没有来源。
例:出1:1“以色列众子各带家眷和雅各一同来到埃及”若没有创世记,这不是毫无根据的事吗?1.创世记论败坏,出运往及论到救赎,即王败坏自然就需要救赎。
——但摩西的事工,在耶稣身上方能成就(路9:30-31)2.创世记论以色列家庭的历史,出埃及记论以色列种族的历史。
——家庭是以长子为首作祭司。
种族则以利未支派为祭司,因此,以前家庭的祭坛,以后则变为会幕的祭坛了。
(二)出埃及记与利未记——途中与会幕中出埃及记不但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若没有利未记,就像在旷野的以色列会众,以后不知去向。
例:出埃及的末章末节“在他们所行的路上??”利未记的首章首节“耶和华从会幕中??”(三)出埃及记与约书亚记——红海与约旦河,出来与进入。
——出埃及这是一件何等的大事,是一件何等荣幸的事!不过若只是出来——渡过红海,倘没有归宿,还没有达到目的(速)幸有约书亚记渡过约旦河进入迦南,选民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五章綱要(共5頁)
出5 (1)
第一次向法老談判 (1)
摩西的要求(一) (1)
法老的拉扯一:不給去 (2)
摩西的要求(二) (2)
法老的拉扯二:更重的工 (3)
百姓的回應一 (4)
摩西的疑惑 (4)
世人只是活著,他們沒有目的,但神所命定我們生存的目的乃是活基督、活出神來,並作神的見證。
因此,我們既已得救,我們生存的一切所需就必須在神聖的約束下。
任何超過我們需要的事物都成為世俗的、『埃及的』、法老的東西,使我們離開神旨意的經營。
(例如以掃打獵的例子,他不需要打獵,因為他家是畜牧的,所以打獵是他的興趣,但是他玩到累昏了,以至於把自己的長子名分賣掉了)我們的生活和生存倚賴屬天源頭的供應,不靠世界的供應。
為此我們需要異象,並需要操練我們的信心。
从史诗的角度分析《出埃及记》摘要:史诗是歌颂英雄的叙事长诗,具有英雄、叙事、和长诗三大特点。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一些诗史意味。
但是它与史诗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在《圣经》中最具有诗史意味的就是《出埃及记》,但是它所表现的主体思想与诗史也还存在着很大区别。
尤其是以色列人身上所暴露出的一系列缺点。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通过他们身上的缺点来反思我们自身,让我们自身得到不断完善。
关键词:诗史圣经出埃及记史诗是至今在人们口头相传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学。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
它是伴随着民族的历史一起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民族史诗就是这个民族的开拓者的创业史,也是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形象化的生活史。
史诗源于欧洲希腊语的epic,原意是“说话”、“叙事”。
Epic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歌颂英雄的叙事长诗。
它具有的三大特点是英雄、叙事和长诗。
“圣经”一名的由来Bible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biblia 意即“一本小书”。
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许多卷书的合订,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著作汇编。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
”“圣经”一词并非这部书的原名,译者根据我国把重要著作成为“经”的传统,将这部书叫做“经”,并在前面关了一个“圣”字,从此有了《圣经》这个称呼。
《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圣经》厚重地积淀了一个“早熟的民族”的生存智慧。
古往今来,这部大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出埃及记》的诗史性当我们考查《圣经》中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时史诗这个名称可能更加容易被接受。
其中,《圣经》的《旧约》中的《出埃及记》是最具有诗史性的。
其次,整个故事和其它诗史一样体现出了浓重的民族性。
它讲述了以色列人的创业史。
它是一篇讲述以色列民族离开埃及去往迦南地区的漫长历程的长篇叙事故事。
这一宏伟的业绩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中心事件。
出埃及记·14章一、出14:1-4转向红海之路1.神吩咐以色列人从以倘掉头转向红海之路,靠近海边安营。
(1)任何事情都要求问神的旨意。
——摩西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所有人没有祷告祈求神走哪条路。
完全按着自己的想法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歌罗西书1:18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
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2)神要把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后路堵死。
免得遇到好战的非利士人就想回到埃及;(3)引诱法老的军队继续追赶以色列百姓;(4)在毫无希望的紧迫时刻,用分开红海的神迹给百姓增加信心,借着审判法老要让列邦看到神的权能。
二、出14:5-20法老的追击1.出14:5-9前面是红海,左右是死亡之漠和大山围困,后面又是可怕的法老军队在追击。
2.出14:8-9埃及人为什么能追上以色列人?①以色列人昂然无惧的出埃及,没有着急赶路;②掉头了3.出14:10-12以色列人看见埃及人追来,就哀求神,以色列百姓不仅没有依靠神,反而后悔出埃及,埋怨摩西(实际是在埋怨神)。
——看见环境就忘记了神的大能,失去了信心。
4.出14:15-18神责备摩西说:“你为什么向我哀求?我不是已经提前告诉你法老会追赶你,我要在法老全军上得荣耀吗”【出14:3-4。
神吩咐摩西往前走,举手向海伸杖,把水分开。
——这时红海还没有分开,对摩西的信心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5.出14:13-14“不要惧怕,只管站住”,只管看神的大能作为,对我们施行救恩;“只管静默,不要作声”,耶和华必为我们争战。
【以赛亚书41:10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
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
【约书亚记1:9我岂没有吩咐你吗?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
”6.出14:19-20神的使者从以色列前面转到他们后边去;云柱也从他们前边转到他们后边立住。
在埃及营和以色列营中间有云柱,一边黑暗,一边发光,终夜两下不得相近。
出埃及记中的自由与奴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正义问题1. 引言《出埃及记》是《圣经·旧约》中的一篇重要故事,讲述了以色列人从埃及奴役中获得自由的历史事件。
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正义议题,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正义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自由与奴役的概念在探讨《出埃及记》中的自由与奴役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自由指个体能够独立地思考、选择和行动,并不受外界限制或压迫;而奴役则是指个体被他人或外在力量强制束缚、剥夺自主权。
3. 奴隶制度与社会不公平《出埃及记》中描绘了以色列人在埃及被奴役的状态。
通过对奴隶制度和社会不公平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当时以色列人所面临的困境,进而反思现代社会是否仍存在类似的问题。
4. 领袖与社会正义摩西是《出埃及记》中的重要领袖人物,他带领以色列人摆脱了奴役,并将他们引向自由。
以摩西的行动为例,学生可以讨论领袖在推动社会正义方面的作用和责任,激发他们思考自己作为未来领导者如何推动社会正义。
5. 个体权力与集体行动以色列人之所以能够获得自由,除了有一个积极的领袖外,还需要个体之间的团结和集体行动。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探讨,学生可以理解个体权力和集体行动如何促进社会变革,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中。
6. 社会正义在今天的意义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将《出埃及记》中涉及到的自由与奴役议题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正义问题联系起来。
例如,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贫富差距等。
学生可以思考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所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结语通过深入研究《出埃及记》中的自由与奴役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正义问题,可以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公正的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和改变社会的动力。
这样的文化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历史、宗教和文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中,促进社会进步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