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性查经出埃及记2章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出埃及记》中的信仰与解放:古代希伯来人的苦难与希望》1. 引言1.1 概述《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本重要书卷,以其叙述古代希伯来人从埃及奴隶身份中解放出来的故事而闻名。
这部书呈现了希伯来人在苦难和希望之间徘徊的历程,以及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和与之相关的解放。
本文旨在分析《出埃及记》中所体现的古代希伯来人面临的苦难与希望,并探讨他们对解放和信仰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回顾《出埃及记》中古代希伯来人所经历的苦难,包括他们作为奴隶生活在埃及以及逃离奴役之路。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希伯来人对未来的希望与信仰,揭示他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信心并期待上帝的拯救。
第四部分将深入探讨《出埃及记》中所呈现的信仰与解放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上帝通过摩西施行奇迹解救希伯来人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出埃及记》中的主题和教训,并探讨古代希伯来人经历的苦难与希望对今天个人和社会的启示,以及信仰和解放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文旨在从历史和宗教角度深入剖析《出埃及记》中所展现的古代希伯来人苦难与希望的故事。
通过研究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与信仰,以及上帝通过摩西实施奇迹解救他们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文本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
同时,本文还旨在探索古代历史与当今社会之间存在的共通点,以及个人信仰与自由解放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通过阐述这些内容,我们将提供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出埃及记》中信仰与解放主题重要性的视角。
2. 出埃及记中的古代希伯来人的苦难与希望: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卷,讲述了希伯来人在埃及奴役下的苦难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仰。
2.1 出埃及的背景和奴隶身份:在出埃及记中,描述了希伯来人作为奴隶生活在古埃及社会中。
在长时间的奴役下,他们遭受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不公正待遇。
他们被迫屈服于法老和埃及社会,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2.2 希伯来人的苦难与逃离奴役:然而,尽管面临着巨大的苦难,希伯来人没有失去对自由的渴望。
4月29日每日金句:
法老的女儿对她说:“你把这孩子抱去,为我奶他,我必给你工价。
”妇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
出埃及记2章:9节
注释反思:
神的拯救计划何等奇妙……我能单单仰望神的大能,去面对一切吗?
母亲与婴孩又在一起了!神使用她,因她有勇气保护并收藏婴孩,神拯救其子民出埃及的计划也就此展开。
神不会向我们提出诸多要求,方才肯成就对我们一生的安排。
只看自己的困难,会叫我们自暴自弃,单单看到人的限制与无助;举目仰望神和他的大能,我们才能看到出路。
眼下你可能看不到苦难的终局,但是不要看环境,只要单单仰望神。
存这样的信心,神就要在我们身上开始动工了。
出埃及记讲义——“出去离开”之意一.题旨:救赎3:7-8 12:13-14埃及是世界四大国之一,三千年前为世界最强大,最有势力,且是文化最盛的国家。
当日以色列曾因遭遇饥荒侨居埃及。
但埃及。
但埃及决解神的选民,应该只留之处,如果要事奉神,即有出离埃及的必要。
——出6:6“我是耶和华,我要用伸出来的膀臂??救赎你们脱离他们的重担。
”撒下7:23中提到以色列人固然是神从埃及救赎出来的百姓。
——今日我们信徒也是“藉着爱子的血,得蒙救赎”弗1:6二.著者:摩西三.著作日期:BC1446-1406年与创世记同五经。
四.年代:按王上6:1,出埃及一事发生在“所罗门作以色列王第四年”的480年前。
又既然所罗门作王第四年约是BC966年传统上就将出埃及一事定在BC1446年左右(480+966=1446年)五.出埃及在圣经中的地位:(一)出埃及与创世记——败坏与救赎圣经全书是一贯性的,各卷书论到的主题,就如金链套环,互相接连。
——如果出埃及记之前无创世记,就像所论到的各种事就没有开端,没有来源。
例:出1:1“以色列众子各带家眷和雅各一同来到埃及”若没有创世记,这不是毫无根据的事吗?1.创世记论败坏,出运往及论到救赎,即王败坏自然就需要救赎。
——但摩西的事工,在耶稣身上方能成就(路9:30-31)2.创世记论以色列家庭的历史,出埃及记论以色列种族的历史。
——家庭是以长子为首作祭司。
种族则以利未支派为祭司,因此,以前家庭的祭坛,以后则变为会幕的祭坛了。
(二)出埃及记与利未记——途中与会幕中出埃及记不但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若没有利未记,就像在旷野的以色列会众,以后不知去向。
例:出埃及的末章末节“在他们所行的路上??”利未记的首章首节“耶和华从会幕中??”(三)出埃及记与约书亚记——红海与约旦河,出来与进入。
——出埃及这是一件何等的大事,是一件何等荣幸的事!不过若只是出来——渡过红海,倘没有归宿,还没有达到目的(速)幸有约书亚记渡过约旦河进入迦南,选民的目的就达到了。
民族史诗《出埃及记》——《出埃及记》是旧约文学中最精彩的英雄史诗性的作品,摩西则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早在摩西诞生之前,以色列人在雅各的率领下,为逃避饥荒来到埃及。
当时雅各之子约瑟因善于解梦且才华出众做了埃及法老的宰相。
约瑟那一代人死后,新登位的埃及法老见以色列妇女生育力非凡,异族人丁兴旺,害怕起来,就奴役和迫害他们,强迫他们做苦工,并下令将以色列人的所有男婴都丢在河里,只让女婴存活。
摩西降生时,其母见他俊美就藏了三个月,后来无法再藏,把他放在蒲草箱内搁在河边的芦荻中,为法老之女收养,取名摩西,意为“从水里拉出来”。
摩西长大后,在神圣的何烈山看见燃烧的荆棘,听到了上帝的召唤。
他受命于上帝,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埃及法老恃强作恶,变本加厉地欺压以色列人。
为了离开埃及,上帝帮助摩西及其哥哥亚伦与法老对抗:亚伦和法老的手下都把手杖丢在地上变成蛇,结果亚伦的杖吞了他们的杖;亚伦举杖击打埃1及的河水,一连七天,埃及河水发臭,鱼死亡,遍地都是血;然后又先后出现了蛙灾、虱灾、蝇灾、兽疫、疮灾、雹灾、蝗灾和黑暗之灾;上帝亚卫夜间巡行,杀死埃及人所有的长子和一切头生的牲畜,整个埃及一片哀鸣,而以色列人事先得到上帝的吩咐,将羊血涂在门框和门楣上,亚卫见到血则知道是自己的子民,就逾越过去,由此产生了犹太人的逾越节。
在上帝、摩西和亚伦的沉重打击下,法老终于答应让以色列人离去。
摩西率领约60万以色列男子以及妇孺开始出走埃及。
白天,亚卫在前面用云柱领路;夜间,亚卫用火柱照亮前进的道路。
正当以色列人日夜兼程向西奈方向进发时,埃及法老反悔了,派出军队追赶他们。
在埃及营地和以色列营地之间有云柱,一边黑暗,一边发光,终夜两下不得相近。
当以色列人在法老的追兵和纸莎草海(过去误为红海)之间走投无路时,亚卫再显神迹,他让摩西向海伸杖,强劲的东风刮起,海水分开,壁立如墙垣状,以色列人从中间的干地走过去;待法老追兵通过大海时,兵车陷落,一片混乱,摩西再次将杖伸出,海水回流,将法老全军淹毙。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出埃及记提要【批注】【拾穗】【例证】【纲目】※(本红字标示在未取消以前,表示本章批注尚不完备,仍有待补充和修正。
暂先将已整理之部分资料公诸网上,以应读者参考急需。
预估全部旧约圣经批注,可望于主后2020年年底以前完成)壹、书名在希伯来文圣经之题目原为“We'elleh shemoth”,乃指「和他们的名字」或简称作「名字」的意思。
七十士译本则以“Exodus”取名之,是「出走」的意思;人陷在罪中作奴隶,神的救赎就是使人走出罪的捆锁。
贰、作者本书为「摩西五经」之一,一般圣经学者均同意,「摩西五经」的作者为摩西(参可十二26~27)。
本书的内证,也证明摩西是《出埃及记》的作者(参出十七14;廿四4;卅四27)。
我们由本书的连贯性,首尾相应,主题明显,可看出全书乃源出一人,绝非一些历史批评家所认为本书乃后世有人将许多不同版本编订在一起的。
并且,我们由本书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作者学识渊博,对古埃及相当熟稔,所描写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情景,宛若他身历其境,这正可从摩西的身世得着证实(参徒七22;来十一24~26)。
本书可算是摩西的自传,他详尽描述他幼年的生活,但却不强调他的父母和家庭背景;作者很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又详细记载他如何蒙召,这一切都说明摩西亲自撰写本书。
耶稣和保罗都曾为摩西写这书而作见证(参可七10;路二十37;罗十5);新约的作者也证明本书出自摩西(参可一44;约一45)。
叁、写作时地按照本书所记载,自雅各布携眷下埃及,至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其间共有四百三十年(出十二40~41)。
又根据《列王纪上》所记载,自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后,至所罗门王建造圣殿,其间共有四百八十年(王上六1)。
而所罗门王建造圣殿的日期,多数圣经学者推算是在主前966年左右。
根据上述资料,本书大约成书于以色列人进入西乃旷野的初期,领受律法、制作并竖立会幕(参出四十1~2)之后不久,就在西乃旷野某地(或许是西乃山)书写而成,其时约为主前1450年。
出埃及记2章读后感嘿,小伙伴们,今儿咱们来聊聊《出埃及记》第2章那点事儿。
这章啊,简直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亡加自由之旅,看得人血脉喷张,心里头那个激动,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想象一下,摩西和亚伦这两位老兄,带着一大票被奴役多年的以色列人,天天在埃及那儿受气,活得那叫一个憋屈。
他们每天不是被埃及人呼来喝去,就是得干最苦最累的活儿,还得时不时挨顿打骂,真是惨到不行。
但好在啊,上帝他老人家可没把他们忘了,心里头一直惦记着这群受苦受难的孩子。
于是,上帝就派摩西去跟埃及法老说:“嘿,老兄,你得把我的子民给放了,他们在我这儿可是有大任务的。
”结果呢,法老这家伙,傲娇得很,压根儿不听劝,还变本加厉地虐待以色列人。
这下可好,上帝他老人家可不干了,直接动手给埃及人来了场大灾难,什么尼罗河变血水啊,青蛙泛滥啊,虱子啊,苍蝇啊,各种恶心玩意儿都来了,把埃及人折腾得那叫一个惨。
但法老这家伙,还真是倔强得很,就算天塌下来,他也硬是不肯放人。
这下,上帝他老人家可算是彻底火了,直接来了个狠的——让埃及人全都得了一种怪病,连他们的牲畜都不放过。
这下法老可算是怕了,赶紧求饶说:“行行好,您老人家赶紧把这些玩意儿都收回去吧,我这就放人。
”结果呢,摩西和亚伦这两位老兄,一看时机到了,赶紧带着以色列人开始大逃亡。
那场面啊,真是壮观得很,就像一群被关在笼子里多年的鸟儿,终于看到了自由的天空,一个个都兴奋得不得了。
他们连夜赶路,生怕埃及人反悔再追上来。
路上啊,他们还遇到了不少困难,什么红海挡道啊,追兵紧逼啊,但好在上帝他老人家一直在暗中帮忙。
就说那红海吧,摩西一伸手,海水就自动分开,给他们让出了一条路,就像是在玩魔术一样。
等他们全都过去了,海水又“哗啦”一下合上了,把追兵都给淹了,真是看得人目瞪口呆。
这一路啊,他们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但也收获了不少。
就说摩西吧,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路成长为了大家的领袖,带着大家一起向着自由的方向前进。
出埃及记中的自由与奴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正义问题1. 引言《出埃及记》是《圣经·旧约》中的一篇重要故事,讲述了以色列人从埃及奴役中获得自由的历史事件。
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正义议题,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正义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自由与奴役的概念在探讨《出埃及记》中的自由与奴役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自由指个体能够独立地思考、选择和行动,并不受外界限制或压迫;而奴役则是指个体被他人或外在力量强制束缚、剥夺自主权。
3. 奴隶制度与社会不公平《出埃及记》中描绘了以色列人在埃及被奴役的状态。
通过对奴隶制度和社会不公平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当时以色列人所面临的困境,进而反思现代社会是否仍存在类似的问题。
4. 领袖与社会正义摩西是《出埃及记》中的重要领袖人物,他带领以色列人摆脱了奴役,并将他们引向自由。
以摩西的行动为例,学生可以讨论领袖在推动社会正义方面的作用和责任,激发他们思考自己作为未来领导者如何推动社会正义。
5. 个体权力与集体行动以色列人之所以能够获得自由,除了有一个积极的领袖外,还需要个体之间的团结和集体行动。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探讨,学生可以理解个体权力和集体行动如何促进社会变革,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中。
6. 社会正义在今天的意义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将《出埃及记》中涉及到的自由与奴役议题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正义问题联系起来。
例如,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贫富差距等。
学生可以思考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所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结语通过深入研究《出埃及记》中的自由与奴役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正义问题,可以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公正的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和改变社会的动力。
这样的文化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历史、宗教和文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中,促进社会进步与公平。
帖前2章重点归纳与解读一、引言与背景(1 - 2节)1. 使徒的到访与见证-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2章的开头部分,保罗提到他们到帖撒罗尼迦传福音的经历。
他们在那里“从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却仍然大胆地将神的福音传给帖撒罗尼迦人(第2节)。
这显示出保罗及其同工传福音的坚定决心。
他们不顾之前所遭受的迫害,勇敢地继续前行,原因在于他们深信福音的力量和重要性。
福音是神拯救人类的信息,对于那些还未听闻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们愿意承受苦难来传播。
2. 传福音的动机纯正(3 - 6节)- 不存错误动机- 保罗强调他们传福音不是出于“错误”“污秽”或“诡诈”(第3节)。
这里的“错误”可能指的是传播错误的教义,“污秽”可能暗示着不道德的目的,比如利用福音谋取私利或满足私欲,“诡诈”则表示用欺骗的手段来吸引人们接受福音。
保罗否定这些不良动机,是因为福音本身是神圣的真理,若以不纯正的动机传播,会歪曲福音的本质。
- 神的认可与托付- 他们的传福音工作是经过神的“试验”而被认可的(第4节)。
这表明他们的事工不是出于自己的冲动或私欲,而是有神的旨意和引导。
他们被神托付传福音的使命,所以要对神负责,而不是取悦于人。
他们不是要“讨人喜欢”,而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神喜欢”。
这体现了他们在传福音时的敬畏之心,深知自己的工作是在神的监督之下进行的。
- 不求荣耀与回报- 保罗指出他们传福音“并没有求荣耀,也没有求人的称赞”(第6节)。
这与当时一些假教师形成鲜明对比,那些人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或者从信徒那里得到物质利益而传道。
而保罗及其同工是出于对神的忠诚和对灵魂的爱来传播福音,他们的回报是来自神的认可,而不是人的夸赞。
二、使徒与信徒的关系(7 - 12节)1. 如同乳母般的温柔(7 - 8节)- 温柔的态度- 保罗把自己和同工比作“乳母”,以形容他们对待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温柔态度。
乳母对婴儿充满关爱和呵护,他们对待信徒也是如此。
这反映出他们传福音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在信徒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民数记2章总结民数记2章主要描述了以色列人在旷野中的行营以及各支派的布阵情况。
本章最大的特点在于,以色列人的行营布阵是按照神的旨意和命令进行的,每支派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务。
这不仅展示了神对以色列人的爱护和关照,也体现了神对纪律和秩序的要求。
作为专业人士,在学习《民数记2章》时,我们不仅可以从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去阐释这章内容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寻找到其中包含的一些管理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启示和参考。
第一,基于共同目标的组织。
以色列人的行营布阵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征服迦南地,每个支派都有各自的任务和职责。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组织也应该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基础上,通过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分工,协同合作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第二,纪律和秩序的必要性。
在以色列人的行营中,神命令不得挪动位置,每个支派必须严格按照神的旨意行动。
这展现了神对纪律和秩序的重视,也体现了组织管理中纪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组织中的规章制度以及各岗位之间的配合同样需要高度协调和纪律性,才能确保企业的顺利运转。
第三,管理者的指导和管理。
以色列人在行营中的布阵是由管理者领导和指导完成的。
管理者需要熟悉每个人员的职责和能力,并根据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和任务。
同样,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也需要对员工分工、协作以及资源调配进行合理安排,发挥人才优势,将员工的价值最大化。
第四,良好的沟通机制。
以色列人之间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通讯手段,以及管理者对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在企业管理中,沟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及时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可以避免沟通错误和管理问题的发生。
总之,《民数记2章》所描绘的以色列人的行营布阵,展现了组织管理方面的一些精神和原则。
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改进组织管理,帮助组织实现发展和成功。
出2:11-22,徒7:20-29,来11:23-27
⏹祷告
⏹读经
⏹提问
2章11 摩西作为埃及的王子,在四十岁的时候,为什么起意要去看西伯来人的重担?他的目的是什么?
希伯来人知道摩西是希伯来人吗?
摩西在旷野四十年,主要是为了什么?
在摩西于王宫长大的过程中,是由王宫的人或是摩西的家人透露给摩西有关他的身世,则无从知悉。
最少在其中一方,或是多方面,令摩西知道他不是埃及王血统,乃是埃及国奴希伯来人的后代。
所以,从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在他长大成熟后,出去到他弟兄那里。
这是“寻根”和血缘关系的自然心态。
12 摩西为什么出手这么重,把人打死了?
打死埃及人合神的心意吗?
摩西因为是个“能武”的王子,而又在保护骨肉之亲的气头上,几下手就把那埃及人打死了。
这大概是他始料不及,却也是上帝使万事都互相效力,要安排他离开埃及的一步棋子。
13
14 摩西杀人为什么会被发现了?
15 摩西为什么是逃亡米甸,而不是诸如迦南地等其它地方?
法老为什么要杀摩西?
米甸——阿拉伯或西乃地。
米甸的祭司给了两个人名——叶忒罗(三1)和流珥(18节),这个流珥和民数记十章29节的是同一个人(民一O29)。
流珥是“神的朋友”的意思。
大概在口传时代的初期,这米甸的祭司是没有名字的。
讲述这传统故事的人,在南方(本
段经文属耶典和游典,是南国的文献)便给加上“神的朋友”,在北方(神典)便尊称“陛下”(His Majesty,这是“叶特罗”的含义。
米甸人是希伯来人的远亲(创二五2)。
按圣经的传统,米甸人是源自亚伯拉罕的妾基土拉(创廿五2)。
这些人其后是住在(迦南地的)东方(创廿五6)的,就是在亚拉伯北部,亚卡巴湾的东部地区。
创卅七28、36指出米甸人是经商的旅客,卅六25却指出以东王在摩押地杀败米甸人,而士师记六至八章则说米甸人经常入侵以色列人,有骆驼无数。
这样看来,米甸人是骑骆驼在沙漠流动的一族。
16 祭司和他的女儿是以色列人吗?
摩西为什么要去水井旁坐?
17 为什么牧羊人要赶祭司的女儿们走?
中东地区的水源极少,水井如在公众地方,就属那一区的人大家有分的,因此就必须有一定的规矩,才能将井口石头转开取水(参看创廿九1~8)。
以前在埃及是王子,一定曾受埃及人良好的军训,学会古代最先进的军事技能和武艺。
即使有成伙的牧羊人,也不是这位经严格训练的勇士的对手。
18
19
20
21 摩西为什么要在米甸娶妻生子?
为什么祭司要把女儿西坡拉嫁给摩西?
西坡拉是“小鸟”的意思。
有了这依人的小鸟,摩西找到了自己的家,当然甘心与那人同住,并且是要将埃及忘得一干二净了。
徒7:20
21
22
23我们的圣经故事中,没有告诉我们的摩西早年的事;可是犹太历史家却说了不少。
按约瑟夫说,摩西是一个很美的孩子,乳娘带他上街,人们都停下来注视他。
他又是个很聪敏的孩子,在他所学的课业上,他比别人都快,也很勤恳。
有一天,法老的女儿带他到她父亲面前,求他让摩西继任埃及的王位。
法老同意了。
那故事接下去说,法老开玩笑地把王冠放在这孩子摩西头上;可是这孩子抓开了它,丢在地上。
旁边站的一个埃及学者说,这是一个征兆,如果不马上把他杀死,这孩子注定是要给埃及国王带来灾难的。
但是法老的女儿把摩西抢回怀中,并且说服了她父亲不要注意这警告。
摩西长大以后,作了埃及最伟大的将军,而且远征埃提阿伯(今称埃塞俄比亚),与当地的公主结婚,凯旋而归。
依此我们可以知道摩西牺牲了什么。
他实际上放弃了一个王国
24
25司提反认为,摩西的心意,是希望以色列人能明白,他们有一位在上有影响力的盟友,神可以藉此解救他们,就是从为奴的苦境中搭救他们。
路加的用意,一定是想让读者看出,摩西和耶稣同样是神子民的拯救者;而司提反的听众是否体会到,犹太人拒绝耶稣为救主,与以前他们拒绝摩西,同出一辙(七52),则未可知。
26
28
29 摩西的两个儿子后面有什么故事?
来11:23摩西父母因摩西俊美“因着信”与其他人的“因着信”有什么区别?摩西父母因着信藏了摩西三个月,为什么不因着信多藏摩西一段时间?
24 摩西为什么不肯称为法老的女儿?
大概在看了实情,知道埃及人是怎样苦待希伯来人之后,从人的观点来说,就生出叛逆埃及人的心,以致“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他为自己操练信心,因而他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不肯(e{rne{sato)这个动词的时态,表明一种明确的抉择行动,也表现出他在危急中的信心行动,虽然这里并没有暗示他事先没有一番谋算。
作者很谨慎地指出,在此情况下作此抉择,表现了信心的本质。
25
26 “为基督受的凌辱”怎么解释?
令人惊奇的是,用凌辱来形容为基督受的,因为这样似乎把基督徒的处境,嵌入摩西时代。
然而作者既多次在本书信里以基督徒的意义来引用旧约圣经,他在这里这么作就不是完全不合适了。
他暗示,神子民所受的所有苦难多少和为弥赛亚(神的完全代表)所受的苦难是息息相关的。
摩西所受的一切苦难,是以神为祂子民的拯救计划为缘由,而凌辱的最高点都落在基督自己身上。
27
⏹查经(比较的运用,中心句)
⏹对主的认识
1.神的大计划
2.神的奇妙大能
⏹应用
1.摩西在打死埃及人以前,曾小心看清周围没有人才下手。
但是事实上,
他还是被别人看见了,不得不逃出埃及。
我们有时以为没有人看见,又
未被人当场发现,做错了事也可以逍遥法外。
但是无论早晚,做错了的
事总会被人发现(参太10:26),正如摩西一样。
即使在今生我们没有被
人发觉,仍然要面对神和祂的审判。
2.拒绝主像埃及人拒绝摩西一样,还责怪神。
3.像摩西一样清楚明白哪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