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诗的角度分析《出埃及记》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出埃及记》:自由与奴役的信仰与救赎1. 引言1.1 概述《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本重要篇章,讲述了犹太人从埃及奴役中获得自由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关于信仰、奥义和救赎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这个古老故事背后隐藏的信仰与奴役之间的斗争,以及通过信仰和勇气实现救赎。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出埃及记:自由与奴役的起源、自由与奴役的信仰之斗争、救赎的启示与教训以及结论。
首先我们将对《出埃及记》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深入探究犹太人在埃及奴役生活中所经历的困境。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摩西与法老之间的对抗以及犹太人面临神忠诚度考验时所做出的选择。
最后,我们会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并希望能引发读者对自由、信仰和勇气等问题进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出埃及记》的分析,探索信仰、奴役和自由的深层含义,并从中汲取救赎的启示与教训。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信仰与奴役之间的斗争,并认识到坚定的信仰和勇气可以带来自由和拯救。
此外,本文也希望能够鼓励读者在面对压迫和困境时,保持耐心、信心并勇敢地反抗。
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读者思考,并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些行动建议,以实现真正的自由与救赎。
---注:以上内容为普通文本格式。
2. 出埃及记:自由与奴役的起源2.1 背景介绍《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本重要书籍,描述了犹太人从埃及奴役中获得自由的故事。
该故事发生在约公元前13世纪,当时以色列人被埃及法老奴役长达400年之久。
这段历史对于理解自由、信仰和救赎的概念至关重要。
2.2 犹太人在埃及的奴役生活犹太人在埃及生活期间经历了残酷而艰辛的奴隶生活。
他们被迫从事艰苦劳动,遭受虐待和压迫。
然而,即使身处困境,犹太人并未失去对上帝的信仰和盼望自由的渴望。
2.3 摩西的诞生与召命摩西是一个犹太人婴儿,在法老下令屠杀所有犹太男婴时幸运地被他的母亲放在尼罗河中。
他被一个法老宫廷里的女子收养并抚养长大,后来发现了自己的犹太身份。
出埃及记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出埃及记读后感(一)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杨霞光爱读书,爱读文学类的书;儿子也爱读书,读的范围要广一些。
半月前,儿子跟我说他从亚马逊网买了一部分书籍,因不方便自己接收,便写上了家的地址。
分三次,七本书陆陆续续到了。
翻一翻,但见哲学、政治、军事、摄影等诸方面的书都有,唯独《出埃及记》率先吸引了我。
《出埃及记》是一部史诗性质的文学书籍。
作者是美国近代著名的历史题材小说家里昂.尤里斯,他站在一个犹太人的角度,对以色列的起因,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描述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向我们呈现出一幅自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犹太人大批移民巴勒斯坦、直至最后建立自己共和国的画卷。
以色列是犹太人的起源地,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以色列也是世界主要宗教,即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以色列位于亚欧大陆与非洲的衔接处,西为地中海,北靠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和约旦、西南则为埃及。
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耶路撒冷为首都。
如今,以色列全国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0万人,其中犹太人就有637.7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历史上,犹太民族曾是一个被欺辱的民族。
先是他们的国家被瓜分、在瓜分、被托管,犹太人不得不四散奔逃,以至于世界上74个国家都有了犹太人生活的足迹。
犹太民族又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
当他们在一些国家遭遇非人折磨或灭绝式大屠杀时,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不得不以“非法移民”身份一批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巴勒斯坦,回到了圣地耶路撒冷。
《出埃及记》就将犹太民族的这一系列遭遇,清晰逼真地描述出来。
《出埃及记》分四章。
第一章,越过约旦河。
主要写犹太人遭遇了灭绝式大屠杀后幸存者的流落,以及满载302名犹太孩子的“出埃及号”为了正大光明走出塞浦路斯,在阿里的指挥下,孩子们经过绝食抗争85小时后又即将10人一组自愿自杀时,终于得到了当权者的放行。
读后感之《出埃及记》读后感之《出埃及记》(通用2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之《出埃及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之《出埃及记》篇1埃及法老把流浪到埃及的犹太人当奴隶,当时,出现了一个杰出的犹太人领袖摩西,他请求埃及的法老释放犹太人,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迦南,埃及法老不同意,并继续做着奴役犹太人的事情,这时,上帝发怒了,给埃及人降下了“十大灾”,以示对埃及奴役犹太人的惩罚,这十大灾分别如下:血水灾、青蛙灾、虱子灾、畜疫灾、泡疮灾、冰雹灾、蝗灾、黑暗之灾、长子灾。
这个故事,让人对万能的上帝有了更大的恐惧和害怕,上帝似乎就是一个顺我者昌而逆我者亡的暴君,虽然,上帝如此惩罚是事出有因。
不过,我们从这个神话传说中貌似能得出以下几点感悟:第一,“恐吓”是所有宗教的一种手段。
试想一下,哪个民族、哪个国家能经受得起这十大灾难。
一个可以摧毁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神,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那更是随意地可以支配个人的生命与祸福荣辱。
因此,所有的宗教都在宣扬神的善的同时,还附加着如果背弃信仰或者阻碍宗教传播时,将受到神的惩罚,这个很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信徒,总是恩威并用,胡萝卜加大棒,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第二,《出埃及记》中可以看出上帝的厚此薄彼。
出埃及记中,上帝为埃及人布下的十大灾难,很明显上帝作为宇宙的创造者,对于他所创造之物的厚此薄彼:虽然犹太人是上帝之选民,可是,埃及人亦是他所造之物,原则上来说,甚至,埃及人所信仰的埃及之神亦是他所造之物,为何对他所造之物如此残酷?当然,从理性的、历史的看待这些神话,那么,很明显,犹太人是上帝信仰的常随众,因此,上帝当然会厚此薄彼,就像一个议员要选举总统,如果有幸当选后,他当然要考虑对于支持他、给他竞选资金、给他选票的人,宗教亦是如此。
第三,摩西与埃及法老斗法,探讨宗教的神迹问题。
出埃及记电影观后感《出埃及记》是一部经典的宗教题材电影,讲述了犹太人民在埃及被奴役后,通过摩西的带领,成功逃离奴役,重返应许之地的故事。
作为一部古老的故事,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宗教内涵,而电影版本则将其重新演绎并赋予新的艺术表现。
电影《出埃及记》用细腻的画面和完美的音效再现了古埃及的辉煌和压迫,将观众带入那个神秘的年代。
影片开篇,我们看到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和犹太人民的苦难生活。
摩西作为一个犹太人被抛弃在尼罗河中,却被一个埃及王子收养,成长为王室成员,但内心却始终与犹太人民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摩西生平的凸显,电影将一个人的成长与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摩西了解到自己的犹太身份后,他决定帮助自己的同胞,与法老对抗,为自由而战。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命运和追求。
摩西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怕挑战、勇敢无畏,为了自由和公正不计个人代价。
而法老则代表着压迫和暴政,他的自私和傲慢导致了自己和整个国家的灭亡。
这些形象的对比让人深思:人性的光与暗,勇气的力量,以及正义和邪恶的较量。
电影中的场景设计非常精细,再现了古埃及的壮丽景象。
法老的宫殿、金字塔和犹太人的奴役营地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尤其是摩西带领犹太人穿越红海的场景,充满神秘和庄严的氛围,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这些场景通过巧妙的摄影和制作手法,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神圣。
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通过悲壮的乐曲和强烈的音效,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电影中的音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从音乐的角度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影片中犹太人民的歌声尤为动人,它们表达了人民的希望和坚持,令观众产生共鸣。
除了艺术表现手法的精湛,电影《出埃及记》还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宗教的思考,带给观众更多的启示。
摩西的形象象征着正义和自由的力量,他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摩西为了追求自由,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尊贵地位。
出埃及记观后感《出埃及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被公认为犹太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出埃及记》的观后感。
首先,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出埃及记》讲述了以色列人民在摩西的领导下离开埃及奴役的历程。
故事以埃及法老迫害以色列人为背景展开,通过十灾、红海分水以及十诫等一系列事件,描绘了以色列人从奴隶地位到自由的转变过程。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凑有致,充满着悬念和惊喜,吸引人们从头到尾地关注和思考。
其次,在人物描写方面,《出埃及记》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形象。
首先是摩西,一个被上帝选中的先知,他用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引导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摩西的坚持和领导能力使人们为之敬仰。
同时,法老作为故事的反面人物,表现出固执和偏见,不肯放过以色列人民,最终遭受惩罚。
另外,故事中还有以色列人民整体形象的描写,他们经历苦难却从不放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自由和希望。
这些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更加鲜活生动。
最后,从主题意义来看,《出埃及记》探讨了自由、正义、信仰和人性的问题。
故事传递了重要的价值观:坚持自由与正义,相信信仰的力量,追求内心的良善与善行。
通过以色列人民与埃及法老的对比,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该相信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并且不屈不挠地抵抗那些剥夺自由和迫害人们的力量。
同时,《出埃及记》中的宗教元素也给人们带来了信仰的力量和宽容的思想,教导我们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传递爱与和平。
总之,《出埃及记》不仅是一部古老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哲理的经典。
从情节、人物到主题,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正如埃及奴役的以色列人民最终走出困境,迎来自由和希望一样,我们每个人也应当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坚持正义和自由的追求,相信自己的力量,遵循良知,传递爱与和平。
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尚的人生境界,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2014.08学教育34浅析《出埃及记》——上帝降“十灾”单慧慧(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要]上帝降十灾于埃及是《出埃及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样一个情节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独特的叙事艺术,更让我们从他的叙事中领会到上帝的无上权威。
[关键词]上帝;十灾;《出埃及记》耶和华帮助为帮助以色列人逃离埃及降十大灾的内容是《出埃及记》的主要内容,这则片段虽短但内容十分丰富同时极富有故事情节,充满着浓浓的宗教性与神秘性。
一、以展示“神之大能”为中心的叙事艺术“耶和华降十大灾”于埃及这一情节以展现“神的大能”为叙事的中心。
摩西在其中起到的更多是上帝与法老记忆犹太民众之间的信使的作用。
对上帝大能的主要的体现方式是对耶和华的语言,也多是暴力语言。
其中对描写体现在神降灾后埃及后埃及的惨状没有过多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有简单的概括,对于降灾的引起的后果之严重从埃及法老让摩西祈求上帝停止他的行为并答应放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妥协中从侧面反映出来。
正面体现则是每次耶和华降灾前都会对摩西具体讲这次降灾的后果。
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达到对耶和华大能的双重强调:先是以言语的警示后以行动后的结果加以证明,在这样的叙事中耶和华的神圣性和言出必行的上帝尊严得到加深与巩固。
除上述之外,在这一片段中我们能看到特别显著的语句逐字重复。
这样的重复在《出埃及记》严格遵守言简意赅的方针下显得极为突出,这样的叙事并不是无意而为之而是一场精心的策划,它恰是叙事的重要特色之一。
这样一种叙事技巧的目的是为达到对一方信守、遵循和传达的目的。
例如:耶和华吩咐摩西让他转告法老的话:容我的百姓去,好侍奉我,如果你不听从…与让埃及人知道我是耶和华等几句话的重复使用很多,目的也很明确:一方面是让读者更多次的聆听上帝的教诲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另一方面第一次出现以预言的形式后文再次出现则会使一种警告程度否认加深并且有暗含着事实的应验。
从文本中可以发现这一因为每次在耶和华吩咐摩西让他转告法老的话:“容我的百姓去,好侍奉我,如果你不听从”接下来内容的转折都是按耶和华的话语行事埃及将遭到的灾祸。
论《出埃及记》的历史真实性《圣经·出埃及记》中叙述的率领以色列先民出埃及、建国家的摩西,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70年前,大多数学者对著名的埃及学家A.伽丁内尔(Gardiner)爵士做出的摩西是一个“半神话的不真实的人物”的论断持赞同态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伽丁内尔的观点过于保守,他们确信在以色列的早期历史上摩西确有其人,他率领部众出埃及、建国家也确有其事。
那么,从埃及学的角度来考察《圣经》中关于《出埃及记》的记述将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圣经》中有关《出埃及记》的章节关于这一时期埃及的记述非常少。
在《出埃及记》中根本没有叙述横扫近东的埃及法老,也没有对埃及帝国强大的军队和大规模战争中埃及俘获的数以万计的战俘进行描述,更没有对活跃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埃及政府官员和使臣、驶往埃及的满载着各国贡品的船队以及以法老的名字命名的城市进行必要的记载。
尤其重要的是,它缺少摩西率部出走埃及动因的介绍。
有的学者认为,《出埃及记》中鲜有关于这一事件埃及背景的介绍是因为《圣经》的作者对其没有特别的兴趣。
但是,当一个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的时候,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介绍该事件发生的背景,这与他对事件的背景是否感兴趣无关。
《出埃及记》虽然丝毫没有对有关这一事件埃及背景的介绍,但在一些颇有争议的段落中包含了以色列人居住在埃及时的城市名称,他们在埃及建立的物品储藏地的名称,以及他们离开埃及时途径的埃及城市。
一个读起来非常像拉美西斯的人名经常被包含在地名中,这些地名通常带有前缀“房屋”或“神庙”,如“拉美西斯,伟大的胜利者的房屋”,这个《圣经》中提及的城市名与拉美西斯在三角洲地区建立的城市帕·拉美西斯非常相似,在城市名的首位加上前缀“帕”是这一时期埃及人命名城市的习惯,有时埃及人也会用“城镇”来代替“房屋”。
在埃及与《出埃及记》有关的第一个地名是“高琛”。
此地名并非埃及语,而是塞姆语。
民族史诗《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是旧约文学中最精彩的英雄史诗性的作品,摩西则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早在摩西诞生之前,以色列人在雅各的率领下,为逃避饥荒来到埃及。
当时雅各之子约瑟因善于解梦且才华出众做了埃及法老的宰相。
约瑟那一代人死后,新登位的埃及法老见以色列妇女生育力非凡,异族人丁兴旺,害怕起来,就奴役和迫害他们,强迫他们做苦工,并下令将以色列人的所有男婴都丢在河里,只让女婴存活。
摩西降生时,其母见他俊美就藏了三个月,后来无法再藏,把他放在蒲草箱内搁在河边的芦荻中,为法老之女收养,取名摩西,意为“从水里拉出来”。
摩西长大后,在神圣的何烈山看见燃烧的荆棘,听到了上帝的召唤。
他受命于上帝,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埃及法老恃强作恶,变本加厉地欺压以色列人。
为了离开埃及,上帝帮助摩西及其哥哥亚伦与法老对抗:亚伦和法老的手下都把手杖丢在地上变成蛇,结果亚伦的杖吞了他们的杖;亚伦举杖击打埃
1。
智慧与勇气:从《出埃及记》中汲取重要教益
引言
《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本书,讲述了以色列人从埃及奴隶制度下的解放和他们进入迦南地的旅程。
在这个古老而受人尊敬的文本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功。
本文将探讨《出埃及记》中所展示的智慧和勇气,并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1. 智慧的力量
•摩西:作为本书主要人物之一,摩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他在面对法老时使用策略和智谋获得以色列人的自由。
•智慧指导法则:《出埃及记》中还包含着许多智慧指导法则,如十诫等。
这些法则给予了以色列人正确的方向和道德准则。
2. 勇气面对挑战
•突破苦役:以色列人在埃及长期奴役下饱受折磨,但他们展现了勇气,并最终选择反抗。
•穿越红海:当以色列人被埃及王追逐时,摩西领导他们穿越了红海。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念。
3. 智慧与勇气相辅相成
•智慧引导勇气:智慧不仅仅是知识和思考,它也指引着我们何时行动,如何应对困境。
摩西的智慧帮助以色列人在面临挑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并给予他们勇气去执行。
•勇气支持智慧:面对困难和挫折,只有有勇气才能跨越障碍和迎接挑战。
没有勇气,即使拥有智慧也无法实现改变。
结论
从《出埃及记》中可以学到许多关于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教益。
智慧指导我们在思考和决策时更明智;勇气帮助我们面对困难并前进。
只有将智慧与勇气回应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克服挑战、实现目标,成为更好的人。
让我们从《出埃及记》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取得成功。
(字数:270)。
基拉尔《出埃及记》马克西姆演奏 1625基拉尔《出埃及记》马克西姆演奏《出埃及记》是波兰作曲家沃依切赫•基拉尔于1981年将电影《出埃及记》的主题歌改编为交响曲,音乐气势恢弘,震撼人心,而电影本身讲述的是以色列建国的心酸和悲壮的历史。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后,一群犹太人乘船在耶路撒冷建国,却被敌人困在港口。
经过几个小时的绝食和斗争,他们终于成功离开,返回家园,建立了以色列国。
以色列的建国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早在几十个世纪前,摩西就带领被奴役的犹太人逃离埃及法老的奴役,穿越沙漠和红海,走出埃及,追求自由,建立家园。
时至今日,他们依然历尽艰难,他们被追杀,被排挤,但他们在坚持。
虽然历尽艰辛,但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电影主题曲《出埃及记》,充分体现了以色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音乐以气势磅薄、充满张力的节奏与旋律震撼着观众的,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
马克西姆·姆尔维察(MaksimMrvica),来自克罗地亚,从他的外表看,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天才的古典钢琴演奏者。
他身高2.07米,长着一张典型东欧男人魅力的英俊脸庞,一个邪恶却又有点玩世不恭的笑容,染了头发,穿着便装,戴着耳环、项链和纹身。
他看起来像一个偶像流行歌手。
马克西姆总是在弹琴前冥想一段时间,然后坐在钢琴前,像流水一样敲击琴键。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忘记他的外表。
钢琴前的马克西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奏家。
如果你注意到他在演奏钢琴时状态,会发现,无论演奏悠扬宁静的夜曲,还是排山倒海式的狂想曲,他永远是“面无表情”,但他演奏的音乐却感动着你的心。
这首由马克西姆演奏的钢琴改编曲《出埃及记》,激情四射、气势宏大充满着节奏感,在各种演奏版本中最为流行。
《50首优美动听的钢琴曲》045 湖南民歌《浏阳河》点击“阅读原文”,听《50首优美动听的钢琴曲》。
民族史诗《出埃及记》——《出埃及记》是旧约文学中最精彩的英雄史诗性的作品,摩西则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早在摩西诞生之前,以色列人在雅各的率领下,为逃避饥荒来到埃及。
当时雅各之子约瑟因善于解梦且才华出众做了埃及法老的宰相。
约瑟那一代人死后,新登位的埃及法老见以色列妇女生育力非凡,异族人丁兴旺,害怕起来,就奴役和迫害他们,强迫他们做苦工,并下令将以色列人的所有男婴都丢在河里,只让女婴存活。
摩西降生时,其母见他俊美就藏了三个月,后来无法再藏,把他放在蒲草箱内搁在河边的芦荻中,为法老之女收养,取名摩西,意为“从水里拉出来”。
摩西长大后,在神圣的何烈山看见燃烧的荆棘,听到了上帝的召唤。
他受命于上帝,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埃及法老恃强作恶,变本加厉地欺压以色列人。
为了离开埃及,上帝帮助摩西及其哥哥亚伦与法老对抗:亚伦和法老的手下都把手杖丢在地上变成蛇,结果亚伦的杖吞了他们的杖;亚伦举杖击打埃1及的河水,一连七天,埃及河水发臭,鱼死亡,遍地都是血;然后又先后出现了蛙灾、虱灾、蝇灾、兽疫、疮灾、雹灾、蝗灾和黑暗之灾;上帝亚卫夜间巡行,杀死埃及人所有的长子和一切头生的牲畜,整个埃及一片哀鸣,而以色列人事先得到上帝的吩咐,将羊血涂在门框和门楣上,亚卫见到血则知道是自己的子民,就逾越过去,由此产生了犹太人的逾越节。
在上帝、摩西和亚伦的沉重打击下,法老终于答应让以色列人离去。
摩西率领约60万以色列男子以及妇孺开始出走埃及。
白天,亚卫在前面用云柱领路;夜间,亚卫用火柱照亮前进的道路。
正当以色列人日夜兼程向西奈方向进发时,埃及法老反悔了,派出军队追赶他们。
在埃及营地和以色列营地之间有云柱,一边黑暗,一边发光,终夜两下不得相近。
当以色列人在法老的追兵和纸莎草海(过去误为红海)之间走投无路时,亚卫再显神迹,他让摩西向海伸杖,强劲的东风刮起,海水分开,壁立如墙垣状,以色列人从中间的干地走过去;待法老追兵通过大海时,兵车陷落,一片混乱,摩西再次将杖伸出,海水回流,将法老全军淹毙。
《出埃及记》,大师级的史诗作品!音乐《出埃及记》原为1960年的电影《出埃及记》主题歌曲及片尾曲(《Ernest Gold:Theme Of Exodus》)。
后来曲作家沃伊切赫·基拉尔于1981年将此曲改编为交响曲,因为其恢弘的气势和震撼激射的张力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人们听到过的最多的版本是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的钢琴协奏曲版本。
但是在网络上此曲被讹传为马克西姆的原创曲(事实上马克西姆没有原创作品,其音乐都为克罗地亚作曲家T onci Huljic所写)。
马克西姆《出埃及记》电影讲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群犹太人搭乘一艘船要去耶路撒冷建国,但被敌军围困在港口无法出港,经过数小时的绝食抗议与奋斗,他们终于成功离开,回到家园并建立了以色列国。
以色列建国可谓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被追杀的、被排挤的、坚韧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历经磨难,终归故土。
让人不禁想起几十个世纪前,先知摩西带领被奴役的以色列人,走过沙漠、穿越红海,走出埃及,去追求自由家园的故事。
为电影《出埃及记》配乐的是奥地利裔美国作曲家Ernest Gold (欧内斯特·戈尔德,1921年---1999年),伦敦交响乐团为电影演奏。
《出埃及记》音乐气势磅薄、充满张力、震撼人心,实为大师级的史诗作品。
曼陀凡尼乐团《出埃及记》曼陀凡尼乐团《出埃及记》来自经典老唱片00:0003:11有些影音乐必需要依附催生它的电影而存在,有的电影音乐却恰恰相反,它是为某部电影而生,但最终它却脱离了电影而独立存在,不需要任何故事为它做诠释,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注解使它显得更深刻一些,它自身的戏剧性已经使它得到完成,它所具有的完美程度大于一部电影可能给它的,于是,它获得自由,独立,以及长久的生命力,有时,它甚至比它最初所依附的电影拥有更久远的拥戴和记忆。
《出埃及记》的电影主题曲就是为数不多的比电影更广为人知的电影音乐之一。
Pat Boone演唱版本。
用救赎史的观点看《出埃及记全景—凡头生的都是我的!》刘道顺牧师用救赎史的观点看《出埃及记全景—凡头生的都是我的!》刘道顺牧师13章凡头生的都是我的!出13:2以色列中凡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要分别为圣归我。
如果第12章的主题是“救赎”的话,那么可以说第13章的主题就是“献身”。
因为在第12章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
但是,本章第2节提到“都是我的”,第12节提到“都要属耶和华”,这两节重复提到了“归给耶和华”。
神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在埃及全地击杀长子的时候,以色列头生的因逾越节羔羊的代赎免了死亡,这样他们就理应归神。
这就是救赎或代赎教义所带出来的“原理”。
这样看来,第12章在先,第13章在后,这个顺序不能改变。
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神说“是我的”绝对不是说神抢了“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
有什么是神没有的吗?难道会贪图我们这些罪人的东西?神将他们从法老(撒但)手中救赎(支付赎价)回来,并以之为神的百姓,神的儿女,这是神无比浩荡的洪恩。
本章四次(3,9,14,16)强调了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你“从埃及领出来”,“引导”一词也相伴反复出现了九次之多。
神并没有将他们领出埃及就弃之于不顾,而是在前面“领他们的路”(21),像牧者一样引导他们前行。
这就是意味着神为他们负责任。
“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
”因为他们是神支付赎价买(救赎)回来的神的百姓。
因此这里强调了要吃不发酵的无酵饼(3-10),即叫他们守无酵节。
第一,为了叫他们不要忘了神的救赎之恩。
第二,为了叫他们像神的百姓一样过分别为圣的生活。
这就是救赎或代赎教义所带出来的“原理”。
根据这一救赎原理,第13章的主题就为“凡头生的都是我的!”下面我们将分三个单元来分享本章的内容。
第一单元(1-2,11-16)长子都要用羔羊代赎第二单元(3-10)要守逾越节和无酵节第三单元(17-22)耶和华在前面引导他们第一单元(1-2,11-16)长子都要用羔羊代赎“那时你要将一切头生的,并牲畜中头生的,归给耶和华;公的都要属耶和华。
出埃及记信仰与奇迹的宗教史诗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也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之一。
本书记载了以色列人从埃及奴隶制度中脱离出来,进入迦南地的历程。
除了历史内容,出埃及记还涉及了信仰、奇迹等宗教元素。
本文将探讨出埃及记中的信仰与奇迹,并分析其在宗教史诗中的重要意义。
一、出埃及记中的信仰1.1 先祖的信仰传承《出埃及记》中提到,以色列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他们的信仰传承自亚伯拉罕与上帝的约定。
这一信仰传承使得以色列人在面对痛苦和压迫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希望。
同时,这也是以色列人坚守奴隶制度下的信仰,期待上帝的拯救,迎接他们新的自由生活的动力源泉。
1.2 上帝的普世价值观出埃及记中强调深信一位至高的神,即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上帝。
这一信仰还表达了上帝的普世价值观,强调公义、善良和真理等核心价值。
以色列人的信仰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的尊严和平等,并受到上帝的指引赢得自由。
这种信仰在宗教史诗中传递了普世价值体系,对后世信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出埃及记中的奇迹2.1 摩西获得奇迹能力在《出埃及记》中,摩西作为上帝的代言人和领袖,被赋予了多项奇迹能力。
这些力量包括将手杖变为蛇、分开红海、使埃及十灾降临等。
这些奇迹向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展示了上帝的力量和支配。
巨大的魔法和神迹彰显了上帝的存在和他对以色列人的关心与保护。
2.2 奇迹与信仰的关系奇迹在出埃及记中不仅仅是简单的神迹,更是信仰的象征和上帝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契约的印证。
这些奇迹的发生增强了以色列人对上帝的信心,使他们更加确信上帝的存在和上帝对他们的关爱。
同时,这些奇迹也向埃及人和其他民族展示了以色列人的神奇能力,并间接证实了他们的信仰的正确性。
三、出埃及记的宗教史诗意义3.1 信仰的历史价值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以色列人族群意识和宗教认同的表现。
它记录了以色列人的信仰历程和从奴隶制度中解放出来的经历,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史诗的角度分析《出埃及记》
摘要:史诗是歌颂英雄的叙事长诗,具有英雄、叙事、和长诗三大特点。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一些诗史意味。
但是它与史诗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在《圣经》中最具有诗史意味的就是《出埃及记》,但是它所表现的主体思想与诗史也还存在着很大区别。
尤其是以色列人身上所暴露出的一系列缺点。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通过他们身上的缺点来反思我们自身,让我们自身得到不断完善。
关键词:诗史圣经出埃及记
史诗是至今在人们口头相传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学。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
它是伴随着民族的历史一起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民族史诗就是这个民族的开拓者的创业史,也是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形象化的生活史。
史诗源于欧洲希腊语的epic,原意是“说话”、“叙事”。
Epic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歌颂英雄的叙事长诗。
它具有的三大特点是英雄、叙事和长诗。
“圣经”一名的由来Bible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biblia 意即“一本小书”。
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许多卷书的合订,
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著作汇编。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
”“圣经”一词并非这部书的原名,译者根据我国把重要著作成为“经”的传统,将这部书叫做“经”,并在前面关了一个“圣”字,从此有了《圣经》这个称呼。
《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圣经》厚重地积淀了一个“早熟的民族”的生存智慧。
古往今来,这部大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出埃及记》的诗史性
当我们考查《圣经》中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时史诗这个名称可能更加容易被接受。
其中,《圣经》的《旧约》中的《出埃及记》是最具有诗史性的。
其次,整个故事和其它诗史一样体现出了浓重的民族性。
它讲述了以色列人的创业史。
它是一篇讲述以色列民族离开埃及去往迦南地区的漫长历程的长篇叙事故事。
这一宏伟的业绩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中心事件。
故事强调民族性,记录了以色列民族的形成过程,并且刻画了这个民族早期历史中一个决定性事件。
整个故事被置于一个历史语境中并且充满着各种历史典故。
体现出了极为浓厚的民族性。
二、《出埃及记》的非诗史性
即使《出埃及记》有许多与传统史诗相似的地方,但是这些相似之处并不能掩盖它与传统史诗的本质上存在的一
些重要差别。
首先,从英雄人物方面来说。
虽然《出埃及记》中也有一为英雄人物摩西,但是与传统史诗强调的人本主义并不同,圣经所要强调的并不是这位英雄人物的本身,而是站在英雄背后的上帝。
而传统史诗所强调的是英雄人物本身所成就的丰功伟业。
在《圣经》中,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摩西是一位勉强的领袖。
从整体上来说,他的出身不明、不善言辞、温和柔顺缺乏一位领袖升上应该有的坚决果断。
他想拯救人们,想成为真真正正的英雄,但是他却又唯唯诺诺。
从一开始接受上帝的使命时他就推三阻四,缺乏自信。
上帝已经给了他很多的保证了。
可是他还推辞着对他说“他们必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必说‘耶和华并没有想你显现!’”在他的这一系列的推辞最终惹怒了上帝。
最后,上帝说让他的哥哥利未人亚伦帮他,他才勉勉强强的答应了。
其次,在民族性上。
《出埃及记》并没有像传统的史诗那样讴歌自己的民族,反而贬低了他们,不断强调以色列人的缺点,如他们的悖逆、他们的缺乏信心、他们好发怨言等等。
虽然《出埃及记》在诸多方面都有与诗史相同的地方,都符合人们对诗史的认识。
但是却没有被人们认可为诗史。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传统史诗在本质是有所区别的。
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与传统诗史相差很大。
不能成为和诗史一样
记录民族历史,创业过程,歌颂民族精神的诗史。
三、从《出埃及记》中的以色列人反思自身
我觉得《出埃及记》中的以色列人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他们的身上充满了奴性,没有自己的思想,不懂得追求自己的幸福。
理所应当的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奴隶,应当被埃及人压迫。
但是最后他们还是摆脱了做埃及人奴隶的命运,迁徙到了迦南地区,迁徙到了流着奶与蜜的地方。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那是因为他们有上帝的帮助,每当他们遇到了困难,有难以跨过的鸿沟时上帝都会出来帮助他们,上帝是无所不能的。
但是我们身边真的有上帝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上帝
会出现帮助我们吗?我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时候上帝还是看不见我们困苦吧,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活得那么辛苦?所以最值得依赖的人永远都应该是自己。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不是期待着上帝回来帮助我们。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有理想、有目标。
不能让自己活得糊里糊涂。
每天就是机械的上课、学习,做学习的奴隶。
更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只是追求一时的安逸生活,混日子。
我们还要有自信,不要因为自己一时不如别人就认为自己理所应当的就比别人差,就要受别人压迫。
我们所要做的
就是要正视自己和别人,分析为什么我们不如别人,为什么别人就能而我却不能。
如果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地的要求那么我们走强更高的台阶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自己的幸福,自己的未来永远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
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给放弃了,相信自己,我们可以的。
最后,觉得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是非观,不要总是人云亦云,有些事大多数人都那么说但是它不一定是真的。
我们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现在的我们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我们要学会拒绝盲目的追求,一点一点让自己成熟起来,学着透过事物的背后所隐藏的含义来观察事物,定义事物。
不要总是盲目的抱怨,盲目的行动。
被某些人所利用。
参考文献
[1][以]巴埃弗拉特著、李峰译.圣经的叙事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2)
[2][美]利兰?莱肯著,黄宗英译.圣经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1)
[3]刘意青编著.《圣经》文学阐释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1):103-110\
[4]刘意青、冯国忠、白晓冬译.圣经故事一百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9,6 (1)
[5]许英国.史诗的理论问题[J].文艺研究,1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