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刑法

外国刑法

外国刑法
外国刑法

2012推免外国刑法

一、简答题

1、法定犯与自然犯

2、道德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

3、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4、刑法的保护机能与保障机能

5、同害报应与等价报应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构成要件该当性”

2、如何理解“期待可能性”

2011【刑法复试外国刑法】

一、解释题:(每题10分)

1、正犯与间接正犯;

2、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

3、自然犯与法定犯;

4、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

二、论说题:(每题30分)

1、相当因果关系说理论;

2、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念及意义。

2010【刑法复试外国刑法】

一、解释

1、自然犯与法定犯

2、刑事人类学派与刑事社会学派

3、条件说与相当因果关系说

4、正犯和间接正犯

二、叙述

1、违法性阻却事由

2、规范责任论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

2009【刑法复试外国刑法】

1、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的异同(25分)

2、评论相当因果关系说(25分)

3、论大陆法系三大构成要件理论(50分)

研究生外国刑法学重点(复试只考总论,不考分论,凡是分论都可以不看)

一、名词解释

1、刑法谦抑主义

2、报应刑论

3、目的刑论

4、犯罪客观主义

5、犯罪主观主义

6、资格刑

7、直接正犯 8间接正犯 9、原因自由行为

10、疫学的因果关系 11、形式违法性12、实质的违法性

13、客观的违法性 14、主观的违法性论 15、结果无价值论

16、行为无价值论 17、违法性阻却事由 18、假想防卫

19、自救行为 20、责任 21、新过失论

22、超新过失论23、期待可能性 24、共谋的共同正犯

25、不定期刑 26、日数罚金制27、爱尔兰制

28、狭义的保安处分 29、暴行罪30、侵占罪

31、旧过失论 32、狭义的共犯 33、牵连犯

34、累犯 35、缓刑 36、新过失论

二、单项选择题

1、《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作者是:()

A、费尔巴哈

B、龙勃罗梭

C、贝卡利亚

D、菲利

2、最先提出以心理强制理论,并作为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的学者是:()

A、费尔巴哈

B、边沁

C、贝卡利亚

D、李斯特

3、下列不属于新派的代表人物是:()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李斯特

D、菲利

4、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国刑法学中占支配地位的行为理论是()

A、因果行为论

B、社会行为论

C、目的行为论

D、社会行为论

5、在德、日刑法理论中,不属于构成要件的要素是()

A、行为

B、行为主体

C、行为客体

D、期待可能性

6、坚持以结果预见义务为中心的过失论是()

A、旧过失论

B、新过失论

C、超新过失论

D、条件说

7、在区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标准问题上,德国刑法采取()

A、纯粹的主观说

B、主观的危险说

C、具体的危险说

D、客观的危险说

8、关于正犯和共犯的区别,限制的正犯概念主张:()

A、基于正犯者的意思而实施行为的就是正犯,基于加担者的意思而实施行为的就是共犯。

B、对结果的发生起原因作用的是正犯;对结果发生起单纯条件作用的,就共犯。

C、认为以自己的身体动静直接实施构成要件的人就是正犯,此外的参与者都是共犯

D、对犯罪的实现起任何条件作用的人,都是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实行的人,因而都是正犯。

9、不定期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被正式采用,最早发生在()

A、美国

B、澳大利亚

C、爱尔兰

D、英国

10、关于人的始期,日本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通说是()

A、分娩开始说

B、一部露出说

C、全部露出说

D、独立呼吸说

11、坚持以结果避免义务为中心的过失论是()

A、旧过失论

B、超新过失论

C、新过失论

12、期待可能性理论最早来源于()

A、1897年德国的“癖马案”

B、1933年日本的“第五柏岛丸事件”

C、19世纪60年代日本森永牛奶事件

D、日本的水俣病案件

13、在近现代刑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刑种是()

A、死刑

B、自由刑

C、财产刑

D、资格刑

14、关于犯罪的原因,坚持“生来性犯罪人”,认为犯罪的产生源于犯罪人的特异的生理体质的是()

A、龙勃罗梭

B、菲利

C、李斯特

D、费尔巴哈

15、关于对外国刑事判决效力的承认,欧洲共同体各国所采取的做法是()

A、外国刑事判决的积极承认

B、外国刑事判决的消极承认

C、一律不承认外国刑事判决

D、承认外国的有罪刑事判决

16、疫学因果关系适应于()

A、故意犯罪案件

B、所有犯罪案件中

C、所有过失犯罪案件中

D、产业、食品、药品等公害犯罪中

17、在共同犯罪中,正犯就是指()

A、实行犯

B、帮助犯

C、、教唆犯

D、胁从犯

18、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证死刑的残酷性、不人道性与不必要性,明确提出废除死刑或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的是()

A、费尔巴哈

B、贝卡利亚

C、边沁

D、李斯特

19、关于“实行着手”的认定,日本刑法采取的是()

A、实质的客观说

B、主观说

C、形式客观说

D、折衷说

20、对原因自由行为,德国刑法()

A、现行刑法未作明文规定

B、在刑法分则中作为一种独立的犯罪予以规定

C、规定在刑法总则中,并肯定其具有可罚性

D、在刑法中明文规定其不具有可罚性

21、期待可能性属于()的要素

A、构成要件符合性

B、违法性

C、责任

D、故意或过失的要素

22、假释首先被制度化是在()

A、英国

B、英国殖民地的澳大利亚

C、美国 `

D、德国

23`、为补救长期自由刑的弊端而设的制度是:()

A、累犯制度

B、缓刑制度

C、假释制度

D、数罪并罚制度

24、下列不是以教育刑论、目的刑论为理论依据的是:()

A、保安处分制度

B、假释制度

`C、缓刑制度 D、罪刑法定原则

25、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刑法启蒙学者是:()

A、孟德斯鸠

B、洛克

C、卢梭

D、康德

26、在对待犯罪人的主观意思上,刑事近代学派主张()

A、意思自由论

B、意思决定论

C、道义责任论

D、社会责任论

27、正当防卫之所以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是因为缺乏犯罪构成的()要件。

A、该当性

B、有责性

C、违法性

D、符合性

28、行为者在主观上对特定罪刑具有共同加工,共同实现的犯意,才成立共犯。该学说称之为:()

A、共犯独立说

B、犯罪共同说

C、行为共同说

D、共犯从属说

29、外国刑法对于死刑的趋势观是:()

A、彻底废除

B、保留,但总体减少

C、保留,但总体扩张

D、出现反复,难以预见

30、史密斯系一林场划木工人,在劳动休息间隙抽烟,因友人急事找他,随手将烟蒂扔在地上,引起火灾。该工人属:()

A、有认识的过失

B、业务过失

C、违法过失

D、有认识的业务过失

31、哈里因盗窃被判监禁刑一年,缓刑两年,判决之日起第二年又犯盗窃罪应当判三年徒刑。张某属:()

A、累犯

B、惯犯

C、连续犯

D、并罚犯

32、约翰暗恋某明星,一日将该明星挟持到自己住处,给吃喝,但不让自由走动,致该明星被迫与其生活了七天,后被人所救。约翰的行为属:()

A、状态犯

B、接续犯

C、连续犯

D、持续犯

33、威廉经常酗酒闹事,并和他人结伙吸食毒品,应对其()

A、监护处分

B、劳作处分 B、善行保证

C、矫正处分

34、美国人泰勒在1990年10月1日犯抢劫罪,应当判处7年有期徒刑,1995年7月31日又犯盗窃罪,应当判处2年有期徒刑。2000年7月31日被捉获。应当追诉其()

A、无罪

B、抢劫罪和盗窃罪两罪

C、盗窃罪

D、抢劫罪

35、行为人基于性的刺激或满足而实施猥亵行为时,其主观构成要素为()

A、目的犯

B、倾向犯

C、表现犯

D、常习犯

36、甲殴打乙,乙受伤,乙乘坐的救护车在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乙死亡。甲殴打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有刑法的因果关系。这种观点属于刑法因果关系中的()。

A、原因说

B、条件说

C、相当因果关系说

D、疫学说

37、行为人用利器刺伤被害人身体,也造成被害人贵重衣物的损毁。该行为应认定为:()

A、单纯一罪

B、评价上的一罪

C、科刑上的一罪

D、并合罪

38、各国刑法一般都对累犯实行()处罚。

A、从重

B、加重

C、基本刑

D、从宽

39、对过失犯的正确理解是()

A、处罚故意,不处罚过失

B、过失犯只能是结果犯

C、过失的核心是不注意C、新过失论强调结果预见义务

40、期待可能性理论最早来源于()的刑事判决。

A、法国 C、德国C、日本D、意大利

41、刑罚与保安处分的本质区别是()

A、行为人本身

B、伦理性

C、轻重不同

D、目的不同

42、如果侦查机关已经确定犯罪人是谁,只是不知道犯罪人在何处时,犯罪人自发申告犯罪行为的,属()。

A、自首

B、自白

C、首服

D、非自首

43、吸收关系的法条竟合,适用()原则。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基本法优于补充法

C、完全法优于不完全法

D、重法优于轻法

44、从刑事立法角度看,对行为人责任能力的判断采取()方法。

A、生物学C、医学 C、心理学 D、混合

45、日本水俣病案件与()理论相关。

A、期待可能性

B、超新过失论

C、疫学因果关系理论 `

D、不能犯理论

46、与弥补短期自由刑缺陷无关的制度是()

A、周末拘禁制度

B、半拘禁制度

C、英美法系的社会服务命令

D、沉默制

47、关于不定期刑制度,正确的说法是()

A、其理论基础依据是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

B、最先在德国采用该制度

C、主要适用于重罪

D、是刑事近代学派理论的产物

48、不属于财产刑的刑种是()

A、罚金

B、没收财产

C、复权

D、科料

49、侵害本国国民的权益因而适用本国刑法的,体现了刑法在空间适用范围上的()

A、属地主义原则

B、属人主义原则

C、保护主义原则

D、普遍主义原则

50、正犯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而且违法时,共犯才成立,这是()的主张

A、最小限从属性

B、限制从属性

`C、极端从属性 `D、最极端从属性

三、判断题

1、刑法被认为既是“善良人的宪章”,又是“犯罪人的宪章”。()

2、当代刑法是一种既保护法益也维护社会伦理的法律。()

3、目前在英美法系的行政法领域,承认不以作为非难基础的故意、过失为要件。()

4、犯罪主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为,现实的行为是科刑的基础。()

5刑事古典学派主张犯罪决定论、社会责任论,刑罚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犯罪。()

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残虐、不均衡的刑罚都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7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是一种客观的无价值的判断()

8、违法性判断是一种主观的、具体的无价值判断,也是一种积极判断。()

9、目的行为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因果关系的整个过程,而且是目的活动整个过程。()

10、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的关系是一种“烟”与“火”的关系。()

11帮助犯和教唆犯符合的是刑法的基本构成要件。()

12、甲殴打乙,致乙受伤,乙乘坐的救护车在途中出现交通事故,致乙死亡。德国审判实践与司法理论均认为甲的殴打行为与与乙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

13行为无价值论主张恶的行为、恶的内心是违法性的主要根据,在违法性判断上重视行为的反伦理道德性。()

14、关于故意的地位的问题,因果行为论认为故意是责任的要素,而目的行为论则认为是构成要件的要素。()

15、关于责任能力的本质,旧派理论主张是意思能力或犯罪能力;而新派则主张是刑罚能力。()

16、以为是甲而举枪射击,实际上对方是己,目前德、日刑法通行观点主张具体符合说,认为应该按故意杀人未遂和过失致死的想像竟合处理。()

17、对未遂犯的处罚范围,目前各国刑法均坚持对所有故意犯罪都给予处罚。()

18、在德、日刑法的共同犯罪中,行为人在为中止作出了努力但结果仍然发生的情况下,按中止犯处理。()

19、根据各国刑法的规定,保安处分主要适用较轻的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20、第三者从盗窃犯那里窃取财物时,本权说不认为成立盗窃罪,占有说认为成立盗窃罪。

21、以行为人自身的直接、积极的身体活动去实施刑法构成要件所规定的行为的犯罪,叫间接正犯。()

22、为保护法益不受侵犯,各国刑法通常规定所有的不作为行为都可成立不作为犯罪。()

23、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的身体活动实施犯罪,是教唆犯,而不是间接正犯。()

24、原因自由行为,因与“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的原则”相违背,各国刑法通常规定是不可罚的行为。()

25、危险犯可分为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前者是以具有法益侵害的具体的危险为要件的犯罪,后者只需要抽象的危险就成立的犯罪。()

26、在因果关系的问题上,原因说是当今各国刑法所通行采用的标准。()

27、保安处分主要适用于过失犯罪等轻罪()

28、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行为能否进行正当防卫的问题,主观的违法性论认为他们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因而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29、基于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的行为的违法性阻却事由是基于优越利益原则。()

30、假想防卫既可阻却故意,也可阻却违法的存在,因而是不处罚的。()

31、保安处分是以道义责任为基础的报应刑理论的产物()

32、行为人是否具有危险性是决定是否适用保安处分的唯一条件()

33、保安处分既可适用犯罪行为也可以适用一般违法行为()

34、保安处分和刑罚只能择一适用,刑罚执行完毕后就不能适用保安处分,()

35假释是以教育刑论、目的刑论为理论依据,主要是为补救长期自由刑而设的。

()

36、在英美,法院经过审判确定行为构成犯罪后,可作有罪宣告,且宣告刑罚,但有条件地不执行刑罚。()

37、累犯就是同一犯罪人先后两次犯罪()

38、在当今,罚金刑只适用于财产犯罪,因而在实践中没有被广泛使用。()

39、不定期刑的制度的设立是以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依据的()

40、旧过失论以结果回避义务为中心,以被允许的危险理论为基础()

41、现代各国刑法通常直接积极地规定责任能力()

42、责任判断是对行为所作出的主观的、具体的判断()

43、心理责任论认为,行为人在具有责任能力之外,还具有故意过失时,就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44、“没有责任就没有刑罚”,这是近代刑法的一个根本原理。

45、所有的经被害人承诺的损害行为都阻却违法性。()

46、紧急避难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超过所避免的损害()

47、防卫过当、避难过当都是阻却违法性的事由()

48、结果无价值论认为违法性是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恶的结果的产生是违法性的根据。()

49、在当代刑罚体系中,死刑和肉刑是中心刑种。()

50、“应受刑罚处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这是刑事古典学派的主张。()

四、多项选择题

1、刑法学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龙勃罗梭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菲利

2、刑法学旧派在犯罪理论上的主要观点有:()

A、人都是有自由意志的,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心理

B、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为。

C、刑事责任的基础是犯罪人的反社会性

D、犯罪是人类生理原因、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

3、关于犯罪构成的要素,德国和日本刑法理论通常认为包含以下()要素

A、构成要件符合性

B、违法性

C、有责性

D、犯罪客体

4、在德国、日本刑法界,关于行为理论有以下()观点

A、因果行为论

B、目的行为论

C、社会行为论

D、人格行为论

5、关于违法性阻却事由的本质,外国刑法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

A、法益衡量说

B、目的说

C、社会相当说

D、责任阻却说

6、在国外刑法中、自杀关联罪包括下列犯罪行为()

A、教唆自杀行为

B、帮助自杀行为

C、受嘱托杀人行为

D、得承诺杀人行为

7、在德国、日本刑法中、遗弃罪主要有以下()类型

A、单纯遗弃罪

B、保护责任者遗弃罪

C、遗弃致死伤罪

D、遗弃亲属罪

8、在西方刑法学中,作为短期自由刑的代替手段有()

A、转换为罚金刑

B、刑罚的执行犹豫、宣告犹豫

C、强制劳动

D、剥夺市民权

9、新过失论的理论基础是:()

A、被允许的危险

B、危险分配的法理

C、信赖原则

D、模糊的不安感、危惧感

10、下列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的有()

A、法律主义

B、禁止事后法

C、禁止类推解释

D、明确性原则

11、关于实行紧急避难的条件有()

A、存在现时危难

B、不得已

C、避难意思

D、避难所造成的损害可超过其所避免的损害

12、在德、日刑法学中,责任的要素一般认为包括()

A、责任能力

B、故意过失

C、行为人的身份

D、期待可能性

13、关于中止犯的成立条件,各国刑法一般规定有()

A、任意性

B、中止行为

C、没有发生结果

D、中止行为与结果不发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14关于共谋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有()

A、要求有两人以上共谋

B、所有共谋者都具有明确的正犯意思

C、所有共谋者都直接实行了犯罪

D、参与共谋的人中有一部分人直接实行了犯罪

15、在共同犯罪中,狭义的共犯是指()

A、正犯

B、教唆犯

C、帮助犯

D、胁从犯

16在德、日刑法学中,保安处分一般适用于()

A、因为具有服用酒精饮料的习癖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B、因为性冲动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C、过失犯罪等轻罪

D、无责任能力的人所实施的违法行为

17、关于同意杀人罪的成立条件有()

A、嘱托者与承诺者必须具有认识、辨识能力

B、必须是本人的真实意志

C、嘱托与承诺必须是明示的

D、嘱托者与承诺者必须没有生存的希望

18、在德、日刑法中,遗弃罪的对象是()

A、仅限于亲属之间

B、无自救力之人

C、因年老、年幼而无自救力之人

D、因身体障碍或者疾病而需要扶助之人

19、在德、日刑法中,侵占罪可分为()

A、普通侵占罪

B、业务侵占罪

C、侵占脱离占物有罪

D、加重侵占罪

20、近代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李斯特

D、菲利

21、关于刑法的机能,近代刑法理论一般认为有:()

A、行为规制机能

B、法益保护机能

C、伦理维护机能

D、自由保障机能

22、近代旧派在犯罪理论上的主要观点有:()

A、人都是有自由意志的,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心理

B、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为。

C、刑事责任的基础是犯罪人的反社会性

D、犯罪是人类生理原因、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

23、在德国、日本刑法学界,关于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一般认为()

A、一种客观无价值的判断

B、一种客观的违法性判断

C、一种主观违法性判断

D、构成要件是违法行为的类型化

24、下列哪些理论的产生与惩治公害犯罪相关:()

A、因果关系的原因说

B、疫学因果关系说

C、新过失论`

D、超新过失论

25,下列事由属于违法性阻却事由的有()

A、法令行为

B、自损行为

C、得承诺的杀人行为

D、自救行为

26、关于责任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是一种客观无价值的判断

B、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

C、是一种主观的违法性判断

D、是一种具体的价值判断

27、关于责任的要素,一般认为包括()

A、责任能力

B、故意过失

C、违法性意识

D、期待可能性

28、关于期待可能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期待可能性属于责任的要素 B、期待可能性阻却的有无行为的违法性

C、期待可能性是违法性的要素`

D、期待可能性理论最早来源于日本的“水俣病案件”

29、根据日本的审判实践,不属于不能犯的是()

A、将没有达到致死量的空气注入被害人的静脉中;

B、向口袋中没有钱财的人实施盗窃行为;

C、向警察开枪而没有子弹的;

D、意欲制造兴奋剂,但所使用的原料不可能制造出兴奋剂的。

30、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主要有()

A、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教育、改善受刑者

B、受刑者容易相互感染恶习,使其人身危险性增大;

C、过多地占用了监狱设施,给行刑实务造成了过大的负担。

D、对营利性犯罪没有力量。

31、刑罚消灭事由主要有()》

A、犯罪人死亡

B、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消失

C、超过时效期限

D、刑罚执行完毕

32、关于适用假释的条件一般是:()

A、一般适用于较轻的犯罪

B、受刑者必须经过法定的期限

C、受刑者须有悔改表现

D、受刑者必须有立功表现

33、关于执行犹豫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A、该制度的设立主要是避免执行短期自由刑所带来的弊端

B、主要适用于较轻的犯罪

C、行为人没有犯罪前科,或虽有犯罪前科但已经过一定期限

D、对执行犹豫的罪犯都要规定一定的考验期限

34、关于资格刑的内容,各国刑法一般规定有:()

A、剥夺公权

B、剥夺亲权

C、剥夺从事一定的职业或营业的权利

D、剥夺从事一定活动的权利

35、关于犯罪未遂,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未遂犯符合的是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

B、未遂犯符合的是犯罪的修正构成要件

C、各国刑法规定所有的未遂犯都要处罚

D、未遂犯处罚的根据是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危险性

36、关于新过失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新过失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克服旧过失论处罚范围过大的问题;

B、新过失论以结果预见义务为中心;

C、新过失论以结果回避义务为中心;

D、新过失论的发展基础是被允许的危险理论

37、道义责任论是:()

A、旧派刑法理论的主张

B、认为犯罪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实施的行为;

C、认为基于自由意志活动而实施犯罪行为时,才能受到伦理的非难;

E、是对社会有危险的人,被社会科处作为社会防卫手段的刑罚的刑罚的法律上的地位。

38、属于刑事古典学派,而不属于刑事近代学派的观点有:()

A、道义责任论

B、具体地观察犯人

C、主张报应刑

D、意思自由论

39、规范责任论的结构应当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心理事实

B、规范评价

C、期待可能性

D、因果支配准则

40、假释论的建立基于以下内容:()

A、补救短期自由刑的弊端

B、必须附保护观察措施

C、裁判权的体现,以判决形式宣告

D、考验期满,可视为刑罚执行完毕

41、波莎是一法国家庭中的菲佣,主要负责照看小孩。由于专心与邻居女佣聊天,不曾发现小孩出楼玩耍,致小孩差点摔伤。波莎的行为属()

A、过失犯

B、不作为犯

C、未遂犯

D、危险犯

42、道格拉斯因不服警察的交通管制,而用车有意撞警察致重伤。该行为属(),应()处理。

A、想象竟合犯

B、牵连犯

C、竟合吸收

D、择重处罚

43、杰克和汤姆互不相识,一日碰巧都溜进某公寓行窃,各自偷各自的东西,但由于杰克一人搬不动彩电,就叫汤姆帮忙抬下楼梯。然后汤姆再还回公寓偷窃后离开现场。这两人()A、偶然共犯 B、不是共犯

C、杰克正犯,汤姆帮助犯

D、汤姆片面从犯

44、肯特明知某熟人的钱包是空的,而不断地跟斯塔说“这人钱包里有很多钱,你去偷来。”斯塔听后就实施了偷窃行为,但刚伸手时就被抓获。肯特的行为属()

A、教唆的未遂

B、未遂的教唆

C、错误的教唆

D、间接正犯

45、克洛斯在卡特的指使下酒后开车,撞死行人后逃逸。该行为属()

A、正犯与间接正犯

B、结果加重犯

C、既遂犯

D、有认识的过失犯

46、扳道工因饮酒泥醉,在丧失责任能力状态下,在列车到来之前没有放下栏杆,导致列车与汽车相撞而受到刑罚制裁。该案例体现了哪些理论()?

A、不作为犯论

B、间接正犯论

C、原因自由行为论

D、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论

47、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对应观念、不是对立观念;

B、对立概念,不是对应概念

C、以违法阻却事由作为媒介

D、有些行为虽具有实质违法性,却不具有形式违法性

48、、社会责任论认为()这些人也是有责任的。与道义责任论形成鲜明对比。

A、精神病人

B、醉酒人

C、刑事未成年人

D、流浪汉

49、故意首先要求对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有认识,如果以故意杀人罪为例,通常要对以下哪些事实有所认识:()

A、认识到用枪射击被害人的重要身体部位

B、认识到上述行为是“杀人”行为

C、认识到杀人行为是违法的

D、认识到杀人行为是符合刑法规范相关条文的

50、被外国刑法认定为不能犯的情况有:()

A、对已经死亡的胎儿施行堕胎手术的

B、用普通盐水杀人的

C、将没有达到剂量的毒药投入他人饮料中

D、被害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而给其饮用糖份很高的食品

五、问答题

1、刑事法学旧派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刑事法学近派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3、比较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

4、比较犯罪客观主义和犯罪主观主义。

5、简述疫学因果关系的成立条件。

6、比较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法性

7、比较客观的违法性和主观的违法性论

8、比较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

9、简述正当防卫的条件

10、简述正当避险的条件。

11、比较道义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

12、比较心理责任论与规范责任论。

13、比较新过失论和旧过失论。

14、简述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15、简述中止犯的成立条件

16、比较共犯从属论和共犯独立性论。

17、简述共谋共同正犯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18、简述短期自由刑的弊端。

19、简述日数罚金制。

20、简述德、日刑法中资格刑的内容。

21、比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缓刑制度。

22、简述保安处分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23、简述德、日刑法中的遗弃罪。

24、简述德、日刑法中的侵占罪。

25、简述国外刑法关于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的相关理论。

刑法原理与实务

刑法原理与实务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广义上的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刑法、刑法修正案、单行刑事法律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的刑法仅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的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 刑法修正案,是指最高立法机关在保留刑法原有体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集中针对某些刑法条文作出的修改补充法案。单行刑法,是指为补充、修改刑法而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法规范。附属刑法,是指非刑事法律中有关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这些法律中,刑法规范不是主体部分。 刑罚的特点: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二,刑法强制性最为严厉。 制定刑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制定刑法的依据,包括法律根据和实践根据。刑法的任务:是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其主要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其特征有:1刑法原则必须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2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3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就犯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生、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一律平等的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不用有所区别,应一视同仁,依法惩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行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他解决国家行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其原则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属地原则是单纯以地域为标准,要求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的内的犯罪都适用本法,无论犯罪人使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属人原则是单纯以人的国籍为标准,要求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保护原则是以保护国家利益为标准,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普遍原则是以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标准,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侵害了国际公约、条约所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本国法律就有适用的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溯及力问题。刑法溯及力的原则包括: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新兼从旧原则、从旧兼从新原则。 从旧原则:即新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完全适用旧法;从新原则:即新法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一律适用,新法具有溯及力;从新兼从旧原则:即新法原则上具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时,则按照旧法处理;从旧兼从新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新法处理。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的类型包括: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下定义,没有设计犯罪本质特征)、犯罪的实质概念(是指仅从犯罪本质特征上下定义,没有涉及犯罪的法律特征)、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概念(是指犯罪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两个方面对犯罪的定义)。 犯罪的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概念的意义是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总标准,其特征有: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绿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既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的构成,是指依照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或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统一。其特征有: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其意义是: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有助于区分此罪和彼罪;有助于正确裁量刑法。 第五章: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影响刑事责任的因素:人的年龄情况、精神状况和重要的生理功能状况。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其类型有:自然身份和法定身份、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第六章: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理论上把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损害结果的情形称为意外事件,把由于不能抗拒的原而发生损害结果的情形称为不可抗力。 犯罪的动机是指推动人以行为去追求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内心起因;其犯罪的目的是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1、二者都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2、犯罪的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3、二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他们所反应的需要是一致的。其区别是:1、从内容、性质和作用上看,犯罪动机比较抽象,而犯罪目的却比较具体;2、同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一般是一罪一犯罪目的,一罪可有不同的犯罪动机;3、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犯罪目的; 4、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的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 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罚性质、后果和有关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法律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理解。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理解。 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要件。其意义:一、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二、有助于区分彼罪与此罪以及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的界限;三、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四,有助于正确量刑,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事实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所谓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危害结果的特征:一、危害结果的客观性;二、危害结果的因果性;三、危害结果的侵害性;危害结果的多样性。 我国刑法罪责自负的基本原则要求: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使某人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第八章: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其意义:首先,把握犯罪客体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提高人们与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其次,把握犯罪客体有助于正确认识和确定犯罪的性质,分清罪与非罪、此最与彼罪的界限;最后,犯罪客体的内容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因而影响到量刑。 犯罪客体客体分为: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其划分的意义有:1、通过分类可以进一步揭示各类犯罪客体的属性,正确认识犯罪客体在刑事司法中的作用,解决刑事司法中诸如定罪量刑中的各种难题;2通过分类,可以揭示犯罪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犯罪,总结其规律性,制定正确的刑事政策。 犯罪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社会关系。 第九章: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是指在外观上或形式上似乎合乎某种犯罪构成,但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而且大多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其行为特征是:第一、正当防卫是与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正义的、合法的行为;第二、正当防卫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在于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因而其不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缺乏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第三,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的不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其特征是:在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况下,两个合法权益相冲突,而又只能保全其中之一的,为了保全较大的权益,不得已而牺牲较小的权益。其意义:有利于鼓励公民在必要的情况下实行紧急避险的权利,即通过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的手段,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尽一切可能减少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害带来给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损害;同时,也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的观念,使人们在与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险的斗争中,增进团结友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第十章: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简称。它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其意义:研究犯罪故意停止形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时间与理论意义。1、这是正确定罪量刑的需要; 2、这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和科学的把握故意犯罪。 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直接故意犯罪决定了其可能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犯罪既遂是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是犯罪预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其构成要件有: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条件(首先,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人以上;其次,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了刑

外国刑法

我国和大陆法系刑法犯罪构成理论的差异摘要:我国犯罪构成包括四个部分,即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这和大陆法系的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的三要件构成说不同,本文试探讨我国犯罪构成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要件的差异及优劣。 关键词:犯罪构成犯罪构成要件责任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一)西方早期刑法学犯罪构成要件的含义从词语沿革上讲,犯罪构成的概念最早形成于13世纪意大利宗教裁判上的“纠问程序”,在这种诉讼程序中,法官必须首先查清证实犯罪事实的存在,在证实犯罪事实之后,才对特定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1796年,德国刑法学家克莱因首次把犯罪构成法翻译成德语,后来日本刑法学家又把将其译成“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起初只具有诉讼法上的意义,直到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刑罚学家费尔巴哈才明确把犯罪构成作为实体意义上的概念来使用。费尔巴哈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把刑法条文上的犯罪成立的要件称为犯罪构成,认为犯罪构成就是违法行为中所包含的各个行为的或事实的主客观要件的总和。它们对于阻止或限制统治者和法官任意判人有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意义上大陆法系国家犯罪构成理论现代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理论形成于20世纪以后,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贝格林首先系统提出了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使构成要件上升为刑法总论的概念。此后,迈耶和迈兹各对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大陆法系国家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形成了一下通说: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可以看出,构成要件符合性只是犯罪成立的条件之一,必须还要满足后面的违法性和有责性才能完全成立。 (四)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苏联直接引进的,它是在吸收他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学说的内容,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80年代以后,理论界对犯罪的理论构成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犯罪构成中不应包括犯罪主体要件,还有的认为犯罪构成中不应包括犯罪客体,从而提出三要件说。虽然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对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有所修正,但基本上未突破前苏联的理论模式。 二、大陆法系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差异 (一)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实质从前面可以看出,大陆法系犯罪构成包括三个条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这三个条件是相互递进的关系,可以称为过关式或线性式,也就是说,前面的条件满足后才能进入到后一个阶段,只有按照顺序三关都过完才能构成犯罪。第一步符合性是说法律条件和事实条件相符合,有的说成是“该当性”,这是一个意思。第

刑法学必读书目

刑法学必读书目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5、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6、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7、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 8、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张明楷:《刑法的基础观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11、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2、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3、黎宏:《法人刑事责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14、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 15、周光权:《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中国法制出版社; 16、陈兴良:《刑法总论适用》,法律出版社; 17、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 19、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 20、[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法律出版社; 21、[德]耶赛克、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 22、[意]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法律出版社; 23、[法]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4、[日]大冢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5、[俄]斯库拉托夫等主编:《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6、[英]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华夏出版社; 27、[英]克罗斯等:《英国刑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8、[美]胡萨克:《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9、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30、张明楷:《未遂犯论》,法律出版社; 31、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思想学说史略》,武汉大学出版社; 32、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33、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4、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法律出版社 35、李贵方:《自由刑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00919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全国2013年7月自考 试题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刑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将其中的“以下”解释为不包含本数,属于刑法的 A.补正解释B.当然解释 C.扩大解释D.反对解释 2.罪刑法定原则要求 A.平等地保护法益B.禁止事后法 C.类推解释刑法D.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3.M国公民甲在其国内向该国公民乙的饮食中投毒,乙食用后到我国旅游,后在我国毒发身亡。对甲 A.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被害人不是我国人 B.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人不是我国人 C.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行为地不在我国 D.我国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结果地在我国 4.根据犯罪的分类标准,抢劫罪属于 A.自然犯B.法定犯 C.身份犯D.亲告罪 5.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淫秽物品”属于 A.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B.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C.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6.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 A.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7.行为人甲举枪射乙,但因为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丙,根据法定符合学,甲的行为属于A.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8.赤手空拳的甲拦住路人乙,威胁乙交出随身携带的钱财,否则要殴打乙,乙装着从口袋

外国刑法纲要

《张明楷 -外国刑法纲要》学习笔记 第一章刑法与刑法理论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机能 一、刑法的概念:p3 1、犯罪法和刑法、保安处分:原则上以习惯为区分,但学者 指出“刑法”更注重规范,而“犯罪法”更注重事实“,保安处分”则是指以人身危险性为基础,预防为目的的矫正、感化、医疗等举措。 2、刑法属于公法、司法法、实体法。(注:行政法和司法法的 区别,行政法的指导原理为合目的性、司法法的指导原理为法的安 定性——即法的明确性,能够被公民理解和预测) 二、刑法规范: p4 1、相较于民法规范,刑法规范法律要件明确,法律效果严密 2、刑法属于裁判规范或行为规范之争: 裁判规范:如果出现 A 的情况,就导致 B 的后果 行为规范:不得从事 A 行为,应当从事 B 行为 有学者认为,行为规范是从刑罚法规中抽象出来的内在文化规范;有日本学者认为,行 为规范是内在于刑罚法规自身的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如果没有这种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则 刑罚规范本身也无法存在,因此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在社会伦理上也是不被允许的,但两者 存在区别。伦理上不被谴责的行为可能成为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伦理上被谴责的行为也不一 定为犯罪行为。 3、E.Mezger (德国法学家梅兹格)首先提出刑法规范分为评价规范和决定规范。评价规 范即一个行为是否有害,由刑法规范进行评价。决定规范即刑法规范在命令人们实施行为时必须 作出符合

刑法的意思决定。 三、刑法的机能(作用):p5 1、自由保障机能:来源于罪刑法定,即刑法通过制约国家刑 罚权的行使,保障行为人不受国家滥用权力的侵害,进而保障国民的个人自由及其他利益的作用。 2、法益保护机能:对特定的法律利益加以保护的作用。注意: 刑法的第二次性质(补充性质),即刑法在法益保护的角度是对其 他法律所保护法益的补充,只有当其他法律不足以保护该法益时, 刑法才发挥作用——这种刑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被称为刑法的第 二性质。 3、行为规制机能: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从而 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的机能。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 罪并给与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是无价值的(评价机能),同时命令行为人作出不实施这种行为的决定(决定机能),与前述的评价规范和决定规范相对应。 4、自由保障机能和法益保护机能之间的博弈,现代刑法采纳 罪刑法定,即是对部分法益的放弃 四、刑法谦抑主义:p7 刑法的谦抑主义:刑法适当、谦虚的适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补充性;二是不完整性——直译:断片性(由补充性延伸而来,不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宽容性,即便收到侵害,且其他 法律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必毫无遗漏的处罚。——【日本】平野龙一谦抑主义不仅包括刑法的解释和适用,也包括立法的谦抑主义 第二节刑法理论

日本刑法典

日本现行刑法典于1907年颁布,1908年10月1日起施行。与效仿1810法国刑法典的旧刑法典不同,现行刑法典是以1870年德国刑法典为样板制定的,其最大特色是犯罪类型的概括性与法定刑的宽泛性。 内容简介 编辑 1998年,应法律出版社之邀,译者根据日本三省堂《模范六法》中的刑法典部分以及《简明六法》中的《改正刑法草案》翻译了《日本刑法典》一书。该书出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日本立法机关多次修改刑法典:2001年3次修改刑法典;2003年2次修改刑法典;2004年对刑法典作了重大修改;2005年又2次修改了刑法典。有鉴于此,译者根据日本三省堂最新版《模范六法》对《日本刑法典》一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希望《日本刑法典》第2版的推出,能使读者对日本刑法的最新发展动态有充分了解,并给我国刑事立法带来一定启示。张明惜 作者简介 编辑 张明楷,男,1959年生,湖北仙桃人。1982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曾是日本东京大学客员研究员、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客员研究教授、德国波恩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政法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理事。独著《犯罪论原理》(1991年版)、《刑事责任论》(1992年版)、《刑法的基础观念》(1995年版)、《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犯罪与对策》(1995年版)、《刑法学(上、下)》(1997年第1版)、《未遂犯论》(1997年版)、《刑法格言的展开》(1999年第1版、2003年第2版)、《外国刑法纲要》(1999年版)、《刑法学(教学参考书)》(1999年版)、《法益初论》(2000年版、2003年修订版)、《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刑法》(2001年版)、《刑法的基本立场》(2002年版);译《日本刑法典》(1998年版)。 ·查看全部>> 目录 编辑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通则 第二章刑罚 第三章期间计算 第四章缓刑 第五章假释 第六章刑罚的时效和刑罚的消灭 第七章犯罪的不成立和刑罚的减免 第八章未遂罪 第九章并合罪 第十章累犯 第十一章共犯 第十二章酌量减轻 第十三章加重减轻的方法 第二编罪 第一章删除 第二章内乱罪 第三章外患罪 第四章有关国交的犯罪 第五章妨害执行公务罪 第六章脱逃罪 第七章藏匿犯人和隐灭证据罪 第八章骚乱罪 第九章放火和失火罪 第十章有关决水和水利的犯罪 第十一章妨害交通罪 第十二章侵犯居住罪 第十三章侵犯秘密罪 第十四章鸦片烟罪 第十五章有关饮用水的犯罪 第十六章伪造货币罪

外国法律适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六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10年10月28日 编辑本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编辑本段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为了明确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合理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依照本法确定。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和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没有规定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第三条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明示选择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 第五条外国法律的适用将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六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外国法律,该国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法律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区域的法律。 第七条诉讼时效,适用相关涉外民事关系应当适用的法律。 第八条涉外民事关系的定性,适用法院地法律。 第九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不包括该国的法律适用法。 第十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由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行政机关查明。当事人选择适用外国法律的,应当提供该国法律。 不能查明外国法律或者该国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编辑本段第二章民事主体 第十一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 第十二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 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依照经常居所地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依照行为地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但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的除外。 第十三条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适用自然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7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1998年12月29日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属于( ) A.单行刑法B.附属刑法 C.变更刑法D.普通刑法 2.我国旅游客车行驶在A国境内时,车上的C国公民甲与D国公民乙发生争执,甲在愤怒之下用刀将乙捅成重伤。对甲的犯罪行为( ) A.可以适用我国刑法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不应适用我国刑法D.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3.又聋又哑的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的( ) A.不承担刑事责任 B.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且不能因为其又聋又哑而从宽处罚 C.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这一规定表明诬告陷害罪 ( ) A.是不真正身份犯B.是真正身份犯 C.是自然身份犯D.不是身份犯 5.甲乙二人系高职学生,毕业前一同到某工厂实习,一天他们在车间给地板刷油漆时,乙说不知道这油漆是否能燃烧,甲说我试试,说完便用火柴去点,结果引燃了油漆,将车间烧毁。甲对烧毁车间的心理态度是( )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 C.意外事件D.间接故意 6.甲误将白糖当作砒霜去毒杀他人,则甲主观方面的认识错误属于( ) A.对犯罪客体的认识错误B.对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 C.对行为实际性质的认识错误D.对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7.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缆,虽数额不大,却被认定为破坏电力设备罪;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缆,数额较大,被认为构成盗窃罪。甲、乙之所以构成不同的犯罪,是因为( ) A.犯罪对象不同B.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C.犯罪行为不同D.犯罪数额不同 8.甲为勒索财物盗取了婴儿,但在向该婴儿的父母勒索财产之前即被抓获。此时甲属于 1

从_立法理论_刑法典原理_看边沁的法律思想_向泽选

法律科学 1997年 第1期(总第77期) 从《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看边沁的法律思想 向泽选 李 伟 [摘要]边沁的思想体系庞大恢宏,核心是功利主义。该文从分析功利主义的概 念及渊源入手,阐述了边沁的功利主义犯罪观与刑罚观及犯罪控制理论。关于犯罪,边 沁认为是指一切基于可以产生或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认为应当禁止的行为。对 于犯罪应根据其惊恐程度确定刑罚方法,惩罚的程序应与犯罪的惊恐性成正比例关 系。但为保证刑罚限制在实现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限度内,边沁认为刑罚适用应讲 究罪刑相称。指出当刑罚是滥用、无效、过份、太昂贵时,则不应适用刑罚。边沁的 犯罪控制理论由犯罪的事后处罚及事先预防两部分组成。 [关键词]边沁 功利主义 犯罪观 刑罚观 犯罪控制论 吉米·边沁(Jeremy Bentham),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法学家,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与领袖。17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76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767年取得律师资格。边沁的思想体系庞大恢宏,其核心内容是功利论。在其论著《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一书中,他从功利的角度对刑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哲学思考,这里论述的就是边沁体现在该论著中的关于刑法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 一、功利主义的犯罪观和刑罚观 功利主义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哲学命题。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的思想家阿里斯底波、伊壁鸠鲁、卢克莱等人的思想中可以见到功利主义的雏形。伊壁鸠鲁认为:“感情或情感是人体内在的感觉,小孩一降生就喜欢快乐、避免痛苦,……这种天生的人所共有的持续存在的感觉,带给我们趋乐避苦的思想——即追求快乐。”①这种享乐主义思想实际上就是功利主义的原始形态。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自然法学家如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对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霍布斯(1588—1679)认为,人的自主活动根源于外物运动对人的感官所产生的作用,在人身上,无论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活动,还是深思熟虑的自主活动,都是为了趋乐避苦。洛克(1632—1704)在霍布斯理论的基础上倡导快乐论。他认为,道德的善恶最终决定于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他指出:“所谓善就是能引起快乐或减少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产生痛苦或减少快乐的东西,要不然,就是它剥夺了我们的快乐,或者给我们带来痛苦。”②而功利主义的最后得名应归功于英国哲学家哈契逊(1694—1747)于1725年提出的一项伦 ① 周辅成主编:《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译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②[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3页。

外国刑法学

第二讲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是指“无论是对于立法还是既存法规的解释、适用而言都不能突破的根本性规则。 ——井田良 (二)刑罚基本原则的内容 认识不一致。行为主义、罪刑法定主义、法益保护主义、责任主义、谦抑主义等。 二、罪刑法定主义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概念与沿革 1.概念:(与旧时代的擅断主义相对立) 2.沿革: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据 1.形式根据(限制司法)【不能从国民的角度来审视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否妥当】 1)民主主义原理(三权分立理论【洛克首先提出,由孟德斯鸠发展】国民主 权及议会民主思想) 2)自由主义原理【事先让人民知道犯罪的后果是什么】(心理强制说【费尔 巴哈】预测可能性【自由主义原理主要是这个内容】) 2.实质根据(限制立法) 实质根据在于人权保障原理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形式的侧面(限制司法权/形式正义的体现) 1、法律主义:指犯罪与刑罚在形式上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 (1)习惯法能否成为刑法的渊源?一般认为不能成为刑法的法源,但 排斥习惯法并不排斥在解释刑法时通过习惯法来作为构成要件的 解释原理 (2)判例能否作为刑法的渊源?大陆法系一般不能,但在类似案件上 具有指导作用 2、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对被告人不利的事后法(判例也一样), 有利的则不禁止,与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的基本宗旨一致。 3、禁止类推解释(但扩张解释不被禁止) 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必须对刑种和刑度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实质的侧面(限制立法权/实质正义的体现) 1、刑罚法规的明确性(以美国的用语不明确而无效的理论发展而来) 明确性的判断标准:以一般人的理解能力为基准(是相对的,条文要做到 绝对的明确是不可能的) 体现: *条文适用到何种程度,适用的边界轮廓不清晰 *界限在某种程度上是明确的,但适用太广(如网络上的中立的帮助行为) 机能: &可以在事前明确地告诉国民什么是犯罪 &禁止监察机关或法院肆意运用法规 2、刑罚法规内容的适正处罚原则(不仅要在形式上规定刑罚,且内容要适当。 是从美国宪法中的实体的程序正当理论发展而来的)

法学相关 刑法书籍推荐

刑法推荐书籍 基本方法:在同步阅读分析判例、案例及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坚持三步走: 第一步先读国内代表传统通说观点的书籍 第二步引入德、日刑法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研究的书籍 第三步有关德日刑法理论的书籍。“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为之悖;彼法之善者当取之,当取而不取,是为之愚。”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这三步走过程中,阅读和分析判例、案例贯彻始终。这里的判例、案例不仅仅是你所办理的案件,更要仔细研究两高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审判参考案例、报纸媒体热点案例等。司法解释(包括配套的理解与适用)当然也是需要同步研习的,分析其背后的法理,研究其得失利弊,在阅读过程中结合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融会贯通。 三步走的进阶书单如下: 第一步: 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高铭暄《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方正出版社(上中下三册) 以上三套代表中国传统通说观点,尽管有些观点已经过时,但是了解以往通说即便是作为批判的对象,也是必须的。否则第二步中很多书批判的对象,你会不知道他批判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观点,也无法判断批判的是否客观、妥当。 第二步: 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这就是当今中国最畅销的刑法学教科书了,江湖人称“太皇太后”。不读此书,算不得懂刑事法。有的人说读起来很费劲,那可能是因为缺乏上述第一步。 陈兴良:《教义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相对于张明楷的太皇太后,这本书要浅显的多,更容易读。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明楷老师超强的解释能力,在这套书中得到集中体现,何止如此?他教会你如何解释刑法,如何分析法条,如何适用刑法。我读研时有两本书书籍被读的散掉了,其中一本就是此书,还有一本是大谷实的《刑法总论》《刑法各类》。 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结合案例展开阐述,可读性很强。 刘艳红:《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有两大特点:一是结合案例,有大量的案例分析,独具一格;二是紧扣司法考试,有很多司法考试的案例和题目穿插其中。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外国法查明制度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99326872.html,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外国法查明制度探析 作者:罗平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8期 【摘要】外国法查明制度,是国际私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颁布之前,我国关于该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个司法解释中,适用法实施以后,造成了具体应当如何查明外国法的规定比较模糊的状况,查明外国法难以操作。对适用法第十条的理解成了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根据此条之规定,对外国法查明制度做了大胆设想,并对适用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提出意见。 【关键词】法律适用法;外国法查明;司法解释 查明外国法是适用外国法的前提,由于各国法律纷繁复杂,任何法官都不可能通晓世界各国的法律,因此当一国法官在根据本国冲突规范的指引本应适用外国法时,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外国法的内容。外国法的查明是国际私法的一项制度。笔者最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外国法”可以怎么理解?是不是只允许适用能体现国家意志的,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者由其认可的法律规范?大多数国家国际私法规范中都规定了查明外国法的内容,这些作为查明外国法的指导性规范对查明外国法有着什么意义?我国于2010年通过并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使用法》①(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如何解读呢?对于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外国法查明的含义、方法以及外国法不能查明的处理情况。一、外国法的查明简介[1](一)外国法查明的含义 外国法的查明(the ascertainment of foreign law),在英美法系国家也称为外国法的证明(proof of foreign law),是指一国法院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指定应适用外国法时,为适用外国法而查明该外国法的存在和确定其内容。(二)外国法的查明方法 按照一些国家诉讼法的观点,了解法律和查明事实是截然不同的。法官应当知法,至于事实则应当由当事人自己举证。由于各国对外国法的性质,即外国法究竟是法律还是事实有不同的主张,所以各国查明外国法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当事人举证证明 这一方法是指由当事人负责举证证明外国法是否存在,及该外国法中有无相关规定和该规定的内容。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和部分拉丁美洲国家采用这一方法。这类国家不是将外国法看成法律,而是视为当事人用来主张自己权利的事实,因此应适用的外国法的内容和其他需要当事人证明的事实一样,就必须由当事人举证证明,法官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依职权查明外国法内容的义务。在英国,如果当事人要援引外国法,他就得像提供其他事实一样提供外国

4月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刑法确定的溯及力原则是() A.从旧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2.甲听说乙晚上总是一个人睡在单位值班室,为谋害乙而于某夜晚潜入该值班室,将所携带的汽油洒在正在睡觉的人的身上,点火后迅速逃离。后得知被烧死的并不是乙,而是代替乙值班的丙。本案中甲对丙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3.丙持刀追杀甲,乙见状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朝丙的颈部打了一棍,将丙打昏。甲见此情景转身顺手夺过乙手中的木棍朝丙的头部猛击数下,将丙打死。对此案的定性结论应是 () A.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甲、乙的行为都属于正当防卫 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D.甲、乙的行为都构成故意杀人罪 4.甲携带匕首乘坐乙驾驶的出租车,试图骗乙将出租车开到郊区后抢劫该出租车,当出租车行驶到城郊结合部时,因违章被交警拦下,甲以为是自己的罪行被发觉,慌忙跳下车逃跑,交警见状将甲抓住。此案中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犯罪预备 C.构成犯罪未遂D.构成犯罪中止 5.甲乙密谋共同盗窃某银行金库,某天晚上,甲按乙拟定的计划到达犯罪地点,乙却因害怕而没有去,甲于是一个人盗窃了银行10万元现金。事后,甲给了乙1万元,乙用这笔钱买了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物品。对此案的定性应是() 1

外国刑法复习要点整理

外国刑法复习要点 题型:单选10*1’多选5*2’简答5*8’材料分析案例 第一部分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狭义:刑法典(系统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典) 广义: 1.普通刑法(即刑法典) 2.特别刑法(刑法典以外的刑罚法规) 3.保安处分法(刑法上用以补充或代替刑罚以维护公共利益的措施。) 二、刑法的机能 (一)行为规制机能 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是无(非)价值的(评价规范)。同时命令行为作出不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内心意思决定(决定规范)。 (二)法益保护机能 所有的刑法规范都是为了保护某种法益而制定的,故刑法具有法益保护机能。 法益: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三)自由保障机能 自由保障机能指刑法具有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保障国民个人自由的机能。 刑法是“善良市民的大宪章”、“犯罪人的大宪章”和“受刑人的大宪章” 三、罪刑法定原则 (一)法律渊源 1.追溯至1215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奠定了罪刑法定主义的基础;后1628《权利请愿书》、1688《人身保护法》等巩固罪刑法定主义思想。 2.现代意义上的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是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1791年《法国宪法》以及1810年《法国刑法典》。 (二)思想渊源(沿革意义) 1.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为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律主义奠定基础。 2.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 隐含了预测可能性的思想。 罪刑法定主义在理论上的发展 (三)思想基础 1.民主主义 犯罪与刑罚必须由国民的代表机关即国会制定的法律来规定。 2.尊重人权/自由主义(现代法治的核心) 从尊重人权、尊重自由出发,必须事先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国民预测可能性原理)(四)基本内容 (大陆法系罪刑法定原则的主要内容) 1.传统的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 (“形式的侧面”,旨在限制国家的司法权利)

4月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自考试题

2012年4月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自考试题2012年4月(全国)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自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允许绝对不定期刑B.允许类推解释 C.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D.习惯法可以作为刑法的渊源 2.关于犯罪的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告罪是必须由被告人亲自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人民检察院不得代为告诉 B.基本犯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不具有法定加重或者减轻情节的犯罪 C.在刑法理论上,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 D.混合犯罪是指国事犯罪,即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3.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甲醉酒后将酒店服务员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甲()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B.不负刑事责任,因

其是精神病人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4.张某为了杀害仇人李某,就在李某平日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剂量,仅导致李某昏迷。张某误以为李某已经死亡,便将李某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李某摔死。对张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B.张某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C.张某构成未遂的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D.张某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 5.甲听说自己的仇人今天晚上要来杀死自己,便在自己家的围墙和门上装上了电网,心想“来了就让你有去无回”。仇人果真晚上来寻仇,在闯门时被电死。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事前防卫B.属于正当防卫 C.不属于正当防卫D.构成故意杀人罪 6.关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预备阶段 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D.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预备阶段 7.某夜,甲潜入某银行内,想要撬开保险柜实施盗窃,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