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刑法分论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刑法分论多媒体教案第一章:刑法分论概述1.1 刑法分论的概念与意义1.2 刑法分则与总则的关系1.3 刑法分论的主要内容与体系第二章:犯罪构成要件2.1 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与作用2.2 犯罪客体的认定2.3 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2.4 犯罪主体的认定2.5 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第三章:犯罪种类3.1 犯罪种类的概念与意义3.2 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的犯罪3.3 侵犯财产的犯罪3.4 侵犯公共安全的犯罪3.5 侵犯国家利益的犯罪第四章:刑责概述4.1 刑责的概念与意义4.2 刑种的设定与适用4.3 刑罚的适用原则4.4 刑事责任的消灭与减轻第五章:刑罚的具体适用5.1 管制与拘役的适用5.2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适用5.3 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5.4 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的适用5.5 刑罚执行与缓刑、减刑、假释的相关规定刑法分论多媒体教案第六章: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的犯罪6.1 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犯罪的概念与特点6.2 侵犯生命权的犯罪6.3 侵犯身体权的犯罪6.4 侵犯自由权的犯罪6.5 侵犯隐私权的犯罪第七章:侵犯财产的犯罪7.1 侵犯财产犯罪的概念与特点7.2 盗窃罪7.3 诈骗罪7.4 抢夺罪7.5 抢劫罪7.6 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第八章:侵犯公共安全的犯罪8.1 侵犯公共安全犯罪的概念与特点8.2 危害公共安全罪8.3 交通肇事罪8.4 危险驾驶罪8.5 破坏电力设备罪8.6 恐怖活动罪第九章:侵犯国家利益的犯罪9.1 侵犯国家利益犯罪的概念与特点9.2 危害国家安全罪9.3 泄露国家秘密罪9.4 叛国罪9.5 侵犯国家货币罪9.6 贪污罪第十章:刑责的具体适用10.1 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10.2 特殊主体的刑事责任10.3 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10.4 刑责的竞合与适用原则10.5 刑责的变更与免除刑法分论多媒体教案第十一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1.1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特点11.2 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11.3 投放危险物质罪、危险驾驶罪11.4 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11.5 重大责任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第十二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12.1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与特点12.2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12.3 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罪12.4 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拐卖人口罪12.5 侵犯通信自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第十三章:侵犯财产罪13.1 侵犯财产罪的概念与特点13.2 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13.3 抢劫罪、敲诈勒索罪13.4 贪污罪、职务侵占罪13.5 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第十四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4.1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概念与特点14.2 妨害公务罪、煽动分裂国家罪14.3 伪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14.4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14.5 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第十五章:其他犯罪及刑责适用15.1 渎职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15.2 军人违反职责罪15.3 特定身份人员的犯罪15.4 刑责的适用与变更15.5 刑责的免除与减轻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刑法分论多媒体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刑法》总复习第一章刑法分论概述第一个问题:刑法的适用范围一、刑法的适用范围,又叫刑法的效力范围,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在什么范围、在什么时间它是有效的。
刑法的效力范围可以分为刑法的空间效力和刑法的时间效力两个问题。
1.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人的效力,它是解决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刑法的空间效力在理论上一般认为具有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是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刑法在这个国家的领域范围之内它是有效的。
所谓属地它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既包罗这个国家的领陆,也包罗这个国家的领海和领空,按照我国刑法规定,领域不仅包罗了领陆、领海、领空,还包罗了刑法上所说的浮动领土。
我国刑法第6条2款还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当然这种规定也导致了两个不同国家的管辖权竞合的问题。
第二个原则是属人管辖原则,所谓属人管辖,也就是按照国籍的原则来管辖。
我国刑法第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第7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当然这种规定同样存在着与国外刑法管辖的竞合。
第三个原则是庇护管辖原则,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第四个原则是遍及管辖原则,这是对国际犯罪惩治的管辖原则。
我国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2.在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傍边,主要掌握的是刑法的溯及力的问题,即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效力的问题。
刑法分论第一章刑法分则概论一、罪状和法定刑(一)罪状1、含义: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2、类型:(1)简单罪状:即仅仅写出犯罪名称,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
(2)叙明罪状:叙明罪状的特点是在罪刑规范中对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3)引证罪状:引证罪状表现为引用刑法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
(4)空白罪状:空白罪状没有具体说明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其指出了必须要参照的法律、法规。
(二)罪名1、含义:罪名就是犯罪名称,是对具体犯罪本质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2、类型:(1)类罪名和具体罪名1、类罪名:是指某一类犯罪的总名称。
2、具体罪名:是指各种具体犯罪的名称。
只能根据具体罪名定罪。
(2)单一罪名、选择罪名、概括罪名1、单一罪名,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单一,只能反映一个犯罪行为,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
2、选择罪名,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出多种行为类型,既可概括使用,也可分解使用的罪名。
3、概括罪名,指其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多种具体行为类型,但只能概括使用,不能分解使用的罪名。
(3)罪名的功能:1.概括功能;.2.区分功能.;3评价功能;4威慑功能;(三)法定刑1、含义:指包含罪刑关系的条文所规定的适用于具体犯罪的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2、种类:(1)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仅规定单一的刑种与固定的刑度。
(2)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只规定对某种犯罪予以刑罚处罚,却没有规定对该种犯罪应当适用的刑种和刑度。
(3)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规定一定的刑种与刑度,并明确规定最高刑与最低刑。
(4)浮动法定刑,是指法定刑的具体期限或者具体数量并非确定,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升降。
浮动法定刑只适用于罚金。
二、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1、注意规定:指在刑法已作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
(1)注意规定的设置,并不改变相关规定的内容,只是对相关规定内容的重申;即使不设置注意规定,也存在相应的法律适用根据。
刑法分论多媒体教案第一章:刑法分论概述1.1 刑法分论的概念与意义1.2 刑法分则与总则的关系1.3 刑法分论的主要内容与体系第二章:犯罪论2.1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2.2 犯罪构成要件2.3 犯罪形态2.4 犯罪种类第三章:刑罚论3.1 刑罚的概念与特征3.2 刑罚的种类3.3 刑罚的适用与执行3.4 刑罚的改革与完善第四章:刑法责任4.1 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4.2 刑事责任的种类与归责原则4.3 刑事责任的时效4.4 刑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第五章:刑法的适用范围5.1 刑法空间效力范围5.2 刑法时间效力范围5.3 我国刑法的空间与时间效力规定5.4 刑法的冲突解决原则本章节教案以多媒体形式呈现,通过图片、案例、动画等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刑法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规定。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其法律素养和道德观念。
第六章:危害国家安全罪6.1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与特征6.2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种类6.3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法律规定与案例分析6.4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刑事责任第七章:危害公共安全罪7.1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特征7.2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7.3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律规定与案例分析7.4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刑事责任第八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8.1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与特征8.2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种类8.3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法律规定与案例分析8.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刑事责任第九章:财产犯罪9.1 财产犯罪的概念与特征9.2 财产犯罪的种类9.3 财产犯罪的法律规定与案例分析9.4 财产犯罪的刑事责任第十章:贪污贿赂犯罪10.1 贪污贿赂犯罪的概念与特征10.2 贪污贿赂犯罪的种类10.3 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定与案例分析10.4 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责任本教案以多媒体形式呈现,通过图片、案例、动画等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类犯罪的概念、特征、种类和法律规定。
刑法分论多媒体教案第一章:刑法分论概述1.1 刑法分论的概念与意义1.2 刑法分则与总则的关系1.3 刑法分论的体系与结构1.4 刑法分论的学习方法与要求第二章:犯罪构成要件2.1 犯罪构成的要素2.2 犯罪客体的概念与分类2.3 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2.4 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方面的界定第三章:犯罪论体系3.1 犯罪论体系的基本构成3.2 犯罪种类及其特点3.3 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3.4 犯罪排除事由的适用第四章:刑罚的种类与适用4.1 刑罚的概念与分类4.2 主刑及其适用4.3 附加刑及其适用4.4 刑罚的裁量与执行第五章:刑法分则的主要犯罪5.1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5.2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5.3 财产犯罪5.4 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本章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刑法分论的基本概念、犯罪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刑罚的种类与适用以及刑法分则的主要犯罪。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刑法分论的基本知识,为深入研究刑法分论的其他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侵犯公共安全的犯罪6.1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义与特点6.2 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6.3 破坏电力设施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6.4 危险驾驶罪及相关犯罪第七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7.1 扰乱市场秩序罪的概念与特点7.2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7.3 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7.4 侵犯商业秘密罪、不正当竞争罪第八章:侵犯财产罪8.1 侵犯财产罪概述8.2 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抢劫罪8.3 侵占罪、敲诈勒索罪、海淀区非法拘禁罪8.4 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票证诈骗罪第九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9.1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与特点9.2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9.3 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罪9.4 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拐卖人口罪第十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0.1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10.2 妨害公务罪、煽动分裂国家罪10.3 伪证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10.4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第十一章:危害国防利益罪11.1 危害国防利益罪的定义与特点11.2 泄露国家军事秘密罪、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11.3 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11.4 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招摇撞骗罪第十二章:贪污贿赂罪12.1 贪污贿赂罪的定义与特点12.2 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12.3 受贿罪、行贿罪、介绍贿赂罪12.4 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第十三章:渎职罪13.1 渎职罪的定义与特点13.2 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13.3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13.4 徇私舞弊罪、滥用管理职能罪第十四章:军人违反职责罪14.1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定义与特点14.2 战时违命罪、投降罪、战时逃避军事义务罪14.3 虐待、残害军人罪、侵犯军人权益罪14.4 军人叛逃罪、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第十五章:刑法的适用范围15.1 刑法适用范围的基本原则15.2 属人管辖权、属地管辖权、保护管辖权、普遍管辖权15.3 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15.4 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与引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覆盖了刑法分论的多个重要方面,其中重点包括:犯罪构成要件:理解犯罪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章刑法分论概述参考书目: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三版。
4.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5.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6.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版。
7.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8.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
9.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10.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1.《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期刊)12.《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期刊)13.《人民法院案例选》(丛刊)一、刑法分论的研究对象刑法分论,又称刑法各论,研究对象主要是刑法分则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总则规定了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制度。
分则规定了各种法定犯罪的构成特征以及刑罚规格。
刑法总论是以刑法总则为规范研究对象,研究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则、原理和制度。
刑法分论是以刑法分则以及刑法分则条文规定为规范研究对象,它研究刑法分则或刑法分则性条文所规定的各种法定犯罪的构成特征和刑罚适用。
刑法分论关于各种法定犯罪、构成特征以及刑罚适用的具体研究,又可以起到体现、检验、丰富和发展刑法总论的一般原理、原则和制度的作用。
刑法总论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性的研究,可以发挥、概括、指导、制约刑法分论关于具体犯罪构成特征和刑法适用研究的功能。
学习刑法分论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刑法总论的原理、原则和制度的理解。
可以帮助我们具体掌握各种法定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从而正确的适用刑法。
可以帮助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刑法的体系和内部结构,发现刑事立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二、刑法分则的体系(一)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分类我国新旧刑法均按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作为分类的依据。
新刑法把犯罪分为十类,即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
(二)我国刑法对犯罪的排列顺序我国刑法在分则各章的排列顺序问题上,是按各章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的顺序来排列的,即按照不同的同类客体在国家社会关系整体中的重要性程度的大小的顺序来排列的,即社会危害性大的犯罪排在前面,社会危害性小的犯罪排在后面。
在每一章中,对具体犯罪的排列也按照这样的标准。
三、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一)罪状罪状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表述。
刑法分则对罪状的表述有以下四种方式:(1)简单罪状。
只写出犯罪的名称,而不表述其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
如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第114条放火、爆炸、投毒、决水罪,等。
这类犯罪的特征十分明显,能够为一般大众所了解,而且其罪名中已经包含了其构成要件。
(2)叙明罪状。
对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加一明确的描述,这是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方式。
旧刑法中多数分则条文为采用该方式,新刑法为了实现可操作性,绝大多数条文都采叙明罪状。
如217条。
(3)引证罪状。
在条文中不直接表述某一犯罪的具体特征,而是援引刑法其他条款的规定,来说明该犯罪的具体特征。
如115条第2款(失火罪)。
(4)空白罪状。
在条文中未具体说明某一犯罪的全部特征,而是将其犯罪构成的一部或全部,交由其他法律、法规去规定,刑法分则条文中只指出了必须参照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在空白罪状中,必须参照的其他法律、法规成为刑法的渊源之一(根据保护森林法规。
)。
罪状与犯罪构成关系。
(二)罪名罪名指犯罪的具体名称,可分为:(1)类罪名与具体罪名。
类罪名是某一类犯罪的名称,具体罪名是各种具体犯罪的名称,各种具体罪名都有其定义、构成要件与法定刑。
一般地说,分则条文应该是一个条文一个具体罪名。
(2)单一罪名与选择罪名。
单一罪名是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单一,只能反映一种犯罪行为而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
刑法中的绝大多数罪名是单一罪名。
选择罪名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出多种犯罪行为,既可概括使用,又可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拐买妇女、儿童罪)。
特点:(1)合法性。
即以刑法或其他法律的规定为依据,符合立法精神。
立法时采用简单罪状的,应以该罪状作为罪名(故意杀人);罪状中提示了罪名的,应以该提示作为罪名。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科学性。
罪名必须鲜明地反映具体犯罪的性质与特征,反映出此罪与彼罪的区别(如没有报复杀认罪)。
(3)概括性。
罪名必须高度地概括具体犯罪的所有表现形式,而且必须精练、简明,不能繁琐、冗长。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法定刑1.法定刑的概念:刑法分则或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中的分则性规范对各种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刑罚的刑种和刑度。
2.法定刑的种类:(1)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只规定单一的刑种与刑度。
缺乏灵活性,因而很少被采纳。
完全采用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刑法典只有1891年法国刑法典(草案),但该刑法典实际上并未实施。
其他刑法典中偶尔有这种方式。
(2)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条文中不规定刑种与刑度,只笼统规定对某种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这种方式实际上没有规定任何量刑标准,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各国都未采纳该种方式。
(3)相对确定的法定刑:规定了一定的刑种与刑度,并明确规定了最高刑与最低刑。
这种方式既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各国刑法所采纳。
我国也是如此。
具体又有5种方式:(a) 规定最高刑罚的法定刑,如三年以下、五年以下等;(b)规定最低刑罚的法定刑,如十年以上、五年以上等;(c)规定最高刑罚与最低刑罚的法定刑,如三年以上七年以下、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等;(d)规定两种以上主刑或两种以上主刑及附加刑的法定刑,这种情况最多;(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一百零二条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有什么区别?3.法定刑与宣告刑、执行刑宣告刑是人民法院对具体犯罪判决宣告的刑罚。
执行刑是犯罪分子实际执行的刑罚,一般低于宣告刑。
4、法条竞合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具体犯罪条文,依法只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定罪量刑的情况。
对“法条竞合犯”的处理原则是,当法条重合时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如我国刑法规定了盗窃罪,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
同时又规定了盗窃枪支、弹药罪,属于特别规定。
特别法与普通法的竞合,是在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社会关系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盗窃枪支罪”,既侵犯了枪支的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对枪支的管理秩序,所以,在刑罚上对竞合犯选择对社会关系侵犯性质严重的罪定罪,一般适用特别法。
当“竞合犯”触犯的法条交叉时,复杂法优于简单法,如行为人为了达到杀人目的而实施爆炸行为,构成“爆炸罪”。
刑法规定的“杀人罪”侵犯的是公民的生命权,是简单法,而刑法规定的“爆炸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公私财产权,是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复杂法。
复杂法规定的犯罪对社会关系侵犯的性质较简单法更为严重,所以,当“竞合犯”触犯的法条交叉时,一般选择复杂法处罚。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适用重法优于轻法原则,如我国刑事立法规定了“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二罪之间具有普通法和特别法的竞合关系。
但刑法规定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招摇撞骗,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诈骗罪规定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显然,“诈骗罪”规定的法定刑重于“招摇撞骗罪”。
所以当招摇撞骗犯罪诈骗公私财产数量特别巨大并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招摇撞骗罪的法定刑不敷需要时,就不能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一般原则,而应适用重法优于轻法原则。
重法优于轻法原则是法条竞合法律适用原则在特殊情况下的补充,更能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第二章危害国家安全罪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我国刑法把同危害国家安全罪作斗争放在首要地位。
其具体表现形式,是规定在刑法第102条至第112条的各种行为。
本章除背叛国家罪等少数犯罪的主体只能是中国公民外,其他犯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中国公民,也可以是外国人或无国籍人。
一般认为,单位不能成为本章犯罪的主体。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绝大多数是直接故意,少数犯罪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种类根据刑法分则第一章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罪12个条文共规定了下列12种具体犯罪: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
??第一百零二条【背叛国家罪】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与境外(台湾)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主体只能是中国公民。
单纯反对现有政权是不是该罪?第一百零三条【分裂国家罪】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