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利多卡因对罗哌卡因药代动力学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39
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的影响梁仁信;韦颂禧;汤晓骁;韦小颖【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后时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单次肌间沟神经阻滞下行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试验组(RD组,30例)使用25 mL0.5%盐酸罗哌卡因及10 mg地塞米松进行肌间沟神经阻滞,对照组(R组,30例)使用25 mL 0.5%盐酸罗哌卡因与2 mL生理盐水进行肌间沟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以及麻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RD组麻醉镇痛持续时间长于R组,术后追加镇痛药比率低于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能够明显延长罗哌卡因镇痛时间,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5)007【总页数】3页(P987-989)【关键词】地塞米松;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持续时间【作者】梁仁信;韦颂禧;汤晓骁;韦小颖【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01;广西南宁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01;广西南宁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01;广西南宁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骨科手术后创口疼痛剧烈,如果镇痛不足,会导致严重术后应激和慢性疼痛综合征的发生[1]。
如何有效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是临床医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但麻醉镇痛持续时间有限。
在局麻药中加入辅助药物用于外周神经阻滞有助于增强麻醉效果、延长麻醉镇痛时效、减少副作用。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可以延长布比卡因的神经阻滞时间[2]。
本研究旨在观察地塞米松对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罗哌卡因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进展罗哌卡因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毒性较低,低浓度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效果显著,麻醉及镇痛效果确切,作用时间长,现在临床上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就其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罗哌卡因; 麻醉镇痛罗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种新型、纯左旋体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其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毒性低,低浓度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1],在麻醉、术后镇痛等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罗哌卡因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进展做一综述。
1 药理学特点1.1 药代动力学罗哌卡因主要由肝脏代谢,约1%不经代谢由肾脏排泄[2]。
成人静脉输注罗哌卡因的清除率为(0.82±0.16)L/min,高于布比卡因,稳态分布容积和消除半衰期均短于布比卡因,因而可有效防止药物累积,降低中毒风险。
硬膜外腔注射罗哌卡因后呈现出双吸收相,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并按一级速率过程进行消除[1]。
其在婴幼儿的血浆峰浓度时可出现时间延迟。
1.2 药效动力学已证实,罗哌卡因是开放的钾通道阻滞剂,其与阻滞位点解离后,通道才能关闭。
文献显示,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机制主要在于其对Na+通道的抑制[3]。
注射低浓度(25~50)μmol/L的罗哌卡因对兔离体去髓鞘迷走神经C纤维(无髓鞘,与痛觉传导有关)的阻滞速度快于Aδ纤维(有髓鞘,与运动功能有关),从而表现为感觉与运动分离[1]。
1.3 毒性作用罗哌卡因的毒性较低,游离罗哌卡因引起中枢神经症状的动脉血浆浓度为0.6mg/L,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症状较布比卡因持续时间短,且更易于控制。
常规剂量的罗哌卡因具有血管收缩作用,对心脏的影响表现为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平均动脉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布比卡因低,罕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及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3]。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与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探讨罗哌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因其具有持续时间长、效果良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中。
本文将从药理学、临床应用、安全性等方面探讨罗哌卡因的应用情况。
一、药理学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罗哌卡因具有氨基酯类局部麻醉药比较明显的优点,在临床使用中,常采用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联合使用,以发挥彼此的协同作用。
二、临床应用1、临床麻醉罗哌卡因可以作为单独的局麻药使用,也可以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
罗哌卡因的优点是其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吸收缓慢,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能够减少患者对麻醉的恐惧感,降低术后镇痛的需求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
2、术后镇痛罗哌卡因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主要是在硬膜外麻醉中。
在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同时,添加罗哌卡因可以延长镇痛的时间,并且可以降低术后镇痛和一般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罗哌卡因还可以在神经阻滞镇痛中使用,例如在术后胸部镇痛、股神经阻滞内斜肌、髂腰肌阻滞等方面。
三、安全性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其安全性,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速度。
过量使用罗哌卡因可能会导致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所以使用药物时应在剂量、速度和频次上加以控制。
2、及时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并随时记录不良反应的情况。
3、避免应用于对罗哌卡因过敏的患者。
罗哌卡因过敏的情况虽然较为罕见,但仍需在药物使用前进行过敏试验。
4、遵循药物使用的禁忌症。
罗哌卡因是一种神经系统的药物,所以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药物的禁忌症,例如心脏、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等病情。
四、总结。
低剂量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在足部手术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观察金茹;刘鸽【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24(18)1【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在足部手术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80例足部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实施麻醉,观察组采用低剂量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实施麻醉。
比较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分别为(9.3±2.8)、(15.1±2.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6.2±4.1)、(24.7±2.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剂量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在足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加快起效时间,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总页数】3页(P98-100)【作者】金茹;刘鸽【作者单位】徐州仁慈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相关文献】1.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2.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观察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4.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麻醉对膝关节镜日间手术患者的影响5.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防主治系列-疼痛学-基础知识-局部麻醉药[单选题]1.下列关于局部麻醉药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利多卡因和依替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B.根据化学结构可以分为酯(江南博哥)类和酰胺类C.丁卡因和普鲁卡因属于酯类局麻药D.根据作用时效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E.酯类局麻药主要经肝脏代谢,酰胺类局麻药由血浆胆碱酯酶水解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酯类局麻药由血浆胆碱酯酶水解,主要代谢产物是对氨基苯甲酸;酰胺类局麻药主要经肝脏代谢。
[单选题]2.下列哪种药物属于酰胺类长效局麻药?()A.罗哌卡因B.甲哌卡因C.利多卡因D.普鲁卡因E.丙胺卡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普鲁卡因属于酯类短效局麻药,作用持续时间为1小时左右;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丙胺卡因属于酰胺类中效局麻药,作用时间为2~4小时;罗哌卡因、丁哌卡因、依替卡因属于酰胺类长效局麻药,作用时间为4小时以上;丁卡因属于酯类长效局麻药。
[单选题]3.下列有关局麻药作用机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局麻药通过降低神经轴突动作电位上升的速率发挥阻滞作用B.局麻药通过阻滞神经轴突动作电位的传导发挥作用C.局麻药对轴突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无影响D.局麻药直接阻断K+外流,发挥神经阻滞作用E.局麻药直接阻断Na+中内流,达到神经阻滞作用正确答案:D[单选题]4.下列局麻药中,相对毒性最强的是()。
A.丁哌卡因B.普鲁卡因C.布比卡因D.利多卡因E.罗哌卡因正确答案:A[单选题]5.下列麻醉药中,哪种神经阳滞作用维持时间最长?()A.丁卡因B.普鲁卡因C.氯普鲁卡因D.利多卡因E.罗哌卡因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局麻药神经阻滞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蛋白结合率的大小。
注射于局部的局麻药,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浆蛋白结合。
被结合的药物将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结合与非结合形式的药物间是可逆的,又是相互平衡的。
蛋白结合率大的局麻药神经阻滞作用维持的时间长。
[单选题]6.下列关于局麻药的描述,哪项正确?()A.蛋白结合率越低,局麻药的神经阻滞作用越长B.局麻药的麻醉效能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有关C.局麻药的显效时间主要取决于该药的解离常数D.局麻药的脂溶性越高,神经阻滞阱间越长E.麻醉效能与局麻药物的脂溶性成反比关系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麻醉效能与局麻药的脂溶性成正比。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腰丛神经阻滞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 430030 万里张传汉罗爱林阳军(本院血管外科)目的下肢神经阻滞(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以其突出的优点已经成为大隐静脉曲张手术麻醉的首选方法,但是在腹股沟区行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时经常不能提供完善的麻醉,因此需要手术医生另外局部行浸润阻滞。
我们在常用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基础上联合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希望能够提供完善的手术麻醉。
方法选择40例拟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病人入手术室后首先建立静脉通道及监护,麻醉前静脉注射芬太尼0.05~0.1mg,咪唑安定2mg。
首先在神经刺激器(B/BRAUN,Stimuplex)辅助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选择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总量30~40ml。
然后在髂前上棘内下方约2.5cm处用局麻药做皮丘,以23号穿刺针刺入皮内,在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之间做扇行浸润注射,使用局麻药约5~10ml。
观察麻醉的起效时间、阻滞的效果、镇痛时间、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等。
结果40例病人均成功地接受了联合神经阻滞,95%(38/40)的患者手术区域无明显疼痛感觉,另外2例因阻滞不全需要手术医生在腹股沟区额外追加局部浸润麻醉。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中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及其它不适,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术后观察没有发现恶心、呕吐、尿潴流等并发症及副作用,多数患者手术当晚即可进食。
95%的患者在接受另一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时仍希望进行联合神经阻滞。
结论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腰丛神经阻滞能够为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提供安全、可靠、完善的麻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可以作为首选的麻醉方法。
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曹池;马玲;何锡强;马汉祥【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局麻药佐剂对局麻药作用时效的影响.方法选择44例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C组(n=22)和D组(n=22).C组使用0.5%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麻醉,D组将右美托咪定1μg· kg-1加入0.5%罗哌卡因溶液中行神经阻滞麻醉.记录神经阻滞前(T0)、阻滞后5min(T1)、15min(T2)、45min(T3)、60min (T4)及90min(T5)的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行神经阻滞后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止血带耐受程度情况.结果 D组患者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较C组延长(P<0.05).两组患者在T0至T5各时间点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5时D组心率慢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1μg· kg-1复合0.5%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能够延长罗哌卡因阻滞时间.【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9)007【总页数】4页(P817-820)【关键词】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作者】曹池;马玲;何锡强;马汉祥【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银川750004;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北京100029;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4下肢骨折手术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麻醉方法通常采用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因其阻滞效果确实、费用低廉、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视。
但由于局麻药物的药理性质决定了其不能有很长时间的术后镇痛时间,因此,寻找一种能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的佐剂是目前临床中的一个方向。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现已正式在临床推广应用。
罗哌卡因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具有很强的血浆蛋白结合力。
因其毒性较低,低浓度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现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分娩镇痛及术后镇痛等。
本文就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比较进行综述。
标签: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局部麻醉药布比卡因腰麻已被广泛应用,而罗哌卡因腰麻在我国尚属初步试用阶段,本文通过对罗哌卡因腰麻和布比卡因腰麻进行比较,推测发现研究罗哌卡因腰麻与布比卡因腰麻之间的药效比值。
1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效果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相比,结构、理化特性与麻醉效能均接近。
尽管布比卡因对缓解严重疼痛并不十分有效,但是罗哌卡因也并非是其合适的替代方法。
脊髓鞘内注射布比卡因治疗顽固性疼痛有时会导致难以接受的毒副作用,诸如感觉异常、尿潴留、甚至偏瘫等。
该研究中比较了21名耐受其他药物的顽固性疼痛患者使用这两种阿片样制剂的有效性、毒副作用及每日剂量,发现这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没有明显区别。
另外,接受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治疗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类似,同时也有类似的睡眠和行为方式。
然而,研究数据显示,罗哌卡因每日需要的剂量较布比卡因多23%,这使得使用罗哌卡因的患者每天费用增加约3倍。
Dahm认为,研究结果不支持“治疗缓解顽固性疼痛时,脊髓内注射0.5%的罗哌卡因较脊髓内注射0.5%的布比卡因效果好”的这一假设。
2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的不同点2.1 药动学罗哌卡因为布比卡因哌啶环的第3位氮原子被丙基所代替的产物,为不对称结构的单镜像体,即S-镜像体。
它是纯左旋式异构体,较右旋式异构体毒性低,作用时间长。
其pKa为8.1,分配系数为2.9。
罗哌卡因的脂溶性小使其绝对效能有所减弱,到达粗大运动神经的时间拖后,但对Aδ和C神经纤维的阻滞比布比卡因更为广泛,同时也形成该药独特的作用特点:运动与感觉阻滞分离。
与硬膜外应用相比,罗哌卡因在局部浸润给药后的吸收较慢且变化较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用于股骨颈骨折的麻醉效果【摘要】目的对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进行研究讨论,同时观察两组麻醉方式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择选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来我院的1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实施麻醉,并研究分析麻醉效果,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研究组85例)、全身麻醉(参照组85例)。
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后及术中、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指标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麻醉实施有效率研究组较高,两组组间总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全身麻醉,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更适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临床意义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全身麻醉;股骨颈骨折;麻醉效果骨折为骨科临床常见现象,股骨颈骨折就是骨折中一种,并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骨折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加上卧床恢复期较长,易出现并发症,大不利用患者恢复。
目前临床采取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为主要措施,在手术中麻醉的方式十分重要,可直接影响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麻醉方式不同导致效果出现差异性,所以,本文对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进行研究讨论,同时观察两组麻醉方式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来我院的1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析,经调查,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纳入标准。
研究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调查后与参照组无差异性,故统计学无意义P>0.05,可开展此研究。
1.2方法全身麻醉:麻醉使患者失去意识同时肌肉得到放松,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即手术开始,同时吸入七氟醚,为防止患者术中苏醒,在术中补充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非连续性补充)。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丛、坐骨神经为两个阻滞点,对其部位皮肤消毒后,将神经刺激仪与穿刺针连接,准确将电流、频率设置,穿刺针接通电流刺激肌肉群,在电流为0.3 mA 时肌肉群继续收缩,回抽穿刺针无血时可在两个阻滞点同时注入20mL的0.45%罗哌卡因。
温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时利多卡因对罗哌卡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人血浆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观察下肢手术患者腰从一坐骨神经阻滞时利多卡因对罗哌卡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l、高效液相色谱仪为Agilent1100系列:血浆碱化后经乙酸乙酯萃取浓缩,以ZORBAXEclipseXDB—Cls(4.6x150mm,59m,Agilent,USA)
为色谱柱:以乙腈.O.02mol·L—KH2P04(16:84,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内标为布比卡因。2、择期行膝及膝以下手术患者20例,ASAl~ll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单用罗哌卡因组(R组),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联用组(LR组),每组lO例。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定位坐骨神经、腰丛,R组先注射生理盐水10ml再追加0.75%罗哌卡因10mi行坐骨神经阻滞;LR组采用先注射2%利多卡因10ml再追加0.75%罗哌卡因10ml行坐骨神经阻滞;两组均采用0.5%罗哌卡因30ml行腰丛阻滞。从局部麻醉给药开始前、给药后5、10、15、20、30、45、60、120、180、360min采集桡动脉血2ml。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各点血药浓度,用药物与统计软件DrugAndStatisticsversion2.0(DAS)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绘制药物浓度一时问曲线,并采用双向单侧t检验、Wilcoxon非参数检验和成组f检验对两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l、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浓度在0.05"--10mg·Ld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最低检测限为0.05mg·L~:两种药物高中低3个浓度的平均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9.84-2.9)%和(100.3+3.O)%;平均绝对回收率分别为(68.钍4.6)%和(70.94-4.9)%;日内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
(0.864-0.42)%和(1.36士0.77)%,日间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2.074-1.46)%和(1.434-0.23)%。
2、R组、LR组罗哌卡因血药浓度峰值(C一)分别为(2.6±O.9)mg/L和(3.1±1.1)mg/L,达峰时间(Tn瞰)分别为(20±15)min和(22±12)min: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O-t)分别为(422±81)mg·L-krain"1和(588±228)mg·L.1·rain~,AtJG嘶)分别为(644±293)mg·L.。·min"1和(993±638)mg·Ld·rain~;半衰期(tin)分别为(223±169)rain和(264±154)rain;清除率(CVF)分尉为(0.009±0.004)L·min。·kg-1和温州医学院硕上学位论文(0.006+O.004)L·min·1.kg一。3、联用组罗哌卡囚的AUC‘口t)、AUCt0.oo)和C嘲。均显著大于单用组(高侧P<0.05,低侧P>0.05),两组罗哌卡冈Tn似、tl,2和CId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胗O.05)。
结论l、本研究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血浆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的同时测定及其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2、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联合用于坐骨一腰丛神经阻滞时,利多卡因使罗哌卡因的AUC和C腑。增大,临床上应注意两药联用时的给药量。关键词利多卡因;罗哌卡因;高效液相色谱法:人血浆:坐骨神经:腰丛:药代动力学温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EffectsofLidocaineonRopivacainePharmacokineticforLumbarPlexusCombinedSciaticNerveBlockadeABSTRACT
OBJECTIVE:Todevelop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lidocaineandropivacaineinhumanplasmasimultaneity.To
studytheeffectsoflidocaineonropivacainepharmacokineticforlumbarplexus
combinedsciaticnerveblockade.
METHODS: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wasequipped
with
Agilentl100series.1idocaineandropivacainewereextractedfromplasmawithaceticetherafteralkalization.TheanalyticalcolumnwaspackedwithZORBAXEclipseXDB-CI8(4.6Xl50mm,5lam,Agilent,USA).Themobilephaseconsistedofacetonitrile·potassiumphosphatebuffer(0.02M)(16:¥4,VN)andtheflowrate
waslml·min一.TheUVdetectionwavelengthwas210nm.Theinternalstandardwasbupivacaine.TwentyASAphysicalstatuslorIIpatientsofbothSeXeSagedl8-50yearsweighing50·75kgundergoingelectivelower-extremitysurgery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n210each):groupR,ropivacainewithoutlidocaineandgroup
LR,ropivacainewithlidocaine.Aftercorrectsciaticnever(SN)andlumbar
plexus(LP)wereconfirmed,localanestheticwasadministeredbYtwonerve
stimulatingneedle(needleSNandneedleLP).IngroupR,0.75%ropivacaine10miandthenN.S.10mlWasinjectedbyneedleSN:IngroupLR,2%lidocainel0mlandthen0.75%ropivacaine
10mlwasinjectedbyneedleSN.O.5%ropivacainel0mlwas
injectedbyneedleLPinbothtwogroups.Bloodsamplesweretakenfromradial
arterybeforeandat5,10,15,20,30,45,60,120,l80,360minafterinjection
for
determinationofplasmaropivaeaineandlidoeaineconcentrationby
HPLC.Theblood
druglevel-timecurvewasdrawn.Thepharmacokineticparametersoftwogroups
includedtheareaunderthecurvefromtimezerotolastdatapoint(AUC(o-O),thearea
underthecurvefromtimezerotoinfinity(AUC(o.。)),themaXimumconcentration(C,豫J,timeto
Cmax(1’腑x),biologicalhalflife(hn)and
clearance(CIgF)were
calculatedbyDrugAndStatisticssoftversion2.0.Thenthetwogroups
were
comparablewithrespecttopharmacokineticparameter:.AUC,Cll戤werecomparedby
bilateralhalft-text;TmaxwascomparedbyWilcoxon-test;tv2andCI器were
comparedbyt-test.Valuesaremean±SD.RESULTS:Excellentlinearrelationshipwasobtainedfromtherangeof0.05mg。
.5.温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L-’to10mg‘L叫(r=0.999),thelimitdeterminationoflidocaineandropivacainewas
0.05rag。L~andtheaveragerelativerecovery
were(99.8±2.9)%and(100.3±3.0)
%,respectively:Theaverageabsoluterecoverywere(68.4±4.6)%and(70.94-4.9)%,respectively;Theintra—dayprecision
RSDwere(O.86+0.42)%and(1.36
±0.77)%.respectively;Theinter-dayprecision
RSDwere(2.07+1.45)%and
(1.43±0.23)%,respectively.C懈(3.i±1.1mg/Lversus2.6±0.grog/L)of
ropivacaineingroupLR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groupR,accompanied
bysignificantincreaseofAUC(口t,(588+228mg。L’’。min"’versus422_+81mg。L。’。min‘1)andAUCl叫(993_+638mg·L-I.min。1versus644±293mg·L-J.min‘’)in
groupLR(highsideP<0.05,lowside胗0.05).Nodifferencesbetweentwogroupsin
Tn舡,11/2andCI加werefound(胗O.05).CONCLUSION:ThemethodiSsimple,
rapid,accurateandcanbeusedtodeterminetheiidocaineandropivacaineconcentrationsimultaneityinhumanplasmaandforstudyoftheirpharmacokinetics.
Whenlidocaineandropivacainearebothusedinsciaticnervecombinedlum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