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11.95 MB
- 文档页数:34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南京是民国时期的主要代表城市,南京的民国建筑也非常具有特殊,下面以南京为代表来介绍一下民国建筑风格特点的内容。
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
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
民国建筑的风格建筑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气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相融合的结果。
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
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有被动的成分在里面。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代史与东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个“怪胎”。
而南京则不然。
南京的民国建筑并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化上的强加成分在里面,它是主动的吸纳。
中国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与西方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既互相共存,又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都市繁会图卷。
直到今天,民国建筑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筑中的一大景观,令人驻足流连。
南京民国建筑现存状况,无论是从现存面积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讲,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建筑流派纷呈,造型独特,风格各异。
概言之,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有六种风格。
一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
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大多数是单层,少数是双层,宫殿、庙宇多为重檐歇山顶,民居多为人字顶。
民国时期,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
南京民国建筑(根据梅园新村纪念馆展览整理)1,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湖南路10号设计者:孙支厦,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2,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中山东路313号设计者:杨廷宝,中国传统宫殿式3,总统府大门总统府设计者:姚科彬,西方古典门廊式4,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总统府内设计者:不祥,仿法国文艺复兴式5,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1937年以前)东箭道19号设计者:赵深,西方现代派6,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1945年以后)中山北路254号设计者:范文照,中国传统宫殿式7,国民政府立法院旧址中山北路105号设计者:童寯,中西合璧式8,国民政府司法院旧址中山路251号设计者:不祥,西方古典式9,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北京东路41号设计者:卢毓骏,中国传统宫殿式10,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中山北路32号设计者:赵深、童寯、陈植,新民族形式11,国民政府国防部旧址黄埔路北设计者:张谨农,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12,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中山北路303号设计者:耶郎(俄国),新民族形式13,国民政府教育部旧址成贤街43号设计者:不祥,西方现代派14,国民政府联勤总司令部旧址中山北路212号设计者:不祥,西方折衷主义式样15,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旧址中山北路200号设计者:杨廷宝,西方现代派16,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中山北路101号设计者:过养默,西方现代派17,中央通讯社旧址新街口设计者:杨廷宝,西方现代派18,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下关大马路62号设计者:赵深,西方古典式19,音乐台设计者:杨廷宝20,藏经楼设计者:卢树森21,光化亭设计者:刘敦桢22,流徽榭设计者:顾文钰23,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中山陵园西南部设计者:章守玉,中国传统风格24,航空烈士公墓太平门外王家湾设计者:邱德孝25,驻外使节九烈士墓菊花台公园内26,基督教百丰堂汉中路140号西方古典式27,基督教圣保罗教堂太平南路396号设计者:齐兆昌,欧洲哥特式教堂风格28,基督教莫愁路堂莫愁路390号涉及者:陈裕华,欧洲哥特式教堂风格29,基督教道胜堂中山北路408号中西合璧式30,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旧址北京东路39号设计者:杨廷宝,中国传统宫殿式31,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旧址北京东路39号设计者:杨廷宝,中国传统宫殿式32,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院旧址北京东路39号设计者:杨廷宝,中国传统宫殿式33,气象台北极阁2号34,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东南大学校内设计者:英国公和洋行35,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校内设计者:帕斯卡尔(英国)36,国立中央大学生物馆旧址东南大学校内设计者:李宗侃37,国立中央大学科学馆东南大学校内(健雄院)设计者:上海东南建筑公司38,国立中央大学体育馆东南大学校内39,国立中央大学梅庵东南大学校内40,金陵大学北大楼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司迈尔(美国),中国北方建筑风格41,金陵大学东大楼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齐兆昌42,金陵大学西大楼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司迈尔(美国)43,金陵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杨廷宝44,金陵大学礼堂旧址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美国芝加哥珀金斯与汉密尔顿建筑师事务所45,金陵女子大学会议楼旧址南京师范大学校内设计者:墨菲(美国)与吕彦植46,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旧址中山门外卫岗55号设计者:朱葆初47,金陵协和神学院上海路大锏银巷13号48,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长江路266号(江苏省美术馆)设计者:奚福泉49,国民大会堂旧址长江路264号(人民大会堂)设计者:奚福泉50,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中山东路309号设计者:杨廷宝51,中央地质调查所地址矿产陈列馆旧址珠江路700号设计者:童寯52,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现南京博物院设计者:徐敬直、李惠伯53,中央医院旧址中山东路205号设计者:杨廷宝54,和记洋行旧址下关宝塔桥西街168号55,中央体育场游泳池旧址孝陵卫设计者:关颂声、杨廷宝56,中央体育场田径场旧址孝陵卫设计者:关颂声、杨廷宝57,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中山东路1号设计者:上海缪凯伯工程司58,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中山东路3号59,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白下路155号60,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中山路19号设计者:奚福泉61,中央饭店旧址中山东路237号62,福昌饭店旧址中山路75号63,扬子饭店旧址下关宝善街2号64,首都饭店旧址中山北路178号设计者:童寯65,励志社大礼堂旧址中山东路307号设计者:范文照、赵深66,国际联欢社旧址中山北路259号(南京饭店美食楼)设计者:梁衍67,华侨招待所旧址中山北路81号设计者:范文照68,新都大戏院旧址中山路82号(胜利电影院)设计者:李锦沛69,大华大戏院旧址中山南路67号(大华电影院)设计者:杨廷宝70,美国大使馆旧址西康路33号71,美国大使馆新闻处旧址上海路82号72,英国大使馆旧址虎踞北路185号73,法国公使馆旧址高云岭56-1号74,日本大使馆旧址北京西路3号75,比利时公使馆旧址高楼门42号76,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小红山(美龄宫)设计者:赵志游,陈品善77,李宗仁公馆旧址傅厚岗30号78,孙科公馆旧址中山陵8号(延晖馆)设计者:杨廷宝79,孔祥熙公馆旧址高楼门80号80,宋子文公馆旧址北极阁1号设计者:杨廷宝81,何应钦公馆旧址南大北园内设计者:沈鹤甫,西班牙风格82,阎锡山公馆旧址颐和路8号83,汤山陶庐汤山温泉路3号设计者:孙荣樵84,拉贝故居小粉桥1号85,马歇尔公馆旧址宁海路5号设计者:童寯86,美国顾问团公寓旧址北京西路67、69号设计者:赵深、陈植、童寯87,杨廷宝故居成贤街104号设计者:杨廷宝88,童寯故居文昌巷52号设计者:童寯89,八路军驻京办事处青云巷41号。
南京民国民居建筑(一)《南京民国民居建筑》目录注:目录中红色部分为本文《南京民国民居建筑(一)》所述内容,蓝色部分为续期《南京民国民居建筑(二)、(三)、(四)、(五)》所述内容。
白下路273号近代建筑百步坡1号民国建筑百子亭19号、33号民国建筑板桥华兴村民国建筑北极新村民国建筑北京西路3号民国建筑常府街30号民国建筑成贤街民国建筑赤壁路3号、5号民国建筑慈悲社民国建筑大方巷民国建筑大锏银巷民国建筑颐和路上的民国建筑大树根13号民国建筑邓府巷民国建筑豆菜桥民国建筑多伦路民国建筑峨眉路民国建筑复成新村14号民国建筑复兴巷民国建筑傅厚岗32号民国建筑傅佐路民国建筑干河沿前街民国建筑高家酒馆民国建筑高云岭民国建筑牯岭路10号民国建筑鼓楼区老菜市8号民国建筑鼓楼四条巷民国建筑汉府街民国建筑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北园民国建筑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南园中山楼汉口西路民国建筑合群新村民国建筑厚载巷民国建筑花家桥民国建筑花家巷民国建筑华侨路81号民国建筑慧园里民国建筑江苏路4号民国建筑金汤里民国建筑金银街2、4号民国建筑匡庐新村民国建筑昆仑路8号民国建筑廊后街民国建筑琅琊路9号、13号民国建筑乐业村民国建筑利济巷民国建筑莲子营民国建筑灵隐路民国建筑芦席营民国建筑珞珈路5号、46号民国建筑马家街民国建筑莫干路民国建筑南冬瓜市20号民国建筑南京大学斗鸡闸4号民国建筑南秀村民国建筑宁海路2号、14号民国建筑宁夏路2号民国建筑宁中里民国建筑浦口区东门左所大街228号清末民初建筑普陀路10号、15号民国建筑七一里民国建筑青岛路35号民国建筑青石街民国建筑人和街9号民国建筑仁寿里18、20、22、24号民国建筑三山街民国建筑三省里民国建筑三条巷民国建筑上海路民国建筑申家巷民国建筑沈举人巷26、28号民国建筑水佐岗民国建筑四卫头民国建筑太平北路民国建筑太平南路民国建筑桃源村民国建筑陶谷新村民国建筑天目路18号民国建筑天山路民国建筑天竺路3号、15号、25号民国建筑卫巷15号民国建筑文昌宫民国建筑文昌巷民国建筑五条巷民国建筑武夷路4号民国建筑西康路民国建筑西流湾8号民国建筑校门口民国建筑玄武湖内民国建筑扬州路18号民国建筑雍园1号民国建筑雨花巷民国建筑云南路民国建筑镇江路民国建筑中山北路40号民国建筑中山东路民国建筑中央路民国建筑钟岚里民国建筑白下路273号近代建筑该建筑建于1912年,两层砖木结构,西式外廊式建筑风格,相传为李鸿章女儿闺房,故又名小姐楼。
南京民国建筑特点与风格在民国时期的中国,首都的地点选定在了南京。
而在那个时代正是西方文化逐渐开始影响中国的时候,于是在南京街头开始陆续的出现了许多西式建筑特点,更有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出现,这是了解近代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是把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
因古典式或哥特式的旧形式较严谨,与新的生活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只好另找出路。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通常不讲求固定的法式而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2、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近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是比较全面的,它既有纯西式的,也有富于中国传统风格特色的,也有中西合璧的,从而形成南京今天这样的一个城市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折衷和包容的胸怀。
南京近代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是西方折衷主义和西方古典式,有的如西洋宫殿式建筑。
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的孟芳图书馆(建于1924年),外观采用标准的罗马爱奥尼柱式构图,造型十分严谨,符合西方古典建筑形制,是南京最优秀的西方古典建筑实例。
灰色的建筑与中央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相融合,掩隐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更显沉稳与古典。
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第二类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如北京西路的华东饭店内的AB大楼,简洁抽象的集合体组合成舒展有序,起伏变化的形体,表面平整,加上通长的水平带长窗,形成虚实对比强烈的立体效果,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派建筑之一。
华东饭店内的A大楼华东饭店内的B大楼第三类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学等一批建筑,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技术模仿古代建筑,致力于建造既符合现代功能的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风貌的建筑。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最后一类称之为新民族式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型构图,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
南京民国建筑介绍南京民国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第一,作为上世纪初全国性首都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其曾经的重要地位和留给今人的沧遗,在全国历史名城中也难有出其右者。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作为首都的南京进行了城市的全面规划和集中建设,这形成了现在南京的基本格局,至今仍影响着城市的生活。
国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计划》,可以说是第一次中国政府自己主持的大规模的现代城市建设规划,其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城市功能分区(中央政治区、行政区、住宅区、文教区、工业区、商业区)、道路系统规划、市政工程等。
第二,南京是近代中国建筑师活动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他们或自办事务所,或在政府部门负责规划,或在大学担任教职,在南京近代建筑的探索、实施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其中以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童寯、陈植、刘敦桢、徐敬直、李宗侃、奚福泉等为代表。
他们多数留学欧美和日本,构成了我国的第一代建筑师。
他们在创作设计思想的更新、不同建筑功能的规划、各种近代材料的运用、多种建筑风格的探索、审美标准的试探,直到具体施工的亲临实践等等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创作出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作品。
一个典型就是1929年建成的中山陵,至今为后人所尊崇和津津乐道。
第三,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在时间上,从1912年算起到1949年只有38年,从1927年算起只有22年,其中还有8年迁都重庆,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留下的代表性建筑不少于200座。
南京的近代建筑类型齐全,大型行政办公建筑、纪念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教会建筑、使领馆建筑、住宅洋房等,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地位很高。
这些建筑形式风格多样,中西兼容,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大观南京就好似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风云的烙印。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
总统府讲解词概况
南京总统府,这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
从大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堂。
大堂是总统府的主体建筑之一,这里曾经见证了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决策。
大堂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高大的立柱和宽敞的空间,给人一种威严之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里有着不同的功能,它既是两江总督署时期官员办理公务的场所,也是太平天国时期天王府的重要建筑部分,到了民国时期,更是成为总统府的标志性空间,许多政令从这里发出。
穿过大堂,便是中堂。
中堂的布局精致,周围的建筑和庭院体现了传统中式建筑的对称之美。
这里在历史上是连接前后建筑的枢纽,往来的官员、信使穿梭其中,承载着政务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继续前行,来到子超楼。
子超楼是总统府的办公大楼,它具有鲜明的民国建筑风格。
楼体外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
走进子超楼内部,能看到当年办公的场景复原。
蒋介石的办公室位于二楼,里面的布置简单而又不失威严,办公桌、椅子、地图等陈设,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决策氛围。
总统府内还有西花园,这是一个充满江南园林特色的花园。
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小桥流水相互映衬。
这里既有传统园林的清幽雅致,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近代的元素。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是官员们休憩、社交的场所,也见证了无数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
漫步在总统府内,犹如翻阅一部中国近代的史书。
从两江总督署到太平天国天王府,再到民国总统府,每一个时期的建筑、每一处遗址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南京古建筑朝天宫
朝天宫是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建邺路朝天宫4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天宫所在地在春秋时期是吴国冶铸兵器的作坊及人口集聚地“冶山”,是南京市早期的城邑,后来成为官宦别墅、墓祠、官方学术机构、道观等。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建,并赐名为朝天宫,从而成为明代南京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道教宫观,而且集皇家宗教、习仪、官署功能于一体。
朝天宫的部分建筑在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得以修复,延续辉煌。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朝天宫再次遭到兵祸严重破坏。
清同治年间,朝天宫被改建成孔庙(文庙),并成为江宁府学所在地。
民国时期,朝天宫是古玩字画交易市场,还是首都高等法院所在地,一度是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的库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天宫成为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的前身)所在地、古玩字画交易市场,成为一座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南京市及江苏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朝天宫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基本上保留了明清宫殿式体制,主要景点有文庙建筑群,是江南地区文庙建筑的典范,江南地区建筑等级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有“金陵第一胜迹”之誉。
2021·04民国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断交融碰撞的产物,无论是在造型艺术、建筑风格还是装饰设计上都极具独特之处。
而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受当时《首都计划》的影响,其城市建筑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更吸引了以梁思成、吕彦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归国建筑师,进而诞生了一大批建造精美、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且极具高等级、大规模的民国建筑,使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而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央饭店,更是位于南京总统府东侧,是当时社会名流、政府要员的主要下榻之所,多次举办重要军政活动。
其地理位置以及建筑用途的特殊性,都决定了南京中央饭店建造设计的高标准、高要求,是民国时期建造设计集大成的结果。
作为建筑学工作者,我们在倡导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今天,有必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以中央饭店为例围绕南京民国建筑特色展开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南京中央饭店简介南京中央饭店位于玄武区中山东路237号,与南京总统府毗邻,以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等为代表的民国时期许多风云人物、达官显贵多踏足过此地。
这同时也使得南京中央饭店成为当时各种军政要务、酒会、记者会的主要举办地,决定了其民国时期最豪华最大酒店的社会地位。
整个饭店建筑呈一个巨大的“回”字形,在每层楼都设有宽达3米的观光走廊。
又因建筑中央呈“口”字形天井,因此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房间的照明,使任何位置的房间都能够显得十分明亮。
从建筑规模上来看,南京中央饭店上下三层结构,共200多套客房,包括单、双人间,以及三、四人间的大客房,底层更是专门设有用于为顾客服务之用的理发店、小商店、洗衣部、餐厅、车辆出租部等。
同时为彰显酒店的服务品质,除为每个客房配备电风扇、暖水汀等家居设备以及西式盥洗室外,酒店还专门定制了标有中央饭店字样标志的西式铜床、家具,并安装了进口电梯。
从正式营业开始,中央饭店始终作为南京一座标志性建筑存在,是当时社会重要的商业、政治活动场所。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南京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黄金十年”期间,建造了许多具有浓郁民族形式的建筑,这些建筑物既反映了时代的精神,也展现了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特色。
1. 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位于南京市中山陵风景区中,建于1926年至1929年之间。
中山陵包括明楼、博爱坊、丹阳门、碑亭等,整个建筑群体庄严肃穆,恢弘宏伟,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庄重和威严,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中山陵的建造有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统一起来,以表达民族的强烈自主意识。
2. 江苏省立图书馆江苏省立图书馆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上,建造于1928年至1935年之间,是当时中国较为现代的图书馆之一。
建筑物造型简洁大方,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学的代表作之一。
图书馆整体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营造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氛围。
图书馆内部采用了大量玻璃和钢材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高大柱间和自然光线创造出开阔、明亮的空间感。
3. 金陵女子大学钟楼金陵女子大学钟楼建造于1929年,位于南京城中心,是一座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
建筑设计采用了传统的四合院造型,但是内部结构与装饰却与中国传统建筑有所不同,整体呈现出一种富有现代气息的感觉。
钟楼主体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地下两层,上面五层,顶部为钟楼,构造工艺极为精细。
钟楼成为南京城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南京文化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4.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院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院位于南京市紫金山麓,建造于1927年至1933年之间,建筑群体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建筑群之一。
整个建筑群体设计巧妙,建筑风格古朴庄重,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建筑元素,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点,彰显着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5. 南京大报楼南京大报楼建造于1923年至1928年之间,位于南京市汉口路上,高十二层,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之一。
南京民国建筑风格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中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
南京民国建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
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
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相结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
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
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央行政机构由五院十八部六个委员会构成,这些由中央政府统一建造的行政类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是南京独有的。
如总统府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
南京总统府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
这一建筑群,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遗址。
大堂属中式建筑,抱厦五间面阔七间,硬山顶单层双檐,与二堂以穿堂相连,呈“工”型殿。
原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此。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大堂后的西暖阁举行。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为国民政府的大堂。
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挂于大堂正中横梁上。
以后,大堂先后被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沿用。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黄金十年”,南京曾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首都,民族形式建筑是这一时期南京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民国时期,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展示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化面貌。
南京民国时期的民族形式建筑包括政府建筑、教育机构、商业建筑和民居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山陵和行宫。
中山陵是为纪念中国革命家孙中山而建的陵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整个建筑群占地广阔,由丰碑坊、南门、祭堂、墓庭组成,气势宏伟,寓意庄重。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与西方的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人民渴望民主与现代化的精神。
行宫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也是南京著名的建筑群之一,位于中山陵附近的紫金山南麓。
这座建筑群由国民政府大楼、宴会楼、礼堂、休息楼和休闲花园等组成,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征。
在教育机构方面,民国时期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南京大学成为民国时期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建筑采用了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展示了神圣和庄重的氛围。
其他一些学校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江宁农业学院等也在建筑设计上融合了中西文化特色,突显了当时社会的现代化倾向。
商业建筑方面,民国时期南京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民族形式的建筑,如夫子庙,它是南京历史文化名胜之一,也是旅游胜地。
夫子庙内的建筑风格兼具古典和现代化的特点,集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成为中国传统商业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的典范。
民国时期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丰富多样,展现了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这些建筑也体现了民国时期南京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方向,为城市建设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江苏南京总统府穿越历史的建筑群了解民国时期的与文化江苏南京总统府穿越历史的建筑群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南京总统府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建筑之一,它曾经是中国民国时期国家政府的办公地点。
如今,这座建筑群已成为了一处历史遗迹和重要的文化景点。
游览南京总统府,我们可以穿越时光,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
南京总统府位于江苏南京市中山陵附近,占地面积巨大,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南京总统府的探访,一窥民国时期的文化。
首先,南京总统府的建筑设计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
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为基础,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雄伟和精美。
同时,府内还引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如拱廊、封闭式庭院等,体现了当时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融合。
展示了南京总统府作为国家政府办公场所的重要性。
府内的主楼是总统的办公室,衙门楼则是接待外宾的地方。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政要们在这里商讨国家大事,招待外交官员,见证了民国时期国家政务的运转。
其次,南京总统府内的陈列和展示物品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文化与历史。
例如,在总统办公楼内,有一间展示客厅,墙壁上悬挂着历届总统的肖像,这些肖像见证了更替的政权和时代的变迁。
此外,府内还有一些文物,如曾经总统使用的办公家具、文书、书籍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最后,南京总统府的庭园景观也展示了民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府内的花木扶疏、假山水池、廊桥流水等景观布置,犹如一幅幅精心设计的园林画卷,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宁静怡人的自然环境之中。
这些景观的设置既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理念,同时也融入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元素,凸显了文化融合的特点。
通过对南京总统府的游览,我们不仅仅可以欣赏到其壮丽的建筑,还能够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和历史风貌。
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百年变迁的见证者。
走进南京总统府,我们能够感受到民国时期人们的智慧、勇气和坚持,也能够思考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轨迹。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民国“黄金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的时间段。
在这段时间内,南京作为当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段时间内,南京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建筑,展现了当时的潮流和风貌。
南京的民国建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辛亥革命后的初期,建筑风格较为复古、保守,主要是继承了清朝时期的建筑特色;第二个阶段是国民政府进驻南京后,建筑风格开始逐渐西化、现代化。
而在这两个阶段中,南京的建筑形式都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形式建筑。
在南京,“黄金十年”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国民政府大楼和其它政府建筑。
国民政府大楼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所在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其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欧洲文艺复兴式建筑相融合的特征。
大楼依山而建,建筑造型优美,整体的建筑气势雄伟,彰显了国家的威严和崇高。
南京在“黄金十年”时期的民族形式建筑中还有很多宗教建筑,比如夫子庙、中山陵等。
夫子庙是南京著名的文化古迹,建筑风格中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整体风格显得古朴典雅,充满了古典文化的气息。
而中山陵则是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兴建的陵墓,建筑风格则更加突出了现代感和国际化。
还有很多当时的住宅、商业建筑也是“黄金十年”的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
比如南京的狮子桥、江宁织造局、总统府等,这些建筑在设计上大都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同时也添加了一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整体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气息,又具有现代洋气的特色。
南京在“黄金十年”的民族形式建筑中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建筑,比如钟山风景区的大报恩寺、德基广场的鼓楼等。
这些建筑不仅在建筑形式上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更在建筑结构、雕刻技艺、园林规划等方面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京民国建筑
为了加速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的推进,对拟公布的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按类别分批次公布,从最有价值的保护对象开始。
今年拟分五批公布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及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名录。
今后,将逐年分期、分批次公布新的保护名录,不断加强保护工作的力度。
第一批保护名录为24处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近现代建筑;第二批保护名录为55处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的近现代建筑;第三批保护名录为16处列入市级文保单位的近现代建筑;第四批保护名录为96处2006年列入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的近现代建筑;第五批保护名录为67处非文保单位的重要近现代建筑、建筑群、构筑物,10片近现代建筑风貌区。
第一批文保单位
第二批文保单位名录
第三批文保单位
第四批文保单位
第五批文保单位。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摘要】民国“黄金十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形式建筑。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代表性建筑如总统府、中山陵等,展现出独特的建筑材料与工艺。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承载着历史功能,对于当代建筑也有启示。
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以保留历史记忆,展示民族文化。
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未来建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望未来,应当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这些建筑的文化价值,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南京、民国、黄金十年、民族形式建筑、建筑风格、代表性建筑、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功能、建筑意义、建筑保护、建筑传承、重要性、当代建筑、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概述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历来是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南京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段时间内,南京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了独特的民族形式特点,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味。
民国“黄金十年”时期,南京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建筑形式简洁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与对称。
南京的建筑中还保留着传统中国建筑的一些元素,如斗拱、雕梁画栋等,展现出了独特的民族形式。
在这一时期,南京涌现出了许多代表性建筑,如中山陵、总统府等。
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展现出了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更承载着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意义,成为南京城市的重要地标。
民国时期的南京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注重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工艺的精湛。
建筑中的雕刻、彩绘等细节处理更是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为这些建筑增添了灵气与生机。
民国“黄金十年”时期的南京建筑既具有现代化的特点,又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形式,承载着当时历史的意义。
对于今天的建筑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展示了当代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