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民国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7.11 MB
- 文档页数:23
南京民国建筑(根据梅园新村纪念馆展览整理)1,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湖南路10号设计者:孙支厦,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2,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中山东路313号设计者:杨廷宝,中国传统宫殿式3,总统府大门总统府设计者:姚科彬,西方古典门廊式4,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总统府内设计者:不祥,仿法国文艺复兴式5,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1937年以前)东箭道19号设计者:赵深,西方现代派6,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1945年以后)中山北路254号设计者:范文照,中国传统宫殿式7,国民政府立法院旧址中山北路105号设计者:童寯,中西合璧式8,国民政府司法院旧址中山路251号设计者:不祥,西方古典式9,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北京东路41号设计者:卢毓骏,中国传统宫殿式10,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中山北路32号设计者:赵深、童寯、陈植,新民族形式11,国民政府国防部旧址黄埔路北设计者:张谨农,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12,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中山北路303号设计者:耶郎(俄国),新民族形式13,国民政府教育部旧址成贤街43号设计者:不祥,西方现代派14,国民政府联勤总司令部旧址中山北路212号设计者:不祥,西方折衷主义式样15,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旧址中山北路200号设计者:杨廷宝,西方现代派16,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中山北路101号设计者:过养默,西方现代派17,中央通讯社旧址新街口设计者:杨廷宝,西方现代派18,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下关大马路62号设计者:赵深,西方古典式19,音乐台设计者:杨廷宝20,藏经楼设计者:卢树森21,光化亭设计者:刘敦桢22,流徽榭设计者:顾文钰23,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中山陵园西南部设计者:章守玉,中国传统风格24,航空烈士公墓太平门外王家湾设计者:邱德孝25,驻外使节九烈士墓菊花台公园内26,基督教百丰堂汉中路140号西方古典式27,基督教圣保罗教堂太平南路396号设计者:齐兆昌,欧洲哥特式教堂风格28,基督教莫愁路堂莫愁路390号涉及者:陈裕华,欧洲哥特式教堂风格29,基督教道胜堂中山北路408号中西合璧式30,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旧址北京东路39号设计者:杨廷宝,中国传统宫殿式31,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旧址北京东路39号设计者:杨廷宝,中国传统宫殿式32,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院旧址北京东路39号设计者:杨廷宝,中国传统宫殿式33,气象台北极阁2号34,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东南大学校内设计者:英国公和洋行35,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校内设计者:帕斯卡尔(英国)36,国立中央大学生物馆旧址东南大学校内设计者:李宗侃37,国立中央大学科学馆东南大学校内(健雄院)设计者:上海东南建筑公司38,国立中央大学体育馆东南大学校内39,国立中央大学梅庵东南大学校内40,金陵大学北大楼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司迈尔(美国),中国北方建筑风格41,金陵大学东大楼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齐兆昌42,金陵大学西大楼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司迈尔(美国)43,金陵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杨廷宝44,金陵大学礼堂旧址南京大学校内设计者:美国芝加哥珀金斯与汉密尔顿建筑师事务所45,金陵女子大学会议楼旧址南京师范大学校内设计者:墨菲(美国)与吕彦植46,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旧址中山门外卫岗55号设计者:朱葆初47,金陵协和神学院上海路大锏银巷13号48,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长江路266号(江苏省美术馆)设计者:奚福泉49,国民大会堂旧址长江路264号(人民大会堂)设计者:奚福泉50,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中山东路309号设计者:杨廷宝51,中央地质调查所地址矿产陈列馆旧址珠江路700号设计者:童寯52,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现南京博物院设计者:徐敬直、李惠伯53,中央医院旧址中山东路205号设计者:杨廷宝54,和记洋行旧址下关宝塔桥西街168号55,中央体育场游泳池旧址孝陵卫设计者:关颂声、杨廷宝56,中央体育场田径场旧址孝陵卫设计者:关颂声、杨廷宝57,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中山东路1号设计者:上海缪凯伯工程司58,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中山东路3号59,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白下路155号60,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中山路19号设计者:奚福泉61,中央饭店旧址中山东路237号62,福昌饭店旧址中山路75号63,扬子饭店旧址下关宝善街2号64,首都饭店旧址中山北路178号设计者:童寯65,励志社大礼堂旧址中山东路307号设计者:范文照、赵深66,国际联欢社旧址中山北路259号(南京饭店美食楼)设计者:梁衍67,华侨招待所旧址中山北路81号设计者:范文照68,新都大戏院旧址中山路82号(胜利电影院)设计者:李锦沛69,大华大戏院旧址中山南路67号(大华电影院)设计者:杨廷宝70,美国大使馆旧址西康路33号71,美国大使馆新闻处旧址上海路82号72,英国大使馆旧址虎踞北路185号73,法国公使馆旧址高云岭56-1号74,日本大使馆旧址北京西路3号75,比利时公使馆旧址高楼门42号76,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小红山(美龄宫)设计者:赵志游,陈品善77,李宗仁公馆旧址傅厚岗30号78,孙科公馆旧址中山陵8号(延晖馆)设计者:杨廷宝79,孔祥熙公馆旧址高楼门80号80,宋子文公馆旧址北极阁1号设计者:杨廷宝81,何应钦公馆旧址南大北园内设计者:沈鹤甫,西班牙风格82,阎锡山公馆旧址颐和路8号83,汤山陶庐汤山温泉路3号设计者:孙荣樵84,拉贝故居小粉桥1号85,马歇尔公馆旧址宁海路5号设计者:童寯86,美国顾问团公寓旧址北京西路67、69号设计者:赵深、陈植、童寯87,杨廷宝故居成贤街104号设计者:杨廷宝88,童寯故居文昌巷52号设计者:童寯89,八路军驻京办事处青云巷41号。
南京民国民居建筑(一)《南京民国民居建筑》目录注:目录中红色部分为本文《南京民国民居建筑(一)》所述内容,蓝色部分为续期《南京民国民居建筑(二)、(三)、(四)、(五)》所述内容。
白下路273号近代建筑百步坡1号民国建筑百子亭19号、33号民国建筑板桥华兴村民国建筑北极新村民国建筑北京西路3号民国建筑常府街30号民国建筑成贤街民国建筑赤壁路3号、5号民国建筑慈悲社民国建筑大方巷民国建筑大锏银巷民国建筑颐和路上的民国建筑大树根13号民国建筑邓府巷民国建筑豆菜桥民国建筑多伦路民国建筑峨眉路民国建筑复成新村14号民国建筑复兴巷民国建筑傅厚岗32号民国建筑傅佐路民国建筑干河沿前街民国建筑高家酒馆民国建筑高云岭民国建筑牯岭路10号民国建筑鼓楼区老菜市8号民国建筑鼓楼四条巷民国建筑汉府街民国建筑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北园民国建筑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南园中山楼汉口西路民国建筑合群新村民国建筑厚载巷民国建筑花家桥民国建筑花家巷民国建筑华侨路81号民国建筑慧园里民国建筑江苏路4号民国建筑金汤里民国建筑金银街2、4号民国建筑匡庐新村民国建筑昆仑路8号民国建筑廊后街民国建筑琅琊路9号、13号民国建筑乐业村民国建筑利济巷民国建筑莲子营民国建筑灵隐路民国建筑芦席营民国建筑珞珈路5号、46号民国建筑马家街民国建筑莫干路民国建筑南冬瓜市20号民国建筑南京大学斗鸡闸4号民国建筑南秀村民国建筑宁海路2号、14号民国建筑宁夏路2号民国建筑宁中里民国建筑浦口区东门左所大街228号清末民初建筑普陀路10号、15号民国建筑七一里民国建筑青岛路35号民国建筑青石街民国建筑人和街9号民国建筑仁寿里18、20、22、24号民国建筑三山街民国建筑三省里民国建筑三条巷民国建筑上海路民国建筑申家巷民国建筑沈举人巷26、28号民国建筑水佐岗民国建筑四卫头民国建筑太平北路民国建筑太平南路民国建筑桃源村民国建筑陶谷新村民国建筑天目路18号民国建筑天山路民国建筑天竺路3号、15号、25号民国建筑卫巷15号民国建筑文昌宫民国建筑文昌巷民国建筑五条巷民国建筑武夷路4号民国建筑西康路民国建筑西流湾8号民国建筑校门口民国建筑玄武湖内民国建筑扬州路18号民国建筑雍园1号民国建筑雨花巷民国建筑云南路民国建筑镇江路民国建筑中山北路40号民国建筑中山东路民国建筑中央路民国建筑钟岚里民国建筑白下路273号近代建筑该建筑建于1912年,两层砖木结构,西式外廊式建筑风格,相传为李鸿章女儿闺房,故又名小姐楼。
南京民国建筑特点与风格在民国时期的中国,首都的地点选定在了南京。
而在那个时代正是西方文化逐渐开始影响中国的时候,于是在南京街头开始陆续的出现了许多西式建筑特点,更有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出现,这是了解近代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是把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
因古典式或哥特式的旧形式较严谨,与新的生活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只好另找出路。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通常不讲求固定的法式而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2、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近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是比较全面的,它既有纯西式的,也有富于中国传统风格特色的,也有中西合璧的,从而形成南京今天这样的一个城市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折衷和包容的胸怀。
南京近代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是西方折衷主义和西方古典式,有的如西洋宫殿式建筑。
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的孟芳图书馆(建于1924年),外观采用标准的罗马爱奥尼柱式构图,造型十分严谨,符合西方古典建筑形制,是南京最优秀的西方古典建筑实例。
灰色的建筑与中央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相融合,掩隐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更显沉稳与古典。
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第二类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如北京西路的华东饭店内的AB大楼,简洁抽象的集合体组合成舒展有序,起伏变化的形体,表面平整,加上通长的水平带长窗,形成虚实对比强烈的立体效果,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派建筑之一。
华东饭店内的A大楼华东饭店内的B大楼第三类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学等一批建筑,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技术模仿古代建筑,致力于建造既符合现代功能的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风貌的建筑。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最后一类称之为新民族式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型构图,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
南京民国建筑介绍南京民国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第一,作为上世纪初全国性首都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其曾经的重要地位和留给今人的沧遗,在全国历史名城中也难有出其右者。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作为首都的南京进行了城市的全面规划和集中建设,这形成了现在南京的基本格局,至今仍影响着城市的生活。
国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计划》,可以说是第一次中国政府自己主持的大规模的现代城市建设规划,其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城市功能分区(中央政治区、行政区、住宅区、文教区、工业区、商业区)、道路系统规划、市政工程等。
第二,南京是近代中国建筑师活动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他们或自办事务所,或在政府部门负责规划,或在大学担任教职,在南京近代建筑的探索、实施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其中以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童寯、陈植、刘敦桢、徐敬直、李宗侃、奚福泉等为代表。
他们多数留学欧美和日本,构成了我国的第一代建筑师。
他们在创作设计思想的更新、不同建筑功能的规划、各种近代材料的运用、多种建筑风格的探索、审美标准的试探,直到具体施工的亲临实践等等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创作出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作品。
一个典型就是1929年建成的中山陵,至今为后人所尊崇和津津乐道。
第三,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在时间上,从1912年算起到1949年只有38年,从1927年算起只有22年,其中还有8年迁都重庆,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留下的代表性建筑不少于200座。
南京的近代建筑类型齐全,大型行政办公建筑、纪念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教会建筑、使领馆建筑、住宅洋房等,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地位很高。
这些建筑形式风格多样,中西兼容,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大观南京就好似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风云的烙印。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
总统府讲解词概况
南京总统府,这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
从大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堂。
大堂是总统府的主体建筑之一,这里曾经见证了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决策。
大堂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高大的立柱和宽敞的空间,给人一种威严之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里有着不同的功能,它既是两江总督署时期官员办理公务的场所,也是太平天国时期天王府的重要建筑部分,到了民国时期,更是成为总统府的标志性空间,许多政令从这里发出。
穿过大堂,便是中堂。
中堂的布局精致,周围的建筑和庭院体现了传统中式建筑的对称之美。
这里在历史上是连接前后建筑的枢纽,往来的官员、信使穿梭其中,承载着政务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继续前行,来到子超楼。
子超楼是总统府的办公大楼,它具有鲜明的民国建筑风格。
楼体外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
走进子超楼内部,能看到当年办公的场景复原。
蒋介石的办公室位于二楼,里面的布置简单而又不失威严,办公桌、椅子、地图等陈设,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决策氛围。
总统府内还有西花园,这是一个充满江南园林特色的花园。
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小桥流水相互映衬。
这里既有传统园林的清幽雅致,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近代的元素。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是官员们休憩、社交的场所,也见证了无数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
漫步在总统府内,犹如翻阅一部中国近代的史书。
从两江总督署到太平天国天王府,再到民国总统府,每一个时期的建筑、每一处遗址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南京民国建筑——中央医院
中央医院位于中山东路205号,现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占用。
中央医院的前身是中央模范军医院,1930年1月,改名为中央医院,划归内政部卫生部管辖,是民国时期南京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国立医院。
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建华营造厂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四层,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
1931年6月开工,1933年6月竣工。
紧邻当时的内政部卫生部。
主楼外观为平屋顶,浅黄色面砖外墙,施以花架、檐墙、滴水等,入口处门廊尺度适宜,细部简洁大方,具有我国传统特色,是新民族形式的一个重要杰作。
其外观是在西方古典建筑对称式构图的基础上,加上带有中国传统图案装饰细部与花纹,并用一组华表、传达室、门廊等小品来突出重点。
整栋大楼立面呈“井”字形,入口门廊上书“中央医院”四个大字。
1937年,中央医院随同国民政府撤离南京,日军攻陷南京前夕,中央医院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损毁严重。
国民政府还都后进行了维修改造。
中央医院是建筑大师杨廷宝早年的一大杰作,它是30年代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91年被建设部、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评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的民国建筑(二)——中山陵南京中山陵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整个陵墓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整个墓区平面形如大钟,钟的顶端为山下半月形广场,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一座建筑,往往通过有形的形态、构造和装饰,来表达建造者的主观意念,甚至特定时代的风尚和思潮,从而体现出某种或隐或显的建筑精神。
中山陵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纪念性建筑群,其建筑精神的设定和表达,包含著对孙中山的思想、事迹及其历史地位的理解和诠释,集中体现了国民党人借助墓葬这一途径,来营造「孙中山」这一新的时代符号、增进民族和国家认同的用意。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钟山的雄伟形势与陵园内各建筑物,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整体,十分庄严雄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的建筑精神,无论是初始设计,还是实际建筑效果,主要呈现为「开放的纪念性」。
这一精神的设定,并非出於国民党人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在其主导下,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
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
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整个墓区平面如铎形,取“木铎警世”之意。
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
“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
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
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2021·04民国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断交融碰撞的产物,无论是在造型艺术、建筑风格还是装饰设计上都极具独特之处。
而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受当时《首都计划》的影响,其城市建筑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更吸引了以梁思成、吕彦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归国建筑师,进而诞生了一大批建造精美、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且极具高等级、大规模的民国建筑,使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而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央饭店,更是位于南京总统府东侧,是当时社会名流、政府要员的主要下榻之所,多次举办重要军政活动。
其地理位置以及建筑用途的特殊性,都决定了南京中央饭店建造设计的高标准、高要求,是民国时期建造设计集大成的结果。
作为建筑学工作者,我们在倡导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今天,有必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以中央饭店为例围绕南京民国建筑特色展开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南京中央饭店简介南京中央饭店位于玄武区中山东路237号,与南京总统府毗邻,以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等为代表的民国时期许多风云人物、达官显贵多踏足过此地。
这同时也使得南京中央饭店成为当时各种军政要务、酒会、记者会的主要举办地,决定了其民国时期最豪华最大酒店的社会地位。
整个饭店建筑呈一个巨大的“回”字形,在每层楼都设有宽达3米的观光走廊。
又因建筑中央呈“口”字形天井,因此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房间的照明,使任何位置的房间都能够显得十分明亮。
从建筑规模上来看,南京中央饭店上下三层结构,共200多套客房,包括单、双人间,以及三、四人间的大客房,底层更是专门设有用于为顾客服务之用的理发店、小商店、洗衣部、餐厅、车辆出租部等。
同时为彰显酒店的服务品质,除为每个客房配备电风扇、暖水汀等家居设备以及西式盥洗室外,酒店还专门定制了标有中央饭店字样标志的西式铜床、家具,并安装了进口电梯。
从正式营业开始,中央饭店始终作为南京一座标志性建筑存在,是当时社会重要的商业、政治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