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千姿百态 的地表形态1
- 格式:ppt
- 大小:6.12 MB
- 文档页数:2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种类、成因和分布。
本章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认识各种地表形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表形态的种类、成因和分布的理解还较为肤浅,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认识各种地表形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表形态的种类及其成因。
2.地表形态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种类、成因和分布。
2.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表形态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包括图像、视频等。
2.准备相关的案例分析材料。
3.准备问题驱动的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表形态的图像,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表形态的种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并简要说明各种地表形态的成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的地表形态实例,理解地表形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问题驱动的讨论题目,进一步巩固对地表形态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化等,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种类、成因和分布规律。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成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表形态的多样性,掌握各种地表形态的成因,从而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地表形态的分类、主要地表形态的成因、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这三部分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地表形态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表形态的分类和成因,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掌握各种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表形态的实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表形态的形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成因。
2.教学难点:各种地表形态的成因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例等,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分类和成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表形态的分类:引导学生学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3.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各种地表形态的成因,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
4.实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地表形态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流域、撒哈拉沙漠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表形态的形成。
5.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等。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为依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教学问题,准备好讨论话题。
3.安排好课堂练习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地表形态,如山地、平原、高原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地表形态?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呈现各种地表形态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分类,加深对各种地表形态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一、单选题1.读图,回答题.由图可知,我国()A. 西临太平洋B. 东西地势落差不足3000米C. 地势西高东低D. 冬季风带来湿润气流【答案】C【解析】解:从图中看出,我国东临太平洋,东西地势落差达4000米,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夏季风带来湿润气流.故选:C.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势特征.2.读图,回答题.这种地势特征产生的影响是()①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②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利于东西交通③各类自然灾害均集中发生在第二级阶梯④第三级阶梯水能丰富,便于航运.A. ①④B. ②③C. ①②D. ③④【答案】C【解析】解:从图中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阶梯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故选:C.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1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形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3.青藏高原位于哪座山脉的西侧()A. 横断山脉B. 太行山脉C. 天山山脉D. 昆仑山脉【答案】A【解析】解:青藏高原位于横断山脉的西侧,该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故选:A.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分布,牢记即可.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横断山脉是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分界线B. 阴山是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C. 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D. 大兴安岭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分界线【答案】C【解析】解:A、横断山脉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分界线,故不符合题意;B、阴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上,该山脉不是地形区的分界线,故不符合题意;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故符合题意;D、大兴安岭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该山脉不是省界线,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A、横断山脉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分界线;B、阴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上,该山脉不是地形区的分界线;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D、大兴安岭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该山脉不是省界线.本题考查山脉的位置,结合相关地图解答简单有效.5.下面图中表示黄土高原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解:太行山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太行山以西是黄土高原,该高原位于秦岭以北,祁连山以东.故选:C.读图可得,A图所示的地形区有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B图所示的地形区是东北平原,C图所示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D图所示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位置,分析后解答即可.A. ①四川盆地②巫山B. ①黄土高原②太行山C. ①塔里木盆地②雪峰山D. ①内蒙古高原②巫山【答案】A【解析】解:读图可得,①是四川盆地,②是巫山,该山脉也是湖北省与重庆市的分界线.故选:A.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7.下列山脉中,与其他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A. 太行山B. 南岭C. 长白山D. 台湾山脉【答案】B【解析】解:南岭属于东西走向的山脉,而太行山、长白山、台湾山脉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所以,与其它三列走向不同的是南岭.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镶嵌其中.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为: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小兴安岭等.本题考查了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记忆解答即可.8.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是()A. 安第斯山B. 喜马拉雅山C. 昆仑山D. 落基山【答案】B【解析】解: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亚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亚洲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和低平的西西伯利亚大平原.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死海的湖面,是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3本题考查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要牢记解答.9.我国最大的丘陵是()A. 辽东丘陵B. 山东丘陵C. 东南丘陵D. 闽浙丘陵【答案】C【解析】解:我国的三大丘陵是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其中最大的是东南丘陵.故选: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其中丘陵占总面积的10%,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比重最大的山地.本题考查我国最大的丘陵,牢记即可.10.下列地形区位于亚热带的是()A. 塔里木盆地B. 准噶尔盆地C. 柴达木盆地D. 四川盆地【答案】D【解析】解:我国主要温度带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秦岭-淮河一线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四川盆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是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故选:D.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是活动积温,自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温度带,青藏高原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本题考查我国四大盆地与温度带、干湿地区的结合,属于基础性内容.11.关于图中山脉(图中粗实线表示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的山脉是大兴安岭B. 乙图中的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C. 丙图中的山脉既是省级区域单位的分界线,也是高原和盆地的分界线D. 丁图中的山脉是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山脉和阶梯判别。
单元(章)教学设计(试用)授课时间:2016 年10 月11 日至11 月28 日单元(章)第二章自然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总课时数8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材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地形和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这个地区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
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了解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从而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
因此,本长是中国地理中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对今后的地理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自然环境的知识在七年级已经学过,有一定基础,而且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但是绘图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入手,培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图表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知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成因,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地表形态的多样性,认识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表形态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对其成因和分类体系的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地表形态分类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掌握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表形态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成因。
2.难点: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地表形态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表形态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相关的地理案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的实例。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各种地表形态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地表形态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表形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地表形态的基本分类,了解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的知识。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地表形态的认识。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地理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点。
可以设计如下:地表形态分类:地表形态特点:1.山地:起伏大,坡度陡,沟谷深2.平原:地势低平,起伏小3.高原: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4.丘陵:地形起伏,坡度较缓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过程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