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 格式:pdf
- 大小:442.09 KB
- 文档页数:4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一、直译
直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翻译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常用的翻译方式。
直译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但缺点是可能会使译文变得拗口,不够流畅。
二、意译
意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不完全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更容易理解。
但意译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
归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归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四、异化
异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并且把原文的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和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异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1 研究缘起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i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其于1813年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其一是对读者进行引导,使之向作者接近,而作者本身是安居不懂的,其二则与之相反。
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这部著作中,作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即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以上述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即“接近作者”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即“接近读者”这两个术语。
2 何谓归化和异化遵循“通顺原则”是归化翻译的本质,其以目的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翻译要“最贴近自然对等”,使之与目的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相符合,使功能或动态对等得以实现。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其是归化派的代表人物。
该派的观点是,由于差异存在于两种文化之中,若在译文中强加原文形式,势必会将理解上的困难带给目的语读者。
归化对语言形式特别注重,其将文化交流方面的屏障打破,使文化冲突得以避免,此外,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对译文有共鸣产生,但易使原文中的部分源语文化信息丢失,这是其缺点所在。
异化翻译挑战了归化翻译策略,其以源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使源语的“异国情调”在译文中突出。
异化派的典型代表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认为在风格上译文应一致于原文,且将原文之一突出出来。
异化对文化内容特别注重,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风情,使目的语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将源语文化帶入其中,不过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其缺点所在。
3 二者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译者对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持不同观点,不过处在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归化策略。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加深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人们也越来越渴求异域文化,翻译中也更多应用异化策略。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学中常用的概念。
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也是很重要的两个翻译方法。
归化是指将一个外来语词汇翻译成本地语言的一个等价词,使其与本地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相符合。
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常常采用归化的方法,将中医术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以便读者易于理解。
例如,将“经络”翻译成“经脉”,将“气血不足”翻译成“虚弱”。
异化是指保留原文词汇和语法结构,不作任何改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异化的方法也常常使用,以保留中医学术语的原汁原味。
例如,将“脾胃不足”翻译成“Pi Wei Bu Zu”,将“肝郁气滞”翻译成“Gan Yu Qi Zhi”。
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应该灵活掌握,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以便读者理解和接受。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策略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重点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一、归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归化策略在翻译中的体现就是将原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时,尽可能地按照目标语言习惯、规范和语言习惯等进行改编和转换,使翻译的文本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归化翻译策略在以下场景中应用比较常见。
1.专业术语翻译专业术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通常具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专业术语的表达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此时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将术语翻译为符合目标语言语言规范的形式,可以使读者更方便快捷地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
2.文学类作品翻译文学类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的翻译难度较大的文化元素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将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元素翻译成符合目标读者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译作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3.商务文件翻译在商务交流中,尤其是跨国商务交流中,各类商务文件的翻译需要遵循民族习惯、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将原文本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言商务翻译要求的语言形式,能够增强翻译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异化策略在翻译中的体现就是将原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时,尽可能地保留原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等,使翻译的文本更为接近原文本和原文化。
异化翻译策略在以下场景中应用比较常见。
1.文化类作品翻译文化类著作中经常涉及到各国文化特点,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译作更符合原文化特点和情境背景,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原著文化和背景。
2.广告宣传翻译在广告宣传翻译中,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广告更符合目标用户的口味和习惯,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和推广力,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促进作用显著。
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同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而我国的政治宣传正是向西方国家传达政府部门权威声音的关键途径。
所以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政治翻译工作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将我国政治中出现的特色词汇准确的翻译成英语词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归化与异化的概述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首次提到“归化”和“异化”这两个翻译术语,他对“归化”的定义是尊重目标语言中的主流价值观,对文化作品的原文采用比较保守的同化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迎合本国政治和出版商的意向。
归化的翻译原则就是不拘泥于原文,而是用本国语言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目标作品中的句子含义。
韦努蒂是“异化”翻译方法的代表,他认为应当在翻译的作品中表现出来不同国家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概括起来就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简单的来说,归化就是以本国译文的读者为最终目标,在时刻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的前提下对国外的原文进行翻译的原则。
“异化”就是指翻译家应当保留原文的意味,突出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
二、政治文献的文本特点及时代特点文本特点政治文献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信息载体,在我国,政治文献主要是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或者规划的政治方向、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等等。
政治文献中常常会出现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政治词汇,这些词汇在外文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又因为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一些词汇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故事和渊源,再加上东西方文字表型和表意方面的诸多差别,所以对这些词汇进行非常准确的翻译是比较困难的。
时代特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过两个翻译高峰期,其中一个就是中英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后,这段时间内的翻译方式主要以归化为主,在“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则是以“异化”为主。
另外一个翻译高峰期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翻译家受到国外翻译方法的影响对作品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作了深入的研究。
直译、意译翻译与归化、异化1. 引言翻译是人类传递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翻译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门艺术。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种种选择和决策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译文质量和传达效果。
本文将从直译、意译翻译以及归化、异化两个方面,探讨翻译中的选择与决策。
2. 直译翻译直译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言,将原文中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都翻译成对应的目标语言单词和句子。
直译翻译的优点在于可以保持原文的结构和风格,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但是,直译翻译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言习惯上存在差异,直译翻译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译文不自然、难以理解。
3. 意译翻译意译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意思进行转换,而不是将原文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都翻译成目标语言。
意译翻译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目标语言译文更加自然、易懂。
但是,意译翻译也存在着风险,如果太过自由地进行意译,可能会失去原文的真实含义,甚至可能会引发读者的误解。
4.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对翻译风格的两种基本取向。
归化是指让目标语言译文尽可能与本族语言的习惯和格式相符,以适应本族语言的接受习惯。
归化的优点在于可以较好地让读者理解和接受译文,但是它的缺点在于可能会失去原文的原汁原味,从而无法传达原文中的情感、风格和文化内涵。
异化则是指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语言和文化特征,让目标语言读者了解和接受源文化。
异化的优点在于可以让目标语言读者真正贴近源文化,深入了解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但是异化可能会使目标语言读者感到困惑和陌生,缺乏亲切感,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译文。
5. 结论翻译是一门既复杂又有趣的艺术,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决策对最终的质量和传达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于译者而言,掌握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同时在归化与异化两种取向间把握分寸,是翻译成功的关键之一。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与异化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归化是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虽由韦努蒂所提出,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途径,即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归化翻译指的是一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即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使译文流畅、通顺,以更适合目的语的读者。
奈达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他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
他提倡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如语义对等,语言对等,和文体对等等,他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即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味,使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得以存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而不惜采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韦努蒂是美国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积极创导者,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以解构主义思想来反对译文通顺烦人翻译策略。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
二、两译文的比较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红楼梦》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二者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且各有特色。
下面将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从语言转化,诗词的翻译,以及文化输出等方面对两译文进行比较。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Nin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古诗英译中归化和异化倾向与文化传播——以《长恨歌》英译本为例古诗英译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桥梁,既是诗歌形式的转译,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
在古诗英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以《长恨歌》英译本为例,探讨古诗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倾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首先,归化是指将源语文化的特点融入到译文中的翻译策略。
通过归化,译者试图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
在《长恨歌》的英译中,译者常常采用归化的方式,将中国古代文化和意象转译到英文中。
例如,译者使用“Thewall of jade stones was so high”这样的表达方式,将“玉楼”这一古代宫殿的形象融入到译文之中。
这样的归化策略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了文化传播。
然而,归化策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度的归化可能导致源语文化的丧失。
在《长恨歌》的英译中,为了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如解释、注释、删节等。
这些手法虽然有助于传达文化信息,但也可能导致古诗的原汁原味的丧失。
另一方面,归化策略可能会使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过于陌生,难以接受和理解。
因为英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直接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意象转译到英语中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译文中适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与归化相对应的是异化策略,即将源语文化保留在译文中的翻译方式。
通过异化,译者试图保持源语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让目标语读者更加了解源语文化。
在《长恨歌》的英译中,译者也运用了一些异化策略。
例如,“离别”一词,并没有按照英语的表达方式直译成“goodbye”或“farewell”,而是保持了中国文化中离别的特殊含义,译为“to part from you”。
这样的异化策略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和情感。
然而,异化策略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异化策略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误解。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和归化翻译法(或归化法) (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 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 (1995)创造出来用来描述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
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的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
Venuti 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19 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 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 Schleiermacher , 1838P1963 : 47 , 1838P1977 : 74 ;V enuti ,1995 :19) 。
Schleiermacher 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
Venuti (1995 :20) 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 中应提倡异化翻译法。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异化法是一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文化干预的策略,因为这是对主导文化心理的一种挑战。
主导文化心理总是尽力压制译文中的异国情调(或“异物”) 。
Venuti 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1995 :20) ,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995 :20) 。
具体来说,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 (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 (2) 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 (3) 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 (4) 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1995 : 20) 。
不过,Venuti 也承认,译文是由“本土的文化材料”组成的,异化翻译(像归化翻译那样) 只能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策略,所不同的是,采用异化法的译者一般都态度鲜明,而不是隐隐匿匿(1995 :34) 。
也谈“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在翻译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在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翻译研究,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和拓展。
“归化”(Domestic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1995年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
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以减少译文的异质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倾向于使用目标语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一种与归化相对的翻译策略,它强调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现源语的异质性。
异化翻译倾向于保留源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展现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自韦努蒂提出这两个概念以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对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然而,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它们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和工具,对于实现翻译的目的和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探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两种主要的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
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中。
归化策略倾向于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源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深入探讨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归化和异化如何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原则的选择及其度的把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原则的选择及其度的把握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意义归化与异化原则是指在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面对不同术语时的处理方案。
归化原则是指在翻译时,译者将外语的词语和短语翻译为原翻译语中的对应词语或短语,使之更加完整地吻合语境,从而达到本土化效果;异化原则则是指在翻译时,译者把外语词语或短语翻译为原翻译语中意义较接近的词语或短语,但翻译出来语句没有本土风格,属于直译形式。
这两种原则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用处:归化有助于使读者理解这个语言环境更顺畅,从而在有限时间内更快捷的把文本翻译完成,而异化则是帮助读者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能够认清文本中所蕴涵的概念,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等。
二、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原则根据文本特征及其需求,我们可以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选择:首先,在归化原则中,如果是字面上一对一的准确翻译,可以保留原文词语,将其进行本土化效果的归化。
但是如果有隐含意义,我们则可以根据译者所熟悉的文化背景和文本背景,进行当地文化的异化翻译,以实现不同文化的衔接和交流。
例如,中美文化差异。
美式英文中多用“Happy Thanksgiving”这样的表达来表示感恩,但这一表达在中国文化中却不太正确,此时就需要用具有本土性的“慰问”来译出,以达到本土化归化的要求。
其次,在异化原则中,则可以使用简单的“直译/直出式”翻译,将外文观念进行临时映射,尽可能保留源文本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其含义及意义,从而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忽视译文的本土性,应尽可能的使用本土化的词语进行表达译文,从而起到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归化与异化度的把握当译者进行文本翻译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够不够。
若是前者过多,文本本土性太强,就容易在未经解释的情况下,读者根本无法理解;若是后者过多,读者可能无法看懂原文语境,从而变得难以理解和交流。
所以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文章的背景环境与目的、读者的语言能力以及实际的局面具体分析,决定是否使用归化或异化翻译,以及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