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民族史诗
- 格式:docx
- 大小:216.38 KB
- 文档页数:17
《诗》四家名词解释1、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2、政治美刺诗:是指《诗经》中由周朝贵族卿大夫所创作的,对统治阶级进行颂美赞誉和讽喻怨刺的诗歌。
如《假乐》、《板》等。
3、《九歌》:就是屈原汲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译成的一组风格清爽迷人的抒诗,共十一篇。
4、采诗说: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可以推断采诗制度是存在的。
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5、孔子删帖诗说道: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述,孔子将和古《诗》三千篇删至篇。
这种观点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已经存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健全、传播和留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古颚编订者必须就是周朝的乐官。
6、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四家诗。
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创始人是鲁人申培,特点是以诗训诂,将《诗》作为《礼》的说明;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特点是断章取义,割裂诗句作自己论文的脚注;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7、今文三家(三家诗):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公存有博士,沦为官学,故称“今文三家“或“三家诗”。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毛诗传笺》,及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9、《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承继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前代汉学之昌明,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策划Roadste《毛诗正义》70卷,就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低水平,在当时具备绝对的权威地位。
《诗经》的内容《诗经》的内容一、祭祀诗:指《诗经》里歌颂奠祭祖先的祭祀乐歌,即所谓“美盛德之形容”者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主要存在于《诗经》的“颂”诗里,前者的代表作有《周颂》里的《维天之命》、《臣工》等,后者有《周颂》里的《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
《小雅•甫田》《小雅•大田》二、赞颂诗(史诗):指《诗经》里赞扬歌颂的诗篇。
其赞颂的对象较为复杂,有赞美祖先功德的,有歌颂将军出征武功的,有称颂某种品德或技艺的。
集中在二“雅”里。
周民族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
其产生的年代大致在西周初期。
《小雅》中也有一些史诗性的叙事诗,如《出车》记周宣王时南仲的征伐玁狁,《常武》写周宣王亲征徐夷,《采芑》、《六月》记周宣王时同蛮荆和玁狁的战争等等。
三、怨刺诗:由于西周末年政治黑暗,一些公卿贵族和中下层官吏写下了一批感叹时艰、揭露时弊、讽刺朝政的政治讽刺诗,这就是怨刺诗。
《大雅》、《小雅》和《国风》里都保存着一些怨刺诗。
如《大雅》的《桑柔》、《瞻卬》、《民劳》《小雅》的《正月》、《十月之交》、《北山》、《巷伯》《雨无正》《国风》:《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秦风•黄鸟》,《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陈风•株林》等。
四、战争徭役诗:代表作有《小雅•采薇》,《小雅•杕杜》、《小雅•何草不黄》,《秦风•无衣》,《豳风•东山》、《豳风•破斧》,《邶风•击鼓》,《魏风•陟岵》《唐风•鸨羽》,《邶风•式微》等。
《豳风•东山》,全诗四章,杜甫的《月夜》,就是借鉴了这种写法。
每章开头都以细雨濛濛中征人归来起兴。
《小雅•采薇》,全诗六章,前三章开头都以采薇起兴,后世折杨柳赠别的诗篇盖源于此(如汉乐府《折杨柳歌辞》、唐王之涣《凉州词》、王维《渭城曲》等)。
开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五、婚恋诗:(1)恋歌之单相思《周南•关雎》、《周南•汉广》,《陈风•月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墉〔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二雅:大雅、小雅)唐抄本诗经三种(22张)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流传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经过孔子删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
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诗经》简介《诗经》简介一、《诗经》的体制《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独尊儒术”以后,被视为儒学的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
全书加上“有目而无辞”的诗,共311篇,其中有六篇所谓的“笙诗”(即有声无辞的诗,相当于今天的曲谱。
),没有诗歌内容,故《诗经》实际上是305篇。
《诗经》的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是指“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160篇;关于“风”的解释,古今也多有不同。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诸侯所辖地域的乐曲,相当于后世的地方乐曲。
“雅”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雅”是“正”的意思,即符合标准的意思。
诗经》中的《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即王畿(周王国都一带)乐。
《颂》是统治阶级用来宗庙祭神祭祖的乐歌。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的思想内容,概括地说有以下五个大的方面。
(一)、歌颂祖先功业的祭祀诗这类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
“三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周颂》。
这类作品中被后世认为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最高的,收录在《大雅》中的、被称为是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这五首诗合起来,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诞生、建国至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的全部历史,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周人推翻商朝统治的斗争,可以说,这五首诗是周人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怨刺诗这些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如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相鼠》《南山》《株林》等,或讽刺贵族的不劳而获、贪得无厌,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这些诗在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生民》原文赏析《生民》原文赏析1厥初生民,时维姜。
生民如何?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拆不副,无无害。
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祀,居然生子。
诞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讠于,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
以就口食。
{艹}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uu,麻麦蹋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维y,维`维芑。
恒之y,是获是亩。
恒之`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A之浮浮。
载谋载惟。
取萧祭脂,取羝以R,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n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时。
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前言】《生民》中国古代诗歌。
收录于《诗经》,属《诗·大雅》第十一篇,周人记录关于始祖后稷的传说,歌咏其功德和灵异的民族史诗。
大约早就在周人内部口头流传,西周初年写定。
全诗64句,分8章。
为先秦时代汉民族的史诗之一,追述周王朝的始祖后稷的事迹,主要记叙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
在神话里,后稷是被当作农神的,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既有历史的成分也有一些分神话的因素。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注释】[1] 本篇选自《诗经·大雅》,也是周民族的史诗之一。
诗歌追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主要记叙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
在神话里,后稷是被当作农神的,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既有历史的成分也有一些分神话的因素。
厥:其,指示代词。
这两句是说那当初生育周民的,就是姜。
民:人,指周人。
[2] 时:是。
[3] 姜:传说中远古帝王高辛氏(帝喾)之妃,周始祖后稷之母。
姜是姓。
诗经基本内容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的诗歌。
它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婚恋诗:这部分诗歌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以其深刻的艺术魅力
著称。
它们描绘了男女相爱的快乐时光以及失恋时的痛苦情感,赞美了忠诚和勇敢的爱情态度。
代表作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2.农事诗:这部分诗歌涉及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状况,赞颂农业
成就,描述劳动场景,或者表达农夫的辛勤和对丰收的期待。
例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
3.征役诗:这些诗歌主要叙述战争和徭役带来的苦难,通过征夫或
思妇的视角,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家乡的思念。
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
4.颂歌:颂歌通常由公卿列士或乐官创作,在《周颂》中有较多保
存。
它们颂扬帝王、歌颂天命,或者颂扬战功和宴会。
如《维天之命》、《殷武》、《江汉》、《鹿鸣》、《南有嘉鱼》等。
5.怨刺诗:这部分诗歌主要存在于《雅》诗和《国风》中,反映了
社会矛盾和批评时政。
它们既有公卿列士的讽喻劝诫之作,也有来自民间的直接反映,如《民劳》、《板》、《荡》等。
6.周民族史诗:《大雅》中保存了五首周族的史诗,如《生民》、
《公刘》、《绵》、《皇矣》、《大明》,讲述了周族的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历史。
诗经大雅_《诗经·大雅·生民》的原文注释及赏析【--生子祝福语】原文: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
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糜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
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注释:周人陈述始祖后稷诞生经过及播种五谷的成就。
禋(音因):升烟以祭,古代祭天的典礼。
弗无:不无,有也。
履:践,踏。
帝:上帝。
武:迹。
敏:拇。
脚拇指。
歆:欣然。
攸介攸止:别居而独处。
震:娠。
夙:肃戒。
一说胎动。
弥:终。
指怀胎足月。
达:羊子。
不:一说语词。
坼(音彻):分裂。
副(音辟):分离。
菑:灾的古字。
赫:显示;显耀。
腓:庇护。
字:哺乳。
实:是。
覃:长。
訏:大。
载:充满。
岐:知意也。
嶷(音尼):识也。
蓺:同艺。
种植。
荏(音忍):通戎。
大。
旆旆(音配):长。
役:列。
一说谷穗。
穟穟(音遂):禾苗美好。
幪幪(音猛):茂盛貌。
唪唪(音绷):多实貌。
有相之道:观地择土有办法。
一说自有他的看法。
茀(音伏):治。
黄:嘉谷。
茂:美。
方:始。
种:矮。
指粗壮。
褎(音又):长。
发:禾苗发兜。
秀:扬花。
颖:垂颖。
栗:果实栗栗然。
邰:姜嫄之国也。
秬(音巨):黑黍。
秠(音匹):黑黍的一种。
糜:赤苗的嘉禾。
恒:亘的借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1]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篇“笙诗”,只存篇名)。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来源与编集:关于《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有种种说法。
据秦汉时期一些典籍的记载,《诗经》作品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周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
采诗的工作由于得到各诸侯国的协助,所达到的地域相当广阔,所以各地民歌得以集中起来。
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
《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起来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诗经》曾经过孔子的删订。
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删诗之说基本上不可信。
《诗经》经多人长时期的收集整理,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最后编定成书,这是在孔子出生之前,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所看到的《诗》和现存《诗经》的篇目大体相同,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也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那时孔子年仅8岁。
至于《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话,这只是说明孔子整理校订过舛误的《诗经》乐曲。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
《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
”《仪礼》、《周礼》、《礼记》和《国语》里,也分别提到《诗》可以用管、箫等乐器演奏;鲁国乐工也曾为季札演出过“风”、“雅”、“颂”各部分的诗。
诗经《緜》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緜》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緜緜瓜瓞。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下是关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
没有虚妄与怪诞,也极少有超自然的神话。
无论是写祭祀、宴飨,还是写农事,都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而其他一些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以及对婚姻爱情的叙写,也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
《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
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其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如下:一、《诗经》从各个方面广泛描写社会现实生活《诗经》从各个方面描写了周朝数百年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生动、感人至深。
其现实主义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一)民族史诗记录历史事件大雅中的周族史诗完整地表现了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二)农事诗《诗经》的时代,农业生产已有其重要的地位,《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诗经》中农事诗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生活的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可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两类。
农业祭祀诗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二篇以及《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及《良耜》等就是有关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的祭祀乐歌。
农业生活诗主要指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
重要作品《七月》直接反映了周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面貌。
这首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首,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
(三)战争诗《诗经》中的战争诗依照其表达情感的不同,可分为正面的激愤昂扬的作品和反面的厌倦战争的作品。
前者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原称《诗》;或称《诗三百》、《诗三百篇》.. 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士;《诗》于是又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诗经》共收作品305篇另有6篇有目而无辞的“笙诗”不算在内..它是一部乐歌总集;其305篇作品均为配乐演唱的乐歌..《诗经》产生的地域广阔;或出于王都;或出于各诸侯国..《诗经》作品主要来源于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也有一部分是由民间采集而来;但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流传既久;经手亦多;因而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诗经》就已编订成书..旧时曾有所谓孔子“删诗”之说;虽不足凭信..但他曾经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的话..由此看来;孔子也许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即《国风》;包括15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收诗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为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何以如此分类编排呢古今学者对此聚讼纷坛..现在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是从“《诗》皆入乐”的认识出发;认为主要是按照音乐的特点来划分的..现在大都认为;“风”即音乐曲调之意..所谓《国风》;即指当时诸侯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雅”即“正”;又与“夏”通..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故周人时亦自称夏人..王畿乃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声”;亦称“雅言”;意为标准音..当时宫廷和贵族所用乐歌即为正声、正乐..《诗经》中的《雅》便指王畿之乐;是相对于地方“土乐”而言的“正乐”..这一名称;无疑反映了当时的尊王观念..至于《小雅》、《大雅》之分;则是与它们音乐之不同和产生时代之远近有关的..《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祭祀祖宗;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是其内容上的特点;诗、乐、舞的合一;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颂》诗大多简短;韵律缺乏规则;且不分章;不叠句..这都表明;它是音调缓慢、配合舞蹈的祭祀舞歌..作为庙堂乐章;表现了对上帝和祖先的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至上的反映..《颂》在当时无疑是最受尊崇的;但今天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它的价值远不如《风》《雅》..关于《诗经》305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很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在名称上便有比较明确的标识..它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地域相当广阔..秦皇焚书;《诗》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兴;广开献书之路;先秦典籍陆续重现..当时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亦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毛公分别指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以后百余年间..《毛诗》属古文经学派;较“三家诗”晚出..当“三家诗”兴盛时;《毛诗》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东汉以后;《毛诗》盛行于世..“三家诗”先后失传;传下来的便只有《毛诗》;这也就是流传到今天的《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类;有一小部分是由先世流传下来;又经后世补记或编定的;但这些诗歌的雏形产生的年代则远在西周建国之前;如《商颂》里那些商人用于祭祀英雄祖先的祭歌;《大雅》中那些对周族先王创业立国的颂歌等..《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主要记述商、周先祖功业;歌颂他们对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商、周的先祖;不仅是部族的军事首领;带领本部族保卫家园、开疆拓土;奠定九州统一的基础;而且是本部族的劳动组织者与领导者;有的还是劳动生产的发明创造者;这些颂扬英雄先祖的诗歌;便成了《颂》诗中的精华..这些先祖是当时先进社会力量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诗中塑造的也是生气勃勃的、对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的英雄形象;与后世御用文人抽象地颂扬帝王功德的谀词是迥然不同的..《雅》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数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献诗;主要用于朝会、宴会、朝聘..但也有周朝之前就流传的歌谣;如《生民》《公刘》《绵》等;这些叙述周人先祖后稷、公刘、古公父领导周民族奋斗发展的史诗;其产生的年代和诗中所描写的时代相距不会太远;从诗的节奏和韵律看;还保留着古老诗歌的特点..《大雅》中还有一小部分政治讽谏诗..在《小雅》中;政治讽刺诗已占绝大部分;这不仅因为这些诗是在周王室衰微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且还因为一部分士大夫、贵族阶级下层人士甚至个别平民也参与创作;由于他们对当权者的昏庸腐败不满甚至憎恶;在他们讽谏的诗中多含怨刺与批判;指责了时弊、揭露了黑暗;表示了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人民的某些疾苦..《小雅》中还有表现周室与周边部族之间矛盾的诗;诗中流露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还有少量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其格调已近于《风》诗..《风》诗与《颂》诗、《雅》诗有所不同;它数量多;来源广;产生于十五“国”;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域;它的作者包括了当时社会所有的阶级与阶层;而又以劳动人民为主体;所以它所反映的内容异常丰富、广泛;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前的社会生活..如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劳役兵役繁重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劳动者不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反抗精神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控诉了他们害民误国的罪行;叙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反映了婚姻与恋爱生活;表现了劳动青年坦诚、真挚、纯洁的爱情;以及他们为自由恋爱而与旧势力的抗争;也有一些诗描写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被礼教束缚、被人遗弃的悲苦遭遇;对不合理的社会习俗与礼法提出控诉与抗议..《风》诗一百六十篇是《诗经》的主体与精华;后世人们甚至以“风”来代替对《诗经》的称呼..《风》诗多是民间歌谣;形式自由而多样;是反映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比较理想的艺术形式;《风》诗的艺术特色代表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艺术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经》中的民歌都直面社会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概括生活画面与艺术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及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本质;这种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成为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传统..《诗经》305篇作品;产生于漫长的时代和辽阔的地域;反映了宽广恢宏的社会生活面..就其思想内容看来;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诗、颂歌与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及征役诗、爱国诗等等..可谓丰富多采..一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后稷之母姜嫄踩了天帝的脚拇指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抛弃了他;但他得到牛羊的哺乳伐木人相救;又受到鸟儿展翅遮护;因而不死:“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厥声载路..”接着写他对农艺的天赋才能;颂扬他长于农事、勤奋创业的英雄业绩..此诗颇富神话色彩;无异于一篇糅合神话传说的《后稷传》..《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歌颂了他率领周人营建都邑、拓垦土田的创业精神..《绵》描述了周文王之祖父太王古公亶父始迂岐周、以开王业的丰功伟绩;歌颂了周民族艰苦创业、由小而大、兴旺发达、绵延不绝的光荣历史..《皇矣》主要歌颂了周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赞美了文王继承先祖遗业、发展壮大周民族的伟大功绩..《大明》则颂扬了文王、武王父子的非凡功德;着重赞颂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写得绘声绘色;雄伟壮观: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汝;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既有军阵、军容的描绘;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出了牧野之战的战斗场面和师尚父的鲜明形象..从《生民》到《大明》五篇作品;合而观之;适成一组史诗..它们虽然简朴;却像是用粗线条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的史诗屈指可数;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二颂歌与怨刺诗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美刺”的传统;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可谓开其端者..在《诗经》中;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多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宫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其主要目的是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的支持;并借助于上帝的权威以慑服臣民;以永保周王之天下..这些谀美的颂歌虽不能说一无可取;但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其思想意义及艺术价值实在无足称道..不过;应该指出;正是这一类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成了后世那些讴歌承平、粉饰现实的谀美之作的榜样和典范..值得注意的是;在《雅》及《国风》中保存了不少与颂歌异调的怨刺诗..在儒者看来;怨刺诗即所谓“变风”、“变雅”;是王道衰落、礼崩乐坏、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所谓“刺过讥失”、“匡救其恶”郑玄《诗谱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政治、社会背景和道德、伦理因素;而且指明了怨刺诗的主旨所在..怨刺诗的确是乱世的产物;它们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时期及其以后;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一些作品出自公卿列士之手;是贵族士大夫们的讽谕劝戒之作..它们或借史讽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雅·荡》“赫赫宗周;褒姒威灭之..”《小雅·正月》或揭露现实:“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廉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小雅·正月》或针砭昏君:“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大雅·板》或斥责佞臣:“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吴”《小雅·巷伯》总之;不外乎悯时伤乱、愤世哀民;表现出诗人系心国事、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忠心诚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歌功颂德之作有相通之处..但诗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大胆揭露;客观上具有不容低估的认识价值;诗中所抒发的深沉怨债;也表露了诗人们“忧心慇慇”的忧患意识..《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贵族文人之手;《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因而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债更强烈;讽刺更尖刻;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斗争性..如《魏风·硕鼠》愤怒地斥责剥削阶级是贪婪可憎的大老鼠..《魏风·伐檀》发出了奴隶不平的呐喊和反抗的呼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作了愤怒的揭露和理直气壮的责问;辛辣地讽刺了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剥削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邶风·新台》把卫宣公比做丑陋不堪的癞虾蟆;讽刺他夺占儿媳的丑恶行径..《鄘风·相鼠》道:“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以鼠之有齿反衬人之无耻;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异于衣冠禽兽的实质;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蔑视和憎恶的感情..此外;《齐风·南山》《陈风..·株林》也有类似的讽刺..《国风》中的怨刺诗无不在辛辣的讽刺中蕴含深沉的怨愤;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不平的心声..三婚恋诗《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所谓“婚恋诗”;包括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其突出特点是“各言其情”朱熹《诗集传序》..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艺术质量甚高..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惑男之语”朱熹《诗集传》卷4;也无论是表追求;抒思慕;叙幽会;寄怀念;还是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抒发内心的哀痛;都莫不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具有不朽的价值..《诗经》中的婚恋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其中有些堪称热烈奔放的情歌..其中唱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类似的作品还有《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郑风·溱洧》等等..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诗经》的婚恋诗中;还有一些可称作深沉执著的恋歌..如《王风·采葛》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表达了对意中人的刻骨相思;《卫风·木瓜》发出了“永以为好也”的誓词;《郑风·出其东门》中的主人公不为“有女如云”所动心;而对“缟衣綦巾”的爱人一往情深;《秦风·蒹葭》抒写了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缠绵悱恻而又空灵渺远的反复追寻..这些诗篇歌颂了对爱情的忠实、坚贞和专一;展现了主人公纯洁美丽的心灵..另有一些诗篇表现了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著追求;揭示了当时在礼法压迫下婚恋的不自由给青年男女造成的内心创伤;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便是这样的代表作品..热烈奔放的情歌令人愉悦;深沉执著的恋歌使人赞叹;痛苦哀伤的悲歌则引发同情、启发深思..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昔盲恐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盲;比予于毒..《谷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氓》尽管这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和经历有所不同;但命运却一样悲惨..它们都深刻地揭露了在私有制度下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倾诉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袁怨和痛苦..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它们是感人至深的爱的悲歌..四农事诗周代经济以农为主;因而反映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在《诗经》中为数不少..《雅》《颂》里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了祈求丰年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其内容较为单调;文学价值不高..如《周颂》中的《噫嘻》《载芟》《良耜》;《小雅》中的《甫田》《大田》《楚茨》等;均为其例..《国风》里的农事诗则内容丰富;清新生动;文学价值较高..农事诗中的杰出作品;当推历代传诵的《豳风·七月》——一首饱含血泪的奴隶之歌..它反映了奴隶社会中从事繁重劳动的男女奴隶一年到头除进行农业生产之外;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养蚕、制衣、打猎、盖房;然而他们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并且“无衣无褐”;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此诗客观上揭露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们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表现了辛苦从事农桑稼穑的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生活的画图..五征役诗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休..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征役繁重;民不聊生..苛酷的兵役、徭役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如《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易其有所”又如《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被迫服役的征夫们内心的哀苦和悲愤..《王风·君子于役》则写一个山村劳动妇女怀念她久役不归的丈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易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抒发了内心的惆怅和痛苦..又如《小雅》中的《大东》《北山》《渐渐之石》;《国风》中的《魏风·涉岵》《邶风·式微》《王风·伯兮》《豳风·东山》等等;也都是征役诗中的出色之作..六爱国诗《诗经》一方面写出了人民从事征役之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们的爱国感情和英雄气概..如《小雅·采薇》中的主人公;舍其室家;抵御外侮;“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但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猖狂的狁侵凌之故;为了保卫家园;不得不奋起战斗;作出牺牲..此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再如《秦风·无衣》;可说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借行它表现了当时人民同仇敌忾、勇抗外侮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歌颂了奋起捍卫祖国、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精神..这些爱国诗或沉郁悲慨;或细腻委婉;格调不同;但都充满了爱国激情..《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开端..大部分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周代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正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恋者歌其情;不平者歌其怨”..我国古人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个字..宋代朱熹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大雅》和《颂》中运用最多;直接写景抒情;铺写所要表达的内容..比的手法不仅使形象更加鲜明;本质更加显露;而且还寄寓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兴的表现手法在一首诗的开端或一章诗的开端;诗人即景生情;用眼前之景引出所咏之词..《诗经》在结构上采用了复沓的形式;即章与章之间的词句基本相同;每章只变更几个相应的字..这样做;有时为了表示事物发展的顺序程度;有时也只是为了反复咏唱;达到抒情的目的..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也有一些字数多少不同的杂言诗..诗歌大都押韵;隔句押韵;韵在句尾的形式最为常见..这种格式;成为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
诗经《⼤雅·⽣民》原⽂鉴赏诗经《⼤雅·⽣民》原⽂鉴赏 《⽣民》,《诗经·⼤雅·⽣民之什》的⼀篇。
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
全诗⼋章,四章每章⼗句,四章每章⼋句。
也是先秦时代汉民族的史诗之⼀。
此诗追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主要记叙他出⽣的神奇和他在农业种植⽅⾯的特殊才能。
在神话⾥,后稷是被当作农神的,这⾸诗所写的内容既有历史的成分也有⼀些分神话的因素。
从表现⼿法上看,全诗纯⽤赋法,不假⽐兴,叙述⽣动详明,纪实性很强。
《诗经》是中国⽂学史上第⼀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民 初⽣民,时维姜。
⽣民如何?克克祀,以弗⽆⼦。
履帝武敏,介⽌,载震载夙。
载⽣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先⽣如达。
不拆不副,⽆⽆害。
以赫灵。
上帝不宁,不康祀,居然⽣⼦。
诞之隘巷,⽜⽺字之。
诞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
以就⼝⾷。
之荏,荏。
⽲役,⿇麦,⽠。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丰草,种之黄茂。
实⽅实苞,实种实。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家室。
诞降嘉种,维维,维维芑。
恒之,是获是亩。
恒之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之浮浮。
载谋载惟。
取萧祭脂,取羝以,载载烈,以兴嗣岁。
盛于⾖,于⾖于登。
其⾹始升,上帝居。
胡臭时。
后稷肇祀。
庶⽆罪悔,以迄于今。
译⽂ 当初先民⽣下来,是因姜能产⼦。
如何⽣下先民来?告神灵祭天帝,祈求⽣⼦免⽆嗣。
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
胎⼉时动时静⽌,⼀朝⽣下勤养育,孩⼦就是周后稷。
怀胎⼗⽉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
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患体健康,已然显出⼤灵光。
上帝⼼中告安慰,全⼼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郎。
新⽣婴⼉弃⼩巷,爱护喂养⽜⽺⾄。
再将婴⼉扔林中,遇上夫被救起。
⼜置婴⼉寒冰上,⼤鸟暖他覆翅翼。
⼤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
哭声⼜长⼜洪亮,声满道路强有⼒。
《诗经·大雅·生民》部分简析《生民》篇是周部族字数开国史诗六篇中的第一篇。
姜嫄履大人迹,感天而生后稷。
由于后稷诞生时的神异,后稷被弃,但是不死。
之后,幼年的后稷便表现出农艺方面的天赋才能,并且在农业生产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民》第二章云:“诞弥厥月, 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 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对于这一段的解释众说纷纭。
“诞弥厥月, 先生如达。
”诞, 发语词, 无意。
先生,为首生,即头一胎。
达, 余冠英《诗经选译》训达为“滑利”,指顺产。
郑笺云:“达,羊子也。
大矣后稷之在其母,终人道十月而生,生如达之生,言易也。
”就是说姜嫄产子就如羊生子一般顺利简单。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说:达,为羍,小羊也。
《说文》:‚羍,小羊也。
从羊大声,读若达。
‛《虞东学诗》云:人之初生,皆裂胎而出, 骤失所依,故坠地既啼。
惟羊连胞而下, 其产独易。
因此“先生如达”的“达”便有姜嫄生后稷是顺产的;或者是说姜嫄生的后稷如羊子一般连胞而下等意思。
“不坼不副, 无菑无害,以赫厥灵。
”《集传》:“坼、副,皆裂也。
”也有一说“不”为语助,解释为胞衣破裂,胎盘分离,倒是与之前认为后稷出生有胞衣的解释相符合。
“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康,安定。
杜月林,陈子展著的《国学大讲堂》:“因踩上帝脚印而有身,于心不安,以履人迹有子不详,故弃置之。
”“居然”有训为“徒然”的, 有训为“竟然”的。
魏源《古诗微》:“居然,惊遽词,惊其胎生如卵。
”费振刚《诗经诗传》:竟然,表示疑惑。
并且还解释:这三句当时姜嫄怀疑自忖之思,意为“难道是上帝不高兴?是对我的祭祀不满意?竟让我剩下这样一个怪异的儿子来!”后稷的出生从受孕到生产都充满两人灵异,所以姜嫄很是疑惑恐惧,于是便把他丢弃掉。
在第三章中,姜嫄将后稷弃于“隘巷”“平林”“寒冰”,后稷都平安地存活下来了。
后稷为什么会被其母姜嫄抛弃呢?学术界存在多种看法。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原称《诗》,或称《诗三百》、《诗三百篇》。
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士,《诗》于是又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诗经》共收作品305篇(另有6篇有目而无辞的“笙诗”不算在内)。
它是一部乐歌总集,其305篇作品均为配乐演唱的乐歌。
《诗经》产生的地域广阔,或出于王都,或出于各诸侯国。
《诗经》作品主要来源于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也有一部分是由民间采集而来,但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
流传既久,经手亦多,因而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诗经》就已编订成书。
旧时曾有所谓孔子“删诗”之说,虽不足凭信。
但他曾经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的话。
由此看来,孔子也许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
风即《国风》,包括15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收诗160篇。
雅分《小雅》《大雅》。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为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何以如此分类编排呢?古今学者对此聚讼纷坛。
现在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是从“《诗》皆入乐”的认识出发,认为主要是按照音乐的特点来划分的。
现在大都认为,“风”即音乐曲调之意。
所谓《国风》,即指当时诸侯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
“雅”即“正”,又与“夏”通。
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故周人时亦自称夏人。
王畿乃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声”,亦称“雅言”,意为标准音。
诗经周民族史诗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周民族史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传统。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原则。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的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以及五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同时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周民族史诗的认定 “史诗”这个概念,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来的。 “史诗”一词原自希腊文,本意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1、认定:“五四”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一致认为《诗经》至少存在五大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其产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 2、标准:按马克思的标准,即具备歌谣、传说、神话、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七个要素的即应该是史诗了。 3、内容: [讨论所讨论的五首诗基本具备了上述七个要素] A、《生民》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诗篇,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 居邰地,开创祭礼的历史;诗中姜嫄无夫而孕说明是母系向父系过渡。 B、《公刘》记述了周人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于夏末商初自邰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记录了周代统治者阶级的开国历史,是周人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阶级开始分化的阶段。 C、《绵》叙述了公刘的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周人自豳迁至歧山之南的周原,营建政治机构,创业兴国以及文王姬昌的开国历史,周人此时进入奴隶制。 以上三首史诗,叙述了周文王出现以前的周民族的历史,大概是西周初年王朝的史官和乐师利用民间传说写成的。 D、《皇矣》首先歌颂文王之祖,其伯太伯,其父王季的美德,然后重点叙述文王伐崇、密,并克敌制胜的历史。 E、《大明》记叙文王、武王从开国到灭商的历史,对武王[由姜尚辅佐]与商的“牧野之战”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 《皇矣》《大明》分别写周人奴隶制国家不断壮大和灭商经过。大抵也是出于史官和乐师手笔。 4、周民族史诗与荷马史诗 周民族史诗与荷马史诗的相同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以歌谣形式记叙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 周民族史诗与荷马史诗的不同点: A、作者,周族史诗出自王朝巫史乐官,用于祭祀;荷马史诗出自行吟诗人,用于娱乐 B、创作方式、目的以及叙事、抒情的融和比例多有不同; C、作为王朝御用的祭祖乐歌,一经创作就成定本;荷马史诗行吟诗人可随意增删 D、周史诗史实性多而文学性少;荷马史诗文学性多而史实性少。 E、周史诗中可以看到以农业求自足,推尊勤劳精神;荷马史诗可以看到以战争去征服,崇尚英雄主义。 F、周史诗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相安,对命运的满足;荷马史诗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向命运的抗争。 总之,周民族史诗篇幅短,抒情成分突出,荷马史诗属于鸿篇巨制。
重点学习《生民》、《公刘》两篇作品。 中国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但以叙事为主的却一向不发达,因此《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便受到今人的充分关注。《大雅》中的《生民》一篇,就是这样的作品。 《》说:“《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生民》叙述后稷的母亲姜嫄祷神求子,后来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不敢养育,把他丢弃,后稷却历难而不死,长大以后,发明了农业,所种的庄稼都非常茂盛。后来他在有邰(今陕西武功西南)成家立业,建立了周民族的基础,而他自己就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和农业之神。这首带有神话和传说色彩的诗歌,反映了周民族的发生观念和历史观念,以及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 其中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生民》 厥初生民, 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 以弗无子 。 履帝武敏歆 。 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 时维后稷。
其初生周祖,母亲为姜嫄。周祖如何生姜嫄勤祭祀,祈神降男子. 踩
了神趾印.独居侧室后, 姜嫄有身孕.生下一男儿,他就是周后稷. 诗的第一章写受孕之奇:写姜嫄神奇的受孕,记叙周民族祖先后稷降生的神异,这完全符史诗的七要素。这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履帝武敏歆”,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历来是笺注《诗经》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毛传把这句话纳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 神)祭祀仪式中去解释,云:“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喾)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ú),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就是说高辛氏之帝率领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着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趋,施行了一道传统仪式,便感觉怀了孕,求子而得子。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史记·周本记》) 现代学者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嫄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事实真相,“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他采纳了毛传关于高禖仪式的说法,并对之作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 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qí)’,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闻一多的见解是可取的。还有两点:一、足迹无非是种象征,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样力图在虚幻和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的。二、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乃具有神奇的魅力。
诞弥厥月, 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 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 居然生子。 诞置之隘巷, 牛羊腓字之。 诞置之平林, 会伐平林。 诞置之寒冰, 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 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 怀胎已足月,分娩很顺利。不受一点伤,不遭灾和殃,这是显神灵,上帝始安宁.因为常祭祀,终于生男儿. 置婴于窄巷,牛羊来庇护。置婴于密林,恰逢人砍柴.置婴于寒冰,群鸟展翅护.鸟儿刚飞走, 后稷哇哇哭.哭声长又亮,不绝于路上. 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其历史价值在于通过姜嫄“履帝武敏歆”而受孕及生子之后的三弃三收等神话传说故事,在使我们了解当时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以及相关的习俗。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 弃,才得此名。此篇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宏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那么,对于后稷遭弃这一弃子之谜,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列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另一较早的说法是遗腹说,首先由提出。此后,持难产说,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持早产说,持速孕说。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禁说等。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母题,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Infant exposure),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此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