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2.89 KB
- 文档页数:2
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例临床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运用新型科技的美容手术。
目前,它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本文将分析一例临床案例,以帮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术的应用效果、效果与安全系数,并帮助尚未接受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人群更好地了解这项手术,以帮助他们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一、临床案例的背景患者是一位40岁的女性。
长期受到腹部脂肪的困扰,导致她的身材比例不协调,即使进行大量的减肥运动训练,腹部凸起的情况也难以消除。
说到她想要的理想身材形态,她表示希望通过手术来使得腹部凸起情况得到改善,并且脂肪能够更加均匀地分布,从而让身体比例更加协调。
二、手术过程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手术时间约为2小时。
手术中,医生使用了一种名为ultrasonic-assisted liposuction(UAL)的新型手术器材来处理患者的腹部脂肪。
这种手术器材使用内部振动器将所收集的脂肪化为液体,以方便更好地抽取。
手术结束后,医生在患者的腹部切口处缝合了7个缝线,并为患者开出了止痛药物和消肿药物。
三、手术效果手术后的效果非常明显。
在手术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患者就发现她的腰部和腹部的比例得到了显着改善,脂肪更加均匀地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效果非常令人惊喜,让患者感到性价比非常高。
四、手术风险与安全系数只有在经过有经验的医生和合格的手术设备的手术操作之后,该项手术才是相对安全的。
尽管该技术成熟,但由于一些患者可能会感染等风险,因此患者需要选择具备丰富手术经验、设备先进的正规美容医院进行手术。
让我们过程中,如不遵循专业的使用此设备所需的技巧和步骤,会造成一些麻烦。
因此,在接受这种手术之前,患者需要充分了解该技术运用的风险和安全系数。
总而言之,在正确的情况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可以帮助那些受腹部脂肪影响的患者,来改善腰部、臀部和腹部的比例,大大提高身体比例的协调性。
此外,在正确的技术和医生的操作下,该技术的安全性也非常高。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手术适应症主要包括腹部过度脂肪积聚,导致腹部轮廓不美观或腹部皮肤下组织松弛等。
在术前评估中,医生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是否有接受过类似手术。
除了病史,医生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是对腹部进行详细触诊以确定腹部脂肪积聚的程度。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整体技术步骤包括局麻、切口放置、脂肪液化、组织抽吸以及切口缝合。
手术应该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
首先,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然后,在腹部适当位置进行切口放置,一般为在腹部中线下缘或腹部两侧正中线上开一个较小的切口。
接下来,医生使用特定的器械,将液化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内进行抽吸。
在抽吸脂肪组织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结构,尤其是深部血管和神经。
最后,医生将切口缝合,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肿胀、淤血和皮肤感染。
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注意术后的休息和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力。
此外,患者还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和预防感染等。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预后主要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技术、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术后的护理等。
如果手术技术得当,患者合理护理,大部分患者术后可以有效改善腹部外观,获得满意的效果。
然而,需要提醒患者的是,手术只是治疗腹部过度脂肪积聚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持手术效果,患者需要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来保持体重,避免脂肪堆积的再次出现。
总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常见的整形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前评估中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手术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需要合理护理和恢复,以便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2012年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12例临床资料。
结果:a组术后10~14天愈合,无需二期缝合。
b组一般换药3~5天后可行二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0天。
两组病人切口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
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并给予相应的预防和处理。
【关键词】手术并发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64-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手术病人增加,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我科2006~2012年共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2例,总结这些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原因并探讨防治。
1 资料我科自2006 ~2012年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2例。
2 方法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
a组:6例,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直至伤口愈合。
b组:6例,切口有大量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局部用浓碘伏消毒,清除游离和坏死的脂肪组织,喷洒α糜蛋白酶及高渗糖,用庆大霉素纱布湿敷,每天1次,等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
3讨论3.1 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多数学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形肥胖有密切关系,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有一定的关系。
而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动作粗暴,严重挤压及过多钳夹脂肪组织,也有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
(1)皮下脂肪厚,术中对脂肪反复切割、钳夹、挤压等,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变性坏死,产生较多渗液,影响愈合;(2)不注意保护切口,暴露时间长,过度牵拉损伤使脂肪组织氧化分解,发生液化;(3)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可能使脂肪组织浅表性烧伤、变性,还可使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热凝固作用而栓塞进一步影响血供;(4)止血不全,渗血、血肿形成或造成死腔,致脂肪液化坏死;(5)伤口、缝线、线结异物排斥也可能导致脂肪液化。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进行临床分析。
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收治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0例中8例脂肪液化,2例除液化外有切口轻度感染,均经拆线冲洗引流等综合治疗,平均住院12天全愈出院。
1年后随访,9例无异常,1例卵巢肿瘤复发转肿留医院治疗。
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近年遇到的新病症,且有增多趋势。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手术有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是良好的。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近年肥胖者较多,肥胖首先是腹壁脂肪增加,腹部切口后发生脂肪液化,是近年一种新的病症,基层医院并不少见,近12年收治10例,均为体型较胖者,其中重度肥胖2例,中度7例,轻度1例。
年龄24~79岁,多数35岁左右。
手术种类:剖宫产2例,输卵管妊娠1例,子宫切除1例,子宫肌瘤剔除2例,卵巢肿瘤切除1例,卵巢囊肿切除3例。
全为妇产科常见经腹部切口的手术,手术时间5小时,一般1~3小时。
临床症状:术后5天左右,患者自觉腹部有坠重感,刀口纱布潮湿渗液,严重时整块纱布都潮湿,呈淡黄色,卧床翻身或大小便时渗液增多,部分患者有刀口痛、便秘、腹胀、尿潴留、微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检查诊断:腹部检查见纱布潮湿,呈淡黄色或淡红色,纱布变软移位,刀口周围稍有隆起,刀口愈合不佳,2例局部有红肿,触诊有轻度压痛,腹壁较软,加压后渗液增多,刀口旁有空腔感,无肿块,无坏死与结痂现象。
将渗液涂片镜检查,有大量脂肪滴,放置清水盆中明显有油状浮在水面,细菌培养阴性。
最后诊断,腹部切口脂肪液化8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切口轻度感染2例。
治疗方法:首先是检查切口状况,如有无感染、红肿、愈合、裂口、缝线松紧等,对渗液要掌握其量、颜色、厚薄、部位、性状等变化,然后决定治疗方案,渗液多范围大则拆线多些,一般可拆2~3根。
拆线后将切口内异物、坏死组织、夹在切口中的脂肪球等全部清除,并探查有无空腔及其大小,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直至切口清洁,组织新鲜为止,在空腔内置入可冲洗的引流管[1],既可引流又可每日冲洗,最后将切口对齐,蝶形胶布固定,外用敷料加压包扎,每日观察切口状况,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其原则是严格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腹部切口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2011年3月68例腹部手术术后发生脂肪液化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频电刀的应用,手术缝合技术,手术操作方法及手术暴露时间长短的关系。
结论围手术期,手术期合理处理,正确熟练掌握手术缝合技术,手术操作方法及高频电刀的合理应用,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早期采用TDP照射及换药时采用挤压排液法可减少切口脂肪液化,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医疗费用,避免医疗纠纷。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高频电刀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特别肥胖人员,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往往给患者造成身体及心理上的创伤,延长住院时间,给病人增加经济负担,并增加医疗纠纷,我院自2001年3月-2011年3月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68例腹部手术进行分析,进行围手术期,手术期合理管理,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术后早期行TDP照射及换药时采用挤压排液法治疗,并在手术过程中合理应用电刀,严格掌握缝合技巧,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3月-2011年3月因腹部手术术后发生脂肪液化共68例,男性22例,女性46例。
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者61岁。
平均年龄36岁。
所涉及手术包括胃穿孔修补术,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肠粘连松解术等。
1.2观察内容:患者术后5-7天,换药时发现患者敷料纱布上有多少不等的淡黄色渗液,渗液中见漂浮脂肪滴,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症状,无脓性分泌物,拆线后出现刀口部分裂开,渗出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连续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1.3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情况,特别肥胖人员,糖尿病患者发生脂肪液化可能性大的病人,术后早期行TDP照射及换药时采用挤压排液法治疗,换药时撑开切口,观察渗液多少,及时排除渗液,对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对切口渗液较多,全层不愈合,皮下组织分离,拆除全部缝线,并撑开切口,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清除坏死组织及渗液,同时置于庆大霉素纱布条引流,同时用生长因子(贝复剂)喷于切口上,根据敷料渗透情况,每日换药1-2次,致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231-0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高频电刀的不合理使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我院外科从2006年5月至2010年8月收治了38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6例;年龄27~66岁,平均43岁。
所有患者均为肥胖人群,以中年女性为多,皮下脂肪厚度4~10厘米,平均5.5厘米。
术中使用高频电刀28例,未使用10例;糖尿病10例;低蛋白血症6例;贫血4例。
1.2 诊断标准患者于术后3~7天切口出现黄色渗液,局部皮下空虚,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和坏死组织,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和红细胞,标本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局部应用电磁热疗,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渗液形成,促进渗液吸收。
2、根据切口及渗液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1)对切口渗液少,液化范围小、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由两边向中央挤压切口,尽量将渗液排出,外敷碘伏纱条。
(2)对切口渗液较多者,可拆除缝线,高渗盐水冲洗创面,置橡皮片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用蝶形胶布对合创口或行二期缝合。
(3)切口全部发生脂肪液化者,予拆除全部缝线,置硅胶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全层缝合切口。
所有患者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本组38例患者中,32例一期愈合,6例二期愈合,愈合时间6~15天,平均11天,随访3~6个月没有发现切口裂开或感染。
3 讨论3.1 一般治疗术前术后均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增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3.2 早期发现对于术后患者,特别是肥胖和使用高频电刀者,术后第3天开始密切观察切口变化,一旦发现有黄色渗出液后应立即处理。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
方法:回顾分析315例腹部手术患者资料。
结果:发生脂肪液化12例。
结论: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降低。
腹壁切开时少用电刀、全层缝合线不要过密、不留死腔、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能够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资料与方法2004~2008年1月收治腹部手术患者315例。
2004年1月~2005年12月的患者160例腹部切口采用传统的腹壁缝合法(简称前组),2006年1月~2008年1月患者155例采用了缝合腹部切口时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法(简称后组)。
前组160例中,男73例,女87例,年龄18~80岁。
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6例,坏疽性阑尾炎10例,腹股沟疝23例,外伤性肠破裂8例,外伤性脾破裂4例,急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44例,结肠癌5例,合并糖尿病18例。
后组155例中,男71例,女81例,年龄17~82岁。
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2例,坏疽性阑尾炎15例,腹股沟疝32例,外伤性肠破裂13例,外伤性脾破裂6例,急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4例,结肠癌3例,合并糖尿病23例。
方法:①二组均缝合腹膜后用盐水或稀释碘伏液冲洗切口,将已坏死游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切口脂肪组织的坏死量;②前组用传统缝合方法逐层缝合,后组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而且打结较松弛,以切缘对合为宜;③部分皮下剥离范围较大的腹壁疝患者局部置入引流管并切口加压包扎;④对肥胖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术后腹部切口理疗。
结果前组患者152例切口一期愈合,8例发生脂肪液化,经局部微波理疗,4例治疗后痊愈出院,4例患者由于肥胖合并糖尿病,切口脂肪液化较重,滲出较多,皮下组织游离,故拆除全部缝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胰岛素、庆大霉素混合液换药,待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行二期缝合。
后组患者151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发生轻度脂肪液化,经局部微波理疗、换药疗治愈出院。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我院诊治的6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处理)和治疗组(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微波治疗),每组各30例,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0.0%),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增高(1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11.5±4.5),治疗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6.0±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微波治疗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微波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也相应地增加。
一些手术过程中,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也导致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1]。
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致使愈合延迟,甚至切口不愈合等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2]。
本研究中,将2009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5.6~49.6岁;30例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4.7~50.1岁。
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①好发于术后3~8 d,患者多表现为切口处渗出较多。
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呈游离状态,渗液中可见脂肪滴。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在7~24 d内治愈,均无继发性切口感染发生。
结论术前控制感染,控制血糖,纠正贫血,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血压至正常;糖尿病患者应使血糖稳定在10 mmol/L以下,择期手术血糖应控制平稳一段时间,急诊手术术后要积极控制血糖;对肥胖患者尽量避免使用电刀,手术操作应轻柔,切口尽量用盐水纱堑保护,避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缝合脂肪层时应全层缝合,对合良好,切勿留有死腔;对高危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以免延误切口愈合,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治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肥胖人群逐年增多,再加上高频电刀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我院2001年6月至2010年10月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85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上腹部手术55例,其中胆囊切除术39例,胃大部切除术7例,胆总管探查术9例;中下腹部手术30例,其中右半结肠肿瘤4例,直肠癌12例,阑尾切除术14例,均为肥胖患者;切口皮下脂肪厚度2~9 cm;其中71例使用高频电刀,14例未使用电刀;24例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手术后3~7 d切口出现黄色或者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现在术后3~7 d,在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时皮下有渗液涌出,绝大部分患者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切口愈合不良,局部凹陷,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