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高职学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山西高职学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山西高职学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山西高职学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我们与太原供电分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基础

㈠专业发展背景

电力是我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山西电网发展将迈入腾飞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加快实施山西“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基础;电力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对电力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专业具有强大的行业背景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专业岗位定位明确,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强。

(二)专业现有基础

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多年的创办历史,已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多数已成为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初步形成

校内专任教师10人、兼课教师3人、校外兼职教师5人。其中省电力技术院专家1人、副教授2人、高工2人,硕士研究生3人、双师素质教师4人。

2.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课、岗、证”融通、“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了“素质拓展课程、理实一体课程、仿真与生产性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及“顶岗实习与就业接轨”的“四体系一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课程标准与行业规范的对接、课程体系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对接。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装表接电技术》。主编《企业供电系统及运行》、《用电管理》和《电机与控制技术》等教材。

⒊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有18个校内专业实训室、10KV线路实训区及35KV变电站,与太原供电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5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⒋招生、就业情况好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为95%以上。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目标:按“校企对接、工学结合、课岗融通”的建设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根本,推进专业与电力行业供用电企业对接,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通过深化“双主体”的“四体系一接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强化实践育人,系统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

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第三方评价,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打造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电力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电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供用电技术岗位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抄核收、装表接电等工作岗位需求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1.建设“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

2深化“双主体”的“四体系一接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体系,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编写5门教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4.聘请1名、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名骨干教师;聘请10名企业兼职教师。每年为企业职工培训2000人次、技能鉴定200人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或咨询3项。

5.新建“智能用电小区”实训室;建4个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发挥电力职教集团作用,推进校企对接,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优化行业指导的衔接。

1.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组并制订章程。

2.建设供电企业工作站,建立工业企业工作站。

3.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章程,定期召开会议,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4.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机制、共建共管实训基地机制、与企业培训师交流共享机制。

(二) 探索系统培养, 优化人才成长途径的衔接,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第三方评价,优化评价机制的衔接,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化“双主体”的“四体系一接轨”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一年内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计划试行方案,通过试点班的实施进行修订完善,最终形成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相对接、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相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文化相对接、教学模式与现场作业相对接、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环境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

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三)强化实践育人, 促进信息化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材的衔接,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1.优化课程体系与教材的衔接

1)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调研供用电企业的职业岗位种类和数量,以及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2)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带动课程体系改革

将《装表接电技术》、《用电管理》、《供用电一次系统》、《智能电网》、《变电站运行与仿真》5门课程建设成为优质核心课程,带动和促进其他课程的建设。

2.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加大实践性环节考核比重,构建技能优先型课程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的衔接

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课程考核标准,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考核。每年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企业共同对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实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取得2个及以上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增加4个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新建1个智能用电小区实训室。

4.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开发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优化教学资源的衔接。

1)教材建设。重点编写5门核心课程的教材。

2)题库建设。依据课程标准编写题库3个。

3)完成核心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建设。

(四)转变培养方式,优化教学资源的衔接,提升专业服务电力企业发展能力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1.积极开发适应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提供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

开发适应新农村电网运行培训项目,送教到一线,开展职工培训与鉴定工作。每年完成省电力公司岗位培训2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200人。

2.不断拓展服务面,形成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拓展专业服务,对技术疑难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参与行业、企业的科技开发项目,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节能降耗改造等服务项目。承接企业横向课题和省电力公司课题3项以上。

(五) 建设教学团队,优化教师培养的衔接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建设;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项目指标建设措施

专业带头人2名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修和研修;开展技术交流、咨询或培训2次;主持教科研课题1项;主持优质核心课程建设1门;主持实训基地建设1项;农电工培训2门。

骨干教师4名参与学术交流、进修和研修;开展技术服务1次;参与教科研课题1项;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参与实训基地建设1项。农电工培训1门。定点联系企业,成为企业兼职工程师。

“双师”素质教师4名

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2次;到企业进修学习;参与技术服务1

项;参与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评1次。

兼职教师10名指导学生实训1次;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参与教研与科研1项。

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一)改革举措

1.解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

(1)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工作组;(2)每年召开2-3次职教集团理事会,研讨和指导人才培养;(3)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4)兼职教师到学校任课;(5)学校内设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6)定期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指导教学;(7)专业带头人定期带领骨干教师到企业体验学习。

2.解决教师服务能力提升问题

(1)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2)教师每年下现场实践不少于30天;(3)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4)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5)教师参与企业员工技能比武;(6)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7)鼓励教师申报发明专利。

3.解决行动导向的教材编写及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

(1)编写行动导向核心专业课程教材;(2)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3)引入企业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4.完善实训条件的问题(解决高危行业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益问题)(1)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大背景,引进智能用电技术,新建一个校内智能用电小区实训室;

(2)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建立“校中厂”、“厂中校”。

5.解决教学信息化问题,建立开放的全方位质量评价体系。

(1)建设教学资源信息平台;(2)实施第三方评价;(3)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化管理。

(二)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及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举措,深刻认识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意义。

2.组织保障:成立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保证项目按照建设目标实施,实行项目责任人责任制,并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3.管理保障:建立专业建设项目的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监控水平。

4.资金保障:设立项目建设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年度、建设内容分别核算,实行项目资金管理。

五、绩效考核指标

2012年建设进度:

1.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组建专业建设工作组并制订章程,召开工作组会议;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对电力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调研;调研职业素质,分析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建成“四体系一接轨”课程体系;完成3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及多媒体课件。完成5门教材编写初稿;建设题库1个。

4.教学团队与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聘请1名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派2名骨干教师到国外或企业交流学习;教师下现场不少于30天;以老带新,签订培养协议;新聘5名兼职教师;为企业职工培训2000人次、技能鉴定200人次;与企业技术改造或咨询1项。

5.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智能用电小区实训室建设方案论证、开工;新增2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并签订共建基地协议书。

2012年预期绩效: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工作组成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优化;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建设3门优质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编写5门教材初稿;聘请企业专家和培养各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2名骨干教师;新增5名兼职教师;为企业职工培训2000人次、技能鉴定200人次;与企业技术改造或咨询1项;新增2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2013年建设进度:

1.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建立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机制,建立与企业共建共管实训基地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制度。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深化“双主体”的“四体系一接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技能优先型课程评价体系初成;建设2门优质核心课程和多媒体课件、5门教材编写、题库2个;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初步建成。

4.教学团队与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合作教学机制;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教师下现场不少于30天;新聘5名兼职教师;为企业职工培训2000人次、技能鉴定200人次;与企业技术服务2项。

5.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智能用电小区实训室建设竣工验收;新增2个校外实习基地。

2013预期绩效: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机制建立,共建共管实训基地,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2门优质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编写5门专业教材;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新增兼职教师5名;参与企业技术服务2项;新增2个校外实习基地。

六、专业建设预算

本专业中央财政预算共计20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00万元,非设备购置费100万元。

(一)2011年中央财政费用预算10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50万元,非设备购置费50万元。

1、设备购置费50万元分项预算明细表

智能用电小区实训室建设经费预算明细表

设备名称数量单位单价(万元) 总价(万元)智能交互终端智能交互终端(YR-SIT-300) 3 台0.7 2.1

门禁设备梯口机 1 台 1.9 1.9

电力自助终端查询缴费 1 组10 10 系统设备含服务器、客户端等设备 1 套36 36

总计50(万元)

2、非设备购置费50万元分项预算分项明细表

非设备购置费分项预算分项明细表(万元)

建设项目费用预算(万元)

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费 4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制订费 4 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实施第三方评价 3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

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费 6 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开发标准化作业流程、远程教学课程课

件制作、调研岗位工作规范和标准、数字化平台开发等费用)

13 教材建设费 3

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费 2

培养骨干教师费 4

培养“双师型”教师费 4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费 3

服务能

力建设

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费 2

技术服务费 2

合计50(万元)

(二)2012年中央财政费用分项预算10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50万元,非设备购置费50万元。

1、设备购置费50万元分项预算明细表

智能用电小区实训室建设经费预算明细表

设备名称数量单位单价(万元) 总价(万元)安防设备烟雾、燃气探测器、红外报警器 3 组0.175 0.525 智能插座智能插座 YR-SST-100 15 个0.025 0.375 入户设备ONU终端、OPLC、面板盒等 3 套0.4 1.2 门禁设备梯口机 1 台 1.9 1.9

电力自助终端业务报装 1 组10 10

网络部分 1 套36 36

总计50(万元)

2、非设备购置费50万元分项预算分项明细表

非设备购置费分项预算分项明细表(万元)

建设项目费用预算(万元)

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费 2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费 6 实施第三方评价 1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

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费 4 教学资源库建设费(包括课程标准印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改革、电子课件制作、录像资源库制作、题库建设等费用)

8 教材建设费8

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费 3

培养骨干教师费 5

培养“双师型”教师费 4

企业兼职教师培训费 3

服务能

力建设

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费 3

技术服务费 3

合计50(万元)

特教学校建设标准

特教学校建设标准_New

特教学校建设标准

特教学校建设标准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 1998年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已于1998年12月1日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依据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指的特殊教育学校是指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第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九年一贯制。 第四条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实施教育,为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继续接受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五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第六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为汉语言文字。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以及国家推行的盲文、手语。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使用本民族或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和盲文、手语进行教学,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开设汉语文课程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七条特殊教育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和其它行政工作。 第八条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特殊教育学校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实施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应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和指导,要如实报告工作,反映情况。学年末,学校要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工作,重大问题应随时报告。 第二章入学及学籍管理 第九条特殊教育学校招收适合在校学习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招生范围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学校实行秋季始业。 学校应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测评。

中高职院校系部改革方案(上传版)

×××学校 系部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试行稿) 为了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根据学校第三个五年(2016-2020)发展规划和高级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现制定以下系部管理改革实施试行草案,呈报校委会研讨论证。 一、系部改革的意义 改革,代表创新;发展,激发活力;突破,示范引领。我校将改革、发展、创新、突破融入到学校的第三个五年发展战略中,围绕我市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名市的总体发展要求,坚持以培养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以学校与当地骨干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形式,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多元化办学之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扩大高级技工学制教育招生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和质量,促进学校从当前“行政管理型”向今后“行政服务型”的转变,突出教育教学为中心,一切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 二、系部建设架构图

三、教育教学中心职责 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校委会当前彰显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现拟定教育教学中心的职责如下: 1、熟悉国家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制定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现依法治校 2、掌握学校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了解国内外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熟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实施与评价的相关政策和知识。——体现终身学习能力 3、组织多方(含行业、企业专家)制订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确立学校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细则。 4、指导各校区、各系部制订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以及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5、组织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学校各专业系部建设的规划、常规、实训、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指导;对各系部的常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督查;以学分制为依托,建立各系部“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学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6、根据各校区提出的改进意见,诊断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实施状况,及时修正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各系部工作计划、修订专业建设方案等大政方针; 7、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树立育人品牌。 8、熟悉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在政府、行业、企业等指导下开展专业建设。 9、落实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推动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落实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要求。 10、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指导,每学期听评课

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根据《湖北财税职业学院专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我院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点,本着客观性、规范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原则,制定本规划。 一、会计专业建设背景和建设基础 (一)行业和区域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高于7%的比例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供求关系不断改善,人才需求大量增加。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向社会提供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而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载体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湖北省的具体情况来看,会计发展的状况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大企业需要大量的企业信息化人员,包括会计人员。而武汉市是湖北省经济增长龙头,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上千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生产型企业、业务性公司发展很快,急需大量的会计操作人员。另一方面与大行业配套发展的一些小型民营私企公司需要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会计人员,而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面临着老龄化,职称、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的逐渐壮大,会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会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二)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据调查湖北省现有各类企业28万余家,按年均增长5%计算,未来3年湖北省将新增各类企业近4.5万家,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的逐渐壮大,由此带来的新增会计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18万人。这说明我省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特别是那些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业会计人员,会计人才的培养大有前途。 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技能操作型人才;二是分析型人才;三是决策型人才。财务总监岗位需要决策型会计人才,财务经理岗位需要分析型会计人才,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需要技能操作型会计人才。目前,我省大型企业对会计基层岗位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急需的是学历高、阅历丰富、管理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需求量大,近90%的企业需要适应出纳与会计基层岗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 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根据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 一、办学条件 (一)学校规模 为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办学的原则,义务教育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办学规模。 1、班级数 (1)小学5年制学校,一般不少于5个学年教学班,最高不能超过30个教学班;小学6年制学校,一般不少于6个学年教学班,最高不能超过36个教学班。农村每个乡镇设立1所中心学校和若干分校(教学点),教学点一般不少于3个以上学年教学班。

(2)农村初中一般应达到12个教学班以上,最高不能超过24个教学班;城镇初中一般应达到18个教学班以上,最高不能超过32个教学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的学校,每校区不能多于18个教学班)。 (3)九年一贯制学校,最少不少于9个教学班,最多不能超过36个教学班。(4)完全中学初中部,三年制初中,最少不少于6个教学班,最多不能超过12个教学班。四年制初中,最少不少于8个教学班,最多不能超过16个教学班。 2、班额。小学每班学生人数最低不少于15人,最高不超过45人。初中每班学生人数不少于35人(农村初中不少于25人),最高不超过50人。农村小学教学点一般每班学生人数最低不少于10人。 城镇一些学校存在的大班额现象,应尽快消除。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探索小班化教育实验。 (二)学校设置 1、学校设置要依据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中小学网点布局规划,以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方便学生就学为原则。学校服务半径要根据人口规划、学校规模、交通环境和学校住宿条件等因素确定。学生上学路线不应跨越无立交设施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及车流量大的城市交通主干线。要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度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总结经验扩大优势 一、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校企合作 学院隶属宁波市领导,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超过4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这为加大对学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将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重化工基地,进一步确立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期间,宁波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装备制造及机械基础件、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模具、新材料、新能源、文具、家用电器等十大产业。宁波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根据《宁波市2006——2007年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未来几年,宁波每年需要10万名技能型人才,这给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学院地处北仑新区,合作发展基础良好。北仑区东接深水良港——北仑港,北临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区内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中信公司独家开发的大榭开发区,有1000多家外(合)资企业,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35家。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935元。至2005年,宁波十大百亿工程中有七项落户在北仑新区。目前北仑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校企双方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双赢合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推行“三三”模式,深化工学结合 学院几年来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建校以来,坚持“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探索了特色鲜明的“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其中《“学工交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作为9个典型模式之一收入由教育部高教司、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主编的银领工程丛书《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

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及平台建设方案V1.0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1.1建立本方案的背景 (3) 1.2制定本方案的目标 (3) 1.3制定本方案的意义 (4) 1.4制定本方案的过程 (4) 1.5本方案的适用范围 (5) 第二部分教育资源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5) 2.1 教育资源类型 (5) 2.1.1 媒体素材 (5) 2.1.2 试题库 (5) 2.1.3 试卷 (5) 2.1.4 课件与网络课件 (5) 2.1.5 案例 (5) 2.1.6 文献资料 (6) 2.1.7 网络课程 (6) 2.1.8 常见问题解答 (6) 2.1.9 资源目录索引 (6) 2.2 教育资源的技术要求 (6) 2.3 教育资源的属性标注 (7) 2.3.1 必须的数据元素 (7) 2.3.2 可选的数据元素 (8) 2.4 专业教学资源的分类体系 (8) 第三部分建设方案 (10) 3.1 数字化学习体系构建 (10) 3.2 功能模块列表与用户角色 (11) 3.3 专业资源库的建设规范 (13) 3.3.1 专业资源库建设原则 (13) 3.3.2 运行环境要求 (13) 3.3.3 专业资源建设内容 (14) 3.3.4 专业资源库功能要求 (15) 3.3.5 性能要求 (18) 3.4 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规范 (19) 3.4.1. 运行环境要求 (19) 3.4.2.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内容 (19) 3.4.3. 网络学习平台功能要求 (19) 3.4.4. 性能要求 (21) 3.5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规范 (21) 3.5.1. 运行环境要求 (21) 3.5.2.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内容 (21) 3.5.3. 课程展示功能要求 (22) 3.5.4. 性能要求 (23) 3.6 专业资源库开放访问接口规范 (23) 3.6.1. 专业资源库提供接口场景说明 (23)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项目组 组长:(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工程师) 副组长:(XX强国科技公司总经理工程师) (**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成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博士、教授) (**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 二、项目建设背景 (一)行业概况 在全球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大环境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格局调整的需要,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电子信息产业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正朝着从低端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转移,以及产业基地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作为西部地区,并占据大西南出海通道有利位置的省份,面对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XX保税港区获得国家批准设立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具备了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条件,**电子信息产业也因此赢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千亿元支柱产业,

**积极承接东部电子产业转移,加快电子产品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自治区信息产业局采取以基地化发展产业的举措,已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以XX至XX高速公路为主轴,以XX、XX、XX、XX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信息产业经济带,年均增长速度达25.2%。《**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在空间布局上,XX作为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的城市之一,其电子信息产业群已经从弱到强,借助中电XX产业园搭建的发展平台,已有50家电子信息企业相继落户XX。2009年,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XX 电子信息产值超百亿元,占了**电子信息产业一半左右。预计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到2015年,总产值和进出口分别达到800亿元和80亿美元。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合作,加强桂台、桂粤合作,采取有力措施,成为辐射东南亚地区、泛珠三角、西部地区的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的生产、流通和出口中心,**电子信息产业也必然迎来辉煌的时刻。 另外,**作为全国水利大省,“十一五”期间,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水利厅也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水利信息化推进的工作重点:1.狠抓防汛基础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2.填补水库报汛空白区;3.大力建设水利基础信息传输网络;4.努力推动实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5.积极推进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应用;6.加强水利信息管理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还是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 (二)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北部湾经济建设中,**积极承接东部电子产业转移,加快电子产品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人才

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2015.7.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选址与校园规划 (3) 第四章面积指标 (6) 第五章建筑与建筑设备 (8) 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附录一普通中小学校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2) 非完全小学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2) 完全小学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3) 九年制学校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5) 初级中学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7) 高级中学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9) 附录二普通中小学校选配校舍用房面积及指标 (21) 附录三本标准用词说明 (22) 附件《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促进城乡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设施的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校设施标准化建设,适应普通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创造适合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加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中小学校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 第四条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首先保证师生安全。在抗御重大意外自然灾害时,学校可作为周边地区的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第五条普通中小学校建设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符合城乡及城镇化建设规划,先规划后建设。结合本地区的人口及生源实际情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 第六条本建设标准将普通中小学校的校舍用房,分为必配用房和选配用房两类,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建设的需要。分期建设的学校,首期建成校舍的建筑面积应符合必配用房的建筑面积。 第七条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60401 学校名称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2741 学校举办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学校所在地广东省(省份)广州(地市) 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9 日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十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珠三角地区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劲东风,继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建筑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专业建设基础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开办于2001年,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2006年该专业被省教育厅评审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尤其是在09年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当中,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在专业内涵方面下苦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取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10年该专业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正式成为了“省级示范性专业”称号。 1、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手段引进专业团队人才,通过国内外访学、参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精品课程建设培训、参与项目研发或企业兼职等途径锻炼培养人才,本专业目前已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骨干队伍。专业带头人具有副教授职称,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思想素质好,团队意识强,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拥有一批来自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沃华消防公司、广东建业工程技术公司、广东海富建设有限公司消防技术服务分公司、广州珠江监理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的兼职教师。 2、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以点带面,以课程等级建设推进课程整体改革,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先后有《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获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获全国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

5-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拟立项建设单位申报材料

附件2 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申报书 学校名称(盖章)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举办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法人代表(签章)卢坤建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制 2016年

填写说明 1. 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 洁。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 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 除特别注明外,本表数据和材料截止时间为2016年7月15日。

1指综合、师范、民族类院校,工科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医学类院校,财经、政法类院校以及体育、艺术类院校等。 2指学校独立设置并具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的时间。 3按培训量计算,1人每参加1天的培训计为1人日。 4指普高、中职以外的在校生类型或来源。 5“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校内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时间总数/专任教师数。 6“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占比”=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课时总数/专业课课时总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 中的课程分为“纯理论课”(A类)、“实践+理论课”(B类)和“纯实践课”(C类)三种,此处的专业课课时为“纯实践课”(C类)课时与“实践+理论课”(B类)课时之和。 7指五年制高职中,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学校举办的教育形式。 8以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为准。征集志愿和降分投档数,不包括在内。包括学校在各批次各类别的第一志愿投档人数。如广东省2014 年第三批专科A类文科普通类第一志愿投档情况,数据来源于 https://www.doczj.com/doc/c614273348.html,/portal/bizdesk/ArticleAction.do?dispatch=view&ID=8a8048b34734567d0147ae54f14b001b&CHANNELNAME=考 试院公告。 9广东省新生普通高考分数指的是在广东实际录取的普通高考学生平均分数,不含通过3+证书考试、三二分段转段考核、五年一贯制、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招收的学生。统计范围是:实际录取学生。 10以省教育厅公布数据为准。 11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所有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之和/应届毕业生总数。

高职-会计专业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二○一一年十月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 一、发展契机 依据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我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按照动态调整、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有机结合、质量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围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特色,大力推进会计等专业建设的精神,我校会计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吉林省特色产业群的逐步完善,对高水平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根据人才需求调查,在未来三年内,会计专业人才有较稳定的社会需求。 为保证专业教学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会计专业通过人才市场调查、企业走访、毕业生回访、专家与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运行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企的结合,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结合,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会计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立足吉林、面向全国。 二、专业定位 会计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我省“十二五”规划内容相衔接;坚持专业特色发展与学校整体层次提升相衔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发展潜力。能胜任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

合格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张市中学合格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根据《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湘教发〔2008〕20 号)文件,对照《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验收标准》,根据我省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上级领导意见见议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合格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08年我校被平江县确定为省级合格学校创建单位,学校组织了行政班子成员召开了创建合格学校建设座谈会,认真学习了教育局关于创建合格学校建设的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按照《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督导评估细则》的要求,迅速召开了教代会和全体教职工会议,成立了以余坪乡领导为组长,学区主任及学校校长为副组长,行政人员和各功能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合格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的相关职责,认识了创建合格学校的意义,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迅速掀起了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热潮。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省市合格学校建设评估细则,成立了校务会成员为各线小组长,明确了各组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建立了责任制。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加强组织与领导,学校向余坪乡政府作出汇报,成立余坪乡了省合格学校建设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分管负责人,建立责任制,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确保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质量,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组长: 方献初(余坪乡人代主席) 副组长: 陈将军(谈岑学区主任)

吴辉煌(张市中学校长) 成员: 李湘文、章跑兵、吴志贤、吴方平、 易志德、凌月娥、戴国光、朱拥军 三、具体工作: (一)调查摸底。 对照《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验标准》,组织相关人员在两个不同层面上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全面系统了解现有仪器设备的种类与数量,对学校的缺额情况进行细致地分析,对缺额资金作大致地估测,认真做好合格学校创建的各项基础性准备工作。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初级中学,2008年余坪乡政府投入一百多万元,新征地25991平方米,规划学校建设;2009年由政府、县局牵头,通过多方筹集,共投入250多万元新建学生食堂、神州数码学生公寓,2010年投资10多万元新建围墙、水塔水井,标准篮球场二个,并启动学校校园“美化、硬化、绿化、亮化”工程,现在学校布局合理,环境清幽,校园面积 35212平方米,生均面积6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 9800平方米,绿化面积2100平方米,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园陵式学校。但是由于原来综合楼的拆除,导致各功能室及实验器材、图书资料、体育、艺术教育器材等严重不足,严重制约课程改革,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抢抓机遇,以合格学校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资源,强化管理,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高度,坚决完成省合格学校建设工作。 (二)落实措施。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学院概况与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南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南宁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广西最早面向市场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为2215.26亩,教职工 6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70.8% ,开设45个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生9100多人。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之路,初步探索出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001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2年的办学积累,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国色天香”(国家品质、特色办学、天之骄子、桃李生香)的教育品牌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声誉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教育特色。 (二)建设基础 1.面向市场的“六化”开放办学理念先进 学院根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起点基础上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的服务宗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六化”先进办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办学市场化:把学院办学活动纳入市场的大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做到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校发展依托市场。近年来,学院根据东盟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形势,以及产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目录第一部分一二第二部分 一指导思想 10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10 第三部分 项目一重点专业建设 13 Ⅰ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3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13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15 三建设内容 16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23 Ⅱ园艺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30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30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32 三建设内容 33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44 Ⅲ林业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52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52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54 三建设内容 55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65

Ⅳ园林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71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71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73 三建设内容 73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85 Ⅴ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93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93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95 三建设内容 96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105 Ⅵ非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建设113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113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115 三建设内容116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124 项目二办学体制与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第部分 一组织保障140 二资金保障141 三制度保障151 四防范风险危机153 第部分1作物生产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2园林工程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3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4畜牧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5动物医院建设经费预算6植物保护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7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8园林规划设计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9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10食用菌生产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表11生物技术综合实训中

最新山西高职高专:现代中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山西高职高专:现代中药技术专业建设方 案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中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我们与宁夏唐明制药有限公司、山西振东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现代中药技术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基础雄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一)优越的专业建设背景,广阔的人才需求空间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颁布,提出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链、全面提高中药产品和产业技术水平的要求。2008年出台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要求企业建立中药制药“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指标控制”三者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强调了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国家《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将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 山西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布置中,提出了“把医药产业打造成产业新支柱”的战略构想。“十二五”期间,山西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晋药战略”。 近期,我院对山西省中药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行的调查表明,约有50%以上员工未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且数量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中

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步伐。新一轮GMP的认证,将建立全员参与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预计未来5年内,山西省14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需增加约1500名中药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现代中药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中药制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生产企业,培养从事中药生产现场管理、过程控制、验证管理、放行管理、GMP认证管理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国家及山西省“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发展要求相一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能为在制药行业全面推进的新一轮GMP实施尽职尽责。 (二)良好的育人氛围,明显的办学效果 依据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对中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于2002年3月成功申报现代中药技术专业,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要在企业调研、专家论证等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办学基础扎实,目标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教科研成果显著,特别是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及课程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强劲的师资队伍,显著的教科研成果 本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3名,聘请8名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69.2%;获得硕士学位教师7名,占专业教师总数53.8%;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1名,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名,3名教师入选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库,6名教师入选中小型企业专家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石化技术为龙头、石化装备为辅助、石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石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石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内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

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构想

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构想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在明确的办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长期办学过程中累积的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的优化整合、重新配置和其质量与规模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特色建设思路构想 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在明确的办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长期办学过程中累积的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的优化整合、重新配置和其质量与规模的进一步提升,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和满意的人才。 一、明确特色专业的建设意义 1.市场永远是第一位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高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科学准确定位,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可以提升自己的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供社会需要的和认可的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建设特色专业是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整体竞争能力的关键。通过建设特色明显、适应市场、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可以带动学校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整体竞争能力。 3.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提高高职高专的教育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载体,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应当以专业建设为基石,专业建设则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没有专业就谈不到高职教育,就谈不到培养基层一线和工作现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树立正确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 科学的理念是成就任何事情的关键。在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应该奉行的理念是,坚持专业建设的适应性、科学性、差异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坚持继承、发展、改革与创新观念;树立特色意识、品牌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的原则;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坚持团队精神,发挥全体教师成员的聪明才智,师生互动,联合共建精品专业。 三、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1.在特色专业的定位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高职高专学校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

-中小学校卫生(保健)室建设基本标准

中小学校卫生(保健)室建设基本标准 一、卫生(保健)室设置 1.卫生室是指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学校卫生机构,承担学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学校卫生日常检查并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 2.保健室是指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学校卫生机构,在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学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学校卫生日常检查。 3.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非寄宿制学校可视学校规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 二、卫生(保健)室人员配备要求 1.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持有卫生专业执业资格证书。 2.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保健教师由现任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担任。 3.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保健教师应接受学校卫生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三、卫生保健室设施与设备 1.卫生室。 (1)卫生室建筑面积应大于40平方米,并有适应学校卫生工作需要的功能分区。 (2)卫生室应具备以下基本设备:视力表灯箱、杠杆式体重秤、身高坐高计、课桌椅测量尺、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急救箱、压舌板、诊察床、诊察桌、诊察凳、注射器、敷料缸、方盘、镊子、止血带、药品柜、污物桶、紫外线灯、高压灭菌锅等。 2.保健室。 (1)保健室建筑面积应大于15平方米,并有适应学校卫生工作需要的功能分区。 (2)保健室应具备以下基本设备:视力表灯箱、杠杆式体重秤、身高坐高计、课桌椅测量尺、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急救箱、压舌板、观察床、诊察桌、诊察凳、止血带、污物桶等。

XX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XX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 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 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 函〔2015〕168号)《XX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 进工作方案》(X教高﹝2016)9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教职成[2015]9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1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 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 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 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 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诊改工作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

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与各系统的工作融为一体,相关部门及人员均为诊改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行SMART原则(准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诊改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主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诊改工作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5)持续性原则: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运行机制有效且可持续。 三、思路与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断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树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体系 (一)健全组织,形成组织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