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摘要】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aemia,cmml)是一种慢性髓系白血病。发病率约为1~2/100 000/年,多数在60岁以后发病,男女发病比例约1.5~3:1。具体病因不明。没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感染、出血、疲乏、体重减轻、盗汗等,约半数病人有肝脾肿大。cmml患者中位生存期约20个月,生存期可能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分类诊断治疗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是临床上很少见的一种血液病,其临床表现、生存期、血常规检查具有多样性。近些年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认识几度产生变化。现将cmml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介绍如下。

3 临床表现发病率约为1~2/100 000/年,男女发病比例约1.5~3:1,多数病人在50岁以上发病,60岁以上发病者约占75%。主要表现为两组症状,即与骨髓病态造血相关的症状及与骨髓增殖相关的症状。病人因骨髓增生异常而发生血细胞减少可表现为乏力、心悸、苍白、低热、感染或出血等。表现在骨髓增殖性上的特点如:异常单核细胞增生,且这种细胞有浸润的特征,如皮肤、腺体、齿龈、骨等髓外浸润,淋巴结、肝脾肿大,甚至巨脾。有作者报道[5]24例患者中,50%病人出现肝大,45.8%出现脾肿大,20.8%出现淋巴结受累。根据cmml的特点,可以将cmml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性变期。慢性期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无症状或仅有低热、乏力等,少见肝脾淋巴结肿大。进入加速期后病情进展迅速,尤其是单核细胞明显增多者,病情极重,多在急性变之前即死于出血、感染或脏器衰竭。也有缺乏加速期而从慢性期转为急性变者。

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具有多样性。常常表现为贫血和白细胞增高,主要是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高,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数&10×109/l,可出现幼稚单核细胞。粒细胞常出现成熟粒细胞增多,有或无粒系发育异常,可见未成熟的粒细胞。部分病人也可以出现粒细胞减少。多数患者血小板降低,但也有部分病人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骨髓穿刺检查,增生程度相差较大,多数为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也有增生低下者。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多&5%,原幼单核细胞也&5%,但二者之和<20%。红系及巨核系增生减低。三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其中红系的典型表现为巨幼样变、核碎裂、花瓣样核、多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粒系病态造血表现为颗粒减少、核分叶过少(p h畸形)、胞浆中出现空泡等,颗粒过多作为一种病态表现,特异性较差。巨核系典型的病态造血为小巨核细胞、淋巴样巨核细胞、单圆核巨核细胞、多圆核巨核细胞。血浆和尿溶菌酶含量是几乎总高的。这种溶菌酶是由单核细胞分泌的,并与单核细胞在体内的数量成正比。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检查出很多的疾病,特别是一些白血病方便的血液疾病,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很正确地检查出来这种疾病,那么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就这一问题,下面就来看看以下内容的具体介绍。 血常规检查,少则10项,多则20几项,密密麻麻的一张化验单上,天书似的列出了一堆数字,医生看了两眼就说孩子得了这个病那个感染,他是怎么看的呢?这一张小小的化验单上到底说了些什么? 单核细胞增高可以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单核细胞描述:约占3%. 无颗粒白细胞的一种.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你所提到的“单核细胞”,属于白细胞的范畴之例,正常在临床上如需要化验血象的话,其内容则包括:白细胞(5000—10000),单核细胞(2—8%),淋巴细胞(20—30%),以及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等项目.? 如果临床上患者有细菌感染的病症等,则白细胞便会增高,如有病毒感染时,则会减少,当然了,还有其它的原因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第二:如有感染的症状,“单核细胞”就会增高了,这是正常的反应,不必担心.? 以上内容就具体介绍了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在加上自己检查的报告,就能了解到自己现在是否得了白血病,所以对于检查过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的患者,可以对照以上的内容,然后在咨询有经验的医生,就能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得了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一、概述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是临床上少见的血液肿瘤,其发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约为3/100000,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CMML) 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粒、单核系细胞显著增殖,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增多(>1×10^9/L) 。2001 年WHO造血和淋巴细胞肿瘤分类中,将CMML归属于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综合征(MDS/MPD) 。其特征是同时具有病态造血和骨髓增殖特点。 中医认为慢粒单归属于“虚劳”、“郁证”“症瘕”、“积聚”范畴,是内伤与外感相互作用所致。本病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毒邪乘虚而入,为气血痰淤邪毒相互搏结而引起本病。 二、病因 (一)、中医病因 “气血不通,血壅不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正气不足,毒

邪入侵,客阻经络,结块成形。毒邪太盛,伤其正气,邪毒内聚,滞留不散,亦可交合成块。长期肝气郁结,土壅木郁,剑下故见肝脾肿大;气冲咽喉,结于颈项,可见颈部肿大;肝气不舒,通道受阻,经络瘀滞于阴部,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为病之根本,邪实瘀毒为病之标,病位在肝、脾、肾,乃虚实夹杂之证。 (二)、西医病因 具体病因不明。没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感染、出血、疲乏、体重减轻、盗汗等,约半数病人有肝脾肿大。CMML 患者中位生存期约20个月,生存期可能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三、临床表现 病人因骨髓增生异常而发生血细胞减少可表现为乏力、心悸、苍白、低热、感染或出血等。表现在骨髓增殖性上的特点如:异常单核细胞增生,且这种细胞有浸润的特征,如皮肤、腺体、齿龈、骨等髓外浸润,淋巴结、肝脾肿大,甚至巨脾。有作者报道[5]24例患者中,50%病人出现肝大,45.8%出现脾肿大,20.8%出现淋巴结受累。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征 导语:说起“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往往对我们而言特别陌生,也许对老人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这种病其实它是一种能造血细胞克隆增生性的疾病, 说起“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往往对我们而言特别陌生,也许对老人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这种病其实它是一种能造血细胞克隆增生性的疾病,它的那个骨髓是以髓系增生的,四周的血白的细胞增多以及脾脏会肿大为主要的特征。其实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骨髓细胞中存在特征性的染色体或是融合基因。他那个中生存期在3至4年。让我们来了解下它的病体特征: 1.慢性期 (1)症状:通常大多数CML患者临床上处于“慢性”或“稳定”阶段,此期可持续3~4年。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脾区不适、出血及乏力、体重减轻和低热等代谢增高的表现。20%~40%的患者无症状,因常规体检发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增高或脾脏肿大而诊断。少数病人有痛风性小关节疼痛。此外,还有视力障碍、神经系统病变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慢性期患者不易感染,发热少见。 (2)体征:主要表现为脏器浸润。90%患者脾脏肿大,程度不一,肋下可及至巨脾伸延至盆腔,质硬常有明显切迹。脾栓塞时脾区可触及摩擦感或闻及摩擦音。可有轻到中度肝脏肿大,淋巴结肿大少见。胸骨常有压痛,以胸骨柄的下端为著。眼底视网膜浸润,可见到视网膜血管迂回扩张,并可见呈片状的出血斑以及白色浸润中心。 2.急变期慢性期经过数月或数年之后,恶性造血干细胞极度增生,骨髓原粒+早幼粒细胞≥20%,可伴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过多引起的骨髓纤维化改变。每个病人何时急变尚不能预测。一旦发生急变,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路径及表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路径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根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 1.临床表现及体征: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头晕、腹部不适,也可出现全身不适、耐力减低、恶心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多是本病的显著特征,分类中可见到各阶段原始及幼稚粒细胞,大多数患者嗜酸和嗜碱粒细胞增多,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血小板多数增高或正常,增高程度与白细胞水平无相关性;

(2)骨髓:骨髓细胞显著或极度增生且以粒系增生为主;(3)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是确诊CML的必备条件,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Ph染色体或分子生物学检查证实BCR/ABL 融合基因存在均可确诊为CML。 3.分期: (1)慢性期(CP): ①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10% ②没有达到诊断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标准 (2)加速期(AP): ①白细胞计数进行性增高和(或)进行性脾肿大 ②与治疗不相关的持续血小板减少<100*109/L)或增高>1000*109/L ③克隆演变 ④PB中嗜碱细胞≥20% ⑤PB或BM中原始细胞10%-19% (3)急变期(BP): ①PB或BM中原始细胞≥20% ②骨髓活检原始细胞集聚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概述】: 1.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以粒系增生为主,无病态造血 2.Ph 染色体t(9;22)(q34;q11)是其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标志,p210BCR-ABL是其分子发病基础 3.p210BCR-ABL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它导致下游一系列信号持续磷酸化,致使发生造血干细胞增殖 失控、抗凋亡和黏附功能缺陷等病理生理变化。 4.慢性期NAP积分低于正常或阴性,急变时NAP积分可能转变至正常或升高 5.发展史 (1)19世纪中叶第一个被命名为白血病。 (2)20世纪60年代初证明CML患者有特殊的Ph 染色体---是肿瘤病中发现的第一个标志染色体。 (后确定为t(9;22)(q34;q21)) (3)20世纪80年代证明了BCR-ABL融合基因是CML的发病基础。 (4)20世纪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成功应用于治疗CML。从而开创了研发小分子化合物靶向治疗肿瘤的时代。 6. 【临床】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可出现骨痛 【骨髓】 1.形态学、注意blast、basophils的比例 【遗传学检测技术】 1.染色体 (1)敏感性:5%(分析20个细胞) 2.FISH (1)假阳性:1%~10% (2)Interphase FISH:不需要处于分裂期细胞,PB和BM均可 Hyperphase FISH:需处于分裂期细胞,需BM Double FISH:可监测到所有变型的Ph (3)敏感性:1-5% 3.分子生物学 (1)敏感性:1/105 4.突变分析 【Ph染色体】 1.9号染色体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BCR基因区域,而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2.常见3个断裂点区: (1) M-bcr:含有5.8 Kb核苷酸,可产生2种形式的bcr/abl融合转录本b2a2、b3a2。蛋白产物皆为P21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皮书

慢 性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白 皮 书 2015.06

前言 白血病在很多人看来,俨然是一种’绝症”频频见诸报端的白血病患者的故事,更让人谈 虎色变。什么是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为5.76/10 万,在 0-16 岁的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就是白血病。 白血病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除了这主要的四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白血病如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等。在儿童与青少年患者中,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多见。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又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形成 的恶性肿瘤,是慢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 ;可在任何年龄 发生,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为 1.6- 2.0/10 万[1];在中国约为0.36~1/10 万,以中老年人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是第一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人体肿瘤,但其发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经历了20世纪初的放疗,核素治疗,20世纪50年代的白消 安治疗,60年代的羟基脲,再到80年代的甲异酸,联合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以及首个能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药物治疗一一干扰素治疗。20世纪末,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TKI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使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命性的治疗方法使得超过80%的首次发病的慢性期CML患者生存时间提 高到8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提高到85-90% 。然而,由于耐药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日期:2008-8-10 点击:98 【有问必答】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诊断于慢性期(CP)。约20%--40%的病人在诊断时无症状,尽在常规检查时大显白细胞过高。常见的症状有疲劳、体重减轻、贫血、盗汗和脾肿大。少数病人以急变为首发表现,一般状况较差,有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巨脾。 2、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个阶段的粒细胞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为主。原始细胞<2%,嗜酸、嗜碱粒细胞绝对值增多。单核细胞一般<3%,血小板正常或增高。多数病人有 轻度贫血。 3、骨髓象明显增生,尤以粒系显著,分化发育正常,无病态造血,嗜酸、嗜碱细胞增多,原始细胞<5%,若>10%则已进展至加速期,约40%--50%的病人的巨核细胞明显增生,有的则正常或轻度减少;巨核细胞可小于正常,并有核分叶少。红系比例常减少,约30%骨髓标本中可见假性戈谢细胞和海蓝组织细胞,若粒系有明显的病态造血或有明显的小的病态巨核细胞或明显的纤维化均提示已进入加速期(AP)。 若原始细胞>-20%,则已进展至急变期(BP)。 4、组化/免疫分型 CML/CP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酯酶染色明显减弱,CML-BP时髓过氧化酶金可增强、减弱或消失。CML-CP时的免疫表型为髓系的弱表达,如CD15+,HLA-DR+。CML-BP时则有各种髓 系和(或)淋系的抗原表达。 5、细胞遗传学 90%-95%CML具有典型的t(9;22)(q34;q11)异常核型,即Ph染色体,除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外,也可有涉及第三或第四条染色体所形成的复杂异位。80%的病人在疾病进展时发生克隆演变,出现Ph以外的染色体异常,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有+8、双Ph,i(17q),—Y等。 6、基因诊断可用FISH,RT—PCR或Sourthernblot技术证明骨髓存在BCR/ABL融合基因。这是诊断CML的金标志,也依此与其他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由于BCR断裂点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BCR/ABL 编码蛋白。最常见的在BCR外显子12—15的μ区,外显子17—20或cl—c4,(称为μ-BCR)形成P230融合基因,此类并恩表现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成熟,若断裂在BCR外显子1-2,被称为m-BCR,形成较短的融合蛋白(P190),常见于Ph+ALL,但90%Ph+CML病人中可检测到少量的P190,这类病人往往单核细胞增多, 与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似。 WHO分期标准 1、慢性期(CML-CP)如上述,但临床、血象、骨髓象不符合加速期和急变期标准。 2、加速期(CML-AP)具有下列之一或以上者: ⑴外周血白细胞及(或)骨髓中有和细胞中原始细胞占10%-19%。 ⑵外周血嗜碱细胞≧20%, ⑶与治疗无关的持续性血小板减少(<100×109/L)或治疗无效的持续性血小板数增高(>100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考试重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持续性、进行性白细胞增高,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 ※脾大 ※特征: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 一、临床表现 最典型和突出的症状:进行性脾肿大或巨脾。 二、临床分期——分3期 1.慢性期:原始细胞<10%。 2.加速期:发热,脾大,药物失效,嗜碱性粒细胞>20%,原始细胞>10%。 3.急变期:外周血中原始细胞>30%,骨髓中原始细胞>20%,跟急性接近。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显著升高 典型:白细胞升高的同时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 慢性期:<10% 急变期:>20%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减低或阴性(阳性再障) 4.Ph染色体阳性t(9;22)(q34;q11),或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诊断慢粒。 鉴别诊断 (一)分子靶向治疗首选甲磺酸伊马替尼。 (二)化学治疗 1.羟基脲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

2.α-干扰素(INF-α)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有效的方法。 45岁以下病人有HLA相合同胞供髓者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加速期、急变期或第二次缓解期疗效差。 考点汇集 1.化疗首选:甲磺酸伊马替尼 2.α-干扰素:次之 3.羟基脲:TKI和IFN-α均不耐受 4.骨髓移植——根治 男,25岁。乏力、消瘦、腹胀2个月。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cm,脾肋下 8cm。化验:Hb 138g/L,WBC 96×109/L,Plt 385×109/L。分子生物学检查可见bcr/abl 融合基因。 1.该患者的诊断是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C 2.该患者应出现的染色体异常是 A.t(9;22) B.t(8;21) C.t(9;11) D.inv(16) E.t(5;17) 『正确答案』A 3.该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是 A.口服伊马替尼 B.DA方案化疗 C.口服苯丁酸氮芥 D.脾切除 E.VLDP方案化疗 『正确答案』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什么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or myeloid) leukemia (CML)),又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CG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其特点为由于骨髓干细胞失常而导致的,髓细胞的加速且失控地增长,以及髓细胞在血液中的过度积累。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其前体过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所有年龄阶段都有发生,但在20~50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其年发病率为0.1~0.2%,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占成年白血病患者的15~20%。我国每年新增病例高达30000例。使用传统治疗,病人患病后1~1.5年内由慢性期进入加速期,3~6个月后,进入急变期并死亡,另外有20~25%的病人不经过加速期而直接进入急变期。病人平均存活时间为三年,少于20%的病人能存活五年以上。 二、Bcr-Abl癌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元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是9号染色体长臂与22号染色体长臂的异位。临床上以费城染色体,即由于染色体异位而异常短小的9号染色体,为特征。由于此种异位,Bcr基因与Abl基因并置在一条染色体上形成Bcr-Abl(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Abelson leukemia)癌基因,其编码产生了致癌的Bcr-Abl融合蛋白。这种Bcr-Abl融合蛋白是一种构成性激活的酪氨酸激酶,能导致细胞癌变。而Bcr-Abl激酶也成为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分子药物的主要靶点,通过抑制其活性,可达到控制及改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目的。 三、人类发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的过程 由于只作用于Bcr-Abl相关蛋白,Bcr-Abl激酶抑制剂以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点,成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已有伊马替尼、尼罗替尼、达沙替尼、博舒替尼和普纳替尼等五种Bcr-Abl激酶抑制剂上市。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产生了耐药性。伊马替尼耐药的产生主要与BCR-Abl激酶的突变有关,目前已证实的BCR-Abl突变有15种,包括Y253H、E255V、F359V、T315I等在内,其中T315I 在突变中占的比重最大,达20%的耐药程度,且耐药程度最高。随后开发的一系列药物如博舒替尼、巴菲替尼、塞卡替尼等也都对该突变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如果患者反复使用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等二代激酶抑制剂(TKI),T315I突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开发针对T315I突变有效的TKI已迫在眉睫,为克服耐药性以及毒副作用问题,多种新型Bcr-Abl选择性抑制剂正在开发中。 本报告所依托的课题就是通过分析已上市的以及开发中的Bcr-Abl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及其与蛋白的结合模式,通过生物电子等排,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合理设计方法,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抗T315I突变的Bcr-Abl抑制剂,并与生物学家和药理学家合作,进行结构优化,构效关系研究,以及药理、药代性质等成药性评价。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概述1 单核巨噬细胞合称为组织细胞系统,均源自骨髓,由骨髓原单核细胞发育而来。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分两型,即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粒-单或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单或M5)。在急粒-单时,两系列细胞均源于同一多能干细胞,其时单核细胞可能经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演化而来,故临床表现与急粒类似。 急单的同义名有:组织单核细胞白血病(histiomonocytic leukemia)、白血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leukemia reticuloendotheliosis)、原单核细胞白血病(monoblastic leukemia)和Schilling型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由Resehard和Schilling-Torgan于1913年首先描述。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游走性的网状巨噬细胞肿瘤。 流行病学 相关疾病1 高溶菌酶血症、溶菌酶尿症、肝性脑病、肺水肿、结膜炎、硬性结节、脓疱疹、剥脱性皮炎、胃肠道溃疡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临床表现1 (一)症状体征 除一般急性白血病的表现外,尚有下列特点 1、齿龈肿胀、肥厚、出血、溃疡与坏死,而口腔与咽喉的糜烂和溃疡也很常见。 2、皮肤的白血性浸润较其他急性型明显,呈大小不等的斑丘疹甚或融合成块。此外,硬性结节、脓疱疹和剥脱性皮炎也很常见。 3、颈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可能与易发坏死性口腔炎有关。肝、脾肿大的频率与程度比急淋为低,但比急粒高。关节肿痛也较多见。 4、由于多数患者伴高溶菌酶血症和溶菌酶尿症,后者自肾脏排泄而致肾负荷过度,故急性肾功能衰竭较其他急性型为多。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 临床表现及体征: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胀、面苍、乏力、皮肤出血点、发热等不适。 常见体征: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 2.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多或大致正常,分类中可见单核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绝对值>1.0×109/L,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血小板多数正常。 (2)骨髓: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红巨三系增生,可见病态造血,单核细胞比例增高或大致正常。 (3)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检查大多数染色体核型正常,部分可见7号染色体单体。分子生物学:

BCR/ABL(-)。大部分患者可检测出PTPN11,CBL,NRAS,KRAS,NF1,SETBP1等常见JMML基因突变。 (4)粒单核细胞刺激因子(GM-CSF)高敏感实验:JMML骨髓细胞行造血干细胞培养(-GM-CSF):可见CFU-GM生长。 (5)抗硷血红蛋白:大部分患者抗碱血红蛋白均高于同年龄儿童。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及分类、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型; (2)肝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前检查,凝血功能; (3)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包括BCR/ABLP210、P190融合基因,fish -7)检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一、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ICD-C92.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 1.慢性期。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脾大等症状。 (2)血象:白细胞计数增多,主要为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原始细胞<5%–10%,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10%。 (4)细胞或分子遗传学:有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

2.加速期:出现下述情况。 (1)治疗过程中进行性白细胞升高(>10х109/L)和/或脾脏进行性肿大。 (2)非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100х109/L)或增高(>1000х109/L)。 (3)原始细胞在血和/或骨髓中≥10%,但低于20%。 (4)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5)出现Ph 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3.急变期:具有下列之一者。 (1)原始粒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或原单+幼单核细胞在外周血或骨髓中>20%。 (2)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30%。 (3)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0%。 (4)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限于慢粒慢性期)。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内科学》(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七版)、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国专家共识(2009)。 1.白细胞瘀滞症和血小板异常增多的紧急处理: (1)羟基脲 (2)有条件行血细胞分离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诊疗分析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诊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9T11:27:08.48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作者:李慧 [导读] 探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绥化市中心血站 152000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抽选我院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入的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经早期检查,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可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得到一定控制,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CGL)约占白血病的20%,男性稍多于女性(1.4~2.2):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1]。现抽选我院收入的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入的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42~61岁,平均年龄(53.5±2.3)岁。 2临床特点 2.1 PB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且有幼稚细胞,嗜碱粒和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常有贫血和血小板增多,以及肝脾大。 2.2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90%以上有Ph染色体t(9;22)(q34;qll),分子水平有BCR-ABL融合基因[2]。 2.3病程可分慢性期(2~6年)、加速期(1~1.5年)和急变期(3~6个月)。20%o~25%无加速期,患者由慢性期直接进至急变期,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急变。 3诊断与鉴别诊断 3.1诊断 3.1.1 CML诊断不难,发现有脾脏增大,PB白细胞明显增高,原始细胞<5%~l0%,并有嗜碱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NAP积分减低或为零,BM象与血象相似,即可初步诊为CML。 3.1.2确诊CML必须作Ph染色体,若阴性应作BCR重排,特别对早期患者,仅有长期A细胞轻度增高,20×109/L左右,分类又无幼稚细胞者。如Ph和BCR重排均阴性可否定CML诊断。CML有二型:Ph+/BCR+-CML和Ph-/BCR+-CML。 3.1.3 90%以上CML-CP,NAP积分减低或缺如[3]。 3.2鉴别诊断 3.2.1反应性白细胞增多,类白血病反应或PB幼红幼粒细胞反应 这些血液学变化可因感染、炎症、骨髓转移癌或实体瘤的副肿瘤综合征所致,常有原发病存在。PB中性粒细胞有毒性颗粒、胞质空泡,幼稚细胞较少,NAP积分增高,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骨髓转移癌时BM涂片或活检标本有异常细胞团簇,正常造血细胞减少或骨髓坏死等。 3.2.2 Ph+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AL) 3%~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成人ALL(40岁以上可高达40%)及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可有Ph染色体或BCR重排,主要是成人ALL。少数Ph+-CML其CP不明显以急变就诊,造成与Ph+-AL鉴别困难。 一般言,Ph+-AL有下列不同于CML-BP的特点:(1)无CML特征如巨脾、嗜碱粒细胞增多或血小板增多;(2)无CML-BP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如双Ph、i(17q)、+8、22q等;(3)BCR断裂点在m区,编码P190蛋白;(4)于缓解后Ph染色体常消失;(5)多数Ph+-AL 为杂合,正常核型与异常核型,髓系表型与淋系表型杂合,但不完全这样。 3.2.3 Ph+或BCR重排血小板增多症 Ph+或BCR+血小板增多症有以下特点:(1)几乎均为女性;(2)多无脾大,少数脾轻度肿大;(3)血红蛋A正常,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一般<20×109/L,分类常正常,可出现幼稚细胞,但明显少于CML所见,嗜碱粒细胞多不增多,血小板无例外增高,多>600×109/L而<2 000×109/L,形态无明显异常;(4)NAP积分多正常,亦可增高、减低或缺乏;(5)BM多纯巨核系增生,亦可巨核系/92系双系增生,增生的巨核细胞形态可正常,多有小巨核或大而畸形巨核细胞,个别有网硬蛋白纤维化;(6)细胞培养显示CFU-GM 和BFU-E与CML相似;(7)细胞遗传学无经典ET常见的20q-,而有Ph染色体或累及X染色体的Ph复合易位t(X;9;22)(qll;q34;qll);(8)分子水平有与CML一样的M-BCR重排,极少数为m-BCR重排;(9)可向AL转化[4]。 3.2.4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30%CML-CP就有轻度网硬蛋白MF,而MF早期三系血细胞可不同程度先后增高。CML与MF有下列不同:(1)CML白细胞数高常>100×109/L,幼粒细胞较多,很少有核红细胞;而MF白细胞很少>50×109/L,有幼红幼粒血象,泪滴状红细胞明显增多;(2)CML者NAP积分多减低或缺乏,MF则多正常或增高;(3)CML>90%为Ph+或BCR重排,MF则为阴性;(4)CML者JAK2V617F阴性,而IMF50%JAK2V617F阳性。 3.2.5慢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CMML按FAB分类属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范畴。有病态造血现象,PB单核细胞增多>1×109/L,BM原始细胞5%~20%,PB白细胞≥l3×109/L,CMML为增殖型,<13×109/L为增生异常型。由于CMML有MPD和MDS双重特点,WHO将其列入MDS/MPD类中,PB单核细胞持久>1×109/L至少3个月,原始细胞<5%,BM原始细胞<10%为CMML-1,PB原始细胞5%~l9%,BM中<20%或PB与BM原始细胞均<20%,而Auer小体阳性则为CMML-2。Ph和BCR重排均阴性。一般CML单核细胞不增高(m-BCR重排者,单核细胞可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因病理病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上的克隆性疾病。细胞呈恶性增生,以细胞成熟障碍为特征,临床为一慢性过程,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脾脏明显肿大以及新陈代谢增高等表现。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年龄以30-40岁居多,儿童少见,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起病缓慢 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常因脾大或其他原因检查血象时偶被发现。一般患者很难明确起病时间。 二、早期可出现的自觉症状 以乏力、低热、多汗盗汗、体重减轻等新陈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 三、脾肿大 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显著特征,有时可达脐下,甚至抵达盆腔,质坚实,无压痛,如有脾梗塞或脾周围炎,可发生剧烈疼痛,呼吸时加重,可出现摩擦感、摩擦音。因巨脾存在而引起腹胀、腹部下坠感。肝脏可轻度肿大。 四、其他少见之表现 ①骨质破坏:发生率29%,X线改变主要为溶骨性损害,也有类似多发性骨髓瘤的穿凿样改变。②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尸检脑膜白血病发生率20-50%,但在慢性期临床确诊却很少,急变期发生率为 3.5-6.9%。③门脉高压症:认为是肝窦浸润后造成的门脉血流阻力增加引起的,可有食道静脉曲张、呕吐、黄疸、腹水等表现。④白细胞淤滞:白细胞>50×109常常发生血管内淤积,>200×109/L 者几乎均可出现。可有阴茎持续性勃起、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之表现。⑤骨髓纤维化:是CML急性变的信号,是预后不良的指征。有广泛骨髓纤维化的CML病人,对化疗药物耐受性差,常可导致严重骨髓抑制。⑥嗜硷粒细胞增多和高组织胺血症;可表现有气喘、荨麻疹、皮肤搔痒、神经性水肿、腹泻、胃酸分泌增高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①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常在50×109/L以上。半数患者在100-400×109/L,少数可达1000×109/L, 极少数<50×109/L。血片中的中性晚幼粒、中性中幼粒及杆状核占大多数。原粒及早幼粒常<10%。嗜硷粒细胞比例增高,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常常减低或阴性。②血小板常增多,可高达1000×1012/L。③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正常或增高,也可轻度减低。网织红细胞多有增高。血片中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见有核红细胞、异形红细胞,嗜多染及点彩红细胞,但无泪滴状红细胞。 二、骨髓象 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红比例高达10-50∶1,分类计数与血象相近似。晚期作骨髓活检可有纤维组织增多。 三、染色体检查 约90%以上CML患者有一种异常染色体,即第22 号染色体的一条长臂缺失,缺失部分易位到9号染色体之一长臂末端。即t(9q+,22q -)。缺失长臂的22号染色体称为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Ph'染色体还可见于患者的其他系列细胞(如幼红细胞、巨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等)Ph'染色体阴性患者的预后比阳性者差。 四、生化检查 (一)血清维生素B12和B12结合力显著增高(可为正常人的15倍),是由于成熟粒细胞含有B12结合蛋白(转钴胺蛋白),CML患者的粒细胞破碎和分解,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常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常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95%以上的患者具有Ph 染色体,所有的CML都有BCR和ABL1基因重排。 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85%~90%,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TKI一线治疗CML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亦成为CML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选择。TKI 治疗获得持续稳定的深度分子学反应超过2年以上的患者,部分能够获得长期的无治疗缓解(TFR,treatment free remission,),即功能性治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曾经是CML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供者来源、患者年龄、移植相关风险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应用,逐步成为TKI治疗失败或不耐受后的二线甚至三线治疗选择。在CML 的治疗中应该在详细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后,向其推荐优先治疗药物选择,参考患者的治疗意愿,进行下一步治疗。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CML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发病率约为(1.6~2)/10万人。我国年发病率为(0.36~0.55)/10万人。随着年龄增加,CML发病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美国低于20岁人群年发病率大约0.2/10万,80~90岁人群年发生率增加至10/10万,中位发病年龄67岁;欧洲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中国CML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中位发病年龄45~50岁。CML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较为公认的因素是电离辐射,暴露于辐射的人群有较高的CML发病率。没有证据表明其他因素与CML的相关性。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CML起病缓慢,其自然病程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70%患者是在症状出现之后方去就诊并得以诊断。部分患者在体检或其他原因检验血细胞计数时才发现血液异常。90-95%的患者初诊时为慢性期。 慢性期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和脾脏肿大相关的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消瘦、萎靡不适、纳差、早饱感、左上腹或腹部的疼痛不适等。早期一般无出血症状,后期约有30%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视网膜出血等。女性可有月经过多。颅内出血少见。出血原因与血小板减低(少见)或血小板功能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摘要】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aemia,cmml)是一种慢性髓系白血病。发病率约为1~2/100 000/年,多数在60岁以后发病,男女发病比例约1.5~3:1。具体病因不明。没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感染、出血、疲乏、体重减轻、盗汗等,约半数病人有肝脾肿大。cmml患者中位生存期约20个月,生存期可能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分类诊断治疗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是临床上很少见的一种血液病,其临床表现、生存期、血常规检查具有多样性。近些年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认识几度产生变化。现将cmml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介绍如下。 3 临床表现发病率约为1~2/100 000/年,男女发病比例约1.5~3:1,多数病人在50岁以上发病,60岁以上发病者约占75%。主要表现为两组症状,即与骨髓病态造血相关的症状及与骨髓增殖相关的症状。病人因骨髓增生异常而发生血细胞减少可表现为乏力、心悸、苍白、低热、感染或出血等。表现在骨髓增殖性上的特点如:异常单核细胞增生,且这种细胞有浸润的特征,如皮肤、腺体、齿龈、骨等髓外浸润,淋巴结、肝脾肿大,甚至巨脾。有作者报道[5]24例患者中,50%病人出现肝大,45.8%出现脾肿大,20.8%出现淋巴结受累。根据cmml的特点,可以将cmml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性变期。慢性期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无症状或仅有低热、乏力等,少见肝脾淋巴结肿大。进入加速期后病情进展迅速,尤其是单核细胞明显增多者,病情极重,多在急性变之前即死于出血、感染或脏器衰竭。也有缺乏加速期而从慢性期转为急性变者。 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具有多样性。常常表现为贫血和白细胞增高,主要是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高,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数&10×109/l,可出现幼稚单核细胞。粒细胞常出现成熟粒细胞增多,有或无粒系发育异常,可见未成熟的粒细胞。部分病人也可以出现粒细胞减少。多数患者血小板降低,但也有部分病人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骨髓穿刺检查,增生程度相差较大,多数为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也有增生低下者。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多&5%,原幼单核细胞也&5%,但二者之和<20%。红系及巨核系增生减低。三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其中红系的典型表现为巨幼样变、核碎裂、花瓣样核、多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粒系病态造血表现为颗粒减少、核分叶过少(p h畸形)、胞浆中出现空泡等,颗粒过多作为一种病态表现,特异性较差。巨核系典型的病态造血为小巨核细胞、淋巴样巨核细胞、单圆核巨核细胞、多圆核巨核细胞。血浆和尿溶菌酶含量是几乎总高的。这种溶菌酶是由单核细胞分泌的,并与单核细胞在体内的数量成正比。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巨噬细胞合称为组织细胞系统,均源自骨髓,由骨髓原单核细胞发育而来。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分两型,即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粒-单或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单或M5)。 在急粒-单时,两系列细胞均源于同一多能干细胞,其时单核细胞可能经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演化而来,故临床表现与急粒类似。 急单的同义名有:组织单核细胞白血病(histiomonocytic leukemia)、白血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leukemia reticuloendotheliosis)、原单核细胞白血病(monoblastic leukemia)和Schilling 型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由Resehard和Schilling-Torgan于1913年首先描述。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游走性的网状巨噬细胞肿瘤。 流行病学 相关疾病1 高溶菌酶血症、溶菌酶尿症、肝性脑病、肺水肿、结膜炎、硬性结节、脓疱疹、剥脱性皮炎、胃肠道溃疡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临床表现1 (一)症状体征 除一般急性白血病的表现外,尚有下列特点 1、齿龈肿胀、肥厚、出血、溃疡与坏死,而口腔与咽喉的糜烂和溃疡也很常见。 2、皮肤的白血性浸润较其他急性型明显,呈大小不等的斑丘疹甚或融合成块。此外,硬性结节、脓疱疹和剥脱性皮炎也很常见。 3、颈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可能与易发坏死性口腔炎有关。肝、脾肿大的频率与程度比急淋为低,但比急粒高。关节肿痛也较多见。 4、由于多数患者伴高溶菌酶血症和溶菌酶尿症,后者自肾脏排泄而致肾负荷过度,故急性肾功能衰竭较其他急性型为多。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幼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幼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周剑峰综述竺晓凡审校*1 【摘要】幼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儿童少见类型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RAS传导通路异常激活有关。唯一可能治愈该疾病的办法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本文就JMML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幼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 幼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是一种儿童少见类型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1953年Cooke首先以幼年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JCML)的名称报道此病。1994年国际儿童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工作组建议将此病统一命名为JMML,更准确的描述了这种恶性髓系疾病,与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区分开来。2008年WTO分型将本病归为MDS/MPD 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低、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以及贫血、感染、皮肤粘膜浸润等,骨髓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但原始细胞<20%。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办法就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近年有关JMML的发病机制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现将JMML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1.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超过95%的患儿在诊断时年龄小于4岁,其中60%小于2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1. 4~2 .5:1。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不适、咳嗽、腹胀,此外,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也常见。体格检查可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是常见且重要的特征,见于半数以上的患儿,表现为斑丘疹(常见于面部),黄色瘤,牛奶咖啡斑等[2]。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Ph 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 ×109/L、骨髓原始细胞<20%、HBF(hemoglobin F)增高、外周血涂片能见到幼稚细胞等等。虽然大部分JMML患儿有上述临床表现,但Urs L等报告了7例以其它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的JMML病例[3],其中有以顽固腹泻、骨筋膜炎、咽炎为首发症状的,还有以发热、胃肠炎为首发症状的,但都伴有外周血细胞计数升高及单核 1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