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徽商情况

明清徽商情况

明清徽商情况
明清徽商情况

明清徽商情况

明清徽商

新华网安徽频道2003-09-10 17:35

明清时期,寓居杭州的徽州商人活跃于商品流通领域,一方面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则对杭州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明清时期的杭州与苏州并称为江南二大都会。以杭州为中心,把太湖南端的杭嘉湖平原以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联系起来。浙江各地的商品通向杭州,通过大运河把它输送到国内各

地。“杭州物产之富,……商贾货财之聚,为列郡雄”。“舟行水塞,车马陆填,百货之委,商贾贸迁。”而杭州的市场,正如聂心汤所云:“五方辅辏,无窳不售,盖物盛所聚,何必自其地产哉!“来自全省各地的主要商品有:“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波之海错,处之磁,严之漆,衢之桔,温之漆器,金(华)之酒,皆以地得名。”正如《(万历)歙志》卷十《货殖》所说,杭州是与两京、广州等并列的全国大都会之一,而苏、扬、临清等则列为次等都会。明宣德间全国仅有七处抄关,杭州北新关即为其一,税额超过扬州。

杭州又是丝织、棉布、锡箔等手工业生产中心之一,丝绸产品深受国内外的欢迎,“茧丝棉聍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北方宣化、江西铅山、西南诸省都有杭丝绸产品出售或专售杭绸的商店。日本人所用棉布有来自杭州附近长安镇所产者。“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西武林造也”。市场十分广阔。运河是交通命脉之一,它以杭州为起点直达北京,沿途的苏州、无锡、扬州、临清、天津等城市,都与杭州发生商品交换关系。杭州又是一个商业城市,“郡城内外列肆几四十里,无枳尺瓯脱,若穷天磬地,无不有也”,“行民多半商贾。”同时杭州又是一个对外贸易港口(含乍浦),明中叶赵子明与明末请初郑成功均由此将丝织品用船舨销到日本等地。想这样一个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大城市,自然会吸引着各地商人来此经商,“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著名的徽商自然就近顺着新安江大批来到杭州经商,杭州遂成为徽商从事海内外贸易的重要据点之一。

明清时期,徽州从商的人已是很多,通都大邑几乎无处不有徽商的足迹。杭徽为毗邻州府,仅隔一天目山,水路可沿新安江直达杭城,往来便利。从地理上看,杭徽关系素称密切,明徽人黄汴著有《天下水陆路程》,其卷七第37《休宁县至杭州府水路》云:由休宁县出发至杭州水路总计730里。《新刻士商要览——天下水陆行程图》(天启丙演(162

6)金声叙,珍藏抄本),共计天下水陆

行程100条,其中有8条以徽州为出发点,从徽州至杭州计600里。此为很珍贵的地理、交通线路图书,记载路程十分详细。

综上所述,杭州为丝织手工业的著名城市可,明清时期已成为全国大都会之一,人口稠密,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交通便利,“四方之商贾咸辅辏焉。”因此,离杭州很近的徽商把它作为经商发财的重要据点,是很自然的。

二、徽商在杭州的主要经营行业是:

1、盐业

两浙是全国著名盐场,浙盐贩销到各地。“五乡贾者,首者鱼盐,次布帛,贩缯则中贾耳。”徽商许光禄“用盐,贾武林。”朱介夫,“父性山,盐客武林。”吴钕拙,“其盐贾,三岁一更,则又徒钱塘。”汪道昆的先世,“自大父沆贾始宗盐,……世大父……徒武林,业起。”程长公,“以盐贾浙江。”江终幕,初从兄在钱塘为下贾,后经商青齐梁宋等地,发财后,“归而治盐钱塘。”叶道传曾官至户部云南司员外郎,后辞官,客籍仁和,“隐盐业中。”也有盐商富了,声望提高,任祭酒。如程长公,“浙贾盐,……为诸贾人祭酒。”盐商在杭州聚居于贺衢,另有“徽州弄”,“地滨大河而

近盐桥,有徽州盐商居此。”

2、木业

徽州盛产木材,冬时砍木,待夏时河水泛涨,“寄一线于波涛巨浪中”,至浙贩卖,获利颇巨。其线路,“出浙江省,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顺流西下,为力甚易。”如

“黄义刚,字养浩,……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叶明绣,“尝购木钱塘。”浙江严州府也是一个盛产木材的地方,靠近徽州,徽商也插手于严州的木材买卖活动。开化县“民间惟栽杉木为生,三四十年一伐,谓之拼山。”由于资金过大,非开化商人力所胜任,唯赖资金雄厚的徽商,“当杉利盛时,岁不下十万,已故户逋赋,然必仰给予徽人之拼木盈,而吴下之行货勿滞也。”

3、典当业

徽商经营典当与晋商齐名,尤以休宁商人为最著,“治典者亦惟休称能,凡典肆无不有休人者,以专业易精也。”小说《浍园》写过一个名叫小韩的徽商典当的故事,“广开典铺,纵畜少艾,遂为杭州富人。”也有徽商在杭属塘栖镇上从事典当活动。在嘉兴一带经营典当就更多,“新安大贾与有力之家,……每以质库居积自润。”

4、米粮业

杭嘉湖一带入名以来,由于广植桑棉等经济作物,变成缺粮区,每年需从湖广等地贩运许多粮食。徽州多山少田,也是缺粮区,而徽州的粮食过去是从杭州转贩过去。据《休宁

赋役管解全书》记载,“徽郡仰给江浙,…….屯溪系一运销徽州六邑粮米总市,

商牙凑集,米船络绎。”另锯《抚吴缴略》所记:“率由长江从镇江进口达杭过坝,由钱塘抵徽。”在杭徽米粮贩销中,徽商从事米粮业者亦众。万历间江浙缺粮打饥,“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徽商金某,在“浙涝田苗浸,或有窃高田苗种之,相争无几”时,遂购苗于“他郡归以遗争者。众大惭,乃止。“从以上二例可见,徽州米商几乎垄断了江浙杭粮食市场,而财力充足的徽州粮商,大都是从远方购粮以济浙粮之乏的。

5、饮食业

徽商除了经营大宗商业项目以外,对绳头小利的行业,如饮食茶馆业也不漠视。杭州为旅游胜地,游客不绝于途,饮食小吃也必不可少。在杭

州城内有“徽州馆店“,所卖为颇具徽州风味的”小碗面“,每碗十八文,”上加肉片蛋皮虾仁等物,碗大味鲜,量浅者可以抵一顿饭矣。亦有素面店,小碗每十文,加上素丝点心,净素小菜面汤个二文。“

素称:五杭:(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特产之一的杭剪“惟张小泉一家而已“。而张小泉始祖也是徽商,其祖张思家从黟县来杭,在城隍山下大井巷开一爿张大隆剪刀店。由于嵌钢技术精良,改革了过去锻打生铁成钢锋的工艺,该用嵌钢,然后选用质地细腻的镇江泥磨制刀剪,使剪刀锋利无比,赢得声誉。后传艺于其子张小泉,遂成为杭州名特产。乾隆时,张小泉剪刀曾擅名全国。

6、长途贩运业

丝绸棉布多产于江南,苏杭为丝绸之府。全国各地都需棉、布、丝、绸。虽然经营棉布丝绸需较多资金,但此类商品轻便可以寄远,不易变质,所以徽商大多染指其间。小说《石点头》卷八《贪婪汗住院买风流》就写道:“却说哪个徽州姓汪的富商,在苏杭收买几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去发卖,来到荆州。“另一个侨居于钱塘后为盐商吴女拙,初亦”以贩缯起博平“徽商汪社生,则小本经营棉布买卖。”余正《癸已存稿》卷十五中记载一个徽人胡詹中,曾以杭州为据点贩卖盐、绢、茶而获利,后做玉器生意而折本。《海运新志》中也记载有徽商参加海上长途贩运“纸张布匹“,一直贩卖到了东一带。

7、海外贸易业

杭州是一个港口城市,外港乍浦直通海外各国,徽商也热衷于杭州的海外贸易。如明代倭寇首领汪直、许栋,都先后经商后论为倭寇。万历三十七年浙江查获赵子命、沈云凤织造哈蜊斑缎私通暹罗、吕宋事件,其中就有徽商参与其事。徽商许二(栋)锯浙之双屿为剿,以杭州

商品贩卖日本获大利,其“兴贩之徒,纷错于苏杭。……杭诚歇客之家,贪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之打点护送……及布帛

丝绵油麻酒米等物,无不资送接济。“(《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明末距皮岛经营与朝鲜贸易的毛文龙,原系钱塘人,所招集的商人中也有”徽州朱相公“等人(《东江始末》)。徽商程钕概曾在浙江经营海外贸易,”逾瓯越至闽海,历漳泉,蕃舟贸易而返。“(程嘉燧《松园偈庵集》卷下《故处士程君墓志铭》)。

8、徽商参与生产,使自身兼具产业资本的性质。徽商除了从事商品交换活动外,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到直接参与商品生产过程,可获巨利。据明人胡元敬云:“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数渊。开典顿米、贸丝开车者,

拼辏辐辏,望之莫不称为财赋之地。”所谓“开车”者,即是徽商把资金投资于丝织业,添置织机从事于丝织,这是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一种形式,表露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综上所述,徽商积极参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动,在组织商品流通的过程中,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财力,把商品输送到国内外各地。这对刺激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杭州与各地的经济联系,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徽商开始注意渗入中小市镇中去,并开始投资于有发展前途的丝织业商品生产,使自身兼具产业资本的性质,这在当时来说是一进步现象。

三、徽商活跃于全国各大城市,“徽之富民尽家于仪(真)、扬(州)、苏、松、淮安、杭、湖诸郡。“他们之所以能在各地站住脚,是由个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徽商大都具有一定文化,能适应环境并发展其事业。徽州素为文献之邦,是一个有悠久文化的地方,素有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徽商不仅具有较丰富的商业知识,而且还有较丰富的地理等方面知识,他们较早地从环境熏陶了从商求富的观念,不同于一般商人。如徽商张翰,”淹负经史,……为士林所推崇。……(后)修故(商)业而息之,资日以饶。“又如汪道昆的祖辈,也都是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商人。

有了文化易于接受新事物,有了知识则善于从各个方面去熟悉商务。《(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中曾指出徽商不同于一般商人的地方,

即:“善识低仰,时取于,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倍厚。“清人也指出:”黟人近始学远游,亦知权低昂时取予,岁收贾利,然其家居务俭啬,与贫瘠者等。“明清以来,徽人素不以商为末业,认为它是有”心计“者才可以为之。如江终慕,”翁生三岁而父卒,依兄奉母吴以居

。时家祚中落,茕然无以生也。翁年十二三,即从兄屠酤里中。稍长,从兄如钱塘。其在钱塘,日坐肆中,售米盐杂物,兄弟服勤如初。而母甘旨常苦不克,翁乃

叹曰:“丈夫当观变,察低昂,立致富贵耳,安能久为琐琐乎。遂辞其兄,北游青、齐、梁、宋间逐什一之利。久之夏还钱塘,时已侠重资伟大贾。”他就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商人。

其次,徽商具有不怕艰苦,无远而不届,无微而不至的求实精神。《(万历)歙志》云:“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这真实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的描写,生动地刻划了徽商从商生财之道。第三,恪守商业条规,有较好的商业道德。“唯利是图”、“贪财轻义”或“见利忘义”是一般商人的本质,徽商也难完全脱其臼,但有些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徽商,他们则注意恪守商业条规。如歙县王友权,“客居钱塘,悉友名硕,与人交易,不较小利,故江湖推重。”鲍直润,“贸易不占小利,或以为言,大父曰:‘利者人所同欲,必

使彼无图,虽招之将不来矣’。缓急无所峙,所失滋多,非善贾之道地。人服其远见。尚志公晚年,事皆委任焉。”

第四,慷既好施,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能与侨寓地居民建立和睦邻里关系。如,徽盐商汪廷俊,“慷慨好施,以缓急告之者靡不应。康熙中,浙遭闽变,道路流离,廷俊首先创捐,收赎子女,务使完聚。交友诚信,遇人过则情恕理遣。同舍生窃其金而去者,廷俊知其名,绝口不扬。时咸谓陈太邱之盛德,王彦方之长厚,兼而有之。“汪尚广,”客武林时,开商籍,浚远河,立义仓,修道路。“有如程绍文,”偕汪文演、吴云风,建崇文书院。“

第五,徽商善于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形成地方商人集团。随着徽商在杭州侨寓人数的增加,他们携亲带友,居住在一起。如在钱塘江畔就有一个徽州塘,此既“徽商登岸之所,即所谓徽州塘也“。他们还热衷于置义产、办会馆、公所/如叶道传,”创建宗祠于虎跑大路旁圣安山下,捐置盐券巨额,作为义庄,族党感德。“在候潮门外有”徽国文公祠,即徽商木业公所也,乾隆间创自婺源江扬言先生。“在塘栖镇上也有新安会馆。这些会馆、公所具有同业行会兼同乡会性质,借以团结徽人,保护同乡同业的利益。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摘要: 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纵观历史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其兴起于衰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应该从中吸取该有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原因探析 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 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 徽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反而适于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此外,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从主观上来说,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自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人们关注;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人对仕途的渴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人唯有从事经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此外,徽州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土地这一手段很难满足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之需,经营商业便成为他们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地租大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此外,徽人乡土宗族观念较重,不仅要依靠经商投资族人教育,

论徽商与晋商的异同

论徽商与晋商的异同 摘要:晋商、徽商,都从盐市场开始发展,逐步的扩大,影响到更多的行业中,例如丝绸业、铁制品等等,渐渐的在商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两个地方商帮,甚至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上。这两大活跃于商界几百年的商帮,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信奉诚信经营这一原则,但是在很多领域例如经营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徽商晋商诚信异同 晋商兴起于明初,即14世纪中叶,因北方边塞大量驻军,明王朝实施“开中法”而兴起。徽商则是明弘治5年(1492年),明王朝因“开中法”法行弊随,改“开中”为“折色”,商人以银两换取盐引后贩盐,徽商以地缘近两淮盐场集散地——扬州,在两淮大显身手,而兴起于商界。随着不断地发展壮大,徽商与晋商,逐渐成为了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两大地方商人集团,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诸多显著不同。 在各式各样的经营之道中,徽商与晋商都有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传统文化作为立身之本,从贾之源,共同信奉“诚信为本,义中求利”。把儒家崇尚的“诚信”看得比金钱更宝贵,大都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商业信誉,由此获得顾客的充分信赖,他们将诚信作为商业兴旺发达的保证。把诚信不欺认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商业信誉高于一切。他们吸取了儒、法、兵、道诸家文化的良性影响,创出具有传统文化的货殖文化,这一文化在明清晋商、徽商身上更集中更典型地体现出来,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商人经营理念的价值导向作用。其次,晋商、徽商都与封建政治势力有着结托关系,商业势力消长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在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下,晋商、徽商这些依附在这些势力的商帮,都面临着一面被封建势力的剥削,一面又受到其保护的情形,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商人经济地位动摇和政治上的懦弱,因而也就避免不了与封建社会同枯共衰的命运。 但是同时,两者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徽商突出尊奉乡人朱熹,他所制定的“家典”、“族规”,为徽商所遵循,因而,理学观念在徽商中影响极大,有“儒风独茂”之称。朱熹作为儒家思想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得到了明清政府的推崇,作为上层建筑思想来加以提倡和发扬,要求被统治者普遍尊崇。他们以儒商著称,“贾而好儒”、“先贾后儒”、“先儒后贾”、“亦儒亦贾”,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终极目标,而经商致富只不过是手段而已。他们在经商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去人欲、存天理”等宗法理念,颇有几分现代儒商之风范。他们甚至将祠堂修建在经商之地,会馆之中,通过参拜祀典来达到“儒商相通之目的”。晋商虽然也尊崇儒术,这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是

明清徽商与汉口

收稿日期:20050901 作者简介:江 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主要研究方向:南方经济开发。 明清徽商与汉口 江 丽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 摘 要:明清时期汉口凭着它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的/纲盐0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大批徽 商到此经商。徽商在汉口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盐、茶、典当、米粮等行业尤为活跃。徽商促进了汉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对提高汉口的知名度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徽商;汉口;明清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6)01011204 明清时期,素有/九省通衢0之称的汉口造就了/商贾云集,五方杂居0[1]的天下名镇。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商人,其中徽商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人数之多,经营行业之广,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影响之大,是其他商帮所无法比拟的。本文试从吸引徽商来汉的原因、徽商在汉的经营行业以及社会影响三方面,对明清时期汉口的徽商略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一 明清时期,汉口荟萃了全国各地来的商贾,而其中的徽商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口盐商中,徽州人的势力最大。对此,胡适先生曾说/汉口一镇是绩溪胡氏一族开辟,,汉口虽由吾族开辟,而后来亦不限于北乡0[2]。这是说,汉口市场的繁荣,最先是由绩溪的胡氏所开辟的,徽州各邑的商人是继绩溪胡氏之后才来到汉口经商的。过去的汉口流传着这么一句童谣:/哪怕你湖北人刁,徽州人要买断汉口的腰0 [3] ,就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明清时期吸引徽商在汉经商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因素较多,但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汉口优越的地理条件。 汉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各地的商人。首先归于汉口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汉口位居长江、汉水交汇处,面水临江,兼长江、汉水之利,长江、汉水又连接众多的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网,在全国商业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汉口很快成为长江沿线城镇商业贩运的中转站。此外,洞庭湖水系沿岸城镇和鄱 阳湖水系沿岸城镇的商业都与汉口密切关联,通过这两大水系,汉口又与两广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由于汉水航路畅通,联系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都很方便,这些地区的商品也大多通过汉水于汉口集散。其次是汉口四通八达的陆运条件。明清时期汉口通往各地的驿道不断发展。淮南的盐,四川、鄂西北、湘西、黔东的竹木,安徽、江苏、湖北各地区和湖南、江浙的纺织品,汉水流域的棉花,湖南、四川、江西、安徽及鄂南山地的茶叶,湖南、四川、陕西汉中、汉水流域和湖北的粮食,都集聚汉口,通过汉口再转运分销到全国各地。此外,来自各地的桐油、药材、瓷器、果品、木耳、生漆等商品,也在汉口集散。再次,徽州与湖北相邻,距离近,语言容易沟通,也吸引着徽商到此经营。 第二、明清时期/纲盐0政策。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颁布/纲法0,食盐改由商人运销(称为/纲盐0),运销湖广的淮盐也以汉口为转运口岸。作为长江中游淮盐的最大集散地,汉口成了大批盐商、运丁聚居之地。由于两淮盐务主要是由徽商把持,汉口的盐商也大多属于徽商,所以徽商每年要把大批盐引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运往淮盐行销总岸汉口,然后由此再向各地转运。经过转运,盐价也是层层加码,扶摇直上,吸引了不少坐商行贾聚集汉口。淮盐的大额转运,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人集中、物资集散、贸易频繁,使汉口成为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的新的贸易中心,更是吸引了不少商人。 112

徽商特征分析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其基本特征乃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 一、宗族特征明显 徽商活动的宗族特征十分明显,他们利用宗族和乡党势力,扩大资本,垄断市场,立足两淮盐业,实行“月折”制度(就是按月补助财力消乏的盐商及其子孙的制度),建立商业会馆,使这支劲旅活跃商界数百年而不衰。 二、贾而好游 爱读书的徽商,既爱读案头之书,亦爱读案外之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徽商,雅好旅游,在游历祖国的名胜古迹、秀丽河山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行万里路”如同“读万卷书”的宗旨。如谱中记载绩溪商人章必泰:“性嗜学,喜吟咏,隐于贾,往来吴越间,凡名山胜迹无不游览,兴至辄吟诗以纪其事。”查阅统宗会谱与西关谱有无异同,并录艺文之未备者以归,详见所撰闽游纪事。”身为一代儒商的章必泰,不仅心系家乡文化教育的发展,更是追求高尚的精神财富。在游历中撰成《闽游纪事》篇。“寄情于江湖”的必泰把游历中的审美享受当作人生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必泰之所以成为“儒商”不仅因为其具备了儒雅的学者风度,更是在游览名山胜迹中通过美的洗礼,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正是这种高尚的审美品格,构成了儒商之“儒”的基本要素,也铸成了徽商“贾而好游”的时代特征。 三、遍布全国 徽商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强盛,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 四、经营品种广泛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县人多盐商,绩溪人多菜馆业,休宁人多典当商,祁门、黟县人以经营布匹、杂货为多。 徽商除了从事多种商业和贩运行业外,还直接办产业。休宁商人朱云沾在福建开采铁矿,歙县商人阮弼在芜湖开设染纸厂,他们边生产边贩卖,合工商于一身。徽商经营多取批发和长途贩运。徽商在经营中注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注重市场行情,实行灵活经营。有一业为主兼营它业的;有根据不同行情、季节变换经营项目的。 五、资本雄厚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万两。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

(完整版)浙商的发展历程

浙商简介 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实业家的集合,是一个较为新近的称法(1999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经济生活报》(《今日早报》前身)开出了一个名为“浙商名流系列访谈”的专栏,这是具有当代内涵的“浙商”概念的首次提出) 从古至今,浙江商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今在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现象”已经被写入多地教科书,越来越多的媒体对浙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给予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对浙江的发展给予关注。 浙商特点:“舍得”、“和气”、“共赢”、“低调”、“敢闯”。 浙商简史 浙江的商业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工商业活动自古就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在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商人居“四民”末位的传统社会,较之于大多数兄弟省市,浙江的商业和商人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依旧突出。浙江工商业活动的历史传承和脉络完整清晰。隋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得杭州成为江南物资的集散中心。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一带成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也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励精图治使得浙江在两宋后富甲东南。宋元时期,浙江凭借发达的桑蚕丝织业和优良的海港资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出发点和腹地。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浙江商人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中坚之一,为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浙江商人活跃于国内外商界,目前为中国国内除台商之外最活跃的商帮,为各地的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注入了活力。 浙商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影响 早在六七千年前,浙江先民就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至春秋时期,浙江又孕育了古越文化,被封为“中华商圣”的范蠡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他从国富民强的角度强调了农商并重的主张。 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文化大规模南迁,浙江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到了明清时期,浙江更是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辈出,且这些人多为当时引领全国学术的翘楚。浙江特殊的环境孕育了其重商的文化,浙东学派主张“工商皆本”、“义利兼容”、“国家不可病商以滋弱”,这些通商惠工、经世致用以及士农工商平等的思想观念,在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环境下,促进了浙东地区民间自主工商业活动的孕育和成长,成为浙商文化的源头活水。 浙江较为著名的区域性商人团体 宁波商帮 宁波商帮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它以上海为活动基地,在京、津、汉有很大影响力,且波及全国及世界各地。宁波商帮活跃于工商界,尤其在航运、金融领域颇有影响。 宁波商帮对清末大上海的崛起和二战后香港的繁荣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也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如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第一家中资机器厂等等,都是宁波商人所创办。 宁波商帮不仅历史悠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是唯一一个实现了集团性或整体性近现代化转型的传统商帮。 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主要指历史上今浙江境内金华、丽水、衢州地区商人的集合,因其中以龙游商人人数最多,且经营手段最为高明,活动范围最广,资本最为雄厚,故得名“龙游商帮”,其商人主要经营珠宝业、造纸业、屯垦业、印书业、贩书业,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均有开展商业活动。明万历年间,龙游商帮与晋商、徽商及江右商人在商场上角逐,称雄一时,故有“遍地龙游”之谚。 龙游商帮崛起于南宋时期,鼎盛于明朝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后,衰弱于清光绪以后。 南浔商帮 南浔商帮是继徽商、晋商之后,在近代中国涌现的,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商人群体。与潮州帮、宁波帮在同时涌现,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徽商、晋商的概况比较与启示

中国商帮期末论文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徐德云

我国古代徽商、晋商的概况比较与启示 一、徽商与晋商 1.徽商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2.晋商 晋商,指的就是山西商人,从明朝初发迹至民国初年没落,历经五百年;在没有飞机、电话、计算机网络的年代,晋商的马车与骆驼队伍开辟出中国的盐路、茶路。他们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南起武夷山,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经西伯利亚通往圣彼得堡、欧洲的茶叶商路。这也是继古代丝路没落后,新兴起的另一条国际商路。 二、徽商精神与晋商精神 1.徽商精神 1.1 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1.2 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穷困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他们一般以小本起家,闯荡商海。许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1.3度势趋时的竞争精神。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活跃于市场的徽商必须时时细心预测市场,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商品种类的盈虚和供求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去选择所经销的商品,并且能够使经营时间、地点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灵活机变。 1.4 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 徽商的和协精神不仅表现在家族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 1.5 惠而不费的勤俭精神。

浅谈徽商衰落的原因

浅谈徽商衰落的原因 09人文教育练月群 0911306115 摘要: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孕育了徽州商人,作为一个商业集团,明清时期在中国商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本文就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解释徽商的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徽商,衰落,历史地理 徽商,是古徽州一府六县自宋以来先后走出大山,在本土和海内甚至海上所到之地经商做生意的所有"徽州朝奉"的统称。历史的徽商,时间涵盖宋以来直至民国; 地域包括一府六县以及周边民众之为商者,也还包括在徽州本土之外的徽人经商者。“徽商”是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而复杂、主要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晋商、粤商、龙游商等等而言的一个特定人物群体。 清道光以降,主宰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徽商衰落,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研。徽商之所以衰落,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清政府盐业政策的调整,由纲法改为票法,徽商主体盐商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战乱又给了徽商沉重的打击,徽商多年积累起来的资本被掠夺一空,甚至身家性命也受到伤害,使得徽商的元气大伤。从主观原因来看,徽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生产方式和经营念落后,没有完成角色转换,没有实现从封建商人向资本家的嬗变。原因有: 一、徽州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为徽商的初步兴起,提供了进行商

品生产的可能性,而从事大规模流通交换的预演,也为后来徽商在长江三角洲取得经商的成功了历史条件"徽商的“兴”与“盛”,是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历史地理学人地系理论认为, 即便是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呈现的现象会有相同性,也会有差异性"徽商的起源时间,尽管有东晋说!唐宋说!明代中叶说等多家论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研究者都肯定徽州的历史然地理环境为徽州商人从事基于乡土资源的初期商品的加工!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徽州人从商成俗的养成,有赖于自然环境与其自身生存需要的互动"基于这样的因素考虑,当我们看到徽州府志中如明朝嘉靖《徽州府志》“以故中家而下,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及康熙《徽州府志》“天下之民寄命于农, 民寄之商”等反映徽州人忙于从商类历史记载时,有了对一个历史时期地理环与地域人群活动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解读明清时期徽州府!县方志中关于山地产!交换!徽人从贾比例高的记载。 二, 徽州辖属六县,虽然同属一府,但各县地理特征又有差异。如屯溪山谷盆地与绩溪!祁门即有明显差别。地势地形相异, 出产的产品也各有不同。山壤阻隔形成的小区域特产的差异性,使手工业产品加工的互相补充和产品的交换成必然之势。徽州境内水系发达, 主要的水系新安江及其支流, 与辖属六邑可舟揖相通, 这为徽州本土的手工业品交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不仅仅是徽州本土商品交换交通条件优越,由委水与都阳湖相通, 由秋浦河!青弋江与长江相接

徽商的特点

徽商的特点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从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徽商文化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从商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最佳教材。 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人之多。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强盛,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在湖北汉口,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而且,还在江滨建设有“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之用。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帮,雄居广大市场。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呢?研究徽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时,人们就会发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经营理念。 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县人多盐商,绩溪人多菜馆业,休宁人多典当商,祁门、黟县人以经营布匹、杂货为多。 徽商除了从事多种商业和贩运行业外,还直接办产业。休宁商人朱云沾在福建开采铁矿,歙县商人阮弼在芜湖开设染纸厂,他们边生产边贩卖,合工商于一身。徽商经营多取批发和长途贩运。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一些富商巨贾,还委有代理人和副手。徽商还使用奴仆营商,休宁人程廷灏曾驱僮奴数十人,行贾四方。徽商在经营中注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注重市场行情,实行灵活经营。有一业为主兼营它业的;有根据不同行情、季节变换经营项目的。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他们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享有官爵的特权。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业,就督促子弟应试为

晋商与徽商的异同比较

晋商、徽商与马格里布商人信用机制的比较异同与启示 1.晋商的信用机制 晋商活动范围广阔,影响深远,不仅风光与我国明清时代也为现代人称奇。时至今日,诸多学者都已明确指出良好的信用是保证晋商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源动力。那么,是何种机制塑造并维持了晋商的诚信形象? 晋商信用机制的核心在于内部建设和法律保护。晋商以制度立信,有严格的近乎苛刻选人用人制度和系统的商帮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在晋商东家(出资人)从属下的掌柜(经营者)和伙计(职员)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良好的商人素质和诚信理念。此外,晋商和官府有着密切的关系,用以寻求商业特权以及律法的保护。在以自身信用建设为基础,辅以第三方法律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口碑。 2.徽商的信用机制 微商的时代和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晋商比较接近,微商起源于唐末,兴盛于宋明以及清初,其信用机制多建立于第三方法律保护和良好的声誉形象之上。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素有官商、儒商之称。此外,微商市时常仗义疏财,帮助穷苦百姓,从不发灾难财,没有一个微商与灾荒年间恶意提升粮盐价格以赢取暴力。从而建立良好的民间声誉。 从细节来看,并不是所有徽商在商场都很讲信用,但是所有的徽商在民众间的形象都很好。于是,饱读诗书的徽商在其良好的民众形象和他们的特殊身份(官商)的保护下,建立起来优良的信用声誉。 3.马格里布商人的信用机制 马格里布商人从事远距离贸易的特点是:依靠移民各地的马格里布商人作为贸易代理人,非马格里布商人几乎没有可能进入马格里布商圈,这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联盟”。维系着马格里布商人交易合约执行。 马格里布商人挑选合作方及注重对方声誉,但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和外部环境原因,马格里布商人没有去寻求第三方的担保或法律保护,而是根据地缘、亲缘形成的“多边惩罚机制”,一旦有某个贸易代理商出现欺诈行为,整个马格里布商人联盟将对他做出集体性永久和彻底的惩罚。这种独特的内部体制成为维护马格里布商人信用的重要“法律”武器。 4.晋商、徽商与马格里布商人信用机制比较 总体来讲,晋商、徽商与马格里布商人信用的建立和维持都离不开三点,内部制度,外在声誉,法律庇护。然而三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晋商以自身内部人员建设为核心,政府法律为辅助,逐步建立声誉。而徽商显然更注重法律庇护和名声,甚至把自己就变成了法律的执行者。 比较特殊的是马格里布商人,初略看来马格里布商人除了严格的内部制度外没有其他的维护信用方法。然而,其严格的“多边惩罚机制”对于马格里布商人个体来讲就是严格的法律约束。这种制度的出现也足以看出马格里布商人对其群体声誉同样予以重视。 5.启示 过去的一些大商圈的信用机制对今日企业无疑受益良多;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弱点也值得我们注意。比若说晋商,山西票商对外放款全是信用放款,少有抵押。一旦社会动荡,发生经济风潮,面对客户的挤兑,即使想守信用,也无可奈何(晚晴史实)。而马格里布商人建立商业网络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极为有效,其交易成本非常低,但其具有的相对封闭性,造成边际成本非常高,也影响整个商人群落的转型与进一步发展;缺乏扩张性。 对于当今社会来讲,法律的保护在商业中的地位无与伦比,政府对当今信用机制的建设应起到带头作用,要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充分发挥其仲裁、监督、管理、以及解决商业纠纷的能力。企业自身更应该以制度立信为根本,在保证本身信用体质的顺利执行下,还需要以全球化的思维解决局部经营问题,提高自己信守承诺的能力,维护全社会的信用机制。

明清徽商的家庭教育_陶昱

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包括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婺源县六县。徽州地区自明清以来文风昌盛,徽州人民总体文化素质很高。而这离不开“贾而好儒”的徽州商人的大力支持和努力。徽州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精于商业贸易,但与其他区域名商相比,有着一个最大的特点即:“贾而好儒”。徽州商人认为:从事商业活动是谋生的一个手段,但并非终极目的,而“业儒”以光耀门楣才是徽商孜孜以求的目标。因而徽州商人大多博学多才,精通诗文,擅长书画,以致获得“儒商”的美誉。徽商希望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继承他们的传统和家业,并能光宗耀祖,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明清徽商重视教育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 (一)徽州文化传统以及新安理学的发展 徽州地区山多林多,因而相对封闭,较容易形成自身独特的区域文化。西晋末年,特别是唐宋以降,一些中原名门大族纷纷因战乱、任职或自己的偏好等原因大规模南迁,渐渐的汉文化取代了山越文化,徽州地区崇儒重教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徽州商业、医学、建筑、戏剧等都达到了鼎盛。因为有这种很深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氛围,才会人人注重子弟的培养。这种文化环境为徽州发展教育提供了土壤,也是徽商注重教育的思想渊源。 明清时期,政府以程朱理学为官学,徽州理学思想更是大盛,徽州人一切以“朱子论定”为依归,恪守不渝,徽州被称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朱熹也自称“新安朱子”,在徽州更有大批推崇和支持理学思想的学者,这就为徽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徽商经常与这些儒家交流并延请他们做自己子弟的老师,有的学者甚至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二)中国封建社会“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的传统促使徽商极力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和解脱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极力遏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徽州地区山多田少,最初便是出于生存的目的,而逐渐地经商却成了一种传统。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赠程君五十寿序》中写到:“大抵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商以其“徽骆驼”的精神以及儒雅的气质和经商之道,在商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商业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虽然徽州商人“富甲天下”,但仍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卑感。因而,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通过教育得到通往仕途大道的通行证,以光大门楣,实现他们未能如愿的理想。 (三)徽州地区宗法制度严密 明末清初的赵吉士评价徽州地区的宗法制度道,“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家,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家国同构为核心的社会体系,具有很强的宗法色彩,注重家族的维系和延续。徽州地区尤为突出,徽州人十分注重子弟能够光宗耀祖,甚至在族谱中规定,教育子弟要“养正于蒙”,闺门要进行“胎教”,“能言之教”。稍长有“小学之教,大学之教”。光宗耀祖是徽商热心于教育的最原始的动力。 二、徽商的家庭教育 (一)徽商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徽州商人虽然“富甲天下”,善于经营,但他们是特殊的“儒商”。虽然敢于打破传统,毅然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弃儒从贾,但他们还是传统的商人,思想仍被封建儒家思想所禁锢,仍然供奉着儒家所建构的士大夫信条。他们失去了当大儒、走仕途的机会,因而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实现其愿望。休宁县汪太学教育儿子要刻苦学习,夺取功名,“此余未竟之业也;尔小子客一日缓乎!”歙商鲍相庭说过:“富而教不可缓乎也,徒积赀财何益乎!”他们长期在外经商还利用闲暇或书信的方式教育和督促子女学习,歙商凌顺雷,“尝置别业,暇则披览于其中,教诸子以读书为首务。” (二)徽商家庭教育的举措 1.养正于蒙,养教结合 徽州人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应从小开始,甚至认为应从“胎教”开始,徽州人对“养正于蒙”的道理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故而在族谱、家规中反复宣传和强调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休宁古林黄氏宗族在祠规中要求“为父兄者须知子弟之当教,又须知教法之当正,又须知养正之当豫。” 徽州人认为对子女要“养教结合”,养是指对子女的疼爱和照顾,教即是指教育、教导。一方面要为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创造安逸和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和教导子女,缺了这一点他们便认为再有钱,对子女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 2.延请名师,兴办义塾 徽商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不惜千金一掷,延请名师来教育子女和影响子弟。以上讲的鲍柏庭为儿子“延名师买书籍,不惜多金”徽商对于自己的族内的教育亦十分重视。歙县商人余文义设置“义塾以教族人知学者”。祁门商人胡天禄捐置田产使“塾教有赖,学成有资”而且有的宗族还对“资质疑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劝,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但党贫乏子弟。” 3.言传身教,夫唱妇随 徽商虽从商但十分儒雅,注重自己的修养和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教育主要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对子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徽商汪拱年乾,经商三十余年,积累大量财富,但自己节衣缩食,勤俭节约,并告诫诸子不得鲜衣美食。徽商方祥庆一件浣衣穿十余年不换,见里中纨绔子弟,告诫诸子曰:“丈夫生不能自食,窃父兄余焰夸毗乡党,此断椔被文绣者耳!吾不愿汝曹有此行也。” 封建时代蒙养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徽州男子大多在外经商,无暇顾及家庭,“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蒙养教育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徽商妇身上。而徽商妇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令人惊叹的是,深居‘四塞之地’的徽商妇不仅高度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她们还能根据社会现实决定教子内容,并在教子过程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见识。” (三)徽商家庭教育的内容 1.商业教育 徽州地少人多,环境恶劣,不适宜耕种,连年天灾,在这种情况下,徽州人不得已远离故乡,到处以丰富的木材进行交易,最终发展到进行茶叶、盐等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徽州人把经商作为谋生和自立自强的重要手段,所以这种优秀的传统、经验和巨大的家业 明清徽商的家庭教育 □陶昱 (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徽州商人“贾而好儒”,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徽州地区文化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徽州地区浓重的宗法色彩都是徽商重视教育的原因。徽商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商业教育、儒家经典经验和道德教育等,对于今天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徽商徽州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03-045-02 (下转第93页)

明清时期 古代徽商兴盛的原因和其主要特点

明清时期古代徽商兴盛的原因和其主要特点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 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配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 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地动力加上当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重农抑?quot;,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当然,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 徽商的贾而好儒首先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如在黟县古民居村落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从对儒与商的看重。徽商贾而好儒还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选择了一条捐赀买官的道路。

微商的发展历程 (1)

微商发展史 2012年,微信发布的.0版本中更新了朋友圈功能。估计微信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朋友圈功能竟然会成为无数草根创业致富的沃土,成就了无数草根品牌的崛起,并承载了下一个淘宝的厚望。目前,从业界各路的言论看来,2015年势必会成为微商元年。我们就来简单的回顾一下微商的发展史。 野蛮发展的初期 微商主要是囤货在朋友圈发布广告进行售卖。微商初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暴力刷屏,牛皮癣广告图,污染粉丝的视觉。牛皮吹破天,晒单晒截图,晒完豪宅豪车,再晒游艇派对。其实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那些图片多数都是造假的,这样反而会更适得其反。不仅如此,微商模式的产品大多数都是爆款,哪个火卖哪个,哪里人多就往哪挤,在产品上也毫无竞争力。初具雏形的微商 由于微商版本大量进行囤货,导致了层层压货,被库存压得苦不堪言。因此,微商逐渐演变成了版本。在微商版本中,卖家不需要囤货,直接与厂商进行合作,厂商发货,自己赚个中介钱。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直销,在时代,微商的产品得到了大量的扩充,不再是微商1.版本单一的爆款产品,又不用积压库存的模式让很多卖家不再担心库存的问题,更加着重于广告营销。但是,微商依然是没有能够跳出朋友圈的范围,面对的买家寥寥无几,再好的营销得到的也只是效果甚微。 分销模式登场 如果说微商时代是直销时代的话,那么微商就是分销的时代。微商在的基础之上,为了解决受众面、局限性小的问题,微商时代开启了分销的玩法。只要是在卖家的店铺中购买了一定金额的产品即可成为下级代理商,而下级代理商销售出产品即可获得一定的佣金,累计一定的佣金便可在卖家处进行提现。这样看来,似乎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是问题依然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 王廷元 一 芜湖地当大江长河汇流之处①,交通便利,商业素称发达。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芜湖进一步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据县志记载,元朝末年,芜湖曾遭到严重的破坏,这里的居民仅剩八十三家,全县岁纳税粮只有十七石②。但经过短期的休养生息,很快就出现了繁荣景象。明初人黄礼说“芜湖附河距麓,舟车之多,货殖之富,殆与州郡埒。今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文彩布帛鱼盐褪至而辐辏,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③。”万历初,已成为“辏五方而府万货”的都会④。逮至乾嘉之际,繁荣更甚往昔。“四方水陆商贾日经其地,阛阓之内百货杂陈,繁华满目,市声若潮。”“阛阓之盛甲于江左”⑤。每逢端午节,这里的商民龙舟竞渡,热闹的场面吸引着南京游客。时人有诗称其盛况云“华灯照水笙歌沸,不枉人呼小建康。”⑥ 芜湖在商业上的重要地位还可以从明清两朝在这里设关征税的情况中得到说明。明成化七年,朝廷始在芜湖设置“工关”万历时,又在工关之外另置“户关”,征收过往商船的船税与货税。泰昌、天启间,芜湖户关虽一度被罢停,但到崇祯初年又重新建立,从此遂为定制⑦。康熙年间,芜湖关已成为全国“税额俱多”的常关之一⑧。乾隆时,芜湖户关每岁征银三十一万余两,工关征银七万余两。其税额在全国常关中名列前茅⑨。关税之多固然表明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但也反映出当时的芜湖确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枢纽。 值得注意的是,芜湖商业的发展并不是当地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结果,而是借助于客籍商人的力量。明初人黄礼说在芜湖“居厚实,操缓急,以权利成富者,多旁郡县人。土著者仅小小兴贩,无西贾秦翟,北贾燕代之俗”⑩。对于这种情形《芜湖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同光以来,邑人以商致富者颇不乏人,较之旧俗,大有进步。然城镇乡各处,,大率业碧坊者居多,此外各业,仍不若客籍之占优势”11。那么这种客籍商人究竟来自何处呢+据县志所载,清末各地商民在芜湖所建的会馆已有十八处之多。这表明,芜湖确是一个“五方杂处”的都会,客籍商人来自四面八方。然而这些商人中,人数最多,资本最雄厚,对芜湖商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则是徽州商人。明末人汪道昆说“吾乡(指徽州)去芜阴四百里而近,乡人贾者,往往居芜阴”12。清初人赵吉士也说“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掣其家属而去。13”可见徽商虽然“足迹几半宇内”,但芜湖却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①青弋江古称长河。 ②嘉庆《芜湖县志》,卷一九;卷一,姚逢年“芜湖县志序”卷一;梁启让“重修芜湖县志序”卷二一。 ③嘉庆《芜湖县志》,卷一九;卷一,姚逢年“芜湖县志序”卷一;梁启让“重修芜湖县志序”卷二一。 ④民国《芜湖县志》,卷一〇;卷五九,卷八;卷八;卷五八。 ⑤嘉庆《芜湖县志》,卷一九;卷一,姚逢年“芜湖县志序”卷一;梁启让“重修芜湖县志序”卷二一。 ⑥民国《芜湖县志》,卷一〇;卷五九,卷八;卷八;卷五八。 ⑦《明史》,卷二五四,卷二二四。 ⑧《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六。 ⑨(《清朝通典》,卷八。 ⑩民国《芜湖县志》,卷一〇;卷五九,卷八;卷八;卷五八。 11民国《芜湖县志》,卷一〇;卷五九,卷八;卷八;卷五八。 12《太函集》,卷一〇。 13康熙《徽州府志》,卷二。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2019黑龙江哈尔滨质检)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 A.历代皇帝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答案 D 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说明历代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 的控制。历代皇帝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不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铸铁器、煮盐者”,即手工业者,没 有涉及富商大贾与小农,故C项错误。 2.(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 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 答案 D 据材料“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及所学,可知豪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抑 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 3.(2018江西南昌三模)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的社会局势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答案 B 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说明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故B项正确。 4.(2018课标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 5.(2018福建三明二模)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答案 D 根据材料“元朝匠户……被长期‘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封建政府对匠户控制的松弛有利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故D项正确。 6.(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 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苏杭地区居民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这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

徽商杰出的历史代表人物

徽商杰出的历史代表人物 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 绩溪徽商的兴起比徽州其它县要晚一些,当徽属各县之徽商日趋没落之际,绩溪徽商却方兴未艾。据史书记载,大约在明代中叶,绩溪徽商才兴起,到清末蔚成大观。绩溪徽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红顶巨商胡雪岩。 胡雪岩生性机敏,胆识过人,深谋远虑,不攻近利,最终不仅发迹致富,成为活财神,还以资助清廷、输款筹饷,功在边陲。胡雪岩原本是纯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赐戴红顶子、穿黄马褂,实为亦官亦商,这在我国商史中亦属罕见。 ——徽墨名家胡开文。

清代我国有四大制墨名家,绩溪汪近圣和胡开文就占了两家,尤以胡开文墨后来居上,成为文房四宝中徽墨的代表,胡开文墨业自1756年起至1956年,前后经历200年,成为国内京、津、沪等数十个城市、集从业人员上千人的大行业,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茶商胡炳衡。 徽商胡炳衡祖孙四代,在江苏三泰地区开辟茶商贸易,历百余年商海沧桑,几经劫难与复兴,先后开设茶庄、茶栈12爿,为绩溪茶业在三泰地区开创了一方天地。抗战以后,店业相继转营到上海等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 ——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 1941年在绩溪县龙川村创办缫丝厂的徽商胡练九毕生致力于丝绸行业,是我省最早的缫丝企业创建人,是徽商中由商业贸易向工业生产的较早跨越者之一,这是我县徽商群体中工业萌芽的具体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胡练九提出在重点地区栽桑养蚕,逐步普及全县,并建议县人民政府利用龙川缫丝厂的设备筹建公私合营绩溪县缫丝厂,就是现在的安徽绩溪丝业公司前身,当时的苏联《真理报》曾予以采访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