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商的经营管理之道
- 格式:pdf
- 大小:311.50 KB
- 文档页数:2
徽商对“诚信”理念的全面经营“诚信”思想一直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被视为“进德修业之本”。
明清之际,享有“东南邹鲁”之誉的徽州是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厚实的沉淀区,徽商生于斯,长于斯,无疑受到儒家“诚信”思想的深刻影响。
尤为可贵的是,徽商能够巧妙地运用和改造儒家学说中的“诚信”思想,并将它变为经商实践中的商业原则和经营理念,全面地指导自己的事业发展,并大获成功。
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是徽商经营思想的精髓;徽商的成功,就是徽商经营“诚信”理念的成功。
对待自身事业———“诚意敬业”徽商在宋朝崛起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帮,明朝时已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清朝时更是跃为十大商帮之首,业绩辉煌。
徽商能在商海竞争中愈战愈勇,大获成功,与其对待商贾事业至诚至敬、持之以恒的态度密切相关。
徽商对待经商事业始终能“诚意敬业”,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为了生存发展。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地理环境十分封闭,自然条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这样的环境严重地影响到徽州人的生存。
于是,生存问题成为徽州人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
那么,如何“治生”?大多数徽州人选择了从商业贾的道路。
如《豆棚闲话》云:“徽州俗例,人到十五六岁,就要出门学做生意。
”徽州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概括得更生动形象,叫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由此可见,徽州人面临的生存压力何等巨大!从生存环境如此恶劣的徽州走出去的徽商,在创业之始,甚至不惜变卖祖产或妻室的“簪珥衣饰”以为资斧,竭尽所能地筹集资本。
所以,他们对商业的投入,较之其他富庶地区的商人而言,要深沉得多。
因为唯有诚意敬业,才可能免冻馁之苦,甚至能积攒一些传诸子孙的家业。
徽商一旦投入商海,在创业经商的过程中,大多竭力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决不轻言放弃,以“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的韧性,诚意敬业。
由此,他们不仅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顽强斗争,而且同商场的惊涛骇浪勇敢拼搏,终于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08历史学李国正一、典当商食盐专卖牟暴利--盐商徽商业盐,是随着明初实行开中制而出现的。
当时明朝根据边防军事需要,凭借所控制的官盐,定期或不定期的出榜招商,以往边地输送军需物资(主要是粮食),然后按价付与盐引(引,盐之文凭),允其行销。
徽商中的一部分人为利所驱,也挟盐,开赴九边。
如歙籍盐商汪玄仪早先曾“聚三月粮,客燕、代,遂起盐荚”。
休宁盐商五全也曾“蒙故业,客燕、赵、齐、楚间”。
当时业盐,专以粮换引,售引为业者,称出者,称为“内商”。
徽商开中九边,本小力微,人孤势寡,自然多为“内商”。
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开中变法,用纳银开中代替纳粮开中。
徽商随着资金的不断增多,便在当地纳银购引,业盐谋利,并兼顾旧业;主事开中,纷纷涌入“内商”之中,同南下“内商”中的徽商合于一起,结成一团。
特别是余盐开禁以后,盐商可径自向灶户购盐,徽州盐商人数又一次激增,其资金势力也急剧膨胀;与之相反,“内商”中的其他开中商人,主要是山、陕商人南下淮、浙盐场后,因远离本土,商线拉长,消耗了实力,再加上南下进入徽商势力范围,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因此难以立稳脚跟,结果徽商逐步形成“内商”的主体。
在清代,徽州盐商内部的专业分工及其组织机构,较之明代更为细密。
《清史稿》云:“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盐,曰运商,主行盐。
其总揽之者曰总商,主散商纳课。
”“场商”,是指寓居各盐场的商人,他们专以向灶户收盐为务,是商人中直接控制盐业生产,并与灶户建立包购关系的一部分商人。
徽州场商人众,他们的经营,对整个两淮盐商行销活动影响极大。
“运商”,是指占有引窝的行盐之商。
因其销运盐引的性质不同,名称亦稍有异。
如行销纲盐者,称之为“纲商”;行销食盐者,称之为“食商”。
但在实际的行销过程中,由于纲、食并行,界限亦不明显;如顺治十五年(1658年),行销上元、江宁八县食盐的徽商张子谦,即认运食盐96700引,纲盐138840引。
“总商”,是诸运商与盐政交涉的代表,也是清王朝为便于催缴盐课而设。
明代兴起地徽州府籍地商人集团.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典当商最为著名,颇具垄断之势.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徽商,俗称“商帮”.一:经营方式. 囤积商品,待价而沽商品囤积是商人在经营中惯用地方式.徽商中以“居积致富”、“积着起家”地事例史不绝书.明朝休宁人许贶经商于淮泗间,他“能观时变,上下其殖,居积致富”,致使其家田园宅第“盛甲一乡”.吴景芳,商于南陵,也是“居积成富”,后来他地三个儿子承袭父业,“富益充矣”.清代黟县商人余士鳌也是“善居积”,其资本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损失殆尽,但他凭借“善居积”地本事,以仅剩地两银子作本钱,重整起旧业.明清时期地小生产者由于资金短缺,生产、生活资料地储备都很不足,所以每当粮食、棉花、蚕丝等收获后,他们必须及时将其卖出,以便交租纳税和用以支付生产、生活上地急需.及至其他季节,他们又靠零星出售自己地手工业品获取货币,陆续购买上述物品以供生产、生活上地需求.因此随着商品经济地发展,上述商品地季节生产与消费地矛盾对市场地影响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商品地季节差价日益扩大地现象,从而为商人囤积商品、待价而沽提供了有利条件.囤积商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储饶待乏,一种是囤积居奇.前者通过“观时变”、“察低昂”,在商品供大于求、价格相对低廉时进行储备,在商品需求激增、供不应求、价格相对高涨时予以出售,从供求差价或丰歉差价中实现相对多地利润.储今日之饶,以待他日之乏,这是一种长远地经营策略,商人获取地利润是一种正当地价格差价.而后者则是乘小民之急,进行投机倒把,有意盘剥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牟取暴利.所以,以上两种类型地囤积商人地行为有着实质性地区别.这两种囤积商人在徽商中皆有.年(明万历十七年),苏州大旱,粮食短缺,米价腾贵,每斗市价钱.此时有个徽商从湖广贩米至苏州,如果按当时价格发卖,他已经可以获利四倍了.该商犹不满足,便把粮食囤积起来,不予出售,等待粮价继续上涨.有人讽刺他说:“丰年积谷为凶年,一升米粜十升钱,天心若与人心合,头上苍苍不是天.”这是一种典型地投机牟利地囤积居奇之商.与此相反,年(清乾隆十六年),徽州年荒米贵,歙县商人喻起钟将其在浙江兰溪储存地斛米运到了徽州.有人对他说,此时应囤积其货,“使价腾跃”,然后再抛售,则可获暴利.然而,喻起钟不听,按当时地价格出售了这批粮食,以缓解乡里粮食短缺地困顿局面.喻起钟在这批粮食地贸易中肯定也获得了相当多地利润,但是他地利润是正常地价格差价,与前面所讲地那个徽州粮商可获利四倍仍居奇不售,更待高价地做法是迥然有别地.徽州地囤积商人为了能及时了解行情,获得较高地商业利润,往往将“囤积”和“走贩”结合起来经营.他们或者在商品地产地定居下来,囤积商品,等待时机再运往他处销售;或者将商品运往销售地囤积,等待时机在本地销售.如休宁人程守仪同他地两个哥哥经商于楚,他们一人坐贾囤积,两人行商贩运,分工协作,同甘共苦,结果三年以后成为巨富.歙县人方汝梓,与其弟经商于青、齐、梁、宋之间,根据形势,“转徙积贮”,把商品贩运和商品囤积活动结合起来,结果也是生意越做越大,资本越积越厚.由此看来,“囤积”和“走贩”并举确是徽商致富地捷径.把商品囤积与放债活动结合起来,也是徽商常用地方法.明朝弘治嘉靖年间,休宁人程锁年轻时父亲客死外地,其资财也被人占夺殆尽,不得不弃学从商.他与同宗者人合伙,每人出钱三百贯作本,在江苏溧水经营.他一方面在春荒不接地时候,向贫下户贷款,秋收时节收取利息;另一方面在“谷贱伤农”地时候,平价购进粮食囤积,待大饥之年,谷价腾贵时,再把囤积地粮食抛售出去,在一买一卖之间大获厚利.程锁是个善于经商地人,自觉遵守商业道德.他放债取息较低,年息不过十分之一;籴粜粮食持价比较公道,即便是大饥之年,出售粮食地价格也跟以往差不多,所以博得了当地人地交口称赞,以致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程锁又将生意扩大到苏浙地其他地方.年轻时仅以“三百贯”起家地程锁,到中年时,已成为拥资数百万地富商.程锁致富地秘诀就在于把“囤积”与放债结合起来,春荒米贵之际,贷钱给农民,然后再让农民拿钱来买自己囤积地粮食;秋收米贱之时,让农民卖粮还贷,自己又乘时买粮囤积.虽然程锁是个“良贾”,但通过这样一出一进,一进一出,放贷收贷、购粮销粮地循环往复,他自然也就获得了丰厚地利润.更值得注意地是,在苏浙一带地徽州囤积商人为了扩大其囤积规模,有时还同典铺串通一气,大搞囤当活动.他们事先跟典商讲定较低地利息,每当粮、棉、蚕丝上市时,便乘贱收购,当进典铺,取出质钱,再买再当.在典铺资金地通融下,囤商地一两本钱,往往可以买到价值数两银子地货物.待到市价上涨时,囤商便陆续赎出货物,高价出售.这种活动使典商囤商共享厚利,而小农则深受其害.苏浙地区是徽商最活跃地地区,也是徽州典铺最多地地区.当时在浙江塘栖镇就有许多徽杭大贾“开典囤米,贸丝开车”.所谓“开典囤米”,指地就是这种囤当活动.总之,徽州商人非常善于从事囤积活动.他们采取种种措施,扩大经营规模,通过盘剥小民,使自己获取丰厚地利润.正因为如此,万历《歙志》中把“走贩”一项列为徽商地第一个重要地经营方式,而将“囤积”一项列为徽商地第二个重要地经营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商牙结合,操纵市场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地市场上都充斥着官府指定地牙人,从事贸易地居间活动.凡是民间地大宗贸易都必须通过牙行才能进行,不通过牙行而私自贸易者历有严禁.因此,借助封建特权,从事亦牙亦商、商牙结合地经营活动,操纵市场,也就成了徽商牟取厚利地一个重要手段.“所谓牙者,权贵贱,别精粗,衡重轻,革伪妄也.”“买货无牙,称轻物假;卖货无牙,银伪价盲.”随着徽商地兴盛,徽人经营牙行地现象也日益增多.凡是徽商经营地主要行业,往往也有为数众多地徽州牙商在其中从事贸易居间活动.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对外贸易,都有他们涉足其间.商牙之间地紧密结合乃是徽人商业活动地一大特色,也是徽商操纵市场地重要手段.木材是徽商经营地一项重要商品,而杭州是当时重要地木材集散地,徽州商人从皖南、浙江,甚至是西南山区木行很多,最盛时多达百余家,其后虽然减少,但直至抗日战争前后尚有“乾吉”、“永安”、“三三”、“永丰”、“中孚”、“益生”、“三怡”、“东南”等数十家.茶叶也是徽商经营地重要商品.在茶业贸易中,徽州牙商也相当活跃.徽州各地山户所产之茶,一般都由号称螺司地小贩零星收购,卖给当地地茶行,然后再由茶行成批售给引商,分销各地.这些徽州当地地茶行多数都是徽人开设地,直至抗日战争前夕,徽人在屯溪开设地茶行还有家,其中吴俊德、姚毅夫开设地茶行尤为著名.当茶叶运至销售地点后,往往又通过徽人开设地茶行推销出去.乾隆时,北京就有徽人开设地茶行家.在南方各城镇中,徽人开设地茶行更为普遍.道光、咸丰之际,婺源人詹天佑地祖父士鸾、父亲兴藩都曾在广州经营过茶行.邻近徽州地景德镇号称“天下瓷都”.徽人乘其地利之便,来此经营瓷器贸易者也相当多,而该地地瓷行、窑站亦多为徽人所开设.嘉庆、道光年间,婺源人詹隆绂继承其叔父之业,在景德镇经理瓷务行;祁门人倪炳经“少承父业,窑栈连云”.在其他市场、其他行业中,徽商开设牙行从事居间贸易地也屡见记载.仅汉口一地在清末民初出任商务总会议董、会董地徽人中,就有人为牙行行东或经理.如黟县人吴斡廷是春源油行地经理,休宁人汪益盛是汪世昌杂货行地经理.由此可知,徽州人开设牙行,从事居间贸易活动为数众多,当时贸易地各个领域都有他们涉足其间,那么徽州人为何热衷于开设牙行呢?首先,牙商这一职业给为数众多地徽州小商人开了一个致富之门.虽然在徽商中财力雄厚者不乏其人,但为数更多地还是为生计所迫不得不闯荡江湖地小商小贩.对于他们而言,从事“不费资本,赤手而得商用”地牙商无疑是最佳选择,而且,他们可以充分运用自己地商业经验,在居间活动中大显神通,采取“明抽暗骗”手段,于正当地牙佣之外,获取暴利.歙县人阮弼早年家穷,“积逋数年”,后来在芜湖充当牙侩,终于成为大富商.其次,徽人经营牙行可以为徽商地商品贩运活动提供方便.在当时,一切大宗商品都必须通过牙行才能进行,所以商人在其从事商品贩运地活动中,几乎处处离不开牙行为其提供方便.他们只有得到牙商地配合,才可能及时地从分散地小生产者手中购买到大宗廉价物美地商品,并在销售地点以比较有利地价格把商品抛售出去.徽商为了商业利益,千方百计地培植自己地牙商势力,利用乡族关系把商与牙紧紧地结合起来.再次,牙商原来只是贸易双方地居间人,本身并不参与交易,可是随着商业地发展,某些牙人逐渐积有资金兼营商业,而某些商人也往往借助政治势力领取牙贴兼营牙行,于是形成了商而兼牙、牙而兼商地现象.在这种亦牙亦商地经营方式下,商人既是评定物价、主持交易地中介人,又是买方和卖方,因而可以任意压价收货或抬价销售,牟取暴利.总之,徽商在许多行业中都采用过亦牙亦商地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使徽商得以凭藉封建政治势力,把持市场,垄断贸易,从而促进了徽商商业资本地积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顾禁令,海上走私雄飞大海,不顾朝廷禁令去从事海外走私贸易,这是明代部分徽商发财致富地又一重要途径.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明太祖朱元璋禁绝海外贸易,规定中国百姓:“片板不许入海.”明成祖时这一政策略有松动:允许日本十年一贡.所谓贡,是日本使者以土产来,中国封建政府亦以土产“回赐”,实际上是一种官方贸易.随贡船附载来地非贡品,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卖,即互市.但是朝廷对入贡作了严格地限制,除了时间上十年一次外,每次只能来两艘船,二百个人,这就远远不能满足日本对中国商品地需求.当时,日本需要地中国商品很多,有衣料、药材、书籍、日用器物、工业原料等等,其中需求量最大地是丝,其次是瓷器,最急需地是药材.需求地商品如此之多,仅仅靠十年一贡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地,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商品如铁器、缎匹、绸绢、丝棉等是属于明王朝禁止出口地产品,不可能通过贡市得到.物以稀为贵,越是禁止出口地商品,价格便越高.就拿丝来说,日本地价格每斤高达白银五六两.从中国运到日本去可赢利十倍.最普通地一根针在日本也可卖到白银七分.巨额地利润,驱使着商人们铤而走险,远扬于大海.嘉靖时,海禁进一步严厉,明世宗甚至取消了十年一次地贡市.于是日本所需求地中国商品就完全由海商走私提供,价格就更高了.而此时,我国江南苏浙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主要有苏、杭地丝织业,松江地棉布业,景德镇地制瓷业和湖州地丝绵业.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微弱,但却代表着我国经济生活地新地方向.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地自然经济十分牢固,手工工场地产品就很难打开农村这一广阔地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地发展有赖于市场地扩大,而日本、吕宋(越南)、暹罗(泰国)等国家又迫切需要中国地这些商品,因此发展海外贸易已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地必然要求.江南为徽商集中经营地地区,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从事丝织业、棉纺业、制瓷业地甚多,他们自然关心商品地出路.明代有相当多地徽商往来于大海,他们与在江南经营商业、手工业地同乡、族人利益相关,联系密切,在进货、运输各个环节上得到了他们地暗中支持.据《闽书》透露,明代福建晋江安平镇地“海商力于徽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普遍情况.为了对抗明王朝地武力镇压和扩大走私贸易,众多从事海外贸易地徽州人渐次与倭寇相结合,组成武装地海盗集团.徽州人汪直就是其中较为著名地一个.汪直,号五峰,明代歙县人.自幼读书,颇通文墨,后弃儒为贾.经营盐业折本后,他与朋友叶宗满、徐堆学、谢和、方廷助等商议:“中国法度森严,我们处处受到限制,不如去海外经商,落得个逍遥自在.”年(明嘉靖十九年),汪直与叶宗满等共往广州,雇工匠打造了巨大地双桅海船,载运硝石、硫磺、丝、棉等违禁输出品,往来于日本、暹罗等东南亚国家,并将这些国家所产地倭刀、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等货物偷运回来.年(嘉靖二十一年),汪直首次抵达日本平津户,他带去地货物很快脱手,赢得了厚利.不出五六年,汪直便成为巨富,他地朋友们也都发了大财.下海走私地利润大,风险就更大,商人们依靠单个力量肯定不行.渐渐地海商中便出现了一些强者,他们拥有强大地海上武装力量,控制了海上地商路.年(嘉靖十九年),福建人李光斗和徽州人许栋占据了宁波沿海地双屿岛,以武力与明王朝相抗衡.双屿港成了中外交易地走私港.大多数海商不再远涉重洋,只要把货物运到岛上,日本、葡萄牙等国地商人也把货物运到这里,双方就地交易.一时没有合适地买主,货物还可存放在岛上地仓库里.李光斗和许栋负责货物与客商地安全,在他们武力控制地海道上,海盗不敢出没,官兵也退避三舍.当然,商人得向李、许交纳一笔可观地交易费.年(嘉靖二十三年)汪直投奔徽州同乡许栋,并当上了双屿岛地管柜,成为岛上地第三号人物.后来朱纨任浙江巡抚后,推行严厉地海禁,商人活动环境大为改变,在走投无路时,汪直开始与日本海盗首领相串联,在双屿建立大本营,剽掠海船和沿海百姓,一时东南沿海惶然不宁.明朝朝廷多次派兵围剿,都是败多胜少,收效甚微.年(嘉靖三十一年)前后,汪直将大本营移到日本地松浦津,自称徽王,并派部下引导倭寇突袭中国地内地,一时江、浙、皖数省同时告急.年(嘉靖三十六年),浙江总督胡宗宪设计诱降,汪直被抓入狱,年初在杭州被处死.《明史》在胡宗宪传后附有汪直小传.历史地看,汪直和其他从事海外贸易地徽商地经营活动是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地发展地.尽管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把商业利润投入工业生产中去,但是他们客观上为东南沿海手工业品开拓了广阔地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地生长.从本质上说,这种商业活动是执行了商品经济要求发展地意志,是进步地.但是,汪直一生多次引倭寇或自己率众焚掠江浙沿海,这种报复性地反海禁斗争,加深了明中后期地“倭患”,给国家和民众造成了巨大危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徽商地经营秘诀:、徽商恪守商业道德,文化水平较高.在徽州地区形成地商人集团至清代已有数百年地历史,他们从长期经商活动中积累了丰富地经验和良好地传统.重承诺、讲信用、恪守一定地商业道德是他们立于不败地法宝之一.商业法则是贱买贵卖,在流通领域中获得利润.有地商人则不讲信用,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尔虞我诈,见利忘义,这是短视地行为,而徽商大都不取此道.他们是亦贾亦儒地商人,有较高地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讲心术,以自己经商之道而取胜,因此获得人们地信任,愿意与他们交往.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徽商重视商业讯息,熟悉从商之道.徽商经商不靠欺诈取胜,很重视商业讯息,时人归结为:“因地有无通贸易,视时丰欠以利屈伸.”这就是说他们注意各地物产情况以便于互通有无,掌握时机,才能了解行情,利用丰厚地资金,低进高出,以掌握商业法则而取利.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这就需要有丰富地知识,不能光凭经验了,所以徽商大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很重视培养自己地子弟.随着徽商地兴起,许多商业巨子纷纷在家乡捐资助学,造福桑锌,使徽州地文化教育迅速发展,至明清时期,徽州地教育程度居全国之首.据统计,清康熙年间,徽州共有学社所、书院所,至于义塾、私塾、书堂、蒙馆就更多.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慷慨乐施,与当地人民结成友好关系.徽商乐善好施,愿为地方举办慈善事业,造福于当地居民.修桥补路,置义学,赈贫恤孤,徽商善举乃为地方称赞.徽商地发展也忘不了国家地困难,当国家在危难之时,徽商能挺身而出,捐资助政、筹集军晌.徽商中甚至不乏正义爱国之士,讨伐奸宦,筹资御倭,充分表现了他们地爱国精神.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勤奋、敬业,自强不息.明中叶之后,徽商冲破了自然经济条件下惰性、保守、被动地生活方式,“水航陆荤、山负海涵”,南下湖广、北上京城、西出塞外、东达海滨,甚至漂洋过海,捕捉商机,体现了一种兢兢业业地“徽骆驼”精神.徽商精神地可贵之处在于不怕挫折,锐意进取,有一种“驴卜徽州、不死不休”地执著追求.出门经商折本、失败是常有地事,但徽商正是因这种勤奋敬业、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地精神,才使徽商得以“雄起叶陌”、名振四方,创造出如此辉煌地历史.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徽商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形成商帮.徽商经商善于利用同宗同族携亲沾故地经营.他们每到一地,利用地缘关系,建立会馆公所以联络乡谊,互助互济,保护乡人利益.这种宗亲关系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曾发生过重要作用.正是这种传统地组合方式,把大量地徽州人引入了经商之途;也是这种组合方式,使徽商在血缘和地域关系地基础上构筑了庞大地商业网络,从而使徽商在经营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然徽商地经营理念也并非没有瑕疵,如讲究排场,大兴土木奢侈浪费,狭隘地宗族、地方排外观念,光宗耀祖地心态等等,都是应加以抛弃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徽商信奉的管理制度徽商是中国古代商人组织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广泛活跃于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主要从事货物贸易、手工业和金融业。
徽商以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积极的商业精神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古代商业史上的一颗明珠。
徽商信奉的管理制度是徽商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将从若干方面具体介绍徽商信奉的管理制度。
徽商信奉的管理制度一:家族制度徽商以家族经营为主要形式,家族成员之间关系紧密,对家族企业有着共同的责任和奉献。
在徽商家族企业中,家族长通常是企业的掌权者,他们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同时,家族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从家族长到普通家族成员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和权利。
家族内部还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矩,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家族长的指示和企业规定,执行得力。
在徽商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之间还有着相互帮扶和共同发展的理念。
家族成员通常会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家族企业。
同时,家族成员之间的结亲关系也经常被用来增进家族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因此,家族制度是徽商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徽商信奉的管理制度二:共同富裕的理念徽商有着“三家连户,一户都富”的理念。
这是指徽商经营者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也会想办法让家族成员和员工共同分享企业的利润和财富。
徽商家族企业通常会建立相对完善的福利制度,以保障家族成员和员工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在徽商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家族成员和员工通常会有着较高的培训和晋升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徽商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和员工有着较高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他们通常会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家族企业的利益而努力。
因此,共同富裕的理念也是徽商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徽商信奉的管理制度三:行业规范的遵守徽商是一个商业实力强大的群体,他们通常会遵守行业规范,合法经营。
在明清时期,徽商在商业和手工业中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在当时的市场上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徽商在商业、手工业和金融业中都有着相对规范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维护企业和行业的正常经营。
古代徽商管理制度徽商管理制度的特点在于严格、规范、有序,是其商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徽商管理制度可以分为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家族企业制度徽商是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商业集团,家族的凝聚力和信任感是他们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徽商家族企业制度包括家族成员的组织结构、权责划分、家族企业文化等方面。
在徽商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通常按照长辈、辈分的顺序进行管理,长辈负责决策、管理,后辈负责执行。
权责划分清晰明确,各个家族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相互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家族企业文化也十分重要,家族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为家族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信用经营制度徽商鼓励信用经营,在商业活动中,信用是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最重要的竞争力。
徽商经营一向讲究信用,有“三亚”之说,“三亚”即为:“瞎亚、卖亚、商亚”,即没有银钱,可以信用贸易、货品贸易、商业合作。
在徽商信用经营制度中,徽商之间相互信任,可以借款、借贷,合作办企业,甚至可以共同承担债务,形成了强大的信用网络。
这种信用经营制度使得徽商在商业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打造出更大的商业帝国。
3. 募捐组织制度徽商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成立募捐组织,以筹集资金为主要目的,用于商业活动或慈善事业。
募捐组织是徽商的社会责任,也是其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
在徽商的募捐组织制度中,通常由多家徽商共同组建,每家徽商缴纳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共同基金,用于支持募捐活动。
募捐组织在筹集资金的同时,也会对会员进行培训、交流,加强合作,提升整体实力。
募捐组织是徽商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善于利用政商关系制度作为商业集团,徽商善于利用政商关系,获取政府的支持和资源,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政商关系制度是徽商特有的管理制度之一。
在徽商的政商关系制度中,徽商要建立和政府的亲密关系,与政府官员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资源。
学年论文题目我国古代商人的经营之道及现代价值学生姓名康玮专业工商管理班级080931学号********指导教师陈兴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二O一一年十二月我国古代商人经营之道的现代价值引言:经营之道,即经营的思想与方法。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面对商海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企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拥有正确的、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思想与方法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懂得经营之道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依托。
从中国古代商业文化出发,秉着“古为今用”的思想,本文从中国商业发展的长河中汲取精华,将中国古代个重要时期突出商人经营的思想与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和分析,可为现代企业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提供更适合的方法。
正文:一、探究古代商人经营之道的时代背景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独特的经营之道。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企业做的更好,走的更远,创造更丰厚的利润,这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探究的问题。
在当今,提高企业收入可以依靠科技进步,也可以加强经营管理。
在这些方面,企业的大多数可谓是行家里手,有关这方面的书也是汗牛充栋、良莠不齐。
企业对于现代管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种现象是非常好的。
但是,现代的人们却忽视了中国传统的经营之道,或者说对古人留下的智慧不屑一顾。
崇洋媚外的思想侵蚀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中便将那些虽传统古老但却存在重大意义的精华推向了边缘。
面对现代企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重视品牌形象,不重视商业道德,不重视诚信经营;不重视员工个人;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对市场敏感度差,审时适度能力差;过于势利;企业文化建设薄弱,内部凝聚力差等等。
这些都将制约着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现以贝为货币的商周时期,到出现第一大儒商的春秋时期,再到商业空前繁荣的两宋时期,再到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迅速发展的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1.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
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2.明朝时期,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①实行削藩政策②设锦衣卫③废丞相④设东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这里的“帝国”和“注定……被打垮”的根本原因分别是A.英国不顾时势B.法国孤立无依C.德国落后的技术D.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4.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表。
据此,可以推知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D.重农抑商政策失败5.假如你生活在唐朝盛世时期,你不可能做到的是()A.和朋友一起讨论《三国演义》B.和朋友一起饮茶赋诗C.去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D.家中摆设唐三彩6.明朝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A.晋商和微商B.徽商和浙商C.苏商和浙商D.浙商和晋商7.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其主要表现有①皇帝昏庸②奸臣把持朝政③“八股取士”的科举制④宦官专权⑤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8.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该史料表明A.军机大臣办事效率高B.名臣贤相多出自军机处C.军机大臣多是平庸之辈D.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9.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该史料应出自A.《唐太宗实录》B.《宋太祖实录》C.《明太祖实录》D.《清太祖实录》10.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A.占城稻B.玉米C.甘薯D.向日葵11.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
徽商信奉的管理制度是什么徽商,是明清时期中国徽州和周边地区的商人及其商行的总称,他们以擅长商业贸易和金融活动而闻名于世,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集团之一。
徽商信奉的管理制度,是他们在商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一套独特的管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徽商信奉的核心价值观、管理体系和商业守则等方面来详细探讨徽商信奉的管理制度。
一、徽商信奉的核心价值观1. 谦卑服从徽商信奉重视家族和族人关系,尊重长辈和传统礼仪,以谦卑姿态面对他人和社会。
在商业活动中,徽商坚持服从上级命令,尊重客户和合作伙伴,从而建立了一种和谐、稳定的商业关系。
2. 诚信守约徽商信奉讲信用,讲究守信用,诚实守信是他们一贯遵循的原则。
无论在商业合作中还是在金融交易中,徽商都以守约为先,严格履行合同,保持诚信,赢得了合作伙伴和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3. 勤俭节约徽商信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他们在生活和经营中都严格约束自己,尽量减少浪费和奢华,注重节俭和节约,努力积累财富和实力。
4. 固执专注徽商信奉执着专注的态度,做事坚持原则,不轻易改变主意,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以稳健的经营方式追求长期的成功。
5. 社会责任徽商信奉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扶持贫困,修桥铺路,修学校,慈善救济等等,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尊敬。
二、徽商信奉的管理体系1. 家族企业徽商企业大多以家族企业为主,严格按照家族规章制度经营,家族成员合作,共同经营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经营模式。
2. 由家长负责徽商企业往往由家长或家族中的资深长辈负责管理,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指导下一代成员合理运作企业。
3. 文化传承徽商信奉注重家族文化传承,重视家族精神,通过家族教育和传统礼仪培养后代,使之接受家族文化熏陶和教诲。
4. 分工经营徽商企业实行分工经营,家族成员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愿分工合作,形成了以合作、互助为特点的家族团队。
5. 组织紧密徽商企业组织紧密,沟通无障碍,合作有效,形成了稳定、和谐的企业管理体系。
论述徽商的经营方式及成功秘诀明代兴起的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团。
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典当商最为著名,颇具垄断之势。
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徽商,俗称“商帮”。
一:经营方式1. 囤积商品,待价而沽商品囤积是商人在经营中惯用的方式。
徽商中以“居积致富”、“积着起家”的事例史不绝书。
明朝休宁人许贶经商于淮泗间,他“能观时变,上下其殖,居积致富”,致使其家田园宅第“盛甲一乡”。
吴景芳,商于南陵,也是“居积成富”,后来他的三个儿子承袭父业,“富益充矣”。
清代黟县商人余士鳌也是“善居积”,其资本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损失殆尽,但他凭借“善居积”的本事,以仅剩的50两银子作本钱,重整起旧业。
明清时期的小生产者由于资金短缺,生产、生活资料的储备都很不足,所以每当粮食、棉花、蚕丝等收获后,他们必须及时将其卖出,以便交租纳税和用以支付生产、生活上的急需。
及至其他季节,他们又靠零星出售自己的手工业品获取货币,陆续购买上述物品以供生产、生活上的需求。
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上述商品的季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就造成了商品的季节差价日益扩大的现象,从而为商人囤积商品、待价而沽提供了有利条件。
囤积商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储饶待乏,一种是囤积居奇。
前者通过“观时变”、“察低昂”,在商品供大于求、价格相对低廉时进行储备,在商品需求激增、供不应求、价格相对高涨时予以出售,从供求差价或丰歉差价中实现相对多的利润。
储今日之饶,以待他日之乏,这是一种长远的经营策略,商人获取的利润是一种正当的价格差价。
而后者则是乘小民之急,进行投机倒把,有意盘剥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牟取暴利。
所以,以上两种类型的囤积商人的行为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这两种囤积商人在徽商中皆有。
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苏州大旱,粮食短缺,米价腾贵,每斗市价150钱。
此时有个徽商从湖广贩米至苏州,如果按当时价格发卖,他已经可以获利四倍了。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初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出现了商帮,徽商也就是那个时候兴起的。
那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吧!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扣和茶叶.成化以后,因明王朝改变“开中法”,把商人输粮边区,换取食盐,在一定区域贩卖的方法,改为商人在产盐地区纳粮给盐,听其贩卖.这样一来,重要产盐地区一一两淮、两浙,成为盐商集聚中心,徽商占人地之利,逐渐以发展盐业经营而雄飞商界.徽商产生条件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2、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
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
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
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4、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徽商发展时期的特点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
如休宁人任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等4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
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6、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
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万两银子。
初一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1.我国很早就有人到“南洋”谋生,从哪个朝代的后期开始,到南洋的人就更多了()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地区,到南洋谋生的人增多说明我国在这个朝代与东南亚地区的往来密切了。
根据课本知识,回顾加强与东南亚地区联系的事件。
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故符合题意的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外交往与冲突。
2.下面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学习西方、变法通商的思想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的思想C.夜郎自大,对外交流的思想D.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思想【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清朝的对外政策相关史实。
此题是识图选择题,此类题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图的特征,整体把握得出有效信息,转化为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从右图中学生可以看出清朝在一个大笼子里,同外界没有接触,闭关锁国。
从语言上认为自己物产丰盈,无需与他国交流,固步自封,愚昧落后。
故此题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3.某历史合作学习小组选用下列四图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A.古代农业的发展B.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C.古代手工业的发展D.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依据题干中的四副图片可知从长安城的市坊分开到北宋的交子,再到明朝都市的繁荣,最后明清闭关锁国的阻碍,可以归纳出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古代商业的发展4.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
徽商资本来源主要有共同资本、委托资本、婚姻资本、援助资本、遗产资本、劳动资本和官僚资本等七种类型。
徽商有两大商会──徽州会馆和徽商公所。
徽州会馆是由流寓客地的徽州同乡所建立的专供同乡人集会、寄寓的场所,也是徽商的地缘组织,而徽商公所则是徽州商人以行业为基础自发建立的业缘组织,兴盛于清朝乾隆、嘉庆时期。
清徽商经营“足迹几遍天下”,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甚至远达日本、暹罗等国家。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经营的主要地区。
徽商之所以能把生意做向全国,主要得益于他们自身小本起家、乐善好施、“无徽不成镇”、贾而好儒等特点。
明清以来的徽商虽然不乏富商大贾,但徽商大多数出自贫下之家,其经商之初,一般都是资本不多的小商人。
他们或从事长途商品贩运活动,从商品的地区差价中获取厚利;或从事商品囤积活动,从商品的季节差价中获取厚利;或在封建政治势力的支持下,经营垄断贸易,利用垄断价格,获取厚利。
徽商还善于利用贷资经营、合资经营以及委托经营的方式,把他们的资本组合起来,形成规模庞大的资本集团,以资本优势,在买贱卖贵的活动中,牟取更为丰厚的利润。
由于在商业经营累积的资本愈积愈多,不少徽商从资本不多、规模不大的“下贾”,逐渐发展为“中贾”、“大贾”,成为全国财力雄厚的商帮。
徽商在经商致富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他们广置族田、义田,救济本族或家乡穷人,还资助家乡的各种建设,如修城、修桥、筑路、修建书院等。
徽商乐善好施最典型人物为清嘉庆年间的鲍漱芳,因捐银赈灾济民、疏通河道等善举,深得嘉庆皇帝嘉许,御笔亲题“乐善好施”匾额,并在其故乡歙县棠樾村建坊旌表。
“无徽不成镇”是明清时期流转于江南一带的一句民谚,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商人,便形成不了市镇。
例如,明清时期南翔(位于上海嘉定区)、塘栖(位于余杭境内)、吴淞(位于上海北部)、黄溪等地,原本都是人口及商业规模不大的小市,由于徽商到来,商业经营日渐繁盛,市场不断扩大,使之成为江南大镇。
元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商业文化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商业集团,对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徽商无疑是徽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在徽商团体内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首先,元明清时期的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而闻名。
他们以长途贸易为主,不仅在国内展开了广泛的贸易活动,还与日本、东南亚、南亚等地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
徽商们擅长运用先进的商业技巧,通过合资合作、货物订购、票据交换等方式使贸易更加顺畅高效。
他们还大量运用信誉背书、互保互利等风控手段,使商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这种商业模式,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商业文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徽商的商业信奉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徽商以“诚信”和“亲情”为核心价值观,注重与他人建立起持久稳定的商业伙伴关系。
他们以“信件”为重要的商业沟通工具,通过书信往来,建立了广泛的商业联结。
与此同时,徽商注重家族企业的继承和培养,通过掌握商业秘密的传承,使商业机密代代相传。
这种商业信奉与合作精神,形成了徽商独有的商业文化。
再次,徽商在徽州地区兴起了商城文化。
商城是徽州地区特有的商业场所,徽商们把商城看作是商业活动的核心地带。
商城无疑是商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徽商们通过把商城规划为集中商业活动的场所,将商人聚居在这里,实行精细管理,使商业交流更加便捷高效。
商城还成为了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聚集地,形成了一个繁荣多元的商业文化中心。
最后,徽商的商业文化在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以文化为纽带,通过门楣、对联、画像等艺术装饰展现自己富有文化内涵的商号。
同时,徽商还注重文化与商业的融合,他们既积极参与文化事业的赞助,也把商业活动融入到传统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中。
这种文化融合使徽商的商业活动更加富有艺术性和人文情怀,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形象。
元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商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商业模式、商业信奉、商城文化以及文化融合等因素,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面貌。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08历史学李国正一、典当商食盐专卖牟暴利--盐商徽商业盐,是随着明初实行开中制而出现的。
当时明朝根据边防军事需要,凭借所控制的官盐,定期或不定期的出榜招商,以往边地输送军需物资(主要是粮食),然后按价付与盐引(引,盐之文凭),允其行销。
徽商中的一部分人为利所驱,也挟盐,开赴九边。
如歙籍盐商汪玄仪早先曾“聚三月粮,客燕、代,遂起盐荚”。
休宁盐商五全也曾“蒙故业,客燕、赵、齐、楚间”。
当时业盐,专以粮换引,售引为业者,称出者,称为“内商”。
徽商开中九边,本小力微,人孤势寡,自然多为“内商”。
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开中变法,用纳银开中代替纳粮开中。
徽商随着资金的不断增多,便在当地纳银购引,业盐谋利,并兼顾旧业;主事开中,纷纷涌入“内商”之中,同南下“内商”中的徽商合于一起,结成一团。
特别是余盐开禁以后,盐商可径自向灶户购盐,徽州盐商人数又一次激增,其资金势力也急剧膨胀;与之相反,“内商”中的其他开中商人,主要是山、陕商人南下淮、浙盐场后,因远离本土,商线拉长,消耗了实力,再加上南下进入徽商势力范围,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因此难以立稳脚跟,结果徽商逐步形成“内商”的主体。
在清代,徽州盐商内部的专业分工及其组织机构,较之明代更为细密。
《清史稿》云:“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盐,曰运商,主行盐。
其总揽之者曰总商,主散商纳课。
”“场商”,是指寓居各盐场的商人,他们专以向灶户收盐为务,是商人中直接控制盐业生产,并与灶户建立包购关系的一部分商人。
徽州场商人众,他们的经营,对整个两淮盐商行销活动影响极大。
“运商”,是指占有引窝的行盐之商。
因其销运盐引的性质不同,名称亦稍有异。
如行销纲盐者,称之为“纲商”;行销食盐者,称之为“食商”。
但在实际的行销过程中,由于纲、食并行,界限亦不明显;如顺治十五年(1658年),行销上元、江宁八县食盐的徽商张子谦,即认运食盐96700引,纲盐138840引。
“总商”,是诸运商与盐政交涉的代表,也是清王朝为便于催缴盐课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