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文化素质——徽商与徽州藏书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文化素质——徽商与徽州藏书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文化素质——徽商与徽州藏书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文化素质——徽商与徽州藏书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参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有感

参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有感 会计(2)班乔博儒120301003 今天我怀着期待与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这次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妇女儿童历史发展的机会。博物馆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大楼之后,长安街沿街,从地理位置上体现出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妇联对于妇女儿童发展历史和未来的重视。此次参观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女性学的角度出发,对于我国妇女儿童的发展进程与社会现状,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历史和未来有一个经典的论断,“我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很普遍的,一个群体,拥有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它未来的走向和前进的路程。 妇女这一群体的过往,从史前时期到今天,从屈指可数的几件文物到大量的文字和实体资料;从石质的纺锤和“精美”的贞操带到西路军女战士战斗过的痕迹;从班昭《女戒》、七出三从,到能顶半边天;从十里红妆、札扎机杼,到婚姻自主、拿枪抗炮……这些的背后,是一个性别群体的抗争和解放,当然,也象征着女性和男性一样平等的现实和未来。 历史博物馆通常的意义是让后人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妇女儿童博物馆同样具有如此的意义。但同中华民族从辉煌到压迫,再到崛起的大背景下的历史不同,妇女的历史除去短暂的母系社会,几乎是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开始就已经开始遭受压迫和奴役。总说我们现在的史观是“男性史观”,为统治者服务的历史对于女性之记载,多则成句,少则一语带过,几乎是无迹可寻的。 从博物馆内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前的文物和文字资料来看,相比较其它的博物馆,的确是少之又少,而且很多只是“情景再现”,已经没有了原始文物。而从那些残存的,少量的文物资料来看,戊戌变法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妇女所扮演的角色无非只属于几个限定的场所:婚前的家庭、婚后的家庭、儿子的家庭,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是如此相配。甚至武则天,也摆脱不了她的”前夫“,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的王朝,也没有把那个”武周“政权延续下去。这说明,在奴隶或者封建社会下给予女性的活动范围是毫无自由的,她们在特定场所下进行男权历史所规定的活动——纺织、持家、生儿育女、厅堂厨房。她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甚至要为那个她们根本不了解不喜欢的男人戴上耻辱的”贞操带“;她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事业,甚至她们要为男人自己的空间和事业付出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她们甚至都不能自己左右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符合当时男性的审美,她们用三寸金莲摧残着自己肉体和精神。她们一生几乎都在为别人服务,没有自我。我想她们其中的很多人也许怀疑过、不满过、甚至抗争过,但很明显的是,她们不得不屈从于不可改变的历史和现实。 当然,女性不是从没有出头之日。凤毛麟角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词人,曲艺家、史学家等等。其实从自身情绪出发,班婕妤本人和她所书《女诫》,究竟是给予此后的女性一个确定的行为规范,还是给予她们一个永远跳不出的牢笼。但凤毛麟角仍旧是凤毛麟角的,和庞大的男性群体所构成的社会和政治体系相比,女性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不论戊戌变法的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 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 31 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 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他倡导并施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

“天下徽州”文化旅游综合体宣传片脚本

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规划汇报片 文字脚本 汇聚天下,梦幻徽州!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城市建设与产业转型的新路径,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充分学习借鉴西安曲江新区、杭州西溪湿地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黄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出资近3亿元,专门组建市政府直属国有公司——黄山市徽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并由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负责主导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项目的开发建设。 规划地块位于黄山市城区西北部,分别距市区和机场5分钟车程,占地约3000亩,现状以起伏林地为主,符合“诗画徽州、梦幻黄山”的总体意境。通过国际招标及规划设计,项目规划定位为“天下徽州”文化旅游综合体,计划总投资80亿元以上,总体布局三大区块,六大组团,总体目标为打造成为徽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基地,成为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可观赏、可感受、可学习、可消费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和黄山旅游升级换代的示范性项目,与此同时由于项目地处黄山机场附近,应打造成为黄山市的迎客厅和送客厅。 规划组选定的项目建设优先区沿迎宾大道一侧,占地约

300余亩,容易形成标志性功能组团,实施后能快速、独立投入运营,以提升园区形象,兼顾经济效益,共由七大项目组成,分别为徽菜博物馆及大型餐饮项目、入口区景观广场项目、城市展示馆项目、百师宫项目、图书馆项目、食品博物馆项目和“智慧黄山”旅游指挥调度中心项目,总体布局婉如一条腾飞的巨龙。 其中“龙头”是城市展示馆项目,[字幕体现:项目规划占地24.5亩,总建筑面积1696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269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亿元(不含展陈与内部装修)],由世界著名设计师姚仁喜先生担纲设计(插照片、简介及代表性作品)。该项目的创意源自于李白《送温处士归白鹅岭旧居》的诗句,用形神兼备的建筑语言表达出了诗句中“黄山四千仞、丹崔夹石柱、攀岩历万重、碧嶂尽晴空”的壮美、秀丽、险峻、奇幻的黄山意境,无论是设计的立意理念,还是建筑表达出来的效果,均有机融合了黄山人文和自然风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项目主要由城市展示厅和城市会客厅两大功能组成,具有形象展示、功能坐标的特殊意义,不仅是广大市民了解城市发展、参与城市规划、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还是对外交流、接待来访的一个重要场所。 “龙身”是百师宫非遗街项目,(字幕体现:项目占地约126亩,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左右,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建筑风格和业态规划与屯溪老街有鲜明的差异性,设计整体风貌以新徽派为主,并坚持新旧融合的方向,穿插部分移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全校公共课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理工科第3学期,文科第4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先修课程: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大纲执笔人:张孝进 参加人:赵自云、洪永稳、胡翠莉、秦然然、冯韵、朱宏胜、周涛、杨瑾、贾芳芳、王相飞等审核人:沈昌明、潘定武编写时间: 2012 年 8 月 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 )年版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黄山学院校本特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黄山学院教研人员自主编写出版的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 本课程选取了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徽州的地理与社会、徽州村落、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学术、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徽州科技与工艺、徽州艺术、徽派建筑、徽州文书等十二个关节点来梳理徽州文化,来构筑徽州文化体系,具有系统性、普及性与创新性特点。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开设,是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造黄山学院自身的品牌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徽文化、宣传徽文化和研究徽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徽州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发对徽州文化的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特点,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最终达到在地域文化知识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实现综合发展,并为从事相关徽州文化课题的学术研究及毕业后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徽州文化有哪些特色

徽州文化勃兴于南宋以后,繁荣于明清时期,这种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质。徽州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为大批的徽州商人,他们由于远游四方的经历,对各地的文化结晶相容并蓄,从而丰富和促进了徽州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剧、徽菜等,都成了徽州别树一帜的本土文化。这些都可以从皖南的徽商社会和人事生活中一一体现出来。 徽州历史上非常重视教育,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徽人大多是因避乱而从中原地区迁居的士族,他们以耕种经商为业,却视读书作官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像明代歙商汪海要儿子学经,希望他像叔父一样入太学,为的是光宗耀祖。因为他们是先读书后经商,并把儒学倡导的行为规范作为经商理念,所以被称为儒商。由于对文化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结,使得他们在经商发财后,以强大的经济支援家乡的文化事业,由此培育了大批专家学者,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后人也称之为儒商文化。 中国近代文学家、徽人胡适,曾以“徽骆驼”来形容徽州商人不畏艰苦、勇于开拓的精神。徽州商人在经商之初,因缺少资本,往往是小商小贩,从事长途贩运。清代歙县商人江遂志,两次外出经商,虽历尽艰难,却亏本而归,第三次外出经商时,已年逾五十,终于获得成功,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徽骆驼”精神还表现在生活方面,他们自奉非常节俭,许多富商始终保持创业时的朴素,但对社会公益事业却乐善好施,修桥补路,兴办学校是很多徽商的善举。 徽州人因生存环境所迫,突破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的观念,从经营“文房四宝”,以及木、竹、茶等土特产入手,走出深山,求利天下。这种思变的精神,使得他们勇于开拓,加上他们以儒学中的义、诚、信作为经商理念,终获得极大成功,明代一些徽商拥有百万巨资。徽商经营成功后,把巨额资产带回家乡建造精美豪华的住宅,甚至兴建学校、祠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轻商贱商的传统观念的反抗,同时也是他们要光宗耀祖,思恋家乡的一种情感宣泄。 徽州商人大多有着先读书后从商的经历,而且对儒学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情感使得他们与那些先读书后作官的人,有了一定的共同语言,形成了相互支援的感情基础。西递商人胡贯三与清朝军机大臣曹振镛结为儿女亲家;大盐商江春以布衣结交乾隆皇帝;徽商胡雪岩积极为清廷采办军火粮食,成为名扬海内的“红顶商人”。这种官商互济为徽州商人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 明清时期,徽州教育昌盛,书院、社学和私塾,共计超过五百所。除必修课外,他们亦重视修身养性,延请道德高尚者授道德课。西递“桃李园”曾邀请一位忠君爱民的廉吏黄元治长期任教,这位被百姓称为“青菜太守”的老师,把俸禄大部分捐赠求学困难的青年,晚年告老回乡,田无一丘,房无一幢,只得在宗族祠堂里借住。由于重视道德教育,使明、清两朝在西递村便有数百人进入仕途,更没出现一个贪官污吏。 1268年前后,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的第三十代孙陶庚四,举家由江西九江迁居黟县,据《陶氏宗谱》记载,陶氏后裔迁居黟县的原因是,“认定黟县是其先祖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理想境界”。陶氏后裔迁居黟县,在宗族祠堂里悬挂大幅楹联:“承先祖德,以交付儿孙不必田园金玉;读圣贤书,即担当宇宙何分韦布荐绅。”向后人昭示,要把先祖淡泊功名、关心民众疾苦的崇高品德代代相传。这种清廉文化的传播为古徽州培育了大批忠君爱民的廉

谈对徽州文化的认识

魅力徽州 我是一名来自安徽的学生,而安徽文化最有名的就是徽州文化,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徽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 徽州文化被誉为“东南邹鲁”,徽商称雄明、清两代数百年,聚集钱财,富甲一方,因而能广修楼宇,徽商“贾而好儒”,修神庙办学堂投资教育,培养做官的乡亲弟子,并且积极的参与政治,徽商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审时度势,长期奔波于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他们也不忘家乡,积攒钱财来修建房屋,光宗耀祖,因此就有了今天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构思严谨,题材新颖,总体和谐,充分发挥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徽匠独具匠心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在了徽派建筑中。 2000年,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徽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不仅如此,安徽的巢湖,肥东,肥西,六安等地有建筑之乡的美誉,我们要打造徽匠品牌,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让世人了解认识徽派建筑,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 徽州文化延绵不绝,磅礴久远,自古至今,代代英才于此孕育,再次发光。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为谁辛苦为谁忧;一代思想先驱朱熹“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万古流芳;先天而忧,后天而乐的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万世师表”陶行知,为平民,为农工,俯首教育,孜孜以求。天之骄子,多孕于此,中林敏秀之地,散发着万物清明之灵。徽州文化永存,徽州精神永存。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做一片绿叶,将根深深地插入这养我爱我的祖国。徽州精神永驻我心,它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标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乌斯的灯泡;我应该立志成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应该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几何?用徽匠精神支撑自己,为理想和事业去奋斗,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用自己的真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计算机系网管班王菲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一、民间文学 1.鞭打芦花 萧县春秋时称“萧国”,秦始置县,历代均属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传说萧县皇藏峪西北山顶,是孔子游此遇雨后的晒书场。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与老师同为鲁国人,后随父迁到萧国东南的乡村安家。至今,萧县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鞭打芦花》就是其中的一则: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鞭打芦花》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细节和语言都会有所变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孔雀东南飞传说 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不容,被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走投无路投水身亡。焦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酿成了一出封建婚姻悲剧。时人为怀念这对夫妇的忠贞爱情,作长诗《孔雀东南飞》以悼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记载了故事梗概、发生年代、地点、人物姓名、身份等,其时其人其事,真实可考。男主角焦仲卿是潜山焦家畈人,女主角刘兰芝是怀宁县刘家山人,焦家畈与刘家山仅一河之隔。潜山与怀宁在西汉至西晋时均隶属于庐江郡皖县。故事历代流传,至今在方言里仍见端倪:比如将磨媳妇的婆婆喊作“焦八叉”,这是影射焦母的;将受折磨的媳妇叫做“苦芝子”,这是暗喻刘兰芝的;将懦弱无能的老好人称为“糯米官人”,这是怜惜焦仲卿的;将趋炎附势的人称为“刘大”,这是讽刺刘兰芝哥哥的;将能干要强的小姑娘称为“能小姑”,这是赞美焦仲卿妹妹的。 3.桐城歌 桐城歌是源于桐城县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桐城歌类别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早在明代以前桐城时兴歌(情歌)就流传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明代杂曲集》及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均收录桐城歌),不仅成为安徽歌谣盛行时期的主要本土歌谣,而且还影响到“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等更大空间,历史上形成了一种范围广泛的“桐城歌谣文化带”,对后来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桐城歌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很多专家学者撰文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屡次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亦作了充分肯定与介绍。20世纪50年代搜集了大量桐城歌原生态资料,80至90年代相继整理出版《桐城歌谣》、《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先后举办六届桐城歌演唱会。 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注视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尚有很多原生态歌谣资料有待发掘,不少濒临失传的桐城歌曲调和吟唱表演形式,需要及时抢救与保护。发掘、保护、研究桐城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 4.六尺巷传说 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这个学期学习了《徽州文化》这门课程,算是第一次正式地了解了徽州文化。以前听到“徽州文化”这个概念,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观念总是“安徽文化”,其实不然,现在对徽州文化的概念总算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 所辖的六县(歙县、黟县、休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徽州府 (府治在今歙县县城徽城镇) 、绩溪、祁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宁、婺源 (今属江西) 文化。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很多文化学者都在研究这极具特色的文化。他们研究的方向有很多,比如徽州的商业文化、学习文化、建筑、美食等领域。不管在哪个领域,文化本身都异彩纷呈,灿烂丰富。 在《徽州文化》的课上,首先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徽州文化宗族方面的内容。徽州宗族对于研究徽州文化和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姓氏众多。除了徽州本土的姓氏之外,更有其他宗族迁往此地,对于徽州的发展更是锦上添花。对此呢,就会想到自己的姓氏起源,以前上过民俗相关的课程,也对自己的姓氏起源做过分析。孙姓的堂号是“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囊萤映雪夜读的典故,而孙姓后人以此为励,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记得某年的清明节,我们孙姓的人都聚在一起,说是“晒谱”,就是把宗谱拿出来见见太阳,并且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我有幸参加了那个活动,才知道我们这一脉的祖先。 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行各业均有所成就,对徽州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徽商。 徽商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是当时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他们的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等。徽商的商业活动不是单独进行的,他们往往以宗族为核心,以此对外发展。 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徽菜,它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一道道美食背后有都严格的讲究: 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的原料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三是善于烧炖,浓淡相宜;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比如“黄山炖鸽”、“红烧果子狸”、“徽州圆子”等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由此,我也想到我家乡的美食,虽然没有徽菜这么有名,但也为大众喜爱。当涂大肉面是马鞍山小吃中的新品牌,起源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205国道途经当涂段,故很多面馆都叫“205面馆”,打出广告“正宗当涂大肉面”。我曾经吃过很多次,很多品种。大肉都是肥而不腻的,也有大片瘦肉的,总之面条劲道,面汤香醇,当属佳品。 以上是我自己大致的理解,还有我觉得教学方法很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徽州文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师漏掉的部分,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了徽州文化。比如徽州的古建筑,徽州菜系,徽州民居等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所熟知所了解所感兴趣的徽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加深了印象,又能让这些文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对于文化的小区域传播有一定的作用。 徽州文化是文化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现在一提起徽州文

游呈坎,一生无坎

游呈坎,一生无坎 从徽州古城出来,在车旁等到家人已是十二时多了。只见老伴右手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了两个饭盒。显然,他们在找我无着时已经用膳了。女儿说:“我们找得你好苦啊,没找着就在附近的一家酒店边吃边等。你还是返回到酒店去吃吧。”我听了女儿的话,来到了刚就餐的酒店。家人和酒店的老板攀谈起来,问下午可以去附近哪个景点去玩。酒店老板说:“我们这里流传一句话叫‘游呈坎,一生无坎’。你们下午还是去呈坎为好。”我们算算时间,游完呈坎再去黄山住宿还来得及,就开车直驱呈坎村。 车行驶到呈坎景点大门已是下午一时多了,女儿的男友小唐花了428元买好四张门票,我们徒步进入景区。在通往呈坎村的路上,两旁都栽种了各种风景树,红绿相间,煞是夺人眼球。我们转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的是一大片碧绿菜地和山茶树,山坡上的果树翠绿葱郁,田里的牧牛悠然散步,远处四面环山的徽派村落已隐约可见。尽管一路见到的山野景色已经不少,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拿出了数码相机进行拍照。 一进入呈坎村,小桥、流水、白墙、灰瓦、青山、绿树、花草,满目皆是;那环村清澈的河水缓缓地流淌,恍惚觉得自己走进了一幅水墨山水画中;抬头一望,气势恢弘的宝纶阁豁然出现在眼前。仔细去看,宝纶阁以雕刻为甚,石栏板上饰有花草、几何图案、浮雕,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桶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宝纶阁以巧妙的结构,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

绘,集古、雅、伟、美为一体,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 我们一行跟随旅行团,漫步于村内石板铺就的小径,聆听着导游声情并茂地介绍。呈坎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朝就被著名的物理学家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若一个大迷宫。远远地从高处看呈坎,你无法不感叹它规划的神奇,它是集风水、美学于一身,将自然八卦和人文八卦相结合的千年古村,是空间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结合,堪称经典。随着徽商的兴起,罗氏商贾遍及大江南北,这些官吏、商贾荣归故里,起屋盖楼,建祠造社,呈坎村因此鼎盛一时,构成一个十分特殊的徽州文化村落。 随着导游的小黄旗指挥,我们来到燕翼堂。燕翼堂是明代民宅,两进两间三层楼。1998年已由国家买下维修。大门门罩砖雕,形制古朴门墙有单披屋面,靠异形丁拱承托平盘木方,木方上置圆形雕花栌斗,斗上又斜华拱,斜华拱承托屋子面,展品形丁头拱和圆形栌斗拱在徽州极为罕见。据说它保持了宋代,元代的建筑风格尤为珍贵。该宅两进三层,气势恢宏,在徽州极为少见,前进为会客厅,后进为生活区,从这幢房子可以看出徽州人聚族而居及徽派民宅的风格。靠天井采光,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四面都是高墙,叫峰火墙,有窗户,但很少、也很小,是砖的,叫防火、防盗窗。游客们光顾了这样的老宅,赞不绝口,纷纷在会客厅拍照留影。 接着我们又来到石柱厅。在呈坎古民居中,石柱厅是最大的一栋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分布特征与成因论文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分布特征与成因 目录 摘要 (1) 英文摘要 (2) 1绪论 (3)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2安徽省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分析 (4) 2.1自然地理因素 (4) 2.1.1自然资源 (4) 2.1.2气候环境 (4) 2.2人文地理因素 (4) 2.2.1经济发展水平 (5) 2.2.2历史文化因素 (5) 2.2.3政治因素 (5) 3安徽省饮食文化分布特征 (6) 3.1淮北平原 (6) 3.2江淮地区 (7) 3.3大别山区 (7) 3.4皖江地区 (8) 3.5皖南山区 (8) 4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开发 (9) 4.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9) 4.2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11) 4.3跨界融合,共同发展 (11) 4.4宣传策划,推广营销 (11) 5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摘要 饮食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多的因素,地理因素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他们所处地理生态环境决定的,人类饮食文化差别就是适应这种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安徽菜以其独有的风格和特色独树一帜,尤其是徽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安徽菜不断创新,赢得了市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饮食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通过相关文献和专家学者的研究,以安徽省这一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分布特点,为安徽省饮食文化的继承创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安徽省餐饮业的发展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赋予安徽省饮食文化新的市场生命力。 关键词:安徽;饮食文化;徽菜;分布特征;成因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建筑

徽派建筑中的图形素材 徽州虽然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但缺乏广袤的平原沃野,因此,人多地狭,村落密集,当地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其中不乏善于经营者,以当地盛产的木材、茶叶、蚕丝、大米等土产为商品,长途贩运,进而发展到经营盐业,很快富甲一方。明清时期,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商场纵横捭阖的富商大贾不是发迹于沿海沿江的通衢大镇,恰恰是地理封闭的山西、安徽的晋商、徽商。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问题。在那个时代,商人一旦有了丰厚的资金,首先要办的事就是在家乡大兴土木,营建豪宅,徽商也概莫能外。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家乡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左右(或东西)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

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经商在外,在家多为老弱妇孺,高墙有防盗的作用;其二,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应该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 宏村中的徽派“骑马墙” 徽派建筑由于受建筑空间的局限,没有北方四合院的阔绰,所以建筑普遍显得“小气”。从外到里通常的格局是:石朝门——板壁(类似北方四合院的影壁,但一般没有什么装饰,只起到阻隔门外人视线的作用)——天井(起通风和采光作用,有的人家在天井中开凿水池,巧设盆景,另有情趣)——与天井平行的左右厢房

-客厅(家庭日常起居、用膳、会客的主要场所)——与客厅平行的左右正房——后天井-与天井平行的厨房和杂物间。一般来说,徽派的建筑都是两层楼的格局,楼梯常设于厢房与正房之间,狭窄而陡峭,楼上可住人,可放物。 徽派建筑中的天井 徽派建筑最巧妙的设计我认为当推天井。取其名为“井”,可见不同于“院”,取其高而狭之义。两者都是“露天”的,但前者居于一宅的中心,因其狭而更有通风之效,形成“烟囱效应”,这类古宅夏天凉爽,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得益于天井的功效。徽派建筑为安全起见,窗户小而少,所以天井除了通风之外,还有采光的效用。

徽州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瓶颈”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作为古老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徽州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且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吸引,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现代的徽州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中有着许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人们在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已获得了甜头,并从文化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从中积聚了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体系的信心。比如,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可以在黄山市的发展中窥见一斑。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作为其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在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通转楼、马头墙、天井、美人靠和谦让墙,创造了徽菜、徽戏、徽雕、徽墨、歙砚等文化符号,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刻书、徽州漆器、徽州造纸等文化技艺,孕育出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宗族意识、庙会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书香韵味、山野情调,是其它文化流派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仍有随处可见的民风淳厚的古村落,可以看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到处仍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充满了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人文韵味,在婺源、绩溪的乡间山村,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桥流水的静谧,依然是这片天地的主色调。 但是,在徽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徽州人一味守旧,只懂得把老徽州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反复折腾。这种“啃老本”的发展模式,也许现在还能赚到荷包满满,但是这样的徽州文化,失去发展的活泉,只会日渐枯竭、腐朽,成为一滩死水。另一方面,现代徽州人往往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本着盈利最大化模式进行徽文化旅游开发。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徽州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有些地方把古宅、古祠、古牌坊等拆迁集中为旅游景点,损害了其最宝贵的历史价值;有的村落拆墙开门、大量开店设铺、兴办旅馆饭馆,破坏了古宅的建筑风貌和古村落的宁静氛围;低水平模仿性开发,普泛化的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严重地伤害了徽州文化的真正内涵。 徽州文化要开发、要发展,但这种开发、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就如一位徽学研究学者所说,徽州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这样三个前提:一是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如果徽文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黄山市: 民间文学:徽州民谣(黄山市)徽州楹联匾额(黄山市) 传统音乐:徽州民歌(黄山市国家名录)齐云山道教音乐(黄山市休宁县国家名录)传统舞蹈:祁门傩舞(黄山市祁门县国家名录)黎阳仗鼓(黄山市屯溪区)徽州板凳龙(黄山市休宁县、徽州区)采茶扑蝶舞(黄山市祁门县)跳钟馗(黄山市徽州区)传统戏剧:徽剧(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国家名录)徽州目连戏(黄山市国家名录)杂技与竞技:三阳打秋千(黄山市歙县) 民间美术:徽州“三雕”(黄山市国家名录)徽州根雕(黄山市)徽州竹编(黄山市黄山区)徽州竹雕(黄山市徽州区)徽州竹编(黄山市屯溪区)徽州篆刻、黟县彩绘壁画(黄山市黟县)徽派版画(黄山市歙县) 传统手工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国家名录)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屯溪区)歙砚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国家名录)徽州漆器制作技艺(黄山市屯溪区国家名录)徽州建筑技艺(黄山市国家名录)徽派盆景技艺(黄山市歙县国家名录)祁门红茶制作技艺(黄山市祁门县国家名录)绿茶制作技艺之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市国家名录)绿茶制作技艺之屯溪绿茶、徽州毛笔制作技艺(黄山市屯溪区)火腿腌制技艺(黄山市黄山区)顶谷大方制作技艺、观音豆腐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五城米酒酿制技艺、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兰花火腿腌制技艺、松萝茶(黄山市休宁县)汤口利源手工制麻技艺、余香石笛制作技艺(黄山市黟县) 传统医药:张一贴内科、新安医学(黄山市)西园喉科(黄山市歙县)祁门胡氏骨伤科(黄山市祁门县) 民俗:程大位珠算法(黄山市国家名录)徽州祠祭(黄山市祁门县、黟县)隆阜抬阁(黄山市屯溪区)轩辕车会、徽菜、上九庙会、婆溪河灯、五福神会(黄山市)齐云山道场表演(黄山市休宁县) 2.宣城市: 民间文学: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绩溪县) 传统音乐:云梯畲族民歌(宣城市宁国市)大小锣鼓(宣城市郎溪县)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无梦到徽州,一生痴绝处 ——汤显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 ?徽州历史沿革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

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改称为安徽省。 ?徽州商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徽州人经商传统的由来。 徽州地区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地贫瘠,耕地甚少,按照农耕文明的逻辑,生在徽州当然是“前世不修”。被逼无奈的徽州人为了生计只能外出闯荡,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但也由此造就了一个纵横数百年的商帮。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砚:歙砚因生产于歙县而得名,是砚中的上乘珍品。唐代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而不衰。“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石”是歙砚的特点。歙砚雕刻精湛,造型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人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肌肤,暗含锋芒,缜涩发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干等特点。因此有“龙尾歙砚天下冠”之说。歙砚雕刻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即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歙砚曾作为国家礼品,先后赠送越南胡志明主席、朝鲜金日成主席等外国领导人。近年来,歙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歙砚生产和核心技术予以保护,先后投入资金450万元用于歙砚的砚石探矿选测、开采生产,传统技艺的收集整理以及科研项目和传承人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另外,歙县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一座徽墨、歙县博物馆,建设完整的歙砚原生产基地,保存完整的歙砚生产工艺,培养新一代的制砚人才。 徽墨:制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是我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墨是我国制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炼烟、制胶、和剂、做墨、晾墨、打磨、填字等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史料记载,唐代末期,河北易水人李廷珪父子“流离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徽州成为制墨中心,墨肆林立,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清代制墨业出现了四大名家——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曹素功等。1915年胡开文制“苍珮室”牌“地球墨”,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金奖。徽墨品种繁多,有桐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等几大类型,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同时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歙县是徽墨的主要生产地,所制徽墨,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桐油烟”与“漆烟”的制墨工艺广为运用,生产达到很高的水平。徽墨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出现了《程氏墨苑》、《墨谱》、《墨海》等一批墨谱,既为研究徽墨提供了重要史料,也是明代版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徽墨生产技艺复杂,多道工序有其独特的秘不视人的绝技,由此形成徽墨的不同外观与内在品质。这些技艺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多人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宣纸: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宣纸发明与唐代宣州泾县,因在宣州集散而故名。唐代就已被列为贡品,为“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宣纸自诞生以来品种不断增多,古籍记载,宋代生宣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加工宣有珊瑚、云母笺、洒金、蜡笺等。明清又有宣德贡笺、金榜、潞玉、罗纹、卷廉、连四等,加工宣则又有仿唐“薛涛笺”、仿宋“金粟藏经纸”、“梅花玉版笺”、“玉色粉蜡笺”。或洒金,或措银,在制造和加工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解放后宣纸的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生产出各种规格的棉料、净皮、特种净皮、纯皮等品种,并不断创新,成功捞制了“丈二”、“二丈”等新品种。“二丈”宣纸作为迄今为止捞制的最大尺幅的宣纸,于2000年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由宣纸派生出来的加工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用宣纸制成的扇面,深受人们喜爱,在折扇上题字作画,使折扇在实用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化情趣。还有一些特殊纸,在加工时加入植物花卉,用作窗棂纸、灯笼纸,既传统又典雅。宣纸艺术一直被专家学者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1964年郭沫若视察泾县宣纸厂,并题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艺术大师刘海粟曾多次来泾县并多次题词:“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白如云、柔如棉”等。200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泾县宣纸厂,并挥笔题词:“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多年来,众多学者著书立说,研究和宣传宣纸这一特殊的艺术产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