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菌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黄瓜黑星病的症状有哪些?发生条件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和防治?早春季节,北方天气气温较低,多地反应温室黄瓜黑星病发生严重,导致叶片穿孔或黄瓜瓜条畸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黄瓜黑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大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发生黄瓜黑星病的棚室一般损失可达10%~20%,严重的话整棚毁灭性发生,甚至绝产绝收。
该病除危害黄瓜外,还侵染南瓜、西葫芦、甜瓜、冬瓜等葫芦科蔬菜,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就给黄瓜、西葫芦、甜瓜等瓜类种植户详细分析一下黄瓜黑星病的症状、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措施,让种植户完全熟知黑星病,做到提前预防,辨认病害,及时防治。
一、黄瓜黑星病发病症状黄瓜黑星病主要危害生长点、嫩叶、嫩茎和幼瓜、幼苗。
1.生长点发病:出现烂头,其下丛生侧芽,心叶枯萎,形成秃桩。
2.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
稍大幼苗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3.嫩叶染病:起初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
4.嫩茎发病:初为水状暗绿色菱形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
5.幼瓜发病: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俗称“冒油”),凝结成块。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
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
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瓜条弯曲、畸形。
二、黄瓜黑性别病菌传播条件1.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内于田间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皮表面,也可在棚室架材(立柱,墙体,等)上越冬。
2.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静脉的表皮直接穿透。
3.主要靠雨水、浇水、水滴飞溅、气流、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
4.病菌从叶片、果实、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在棚室内的潜育期一般3~10天,在露地为9~10天。
怎样防治黄瓜黑星病一、病原及症状黄瓜黑星病的病原为真菌半知菌亚门瓜疮痂枝孢霉。
它的病状特征是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茎、瓜均可受害。
幼苗发病时,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斑点,扩展后子叶烂掉,幼苗停止生长,严重时心叶枯萎,全株死亡。
稍大幼苗发病时,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叶片发病时,叶片上产生近圆形退绿色小斑点,扩展后成直径2~3毫米黄白色圆形病斑,后期病斑边缘部产生裂纹,形成穿孔,病斑穿孔边缘呈星角状,并留有黄白色圈。
龙头发病时,整个生长点萎蔫,变褐腐烂,几天内龙头烂掉呈“秃桩”。
叶柄、瓜蔓及瓜柄发病时,出现淡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病斑,中间开裂下陷,病部可见到白色分泌物,后变成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瓜条发病时。
起初产生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并有胶状物溢出,后变成琥珀色,俗称“冒油”,病斑直径2~4毫米,空气干燥时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组织停止生长,致使瓜条畸形,湿度大时可见天灰色霉层,瓜条一般不烂。
幼瓜、成瓜均可发病,幼瓜最易发病。
二、综合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①加强检疫,严防病害传播蔓延。
②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
抗病品种:如青杂1号、2号。
②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在单位面积种植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两支架之间的行距,缩小株距,这样能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降低温度。
④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或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烟熏。
喷药要均匀周到,幼嫩部分及生长点要喷到,每5~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3~4次。
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黄瓜,蔓生草本植物,也称胡瓜、青瓜,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
黄瓜果实呈长圆形,对于土壤的适应性非常强,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黄瓜黑星病是多发于黄瓜身上的一种常见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不及时防止,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大家知道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吗?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黄瓜黑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我国的检疫病害,是大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相对湿度在90%左右,温度在9-30℃都可发生。
病菌从作物的表皮、气孔、伤口侵入。
棚膜及棚内作物叶片有水珠存在,是该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
棚内湿度大、光照弱、浇水后遇上连阴天的气候条件下发病重。
病菌以菌丝体在大棚中存在,成为最初的传染源。
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使种子带菌,种子带菌可侵染幼苗,带菌的苗子定植后会很快发病。
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
2、用55~60℃的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冲净后再催芽。
3、加强管理,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尽量放风排湿,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和侵入。
冬天要小水勤浇,不能大水漫灌,经常擦拭棚膜,增加透光率。
4、用45%百菌清烟剂300g/亩晚上熏棚8小时左右。
5、发病初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40%氟硅唑7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叶面喷雾进行防治,视病情隔5-7次。
以上就是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以及该病应该如何防治的相关解答,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黄瓜黑星病防治方法
一、病害特点:
1.叶片上出现黑色至暗褐色斑点,有时可结合成块状;
2.斑点表面会长出黑色胚孢子堆;
3.由于叶面受病害损伤,病斑部分组织坏死会呈现黄白色;
4.病菌主要通过风雨播散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
二、防治方法:
1.翻耕消毒:秋季连续翻耕两次,将深层土壤翻入上层,晾晒太阳下,或用40度左右的清水将它们浸泡4-6小时。
每4-5年更换地块种植,清
除土中的病原菌。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黄瓜喜
欢肥沃的土壤,可以在栽培前进行基础性施肥,并在生长过程中适度补充
营养。
3.种子消毒:将种子在70-80度的水中浸泡0.5-1小时,再用清水漂洗,晾干后进行播种。
4.间隔种植:黄瓜黑星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种植能够降低
病害的扩散速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5.药剂喷雾:可选用三氯甲胺、精制增溶剂兑水后,按比例配制防治
药液并进行喷雾处理。
在病害初期用药效果较好。
6.适时修剪:病株上的病斑的部分应及时修剪,减少病害的扩散。
修
剪后的茎叶可以深埋或焚烧,禁止用作肥料。
三、其他注意事项:
1.定期清理:定期清理田间的杂草、植株残余物,减少病害的滋生环境。
2.保持通风:黄瓜生长适宜的温度应在20-25度之间,湿度应保持在60-80%。
及时开窗透气,保持通风。
3.关注抗病品种:黄瓜黑星病的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4.严格检疫:引进新苗时,要经过严格检疫,避免将病害传入种植区域。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于检疫对象,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
前期病叶有圆形污斑,后期形成带黄色晕圈的星形孔洞。
发病初期茎有深绿色椭圆形斑点,有水浸,后期凹陷开裂。
湿的时候有黑霉层,卷须和生长点(龙头)腐烂。
发病初期,有深绿色凹陷性结痂,有时有棕黄色果冻状。
预防措施:
1.黄瓜心得后,准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焚烧或深埋。
同时喷洒消毒剂对土壤举行消毒,协作喷洒新型高脂膜增加药效,从而大大提升了农药有效成分的通过率。
2.引种苗木时强化植物检疫,采取3年以上轮作;增进无土育苗或床土消毒,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新高脂膜举行消毒,播种前对种子举行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半小时。
3.强化田间管理,提升植物抗病性,应合理施肥(特殊是氮肥),提升透光强度,准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温度,生长久适时喷施王华3号,抑制新梢生长,增进花芽分化;蕾期、幼果期、膨大果期喷施壮瓜地灵,可增厚果蒂,提升圆座果率,增进果实发育,无畸形、落果,提升优质商品率,增产增收。
4.准时控制。
按照植保要求,每亩可使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预防黄瓜黑星病的发生;发病初期可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和新高脂膜800倍液举行防治。
2023-11-07CATALOGUE目录•概述•症状识别•诊断技术•防治方法•防治实践•防治效果评估01概述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黄瓜、西葫芦等葫芦科植物。
症状特点:叶片上出现小型褐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并伴随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布满锈色病斑,导致叶片枯死。
果实染病后,出现暗绿色小斑点,后期扩大并伴随流胶现象,导致果实畸形、易脱落。
定义与特点主要病原菌为C l a d o s p o r i u m cucumerinum。
病原菌传播途径环境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低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棚室黄瓜尤其容易发生黑星病。
03发病原因与流行因素0201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显著降低黄瓜黑星病的发病率和损失,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减少农药使用选择抗病品种和使用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
防治意义02症状识别叶片上产生小型圆形或不规则的黄化斑点,直径为1-5毫米,边缘多褪色成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不久变成褐色并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片症状幼瓜受害时,先产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小斑点,斑点上产生黑色小粒点,稍凹陷。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呈椭圆形或长梭形,褐色,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导致果实畸形。
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黑色霉层。
果实症状•茎蔓受害时,产生暗绿色椭圆形或梭形小斑,大小3-10毫米,斑上生有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斑扩大并连接成片,致使瓜蔓枯死。
茎蔓症状03诊断技术在黄瓜生长期间,观察植株的症状,如叶片出现黄化、畸形、长出黑色霉层等。
观察症状了解田间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判断是否有利于黑星病的发病。
注意环境条件土壤质地、pH值等也会影响黑星病的发病,需要检查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检查土壤田间诊断采集病叶或病株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以便确诊。
黄瓜黑星病怎么治黄瓜黑星病用什么药
本病是黄瓜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黄瓜黑星病用什么药以及黄瓜黑星病怎么治。
黄瓜黑星病有什么症状
黑星病可以为害黄瓜的各个部位。
嫩叶,嫩茎及嫩瓜最易感病。
为害叶时,在叶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内部黄枯后成为星纹状穿孔,有时病斑周围有黄晕。
为害茎蔓、叶柄时,产生椭圆形暗绿色水浸状凹陷病斑,后开裂,分泌琥泊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为害生长点,出现烂头,其下丛生侧芽。
瓜果染病,初为腿绿小斑,溢出透明胶物,后变琥泊色块状物。
瓜条从病部弯曲,但-般不腐烂。
黄瓜黑星病的发病规律
黑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丝块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种皮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由嫩叶、果实、茎蔓等的表皮侵入,或从气孔和伤□侵入。
病菌发病适温l7℃左右,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流行。
如瓜类重茬地,播种病种子、浇水多、密植、通风透光不良均发病重。
黄瓜黑星病用什么药防治
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拔除,并进行喷药防治。
可用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l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
1。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由于黄瓜在低温下对黑星病病菌的抗性弱,在冷凉高湿时发生这种病比较多。
黑星病病菌主要侵染黄瓜的生长点,小叶上出现暗绿色的水浸状斑点,扩大后成褐色,破裂成星状小孔。
病情严重时,瓜蔓停止伸长,黄瓜瓜条流胶,病斑褐色,稍下陷,星状开裂,瓜条上着生黑褐色的霉,幼果向有病斑的方向弯曲。
防治黑星病主要有两点需要农民朋友注意:首先要注意给种子和支架消毒,黑星病病菌会附着在茎叶和卷须上,或者残留在支架上,但是附于种子上成为这种病菌的传染源。
所以在防治方法上,一定要对种子做好消毒工作,用55℃温汤浸种15分钟。
在定植前10天,还要对棚室消毒,可以用硫磺粉拌锯末,点燃熏棚灭菌。
其次,农民朋友遇到这种病症时,可以利用药剂进行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剂3000倍液,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福晴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进行防治,其中世高的效果比较好。
- 1 -。
汇报人:日期:•黄瓜黑星病的症状•黄瓜黑星病的病原•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目•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评估•黄瓜黑星病的防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录01黄瓜黑星病的症状叶柄、瓜蔓或幼瓜上出现暗绿色、稍凹陷的斑点,表面有灰黑色霉层。
病株叶片变黄,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
叶片出现黄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并伴有黄褐色边缘,病斑直径2-4毫米。
叶片上的病斑逐渐扩大,形成直径10-15毫米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病斑周围出现黄晕,中央呈灰白色,后期破裂穿孔。
叶柄、瓜蔓和幼瓜上的斑点逐渐扩大,形成暗绿色、稍凹陷的椭圆形斑。
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后期产生多个小黑点。
01020304叶片上多个病斑融合成片,导致叶片干枯。
瓜条上的病斑凹陷,并伴随着流胶现象。
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后期产生多个小黑点。
02黄瓜黑星病的病原瓜类黑星病菌(Xanthomonascampestris pv. cucurbitae)病原物细菌界,变形菌门,假单胞菌科,黑星菌属分类地位病原介绍种子带菌风雨传播农事操作病原菌可随风雨进行近距离传播带菌的农具、手、衣物等可进行人为传播0302 01病原的传播途径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土壤中富含有机质、氮肥较多、pH 值偏酸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存黄瓜、西葫芦、南瓜等瓜类作物是黑星病的寄主植物病原的生存环境寄主植物土壤03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根据种植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控制湿度,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无病基质和营养土育苗,防止苗期感染黑星病。
培育壮苗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病原菌积累和传播。
轮作倒茬喷洒药剂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如氟硅唑、醚菌酯、腈菌唑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黄瓜黑星病菌病害循环
黄瓜黑星病菌的病害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越冬:黑星病病菌以菌丝体或丝块随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还可以黏附在棚室墙壁缝隙或支架上越冬。
2. 传播:播种带菌种子,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
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第2年可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定植的瓜苗。
田间植株发病后,如条件适宜,病部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借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
3. 萌发与侵入: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很快萌发,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4. 流行条件:当棚内最低温度超过10℃,相对湿度从下午6:00到次日10:00均高于90%,棚顶及植株叶面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
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低温、高湿、多雨、长期连阴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大水漫灌,低温高湿、昼夜温差大,夜间低温、冷凉易发病。
在黄瓜的生育期内,黑星病可多次侵染,使叶片、茎蔓、卷须和瓜条等部位受害。
真菌类
1.检疫对象:黄瓜黑星病菌
图片:
拉丁学名: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is et Arthur
英文名称:
国内外分类:进境检疫对象
检疫分类: 病害
分类地位: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真菌。
寄主名称:除黄瓜外,还侵染笋瓜、葫芦、南瓜、冬瓜、甜瓜、节瓜、佛手瓜和其它葫芦科植物。
辽宁植保所研究, 人工接种可侵染茄科的番茄和茄子,豆科的芸豆。
分布地区:
危害症状:整生育期发病,危害嫩叶、嫩茎及幼瓜。
嫩茎:初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陷开裂,湿度大时生灰黑色霉层。
成株期叶片:生近圆形黄白色小斑,易穿孔,孔边缘不齐,略皱,具黄晕
叶柄、瓜蔓: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层;卷须、生长点腐烂。
瓜条:生暗绿色到褐色疮痂状凹陷斑,形成畸形瓜。
病斑初流半透明胶状物,以后变成琥珀色。
生灰黑色霉层
传播途径:近距离传播:气流、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操作(移栽等)传播。
远距离传播:种子调运。
生物学特征:对pH要求不严(2.5~11.0),碱性条件孢子发芽受抑制,最适pH为6.0。
生长发育和孢子萌发适温为20~22℃。
52℃处理45min可使孢子及菌丝死亡。
孢子萌发对湿度敏感,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率较高,81%以下则较低,66%以下不萌发。
鉴别特征:菌丝白色至灰色,具分隔。
分生孢子梗细长,丛生,褐色或淡褐色,
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
分生孢子圆柱状、近梭形至长梭形,
形成分枝的长链,单生或串生,
单孢、双胞、少数3胞,褐色或橄榄绿色,
光滑或具微刺。
除害处理: 1. 加强检疫严禁在病区繁种或从病区调种。
做到从无病地留种。
2.种子除害处理种子用70℃干热处理3d,可完全控制黄瓜黑星病。
3.药剂处理
①浸种或拌种: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0~30min后,冲净再催芽,或用冰醋酸100倍液浸种30min。
直播时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或50%克菌丹拌种。
②熏蒸消毒:温室、塑料棚定植前10天,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0.25千克、锯末0.5千克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1夜。
③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瓜,立即喷药防治。
用粉尘法或烟雾法于发病初期开始用喷粉器喷撒10%多百粉尘剂,每亩用1kg;或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克,连喷3~4次。
④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可喷洒40%福星(氟硅唑)10000倍液,喷施1~2次就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4.选用抗病品种
5.加强栽培管理
检疫方法: 1.症状观察产地检疫,主要依据症状特点和病原镜检结果,诊断和鉴定。
2.保湿培养检验种子可用吸水纸法、冰冻滤纸法检验。
用四分法使种子量减到400~500粒,将种子均匀摆在铺有吸满无菌水滤纸的10个培养皿内,放在20℃温箱中24小时,移入-10~-15℃的冰箱内24小时,再在20℃条件下5-7天,在20-50倍解剖镜下检查.
3.分离培养:PDA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培养法
0.1%升汞表面消毒2min, 无菌水冲洗3次,25—27℃恒温箱中培养,7d后镜检观察
4.洗涤检验检查种子是否带有病菌的孢子。
5g种子+10ml水,50ml三角瓶加塞振荡30min,1000r/min离心5min品:
应施检疫产
调查方法:
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