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5
防治2023-11-09contents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病原菌与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与环境影响•防治方法与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案例分析与应用实践目录0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症状识别叶片症状01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角状油渍状,中间灰白色至淡黄色,后期病斑干枯易碎。
茎部症状02呈水渍状小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后期干燥时龟裂。
果实症状03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果实龟裂。
分布范围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
为害程度该病在黄瓜生长期间可一直发生,造成叶片早枯,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分布与为害程度为害特点与原因分析为害特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造成叶片早枯、果实龟裂,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原因分析病原菌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侵入植株,高温高湿、叶面结露、植株衰弱等情况下病害容易发生。
此外,连作、施肥不当、浇水过多等也容易导致病害加重。
02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细菌形态特征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该细菌呈短棒状,有荚膜,无芽孢,具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病原菌鉴定生理生化特性该细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如蔗糖、甘油、果糖等碳水化合物以及硝酸钠、尿素等含氮化合物,产酸、产气、不产生荧光色素。
致病性该细菌侵染黄瓜后,主要引起叶部病害,如角斑病、缘枯病等,也可侵染果实和茎部,引起溃疡和腐烂。
传播途径与流行规律传播途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也可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和昆虫传播。
流行规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湿度高、温度适宜(24-28℃)、多雨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和流行;连作地块、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发病较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感病品种容易发生流行。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与防治在通常情况下,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根据其病征特点,黄瓜霜霉病在叶片背面长出绒毛状紫黑色的霉状物(病菌孢子囊),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叶背上溢出白色的粘液(细菌菌脓)来区分。
但在实际田间或大棚内,不可能经常看到如此典型的病征特点,一般只看到多角形的病斑,而且色泽也很不一致,造成诊断困难。
在农村中遇到这种问题不少,我们曾在湖北罗田县三里畈的连栋黄瓜大棚中,发现因为没有对症下药,不但没有把病害控制,反而使病情加重的现象。
现将这两种病害的诊断与防治介绍如下。
1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
1.1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寄生性是完全不同的。
霜霉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它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植物器官内吸取营养,属活物寄生类型,不能进行培养。
病菌从体外进入黄瓜叶片内建立寄生关系开始直至终了,寄主被害的细胞并没有死亡,而是逐步的发生病变,由轻到重,主要从病叶的色泽反映出来,初发病时,叶片病斑黄绿色或褪绿,随着病情加重,色泽变为黄色或黄褐色,到发病后期,病部色泽褐色,形成坏死斑。
但是,黄瓜霜霉病色泽变化的整个过程,其快或慢要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温度低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缓慢,病状轻,黄绿的色泽变化扩展慢,当温度在20~24℃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加强,病菌生长发育迅速,破坏加剧,色泽变为黄褐色,扩展迅速。
温度高于30℃时,因其不利霜霉菌生长而死亡,病菌形成枯斑,不再发展。
因此,诊断黄瓜霜霉病时,主要是从叶片初发病时进行鉴定。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在夏季,黄瓜是人们很喜欢吃的一种蔬菜,而且黄瓜全年几乎都能够吃得到,同时黄瓜也是农民们在地里种的最多的菜,一般在农村里面都能看到黄瓜藤,但是黄瓜种起来也是病虫害比较多的一种蔬菜,尤其是在夏天的病害比较严重,这让很多的养殖者都满脸迷茫,那么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怎么防治吧!一、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条件1、这种病的病菌喜欢附着在黄瓜的种子上面,这种病菌不会有动静,而是在病株的残留体里面越冬,然后等到第二年再醒过来侵害黄瓜,而且它的寿命非常久,一般能够活上两年之久,它主要的传播方式为雨水传播和灌溉水进行传播,被植株吸收水份后或者是直接从气孔或者植株的伤口处进入植株内部然后发病,它能够进行二次传播,经过一次下雨之后它又能反复的感染。
2、在大棚种植黄瓜,里面的空气湿度一般都比较大,很容易造成病菌化脓,病脓很容易侵染别的部位和植株,同时黄瓜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如果大家对于这种病不重视的话很容易进行反复传播和侵染。
3、发病的最佳温度是在24-28度之间,最高可达到39度,低则至4度,这种病菌不耐高温,如果温度高达五十度的话,它在十分钟之内就会死亡,最佳湿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叶片上水多的话发病率就高,所以由此看来这种病属于一种高温高湿的病害。
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1、因为夏天往往温度都能够维持在三十多度,所以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高发期,这种病主要危害的是叶片和根茎,这种病的病状和黄瓜霜霉病的病状非常相似,所以在选择防治措施的时候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大家在判断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其到底是霜霉病还是角斑病,否则用错方法喷错药的话肯定会造成死亡和经济损失的,各位要尽早的采取措施。
2、在挑选苗的时候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苗种,这是选种的时候可以做的。
3、采种的时候要选择健康的,没有病的品种,这样培育出来的种才会优良。
4、种子在播种前需要先将其放在70度的恒温箱中杀菌三天,然后再用五十度的温水进行浸种,最后才能够捞出来晾干播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精准识别与防治袁培祥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东北、华北发生最重。
随着塑料大棚栽培的普及,该病田间为害日趋严重。
一些老菜区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发病初期症状细菌性角斑病叶片背面发病初期症状【田间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叶柄、卷须、果实等。
子叶被害时,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变成黄褐色斑。
真叶染病后,先出现针尖大小的淡绿色水浸状斑点,渐呈黄褐色、淡褐色、褐色、灰白色、白色,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带油光,潮湿时叶背病斑外有乳白色菌脓,即细菌液,无黑霉层,后期干燥时病斑呈白色薄膜状,中央组织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茎、叶柄、卷须染病后,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成短条状,湿度大时也有菌脓,严重时病部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后表层留有白痕。
果实上病斑初呈水浸状圆形小点,扩展后为不规则的或连片的病斑,向内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为褐色,病斑溃裂,溢出白色菌脓,并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而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
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发病中期症状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发病症状细菌性角斑病茎蔓和叶柄发病症状细菌性角斑病果实发病症状1、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1)前者病斑较大,颜色较深,黄褐色,不穿孔;后者病斑较小,颜色较浅,质脆易破裂穿孔。
(2)前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后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脓,干后留下白痕。
(3)摘下病叶对太阳光观察,前者病斑无透光感;后者有明显透光感。
(4)前者不为害瓜条;后者可为害瓜条,产生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产生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色,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儿。
在症状拿不准时可采用简单方法辨别,即将病叶取下,放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中稍淋点儿水,于15℃-20℃下放置24小时,若背面病部有黑霉产生就是霜霉病,无黑霉而有菌脓溢出就是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和茎蔓。
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小点,淡绿色,后变为淡黄色。
病斑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干枯形成穿孔。
空气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有白色黏液。
瓜条受害,初为水渍状小圆点,后变淡灰色,病斑扩大后形成裂口或溃疡,潮湿时分泌白色细菌黏液。
果实上的病斑向内扩展,一直蔓延到种子。
幼苗被害,子叶初呈水渍状圆斑,稍凹陷,后变褐干枯,茎部染病可引起幼苗猝倒。
侵染途径本病由假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
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通过雨水、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病菌一般从气孔、zkTL、皮孔等自然口和伤口侵入。
种子表面的病菌在种子萌发时即侵入子叶。
发病规律当温度在22℃~24℃,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日寸,病害易于发生和流行。
一般多在栽培密度大、土壤潮湿的地块先发病,在连阴雨后,天气闷热时病害容易滋生蔓延。
低洼地、排水不良及整枝绑蔓不及时的地块易发病。
另外,定植时护根措施不好,或地下害虫多,造成根系断裂,给病菌以可乘之机。
防治方法1.从无菌种株上采种带菌种子播前要用40%的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100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浸种2小时,洗净后浸种催芽。
2.轮作应与十字花科或茄科蔬菜轮作,避免重茬。
3.加强栽培管理用无病土育苗,采用纸桶、营养钵等护根。
定植时尽量少伤根系,要适时灌水,勤中耕,防止土壤龟裂,损伤根系。
同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4.药剂防治定植前苗床内喷一次(1:4:60)的铜皂液,或(1:2:300~400)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发病初期可选择下列药剂进行防治:1)30%的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2)100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
3)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喷雾。
(4)60%的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中国瓜菜2020,33(6):82-8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卢胜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农村局河北秦皇岛066300)摘要: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我国黄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冬春茬保护地黄瓜上发生危害较重。
笔者总结介绍了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列举了主要症状和识别要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识别;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64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2871(2020)06-082-02收稿日期:2020-04-13;修回日期:2020-05-20作者简介:卢胜国,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E-mial :***************细菌性角斑病是我国乃至世界黄瓜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严重发生,引起重视[1]。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华北、东北等地区发生严重,是露地黄瓜中后期和大棚黄瓜前期常见的病害。
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逐年扩大,该病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抚宁区等黄瓜产地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冬春茬保护地黄瓜发生严重。
秦皇岛地区露地黄瓜5—6月份雨后即有发病,以7—8月多雨季节为发病高峰期。
日光温室大棚冬春茬黄瓜一般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播种育苗,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定植,12月下旬开始采收上市。
进入冬季,光照减弱,棚室的通风时间逐渐缩短,致使棚室内长期处于低温高湿的状态,细菌性病害发生频繁,尤其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率在30%~50%,严重时可使植株中下部叶片全部坏死,瓜条受害,有时该病害与霜霉病混合发生,给病害防控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极大的影响。
为此,笔者主要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控技术进行介绍,希望为黄瓜种植者提供参考。
1症状识别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属革兰氏阴性菌,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24~28℃,该菌主要侵染黄瓜、西葫芦、苦瓜等瓜类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