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害 农业植物病理学 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44.00 KB
- 文档页数:19
黄瓜病害图文介绍黄瓜病害有20多种,为害普遍而严重的有黄瓜霜霉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白粉病、黄瓜蔓枯病、黄瓜炭疽病、黄瓜角斑病、黄瓜病毒病、黄瓜灰霉病、黄瓜根结线虫病等。
1.黄瓜霜霉病分布为害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最普通、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对黄瓜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一般流行年份受害地块减产20%~30%,重流行时达到50%~60%,甚至毁种(图1—1)。
图1—1黄瓜霜霉病为害情况图1—2黄瓜霜霉病叶片正、背面症状病原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称古巴假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基部稍膨大,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淡褐色,单胞(图l一3)。
图1—3黄瓜霜霉病1、孢子囊2、孢子梗发生规律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
也可由南方随季风而传播来。
夏季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在北方,黄瓜霜霉病是从温室传到大棚,又传到春季露地黄瓜上,再传到秋季露地黄瓜上,最后又传回到温室黄瓜上(图1-4)。
病害在田间发生的气温为16℃,适宜流行的气温为20~24℃。
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
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
在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
图1—4黄瓜霜霉病病害循环1.病菌2.叶片发病3.产生孢子囊4.传播侵染大田黄瓜防治方法黄瓜地应选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
底肥施足,合理追施氮、磷、钾肥。
雨后适时中耕,以提高地温,降低空气湿度。
培育无病壮苗,育苗地生产地要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弱苗。
温室采取滴灌或覆膜暗灌。
应用熏蒸剂:保护地栽培,用45%百菌清烟剂200g/亩、15%霜疫清(百菌清+甲霜灵)烟剂250g/亩,按包装分放5~6处,傍晚闭棚由棚室里面向外逐次点燃后,次日早晨打开棚、室,进行正常田间作业。
黄瓜病害高清图谱...1黄瓜病毒病花叶病毒病幼苗期感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为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植株矮小。
成株期感病,新叶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小,皱缩,严重时叶反卷变硬发脆,常有角形坏死斑,簇生小叶。
病果表面出现深浅绿色镶嵌的花斑,凹凸不平或畸形,停止生长,严重时病株节间缩短,不结瓜,萎缩枯死。
12342黄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叶片发病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
发病初期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即病原菌无性阶段。
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黄枯。
1233黄瓜靶斑病该病多发生在结瓜盛期,以危害叶片为主,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mm左右。
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
后期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
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最终导致植株枯死。
14黄瓜褐斑病为害叶片,病斑初呈淡褐绿色后变褐绿色,略呈圆形,直径6~12毫米,多数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有的斑中部呈灰白色至灰褐色,上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枯死。
15黄瓜黑斑病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扩展,重病株除心叶外,均可染病。
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黄白色,边缘黄绿或黄褐色,其上可见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面病斑稍隆起,表面粗糙,叶背病斑呈水渍状,四周明显,且出现褪绿的晕圈,病斑大多出现在叶脉之间,很少生于叶脉上,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结。
重病田,数个病斑连片,叶肉组织枯死,或整叶焦枯,似火烤状,但不脱落。
16黄瓜黑星病幼苗染病,真叶较子叶敏感,子叶上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发展后引致全叶干枯。
嫩茎染病,初现水浸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