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痛经 - 中医妇科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
痛经分为两类: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
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辨证施治气血瘀滞痛经·气滞血瘀证(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中医学将此病称之为“经行腹痛”,认为本病多由劳伤气血,体质虚弱,气滞血瘀;或风寒之气外袭,伤及冲任等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绞痛,也可出现胀痛或坠痛。
有时疼痛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阴道甚至肛门等处。
多在月经来潮第1~2日出现,一般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
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日。
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1 体针刺法取穴:关元、三阴交、十七椎。
辨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合谷、太冲、气海穴;寒湿凝滞型加命门、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气海;肝肾亏损型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
操作方法:每次选用3~5穴。
针刺关元、气海,采用连续捻转的手法,务使针感向下传导,三阴交施以泻法;十七椎下可刺入1~1.5寸深,得气后快速捻转,使针感向小腹传导。
寒证、虚证者起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以艾灸,至皮肤红润;或在腹部穴位施以温针灸。
非发作期可隔日治疗1次,至月经来潮前3日,可每日治疗1次。
2 十七椎治痛经取穴:十七椎。
操作方法:此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消毒后,用毫针刺入一寸到两寸左右(深浅因人而异),得气后强刺激快速捻转手法行针,使针感向小腹传导,行针一分钟,留针十五分钟即可。
说明:此方法简便容易操作,要点是一定要快速捻转行针,强刺激,大部分一次见效,治愈率极高。
3 大陵穴治痛经取穴:大陵穴。
操作方法:从大陵穴进针平刺向指尖方向一寸左右。
快速捻转行针,留针十五分钟。
说明:此方法急则治标,通常可快速缓解,但治愈率不如十七椎。
痛经凡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的,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
其原因大多为外感风冷,内伤七情,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而成者。
【诊断】1.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
2 .疼痛剧烈者,见肢冷、面青、汗出等症状,常可发生昏厥。
3 .需作妇科检查,了解子官发育情况,有无生殖器炎症或其他器质性病变,以明确痛经的原因。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症以小腹疼痛为主症。
一般情况下,经前痛多实,经后痛多虚;胀痛、绞痛多属实证,隐痛多属虚证。
一般以实证为多见。
治疗上,经前着重理气,经期需活血化瘀,经后宜补虚为主。
1.实证经期多落后,经行不畅,色紫有血块,小腹胀痛,有冷感,块下痛减,舌苔薄白,或有紫点。
脉细弦。
治法:理气活血,温经化瘀。
方药举例:痛经汤加减。
当归IOg,香附、延胡索各10g,石打穿30g,肉桂3g。
加减:偏气滞的,酌加木香5g,乌药10g,陈皮5g,枳壳IOg。
偏寒湿的,加用小茴香6-10g,艾叶6g,没药6g。
偏湿热下注的,去肉桂,加用炒丹皮10g,红藤IOg,夏枯草10g,益母草15g,炒意安仁20gO偏瘀滞的(下大血块后痛止的)可另用脱膜散(本院方:三棱粉3份,我术粉、五灵脂各3份,肉桂粉1份),经前7~10天服,每日2次,经期每日3次,每次3g,吞服。
兼见热象,口干苦,心烦的,原方去肉桂;酌加丹皮10g,赤芍10g,炒川楝子10g。
4 .虚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无块,经后小腹隐痛,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养血和络。
方药举例:四物汤加减。
当归、炒白芍、熟地黄各IOg,炙甘草、木香各3g,艾叶5go加减:偏气虚的,去熟地黄,加党参12g,黄黄10g,白术10g,茯苓10g。
偏肝肾虚的用调肝汤:当归10g,白芍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0g,阿胶(另怦化)10g,山药15g,炙甘草3g。
偏阳虚的,加制附片6g,吴茱萸6g,肉桂5g,川尊6g。
二、中成药痛经丸每次15粒,每日3次,经前1周开始服。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痛经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清寒热、康实,在气、在血。
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低,病多在肾。
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
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一般而言,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知常达变。
临证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二)治疗原则痛经的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
具体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
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分阶段治疗。
痛经在辨证治疗中,应适当选加相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功。
如寒者选加艾叶、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气滞者选加香附、枳壳、川棟子;血瘀者选加三七粉、血竭、莪术、失笑散:热者选加牡丹皮、黄芩等。
(三)分型论治1.寒凝血瘀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
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成周期后起,经血量少,色暗有外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苍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胞官,血为寒凝,疼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朝化,察滞智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周期后延,经色暗面有块;寒动内盛,阻遏阳气,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舌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候。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肉桂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少腹逐瘀汤主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见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水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壮之”。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
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
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
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一)按揉穴位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
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找穴位的时候,可以用手压一下,如果有明显的酸麻重胀感,就是找对位置。
可选择手指按压,或将穴位表层的皮肤提起,穴无定处,按压时存在酸麻重胀感为宜,力度由轻至重,可按可揉可提起皮肤都能达到刺激的作用,可主按压一个穴位,也可多个穴位搭配按摩,不可一直按住不动,要按一下起一下,使血液流通。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没有明显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期出现严重腹痛、腰腹部不适及伴随其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
虽然原发性痛经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痛苦与困扰。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管理,中医药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中的证候研究尤为重要。
一、文献研究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及病因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由子宫内膜功能性异常引起的一种周期性腹痛。
其病因主要是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分泌及脱落所造成的子宫内膜的异位、子宫肌壁的异常收缩等。
这些异常会导致子宫血管收缩、缺血、缺氧,产生疼痛。
1.2 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中的治疗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以调整经血为重点,辅以疏肝理气、温经散寒等办法。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丹、芪、苓、术茯中药方。
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手段也被广泛应用。
1.3 文献研究结果根据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确切,不仅可以缓解经痛,还能改善月经不调等症状。
而且,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主要表现为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调整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多方面。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诊疗意见和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医生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对于证候辨识的严谨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二、专家共识2.1 中医专家意见在针对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治疗中,专家们普遍认为首先要重视辨证施治。
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诊等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病位病性,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专家认为,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应以缓解疼痛为首要目标。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药治疗,以增强疗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点专科协作组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第一版社, 2007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公布, 2002年版)。
(1)病史:陪伴月经周期规律性发生的以小腹痛苦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 1 天达顶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无人色、出盗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2009年)(1)病史:陪伴月经周期规律发生的下腹部痛苦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常见,常在初潮后1-2 年内发病;②痛苦最早出此刻经前12 小时,以行经第1 日痛苦最强烈,连续2-3 天后缓解,痛苦常呈痉挛性,往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盗汗。
(3)妇科检查:清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许多粘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伸;②向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 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过程中出现疼痛、不适或不规则的现象。
中医辨证治疗是根据个体的病情和体质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调理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中医辨证分类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痛经可以根据不同的络病机制进行分类辨证。
常见的辨证分类包括:1. 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血凝滞、疼痛剧烈,经期延长和颜色深红等症状。
2. 气滞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腹胀、疼痛阵发性加重,经期量少等症状。
3. 湿寒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痛阵发性加重、经期延长,腹部冷痛等症状。
4. 肝郁脾虚型痛经: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胃纳不佳,经期前腹部胀满等症状。
5. 肾虚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期量少、经期提前,腰酸腿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根据以上的辨证分类,中医可以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法:1. 血瘀型痛经的治疗:通络活血、祛瘀止痛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煎煮、针灸、拔罐等方法来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2. 气滞型痛经的治疗:理气活血、消肿止痛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气滞造成的疼痛。
3. 湿寒型痛经的治疗:祛湿驱寒、温经散寒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温灸等方法来调理体内湿寒,缓解经痛。
4. 肝郁脾虚型痛经的治疗:调理肝脾、疏肝解郁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情绪紧张和调节肝脾功能。
5. 肾虚型痛经的治疗: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推拿等方法来增强体内阳气,缓解经痛。
小结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分析和调理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体的辨证情况来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有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痛经的症状,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不适和疼痛感。
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并分享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在中医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中医将痛经分为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经行痛、经后持续性痛和不规则经痛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验总结1.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痛经常与气血失调有关。
因此,调和气血是经验总结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 补肾养血肾气不足和血虚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
通过补肾养血,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
中医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
3. 祛湿化痰湿气和痰湿的聚积也可能导致痛经。
祛湿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等。
它们有利于排除湿气和痰湿,从而缓解痛经。
4. 调理经络中医强调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痛经。
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三、案例分享以下是一位患者的案例。
患者年龄为28岁,每次月经期出现严重的经行痛,伴有腹胀、头晕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诊断为气血虚弱,经络堵塞所致。
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调和气血:方剂使用了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补气血的中药,每日两次口服。
2. 针灸疏通经络:每次月经前后,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主要刺激腧穴和委中穴。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黑豆、菠菜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痛经的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期间的不适感也明显改善。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避免寒冷和寒凉食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摘要: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绝大多数女孩的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殖器官的畸形、肿瘤或炎性病变引起的。
痛经一般出现在月经初潮后的2~3年,25岁以后便逐渐减少,结婚和生育以后就很少再出现了。
引起痛经的原因很多,一般都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如情绪激动(生气)、抑郁、精神紧张等,有时过度疲劳、剧烈活动、淋雨、受凉、大量服冷饮等也可以引起痛经。
痛经固然在月经过后会自然消失,但若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坐等苦熬,将会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本文着重阐述了痛经的证型及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治疗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和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容则痛”。
痛经多因情志所伤。
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隐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
另外肠痈、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
临床上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证型。
1.气滞血瘀主证: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进入痛经专题必须确认该妇女生殖器官为正常。
【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其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主要是与经期或经期前后受致病因素,如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干扰,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胞宫气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引起痛经,其发病有虚实不同:实者或因寒滞、血滞、气质、热滞;虚者有血虚、气虚。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或有经量正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腹痛多发生在经潮前1~2天,经行第一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但一般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亦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净经后1~2开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属功能型痛经:如盆腔有粘连、包块、结节或增厚者,可能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
部分患者可见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
二、中医辨证要点
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导致的。
辨证要点在于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然后结合全身症候,舌象脉象正确判断其寒热、虚实。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行气调血”为主,调理冲任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腹痛可止。
二、分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症:经前或行经时腹痛及腰,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黯有块,块下痛咸,周期及经量正常,舌苔薄,质黯瘀斑,脉弦。
治法:治以理气活血、行瘀止痛,方药方用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杜仲、丝瓜络、熟地黄等。
2、寒凝血滞证
主症:经期或行经之前小腹冷痛,喜温,经量少,经色淡,或如黑豆汁,兼有小血块,手足不温。
治法: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五灵脂、蒲黄、乌药、延胡索、香附、当归、艾叶、川芎、肉桂、没药。
3、湿热瘀结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金银花、防风、白芷、白芍、天花粉、皂角刺、延胡索、当归、陈皮、制乳香、没药、红藤、蒲公英。
4.气血虚弱证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治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方用八珍益母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白芍、炙黄耆、党参、白术、茯苓,熟地、川芎、桂枝、炙甘草。
5.肝肾不足证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治以滋肾养肝止痛。
方药:方用调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菟丝子、紫石英、胡芦巴、香附、熟地、何首乌、枸杞子、淮山药、白芍、乌药。
【治愈案例】
张某某,女,26岁,未婚,2006年10月24日就诊。
患者痛经8年,每次月经来潮则小腹胀满疼痛,拒按,量少,色紫黯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全身乏力,少寐多梦。
舌质紫黯,边有瘀点、瘀斑,脉沉。
李娅辨为气滞血瘀痛经,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黄芪18g,香附12g,益母草10g,桃仁、红花各12g,当归12g,生地12g,怀牛膝20g,水煎服,日1剂,7剂后,月经来潮,腹痛较前明显减轻,嘱月经结束后,原方继服。
再服5剂后停药,下次月经来潮时,腹痛消失,且经前乳房亦不胀痛。
按语: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多种多样,但气滞血瘀,寒凝胞宫为其根本,血瘀内停而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故出现经行腹痛。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气行则血行”。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强人体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调节功能,纠正微循环障碍,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