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内容及启示讲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借鉴和启示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的廉政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各派学说、规模宏大、结构庞杂、内容丰富和体系完备的廉政理论体系。
它包括传统社会的廉政观、民本观、德治观、吏治观、法治观、制衡观、教化观和修齐观。
传统廉政文化是传统社会实现政治清廉、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根基。
关键词: 中国; 古代社会; 廉政文化; 借鉴;启示引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产生的时间很早。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反映,文明诞生之初的氏族首领已经注意到了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要求,记载了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内容。
历经漫长的历史长河,各个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体系。
这其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批判的加以继承。
1、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1)十分注重思想教化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
在教育内容上,主要以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为主,强调“修身为本”、“为政以德”“洁身自律”、“淡泊名利”。
儒家伦理道德既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构成了古代传统廉政文化的主体内容。
在教育途径上,包含:一是家庭廉德教育;如宋代司马光为教诫儿子,专门写了篇《训俭示廉》的家训。
二是学校伦理教育;从私塾、乡学到国子监,“平政爱民”、“节用而爱民”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贯穿始终。
三是皇帝圣谕教育;古代皇帝为圣上天子,金口玉言,其一言一行均对官员和社会有很深的影响。
官吏自踏入仕途后,皇帝经常对他们进行”仁、义、廉、耻”的朝廷教育。
2)积极塑造清廉典范历代王朝还都十分注意弘扬宣传清官廉吏,引导官场廉洁奉公的正气。
经过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各类廉政思想、廉诗、廉文、廉事,使得“一钱太守”刘庞、“三汤道台”汤斌、“古今第一廉吏”于成龙,汉代的杨震,宋朝的包拯,明朝的于谦、海瑞、况钟以及清初的张伯行等等,一大批清官廉吏的故事,在不同时代都能始终保持形式的新颖性和内容的艺术性,构成了我国古代廉政建设过程中独特的清官文化。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以唐朝吏治为例(上)宁可从事秘书工作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而对历史和政治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
中国古代吏治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博大精深,当然也非常复杂。
了解中国古代吏治的成功经验、变化沿革和历史教训,对于我们提高知识素养、更好地做好秘书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从本期起,我们分两期连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宁可教授的相关文章。
——编者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
放宽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
官吏、官或吏,是各级官员的通称。
但古代的官和吏亦各有专门的涵义。
官,一般指有品级、地位较高的官员,低的无品级的如书办等则成为吏。
官多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儒家经典,很多实用的东西没有学,也不大清楚;官是个特权阶层,高高在上,不熟悉下情,具体的事都由吏去办。
所以,吏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多而杂,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甚至可以操纵政事,问题最多,也最难管理,吏治的好坏,他们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官分文武,这里只讲到文官,武官的一些问题先不涉及。
一、中国古代吏治概况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乃至“治吏”重于“治民”。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所决定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战国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地主经济。
而作为单个的地主,在政治上直接统治农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集中到他们的总代表皇帝那里。
皇权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
但皇帝不可能直接统治和管理民众,而是要靠各级官吏来管理和统治。
就像一个金字塔式的网络,顶尖上是皇帝,下边是各级政府和官吏,底层是民众。
官僚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官僚对皇帝负责。
这种权力很大,几乎是事无不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他古代国家也有,像古代埃及、波斯、拜占庭,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等,但都没有中国这样完备而严密的官僚制度。
浅析唐代官吏管理制度及其启发本文通过对唐朝吏治立法的回顾,结合中国古代吏治立法的传统特点,着重阐释了唐朝官吏管理制度的内容及独特之处。
文章从官吏制度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几个方面详加分析,并总结其历史经验,挖掘其借鉴意义。
同时,对其官吏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予以昭示,使今人引以为戒。
吏治立法,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同整个国家与法律的产生而同时产生。
在中国,吏治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初期皋陶制定的“墨”刑。
《夏书》中记载:“昏、墨、贼,杀。
皋陶之刑也。
”中国古代的吏治立法的特点为“正面性立法与惩罚性立法并举”①、“刑律以职务犯罪为传统内容”②、“奖励性法规与惩罚性法规并举”③。
而作为中国古代吏治立法大总结的唐代吏治立法在各种法律形式中有着全方位的大发展,使整个吏治法律制度进入相互协调配和机制的新的历史阶段。
唐代的法律形式主要为律、令、格、式四种。
《唐六典》说:“凡文法之名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
”四种法律形式的规范内容各不相同:“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规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
”由此可知,唐律中关于吏治的正面性立法主要由令、格、式来规定,而正刑定罪的刑律则是惩罚官吏犯罪、维护吏治的主要手段。
唐代的吏治立法,对贯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传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在行政立法的自身范围内体现,而且表现在行政立法与刑事立法的关系上。
如地方官吏在抚育生息及劝课农桑的政绩考核,就全面贯彻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办法。
《唐令拾遗》开元《考课令》规定:诸州县官人,抚育有方、户口增益者,各准见在户,为十分论,加一分,刺史、县令各进考一等。
若抚育乖方、户口减损者,各准增户法,亦减一分降一等。
其有劝课田农,能使丰殖者,亦准见地为十分论。
加二分,各进考一等,每加二分进一等。
其有不加劝课,以致减损者,损一分降考一等,每损一分降一等。
若数处有功,并应进考者,亦听累加。
奖惩的结果表现在对官员考核级别的升降上,同时也可以体现在俸禄及职务的予夺上。
中国古代综合为治的治安方略对现代治安的启示中国古代综合为治的治安方略对现代治安的启示中国古代综合为治的治安方略,是中国古代历经奴隶、封建社会一步步发展和完善起一种治理社会犯罪的系统理论。
历史证明,中国古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等繁荣局面的出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的缔造均与实施综合治理息息相关。
古代的综合治理是社会治安管理的综合措施。
奉行综合为治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中国古代统治者,不但综合各类统治手段,而且调动中央、地方、基层乃至家庭统治的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的治理社会,从而逐渐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较为完整的治安管理体制,并相应制定了各种治安措施。
通过对中国古代治安综合治理的研究和探索可以得出对当代治安的一些启示。
一.古代综合治安方略简介(一)安民的经济措施。
战国秦汉时期,荀子"先富之,而后教之"的思想,既是奴隶制西周治安经验的总结与发展,又适应了封建王朝谋求长治久安的需要,所以对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汉朝文帝、景帝基本坚持了"清静无为"的安民方针和政策,并适时地采纳贾谊、晃错建议:"物民于农桑,薄赋,广蓄积以实仓醋,备水旱。
"进一步完善了安民的经济措施。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安民的均田措施,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农民群众的温饱等基本生活要求得到解决。
到唐太宗贞观中年,面对凋敝的社会经济,以隋亡为龟鉴,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警醒臣僚,并把"安国宁人"作为基本国策,采取了"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的治国方策。
(二)编户居民制度。
商鞍人秦建立了户籍制度,全国男女,都要在官府的名册上登记,生下来就登记上,死去的人就注销。
建立户籍,一方面便于统治者征摇、戊役、征收赋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管理治安,维护封建秩序,达到综合为治的目的。
明朝严法治吏及历史启示明朝严法治吏及历史启示人类在进入科技高度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的同时,腐败问题也成为了全球性的话题。
近几年来,贪污腐化案件屡见不鲜:“红楼”案件,“慕马案件”等等,上至国家级领导下至乡长,身为国家公务员,不为民服务,反之则成为百姓的寄生虫,酷似硕鼠,让民众唾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党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首要问题来抓,并卓有成效。
“徒法不能自行”,因此,领导干部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国有着4000多年的法制发展史,不妨让我们“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翻开中国法制史,我们不得不要充分地肯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典治吏”的历史进步作用。
一.明朝严法治吏的指导思想及原因出身布衣并参加了农民起义的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领悟出元朝是官吏过分宽纵,官场腐败,酷吏骄横,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亡国。
他说:“昔在民间时,见州县长吏都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所以,他把整顿吏治看作是稳定统治的一项措施。
为了避免重蹈元朝统治着的覆辙,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决意推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希望地主阶级与朱氏王朝通力合作,把对农民的剥削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
但是,统治阶级内部一些鼠目寸光之辈,在其贪婪的阶级本性驱使下,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利用职权,侵吞赋税,隐占田地,受赃枉法。
官吏的经济犯罪直接损害了封建王朝的利益,朱元璋既怕因阶级矛盾激化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也不能容忍地主阶级内部异己力量羽毛日丰威胁皇权,因此,明初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朱元璋个人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更坚决、更严厉地惩治贪官污吏。
自然“重典治吏”就成为明朝重要的指导思想,始终奉行的国策。
二.明朝严法治吏的特点(一)立法完善1.重典严惩贪官污吏。
大明律在刑律中专设“受赃”篇一卷,其下有十一条之多,设置了“坐赃致罪”“事后受财”“家人求索”“官吏受赃”“在官求索借贷人财物”“私受公侯财物”“因公擅科敛”等条,严厉打击官吏在所辖地区收受,求索,借贷,买卖财物及馈赠的土特产,克扣截留赃物,以及官吏的家人收受,求索,借贷买卖财物,役使官吏的部民。
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思想的梳理与启示作者:高斌来源:《知与行》 2019年第3期[摘要]中国传统社会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文明成果,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智慧的继承和创新。
从社会治理逻辑起点上看,儒家相信人性本善的性善论,法家提出性恶论、道家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
从社会治理的目标上来看,儒家主张重构社会秩序,实现“大同”世界,法家提倡统一天下,富国强兵,道家是为实现“小国寡民”。
从社会治理实现路径上看,儒家提出“为国以礼,德主刑辅”,法家提出“以法治国”,道家则是“无为而治”。
梳理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思想,启示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加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坚持德法共治,法与时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普法,严格执法,清除“官本位”思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实现“天人合一”绿色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德治;法治、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G01;C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3-0065-05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
中国的社会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这要求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同步更新。
任何制度的建构都离不开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或社会心理特征,社会治理也无法超越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习惯。
2014年10月13日,在中央政治局的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1]。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智慧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借鉴意义摘要:廉政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反腐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个时候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下腐败问题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了。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尚贤思想”等方面来探析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借鉴其中的优秀结晶为我们现在的反腐工作所用,让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政治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同时也为解决我国当前的吏治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廉政思想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尚贤思想我们常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欧阳修曾说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告诉我们要时刻抱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不能放纵自己。
古人尚且吟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们今人更应该有如此的气魄。
包拯在《书端州君斋闭》诗中道出了“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的立身准则,并肯定“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观点。
这正是其清廉正直,刚正不阿的为人为官态度的表现。
不论是唐朝“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涣散吏治,还是南宋时期国家从上到下骄奢淫逸不思进取的风气,都是懒政思想的一种体现。
这是与廉政思想相对立的一种腐朽的思想。
一、廉政的基本概念“廉政”一词最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中:“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指的是政治行为上的廉洁清明。
后来,廉政中的“政”有了政治层面的内涵。
孟子认为:“(不义之财 )可以无取,取伤廉。
”阐明了孟子对廉与贪的道德价值取向。
廉政,即廉洁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
一些官吏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利用职务之便攫取公共财富,出现贪污腐败,廉洁观念也应运而生。
因此,廉政的基本目的和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政治腐败、贪污贿赂等现象,强调要公正廉洁、为政不贪、抑制甚至消除腐败。
论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君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五千年中央集权制政治的精髓。
中国古代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吏治,并将吏治管理作为封建统治下的重要管理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管理。
本文的论述重点就是在探讨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其带来的现实意义,让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多年后继续为现代管理指引方向,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吏治思想现实意义形成发展特点引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委任各郡县负责人,这些人就是官吏的最初模型。
官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及君主意志,因此吏治思想的衍变也可以看做是治吏的进程。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管理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官吏的入仕准则,官员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至高追求进行地方政治经济治吏,最终的目的是做好统治者的“眼”和“手”,成为统治者管理地方的工具。
中央集权制度也因为吏治思想的逐步完善与发展而更加统一,最终成为封建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重要组成。
吏治思想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后人思考与借鉴的,通过探讨与分析成为现代管理的蓝本。
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1、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是社会形势的发展,面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就必然要出台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措施。
国家统一、人民归一、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散到统一,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吏治思想就是为适应封建集权制度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统治者寄期望于吏治,是希望通过吏治能够使中央集权更加集中,也能够在统治人民的同时传达封建统治者的思想。
2、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奴隶制到封建制,是历史的变迁,更是历史的进步。
时间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治国方式也要彻底颠覆奴隶制时期的管理,实行分区域专人负责,这是历史赋予时代的使命,是历史进步带来的政治革新,正确看待历史,在历史中取其精华是统治者的使命,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就是历史变革中的新坐标,谱写新的历史章程。
吉林日报/2011年/5月/14日/第007版学习实践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启示何涛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和廉政制度的绵延、发展,丰富了我国的政治思想宝库,搜检这方面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千年的中国旧官僚政治中,大凡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新兴阶级或王朝前期的执政者,大多是廉政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对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实践,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廉政制度在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廉政制度的提出和建立,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廉政观念开始萌芽,最初表现为“重民”、“仁政”、“尚贤”等与廉政有关的政治思想以及用“君子”、“小人”、“礼”、“义”、“信”、“忠”、“仁”、“正”、“俭”、“廉”、“勤”等规范,对统治集团成员的从政道德修养进行品评。
在这方面,墨家是最早把“廉”作为重要德性提出来的学派,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四行”。
法家则较早地把廉德与政治统治结合起来。
管子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者,政之本也。
”中国古代的吏治中,特别强调“以廉为本”的思想。
首先,要求官吏以廉洁作为从政的志向之一。
早在古代氏族公社时期,一位叫皋陶的氏族首领就提出“九德”,作为当时公职人员所应遵守的德目,其中之一就是“简而廉”。
据《周礼》记载,周公规定从六个方面对官吏进行考核:“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这也是较早的考核官吏方面的廉政措施。
孔子主张:“欲而不贪”,“见得思义”。
孟子则明确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薛文清公从政录》中提出居官七要,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正以处心,廉以律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义庆也说:“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
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一个官员在为官居仕的过程中,必须从廉政出发,方可勤政。
2006.9法律经纬中国古代官吏法制教育制度检讨及启示□石书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中国古代官吏法制教育是其吏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经历了中国奴隶社会秘密法时代与封建社会公布法时代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它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主体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它的成熟与发展,对于当代中国公务员法制教育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官吏法制教育历史沿革特点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09-098-03中国古代有其发达的法律制度。
然“徒法不足以自行”,既有法律,就要有懂得法律和运用法律的人,就会存在学习和传授法律知识、经验和技能方面的活动;这种活动在被近代的法律训练方式取代以前,曾经长期支持着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并且塑造着古代法律的精神和品格。
在这一法律制度中,对官史的法制教育制度也相当完备。
因而,探究中国古代官吏的法制教育制度,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官吏法制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从公元前21世纪左右开始,中国先后兴起了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国家。
据史料记载,它们都有自己的法律,如夏有“禹刑”,商有“汤刑”。
西周建立了较夏、商更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不但有部分成文法典,也沿用前代的习惯法。
但当时的法律基本上处于一种秘密状态,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专制统治,垄断了法律和诉讼知识。
因而对法律传习活动仅限于少数贵族官吏。
奴隶主贵族明白垄断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将法律深藏于王宫,这时,法制教育只在氏族贵族的范围内展开。
即“学在官府”或“学在王官”①。
它表明中国古代官吏的法制教育已在奴隶主贵族内部开始萌芽,并为后世官吏法制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动和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中国古代的法制教育开始兴起。
并推行一种官师合一的教育体制;一方面,官吏为导民知法之师,除了自己必须明法令外,还要令万民无陷于险危,皆知所辟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从而使法制教育具有浓厚的官僚化色彩。
168中国古代胥吏制度:影响与启示胥吏制度自官僚制度确立后就一直存在,胥吏是正式官僚系统的辅助行政人员,他们是具体行政事务的执行者,是沟通政府和百姓的渠道和枢纽。
自春秋战国萌芽以至晚清,胥吏制度存续千年,经历了“以吏为师”“由吏入官”的秦汉时期;“官吏分途”却“官弱吏强”的南北朝——隋唐——宋时期;“以吏治国”“官由吏得”的金元时期和“胥吏积弊”“胥吏共天下”的明清时期四个阶段。
回顾历史,胥吏制度一直饱受人民的诟病,《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可见百姓对于吏这一身份的痛恨和惧怕,如果胥吏制度如此糟糕,为何能够存续如此之久?胥吏制度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应当如何正确评价?胥吏制度对古代政府政治运行效率的影响对于当今应对编外人员有何启示?1 胥吏制度概述1.1 胥吏概念界定胥吏制度,又称吏胥制度、吏役制度,其概念和内容范围随着不同朝代更替政令的调整而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其概念方面存在诸多的争鸣。
纵观学者们概念纷纭,对胥吏制度下定义的着手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采用区分排除法,从胥吏、流外官、杂任、杂职掌等与胥吏相近的概念与其关系来入手界定胥吏。
中国古代社会有流品,无阶级,流外官既是在流品外的官员。
杂任、杂职掌则是相当于“役”类的处理后勤杂务等工作的人员。
有学者认为胥吏是正式官员的行政助手,如钱钟书先生认为两汉时期每一机关的长官独称官,而属官则称吏。
有的学者认为胥吏也是官员,是流外官。
如[日]日野开三郎《唐代租调庸之研究》(隋唐课输篇上,汲古书院,1974-1977年)认为,吏是具有流外九品身份的职掌人,是诸类职掌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另有学者认为,胥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胥吏包括流外官和杂任,狭义的胥吏则专指流外官。
张广达、俞鹿年则认为,“流外”和“杂任”都属于胥吏。
二是采用指责定分法,从胥吏的具体职掌内容进行界定。
叶炜《隋与唐前期中央文书机构胥吏的组织系统》认为,胥吏包括在官府中专门经办各类文书的人员、处理具体事务和技术性工作的人员、从事其他杂务厮役的人员三部分。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在哲学、社会、政治、学术等方面的观点,对汉武帝的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政期问,他揭露时弊,力主改革,务实求治。
本文旨在对董仲舒丰富的吏治改革思想作一梳理,并初步探讨它在历史中的地位。
一、建章立制,整饬吏治汉初崇尚黄老哲学,以无为治理天下,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随着形势的变化,统治者逐渐放弃了黄老学说,随之而来的法律条目的日渐增多和一大批酷吏的出现,表面上统一、昌盛的西汉政权安定中涌动着不稳定的暗流,潜藏着危机。
对此,董仲舒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对政府的种种弊政尤其是吏治腐败进行改革。
革除官场上的不正之风是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说:“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他认为,官场出现“惟利是趋”现象的主要因为在于吏治腐败。
:x,/.t t t,他曾一针见血地批评汉武帝对财富的贪欲:“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明尔,尤恶之,况求利乎!故大王使人求富求金,皆为大恶而书。
”对于“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的大官僚们凭借其富贵权势与民争利的腐败现象,董仲舒揭露道:“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无已”,并指出统治者为满足自身的贪欲与民争利是政治腐败的恶因,也是社会道德沦丧的恶因,而道德的沦丧更会加重政治的腐败。
董仲舒提出整饬吏治应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变选官制度,废除“任子”和“赀选”制。
他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其次,要“求人”,做好“选吏”、“训吏”、“察吏”、“恤吏”的工作,规范和健全官吏的选拔、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
再次,强调君主要以身作则。
他说:“君人者,国之元。
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
失中根淑之儿歌理论对中国儿歌理论建设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
内容及启示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2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内容、经验与教
训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表现
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进行
了一系列改革,统一委任各郡县负责人,这些人就是官吏
的最初模型。官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
及君主意志,因此吏治思想的衍变也可以看做是治吏的进
程。
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内容
(一)隋文帝的吏治思想
1.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举才。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
实行州县荐举人才的制度。开皇七年,规定每州每年要选
举贡士三人,选举标准是文章华美。开皇十八年,规定
“京官五品以上,总督、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
科举人”。二科的设立,开创了科举选官的先河。炀帝上
台后,“始建进士科”。
2.惩贪奖良。 经常派人侦查百官行动,发现问题,便加处
罚。他痛恨贪污行为,曾秘密派人给官吏行贿,以考验该
官是否有受贿行为,只要发现受贿,立即处死,无所宽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3
待。对清廉的官吏,加以奖掖。
3.严考核,明赏罚。在改革官制之后,建立了官吏的考核
制度。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考,合格者升迁;佐官四年
一考;各州长史、司马,每年年底都要到朝廷汇报本州情
况。九品以上地方官每年都必须到中央“上考课”,以定
黜陟。还以“巡省风俗”为名,派中央官吏到各地巡查情
况,了解地方官吏的政绩。
(二)唐太宗的吏治思想。整饬吏治,防止枉纵:李
世民也很重视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核,曾亲自掌握刺史官
的选择和任命,并把各州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
“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若有恶迹,即予惩
办。
(三)叶适的吏治思想。
冗官问题,北宋就已存在。因宋代恩荫滥授,机构臃
肿,官职越设越多,官吏越来越冗。叶适在《吏胥》中提
出具体的办法,他想从提高吏胥的素质入手,使新进士和
任子之应仕者来充任,辅之以考录、考核、轮调的制度,
来防止吏胥危害百姓。
(四)朱元璋的吏治思想
1.严密法网,以法治吏。《明律》、《大诰》突出特点就是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4
严酷。胡惟庸党案、蓝玉党案两次诛戮。
2.整顿吏治、教化为本。 朱元璋把江南地区的所有地主召
到京师,《教民榜》。
3.严惩贪黜。对贪官污吏,不论其官位高低、身份贵贱,亲
疏远近,严惩不贷。
4.表彰廉史。规定初授官职的人员,发给一定的数额银两布
帛,表示用以养廉。
5.鼓励民众赴京告奸。规定各地官府对于持诰赴京面奏之
民,不得阻拦,违着“族诛”。
二、经验及教训
(一)加强“吏治”建设,为政者必须树立“法律至
上”的治国理念。
一是要强化廉政法律最高权威,树立“法贵责上”观
念。“法律”和“权力”是支配一个国家持久存在的核心
力量。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现代文明国家应该是:每
一位百姓,每一位官员在心中首先把“法”看作国家的最
高形象,其次再做服从正当权力的行动。加强吏治建设,
解决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核心任。
二是刑罚不避权贵,平等执法,树立法律无等级观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5
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文明的实行民主法治
国家所应坚持的最高灵魂,正是因为法律的平等性,才有
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威严性和因为秩序而国
家永存的生命。要将“法治”深入民心,深入官心。让国
家的每一位人民都清楚的认识到在中国每一位官员手中掌
握的权力都应当是法治状态下的权力,不允许任何人拥有
超越法律之上的权力,做出超出法律界限的行动,甚至不允
许官员在心里上有违法的动机
(一)加强“吏治”建设,必须有相当完备、严密的
制度保障。
中国古代“吏治”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有一系
列完备而健全的相关制度,并且这些制度设定的都相当明
确、有条不紊。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典型的极具先进性的制
度,如,官员的选任制度、考核制度、问责制度、监察制
度、俸禄制度,尤其对官员的提拔和升迁更有严格的制度
规定。
一是要健全惩贪法律法规,建立严密法网,致使从
政官员不能贪。一旦整个官僚阶层贪贿成风,就会江山易
主,朝代更替。而历史证明,应对这一危险的最主要策略
就是“法律”。因为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像法律
那样如此强大的制约着人们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金钱和财富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6
的贪婪欲望。
二是严格规范执法司法程序,重典治贪,致使从政
官员不敢贪。“执法公正,司法严明”是古今中国吏治史
上解决腐败问题的法治“灵魂”。“虽有贞观之法,苟无
贞观之吏,欲其刑善,无乃难乎”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对
吏治中司法实践所作的准确总结。因此,有了善法、善
吏,再加上严格的司法执法限定程序,才会使得许多从政
官员不敢徇私枉法,不敢侵占贪欲人民的财产。
三是加强“刑法监督”完善监察立法,坚固最后一道
拒腐防线。“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古代
政治学家对“吏治”腐败喊出的真实感受和准确总结。在
长达几千年的古代“吏治”建设中,“由谁监督、如何监
督、监督被赋予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或监督法律拥有多大程
度的权威,才是防止官吏腐败犯罪的关键。
(三)加强“吏治”建设,必须强化“官德”教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对统
治者治国和治吏提出的最真实的训诫。
一是选任官员重视道德品行,促进其奉公守法,勤
政爱民。这是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行干部
选任制应该极其重视和学习的典范。只有从严把握好选任
入口,严格执行“先乎德行”的选任准则,才能从根本上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7
确保国家所选任官员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才能从
整体上确保一个国家从政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人民群众
心悦诚服的服从。
二是随时加强官德修养教育,促进其修身节欲,严以
律己。官德教育是一个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存在的生命线,
我们只有认真虚心地汲取中国古圣先贤的教导,时刻对官
员进行“忠、孝、勤、廉、俭、耻”等方面的道德准则教
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官员修身节欲、严以律己、才能真
正的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才能让中国在吏治建设的
道路上顺利前进,让我国现存的严重腐败问题得到最大化
解决。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不断衍变与完善最终成为了现代管理
理念的起源,其思想中关于“依法治国、以人为本”、
“整饬吏治、反腐倡廉”、“明主治吏不治民”等思想至
今仍有沿用。改良革新后的吏治思想让管理者们深刻了解
管理的主要方式以及中心宗旨,对于现代选官、用官、治
官都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依法治国”的理论思想更是
为现今我们的法治社会提供的理论基础。在“整饬吏治”
的角度上来看待当今社会的管理理念,反腐倡廉已经成为
主流趋势,并且管理者也在逐步提高反腐倡廉力度,势必
要吸取历代王朝的历史经验,尽早消灭社会蛀虫,让中国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8
古代吏治思想中的精髓成为现代治国的纲领性制度,正面
引导教育,形成反腐倡廉的价值观取向,为制度反腐赢得
有力的政策支持,顺利执行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