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55.29 KB
- 文档页数:3
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研究方案: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抗癫痫药物种类有限,且存在副作用和局限性,因此需要开展针对癫痫的新型药物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和临床试验,探索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二、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室实验和双盲随机临床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实验设计:a. 动物模型:选择适合的癫痫动物模型,例如使用大鼠或小鼠,通过电刺激或药物诱导癫痫。
b. 药物筛选:通过对已有的化合物库进行筛选,初步筛选出具有潜在抗癫痫活性的化合物。
c. 药物药理学评估:通过体内动物实验,评估新化合物的药理学特性,包括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和毒理学。
d. 机制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等手段,探索新化合物对癫痫的作用机制。
3. 临床试验设计:a. 受试者招募:在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中进行研究对象的招募,包括不同类型和年龄的癫痫患者。
b. 随机分组:将招募到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c. 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将使用新型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将使用已有的抗癫痫药物。
d. 疗效评估:通过临床观察和主观问卷等方法,评估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差异。
e. 安全性评估:评估治疗组患者在使用新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副作用等安全性指标。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实验数据采集:收集动物实验中药理学特性、机制研究等方面的数据,包括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和毒理学数据。
2. 临床试验数据采集:记录受试者的基本信息、疗效评估和安全性评估的数据。
3. 数据分析:a. 实验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化合物的药理学特性和机制研究结果。
b. 临床试验数据分析: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
2024难治性癫病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的病理研究及分类进展(全文)摘要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对皮质发育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更新,尤其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臼(m TOR)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突变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中被陆续发现。
同时,2011年国际抗癫病联盟(ILAE)发布的有关FCD的分类共识在诊断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和挑战。
因此,2022年ILAE根据分子遗传学10年来的进展,提出了FCD分类的更新版,主要在分类体系中增加了“白质病变”,还建议综合病理组织学、影像学及分子检测结果,进行多层次整合诊断,来实现可靠的、临床相关的和治疗性靶向的组织诊断。
正文癫病是—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已居神经科疾病的第2位。
随着外科手术切除治疗难治性癫病的进展,难治性癫病相关的病因病理类型也逐渐被明确,涉及脑皮质发育畸形(malformation of cortical development, MCD入瘢痕、肿瘤及炎症性病变等神经病理的多个方面。
其中,MCD在癫病病因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病例中占比更高。
我们前期对难治性癫病手术切除标本队列进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居第1位的是MCD(约占57.2%1 2017年德国的Blumcke等对25年间欧洲12个国家36个癫病中心9523例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其病因病理学前3位分别为MCD(约占39.3%� 肿瘤(约占27.2%)及海马硬化(约占15.0%1—、MCD分类的进展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MCD是—组局灶性或弥漫性皮质结构异常的病变的总称。
包括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 FCD入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及半侧巨脑回(hemimegalencephaly)等。
难治性癫癎靶点学说研究进展
潘楠楠(综述);郑乃智(审校)
【期刊名称】《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2(021)006
【摘要】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在近30年内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方面。
1978年起,10种新型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drugs,AED):丙戊酸、托吡酯、拉莫三嗪、加巴喷丁、非氨酯、奥卡西平、氨己烯酸、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和普瑞巴林等在临床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癫痫的治疗。
【总页数】4页(P374-377)
【作者】潘楠楠(综述);郑乃智(审校)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神经科,山东青岛26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1
【相关文献】
1.难治性癫(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J], 黄绍平;李丹
2.难治性癫(癎)相关病理学最新研究进展 [J], 朴月善;卢德宏
3.难治性癫(癎)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J], 唐兴华;李琳;刘振国
4.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癎)的靶点 [J], 王军;罗心仪;王洪筱;王克万
5.神经刺激术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癎)研究进展 [J], 袁兴;田茂强;余小华;杨昌键;窦庆阳;束晓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癎)的临床探索张丽娜;武士京;陶华英;李倩【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0(010)002【摘要】目的观察低频及阈下强度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瘸的疗效.方法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12例难治性局灶性癫痼患者.分析并评价治疗前后癫瘸发作频率、发作日及发作潜伏期;采集治疗前后脑电信号,分析脑电图各频带相对功率值(%)和尖波发放数目.结果 12例患者经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首次治疗后,癫(癎)发作频率及发作日均减少(t=2.450,P=0.032;t=2.797,P=0.017),其中8例发作潜伏期延长.脑电图8频带相对功率值(δ%)降低(t=3.047,P=0.011)、β频带相对功率值(β%)增加(t=-2.703,P=0.021),尤以α频带相对功率值(α%)增加显著(t=-3.680,P=0.004);脑电图尖波发放数目减少(t=2.411,P=0.035).再次治疗后上述指标仍呈改善趋势,δ%降低、α%增幅变大,尤其δ%降低幅度增加至2.08倍,背景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低频、阈下强度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癎)患者,可以减少临床发作频率、延长发作潜伏期和改善脑电图异常放电.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非药物性神经调控领域的新方法,治疗难治性癫(癎)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总页数】5页(P230-234)【作者】张丽娜;武士京;陶华英;李倩【作者单位】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J], 周建鹏2.多种术式联合治疗难治性额叶癫(癎)临床分析 [J], 石亚伟;吴承远;周新平;宋晓丽;秦政3.多次癫(癎)外科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癫(癎)临床病理学研究 [J], 李岩;刘永玲;邢炜;付静4.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癎)大鼠模型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 [J], 张丽娜;武士京;陶华英;张秀娜5.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陛癫癎的疗效及其与多药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研究: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J], 郑兴珍;武士京;夏敏;李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相关问题解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癫痫药物的不断更新,多数癫痫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患者对抗癫痫药物不敏感而选择外科开颅手术。
而有一些患者不适合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如致痫灶位于大脑重要功能区、多灶性癫痫、患者无法耐受手术等,在这些情况下神经电调控技术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迷走神经刺激术等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1973年Cooper等最早将DBS用于癫痫治疗的探索,在随后的几十年,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DBS在动物模型及临床实验中均有控制难治性癫痫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他的一些初步研究表明通过刺激脑深部结构中的一些靶点能够有效减少癫痫发作频率;最近的研究关注于直接刺激致痫区,结果表明,直接刺激致痫区后发作间期的癫痫样电活动以及癫痫发作频率也减少。
DBS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电极植入脑深部组织,通过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刺激,调节脑组织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具有相对安全、可调控、对神经的损伤可逆等特点,但至今DBS控制癫痫发作的机制仍不明确,另外最佳刺激靶点和刺激参数尚有争议。
由于DBS治疗癫痫的病例较少,各癫痫中心有关DBS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效率的报道也不同,但是总体上来说,DBS可以减少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
1.DBS控制癫痫发作的脑网络机制癫痫发作的起始和扩散与脑网络中的一些环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Papez环路包括海马一乳头体一丘脑前核—扣带回一海马,与颞叶癫痫的起始和扩散相关。
皮质—丘脑网络涉及颞叶癫痫的发作,并且与失神性癫痫发作也有着密切关系。
虽然DBS控制癫痫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也与Papez环路、皮质一丘脑网络密切相关。
已知的大多数靶点位于这些环路中,如海马、丘脑前核等,而DBS可通过电刺激调控某一局限区域的脑组织,从而调节环路中的其他结构甚至更广泛区域神经元的功能,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或者提高癫痫发作的阈值,达到减少癫痫发作的目的。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申玉勤;邓艳春【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4(027)004【总页数】3页(P313-315)【作者】申玉勤;邓艳春【作者单位】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植入式刺激器对迷走神经进行慢性、间歇性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疗法应用于难治性癫痫,其可以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机制尚未明了。
本文就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机制及疗效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VNS的神经解剖学基础迷走神经是体内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混合性脑神经。
其中,80%的纤维成分是躯体和内脏传入纤维,传递一般内脏的感觉冲动,在节状神经节之后继续投射到延髓孤束核(NTS)。
同时迷走神经以副交感纤维支配心、肺和大部分消化道平滑肌并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咽喉部横纹肌。
近年来,Ramani[1]更多把目光转向迷走神经脑内的投射联系,并初步认为NTS是迷走神经和脑内相关核团之间的中继站。
其接受绝大部分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和小部分来自外周其他部位的信息,继而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并投射到高级中枢,或借自主神经系统传出内脏运动指令。
因此,NTS被认为是大脑中的“小大脑”,迷走神经和众多相关外周感觉纤维被认为是“脑中脑”的主要感觉器官。
从神经解神经解剖学剖学角度出发,大多数学者[2,3]更倾向VNS抗癫痫可能通过“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核-NTS-延髓网状结构、丘脑网状核、丘脑皮层中继神经元-大脑皮层”的途径发挥作用。
2 VNS的神经生理学研究上世纪 90年代,Zabara[4]和 Miller等[5]对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形成的突触联系中不仅含有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还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及大量神经肽;随着VNS治疗,患者脑内的神经递质含量会发生改变。
癫痫持续状态诊治最新进展癫痫持续状态是指持续发作时间大于5分钟或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多次发作,病情危急,是急诊中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治最新进展。
诊断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检查。
临床表现主要是指病人在持续状态时的发作表现,如全身强直性抽搐或意识障碍等。
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通过这些检查可以观察到脑电异常表现。
最新的临床研究显示,无反应和瞳孔散大反应是癫痫持续状态的重要临床指标。
同时,δ波在EEG中的出现也是判断癫痫持续状态的重要依据之一。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急性期需要紧急处理,如口服安定(苯二氮䓬类药物)或肌注苯妥英钠等药物。
如果病情无法控制,需要考虑给予异丙嗪、氯胺酮及咪唑安定等抗癫痫药物。
同时,也需要给予氧气吸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切除病灶、切断异常神经回路等方式达到缓解癫痫持续状态的目的。
目前激光手术、微电极导航手术等越来越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预后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癫痫发作,病情复杂,后果严重。
患者的预后与其年龄、病程长短、持续时间、发作类型有关。
研究显示,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0%-40%。
因此,对于癫痫持续状态需要引起重视,科学治疗、积极干预,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危急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难度大、复杂多样,需要医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治疗。
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对于癫痫持续状态的认知,提高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摘要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目前临床上的一线治疗方案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认知行为治疗。
但仍有约40%~60%患者对一线治疗反应不佳或无效,称之为难治性强迫症。
2009年美国及欧洲药监局批准的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术,作为一种神经调控的新型疗法能安全有效地改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症状。
我们总结了现阶段对强迫症发病机制的了解,阐述了DBS应用于强迫症的历史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治疗机制、疗效、安全性、局限性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综述。
强迫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影响着全球1%~3%的人口[1]。
强迫症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特征,即患者不能控制脑中反复出现的思想及冲动,或需要通过重复刻板、无意义的行为来试图缓解焦虑。
目前氯米帕明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为首选的强迫症治疗药物,它与认知行为学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共同作为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案。
然而,在现有的最佳药物配合心理治疗的情况下,仍有约40%~60%患者反应不佳或无效,称之为难治性强迫症[2]。
DB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的新型疗法已被多国药监局批准应用于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中。
DBS改善强迫症状效果良好,起效迅速,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社会功能,且不良反应较轻[3]。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于如何选择个体化最佳刺激靶点,以及如何在术前对DBS的疗效进行预测。
我们对强迫症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以及DBS治疗强迫症的现状进行介绍,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并对未来实现DBS个体化治疗强迫症进行了展望。
一、强迫症的研究现状1.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强迫症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影像技术的突破,涌现了大量关于强迫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儿童难治性癫痫睡眠脑电图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通过难治性癫痫患儿睡眠脑电图的分析,探讨儿童难治性癫痫痫样放电与睡眠时相的关系及癫痫发作对睡眠结构的影响。
方法对 42 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的进行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并结合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42 例难治性癫痫患儿中脑电图背景广泛异常共36例(85.71%),睡眠期出现痫样放电38例(90.47%),以 NREMⅠ、Ⅱ期最多见。
睡眠中全面性发作 15例、多种发作类型14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2例均出现于NREMⅠ、Ⅱ期。
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患儿总睡眠时间、REM 期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NREMⅠ、Ⅱ期显著延长,而 NREMⅢ、Ⅳ期明显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P < 0.01)。
癫痫组患儿更多出现睡眠纺锤波出现不对称、减少或消失。
结论不同癫痫发作类型与睡眠时相有一定的关系。
难治性癫痫患儿脑电图痫样放电主要发生于睡眠期NREMⅠ、Ⅱ期,癫痫发作也改变着睡眠结构,导致睡眠障碍,二者相互影响。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睡眠脑电图;痫样放电癫痫与睡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复杂且多方面的。
睡眠及睡眠剥夺可能活化癫痫发作或活化脑电图的癫痫样放电,而癫痫发作本身又可干扰睡眠,改变睡眠模式[1] 。
难治性癫痫患儿由于频繁的癫痫发作和长期服用大量抗癫痫药物以及持续脑电图痫样放电,对患儿睡眠结构影响更大,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明显增多,同时,睡眠障碍所导致癫痫发作的增加,又进一步加大了癫痫治疗的难度。
本文对我科2013年 6月~2016年 6月门诊及住院的42例儿童难治性癫痫睡眠脑电图改变和临床发作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儿童难治性癫痫睡眠脑电图的特点,为治疗难治性癫痫合并的睡眠障碍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42例难治性癫痫患儿中,男 26 例,女 16 例,年龄 1 个月 ~15 岁,平均(3.5±1.7)岁。
发作类型按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提出的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分为:全面性发作 15例,其中4例肌阵挛性癫痫,2 例 West 综合征;多种发作类型17例,其中4 例 Lennox- Gastaut 综合征;部分性发作 10例,其中复杂部分性发作 6 例,单纯部分性发作 2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 2 例。
经颅磁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相关问题解答经颅磁刺激术(TMS)是利用置于颅骨外的磁场对脑组织施加刺激,它是一种简单而廉价的方法,能够选择性地影响相应脑区。
相应的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时,高频(>1Hz)主要起到兴奋的作用,低频(≤1Hz)则是抑制的作用。
1985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AnthonyBarker发明了经颅磁刺激后,这一技术迅速地应用到神经科学的研究和临床中,为认知功能、神经网络、神经疾病的诊治等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有力的工具,特别是10余年来在抑郁症、脑卒中、癫痫等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疗效,逐渐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技术。
1.原理经颅磁刺激术是基于法拉第的电磁原理,将电磁铁或者电感应器放在靠近颅骨的位置,并在数毫秒内通过快速变化的电流进而产生可以穿透头皮及颅骨的变化磁场,这一场强不断变化的磁场就可以使线圈下方的局部大脑皮质产生持续数百微秒的电流;而电感器的位置决定了其最大电流密度的发生区域,在这些区域中感应电场激活相应区域皮质神经元及皮质下神经元轴突。
根据TMS刺激脉冲不同,可以将TMS分为三种刺激模式,即单脉冲TMS(sTMS)、双脉冲TMS(pTMS)以及重复性TMS(rTMS)。
sTMS由手动控制无节律脉冲输出,也可以激发多个刺激,但是刺激间隔较长(例如10秒),多用于常规电生理检查。
pTMS以极短的间隔在同一个刺激部位连续给予两个不同强度的刺激,或者在两个不同的部位应用两个刺激仪,多用于研究神经的易化和抑制作用。
rTMS分为高频和低频两种,需要设备在同一个刺激部位给出慢节律低频或快节律高频刺激,rTMS通过改变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目的;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而低频刺激的作用则相反,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rTMS对局部皮质以及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系产生多重影响,对于不同患者的大脑功能状况,需要采用不同的刺激部位、线圈方向、强度、频率进行个体化调节,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