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圈环流的说课稿

三圈环流的说课稿

三圈环流的说课稿
三圈环流的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说课设计

瓮安中学罗显英

一、说教材分析

1.新课标要求:

同学们通过学习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今天我们主要讲述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⑴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⑴教学重点:①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⑵教学难点:①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教法和学法:

⒈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

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⒉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故事:二战期间,日本放飞了1万个氢气球炸弹轰炸了美国本土。那么,这1万个氢气球为何不是向西飘向东亚国家,而是向东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

2、温故知新

(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2)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承转过渡)如果A地是赤道,B地是极地,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3、提出假设条件:

(1)假设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③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介绍单圈环流形成过程

展示单圈环流形成的幻灯片(立体图和侧视图)

思考:如果考虑自转因素,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为什么?(2)假设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③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三圈环流绘图,并适时点拨。

思考:

1、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2、南北纬30°(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3、南北纬60°(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4、因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地球上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合作探究:

1.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的成因有何不同?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

的成因有何不同?

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副极地低压与副热带高压是动力作用形成的。

2.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

低压(上升)湿润,高压(下沉)干燥,西风湿润,东风、信风干燥

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点

六风七带,三低四高,零三六九,风压相间

(3)假设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③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五、说反馈练习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规律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采用了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学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中,增加了学生小组的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经历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为后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开思维空间。本节的教学,注重图文结合,已知和未知的结合,更多的是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渗透了新课标改革的理念。

《热力环流》4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导学案

热力环流导学案 【第一部分】预习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同一垂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值(大于/小于)高空的气压值(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注意: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概念(相对/绝对)。 2、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膨胀上升——溢出,空气减少——气压(升高/降低); 收缩下沉——流入,空气增多——气压(升高/降低); 3、大气运动的分类: 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气流由压区流向压区(类似水往低处流);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会(上升/下沉),空气冷却会(上升/下沉) 4、形成降水的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上升运动③凝结核(空气中的尘埃等)。当饱和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有(上升、下沉)运动时,更容易形成降水。 5、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的热源。 【第二部分】读图思考 (1)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2)BC两地空气下沉,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3)这样,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如何变化? (4)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 【第三部分】本节课你可能遇见的问题 1.海拔、气温、密度、气压的关系? 2.上升多阴雨,下沉多晴天? 3.为何先有垂直方向空气运动,再有水平方向上空气运动? 4.高低压有没有界定范围? 5.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是什么?为什么? 6.近地面的温度高时,那么垂直方向上的空气是作上升还是下沉运动? 【第四部分】探究应用 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吹向,夜晚近地面的风由吹 向。古时候渔民出海,什么时间最合适?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要拍摄一幅海风吹拂女主角秀发的镜头,应该选择在白天还是晚上拍摄呢? 城市风近地面风由吹向。与海陆风比较,城市风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山谷风白天,近地面风由吹向,夜晚近地面的风由吹 向。四川巴山为何多下夜雨? 1

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选自中图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内容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大气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热力环流,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大气热力作用知识的应用,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把海陆风和城市风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安排在了这节课。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3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通过图示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及过程,绘制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状况。 (2)学生能通过等压面判断高低气压及大气的运动状况。 (3)学生通过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决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等压面图,体验从图表中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认识过程。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信宜市第二中学王瑞龙 《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四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学生 1、知识技能 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的规律。 ②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转偏向力对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作用的规律。 ③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空 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学习能力 本节内容抽象性强,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一些概念和原理离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验和想象。这第二章大气也是本节教材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要求高,难度大同样是本节的特点,要求学生有空间想象力、联想力、演绎推理力、形象思维力、知识应用能力。但是也有可与现实联系的内容,比如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本节有许多要求或需要学生阅读的图,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图已学过基本知识,在本节学习中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其读图,识图、用图、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归纳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 3、学习态度 由于《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课程知识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学习能力和关联的物理学知识尚未完全具备,大部分学生在初学时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受到威胁。 二、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全球性大气环流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2.知识目标 ①掌握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②理解地球自转是导致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7个气压带成高低相间,南北对称,6个风带呈南北对程分布。 ③掌握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同时同向移动的规律及其表现及对气压带、风带而言导致某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范围扩大,对地面而言使某一地区出现不同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区。 ④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进行地理空间想象的能力,地理推理的能力及地理概括的能力 4.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意识统一的观点即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5.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即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对课本37页2.14《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解读)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6.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7.教学内容(扩充)的确定 依据三圈环流在第四节和第二章乃至在全书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除了把大

气压带、风带的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教材内容阐述: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⑴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⑴教学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⑵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教法和学法: ⒈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⒉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的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 复习引入 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 (承转过渡)如果A地是赤道,B地是极地,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2.提出假设条件:假设①地球不自转;②地球不公转;③地球表面均匀。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第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它是第二章的基础内容,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大气受热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变化, 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第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而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研究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式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学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和削弱作用会引起地面的冷热不均,从而导出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首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大气受热和冷却时的运动过程;接下来,老师边解说边绘热力环流图(板书)

讲解时抓住(1)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补充什么是气压,等压面,(2)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讲解大气的垂直运动(3)同一水平面上,大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总结:①同一水平上(高度),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②垂直方面上,越靠近地表的气压越高。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我们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介绍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的热岛效应,这部分的知识我主要是采用启发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板书:三、案例) 1、海陆风:先由教师介绍白天海陆的受热状况及其所形成的热力环流,然后让 学生动手画出夜晚的海陆风以及山谷风和城市的热岛效应的示意图,个别上台示范。 2山谷风: 3城市的热岛效应: (三)知识巩固:习题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便以学生理解和记忆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新课程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 ----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 安阳市实验中学马守知 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 教材“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新课标要求是: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允许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教师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提供前提条件。基于现实条件考虑,决定采用演示实验和简易实验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把教师做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用幻灯片进行演示,以控制的蜡烛火焰偏向实验替代。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热力环流,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偏向”,了解气流运动方向,能顺利地获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二、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用得太多,太滥的话,学生就象在看电视,看过之后不会留下更多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就本节课而言,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专业名词多,而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上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设计展示多媒体课件外,还注意考虑配合传统的板画分析法。在设计教学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也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画分析法来突破高、低空气压的对比与等压线(面)的弯曲问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有一定的停顿时间,或是语气上的加重强调,或是反复提醒,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与巩固,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较好地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多媒体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理念 1. 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即试验——观察――提问——探索),学习热力环流原理。以蜡烛火苗的偏向这一小的实验作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探究线索,力求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创设情景,联系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 3. 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当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探究的结论,并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 图表、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本节课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三节,第一节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程目标】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掌握热力环流原理,能解释常见现象培养读图能力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推理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多媒体教学由浅入深,分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 2、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结合实际理解原理。但是对本节课用到的大气物理学原理,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较差。 【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利用原有的知识来推理分析,得到新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 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 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 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 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以及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在第二章起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在本节中重点介绍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探究合作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并且通过“问题导学”形式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②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③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演示和同学们观察学习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性与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将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因为本节知识既是对上一节课所学习的热力环流以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也是后边学习世界气候的形成与分布的基础。 2.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这是历届高一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小故事“马纬度”。 几百年前,海上马匹贸易在大西洋北纬30度附近进行,常遇到无风、闷热天气,帆船只好等待顺风的到来,马匹因缺饲料、淡水大量病倒、死亡。因此,人们把这一地区称为“马的死亡线”,也称“马纬度”。 思考: 为什么在这一地区会出现无风、闷热的天气而导致马匹死亡呢? 1.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教材第33页活动一 假设一: ①地表性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没有地转偏向力)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 看似无形,实则驱动云雨,行走于大千世界,流动在方寸之间。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说地位、说学情、说目标、说内容、说方法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也为后面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简而言之,过渡,基础,切入点。 二、说学情 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 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第三,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抽象,失联,难以致用。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培养学生“以图化文,以文化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遵循“质疑→微课演示(感性认知)→分析推理归纳规律(理性认知)→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热爱生活。 简而言之,学原理,系实际。 四、说内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定为重点;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这也与新课标理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悖,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针对重难点,我会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对难点问题进行分解,将复杂问题分成若干相关的简单问题,化繁为简,各个击破。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同时我会适时的进行引导补充,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 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对大气圈层的拓展研究。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依据:知识点是教学大纲大纲中要求的重点内容,之所以把认知目标分为掌握和理解的不同层次是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依据:因为这些能力要求是地理学科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会考、高考能力要求的重点内容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依据:要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依据: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与后面的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是学习后续知识的重要基础;另外,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 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依据:一是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应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二是这部

分内容学生容易判断错误。 二、教法设计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1)设问式教学: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设疑启发,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这种双向交流反馈,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掌握。 具体如下: 提出假设条件分析得出结论(单圈环流) 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结论一(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结论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读图分析法。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必须经常凭借地理图象来进行。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利用图像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图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法手段:多媒体课件。表现手段更直观、更清晰、更真实,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作为老师,关键在于引导。 1、学生情况分析:我校高一学生来源不同,地理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感性和理性的认识都不很充分,而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较难于理解,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教材上的专业性图不易看懂。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并绘制简图反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绘图技能,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依据: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信息的综合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本节内容文字简洁,图象丰富,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建立起知识点与地图之间的实质联系。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设疑导入新课: (1)我国大陆高空的云为何总是自西向东运动? (2)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这些现象都与全球性的大气运动有关,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P33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1.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的基础,更是本章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堂课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快速的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直观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实验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运用设置情境、设置悬疑的方式进行导入,首先播放歌曲《军港之夜》,给学生设疑: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点问题,大家能找出来吗?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新课标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情感上:由于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 知识水平上: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是,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为讲解法、师生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辅助以演示法、地理实验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景:盛夏季节,走到河边、湖边特别是海边等地方的时候,通常会感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杨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课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学段课程目标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说教材: 本章是学习整个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础,学好本章内容,有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本章内容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地球的运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教材将“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内容放在第一章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首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章主要有以下四节内容组成: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这几部分内容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首先讲述宇宙,然后讲述人类生存的地球,着重讲述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宇宙空间来看,太阳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太阳通过放射能量和太阳大气层的变化活动,给地球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前两节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球作为极普通的行星,属于天体行列中的一员,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一定天体运动规律下形成的重要特征,因而本章各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由于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等都是建立在热量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能是气流、水流运动形成的基础,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直接影响时空上太阳能量的多少,如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周长的日变化年变化直接导致纬度上的热量差异和海陆间的热量变化从而形成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所以说本章对之后课程的影响也非常大。 说教学对象: 由于高一学生尚未系统学习立体几何,同时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将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教学,力求在不额外增加知识难度的情况下,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并且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在具体授课过程安排上可以通过运用对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地球运动这一节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地球运动模拟图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球的运动状况,并由此建立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考点: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热力环流》是地理人教版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等是考查形式。因此,本节内容在学习大气相关知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引出趣味问题→学习概念→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不仅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与分布)”的基础,还可为后面分析自然带的形成、分布提供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知识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而对三圈环流中高空形势不做要求。结合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确立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3)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绘制地理示意图的技 能。 (4)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 知与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生活、生产实际中与气压带风带有关的地理现象,自主、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分析、探讨。 2、课堂中交流、表达、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图示分析、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几个内容: 教学重点是(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首先这两点是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对接下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作了铺垫,具有迁移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