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说课稿

崇武中学地理组:庄良兴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实验及电教媒体设置情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求、大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的目标。知识上有一点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热力环流形成中的“高压”与“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由此也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在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认可本课的社会文化价值,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现代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问题引导式教学,灵活运用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日常生活接触比较多,可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并演示教材中的实验,帮学生理解抽象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边读图边分析;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建立新知。

课堂练习法:设置典型练习题,巩固当堂知识。

说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说教学媒体:

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课程导入、系列问题探究、归纳形成新知、活动调节扩展。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大家在夏季有没有经常感觉到白天和晚上的风向发生较大的变化?白天一般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在我们沿海夏季的白天一般吹的是偏南风,晚上一般吹的是偏北风,风向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这种风向在每天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在我们地理学上称做海陆风,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白天和晚上的风向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学了今天的热力环流,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以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海陆风导入,这样做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设情境: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教材活动中的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引导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引导:烟雾是向哪边运动?

向温度高还是低的方向飘动?

联系物理学中的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思考为什么烟雾会向冰块方向飘动?

同学们所做的这些实验,实际上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热力环流。有没有同学能根据这些实验说出存在这些环流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

实验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细微变化,讲解时还应联系初中物理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同时设计分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热力环流形象化。

二、深化理解: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运动,大家回想上一单元我们学习地球运动时,知道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不同。

提问: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提问:冷热均匀状态,等压面分布有何特点,与地面有什么关系?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展示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A 图)

假设地面上有A 、B 、C 三地,用三条线表示等压面(参考本节教材中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1005,1000(百帕)。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冷热均匀状态,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展示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动画,边展示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

A 地受热,

B 、

C 两地遇冷,利用物理学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分析,A 地和B 、C 两地空气会怎么运动? 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1000百帕 1005百帕 1010百帕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