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朋友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8.5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数学《找朋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一比,找一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实物操作,让孩子理解“一样多”、“多”、“少”的概念,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着重讲解“找朋友”这一主题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数学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两组物体中一样多、多、少的元素。
2. 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能将相同的物品进行归类。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同伴一起游戏、学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一样多”、“多”、“少”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卡片、磁性教具、积木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磁性教具、积木、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的数量关系。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样多”、“多”、“少”的概念,通过磁性教具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理解并掌握。
3.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进行练习,让幼儿运用磁性教具、积木等学具,找出一样多、多、少的元素。
4. 游戏环节:“找朋友”(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从教具中找出与老师手中一样多的物品。
找出后,全组幼儿欢呼“找到朋友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找朋友》2. 板书内容:“一样多”、“多”、“少”的概念观察比较、分类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在家里找出一样多、多、少的物品,并与家长分享。
与家长一起玩“找朋友”游戏,记录游戏过程。
2. 答案:作业题目一: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作业题目二:记录游戏过程,可以文字描述,也可以画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观察、比较、分类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找朋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材《找朋友》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数字15,理解数字的含义,能够用数字进行简单的计数;掌握“多、少”概念,能够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数字15,理解数字的含义,能够用数字进行简单的计数。
2. 培养幼儿对“多、少”概念的理解,能够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字15的认识与计数,对“多、少”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掌握数字15的计数方法,能够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动物卡片、水果卡片、磁性小白板、磁性数字。
学具:每组一份动物卡片、水果卡片,每人一张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邀请幼儿参与“找朋友”游戏,让幼儿观察、寻找自己的好朋友。
(2)引导幼儿观察好朋友的人数,引出数字15。
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磁性小白板,展示数字15,让幼儿观察、模仿。
(2)教师用磁性数字卡片,展示数字15的计数方法,让幼儿跟随操作。
(3)用动物卡片、水果卡片进行“多、少”比较,引导幼儿理解“多、少”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进行数字15的计数练习,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合作。
(2)用动物卡片、水果卡片进行“多、少”比较,让幼儿动手操作,巩固概念。
(1)邀请幼儿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幼儿用数字表达自己的观察。
(2)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数字15的展示:用磁性数字卡片贴在磁性小白板上。
2. 计数方法的展示:用动物卡片、水果卡片进行示例。
3. “多、少”比较的展示:用动物卡片、水果卡片进行示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家里有多少个玩具?用数字15进行计数,并与家人分享。
幼儿园大班故事《萤火虫找朋友》课件 (一)本次故事课件题材为《萤火虫找朋友》,讲述了萤火虫小灯在寻找自己的伙伴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引导幼儿园大班孩子们认真观看故事内容,通过细心观察,帮助小灯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也在享受乐趣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一、故事背景:故事始于一个夜晚,一群萤火虫们从山洞中出来玩耍,其中所有的萤火虫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伙伴,唯一剩下的小灯却找不到自己的伙伴,于是它开始踏上了寻找伙伴的旅程。
二、故事主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大班孩子们在观看故事过程中一步步帮助小灯寻找自己的伙伴,他们与小灯一起经历了各种种有趣的难题,不仅锻炼了视力、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耐心和有爱心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在课堂中通过观看故事内容,学会观察、分析,帮助小灯寻找自己的伙伴。
2、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通过思考解决问题,锻炼孩子们的思维逻辑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协作精神,学习在集体中互相协助合作。
4、提高幼儿的情感管理能力,通过在课堂中与小灯一起经历把各种困难,培养孩子们的耐心与有爱心的品质。
四、故事讲解:1、故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例如山洞、草丛等。
2、小灯为什么孤单?3、在寻找伙伴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猫咪、蜘蛛等。
4、小朋友通过被给的提示聪明地解答了一系列难题,找到了萤火虫之王,最终找到自己的伙伴。
五、教学亮点:1、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等各环节,培养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和小灯一起经历各种困难,提高幼儿的情感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3、严格把关故事的引导、节奏等各个细节,教学方法翔实明了,逐步锻炼幼儿从多角度理解故事的能力,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这堂故事课提供了一个融合观察力、思维能力、协作精神等多重要素的教学场景,激发了大班孩子们对于困难解决的多角度思维,对他们的学园时光也多了一份美好的体验。
同时寻找朋友的故事背景孩子的情感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展现。
幼儿园小班数学《找朋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材《快乐数学》第三章《比较与排序》第二节《找朋友》。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学会用“大”、“小”、“一样大”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用“大”、“小”、“一样大”来描述物体的大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大”、“小”、“一样大”来描述物体的大小。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寸的球、玩具汽车、苹果等。
学具:每组一份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寸的球、玩具汽车、苹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拿出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寸的球,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球有什么不同呢?”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尝试用“大”、“小”、“一样大”来描述。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寸的玩具汽车、苹果等物品,引导幼儿用“大”、“小”、“一样大”来描述,并讲解比较、排序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找朋友》2. 板书内容:大、中、小三种球玩具汽车、苹果等物品描述:大、小、一样大排序: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物品,用“大”、“小”、“一样大”来描述它们的大小,并尝试排序。
2. 答案:描述:如“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大”,“这个杯子和小明的一样大”等。
排序:如“我的玩具车从小到大排一排”,“家里的碗从大到小排一排”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幼儿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更多可以用“大”、“小”、“一样大”来描述的物品,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兴趣和能力。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数学《找朋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排序》第二节《找朋友》。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实物操作,让幼儿学会用“大”、“小”、“一样大”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并能用对应的符号表示;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大”、“小”、“一样大”的概念,并能用符号表示;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大”、“小”、“一样大”的概念,并能用符号表示。
难点:让幼儿学会运用比较方法,观察、分析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大小不同的玩具、图片等。
学具:大小不同的卡片、画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用“大”、“小”、“一样大”描述;1.2 邀请幼儿上台演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2. 例题讲解(10分钟)2.1 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例题,引导幼儿观察、分析;2.2 教师讲解例题,让幼儿跟随讲解,用符号表示“大”、“小”、“一样大”。
3. 随堂练习(10分钟)3.1 教师发放大小不同的卡片,让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大小比较;3.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4.1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找朋友》2. 内容:1)大小比较:>(大)、<(小)、=(一样大)2)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进行大小比较,并用符号表示。
2. 答案: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符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大”、“小”、“一样大”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用“高”、“矮”、“一样高”来描述物体的高度,并进行比较。
2024年《找朋友》教学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找朋友》这一主题,内容涉及教材第3章《关系与函数》的第2节“用函数表示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关系与函数的概念,学会用函数表达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通过图形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关系与函数的定义,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
2. 学会用函数表达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能在坐标图上进行表示。
3. 通过实际案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用函数表达式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图形中分析关系性质。
教学重点:关系与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线性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直尺、挂图。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找朋友”游戏,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两个朋友之间的距离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10分钟)解释关系与函数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如何用函数表达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两个线性关系案例,现场演示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并在坐标图上进行表示。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5. 互动环节(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关系与函数的定义2. 线性函数表达式3. 例题解答步骤4. 随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两个变量的关系式为y=2x+3,请画出其坐标图,并分析关系性质。
答案:(1)关系式:y=x1(y表示年龄差,x表示年份)(2)坐标图:直线斜率为2,截距为3;关系性质:线性正相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关系与函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