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网上作业答案精选版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网上作业答案精选版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网上作业答案精选版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网上作业答案精选版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网上作业答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第1题(已答).自我体验属于(自我调控系统)系统。

第2题(已答).幼儿社会化的基础是(遗传素质)。

第3题(已答).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发现了动物界存在的“印刻”现象。

第4题(已答).社会学家(埃尔金)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从文化和社会中学习到,又反过来适应文化和社会的那些东西。

第5题(已答).(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第6题(已答).(依恋关系明确期)又称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对于特殊人的偏爱变得强烈。

第7题(已答).自我控制发展的第一步是(对动作的控制)。

第8题(已答).在对情绪情感的控制方面,(延迟满足)实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第9题(已答).性别认同出现的年龄大概是(2——3岁)。

第10题(已答).安斯沃斯和他的同事使用(陌生人情境测验)测验测定婴儿的依恋质量,发现婴儿的依恋可分为三种类型。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4分)

第11题(已答).影响幼儿心理理论的家庭因素有()。

【答案解析】A、家庭规模 B、家庭经济地位 D、家庭交流

第12题(已答).在权威形象的众多个人特征中,()是最被儿童看重的三种权威特征。【答案解析】B、成人身份 C、知识 D、社会地位

第13题(已答).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A、生物因素 B、社会认知 C、环境因素

第14题(已答).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包括()。

【答案解析】A、自觉性 B、坚持性 C、自制力 D、自我延迟满足

第15题(已答).儿童性别差异的发展包括()。

【答案解析】A、生理差异 C、认知差异 D、个性社会性差异

三、判断题(共30题,每题2分)

第16题(已答).幼儿个性的发展取决与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参考答案】对

第17题(已答).培养具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属于政治社会化的范畴。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培养具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属于道德社会化的范畴。

第18题(已答).社会化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参考答案】对

第19题(已答).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个体获得共性的过程,不能获得独特性。【参考答案】错

第20题(已答).早期形成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往能力。【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早期形成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往能力。

第21题(已答).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第22题(已答).自我认知属于个性倾向性系统。【参考答案】错

第23题(已答).幼儿个性是社会性的一部分。【参考答案】对

第24题(已答).小学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参考答案】错

第25题(已答).社会化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幼儿社会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技能。【参考答案】对

第26题(已答).幼儿阶段的社会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参考答案】对

第27题(已答).社会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

【参考答案】错

第28题(已答).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参考答案】对

第29题(已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参考答案】对

第30题(已答).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标志。

【参考答案】错

第31题(已答).谨慎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规则适用于那些对自己身心有消极后果的行为。【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道德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谨慎规则适用于那些对自己身心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第32题(已答).幼儿同伴交往不存在性别差异。【参考答案】错

第33题(已答).谢弗指出,儿童3、4岁时开始在不同领域中使用社会比较的信息与其同伴进行比较。【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谢弗指出,儿童5、6岁时开始在不同领域中使用社会比较的信息与其同伴进行比较。

第34题(已答).观点采择的个体发生模型是由塞尔曼提出来的。【参考答案】错

第35题(已答).自尊是一种内在情感,不会影响外在行为。【参考答案】错

第36题(已答).城市儿童是通过更强烈的获得他人的尊重来保持自尊,农村儿童则更看重自己的体能。【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城市儿童

是通过更强烈的获得他人的尊重来保持自尊,农村儿童则更看重自己的体能。

第37题(已答).2岁幼儿已经具有心理理论的能力。【参考答案】错

第38题(已答).幼儿长到6、7岁时,动作是他们交往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语言交往仍占重要地位。【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幼儿长到6、7岁时,语言是他们交往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动作1交往仍占重要地位。第39题(已答).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在20世纪50年代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指出了机构养育的危害,尤其是剥夺母爱的危害。【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在20世纪50年代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指出了机构养育的危害,尤其是剥夺母爱的危害。

第40题(已答).斯劳特等人的研究发现,与受拒绝幼儿相比,受欢迎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斯劳特等人的研究发现,与受拒绝幼儿相比,受欢迎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第41题(已答).习俗规则是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道德规则是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

第42题(已答).儿童在36岁时认识到人们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参考答案】错

第43题(已答).婴儿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婴儿的气质无关。

【参考答案】错

第44题(已答).研究发现,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作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研究发现,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作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45题(已答).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第1题(已答).(家庭因素)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第2题(已答).儿童个体差异的最早表现是(气质)决定的。

第3题(已答).(父母离婚

)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

第4题(已答).要让幼儿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体现了(幼儿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第5题(已答).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漠视孩子的兴趣与意见,让孩子听命于父母,这种教养方式属于(专制)。

第6题(已答).(社会情感)是社会行为养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形成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

第7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体现了教育目标的(科学性

)原则。

第8题(已答).幼儿期所获得的经验主要是( 感性经验)。

第9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符合幼儿的需要,这体现了教育目标的(基础性)原则。

第10题(已答).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进取心,这是(大班)年龄班幼儿的社会性教育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共2题,每题5分)

第11题(已答).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答案解析】A、家庭教育目标 B、家庭环境 C、家庭结构 D、教养方式第12题(已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统领性文件是()。

【答案解析】A、《纲要》 B、《规程》 C、《指南》

三、判断题(共20题,每题3分)

第13题(已答).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越差。

【参考答案】错

第14题(已答).家庭人口越多,幼儿的交往能力越强、社会化进程越快。【参考答案】错

第15题(已答).幼儿在集体中的地位不取决于他们的经济地位,额是取决于他们的社会贾汪能力与自信。

【参考答案】对

第16题(已答).幼儿同伴交往和师幼互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幼儿同伴交往和师幼互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

第17题(已答).同伴之间的友谊关系可以使幼儿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的需要。

【参考答案】对

第18题(已答).大众传媒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对社会性发展有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错

第19题(已答).幼儿园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幼儿园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20题(已答).父母较高的期望容易使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对

第21题(已答).从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幼儿与教师的关系不属于幼儿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从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属于幼儿园人际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22题(已答).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期望越高越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参考答案】错

第23题(已答).幼儿园教育要走出幼儿园狭小的空间,实现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参考答案】对

第24题(已答).观点采择是社会认知的前提和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萌芽和体现。【参考答案】错

第25题(已答).社会性教育目标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和谐发展,不必制定统一的目标。【参考答案】错

第26题(已答).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是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是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27题(已答).教育目标的灵活性是指教育要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教育目标的灵

活性是指教育既要关注幼儿整体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28题(已答).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在目标的界定上,能准确找到每个年龄幼儿发展阶段上的切入点。【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在目标的界定上,能准确找到每个年龄幼儿发展阶段上的切入点。

第29题(已答).制定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原则是指目标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可操作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参考答案】对

第30题(已答).道德品质是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参考答案】对

第31题(已答).制定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时一定要具有前瞻性,要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不要受现实生活的干扰。【参考答案】错

第32题(已答).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参考答案】对

第1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应先从幼儿身边的内容开始,逐渐扩展到离幼儿远些的内容,这体现了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渐进性原则)。

第2题(已答).创造游戏是由幼儿自己想出来的游戏,下面不属于创造游戏的是(音乐游戏)。

第3题(已答).在幼儿社会教育领域中练习法以(行为练习

)为主。

第4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是以(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为目标和依据。

第5题(已答).从幼儿游戏的教育特征和作用来看,幼儿游戏可以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

)。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4分)

第6题(已答).创造性游戏是由幼儿自己想出来的游戏,分为()。【答案解析】B、角色游戏 C、结构性游戏

第7题(已答).幼儿教师在运用参观法时要注意()。

【答案解析】A、根据教育目的进行 B、制定参观计划 C、指导幼儿观察 D、及时小结

第8题(已答).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来看,可将幼儿游戏分为()。【答案解析】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D、建构游戏

第9题(已答).在布置幼儿园活动区时要注意()。

A.安全问题

B.规则问题

C.心理氛围

第10题(已答).为幼儿创设积极的环境具体表现在()。

【答案解析】A、物质上丰富多样 B、气氛上宽容接纳 C、制度上明确必须 D、设计上具有暗示性

第11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要针对幼儿的实际,概括起来包括()【答案解析】A、幼儿的生存环境 B、幼儿社会性发展衔接C、幼儿的个性差异 D、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实

第12题(已答).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目标时要关注目标是否()。【答案解析】A、明确 B、有层次性 C、易操作 D、可评估

第13题(已答).对社会性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

A.是否面向全体

B.幼儿是否处于主体地位

C.幼儿参与程度如何

第14题(已答).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有()。

B.观察法

C.情景测验法

D.问卷调查法

第15题(已答).设计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方案应包括()。

【答案解析】A、明确评价所依据的目标 B、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C、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D、准备评价记录表格与文件

三、判断题(共25题,每题2分)

第16题(已答).运用讨论法时不应对幼儿的意见轻易否定或表现出疑问。【参考答案】对

第17题(已答).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这种教育方法是移情训练法。【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这种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法。第18题(已答).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外因,个体身心发展需要是发展的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参考答案】对

第19题(已答).游戏过程中幼儿有更充分的自由,但是教学中采用的游戏往往被注入了某种目的,被老师控制。【参考答案】对

第20题(已答).在确定社会性教育内容时,越是幼儿熟悉的内容,教育效果越好。

【参考答案】对

第21题(已答).幼儿的日常生活平常琐碎,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没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错

第22题(已答).社区资源是教育教学的活教材。【参考答案】对

第23题(已答).教育不能违背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教育要等待发展。【参考答案】对

第24题(已答).日常生活主观上不是进行社会性教育,但客观上却引导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参考答案】对

第25题(已答).大班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以平行游戏材料为主。【参考答案】错

第26题(已答).小班的孩子不会确定游戏主题,教师可以自主确定游戏主题。【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小班的孩子不会确定游戏主题,教师可以启发幼儿玩游戏的愿望,帮孩子确立游戏的主题。

第27题(已答).一般来讲,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15人。【参考答案】错

第28题(已答).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活动设计往往都来自对幼儿实际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才能使活动实现教育目的。【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活动设计往往都来自对幼儿实际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才能使活动实现教育目的。

第29题(已答).正面教育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幼儿。【参考答案】对

第30题(已答).幼儿活动区投放的材料要一物多用,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参考答案】对

第31题(已答).教育活动的设计必须将总培养目标分解、化小,具体到每个活动中,使教育活动都具有操作性。【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教育活动的设计必须将总培养目标分解、化小,具体到每个活动中,使教育活动都具有操作性。

第32题(已答).社会性教育中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学过程,尤其关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性质。【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社会性教育中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学过程,尤其关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性质。

第33题(已答).进行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目标有没有实现。【参考答案】错

第34题(已答).定期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追踪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

第35题(已答).幼儿年龄小,不懂事,所以不能参与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参考答案】错

第36题(已答).教育评价要面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作动态的、纵向的比较。【参考答案】对

第37题(已答).对某个对象或者现象进行比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这是定期观察。【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对某个对象或者现象进行比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这是追踪观察。

第38题(已答).评价社会性教育活动过程要关注幼儿是否参与其中。【参考答案】对

第39题(已答).社会性教育中幼儿发展评价往往集中在幼儿的发展状况上,不太关注实际的教学过程。【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社会性教育中幼儿发展评价往往集中在幼儿的发展状况上,不太关注实际的教学过程。

第40题(已答).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离开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参考答案】对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3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是指当你闭上眼睛而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形象。 3、陈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模式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7、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件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8、概念就其最严整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定义,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陈述句,或者说命题。 9、序列行动是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 10、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 1、视觉意象是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它的特点有:(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块面的;(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小,因为命题表征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意象显得十分具体而形象。(4)意象也是知识的一种非常经济的表征形式。要保持蕴涵许多命题的一个意象是比较轻松的。 2、(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2)我们能够扫描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3)我们对意象能够做心里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 3、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擅长,都具备。但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提取,其实就是推理。

幼儿社会性教育专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我调控系)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2、(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3、父母的教育目标与子女成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教育中所说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效应来解释。 4、(社会行为技能)是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终端表现。 5、(游戏)是幼儿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载体,是促进和提高儿童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6、一份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教案,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 7、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对活动对象的评价包括(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评价)。 8、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是(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社会化是潜移默化的过程。(X) 2、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3、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标志。(√) 4、自我认知属于个性倾向性系统。(X) 5、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就是空间观点采择的典型实验。(√) 6、依恋建立期的婴儿形成了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X) 7、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 8、气质是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社会基础,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程度。(X) 9、父母较高的期望容易使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0、同伴之间的友谊关系可以使幼儿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观点采择观点采择概括为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做出反应的能力 2、移情训练法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生活中会主动的理解和分享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 3、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1.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1 1、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内容。 1.社会性的产生 社会性需要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 2.社会性的内容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2、阐述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中,贯穿于学前儿童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良好的师幼互动,在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2.有利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3.有利于加快学前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4.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3、试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试述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答:幼儿园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第二,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第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5、你是如何评价儿童之间的争吵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 幼儿之间有争执,是好是坏在与教师本人如何看待,并以何种心态去解决。教师常常害怕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害怕会引起不良后果。其实,当教师正确掌握其冲突实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这些争执反而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幼儿常常在争吵中获得一些知识:不是所有的东西自己喜欢就可以得到的,别人的就要借;自己不是故意弄疼别人的,只要好好地跟他说,就会解决的;玩具其实可以大家一起玩。 幼儿在争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平常不喜欢说话或不太愿意说话的幼儿,当与同伴争吵时,会变的聪明伶俐,用语丰富。 幼儿在争吵中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幼儿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是在生活中与他人 交往时,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因为有争执,才显现出规则和道德的存在与价值,才让幼儿意识到它并逐步理解它。 2.3.2 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中,幼儿身心放松,增加了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关系的融洽,增加幼儿独立的探索与思考空间,避免了多余的紧张摩擦。宽松的环境包括,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丰富的活动材料,较少的限制,较多的鼓励等等。 2.3.3 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争执的基本技巧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 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2.测量: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的。采用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限。4.标准差:①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 ②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③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有多少个体(%)在特定个体i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i的水平相对地高还是低。 ④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 ⑤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 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6.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 1.正态分布如何表明个体差异? ⑴以平均值为零点,每个人都同属的总体平均值比较;⑵两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各自对所属平均值的差异之间的差异;⑶以标准差为单位,这可以揭示就某一特质的表现程度而言,总体中有多少人(%)在某一人之上或之下。 2.简要分析造成仿态分布的原因。 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⑴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⑵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分布;⑶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峭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取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⑷“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 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就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3.简述连续分数和级类分数的优缺点。 连续分数的优缺点: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地扶肋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比等第分数好。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微小的差异,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差而锱铢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挫伤低分者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 采用等第分数,档次少,也就是个体差异少,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少,两个在百分制分数上差了很多的学生,却可以属于同一个等第。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或焦虑的角度看,则又是等第分数更好。 4.简述三类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0.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就如不色盲和色盲。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也就是“内化”。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心里”来,而且更指一种“内(部)化”的过程和结果。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它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概念。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名阶段的典型表现。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出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第1题?单选题(2分)?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A 第2题?单选题(2分)?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 D??《三民主义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第3题?单选题(2分)?()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成为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着作。 A??张宗麟 B??张雪门 C??陈鹤琴 D??陶行知 参考答案:A 第4题?单选题(2分)?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成为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答案:B A??《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C??《幼稚教育新论》 D??《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 “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A??陈会昌 B??埃尔金 C??齐格勒 D??缪森 参考答案:C 第6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中,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属于()。A??认知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职业社会化 参考答案:A 第7题?单选题(2分)? “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指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题(2分)?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体验 C??权威认知 D??观点采择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题(2分)?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当妈妈离开时也未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与紧张”这种属于()。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性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参考答案:B 第10题?单选题(2分)?开始能够主动寻找游戏伙伴是哪个年龄阶段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 A?? 2—3 岁 B?? 4 岁 C?? 5 岁 D?? 6—7 岁 参考答案:B 第11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最为常见的是()。 A??合作行为 B??分享行为 C??助人行为 D??安慰行为 参考答案:A 第12题?单选题(2分)?婴幼儿依恋建立期主要在() A??出生至2个月 B?? 2个月至7-12个月 C?? 7-12个月至24个月 D?? 24个月以上 参考答案:B 第13题?单选题(2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情感属于()A??自我认知 B??自我情感体验 C??自我控制 D??社会情感 参考答案:B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及答案.docx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1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 作用。 2.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 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 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 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 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9.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 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 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 社科系李金艳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了解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能有针对性的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使我们的教育能真正适应幼儿的发展,帮助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分为七章,第一至三章是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理论,第四至七章是有关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具体实施的内容,下面就各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大家学习。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重点概念 1、个性: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3、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二、重点掌握 1、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 3、幼儿社会化的功能: (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2020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1答案

2020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是通过染色体复制和父母亲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的方式实现的,通过基因的一系列运用过程,造成广大的个体差异。个体的遗传是个短暂的过程。 3、环境:是除遗传因素以外刺激个体有所反应的因素。小学儿童多样的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胎儿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大类。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4、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 (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5、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及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 及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3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就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即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3.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产生式作为知识的一种表征,它表征程序性知识。 7.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8.概念?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概念不能用错。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命题。? 9.序列行动?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10.合成?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1.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有块面的;? (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 (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因为命题表征的乃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网上作业参考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任务一

第35题(已答). 谨慎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规则适用于那些对自己身心有消极后果的行为。错 第36题(已答). 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对 第37题(已答). 儿童自尊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错 第38题(已答). 儿童约从6岁开始,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儿童开始逐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错 第39题(已答). 实验研究得出在父母控制中,父母如给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可增强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对 第40题(已答). 城市儿童是通过更强烈的获得他人的尊重来保持自尊,农村儿童则更看重自己的体能。对 第41题(已答). 个体的外貌或外表的吸引力不会影响个人的自尊。错 第42题(已答). 2——3岁的孩子攻击别人的原因主要是争夺玩具,攻击行为通常是工具性的。对 第43题(已答). 学前期儿童变得越来越受同伴的影响,儿童与同伴的主要交往形式是游戏。对 第44题(已答).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 第45题(已答). 儿童社会的发展是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他人,再到相互关系。错

任务二

第16题(已答). 核心家庭比非核心家庭更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错 第17题(已答). 幼儿同伴交往和师幼互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对 第18题(已答). 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支持无益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错 第19题(已答). 社会文化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对 第20题(已答).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修养水平较高,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错 第21题(已答). 家庭是幼儿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对 第22题(已答). 父母离婚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对 第23题(已答).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高于幼儿发展水平的现状,要在幼儿努力及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高度。对 第24题(已答).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不必考虑社会现实的需要。错 第25题(已答). 69岁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错 第26题(已答). 选择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是社会领域课程设计的首要步骤。错 第27题(已答). 幼儿阶段,儿童心理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及心理和行为的无意识性。对 第28题(已答).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对 第29题(已答). 观点采择是社会认知的前提和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萌芽和体现。错 第30题(已答). 《纲要》和《规程》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统领性文件,幼儿园的所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此为依据。对 第31题(已答). 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在目标的界定上,能准确找到每个年龄幼儿发展阶段上的切入点。对 第32题(已答). 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是一切课程活动的指针。错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四份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四份试题及 答案 01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 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3. 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4. 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 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6. 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 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8. 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9.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10. 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2017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docx

--WORD格式 -- 可编辑 -- 2017 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第 1 题单选题(2 分 )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 A 第 2 题单选题(2 分 ) 1904 年 1 月,清朝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 D《三民主义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第 3 题单选题 (2 分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成为我国幼教 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 A张宗麟 B张雪门 C陈鹤琴 D陶行知参 考答案: A 第 4 题单选题 (2 分 ) 2001 年 7 月,国家教育部颁发(),成为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 段的主要标志。选项 A 选项 B 选项 C 选项 D 答案: B A 《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C《幼稚教育新论》

D《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 参考答案: B 第 5 题单选题 (2 分 ) “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陈会昌 B埃尔金 C齐格勒 D缪森 参考答案:C --

--WORD格式 -- 可编辑 -- 第 6 题单选题 (2 分 ) 在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中,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的关 系属于()。 A认知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职业社会化 参考答案: A 第 7 题单选题(2 分 )“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指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 B 第 8 题单选题(2 分 )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体验 C权威认知 D观点采择 参考答案: D 第 9 题单选题(2 分 )“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当妈妈离开时也未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与紧张”,这种属于()。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性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参考答案: B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2及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 2 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 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3. 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4. 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 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6. 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 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8. 对象- 对象期望对象- 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 预料。 9.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 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10. 行为- 结局期望行为- 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 成的预料。

教育心理专题 网上作业4及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4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7道试题,共30分。) 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 个体差异=Xi-`X。 2.测量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采用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限。 4.标准差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SD或S是标准差的缩写。σ是标准差的标记。 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6.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共5道试题,共30分。) 8.简述个体差异的含义及正态曲线下的1S~3S的面积 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质的差异,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或程度的差异这意味着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一父(母)为子女的考试成绩变得低于邻居子女3分而忧心忡忡,这反映他(她)把学习成绩的差异看作了质的差异。 在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里包括了34.13%人口或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34.13%人口。在正态分布的左右3S范围里有99.86%的人口。 9.简要分析造成偏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分布;(3)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2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作业2 1.阐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 《纲要》提出的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 1.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于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懂得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家乡和祖国。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从出生时的自然人,成长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在此过程中发展其社会性。 2.试述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和需要。实施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首先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规律,确定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目标,确保每一个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得到充分发展。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要求不同,同样对每个个体的社会化水平、内容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幼儿社会领域目标一定要结合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确定符合幼儿水平、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社会性。 3.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育活动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师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敏锐地发现并捕捉各种教育机会,促进幼儿在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2.教师应合理地分解目标 (1)分解目标要逐渐具体化 (2)注意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及与其他领域发展目标的联系 3.选择利用科学有效的活动 (1)注意提供良好的环境 (2)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去实现 (3)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

教育心理专题电大答案形考一

1.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 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 3.环境 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 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 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 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

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 9.依恋 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 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 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 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 从而诀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 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 却都带有诀定近视的隐性基因, 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 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 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 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1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答: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2及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2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3.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4.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6.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8.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9.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10.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