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的症状,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治疗【专业知识】

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的症状,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治疗【专业知识】

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的症状,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治疗【专业知识】
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的症状,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治疗【专业知识】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的症状,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

炎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又称Weston Hut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这是一种主要侵犯青年和儿童,最为凶险的一型脱髓鞘疾病。有人认为本病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暴发型。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的病因尚不清,但与其他脱髓鞘病变有相似性。

二、发病机制

本病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组织学上的改变相似,支持这两种相关的疾病有相同的基本病理过程。Behan等发现,感染后脑脊髓炎患者和急性坏死出血性脑炎患者的淋巴细胞都可对纯脑源性髓鞘碱性蛋白反应而转化为原始淋巴细胞,这一事实进一步支持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

可能为迟发性过敏反应。Waksman和Adams已证明实验性过敏反应性脑脊髓炎的血管病损,可以通过诱发Schwantzman反应(静脉注射脑膜炎双球菌毒素)转化为坏死性脑脊髓炎的血管病损。少数从典型的坏死性脑炎恢复的患者后来发展成典型的MS。

病理学发现有独特之处。在大脑切片上,可见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白质被破坏至几乎液化的程度,主要影响双侧额叶。受累组织呈粉红色或灰黄色夹杂多发性小出血斑点。相同的改变也常见于脑干和小脑臂,偶见于脊髓。组织学检查发现广泛的小血管和血管周围脑组织坏死,伴有大量细胞浸润、多发性小灶出血和不同程度的脑膜炎性反应。病损分布于血管周围的病理特点与播散性脑脊髓炎相似,不同之处是增加了广泛坏死和大脑半球内病损倾向形成大的病灶。血管的病灶导致纤维蛋白渗出至血管壁和周围组织。

同样的坏死性病损可发生于脊髓,而表现为暴发性脊髓炎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一推测难以得到病理学的证实。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防范措施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防范措施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一、预防控制措施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做好病例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二)病人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三)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四)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工厂等集体机构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五)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他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六)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 (七)平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八)一般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等方式,进行该病的群体预防。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控制措施: 预防措施 1.卫生教育,宣传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 2.重视公共卫生,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 病人的隔离与消毒: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常在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发病,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肢体运动障碍、各种感觉缺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当病变迅速上升波及高颈段脊髓或延髓时,称为上升性脊髓炎;若脊髓内有两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1.病因:不明,多数为病毒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引起的机体自身免疫反应。 2.发病机制: 1.感染推测其感染途径为:①长期潜伏在脊神经节中的病毒,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沿神经根逆行扩散至脊髓而致病;②其他部位感染先致病毒血症,后经血循环播散至脊髓。此外,病毒感染致血管壁的坏死性炎性反应及其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损害亦是导致本病的重要机制。一组AIDS并发HTLV-1脊髓病的尸检报告,发现脊髓侧柱、前柱广泛的轴突破坏及髓鞘脱失,并脊髓血管硬化、透明样变及坏死。 2.血管疾病由于小动脉类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性及坏死,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脊髓缺血。另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以本病作为首发症状,并有反复发作倾向。 3.与脱髓鞘疾病有关邓荣昆等(1984)将本病病理改变与视神经脊髓炎做比较,发现两者基本相同。另因部分发病机制与MS极为相似,故有人提出多发性硬化型脊髓炎的诊断。 4.原发性推测与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改变有关。 3.病理改变:损害可侵及脊髓任何节段,以胸3~5节段最多见,因为此段脊髓供血较差而易发生。大体显示脊髓肿胀、质地变软,软膜充血、混浊或有炎性渗出物附着,断面示脊髓灰、白质界限不清。镜检:软脊膜及髓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神经细胞肿胀、胞核移位及细胞碎裂、溶解,严重者出现脊髓软化、坏死及空洞形成。白质中可见髓鞘肿胀、脱失及轴突变性。晚期神经细胞萎缩消失,病变部位瘢痕形成,最后脊髓萎缩变细。 4.临床表现: 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至2~3日发展至完全性截瘫。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病前数日或1~2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有过劳、外伤及受凉等诱因。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斑节段束带感或根痛,进而发展为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胸髓最常受累。病斑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首发症状:双下肢麻木、无力。

广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方案版

广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方案(2017年版) 一、背景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由于该病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一旦发生流行将会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为加强我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工作,提高防控能力,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 (二)掌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谱变化特点。 (三)及时规范处置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1.急性结膜炎病例。 因环境中感染性(如细菌、病毒及衣原体等)因素所致突发结膜充血者。患者自觉眼痒、异物感、灼热感、眼分泌物增多,检查见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结膜囊内有分泌物,分泌物呈脓性、黏液性或水样,部分出现结膜下出血,角膜点状浸润。 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病例定义参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17-2008)。 (1)疑似病例。 同时具备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者即为疑似病例: 1)流行病学史。 本病易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以夏秋季常见,流行期间无季节性;患者多有明显的接触感染史,通过眼一手、物、水一眼的途径接触传染。 2)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黏液性。体征: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的结膜细胞学检查见单个核细胞反应为主者即为临床诊断病例。 (3)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之一者即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1)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EV70或CA24v。2)结膜细胞涂片或细胞培养物涂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查见EV70或CA24v抗原。3)双相血清学检奎,患者恢复期血清抗EV70或抗CA24v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 (二)聚集性和暴发疫情。 1.聚集性疫情。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工厂、医院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或急性结膜炎病例异常增多。 2.暴发疫情。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工厂、医院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c lymphadenitis)又称坏死性淋巴结炎、病毒性淋巴结炎及亚急性淋巴结炎。最早分别由日本的Kikuchi和Fujimoto提出,故又名Kikuchi病或Kikuchi-Fujimoto病,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本病多见于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西方国家甚为少见。主要累及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临床上呈亚急性经过,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不升高或轻度下降,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多数情况下为一种温和的自限性疾病。 1.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春夏发病较多,部分患者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咽峡炎史等。 2.发热热型不一,可呈弛张热、低热或不规则热、最高可达39~40℃,亦可呈间歇性发热,部分患者体温可正常。发热持续1~2周,个别患者可持续高热达1~2个月或更长,一般可自行消退。 3.淋巴结肿大多位于颈部,亦可累及腋下、锁骨上、肺门、腹股沟等部位,活动,质地较软,起病急者常伴疼痛或压痛,局部无明显炎症表现。淋巴结常随发热高低而增大或缩小。这与淋巴瘤和恶组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肿大、质地韧或较硬,进行性增大而无压痛的特点不同。 4.皮疹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表现为荨麻疹、丘疹、多形红斑,往往为一过性,持续3~10天后消退。 5.肝脾肿大 30%左右的病例可见轻度肝大,50%的病人亦可呈一过性脾大,发热消退后即可恢复正常。 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一般根据三大主要表现: ①轻度痛性淋巴结肿大,以颈腋部淋巴结为主; ②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敏感; ③一过性白细胞减少,特别有粒细胞减少,次要表现:血沉增快,一过性肝脾肿大,皮疹,难以用其他疾患解释的多脏器损害,结合肿大淋巴结的病理检查可确立诊断。 病理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根据其临床经过,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史,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数增多,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自限性等特点,提示本病可能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很多学者对多种病毒,如腺病毒、微小病毒以及人疱疹病毒属的许多成员(CMV、EBV、HHV8)等进行过研究。早期集中在对病毒的血清学研究,后期则倾向于用更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本病受累组织中病毒基因组的存在。但至今尚难以说明EB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知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知识(普及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1969年首先西非加纳暴发流行,1971年我国首次暴发流行。80、90年代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为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常造成大范围爆发流行。多发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自然病程短、无特殊治疗药物、预后较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1、病原体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肠道病毒70型(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 2、传染源 患者眼部分泌物及泪液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部分患者的咽部、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手-健康人眼或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物品-健康人眼传播。患者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包括病人自己的健眼),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 3、流行特点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易在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爆发流行。结膜炎后一段时

间人群虽有一定免疫力,但时间很短,容易再次感染。在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红眼病就更容易蔓延。 4、临床表现 起病急,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潜伏期短,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发病两周后传染性最强;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5、主要体征 眼睑充血水肿,睑球结膜重度充血,常伴 有结膜下出血,出血可为点状、线状或片状, 多在上方球结膜下,重症患者出血可累及整个 球结膜。睑结膜多有滤泡形成,严重者可有假 膜形成。轻度病变的患者,角膜可不受累,但 是中重度患者可出血角膜的上皮及上皮下病 变,表现为角膜上皮点状脱落,荧光素染色可 见散在点状或成簇状,上皮下或浅基质层出现混浊,甚至炎症累及前房导致前葡萄膜炎。有些患者的角膜上皮病变可反复发作,引起视力下降。多数患者有耳前淋巴结或颌下淋巴结的肿大、触痛。极个别患者可伴发脊神经麻痹的表现如下肢运动麻痹或瘫痪。 6、诊断 夏秋季节一个地区、单位集中出现多数急性结膜炎患者或医院门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AHC)是非功过969年新发现的一种眼病,系有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现已波及世界各地,成为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本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并可并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特点。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为中国法定丙类传染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1971年我国首次暴发流行本病,除边远地区外遍及中国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此后80年代、90年代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本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 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 A24 ,CA24v)。两种病毒形态相同,皆为球形,直径20~30nm。蛋白质衣壳呈立体对称二十面体,有32个子粒,无外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在宿主细胞胞浆内繁殖复制。病毒耐酸、耐乙醚,对一般常用消毒剂、脂溶剂抵抗,对紫外线、氧化剂、高温干燥敏感。世界范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地区分离出的病毒常为EV70,亚洲地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分离的病毒以CA24v为多。EV70和CA24v两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两者不能区别。病因世界各国在本病流行时,都分离出一种新型的微小核糖酸病毒。该病毒直径约20~30毫微米,球形、RNA单股病毒。耐酸、耐乙醚、对碘苷抵抗;对热敏感,加热到50℃分钟即能灭活。能在Hela细胞及人胚肺细胞培养基上生长。该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某些毒株经脑内或脊髓接种猴子时,可使猴子产生神经损害,或下肢驰缓性麻痹,作为本病的病原是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0型所致。近来发现另一种肠道病毒柯萨奇A24型也能引起同样临床病变。中国历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中各地区也都分离出EV70或CA24v,或两种病毒同时流行感染。临床诊疗中用75%酒精消毒是最可靠的消毒方法。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病学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通常的人患上红眼病,如不及时隔离、治疗和预防,在一两天内全家受感染,有时甚至一两周造成全班、全单位、全村流行。大流行期间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课、停产、停市,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染。主要通过患眼,手,物品,手,健眼,患眼,水,健眼的方式进行传播,前者为家庭、同学、同事之间的传播方式,如接触患者或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与患者公用洗脸毛巾、脸盆等,或者接触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生产工具、娱乐玩具等;后者为污水、家庭之间的传播途径。本病每于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成人。自然病程短,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疗法。预后良好,但印度、新加坡、泰国、美国及我国均有个别病例在结膜炎后出现下肢运动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结膜炎后一段时间人群虽有一定免疫力但中和抗体滴度升高频率低,仍易

淋巴结病变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病变可分为: 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即各种感染和非感染因素产生的反应性增生); 肿瘤性淋巴结肿大; 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如Castleman’s病) 一、非肿瘤性淋巴结病变:可分为 1、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淋巴结病变 (1)局灶性淋巴结病变: ⑴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炎,巨细胞病毒, 风疹,水痘,带状疱疹,接种后淋巴结炎,生殖期疱疹感染,人类疱 疹病毒-6 ⑵细菌所致:猩红热,化脓,结核,梅毒,猫爪病,软下疳,鼠疫,兔热病,鼠 咬热,炭疽,类鼻疽,鼻疽 ⑶衣原体所致:性病淋病肉芽肿,沙眼 ⑷立克次体所致: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 ⑸原虫所致:弓形体病,利什曼病,非洲锥形虫病,南美锥形虫病 ⑹肠虫所致:罗阿丝虫病 ⑺真菌所致:组织胞浆菌病,球袍子菌病,副球袍子菌病 (2)广泛性淋巴结病变 ⑴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麻疹,传染性肝炎,获得性 免疫缺陷病,猩红热,粟粒性结核,布鲁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二期),类鼻疽,鼻疽,沙门氏菌病,麻风 ⑵衣原体所致:性病淋巴肉芽肿 ⑶立克次体所致:斑疹伤寒 ⑷原虫所致:弓形体病,利什曼病,非洲锥形虫病,南美锥形虫病 ⑸真菌所致:组织胞浆菌病,球袍子菌病,副球袍子菌病 2、非感染性淋巴结病变和病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 ⑴药物性淋巴结病变(苯妥英纳、卡马西平、头孢菌素、扑米酮、舒林酸、乙胺嘧啶、开博通、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阿替洛尔、奎尼丁、金制剂) ⑵硅性淋巴结病变 ⑶Kawasaki 综合症(皮肤粘膜性淋巴结病变,川畸病):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畸富作首先报告,又称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五一中心小学 为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学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的防控应急处置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工作,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开展人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和家长了解人感染“红眼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强化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管理 1、建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相应机构,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学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具体负责监督、协调和联络、控制疫情的措施、落实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各项具体工作。 2、成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汪涛 副组长:曾讲德熊伟刘亚兰陈刚胡长旺 成员:全体教职工 3、领导小组职责

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制定本单位防控工作方案,建立预防人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相关人员、物资、技术保障机制,收集、分析、汇总上报有关信息,提出相应处理建议。完善专项应急预案,明确疫情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程序规范、及时、有效。 4、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 要高度重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工作,按照应急方案要求完善领导和组织责任制,积极配合卫生、疾控等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利用校园广播站、板报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师生科学饮食和卫生安全意识,敲响人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的警钟。 (二)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消除疾病发生与传播的隐患 一是要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制度和措施.改善环境卫生。 二是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源的管理,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对水源的监控与检测,教育学生不喝生水。 三是要积极做好教室、食堂、厕所等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消毒与清洁卫生工作,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三)加强宣传教育,切实落实措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鼓励学生开展阳光体育锻炼。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避免接触“红眼病”症状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不共用脸盆毛巾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医学参照)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2001-11-23发布 200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1969年以来世界范围暴发流行的新型急性传染性眼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 A24,CA24v)。本病接触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本病属丙类传染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秀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作出临床诊断。 根据病原学检查,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恢复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ELISA检测EV70或CA24v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确诊。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强,一旦出现病人,往往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此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国以夏秋季为常见。病人多有明显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史。3.2 临床症状及体征 3.2.1 潜伏期短,起病急。1~2h内眼部即眼红、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畏光、流泪、刺激症状明显。双眼同时患病或一只眼发病后很快波及另一只眼。3.2.2 眼睑水肿,睑结膜、球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点状、片状结膜下出血。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 3.2.3 裸眼检查角膜不易发现异常。荧光素钠染色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上皮层见多发点状剥脱。 3.2.4 睑结膜、穹窿部结膜滤泡增生。 3.2.5 耳前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 3.2.6 本病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者。 3.3 实验室检查 3.3.1 结膜细胞学检查呈单个核细胞反应。结膜囊普通细菌培养阴性。3.3.2 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EV70或CA24v(见附录A)。3.3.3 双相血清学检查。病人恢复期血清抗EV70或抗CA24v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4倍以上(见附录B)。 3.3.4 结膜刮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病毒抗原。3.4 病例分类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复习资料全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复习资料 一、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1.定义:各种损伤和刺激引起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使淋巴结肿大。 2.病因(多种多样) 感染性:病毒(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细菌(如结核病;猫抓热)、真菌、原虫(如弓浆虫病) 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 代性(如Niemann-Pick病) 医源性(如淋巴管造影) 恶性肿瘤(如窦组织细胞增生) 特发性(如Kikuchi病*,Castleman病) 3.病理形态学特点 肉眼特点:淋巴结体积增大,切面灰白、土黄 镜下特点:淋巴结反应的病理变化依赖于外来刺激的性质和反应细胞的种类

4.临床病理联系: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是临床上引起淋巴结肿大的最常见的原因 二、Kikuchi病(Kikuchi’s disease) 别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1.多见于亚洲人 2.好发于年轻人,女性更为常见 3.1/3-1/2患者发热;约50%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25%可见非典型性淋巴细胞 4.多为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常伴疼痛 5. 病理组织学特点:淋巴结副皮质区显著增生伴坏死 6.免疫表型特点:Macrophage(CD68+) 、T cell(CD8+) 、B cell virtually absent 7. 细胞遗传学特点: Diploid pattern 8.自限性疾病 9.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三、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别名: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 1.定义:是Langerhans 细胞或其前身的增生性疾病,包括一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生物学行为各不相同的疾病。 2.亚型:·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慢性进行性组织细胞增生症(chronic progressive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或称Hand-Schüller-Christian 病、·急性弥散性组织细胞增生症(acute disseminated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或称Letterer-Siwe病 3.共同点:Langerhans细胞增生伴有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Langerhans细胞特点:LM:胞浆嗜酸性,核椭圆形或肾形,有纵行核沟; 免疫组化:S-100(+)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应急预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应急预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易在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爆发流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一、目的: 为提高我市预防和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能力,杜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的危害,保障游泳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本游泳池正常秩序,特制定并启动应急预案,预防和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二、处理原则: 坚决贯彻执行“预防为上、分级控制、依法强制,及时处置、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强化“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处置原则,务实、高效、科学、有序地预防和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蔓延。 三、组织机构 成立“游泳池防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范工作的指导、督促与检查。 预防管理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陈娴 副组长:吴婷 成员:黄剑芳、等 具体职责分工: 陈娴:负责游泳池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的全面工作。 吴婷:负责防治工作中物力、人力的落实工作。 张芙蓉:负责数据资料归纳、上报以及家长沟通工作。 黄剑芳:负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过程中的消毒指导工作。

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本病在日本报告很多,约占颈部淋巴结活检的3%~9%。患者多见于青春期,年龄在10岁~30岁常见,偶尔也有老年人。女性多见。 简介 坏死性淋巴结炎[1]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根据其临床经过,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史,出现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数增多及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自限性等特点,提示本病可能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很多学者对多种病毒,如腺病毒、微小病毒以及人疱疹病毒属的许多成员(CMV、EBV、HHV8)等进行过研究。早期集中在对病毒的血清学研究,后期则倾向于用更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本病受累组织中病毒基因组的存在。但至今尚难以说明EB病毒、HHV8病毒在本病中扮演的角色。Huh等对本病26例淋巴结组织进行了检测,在其中的8例中发现了KSHV/HHV8的DNA,似乎提示HHV8可能与本病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但该研究中未用原位杂交明确有意义的病毒DNA阳性细胞数,因此也不能说明本病与病毒感染的直接关系。由此可见病毒感染与本病的联系尚待进一步明确。 2发病原理

细胞凋亡是近年本病组织学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Takakuwa等应用DNA末端标记法在本病受累组织中发现了细胞核DNA断裂的现象,此为凋亡的早期特征。Takano等在油镜下 发现了受累组织中确有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学改变,如核染色质的凝聚及凋亡小体的形成等。Kikuchi病坏死区的原位免疫组化分析显示Fas及FasL存在于许多组织细胞和某些淋巴细 胞中,perforin( )的淋巴细胞亦多见。研究显示CD8 的细胞多表达Fas及FasL,CD4+则较少表达,而本病损害区以外的组织或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Perforin及Fas和FasL的细胞均难以见到。免疫组化显示bcl-2在本病损害区中的表达明显降低,相反bax的表达则升高。Bcl-2能抑制细胞凋亡,而bax则有相反作用。 组织病理学改变, 受累淋巴结直径1~2cm,很少大于3cm,被膜薄。光镜下,可见到多少不等,大小不一的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中有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浸润,可见到组织细胞吞噬碎片现象,但缺乏中性粒细胞。坏死灶周围也有大量的组织细胞浸润。在损害区中可见到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如细胞体积缩小,胞质及核染色质凝聚,凋亡小体等。电镜下,可以从超微结构方面获得本病所累及的组织中确有凋亡存在的证据。研究发现,凋亡小体的形成主要在坏死灶周围的区域,同时还可以见到部分组织细胞有吞噬凋亡小体及细胞的现象。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坏死区中的细胞主要是CD4 、CD8 及CD68 ,许多细胞中含有HLA-1颗粒,NK细胞及B细胞则少见。用一种特殊识别浆细胞样单核细胞的单克隆抗体MIP染色显示,MIP(+)的细胞与CD3 及TCR 无关,而多为CD4 ,因此,坏死区中CD4 主要是MIP(+)的浆细胞样单核细胞。本病受影响区CD45RO+(+)细胞多于CD45RA (B), 并呈混合性分布,说明淋巴细胞不是克隆性增生。 3症状 1.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春夏发病较多,部分患者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咽峡炎史等。 2.发热热型不一,可呈弛张热、低热或不规则热、最高可达39~40℃,亦可呈间歇 性发热,部分患者体温可正常。发热持续1~2周,个别患者可持续高热达1~2个月或更长,一般可自行消退。 3.淋巴结肿大多位于颈部,亦可累及腋下、锁骨上、肺门、腹股沟等部位,活动,质地较软,起病急者常伴疼痛或压痛,局部无明显炎症表现。淋巴结常随发热高低而增大或缩小。这与淋巴瘤和恶组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肿大、质地韧或较硬,进行性增大而无压痛的特点不同。 4.皮疹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表现为荨麻疹、丘疹、多形红斑,往往为一过性,持续3~10天后消退。 5.肝脾肿大30%左右的病例可见轻度肝大,50%的病人亦可呈一过性脾大,发热消退后即可恢复正常。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导读: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什么疾病,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种疾病并不常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又名白质脑脊髓炎,是一种脱髓鞘性疾病,病变部位在白质,病因多样。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病理变化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什么疾病,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种疾病并不常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又名白质脑脊髓炎,是一种脱髓鞘性疾病,病变部位在白质,病因多样。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病理变化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可发生在流感和腮腺炎感染后,也可发生在麻疹、白日咳、猩红热后,也可发生在水痘、风疹、天花后,也可发生在接种疫苗后。发病时间为病毒感染后2-4天或者接种疫苗后10-13天。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发冷发冷、恶心呕吐、困倦无力,昏迷不醒等症状。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理变化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脑部及脊髓会出现水肿症状,并呈点状出血。在病变部位的白质中,有大小不一样的软化灶,软化灶在小静脉周围,小静脉周围脱髓鞘,水肿,病变多弥漫分布,

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浸润细胞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病变明显者,用髓鞘染色可见脱髓鞘改变以及小胶质细胞增生。本病并不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因与髓鞘碱性蛋白所至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可治疗,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因、病情而定。经过治疗,患者90%可痊愈。如果患者伴发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病情就比较严重,治疗不当会危机生命,因为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大脑皮质血管壁,使大脑发生功能障碍。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病理变化,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解答。

学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措施.

关于转发《学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措 施》的通知 区属各校: 由于近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处高发期,为 进一步做好校园内防控工作,现将区疾控中心关于《学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措施》转发给你们,请各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并通过各种途径对在校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发现疫情,需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青云谱区教科体局 2010 年9 月17 日

学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措施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 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为指导辖区学校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控制工作,特制定以下防控措施。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 最长可达6 天。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流行特点: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 疫情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学校发现患者或疑似患者均需及时向区疾控中心和区文教科体局报告。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各级各类学校须做好: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应急预案

泸县百和镇土主学校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应急预案为了有效、科学地应对学校突发传染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是指在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生的群体性传染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 二、组织机构 由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团委等人员组成安全领导小组,提醒师生注意险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竭力避免突发传染病。 三、建立保障机制 突发传染病后,能客观反映情况,及时向领导建言献策。学校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应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先、多方配合、共同负责的原则。 1、加强健康教育 每学期开学初,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有关键康教育要求,开齐、上足、上好健康教育课。学期结束前组织1次有关安全、健康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致家长的公开信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预防

传染病知识和防治工作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2、严格门卫管理制度,加强门卫值守、管理工作,及时掌握校内、外各种人员流动情况。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加强对教室、食堂、图书馆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校园内公共用具的消毒,搞好校园环境卫生。 3.坚持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积极做好因病缺课的学生情况统计分析工作。对生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医院就医,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应急办。 4、加强师生体制锻炼。学校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5、预警联动 学校做好日常预警预防工作,派出所、消防、医院等基层应急单位建立联动机制,保持联系渠道全天候畅通。 四、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 1、启动预案 突发传染病后,应立即启动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开展具体施救和各项善后处理工作:发布应急救援命令;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及时向上级和有关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请求救援;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工作,认真调查取证,写出书面材料。 2、应急措施

浅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措施

浅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9-03-21T09:22:32.1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期作者:李凤华 [导读] 结论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疾病护理及预防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4月~2016年8月间接诊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5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25例患者,13例治疗显效,11例治疗语有效,1例治疗无效,治疗的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28例中,10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该组治疗有效率为82.14%;(=9.866,P=0.002),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疾病护理及预防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临床护理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of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Methods 53 patients with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indirectly diagnosed from April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Of the 25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13 were effective,11 were effective,1 was ineffective,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6.00%. Of the 28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10 were effective,13 were effective and 5 were ineffective.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in this group was 82.14%,(=9.866,P=0.002),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has better effect of disease nursing and prevention,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Prevention;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新发于1969年,发病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其传染性强且易感染,当前已成为临床常见眼病类型[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發病对象不具有特异性,男女老少均可能染病,该病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2]。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实现尽快恢复,本研究选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25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常规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间接诊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53例,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相吻合,患者出现眼睛红肿、刺痛、怕光、流泪等症状。将53例患者应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28例及观察组25例,28例对照组中,包含男15例,女13例,年龄处于14~50岁之间,平均年龄(28.6±4.9)岁;病程1~13天,平均病程(4.6±2.1)天;观察组25例患者,包括男11例,女14例,该组患者年龄区间15~51岁,平均年龄(29.6±3.5)岁;病程2~14天,平均病程(5.1±1.6)天,将此次参研的53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常规资料分析可知,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2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25例观察组患者则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护理详情如下: (1)心理干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病常会为患者带来较大困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较急、且伴有剧烈的疼痛感及异物感。患者由于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缺乏细致的了解,很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担心自己的病情,害怕失明等不良情况出现。针对这一情况,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详细为患者讲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拥有客观的认识,避免由于不了解疾病而出现过分担忧的情况。医护人人员要给予患者关怀与了解,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要进行及时疏导,对患者存在的疑虑及担忧现象,进行细致讲解,帮助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 (2)为患者进行结囊膜护理:取 33℃~37℃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在为患者冲洗结囊膜前,先进行眼周的清洗工作,后将患者结膜进行暴露,并实施冲洗,冲洗过程遵照由远及近、从右至左的冲洗原则。 (3)假膜护理:对有假膜的患者进行假膜去除,运用地卡因滴眼液为患者进行麻醉,以轻柔的动作,运用无菌棉签对患者假膜进行去除。 (4)消毒护理:由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极易感染,因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的生活用品需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处。医护人员也要做好自身的消毒工作,严防感染。 (5)预防措施及知识普及:医护人员要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常洗手,有佩戴隐形眼镜习惯的患者,应佩戴框架眼镜,避免镜片与眼角膜的直接接触,避免用手直接揉眼睛,降低感染几率。医院可通过书刊发放、举办讲座等方式,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知识进行普及。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53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加以统计对比:显效:患者恢复健康,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均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检验,以率(%)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5例患者,13例治疗显效,11例治疗语有效,1例治疗无效,治疗的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28例中,10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该组治疗有效率为82.14%;(=9.866,P=0.002),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已成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时,患者眼部将感到强烈的刺痛感,极大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做好预防及治疗工作,对于控制疾病的扩散,减小疾病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积极作用[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