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导读: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什么疾病,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种疾病并不常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又名白质脑脊髓炎,是一种脱髓鞘性疾病,病变部位在白质,病因多样。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病理变化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什么疾病,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种疾病并不常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又名白质脑脊髓炎,是一种脱髓鞘性疾病,病变部位在白质,病因多样。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病理变化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可发生在流感和腮腺炎感染后,也可发生在麻疹、白日咳、猩红热后,也可发生在水痘、风疹、天花后,也可发生在接种疫苗后。发病时间为病毒感染后2-4天或者接种疫苗后10-13天。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发冷发冷、恶心呕吐、困倦无力,昏迷不醒等症状。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理变化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脑部及脊髓会出现水肿症状,并呈点状出血。在病变部位的白质中,有大小不一样的软化灶,软化灶在小静脉周围,小静脉周围脱髓鞘,水肿,病变多弥漫分布,

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浸润细胞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病变明显者,用髓鞘染色可见脱髓鞘改变以及小胶质细胞增生。本病并不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因与髓鞘碱性蛋白所至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可治疗,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因、病情而定。经过治疗,患者90%可痊愈。如果患者伴发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病情就比较严重,治疗不当会危机生命,因为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大脑皮质血管壁,使大脑发生功能障碍。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病理变化,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解答。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目录 一、概述 (一)病原学 (二)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原则 二、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二)报告 三、流行病学调查 (一)个案调查 (二)密切接触者调查 (三)暴发疫情调查 四、样品采集与检测 (一)样品采集 (二)样本保存及运输 (三)样本检测 五、防控措施 (一)隔离治疗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四)其他监测工作 (五)区域联防 (六)监督检查 六、调查报告撰写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培训 (三)加强疫情应急处理的组织领导 (四)确保疫苗等应急物资的储备与供应 八、附件与附表 技术要点 思考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以往我国此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近20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 一、概述 (一)病原学 1、流脑的病原菌为脑膜炎奈瑟菌,俗称脑膜炎双球菌,为肾形或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成分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败血症时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中毒性休克。 荚膜多糖为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抗原,分为A、B、C、D、X、Y、Z、29E、W135、H、I、K、L13个血清群。 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在数小时内易溶解死亡。本菌对环境的抵抗力低,对寒冷、干燥、高温、日光及紫外线都很敏感。化学药剂如1%酚、%升汞、%新洁尔灭、%杜灭芬、75%酒精等处理很快死亡。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0d,一般为2d~3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约70%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患者。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从2个月~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易感人群受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后,60%~70%成为无症状带菌者,25%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7%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仅1%表现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案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目标教学教案(首页)
专业:护理 学科:传染病护理学 班级 2011 级护理 5-6 班 授课时间:5-8,5-13 单元:第三章 课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课时:4 学时 学习目标
1. 了 解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病原学、流行 病学特点和发病机 制。 2. 掌 握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临床表现。 3. 掌 握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护理诊断、护理 措施及健康教育。 4. 了 解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实验室检查 及其他检查的临床 意义。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概述 5 分钟 二、病原学 10 分钟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15 分钟 四、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10 分钟 (二)身体评估 15 分钟 (三)辅助检查 10 分钟 (四)心理、社会状况 5 分钟 (五)治疗要点 15 分钟 五、主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0 分钟 六、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5 分钟 (二)病情观察 5 分钟 (三)对症护理 10 分钟 (四)用药护理 10 分钟 (三)健康教育 10 分钟 七、小结 10 分钟
教学活动
讲授 精讲、 讨论 教授 精讲 精讲 讲授 讨论 精讲、 讨论 精讲、 讨论 讲授 精讲 精讲 精讲、 提问 精讲、 提问 讲授 讲授
教学资源
教案 教材 参考书 多媒体教学
断 诊 断 性 测 试
时间:15 分
(根据教学需要择用)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2、练习题
授课教师:时春红 教研组长:
教务科: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患者来说,了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是必须的,那么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呢?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特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一种,儿童多见,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依据国际儿童多发性硬化研究组的定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伴有脑病(行为异常或意识障碍)表现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多个区域的首次发生的脱髓鞘疾病。典型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单相病程,预后良好,复发型和多相型要注意与多发性硬化鉴别。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目前没有关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药物治疗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认为是一线治疗(class Ⅳ)。激素应用的药物选择、剂量和减量方法尚未统一,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静点甲强龙优于地塞米松。 甲强龙的使用方法:20-30mg/kg (最大剂量不超过1g)/d,静点3-5天,继之以强的松1-2mg/kg/d口服1-2个星期,随后逐渐减量,4-6周停用,若激素减量时间小于3周,将增加复发的风险。Dale等研究发现,复发的患者激素使用的平均时间为3.2周,而未复发者的激素使用时间为6.3周。 若激素不耐受或有使用禁忌,或效果不佳,IVIG是二线治疗药物,IVIG的使用方法:2g/kg(总量),分2-5天静点。 血浆交换:主要是对体液免疫产生调节作用,可清除病理性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用于对激素无反应的急性暴发性CNS脱髓鞘疾病,隔日进行5-7次交换,副作用有贫血,低血压、免疫抑制和感染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汇总

第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内容 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原理病理学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概述(General Description)】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典型流脑脑脊液呈化脓性。 ·可散发或大小流行。·冬春好发、儿童多见。 【病原学Etiology】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 ☆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专性需氧菌。 ☆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鼻咽部、血、脑脊液、皮肤淤斑检出病原体。 ☆根据本菌的夹膜多糖抗原的不同,通过血凝试验将本菌分为13个血清群. ☆根据细菌外膜脂质成分脂寡糖抗原(LOS)、外膜蛋白(Opa-e)、菌毛抗原分析,进一步分成不同血清亚群. ☆以A、B、C群为多见。我国以A为主,B及C群为散发菌株,但近年来发现某些地区B群流行有上升之势,小儿中以B群流行为主. ☆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的耐药现象日益普遍,尤其以C群和B群最为严重。我国除个别地区,A群脑膜炎球菌磺胺耐药率高于50%以外,一般在10%左右。 ☆本菌含自溶酶,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一般的消毒剂处理极易使其死亡。 脑膜炎球菌 ☆奈瑟菌属,G-, 双球菌☆需氧菌,培养用血琼脂培养基 ☆分13群:A,B,C最常见☆致病力:内毒素,自溶酶 ☆外界生活力很弱, 采标本后须立即送检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以B, C群为主,而引起流行者主要为A群。 ☆传播途径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人群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6个月至14岁发病率最高. ☆流行特征 -季节性:从年前11月份开始,次年3、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季节有少数散发。 -周期性:由于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的积累,以往通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 -年龄:0.5-2岁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15岁以下发病者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

病历分析例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病例摘要]男性,15岁,因高热、头痛、频繁呕吐3天,于1月10日来诊患者3天前突然高热达39℃,伴发冷和寒战,同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性,吐出食物和胆汁,无上腹部不适,进食少,二便正常。既往体健,无胃病和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所在学校有类似病人发生。查体:T39.1℃,P110次/分,R22次/分,Bp120/80mmHg,急性热病容,神志清楚,皮肤散在少量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咽充血(+),扁桃体(-),颈有抵抗,两肺叩清,无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10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Brudzinski征(+),Kernig征(+),Babinski征(-) 化验:血 Hb124g/L,WBC14.4?109/L,N84%,L16%,plt210?109/L,尿常规(-),大便常规(-)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可能性大(二)诊断依据 1.冬春季节发病(1月10日),当地有本病发生(学校有类似病人) 2.急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皮肤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 3.化验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二、鉴别诊断(5分)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2.结核性脑膜炎 3.病毒性脑膜炎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腰穿:测压力、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细菌学检查(培养和涂片) 2.血培养或皮肤瘀点涂片 3.胸片除外肺炎和结核四、治疗原则(3分) 1.病原治疗:尽早应用细菌敏感及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并可应用氯霉素及三代头孢菌素 2.对症治疗:(1)甘露醇降颅压(2)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导语: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患者来说,了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是必须的,那么急性播散性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患者来说,了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是必须的,那么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呢?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特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一种,儿童多见,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依据国际儿童多发性硬化研究组的定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伴有脑病(行为异常或意识障碍)表现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多个区域的首次发生的脱髓鞘疾病。典型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单相病程,预后良好,复发型和多相型要注意与多发性硬化鉴别。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目前没有关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药物治疗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认为是一线治疗(class Ⅳ)。激素应用的药物选择、剂量和减量方法尚未统一,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静点甲强龙优于地塞米松。 甲强龙的使用方法:20-30mg/kg (最大剂量不超过1g)/d,静点3-5天,继之以强的松1-2mg/kg/d口服1-2个星期,随后逐渐减量,4-6周停用,若激素减量时间小于3周,将增加复发的风险。Dale等研究发现,复发的患者激素使用的平均时间为3.2周,而未复发者的激素使用时间为6.3周。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又称为脑膜炎球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多、病情重、流行广、传播快的特点,高发于冬春季节。病原菌从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人受Nm感染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个体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吸烟,居住生活环境拥挤等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低温、干燥、沙尘、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我国流行菌株主要以A群为主,B、C、Y、W135群仅有散在发病,但近年来我国检出的B、C群所致病例有增多迹象。自1982年制定并实施普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来,我国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00年下降到0.2/10万以下。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高。 流脑的预防措施: 1、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方法是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2、了解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预防流脑的意识,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 3、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太阳,被褥、日用品和用具要勤晒太阳。经常洗手、不随地吐痰。 4、经常锻炼身体,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易感人群也可短期口服磺胺嘧啶或青蓝汤预防; 5、如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不要大意,尽快到医院就诊。 6、如果身边有人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的,要提高警惕,并把他送到大医院就诊。 7、发现流脑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剧院等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8、当身边确定有人患上流脑要保护好自己,避免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精品文档交流 2

病历分析例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例摘要]男性,15岁,因高热、头痛、频繁呕吐3天,于1月10日来诊患者3天前突然高热达39℃,伴发冷和寒战,同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性,吐出食物和胆汁,无上腹部不适,进食少,二便正常。既往体健,无胃病和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所在学校有类似病人发生。查体:T39.1℃,P110次/分,R22次/分,Bp120/80mmHg,急性热病容,神志清楚,皮肤散在少量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咽充血(+),扁桃体(-),颈有抵抗,两肺叩清,无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10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Brudzinski征(+),Kernig征(+),Babinski征(-) 化验:血Hb124g/L,WBC14.4?109/L,N84%,L16%,plt210?109/L,尿常规(-),大便常规(-)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冬春季节发病(1月10日),当地有本病发生(学校有类似病人) 2.急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皮肤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 3.化验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二、鉴别诊断(5分)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2.结核性脑膜炎 3.病毒性脑膜炎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腰穿:测压力、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细菌学检查(培养和涂片) 2.血培养或皮肤瘀点涂片 3.胸片除外肺炎和结核四、治疗原则(3分) 1.病原治疗:尽早应用细菌敏感及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并可应用氯霉素及三代头孢菌素 2.对症治疗:(1)甘露醇降颅压(2)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VirusMeningitis) 本病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脑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学温病、痉证范畴,乃由温热外袭,化热人营,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所致。其传变规律多按卫、气、营、血发展,临证时当据具体证候灵活辨治。 西医治疗本病一般疗效较好,多数在l~2周内能治愈,不留后遗症。极少数反复发作可致迁延难愈。中医治疗亦疗效较佳,且不易复发。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2/3以上病例可确认为某种病毒引起,多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如ECHO病毒4、6和9型,柯萨奇A、B组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病毒,少见的有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另外,单纯疱疹病毒I型、Ⅱ型、腺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除引起脑实质炎症外,也可仅累及脑膜。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发病高峰主要在夏秋和早秋。腮腺炎病毒脑膜炎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与腮腺炎同时流行。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则以晚秋和冬季较常见,而单纯疱疹病毒脑膜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或由单纯疱疹病毒的直接接触感染,或为潜在感染后的重复反应引起。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素体正气不足而感受温疫之邪,温热疫邪侵袭肺卫,外邪入里,进入气分。其发展变化不外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温热疫邪传变更为迅速。温疫之为病,从口鼻而入,传变入里,扰及神明;或上扰于肺,上犯脑窍,蒙蔽脑神,导致脑窍闭塞,经络营卫闭阻,气血逆乱,出现神昏、谵语、厥逆、闭证等。《重订广温热论》记载:“温热伏邪,内陷神昏,蒙蔽厥脱等危症,……虽由于心包络及胃肝脾肾任冲督等之结邪,而无不关于脑与脑系。盖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之神明,所得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但为邪热所蒸……血毒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教学导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教案

———————————————————————————————— 作者: ———————————————————————————————— 日期:
2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目标教学教案(首页)
专业:护理 学科:传染病护理学 班级 2011 级护理 5-6 班 授课时间:5-8,5-13
单元:第三章
课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课时:4 学时
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
1. 了 解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病原学、流行 病学特点和发病机 制。
2. 掌 握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临床表现。
3. 掌 握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护理诊断、护理 措施及健康教育。
4. 了 解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实验室检查 及其他检查的临床 意义。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概述
5 分钟
二、病原学
10 分钟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15 分钟
四、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10 分钟
(二)身体评估
15 分钟
(三)辅助检查
10 分钟
(四)心理、社会状况
5 分钟
(五)治疗要点
15 分钟
五、主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0 分钟
六、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5 分钟
(二)病情观察
5 分钟
(三)对症护理
10 分钟
(四)用药护理
10 分钟
(三)健康教育
10 分钟
七、小结
10 分钟
讲授 精讲、讨论
教授 精讲 精讲 讲授 讨论 精讲、讨论 精讲、讨论 讲授
精讲 精讲 精讲、提问 精讲、提问 讲授 讲授
教案 教材 参考书 多媒体教学
断 时间:15 分 (根据教学需要择用) 诊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断 2、练习题 性 测 试
授课教师:时春红 教研组长:
教务科:
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指南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meningococcu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最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之一,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呈散发或流行。主要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其中6月~2岁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瘀点、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是常引起儿童感染性休克的传染病之一。依病情分普通型、暴发型(包括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目前我国仍以A群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为主,但B群和C群发病逐渐增多。 【病史要点】 1.本病流行情况,接触史,预防接种史。 2.起病急缓,发热高低,头痛的性质、程度和部位;呕吐次数、性质及呕吐物内容,有无呕吐诱因。精神、意识改变的时间及表现形式,有无惊厥及其发生情况。 3.婴幼儿应注意精神萎靡或烦躁,有无尖叫、拒食。 【体检要点】 1.精神、意识情况。 2.周围循环情况(面色、有无大理石样花纹、甲床色泽及肢端温度),血压及脉压差,呼吸节律、频率、深浅。

3.流行季节有发热史的患儿,无论有无明确头痛、呕吐,都应常规寻找有无瘀斑、瘀点及其分布、数量、大小、形态、颜色,瘀点有无融合,瘀斑有无坏死。 4.脑膜刺激征,病理征,深、浅反射改变。瞳孔、眼底、眼球活动变化。婴幼儿注意前囟突出及紧张度,颅缝有无增宽。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明显增高。 2.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脑膜炎改变。 3.皮肤瘀点涂片取新鲜皮肤瘀点涂片找革兰阴性双球菌,阳性率50%~80%。 4.细菌培养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可阳性。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在流行季节,起病急骤,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儿,可诊断流脑。 2.临床分型 1)普通型具有全身感染,皮肤瘀点或瘀斑及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症状、体征。周围循环好,无休克存在,临床疗效及恢复均佳。90%以上为此型。 2)暴发型病势凶险,发展迅速,常在24小时内演变至危险阶段,甚至死亡。①休克型:严重的感染性休克和皮肤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分为:( C ) A、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 B、类感冒型、类乙脑型、混合型3种类型 C、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4种类型 D、普通型、暴发型、轻型、重型4种类型 2、在流脑的几种临床类型中,普通型占全部病例比例约是:(D ) A、30% B、50% C、60% D、90% 3、流脑的特征性表现是:( A ) A、皮肤淤点或淤斑 B、皮肤荨麻疹 C、带状疱疹 D、皮肤瘙痒 4、典型流脑临床特征中的脑膜炎症状体征为:( B ) A、剧烈头痛、恶心、嗜睡、肌肉僵硬,血压升高 B、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意识不清、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 C、剧烈头痛、发烧、腰背部疼痛、四肢麻木 D、头痛、发烧、口渴、烦躁不安、四肢发软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液化验时:(A ) A、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 B、白细胞总数下降,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C、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 D、白细胞总数下降,血小板增加 6、典型流脑病例脑脊液检查的表现是:( A ) A、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糖含量低于2.2mmo1/L B、白细胞减少,蛋白升高,糖含量高于2.2mmo1/L C、白细胞减少,蛋白正常,糖含量正常 D、白细胞增多,蛋白降低,糖含量高于2.2mmol/L 7、流脑的细菌学检查主要包括:(C ) A、尿样沉渣、痰培养和血培养 B、脑脊液培养、咽拭子、大便培养 C、脑脊液沉渣、皮肤淤点涂片和血培养

D、血培养、咽拭子、尿沉渣检查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 B ) A、高热畏寒、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 B、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鉴别诊断 C、脑脊液氯化物含量,白细胞计数,尿沉渣镜检 D、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抽搐,颈项强直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史是指:(B ) A、与恢复期患者共用餐具,夏季流行 B、发病前7天内与潜伏期或传染期患者密切接触 C、与头痛发烧病人密切接触 D、20天前曾经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 10、诊断流脑的流行病学资料应主要包括:( A ) A、冬春季节,流行区内,发病前7天内有明显的密切接触史,多见儿童 B、夏秋季节流行,发病前半月内有密切接触史,多见儿童 C、夏秋季节,流行区内,发病前7天内没有密切接触史,多见成人 D、冬春季节,流感流行区内,发病前有曾经看到过发烧病人 11、典型流脑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D ) A、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健忘失眠、呼吸困难 B、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划痕阳性、肌肉痉挛 C、突发高热、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烦躁不安 D、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淤点、脑膜刺激征 12、流脑实验室确诊的依据是:(A ) A、皮肤淤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 B、皮肤淤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革兰阳性双球菌 C、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脑脊液呈现浑浊表现 D、尿样、大便、发现革兰阳性细菌 13、关于流脑的病原体正确的描述是:( B ) A、革兰阴性杆菌,在外环境中生命力特强 B、革兰阴性双球菌,在体外生活力低,一般消毒剂敏感 C、革兰阴性球菌,在体外生活力强,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 D、革兰阳性双球菌,在外界生活力低,一般消毒剂敏感 14、流脑的流行季节性:( A ) A、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冬春季 B、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 C、只有夏秋季节发生,其他季节不发生 D、只有冬春季节发生,其它季节不发生 15、流脑的分布规律是:( C ) A、只见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流脑发病年龄高峰为( ) A.成人 B.< 6个月 C.老年 D.5岁以下儿童 E.7~14岁 2、对疑似流脑患者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 A.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B.立即送检 C.血培养阳性率高于皮肤瘀点涂片或脑脊液涂片 D.培养阳性一般要进行菌株分型和药敏试验 E.脑膜炎球菌可从带菌者鼻咽、病人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瘀斑中获得 3、流脑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哪种不会出现( ) A.中耳炎 B.关节坏死 C.心包炎,心内膜炎 D.脑积水,脑膜下积液 E.肢端坏死 4、流脑流行期间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 A.病人 B.慢性感染者 C.带菌者 D.带菌动物 E.献血员 5、流脑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经食物或污染水源传播 B.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 C.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D.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E.医院内传播 6、流脑的临床分型不正确的是( ) A.普通型 B.轻型 C.重型 D.暴发型 E.慢性型 7、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最重要的体征是( ) A.高热 B.休克 C.皮肤粘膜淤斑 D.颅高压征 E.脑膜刺激征 8、流脑的传播途径是:( ) A.生活密切接触 B.蚊虫叮咬 C.经呼吸道 D.经输血血制品 E.经消化道 9、流脑普通型的临床分期不正确的是( ) A.前驱期 B.败血症期 C.脑膜炎期 D.恢复期 E.后遗症期 10、关于流脑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病原菌从鼻咽部进入人体 B.细菌内毒素是致病重要因素 C.内毒素引起的是阿萨氏反应,产生循环障碍和休克 D.休克早期出现DIC E.细菌进入脑脊液,产生脑水肿形成脑疝 11、流脑的流行因素下列那项是正确的:( ) A.带菌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易感性与抗体水平有关 B.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6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病率最高 C.潜伏期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5岁以上发病率最高 D.该菌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对本群可产生免疫,但不持久 E.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交叉免疫 12、流脑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上最重要的鉴别点是:( ) A.脑脊液生化改变 B.发病季节 C.抗菌治疗有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规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弓}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癖点,癖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一、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史 在冬春季节和流行地区内,儿童患病者最为多见。有些患者在、发病前7天有明显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加重。 (2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发花并有散在的小出血点、唇周及指端青紫、唇周单纯疤疹。 (3烦躁不安、澹妄、昏迷或惊厥。 (4皮肤、粘膜癖点典型或融合成疲斑,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速、脉压差缩小。 (5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6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对光反应迟钝、眼球常凝视。 (7呼吸快慢及深浅不均或呼吸暂停。

(8幼儿发病多不典型,常见高热、呕吐、嗜睡外,还多见极度不安与惊厥、拒乳、尖叫、腹泻、咳嗽、双目凝视、颈项强直和布氏征阳性,其他脑膜刺激征可能缺项。前囱未闭者多见隆起,呕吐频繁而失水者也可出现囱门下陷。 3、实验室诊断 (1血象: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最高可达40 x 109/L,中性粒细胞80%~90%以上。 (2腰推穿刺检查:脑脊液(CSF压力常增高达1.96kPa以上; 典型病例CSF的外观混浊如米汤样甚或脓样;白细胞数增多,可达每升数亿,以多形核细胞为主;蛋白质显著增高,可达1~5g/L;糖量常低于2.22mmol/L,氯化物也稍降低。C5F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3从病人CSF或急性期血液分离到脑膜炎双球菌。 (4从病人急性期血清或尿或CSF中检测到脑膜炎双球菌群特异性多糖抗原。 (5检测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6以PCR检测到病人急性期血清或CSF中脑膜炎双球菌的DNA特异片段。 4、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加临床表现的1、 2、3之一者。 2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临床表现的4,、5、6、7之一项。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确诊病例加病原学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一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肺炎球菌脑膜炎、流感杆菌脑膜炎、葡萄球菌脑膜炎等大多体内有感染灶存在。如肺炎球菌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导读: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什么疾病,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种疾病并不常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又名白质脑脊髓炎,是一种脱髓鞘性疾病,病变部位在白质,病因多样。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病理变化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什么疾病,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种疾病并不常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又名白质脑脊髓炎,是一种脱髓鞘性疾病,病变部位在白质,病因多样。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病理变化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可发生在流感和腮腺炎感染后,也可发生在麻疹、白日咳、猩红热后,也可发生在水痘、风疹、天花后,也可发生在接种疫苗后。发病时间为病毒感染后2-4天或者接种疫苗后10-13天。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发冷发冷、恶心呕吐、困倦无力,昏迷不醒等症状。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理变化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脑部及脊髓会出现水肿症状,并呈点状出血。在病变部位的白质中,有大小不一样的软化灶,软化灶在小静脉周围,小静脉周围脱髓鞘,水肿,病变多弥漫分布,

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浸润细胞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病变明显者,用髓鞘染色可见脱髓鞘改变以及小胶质细胞增生。本病并不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因与髓鞘碱性蛋白所至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可治疗,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因、病情而定。经过治疗,患者90%可痊愈。如果患者伴发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病情就比较严重,治疗不当会危机生命,因为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大脑皮质血管壁,使大脑发生功能障碍。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病理变化,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解答。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疾病诊疗指南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疾病诊疗指南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脱髓鞘为特征,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通常发生于急性感染后,故又称为感染后脑脊髓炎。 一、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一般有10-14天潜伏期,急性起病,经过数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症状和体征可相继在2周内完全出现。临床表现多样,以脑症状为主,常有头痛、头晕、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可有颅神经受累和小脑受损;脊髓受累部位不同,可有截瘫或四肢瘫、感觉障碍及尿潴留。 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三型,脑脊髓型即脑和脊髓均受累;脑型即脑症状突出;脊髓型即脊髓受累突出。 二、辅助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半数以上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可有异常,淋巴细胞轻至中度增高,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均正常。部分患儿脑脊液IgG指数升高,寡克隆抗体阳性。 (二)脑电图:多有弥漫性慢波活动变化。 (三)脑CT检查多显示正常。 (四)脑MRI显示脑白质多发性散在非对称性长T2信号,也可侵犯基底节、丘脑、小脑、脑干和脊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病史、上述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二)鉴别诊断。本病需要与急性病毒脑炎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1.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20mg/kg·d,持续3天,改为口服泼尼松治疗。口服泼尼松1.5-2mg/kg·d,持续15天后递减为1 mg/kg·d,持续4-6周后渐减剂量至0.5mg/kg·d;泼尼松总疗程3-6个月。 2.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400mg/kg·d,持续5天,改为口服泼尼松治疗(用法同上)。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自使用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由侵入人体,在繁殖产主大量内毒素,在低下时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和B 型流感嗜血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大肠埃希杆菌、B组链球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往往继发于腰椎穿刺、脑室引流及神经外科手术后。 最常见的3种脑膜炎致病菌来源于鼻咽部,其能否在宿主组织中生存取决于是否有抗吞噬夹膜或表面抗原。但对携带者多次检查表明,脑膜感染不可能全部由鼻咽部菌群引起。 最常见的途径是菌血症引起脑膜炎。一旦发生了菌血症,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最易引起脑膜炎,然而这些微生物

是通过脉络丛还是通过脑膜血管侵入脑脊液尚不十分清楚。推测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与外伤、循环内毒素或脑膜本身存在病毒感染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1~7日,一般2~3日,临床上按病情及表现分为四型: ①普通型: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症状,如咽痛、流涕,进入败血期后出现、畏寒、寒战。70%的病例皮肤粘膜出现暗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瘀点、瘀斑。1~2日后进入期,出现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呈喷射状)及(即颈项强直,克、布氏征阳性),血压升高,常有怕光、狂燥甚至呼吸衰竭等。身痛烦躁不安和表情呆滞等毒血症表现,严重者出现、昏迷。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拒食、哭闹不安,甚至惊厥,虽无,但前囟门饱满有助诊断。 ②暴发型:此型多见于儿童,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常高热,头痛,呕吐,严重精神萎靡,意识障碍,时有惊厥,少尿或无尿,患脑实质损害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肢体偏瘫,血压高,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很快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此型又分为暴发休克型和暴发型。体克型除普通型症状外,其突出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精神极度萎摩,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皮肤出现花纹,尿量减少,血压下降,多澄清,细胞数略增加或正常。及淤点涂片为阳性。暴发脑炎型,其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抽搐,迅速昏迷,最终发生,呼吸衰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 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FU/mL :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mL)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NA: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gG: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 OD: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PBS: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 Real-time PCR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BA:血清杀菌力试验(serum bactericidal assays) 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rpm:每分钟转数(revolutions per minute) WHO: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 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或发病前10 d内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3.2临床表现 3.2.1潜伏期 数小时至10 d,一般为2 d~3 d。 3.2.2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 3.2.2.1发热、头痛、呕吐,和(或)有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可见前囟隆起。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 3.2.2.2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斑)。瘀斑可迅速扩大融合成片。

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有多种病毒引起 的。根据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本病的病程多具有自限性。 病因 多种病毒均可引起脑炎、脑膜炎,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其次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虫媒病毒,如乙脑病毒等。 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两种途径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为血行播散,病毒自呼吸道、肠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先在淋巴细胞内繁殖后进入血流侵犯各脏器,形成病毒血症,导致患儿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病毒进一步繁殖,通过血—脑屏障侵犯脑膜及脑实质,造成脑或脑膜感染的相应症状。另另一种途径为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单纯疱疹病毒经嗅神经直接入侵脑部i,导致神经系统的炎症,表现水肿、变性及坏死。 病理生理 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为直接入侵的病毒对脑组织的破坏。脑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及局部出血性软化坏死灶、除此之外,免疫反应可导致神经脱髓鞘病变以及血管周围的损伤。 临床变现 多呈急性起病,病情的轻重与病变部位有关。如病变在脑实质的病毒性脑炎,临床变现较脑膜炎重。 1.病毒性脑炎病前多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继而发热、恶心、呕吐,婴儿常有 烦躁不安,易被激惹;年长儿主诉头痛、颈背疼痛,检查脑膜刺激征为阳性。较少 发生严重意识障碍、惊厥以及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2.病毒性脑炎主要变现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1)前驱症状:为一般急性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惊厥:多表现为全身性发作,严重者可呈惊厥持续状态;2)意识障碍:轻者反应淡漠、迟钝、嗜睡或烦躁,重者谵妄、昏迷, 甚至呈深度昏迷;3)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婴儿前囟饱满,严重者发 生脑疝;4)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不自主运动、 面瘫、吞咽障碍等;5)精神障碍:病变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可 发生幻觉、失语、定向力障碍等精神情绪异常。 (3)病程:一般2—3周,多数病例可完全恢复,少数患儿可遗留某些后遗症如癫痫、听力障碍、肢体瘫痪以及不同程度的智力下降等。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病程早期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氰化物在正常范围。 2 病毒学检查部分患儿取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均为阳性,恢复期患儿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急性期高4倍以上时具有诊断意义。 3 脑电图病程早期脑电图即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提示脑功能异常。 治疗要点 1 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卧床休息,供给充足的营养,退热,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惊厥发作、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 抗病毒治疗一般采取静脉滴注方法,如无环鸟苷,为高效广谱抗病毒药,可阻止病毒DNA

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一、病因 (一)病原学 许多化脓菌都可以引起本病.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季节流行病学不同。在我国,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所引起的化脑,占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65%以上。在欧美各国,流感杆菌脑膜炎所占比例较高。新生儿及出生小于2个月的婴儿,常见的致病菌是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多见,其次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或产气杆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及B组溶血性链球菌.2个月至12岁的儿童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多见。大于12岁小儿则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多见。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冬春季是好发季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所致者多见于冬季发病。 (二)入侵途径 1.血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通过血流.即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入侵血液,另外新生儿的皮肤、胃肠道粘膜或脐部也常是感染的入侵门户。 2.局部感染蔓延如中耳炎、乳突炎等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扩散波及脑膜。 3.直接感染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骨折、脑脊髓膜膨出.细菌可因此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c (三)机体的免疫与解剖缺陷 小儿机体免疫力较弱.血脑屏障功能也差.加之小儿机体的免疫与解剖缺陷,导致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因而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患病率高; 1.免疫缺陷如果患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则更易感染,甚至平时少见的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也可引起化脑.如表皮葡菊球菌、绿脓杆菌等。 2.解剖缺陷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神经与皮肤的解剖异常或脑脊髓膜膨出等均可使脑得液与外界交通,均易继发感染而引起化脑。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感染中毒症状 患儿常突起高热,年长儿常可诉头痛,关节疼痛.精神萎靡。小婴儿表现为易激惹、烦躁不安、双眼凝视。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所致的危重暴发型.起病急骤,迅速呈现进行性休克、皮肤出血点或淤斑、意识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