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测量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09 KB
- 文档页数:2
分析体质量指数对鼻咽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产生的影响
体质量指数(BMI)是一种用于评估一个人身体组成的指标,它是根据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得出的。
在鼻咽癌患者的放疗中,正确的摆位对于保证放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患者的BMI可能会对放疗摆位产生一定的影响。
BMI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的形态发生变化,特别是脂肪组织的增加可能会使得
患者的身体形态变得较为丰满。
这样一来,放疗摆位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患者的
身体形态与模拟时的形态可能存在差异。
如果不能正确调整摆位,可能会导致放疗区域的
偏差,从而影响到放疗的效果。
BMI的增加也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呼吸模式。
肥胖的患者往往具有较大的膈肌活动幅度,呼吸模式可能会相对不稳定。
如果在放疗过程中,患者的呼吸模式发生变化,可能会
导致放疗误差的产生。
在放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呼吸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
减小这种误差。
BMI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骨骼结构。
肥胖的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骨密度,骨骼
可能会比较坚实。
这样一来,在放疗过程中,患者的骨骼可能会对射束的传递产生一定的
阻碍,从而影响到射束的准确性。
在放疗计划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患者的骨骼结构,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保证射束的传递准确。
BMI的增加可能会对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摆位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放疗过程中,需要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放疗计划,减小误差的产生,以提高放疗的疗效。
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体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分析许超晴;熊涵楚;李玉成【期刊名称】《实用肿瘤杂志》【年(卷),期】2024(39)1【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鼻咽癌患者2种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寻求较佳的体位固定技术及靶区外放边界值,为鼻咽癌精准放疗的靶区外放边界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随机生成器随机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技术治疗的25例采用塑形垫+头颈肩面罩+头枕固定体位的鼻咽癌患者(试验组)和25例采用头颈肩面罩+头枕固定体位的鼻咽癌患者(对照组),收集其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的影像资料。
在治疗前采用CBCT记录X、Y、Z、RX、RY和RZ 六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值,比较两组摆位误差,并计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PTV外放边界值(PTV margin,MPTV)。
结果两组的摆位误差在RX和RY方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方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对照组和试验组在X、Y和Z方向上平移摆位误差绝对值≤2 mm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对照组在RX、RY和RZ方向上旋转摆位误差绝对值≤1°的发生率均>60%;试验组均为100.0%。
两组在RX和RY方向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MPTV在X、Y和Z方向分别为2.72 mm、3.73 mm和3.96 mm。
结论塑形垫+头颈肩面罩+头枕固定技术能很好地校正鼻咽癌患者的旋转误差,提高摆位及治疗精度。
鼻咽癌VMAT的MPTV在X、Y和Z方向分别为2.72mm、3.73 mm和3.96mm。
比较鼻咽癌两种放疗的摆位误差
吴建益; 陆峰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2(025)007
【摘要】目的比较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在鼻咽癌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方法将56名鼻咽癌患者分为调强适形放疗(A组)和常规放疗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
结果两组患者的O点误差、X轴误差、Y轴误差和Z轴误差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鼻咽癌患者的调强适形放疗比常规放疗产生的摆位误差更少,更适合临床要求。
【总页数】1页(P463-463)
【作者】吴建益; 陆峰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广西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3
【相关文献】
1.应用CTVision和千伏级CBCT研究鼻咽癌放疗摆位误差的比较分析 [J], 张全彬;彭莹莹;张书旭;梁有腾
2.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摆位精度的比较 [J], 冯善臣;赵书学;廖福锡
3.不同加速器下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比较研究 [J], 傅万凯;邹钦凤;陈新;黄丽娜;黄清秀
4.鼻咽癌调强放疗两种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分析 [J], 招什武;戴振晖;朱远湖;杨耕;张白霖;李飞;王学涛
5.颈淋巴结转移性鼻咽癌调强放疗头部与颈部摆位误差比较研究 [J], 徐全敬;段诗苗;李多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进展【摘要】文章从调强放射治疗的优势,以及鼻咽癌靶区的确定及勾画入手,分析总结调强放射治疗在鼻咽癌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对其发展趋势影像介导的调强放射治疗作了展望。
【关键词】鼻咽肿瘤放射疗法调强放射治疗近几年来研究表明,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在靶区确定、处方剂量给予、治疗计划制定、确认、验证和执行,重要器官保护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本文试图从调强放射治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优势;靶区确定和勾画达成的一些共识;所取得的治疗疗效;对重要功能器官的保护;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小结。
1 调强放射治疗的优势调强放射治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满足鼻咽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对靶区的要求;对头颈部重要脏器功能保护的要求;满足不同期别鼻咽癌个体化治疗的要求。
鼻咽癌有着和其他头颈部鳞癌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它在局部的生长方式为广泛浸润性生长,由于鼻咽紧邻颅底,颅底有许多孔径,裂隙连通颅内和颅外,使得鼻咽癌组织容易通过这些途径破坏颅底骨质,侵入颅内和侵犯脑组织。
肿瘤组织向两旁和后方侵及咽侧间隙和咽后间隙,晚期肿瘤可以侵及颞下窝、眶尖、眼眶、上颌窦、颈椎、椎管内等[1]。
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有60%以上的患者是以颈部肿块就诊的[1,2]。
整个颈部淋巴引流区包括咽后淋巴引流区都是鼻咽癌的亚临床范围。
因此,鼻咽癌的临床靶区大,包括从颅底上方至锁骨下缘的区域;而且靶区极度不规则。
常规照射技术不能很好地满足鼻咽癌放射治疗的临床需要。
头颈部的生理功能有:中枢神经系统、语言、视觉、听觉、味觉、咀嚼及进食、呼吸功能、美容等,其中许多器官、系统的组成成分对放射线敏感或由于其受到损伤后会带来重要功能的丧失,而成为放射治疗处方剂量的限制性因素。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如腮腺功能损伤导致口干和放射性龋齿;咀嚼肌和颞颌关节损伤后导致张口困难;皮肤、皮下组织损伤后的纤维化等。
这些器官、组织的功能下降或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CBCT对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情况及对靶区、邻近器官剂量的影响董凯碧;黄少福;吴思航;张锡涛【期刊名称】《现代医用影像学》【年(卷),期】2024(33)2【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对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情况及对靶区、邻近器官剂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2例鼻咽癌患者,均行调强放疗通过CBCT系统检测并获取图像,比较摆位前、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的CBCT扫描结果、不同靶区的实际剂量及计划剂量、统计邻近器官的实际剂量。
结果: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的X、Y、Z 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及偏差最大值均低于摆位前(P<0.05);高危临床靶区、低危临床靶区、颈部转移淋巴结、鼻咽大体肿瘤体积的实际剂量低于计划剂量(P<0.05);脑干、脊髓、腮腺、颌骨放疗中期实际平均剂量高于放疗结束后的平均剂量(P<0.05)。
结论:CBCT可降低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减少对于靶区、邻近器官剂量的影响。
【总页数】4页(P229-232)【作者】董凯碧;黄少福;吴思航;张锡涛【作者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肿瘤放疗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63;R730.44【相关文献】1.调强放射治疗宫颈癌中摆位误差对器官剂量及靶区影响研究2.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对危及器官及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研究3.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对靶区累积剂量偏差的影响4.摆位误差对宫颈癌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5.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情况及对靶区、邻近器官剂量的影响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调强放疗?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即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是三维适形放疗的一种,要求辐射野内剂量强度按一定要求进行调节,简称调强放疗。
它是在各处辐射野与靶区外形一致的条件下,针对靶区三维形状和要害器官与靶区的具体解剖关系对束强度进行调节,单个辐射野内剂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是整个靶区体积内剂量分布比三维适形治疗更均匀。
严格地说,使用楔形板和常规的表面弯曲补偿器也是调强。
但这里我们所说的调强放射治疗是指一种形式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它使用计算机辅助优化程序不获取单个放射野内非均匀的强度分布以达到某种确定的临床目的。
下面要讲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调强放射治疗。
编辑本段调强分布的设计1、正向计划设计调强放疗在CT影像上勾画好解剖轮廓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由计划者根据靶区部位和大小在计划系统上安排照射野的入射方向、大小、形数目并对各个辐射野分配权重然后由计算机系统进行剂量计算,算完后显示射野分布,计划者依据靶区及正常组织所受剂量来评估计划的好坏。
如果剂量分布不符合治疗要求,再由计划者改变射野的入射方向和权重,重新计算,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满意为止。
这种制定计划的方式叫做正向计划设计。
2、调强放疗多采用逆向计划设计方案调强概念是受了CT成像的逆原理启发:当CT的X射线管发出强度均匀的X射线穿过人体后,其强度分布与组织厚度和组织密度的乘积成反比;那么我们不是可以先确定射线照到靶区及正常组织上产生的剂量分布,然后再由此推算出各个射野应该贡献的束流强度吗?根据调强的概念,首先要依据病变(靶区)与周围重要器官和正常组织的三维解剖特点,以及期望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耐受极限,由计划者输入优化参数,通过计划系统计算出各个射野方向上需要的强度分布。
即在完成勾画轮廓和确定辐射野数目及入射方向后,先确定对CT影像中各个兴趣区的剂量要求。
由计划者以数学形式输入这些临床参数(即目标函数),如对靶区剂量范围的要求,对相关危及器官剂量的限制等,然后由计算机通过数学的方法(如迭代法、模拟[font color=#000000]退火[/font]法、蒙特卡洛法等)自动进行优化,在经过几百乃至上千次计算与比较后得出最接近目标函数并能够实现的计划方案。
CBCT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不同配准部位获得的摆位
误差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常采用放疗和化疗进行治疗。
调强放疗(IMRT)是一种现代放疗技术,比传统放疗更加精确,能够更
好地保护正常组织,降低放射剂量对周边组织的损伤。
调强放疗中的摆
位准确性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CBCT(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
是一种常用的摆位检查技术,可用于评估放疗目标区域的位置和其与正
常组织的相对位置关系。
但是,不同的配准部位可能会导致位置摆位误
差的差异,需要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CBCT在鼻咽癌IMRT调强放疗中不同配准部位获得的摆位误差差异,并评估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1)收集鼻咽癌IMRT治疗患者的CBCT影像数据;
(2)将CBCT图像与CT图像进行配准,使用CBCT影像的出现周
期作为参考时间点;
(3)通过多个配准部位获得CBCT图像,包括头颈部、下颌、鼻腔和口腔等部位,比较这些部位获得的摆位误差的差异;
(4)采用静态图像分析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图像处理,比较每个配准部位的摆位误差和变化幅度;
(5)评估不同配准部位所获得的摆位误差差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如是否会导致对正常组织的辐射剂量增加等。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探讨CBCT在鼻咽癌IMRT调强放疗中的应用,研究不同配准部位获得的摆位误差差异,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配准部位提供依据,并可优化放疗计划,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测量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一)
作者:潘才住,潘建基,陈传本,张秀春,李金莲
【关键词】鼻咽肿瘤;,放射疗法;,体位;,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摘要:目的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摆位误差情况,从而确定摆位扩边的大小。
方法选取IMRT的鼻咽癌患者36例,放射治疗过程中每周拍摄电子射野影像片(正侧位)一次,共拍摄电子射野影像片372张。
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下将电子射野影像片与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RR)配准,分别测定X轴(左右方向)、Y轴(上下方向)和Z轴(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
结果所有电子射野影像片中,各个方向约90.6%的摆位误差≤3mm,99.2%≤5mm。
总体系统误差分别为X轴-0.5mm(±1.2s),Y轴-0.5mm(±1.4s),Z轴-0.9mm(±1.5s),随机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0.3,±0.2和±0.3mm;各个方向的摆位扩边值分别为 3.2,3.6和4.0mm。
结论鼻咽癌IMRT具有一定程度的摆位误差。
在EPID系统下进行实时摆位误差纠正,可进一步降低摆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提高摆位精度。
关键词:鼻咽肿瘤;放射疗法;体位;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setupverificationusingelectronicportalimagingfornasopharyn gealcarcinoma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IMRT).MethodsThirtysixpatientswereenrolledinstud y.Electronicportalimages(EPI)wereacquiredonceeveryweekintheradiationcourseandatotal372ante riororlateralisocentricEPIwerecomparedtodigitallyreconstructedradiograph(DRR)usingelectronicp ortalimagingdevice(EPID).ResultsAbout90.6%ofalltranslationalsetuperrorswere≤3mm,and99.2%≤
5mm.Theoverallsystematicerrorwas-0.5mm(±1.2s)inXaxis(rightleftdirection),-0.5mm(±1.4s)inYaxis (superiorinferiordirection)and-0.9mm(±1.5s)inZaxis(anteriorposteriordirection).Thecorresponding softherandomerrorswere±0.3,±0.2and±0.3mm.TheestimatedmarginsrequiredforCTVPTVwerecalc ulatedaccordingtothevanHerkformulawas3.2,3.6and4.0mm,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reexistsso meextentofsetuperrorinnasopharyngealcarcinomaIMRT.OnlinecorrectionofsetuperrorusingEPIDin ordertoreducesystematicerrorandrandomerrorandthenimprovesetupprecision.
KEYWORDS:nasopharyngealneoplasms;radiotherapy;posture;imageprocessing,computerassisted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生物学特点和解剖学位置决定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IMRT可使肿瘤靶区得到准确的剂量,同时周围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可得到充分的防护。
但是该技术实施的同时也对摆位的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摆位误差不仅会导致部分靶区不能得到足够的剂量,降低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还可能使得高剂量区移到危及器官的区域内,造成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13]。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医院先后采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portalimagingdevice,EPID)测定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证实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46]。
笔者通过测量2005年7月~2005年12月鼻咽癌IMRT的摆位误差,探讨鼻咽癌IMRT摆位扩边的大小并对EPID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进一步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36例鼻咽癌IMRT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7岁(27~68岁)。
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12例,Ⅲ期15例,Ⅳ期6例。
1.2体位固定、定位方法和放疗方式
患者取仰卧位,头垫C/B枕于舒适体位,采用头颈肩热塑形面罩固定,于模拟机下定位并标记前面及两侧等中心体表标记(铅点标记)。
然后在模拟螺旋CT平床上以上述方式重新摆位并行定位CT扫描,扫描范围为头顶至锁骨下缘下3cm,层厚3mm,层距3mm。
扫描后将增强扫描图像通过局域网传输到Plato三维治疗计划系统(v2.6.4,荷兰核通公司)。
所有患者均接受直线加速器(precise直线加速器,瑞典医科达公司)根治性放疗,其中鼻咽部和
上颈淋巴引流区采用静态7野IMRT技术,下颈和锁骨上淋巴引流区采用前切线野照射,IMRT 照射野与下颈切线野采用半野照射技术衔接。
1.3电子射野影像片(EPI)的获取
放射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每周拍1次EPI,每次于照射前拍摄正位(机架角度0°)和侧位(机架角度90°)2张。
拍摄正、侧位片时射野面积一般取10cm×10cm,在X1、X2、Y1和Y24个方向上多叶光栅准直器大小分别为5.0,5.0,5.0和5.0cm,机器跳数3~4mu(machinemonitorunit,机器监视单元),根据具体情况稍加调整。
1.4摆位误差的测量
摆位误差的测量采用直线加速器(precise直线加速器,瑞典医科达公司)自带的EPID系统,以治疗计划系统形成的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igitallyreconstructedradiograph,DRR)作为治疗参考位置,以蝶鞍、外耳孔、第1~2椎体前缘、下颌骨及鼻中隔等骨性解剖标志作为标记点。
EPID系统下将EPI与DRR配准(先射野边框配准,然后标记点配准),EPID系统即可自动计算出每次摆位的三维移动度(X轴代表左右方向,Y轴代表头尾方向,Z轴代表前后方向,向后、右、上方向移位为正值,向前、左、下方向移位为负值)。
1.5统计学处理
分别测定每位病人每次摄片X轴、Y轴和Z轴的摆位误差(由于正侧位片上均有Y轴的摆位移动度,故采用二者的均数作为Y轴的摆位误差)。
每位病人的摆位系统误差以每次摆位误差的平均值表示,摆位随机误差以每次摆位误差的标准差表示。
总体摆位系统误差为每位病人系统误差均值(μ),系统误差的标准差记为∑,随机误差的标准差记为δ。
根据文献CTVPTV 扩边公式(MPTV=2.5∑+0.7δ)分别计算X轴、Y轴和Z轴的MPTV值79]。
2结果
2.1每次摆位误差的情况
36例患者中,24例拍摄EPI5次,9例拍摄6次,3例拍摄4次,总共拍摄372张,即X轴、Y轴和Z轴分别有372个摆位误差测定值。
在所有测定值中,大约90.6%≤3mm,99.2%≤5mm (图1~3)。
2.2每位病人的摆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每位病人各个方向的摆位系统误差以每次摆位误差的平均值(mean)表示,摆位随机误差以每次摆位误差的标准差(SD)表示。
结果见表1。
表136例患者摆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表(略)
2.3总体摆位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MPTV值的估计36例患者总体摆位误差和MPTV值见表2。
表2总体摆位误差情况和摆位扩边的估计(略)
3讨论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放射治疗的目标是努力提高放射治疗增益比,即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IMRT不仅能使照射野的形状与肿瘤靶区的形状基本一致,其照射野内不同点的剂量也不同,高剂量线更加集中于计划靶区,而需要保护的危险器官剂量则迅速跌落至允许范围内。
研究表明,在整个放射治疗过程中,每次治疗时患者的摆位位置会有所变化,而这种摆位的不精确性不仅可能造成靶区漏照,也可能使得高剂量区移到危险器官的区域内,造成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13]。
因此,如何降低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已成为当今肿瘤放射治疗界医师、物理师和技术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