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46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语言中的语法成分和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语法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概述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语法化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
文章首先将对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然后介绍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接着评述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展望未来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潜在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语法化理论框架的发展近年来,语法化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语法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形式的历时变化,即词汇项或结构如何从一种功能转变为另一种功能。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历时视角已不足以全面解释语法化的复杂现象。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多功能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强调语法化是一个涉及多个维度的动态过程。
这一框架不仅关注形式的变化,还注重意义、功能和语境等因素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例如,某些词汇项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发生不同的语法化路径,这反映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理论也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认知过程的结果。
构式语法则强调语法化的结构特征,认为语法化不仅仅是词汇项或结构的功能转变,还涉及到整个构式的重新分析。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还开始关注跨语言的影响。
随着比较语言学和类型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化现象可能存在共性,这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和共性。
这种跨语言的视角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近年来语法化理论框架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趋势。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多个理论框架,以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语法化的本质和机制。
语法化名词解释语法化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某个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由于频繁使用,人们开始将其看作标准的、合乎规范的语法形式。
语法化过程是指某个词语或者表达方式从非标准的语法形式逐渐演变为标准的语法形式的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现象,是由于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引起的。
在语言演化过程中,一些非标准或者不合规的语言形式逐渐形成基于规范的语言形式。
这种转变的过程是逐渐的、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语法化的表达方式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语言中的规范形式。
语法化可以涉及很多方面的语言元素,例如词汇项、短语、句法结构等。
在词汇层面上,词汇的语法化可以表现为某个单词的用法转变,比如某个名词开始作为动词使用,或者某个动词开始作为名词使用。
在短语层面上,短语的语法化可以体现为特定短语的固定化,比如某个固定的短语逐渐形成作为特定句法结构的固定语素。
在句法结构层面上,语法化可以意味着某种句法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比如某种从非主动句式逐渐发展成为主动句式的句法结构。
语法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
社会语言习惯是指某种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因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被频繁使用,逐渐被认为是标准的语法形式。
当特定的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时,其使用频率就会增加,人们开始认为它是正确的语法形式。
语义演变是指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某个词语的词义会由原先的具体指称意义逐渐转变为抽象意义,从而使其能够应用到更多的语言环境中。
当一个词语的语义逐渐变得抽象和普遍时,人们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标准的语法形式。
总之,语法化是指某个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从非标准逐渐演变为标准的语法形式的过程。
这种转变是由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引起的,可以涉及词汇、短语和句法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语言元素。
语法化是语言演化和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年第3期47-48页,北京《语法化》简介文 旭 北京师范大学“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就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不过,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
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1912:133)。
近年来,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专著层出不穷,如Heine和Reh的《语法化与非洲语言的再分析》(1984);Heine等的《语法化:一个概念框架》(1991),以及Traugott 和Heine著的《语法化分析方法》(1991)等。
这些著作对于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演变的途径与理据以及语法标记的来源都大有裨益。
P.J.Hopper和E.C.Traug ott著的《语法化》(Gramm 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本导读书,也是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x xi+256页,共八章,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关语法化当前研究状况的综观。
作者认为,普通的词和结构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发展出语法功能的作用,并且一旦语法化,会继续发展新的语法功能。
例如名词和动词可能变成像格标记、连接词、助词这样的语法成分。
这种变化过程就叫“语法化”。
书中大量实例说明,语言范畴往往是非离散的(non_dis-crete),即连续的,并认为历时解释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共时变异(synchronic varia-tion)从历时的角度能得到最好的解释;语言变异的规律用语法化的观点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语法化的研究打破了索绪尔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长期分离的局面,把两者又重新给合起来。
语法化研究综述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进展,而不是相反。
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
实词虚化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
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的现象、机制和影响。
语法化,指的是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原有的词汇意义或结构意义,转而获得新的语法功能的过程。
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其语法化现象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文章首先对汉语语法化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语法化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汉语语法化的过程进行梳理,揭示了汉语语法化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汉语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包括重新分析、隐喻和转喻、频率和语境等因素对语法化的影响。
文章还对汉语语法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语法化不仅改变了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也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用功能。
语法化还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汉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特征。
文章对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对汉语语法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本质和特点,为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二、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语法化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对于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其语法化过程的研究更具深度与广度。
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语法化的定义、特点、动因以及机制等方面。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短语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语境、频率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
在汉语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例如“了”“着”等助词,以及“把”“被”等介词,都是从实词逐渐语法化而来的。
汉语语法化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是渐进性,即语法化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的。
二是单向性,即一旦某个词语或结构发生语法化,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三是系统性,即语法化不仅仅是个别词语或结构的变化,而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有关语法化的研究和报道日益增多,但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或分歧。
本文对一些热门话题进行了整理,以供参考。
1语法化研究的目的和定义
语法化一般被定义为一个词语或若干个词语成为语法语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些词语的配置和功能被改变了。
试见较早的定义,语法化存在于词汇语素进而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进而为具有较高的语法地位,即从派生构形成分进而为曲折构形成分,其范围有所增加。
196569
人们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定义,主要受到最先使用语法化一词的1912的影响,他对语法化的过程主要理解为一个词语成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成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成为另一个不能进一步细分析的语素。
显然,这类定义失之过窄,它忽视了有些成分对结构的影响。
如在许多语言中,双小句并列结构可以合成一个从属结构。
&1995172-191下面是两作者的举例。
1→
因此,现在人们更多地开始接受语法化应当包括创立新结构的观点。
如在我去商店中不应看作是语法化,而要动词跟在之后才算,如在这样的句子中,应看作是语法化。
这就涉及对语法化定位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2019谈得比较清楚,他指出,所有的语言学理论都是为了阐明人类语言的语法的实质。
但在回答什么是语法的实质这个问题时,便有必要了解语言是如何获得语法的?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关心导致了开展和深入语法化理论的研究,即探讨语法得以建立的过程。
语法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或自立的系统。
一种语言的语法,总是受到语言使用的影响,不时引起变化。
从隐喻理论看汉语的语法化[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
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
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隐喻;语法化;认知语言学汉语语法中有大量界限难以划分的现象,比如动词和介词就有大量跨类的语言单位,究其原因,汉语发展中伴随了“实词虚化”,即语法化现象。
在语言学的发展中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法都把语言看成一个自足的系统,但是语言语法化却表明语言发展变化与人的认知能力密不可分。
从认知的角度观察,我们发现不同语言往往与同样的或相似的词汇意义发生语法化,这些词往往表达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具体方面,重点是空间关系。
可以说语法的来源是从人类经验最具体、最基本的方面提取的。
语法化的这个特征与隐喻分不开的,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
通过对汉语语法化隐喻性质的探讨,我们希望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
一、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语言是扎根于认知结构中的。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其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两种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通过人的认知联想关联在一起。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人们不断认知和创造新事物,事物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众多的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此时,人们并不是一味地创造新词语,而是将新创造的抽象概念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的关联之处,从而用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间的投射,这种隐喻思维对于抽象概念语言形式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大部分隐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基本范畴的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
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隐喻是观察世界的重要途径,这在许多学者的论著中曾经论证过,主要便现在隐喻构成一些科学理论,通过这些隐喻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是,隐喻能创造新的意义,比方说某些新词中展现的就是这种新的意义,通常的是从较为熟悉的隐喻载体出发,接近新的概念,比方说从开门到开窗的隐喻等,都体现了一种从熟悉概念到隐喻的发展,而这一观点我们也可以从幼儿的学话开始进行分析,他们从简单的词汇或者相似的词汇进行隐喻的过程就体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语言学的语法化名词解释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产生、发展和运用的学科,它旨在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语法,它探讨语言中的句法规则和词汇的组织方式。
在语法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语法化”,它指的是一种语言现象或词汇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汇或语法变得越来越像语法的一部分。
1. 句法化:句法化是一种语言变化的过程,表达手段从词汇演化为语法形式。
在句法化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功能词的衍生。
例如,在英语中,副词“out”经过句法化演变成了一个前缀,表达“超过”或“结束”的意义。
这种功能词的句法化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简洁和灵活。
2. 语义化:语义化是指语言中的词汇演变为具有更加具体意义的表达方式。
在语义化过程中,词汇获得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含义。
例如,在英语中,动词“get”在语义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化,如“get up”表示“起床”、“get out”表示“出去”等。
这些变化使得词汇更具信息量,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像化:像化是指语言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通过模仿、拟声或拟态的方式来表示特定对象或动作的过程。
这种语法化现象使得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例如,在汉语中,有许多词汇通过模仿声音的方式来表达特定对象,如“咕咕”表示鸡叫声、“喵喵”表示猫叫声。
这种象化现象使得词汇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4. 词性转化:词性转化是指一个词的词性在语法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词性转化中,原本具有特定词性的词汇被转化为其他词性的词汇,同时保留原来的词义。
例如,在汉语中,“快乐”作为形容词表示开心的意思,经过词性转化后,可以演变为名词“快乐”表示一种情感状态。
这种词性转化丰富了词汇的用法,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
5. 借用: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汇或表达方式的过程。
在借用过程中,词汇或表达方式被引入到目标语言中,并逐渐融入语言的日常使用。
例如,在中文中,“coffee”一词被借用为“咖啡”,“pizza”一词被借用为“比萨”。
语法化学说第二版章节梗概《语法化学说》第二版共分为10个章节,以下是各章节的梗概:1. 第一章:引言介绍语法化学说的背景和意义。
概述本书的结构和内容。
2. 第二章:语法化学说的基本概念介绍语法化学说的定义、研究范围和主要观点。
阐述语法化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3. 第三章:语法化与词汇化探讨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语法化和词汇化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4. 第四章: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介绍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和语音简化等。
分析语法化的动因,包括认知、语言接触、语言经济性等。
5. 第五章:语法化的特征和规律阐述语法化的特征,如单向性、不可逆性、渐变性等。
探讨语法化的规律,包括共时规律和历时规律。
6. 第六章:汉语的语法化现象分析汉语中常见的语法化现象,如虚词的语法化、词序的语法化等。
探讨汉语语法化与英语语法化的异同。
7. 第七章:跨语言比较与语法化共性比较不同语言的语法化现象,探讨语法化的共性。
分析语言类型学对语法化共性的影响。
8. 第八章:语法化与语言习得探讨语法化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包括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分析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问题。
9. 第九章:语法化与语言接触分析语言接触对语法化现象的影响,如借词、语言融合等。
探讨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作用。
10. 第十章:总结与展望总结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对语法化学说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语法化学说》第二版从多个角度对语法化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了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语法化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这一术语最初是由法国语言学家A. M Billet在1912年提出来的(文旭,1999),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1994)。
中国的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范围大大扩展,不仅包括实词虚化,更偏重于语法结构和语法范畴的形成(沈家煊,1998)。
二、语法化研究的主要成果“语法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词虚化,即实词逐渐演化成虚词的过程;二是词汇化,即短语或句法结构逐渐固化而形成单词的过程;三是句法化,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化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等(黄一臻,2007:82)。
语法化研究吸收了相关学科,其成果主要有:(1)语法化实现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语法化研究把长期分离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从认知的角度来阐释语言的历时演化在共时平面上的表现。
所谓语言的历时演化是指词的虚化或语法化的过程。
所谓语言的共时平面是指语言在某一阶段或现阶段所表现的各方面特征。
语法化研究指出共时的语法现象是语法历时的发展在某一阶段的特征表现,因此结合历时发展的因素,我们能对共时的语法现象给予更充分的解释。
例如,Hopper et al(1993)指出,语法化过程遵循保持原则,即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以后,多少还保持原来实词的一些特点。
虚词的来源往往就是以这些残留的特点为线索考求出来的,残存的特点也对虚词的具体用法施加一定的限制。
(2)语法化是人类认知语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语法化研究表明人类最初的语言都是一些表具体事物和动作的实词。
后来随着人类生活范围和交际范围的扩大,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和交往的需要,语法词汇和结构应运而生。
但是语法词汇和结构的产生并非人们任意而为。
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情况词汇语法化也就是狭义的语法化它包括两种情形:(l) 实义向虚义的变化;(2) 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1 实义向虚义的变化这类虚化一般是名、动、形三类实词虚化成副词等意义比较虚的词,如刘坚等认为近代汉语动态助词“将”、“着”、“取”、“得”等是由动词演变而来。
“将”、“取”、“得”是由句法位置改变虚化的。
它们大致都经历这样一个语法化过程:连动式→表示动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完成、持续(助词)另外,该文中还分析名词“时”到晚唐五代演化为语气词,表“附着”义的动词“着”到六朝乃至唐五代演化为介词,这都属于词汇语法化的第一类。
.2 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此类虚化如刘坚等认为,反诘副词“敢”是由表“可、能、会”的助动词“敢”虚化而来。
其实,词汇语法化的第二类还应该包括意义具体的词变成意义抽象的同,如一般动词变化为能愿动词。
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原因一、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外因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和根本的动力。
交流的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话语中,体现为交流必须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交流两个条件。
表达和交流同人类的认知规律息息相关,认知规律对具体的语法化过程及原因有很强的解释性。
(一)交流的需要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简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含混、笼统,用名、动、形、数等实词组成的语言可基本满足交流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原先只由实词组成的简单含混的语言开始无法满足交流的需要。
为了表达错综复杂的事物、性质之间的关系,为了表达变幻多端的行为、状态之间的关系,原先的语言系统不得不进行调整、变化,这就从语言外部为语法化提供了动力。
如没有交流的需要,便没有语法化,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动力和原因(二)认知的规律认知规律作为语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交流需要密切相关。
交流需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考察语法化的动力、原因,认知规律是从微观的角度寻求某一类词、某一个词具体的语法化原因。
语法化理论对反意疑问句的阐释力
赵莉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反意疑问句是经常出现在口语中的一种语言结构,它承载着某种特定的语用功能,即说话者对前面所述的事情要求确认.本文从句法上和与语用上探讨了反意疑问句的特征,及反意疑问句在形式和语用功能方面的语法化特点.作者认为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化理论是阐释反意疑问句的最佳理论框架.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赵莉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相关文献】
1.现实阐释力:文学理论亟需扩大的“内需”——兼评马建辉著《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 [J], 饶先来
2.人力资本理论阐释--兼论教育的人力资本价值 [J], 靳希斌
3.汉语语法化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汉语动词语法化的多视角研究》读后 [J], 徐时仪
4.浅谈语法化理论与韩国语语法化研究 [J], 徐春兰
5.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理论反思与方法探索新动向
——《词汇化与语法化理论及其运用》介评 [J], 刘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也谈汉语语法化语言的发展是渐进性的,正确认识汉语语法化不仅有利于了解语言的发展,对于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也起有重要作用。
1.语法化的特征(1)历时性和共时性语法化的内涵决定了它属于语言的历时研究,而且被认为是历时语言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毫无争议的。
不过,历时与共时不能截然分开,既然是历时的,语法化过程大部分必然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渐进过程构成一个语法化链的连续体,而不是毫无联系的离散体。
各个共时截面的语言现象,都是历时发展的积淀和反映,或者说是语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演变的结果。
因而,作为历时现象的语法化的研究,应该包括对语言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追溯,目的是推导出语言形式的演变和形成过程,共时的变异或许是历时演变的浓缩和写照,从共时描述可用来推断历史的演变,或预测语言未来发展的方向。
语法化的结果是,有的实词虚化后还包含着原有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的语法功能可能同时用几种语法形式来表示,它们可能虚化自不同的实词而且经历了不同的途径。
这些微妙现象或复杂过程都应该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来观察考察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三过不入(孔鲤过庭)→过犹不及→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不过如此→不过得有量的限定其中“过”的词义和用法的演变,就需要做历时和共时的双维度的研究才能说得清楚。
况且,在大部分语法化有渐进过程之外,也有学语法化过程较短的现象。
如从“的士”到“打的”“面的”“摩的”“土的”,“的哥”“的姐”的发展。
对于这种由名词迅即语法化为词缀的现象的考察,是共时研究还是历时研究很难说清。
(2)单向性和连续性语法化的过程一般是单向的且连续的(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这就是渐变原则)。
从总体上说,是从实变为虚,从虚变为更虚,而不是相反。
各个环节之间边界往往不甚分明,可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单向性和连续性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总是从独立实体向非独立实体演化,最终可能成为不可独立运用的附着词缀形式;2)总是从较为具体的向较为抽象的、概括的方向演化;按照认知域转移过程排成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表达式,为: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〇3)总是从复杂表达向简单表达方向演化;4)语法化过程中形成的虚化特征链或虚化语义链不是用一个新形式完全代替旧形式,一个意义突然代替另外一个意义的过程。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摘要:语法化发展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类范畴和句法范畴,而且启发研究者通过对话语标记的挖掘和分析,更好的描写语言事实。
本文在梳理语法化历史和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语法化研究内容的比较,从语法化输出端分类:语法层面的语法化构词和语法化构式;语用层面主要分析话语标记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语法化历史含义研究内容一、语法化的历史和含义(一)语法化的历史1、早期的语法化研究meillet首次提出“语法化”一词,并认为新的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产生:一是类推,二是语法化。
2、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语法化研究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语言学家是givon,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今天的形态是昨天的句法。
”并在《语法化的理解》(1979)中,总结一条典型的语法化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语法化研究在西方语言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语言学家从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法形式的演变过程。
3、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趋势近年来,语法化理论不断成熟,研究的范围随之也越来越广:语法化与重新分析、语法化与语境、语言演变和语言范畴产生的首要诱发因素、话语标记的产生、敬语与“礼貌的语法化”等,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题。
[1](二)语法化的含义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不止一个,各家有各家的合理性,区别在于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宽窄。
语法化定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语言工作者研究汉语事实的深入和进步,也体现了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完善和丰富。
二、语法化研究内容沈家煊(1994)提出研究语法化有两条路子: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另一条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
王凤敏(2005)指出语法化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篇章结构的语法化、短语的语法化、词汇的语法化、语用法的语法化及语法化的伴随现象—语音的弱化。
吴福祥(2005)指出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四个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结构式语法化的研究、语法化模式的研究、话语标记语法化的研究以及与语法化相关的语义演变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06年第5期 (总第142期)
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与语法化理论 宋 宣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结构主义思想同语法化理论之间存在着原则分歧:前者主张语言(语法)系统的自主性和共时性,后者则强调语 法系统受制于人类的认知过程、并且经过历史演变而形成;正是因为这些原则分歧,结构主义流派同语法化研究在时期 分布上几乎是相互排斥的;但是,在结构主义经典著作中是存在着一些语法化思想的萌芽的。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法化;自主性;认知过程 中图分类号:H0一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6)05—0107—05
The Thought of Strueturalism and the Grammatiealization Theory SONG Xuan (School of Language Art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grammaticalizatlon theory from the structuralism’S point of view,and points out the principal divergence between them:synchronic and autonomous grammatical system on the strueturalism side and diaehronie and dependent one on the other side.The divergence resulted in period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two doctrine schools.Finally there ate sonl ̄opinions that are accordence with the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in the structuralism classic works. Key words:structuralism;grammaticalization;autonomous;cognitive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