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疝气手术配合

疝气手术配合

疝气手术配合

疝气手术配合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得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得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得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得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个月内得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得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与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得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得青年人疝。 (2)传统得疝修补术,包括; 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我国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治主要遵循《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1]。与成人腹股沟疝不同,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下简称“青年病人”)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青年病人的年龄定义存在混淆,尚无公认的适用于青年病人的年龄标准。(2)青年病人的年龄跨度和个体差异较大,同一手术治疗方案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年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3)青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青少年期的青年病人在发病机制上与儿童疝相似,不能简单地按照儿童疝或成人疝的治疗方式处理[2-3]。(4)青年病人的活动度大、活动性强,术后预期生存期长,须充分考虑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远期效应,如是否需要使用植入物等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青年腹股沟疝临床诊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青年的定义及年龄分层 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对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存在差异,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生腹股沟疝后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年龄≤14周岁的病人一般在小儿外科就诊,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将15周岁作为青年病人的年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年的定义限定为45~59周岁,由于WHO的年龄分层标

准应用较广泛且基本符合腹股沟疝临床特点,故建议将青年病人的年龄终点定义为44周岁[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病的解剖基础不同,修补策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将青年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具有重要意义。15~18周岁青年病人腹股沟管由小儿型向成人型发生转变,而且我国未满18周岁被定义为未成年人,故建议将15~18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1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少年期青年”。由于肌纤维的发育在24岁左右达到高峰,>18~24周岁的青年病人肌纤维的发育仍处于完善增长期[5-6]。因此,将>18~24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2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年期青年”。>24~44周岁青年病人则被划分为第3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期青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各系统的发育与成人相同,诊治遵循《指南》。本共识主要讨论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男性病人以及所有年龄段的青年女性病人。 推荐意见1:青年病人年龄范围界定为15~44周岁。 推荐意见2:建议将青年病人年龄分层设定为青少年期(15~18周岁)、青年期(>18~24周岁)、成人期(>24~44周岁)。其中成人期青年男性病人诊治参照《指南》推荐意见执行。 2 诊断和术前检查 青年病人有其特殊之处,本共识在《指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青年病人术前检查与生殖功能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护理配合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配合 1术前准备 1·1心理护理术前一日访视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及成功性,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因素,并嘱患者家属 带好购置疝补片的费用。 1·2 皮肤准备术前一日常规皮肤准备,特别要注意老年患 者脐孔内的污物,一定要清除干净。 1·.3 物品准备除常规的剖腹包、阑尾包、中单、手术衣等,还需备8号普通导尿管1根,3-0、5-0可吸收缝线各一根,电刀。 2 手术过程及配合 2·.1 患者麻醉与体位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两腿膝关节上2寸处置约束带1根,防止患者术中两腿移动。 2·.2 手术过程及配合

2·3. 消毒铺巾用无刺激的碘伏常规消毒皮肤切口周围皮肤约5cm×10cm后常规铺巾,如系男性患者,阴囊下及两股之间置一治疗巾做的布球。 2·3切口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2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至耻骨结节,长约4~6cm,有时可略下延过耻骨结节。2·4 手术及配合(1)用电刀切开皮下脂肪及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其范围应以能够满意放置上层补片为准。(2)完整分离疝囊的顶部、体部和颈部,并经内环分离出腹膜前间隙。(3)用食指将疝囊或疝囊颈通过内环回纳入腹腔,并在食指与腹膜之间置入一块4英寸见方的干纱布。(4)用食指自内向外分离出腹膜前间歇,使之“腹膜前间歇化”。(5)此时巡回护士将疝补片打开给洗手护士,用海绵钳将疝补片上层补片自连接部对折夹住传递给医生,并收回置入于“腹膜前间歇化”的4英寸见方的干纱布。(6)将夹疝补片的海绵钳头部对准脐的方向将补片置入腹膜前间歇,补片的连接部必须放置于精索的内侧,只有这样,下层补片才能在腹膜前间歇内完全展开。此时可用食指置入腹膜前间隙,以帮助展开补片。(7)仍然用海绵钳将上层补片自连接部对折夹住,并将上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虽隶属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致力于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 为此,两者互相协作,从2013 年着手准备,2014 年初组织修订,共同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需要说明的是,“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 1. 腹股沟疝的定义 腹股沟疝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腹股沟疝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1) 鞘状突未闭:为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发生腹外疝的动力。 (3) 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分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 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内容物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进而发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腹股沟疝的分类与分型 对腹股沟疝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①准确地描述病情;②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 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腹股沟疝标准护理计划

腹股沟疝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一.知识缺乏:缺乏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 护理目标:患者能够掌握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 1.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注意事项 2.向患者解释诊断性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3. 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方式及必要性 4.向患者介绍术前的注意事项 5.向患者介绍术后的注意事项 6.向患者介绍饮食的注意事项 二. 疼痛:与疾病及手术后伤口疼痛有关。(疼痛的评分:) 护理目标:病人能配合完成应对疼痛的办法,自诉疼痛缓解或可以耐受。 护理措施: 1、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及患者所能够忍受的范围。 2、观察病人的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等。 3.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4、指导病人减轻疼痛的方法 (1)疼痛时尽量深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减轻腹部压力刺激。 (2)取舒适的体位。患侧卧位及半卧位,可减轻腹壁紧张,减轻疼痛。 (3)保持情绪稳定,焦虑的情绪易引起疼痛加深。 (4)转移注意力,可看些小说、漫画等分散注意力。 5、保持环境安静舒适,耐心听取患者倾诉,给予适当安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痛阈。 三. 自理能力下降:与疾病和手术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基本能够自理。 护理措施: 1.四送到床头,满足病人日常生活需要,口腔护理bid、会阴擦洗bid 2.向患者讲解床头铃的使用方法,以便需求能及时得到满足, 3.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患者的需求, 4.同时鼓励病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我护理,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 有感染的危险 护理目标:患者无感染现象发生。 护理措施: 1.观察体温的情况,每日监测体温。 2.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出,并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敷料,注意无菌操作。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精校版本)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3)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4)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 为了推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理念、规范手术操作流程、推动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对2013年制定的《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指南》予以修订。本次修订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进展和相关指南,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具体国情,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订和完善,于2017-03-18在杭州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完成全面修订和定稿。现公布如下。 证据级别: 1A: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1B: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2A:2B级别研究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2B:前瞻性对照研究(或质量略低的随机对照试验)。 2C:结果性研究(大样本分析,群体数据等)。 3:回顾性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4:病例研究(即无对照组的研究)。 5:专家意见,动物或实验室研究。

推荐级别: A:基于1级证据= 强烈推荐(“标准”,“必须执行”)。 B:基于2级或3级证据,或基于1级证据推论= 推荐(“推荐”;“应该执行”)。 C:基于4级证据,或2级或3级证据推论= 建议(“选择”;“可以执行”)。 D:基于5级证据,或缺乏一致性、或不确定级别的证据= 不做推荐,仅叙述。 本文的证据和推荐级别来源于文献[1-5]。 2.1 麻醉和体位行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建议全身麻醉。病人头低脚高10~15?仰卧位,双臂紧贴身体两侧。主刀医师位于疝的对侧,助手位于患侧或头侧。监视器置于手术台尾侧。 2.2 手术步骤 2.2.1 置入套管脐孔穿刺,建立CO2气腹至12~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3个套管:脐部10~12 mm套管放置30?腹腔镜作为观察孔,患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和对侧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分别置入5 mm套管作为操作孔。直径>10 mm的套管可能会增加戳孔疝的发生率(2B级证据)。双侧疝时两侧的套管可置于对称位置。

2014年IES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指南

Chapter 1: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evidencefor antibiotic and thromboembolic prophylaxisin endoscopic/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surgery? Chapter 2: Technical key points in TAPP repair Which is the safest and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establishing pneumoperitoneum and obtaining access tothe abdominal cavity? Level1BIn thin patients (BMI\27), the direct trocar insertion is asafe alternative to the Veress needle technique (strongerevidence). GradeCThe direct trocar insertion (DTI) can be used in order toestablish pneumoperitoneum as a safe alternative toVeress needle, Hasson approach or optical trocar, ifpatient’s risk factors are considered and the surgeon isappropriately trained (new recommendation). What kind of trocars should be used? Is there any relation between the trocar type and riskof injury and/or trocar hernias? Level2BUse of 10-mm trocars or larger may predispose to hernias,especially in the umbilical region or in the obliqueabdominal wall (Stronger evidence). GradeBFascial defects of 10 mm or bigger should be closed(Stronger evidence). Is clinical examination efficient enough? What is the role of TAPP and other techniques inreliable assessment? GradeBA thorough closure of peritoneal incision or biggerperitoneal tears should be achieved (Stronger evidence). Chapter 3: Technical key points in TEP How should a large direct sac be handled? Level4Alternatively to fixation of the extended fascia transversalisto Copper’s ligament the direct inguinal hernia defect canbe closed by a pre-tied suture loop (new statement). GradeDAs alternative the primary closure of direct inguinal herniadefects with a pre-tied suture loop can be used (newrecommendation). How should a large indirect sac be handled? Level3Transection of a large indirect sac does not lead to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stoperative pain, length ofhospital stay and recurrence, but to a significant higherseroma rate (new statement). GradeCA large indirect sac may be ligated proximally and divideddistally without the risk of a higher postoperative pain andrecurrence rate, but with an increased postoperativeseroma rate (new recommendation). Should a drain be used after a TEP repair? Shouldseromas be aspirated? Level3Drain after TEP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seroma formation with increasing the risk of infection orrecurrence (new statement). GradeCA closed-suction drain can be used to reduce the risk ofseroma formation without increased risk of infection(new recommendation). Has extraperitoneal local anesthetic treatment duringTEP a positive effect on postoperative pain? New(added) question Level 1AExtraperitonealbupivancaine treatment during endoscopicTEP inguinal hernioplasty is not more efficaciousfor thereduction of pain than placebo.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一、肾功能一、凝血四项、输血前查体;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 (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 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 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病因(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 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3)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4)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 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岀现水 肿、渗岀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 对腹股沟疝进行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1)准确的描述病情;(2)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3)比较及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3.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可分为: 1)易复性疝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腔。 2)难复性疝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无器质性病理改变。滑动性疝是难复性疝的一种,指腹腔内脏(如盲肠、乙状结肠、膀胱等)构成疝囊的一部分。 3)嵌顿性疝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还纳,但尚未发生血运障碍。 4)绞窄性疝绞窄性疝:嵌顿疝病程的延续,疝内容物出现了血运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3.1.3 特殊类型的疝由于进入疝囊的内容物相对特殊,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包括: 1) Richter 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虽有嵌顿或发生绞窄,但床表现可无完全性肠梗阻。 2) Littre 疝:嵌顿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为Meckel 憩室)。此类疝亦易发生绞窄。 3) Maydl 疝:一种逆行性嵌顿疝,两个或更多的肠袢进入疝囊,其间的肠袢仍位于腹腔,形如“W”状,位于疝囊内的肠袢血运可以正常,但腹腔内的肠袢可能有坏死,需要全面的检查。 4) Amyand 疝:疝内容物为阑尾,因阑尾伴有感染、脓肿出现而影响修补。 3.2 分型

手术室规范操作指南,这里讲的很全面!

手术室规范操作指南,这里讲的很全面! ICU护理之家每一个时代,都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by 罗伊·马丁纳“每个时代,都会犒赏那些默默学习的人,命运会垂顾那个一直不放弃最坚持的人。一个人每天把精力放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你每天捧着手机和他聊天,如痴如醉,也许你会收获爱情。你每天把精力放在整理房间上,研究菜谱,你会成为一个整理收纳达人,一个出色的主妇。”说在前面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外科手术技术不断向高尖端、专业化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涌现,手术种类增多,专科分类更细,与之相适应的手术室护理技术也不断地进步,同时手术室护士面临着新锻炼和新考验。这对手术室护士的专业技术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荐好书《手术室护士规范操作指南》出版和印刷:2016年10月开本和页数:大32开,487页纸张和包装:胶版纸,平装编者目的 手术室护士专科培训的参考书,目的是使手术室护士的操作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确化,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适应性、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满足医院发展和临床手术治疗的需求。本书不仅有传统的开放手术配合方法,更有微创腔镜手术配合步骤,便于读者参考和学习。本书特点

本书特点是阐述了手术室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SOP),从患者整体护理角度出发,每项操作均涵盖了护理评估、操作流程、重点难点、注意事项、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内容简明扼要,护理路径清晰,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手术室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第二部分是手术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第三部分是手术室医疗设备护理操作规范。本丛书按照国家卫计委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由中华护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组织三甲医院护理部主 任编写。参编者全部选自从事手术室工作5年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主管护师以上优秀的专科护理人员。 靠自己后天的不断努力去丰满自己羽翼,让自己飞到,你曾经最喜欢的那片天空!本书内容 第一章手术室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外科手消毒 第二节穿、脱无菌手术衣 第三节无接触式戴、脱无菌手套 第四节铺置无菌器械台 第五节手术器械传递 第六节无瘤技术操作 第七节手术体位的摆放 第八节无菌敷料包配置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2014-07-17 12:05 来源:中华外科杂志作者:陈双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虽隶属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致力于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 为此,两者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2014年初组织修订,共同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需要说明的是,“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 1.腹股沟疝的定义 腹股沟疝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腹股沟疝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1)鞘状突未闭:为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发生腹外疝的动力。 (3)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分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内容物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