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1)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1)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1)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1)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趣生疑

1、孩子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一起来看看。

(课件演示: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体字)

2、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其实还有一种记事方式,你们看,这是什么?

(出示一条打满各种结的草绳)

3、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一条带结的绳子,在上古时代却是一个记事本,究竟古人还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二、理清思路,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按照"记事方法"和"通讯方法"把课文分成两部分。)2、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他们的记事方法和通讯方法可以说是与众不同,你能从文中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记忆方法吗?(奇妙)

3、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演示: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4、你能换个词吗?(古怪、奇怪)

5、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拿出你的智慧卡,找出关键词填一填吧!

6、那你能用上表格中的关键词,准确、明白地复述一下文章的内容吗?

三、品味想象,创意表达

1、学习"记事方法""通信方式"

(1)孩子们,究竟古人是如何用“绳结和贝壳”记事的呢,男生一起读一读?

(出示记事句子)

(2)那古人又是如何“通信”的呢?女生一起读一读。(出示通讯句子)

2、感受不同,练习表达

(1)你发现在写“记事方法”和“通信方式”的时候,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2)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3)那你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生动、趣味、神秘、悬念。(再次出示通讯句子)

(5)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句式丰富多样,原来介绍一种通信方式可以这么生动。你觉得还可以加上什么?

(6)现在请小组合作,选择任意一种记事方式,用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使用多种句式,编成一个有情节、有人物语言的故事,为我们娓娓道来,好吗?(小组合作,创编故事)

(7)你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可同样的绳结、同样的贝壳,每个故事却不一样,为什么?

(8)你不仅会思考,还会总结,我要表扬你。是的孩子们,为了更准确表达意思,才有了我们一开课看到的那些文字。

四、整理拓展,感悟精神

1、人类如此智慧,你知道历史上人类还使用了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吗?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3、同学们,有了文字,我们的交流更方便了,信息传递更准确了,这就是人类的智慧啊!

自主学习资料:

古代记事的主要方法:

( 1 )结绳记事:用一种颜色的“主绳”、不同颜色的“次要绳”、“再次要绳”,在绳上打上结,用来记事的方法。见于古代埃及、中国、日本、秘鲁。( 2 )刻木:是一种用木板来完成通信的方法。

( 3 )掘地成穴:用挖掘在地下的洞穴来记事的方法。

( 4 )贝壳珠带:用贝壳珠带来记事的方法。

原始记号是一种记录方法,原始人类用结绳记事,就像现在人们用硬盘记录信息一样。原始记号是一种物化的信息,人类已经懂得用物体来记录信息了。“刻木”就成了原始的通讯方式,贝壳珠带成了一部原始的历史“书籍”。

古代的通信方式:

一、烽火传军情

二、鸿雁传书

三、鱼传尺素

四、青鸟传书

五、黄耳传书

六、信鸽传书

七、风筝通信

八、竹筒传书

没有文字的民族:

鄂温克族、布朗族、得昂族、普米族、保安族、裕固族、怒族、门巴族、珞巴族、畲族东乡族、等民族都没有文字。

智慧卡

智慧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感知课文结构。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教学重点)

3.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它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这篇课文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因为课文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它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文章读来非常有趣味。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在结构上:学生初读课文会觉得层次不清,线索不明,鉴于年龄特点,他只能关注到部分段落,整篇课文看似零碎,但实际上从题目就能看出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书,一部分是信。

在内容上:了解古代人类记事、通信方式是比较容易的,但感受那时书和信的奇妙之处,进而对比感受今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是比较困难的。

在写法上: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正式的说明文,在学生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不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这样会使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视频地址: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巩固,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用文字的书和信》。齐读课题。上节课后,同学们用思维导图整理了课文,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清楚,明白,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干。

2.读完课文之后,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谁来读一读?你能把他不会写的字填上吗?

学习单:

zhuàng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有的书是通过绳结和贝壳的大小、形状、

颜色等来记录人们的经历。不但如此,还能借助,许多事物来宣告战斗的

开始,使它成为一封严厉的信。

(1)学生自由说“历”“厉”的不同。(2)师利用字源指导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区别。

设计意图:利用字源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让学生更形象地分辨两个字的不同,解

决第一课时遇到的困难。

3.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字是从画画开始的,那之前呢?我们的书是这样的?(板书:书贴图片)我们的信竟然是这个样子的?(板书:信贴图片)书上称这是一些奇妙

的记忆方法,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利用我校校本教研的优势,引导学生利用丰富多样的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清晰明了地掌握了课文脉络。

活动2【活动】二.层层深入,精读课文

(一)书——记事方法

1、结绳记事

那么,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自学提示(课件):

自学提示: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用“ ”画出:古人是怎样用绳结来记事的?

2.抓住一个重点词与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1) 绳结怎么来记事呢?指名说.

(2)帮助学生建立联想

a.大小不同

特小的事?特别大的事呢?哎,你真聪明,由此及彼,你是一个会联想的孩子。(板书:联想)

b.形式各有区别

咱们的古人还会怎么用绳结来记事呢?为什么这么想?你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你抓住了绳结形状和事件之间的相似点,成功地进行了联想。

c.你能不能推荐一位读书的同学,他一定能像你一样,体会古人这种联想记事的妙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品读文章,初步感知古人的智慧,认识到绳结和事件之间是有联系的, 古人是抓住绳结与事件之间的相似点,进行联想来记事的,形成对联想的初步认知。

(3)看图说事

快来看这幅图,一对年轻的父子正在认真记录最近发生的事,快看看他们打的绳结,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有大的,有小的,三角,圆形,距离短或长……)你能大胆地猜猜他们记了什么事吗?我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图,给大家介绍一下?看看谁说的最与众不同?你听的最认真,你给评一评,他们说的怎么样?他们联想的很合理,你评价的也很有条理。看来古人结绳记事还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不是随便乱记的。带着你的体会,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过渡:一个个简单的绳结,竟然记录了这么多事。古人怎么样呀?指名说。(聪明,智慧)说得好,绳结之所以能记事,归根到底靠的是古人的智慧,没有古人丰富合理的联想,绳结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疙瘩而已。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古人是怎样记事的”这一活动,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与印证中,感受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进行联想要合情合理,体会古人的聪明才智。

2、贝壳记事

不仅结绳能记事,贝壳也能记事!请你用刚刚学到的默读画句子抓重点词的方法,到文中去找一找:两种记事有什么不同?

(1)指导学生发现贝壳记事的好处——丰富

指名说一说。(出示各种颜色贝壳的图片。)我们就抓这个重点词,谁能给她补充补充?他们会选择什么颜色的贝壳,讲述怎样的故事呢?(粉喜事黑哀事)你们和古人一样很会联想。有了各种颜色的贝壳,记录的事情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古人真是?太有办法了!带着你的感受,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2)通过读古人的记录,感受古人联想丰富的智慧

这位族长正在用贝壳书写本民族的故事,你能读懂他这一天的记录吗?这一天又记录了什么呢?同桌两个人说一说。还有谁读懂了?你们的联想既贴近古人的生活,又很丰富。

但古人真正记录了什么,只有他们本民族自己知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局限,才会产生了表达更为明确的文字。但在文字产生之前,这样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简单的结绳记事,到颜色、形状更为丰富的贝壳记事,无一不体现古人联想的智慧。如果此时,你已对古人赞不绝口,那接下来一定更加让你惊喜。

设计意图:了解贝壳记事与结绳记事的区别,认识贝壳记事更容易分辨的特点,体会联想不仅要合理,还要丰富和贴近生活,更进一步感受古人智慧是无穷的。同时,体会文字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信——通信方法

1.体会“通信”与“记事”的不同

小声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古人的通信方法与以往的记事方法有什么不同?谁来借助黑板上的图片, 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你很会思考,古人就是把这四样东西关联起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板书:关联)

2.指导批注

向敌人发出警告,一支箭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四样东西呢!大家都来读一读这封信。从这封信中,你读出了这个民族对敌人的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中这段话的

旁边。谁来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警告读出来?收到信的民族能飞吗?那就不要自取其辱!不要踏进我们的土地!还有不同的感受吗?(吓唬、严厉、警告、恐吓)那你来读一读。(2人)

这封没有文字的信,传递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什么?(吓唬、严厉、警告、恐吓等等这些是什么?)(情感情绪)只有把四样东西关联在一起,才能表达这样丰富的情感呀!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朗读,在读书后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从而认识到古人的智慧不仅仅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联想,还能把几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内容情感上的关联,使表达的信息变得更加丰富准确。

(三)读写结合,创编故事

(1)创设情境,指导创编

古人用联想和关联来传递消息,我们今天还在沿用。我的朋友没有考上研究生,我就给他发了一条不用文字的微信, 我的朋友明白了其中的安慰与鼓励,迅速从失落中走了出来。

同学们,你想不想也做个有心人,给身边的人发一条饱含情感的信息,让他感受到

你的用心?那你试试看,我很期待你和你身边人的故事。学生试着创编。说给同桌听,互相修改。

(2)展示故事,体会古人联想和关联的智慧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到古人是有智慧的,并体会出古人的智慧体现在思维的联想与关联。创编故事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上所学的联想、关联的思维方法应用在创编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学习古人,做了一个有智慧的人。

活动3【讲授】三.总结板书,升华认识

(读板书)绳结、贝壳、枪、箭、死鸟、死老鼠、死青蛙、五支箭,这些都是很普通的物品,它们安静地待在那里不能传递任何信息,是古人联想、关联的智慧,使他们仿佛一下子有了生命一样,具有了记事、通信的功能,变成了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虽说文字产生之后他已经很少被应用,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古人这智慧的源头,才有了我们今天发达的通讯,表达准确的文字,甚至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设计意图:回顾板书,从整体上再次认清“绳结、贝壳、枪、箭、死鸟、死老鼠、死青蛙、五支箭”,这些物品本身并没有记事和传递信息的作用,是古人的智慧赋予了他们神奇的功能。没有文字的书和信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活动4【作业】四.课下延伸,训练到位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局部,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送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难 1、了解古代的一些记事和通讯的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现代的一些信息传送的方式。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类是由什么进而来的吗? 2、教师简单地介绍人类的发展,后导入:那时候没有文字,更不用说有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了,那么他们是怎样记事和传送信息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两局部,考虑每局部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的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3)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身的看法。) (4)教师适当的总结,并再强调下列字的读音和书写。“徽”“擦”“烁”“倒”(多音字)“摔”。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三、整体感知,弄清条理 1、反馈课文的分段情况。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理清文章的条理。 4、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局部,了解过去的记事方式 1、指名读课文第一局部,其他考虑:这一局部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 2、指名反馈。(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经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协助记忆。) 3、理解“奇妙”。 4、导读,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 5、指名反馈(结绳记事、贝壳记事)(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课文中相应的插图。)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感知课文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它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这篇课文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因为课文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它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读来非常有趣味。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在结构上:学生初读课文会觉得层次不清,线索不明,鉴于年龄特点,他只能关注到部分段落,整篇课文看似零碎,但实际上从题目就能看出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书,一部分是信。 在内容上:了解古代人类记事、通信方式是比较容易的,

但感受那时书和信的奇妙之处,进而对比感受今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是比较困难的。

在写法上: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正式的说明文,在学生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不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这样会使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视频地址: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c2379096.html,/i6490335283148489230/?utm_source=t outiao&utm_medium=feed_stream#mid=71675369193 ​更多教学视频请进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c2379096.html,/c/user/71675369193/#mid=15810281 46418702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巩固,整体感知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本书和一封信,师问: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 什么?(一本书和一封信)板书书和信。这里面写满了什么?(字、汉字)板书文字。现在书和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用来干什么?(书用来记事,信用来通信) 2、对,现在人们用写满了文字的书和信来记事和通信,然而在 古代,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人们又是怎样记事和通信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板书课 题并齐读一遍。 二、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观看视频,说一说你听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 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屏幕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4、辨析“历”和“厉”,并给它们组词。 5、同学们不光字音读得准,刚才读课文时也读得很认真,相信 你们一定了解到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反馈(这篇课 文主要写了古代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记事和通信的方法。)板书记 事和通信。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记事:1———2自 然段、通信:3———5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1、2自然段,找出这一部分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 2、指名反馈,板书:奇妙的方法。 3、人类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和通信的呢?(结绳记事 和贝壳记事)板书:结绳和贝壳 4、找出描写结绳记事和贝壳记事的句子,指名读一读。 5、出示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人类用绳结和贝壳记事的 方法。 6、想象说话:大贝壳表示什么,小贝壳表示什么,一条穿着好 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古代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只能借助他们身边的事物 来记事,那他们又是怎样通信的呢? 2、指名读 3、 4、5自然段,思考:(1)古代人类是怎样通信的?(用一些东西表示意思)(2)课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一杆枪或 一支箭就是一封宣战书、四样东西) 3、指名反馈,板书:用东西表示意思 4、这四样东西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读课文中的句子。 5、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这可以称为什么?(对另一个民族的提醒或警告)我们应该用 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话?(严厉、严肃) 6、指导朗读。 7、如果在现在,我们收到这样一个包裹,我们会怎样认为?齐 读第5自然段。 8、想象:他们如果报平安会怎样报?

最新四年级下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精品)

四年级下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表现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文章层次清晰,语言准确,体现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忆、示、辨、斗、踏、邮、递、惟、淘、严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记忆、表示、分辨、战斗、脚踏、邮递、惟有、淘气、严厉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②指名说说。 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③指名说说。 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 (3)齐读课文。 ①讨论: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还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②指名说说。 (4)小组学习:朗读课文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1教案 长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②指名说说。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③指名说说。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

(3)齐读课文。 ①讨论: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还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②指名说说。 (4)小组学习: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2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聪明才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知道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课文《翠鸟》。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 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代的一些记事和通讯的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现代的一些信息传递的方式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课件,收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通讯的资料,哪些同学收集的是人类早期的通讯资料?请展示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共睹一下。 3、大家一定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人类创造了文字,那么人类一定先于文字出现。那么在文字被创造之前,人类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 二)读文识字,初步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的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3)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

抒发自己的看法。) (4)教师适当的总结,并再强调下列字的读音和书写。徽擦烁倒(多音字) 摔。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 三)、整体感知,弄清条理 1、反馈课文的分段情况。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理清文章的条理。

4、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过去的记事方式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这一部分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 2、指名反馈。(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3、交流阅读收获,重点了解贝壳记事的方法,注意发散学生思维,想象不同的贝壳可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4、、理解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这句话的意思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知道一些相关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一、谈话导入,揭题 1、现在,我们记事和通讯的方式常见的有哪些?都是靠什么传递?(书信、电话、网络……)(文字或声音)然而在古代,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更不用说有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了,那他们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文。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的呢? 2、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 3、想象一下,各种绳子结以及贝壳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呢? 三、学习课文,细读品味 (一)学习古代记事和通信方法。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的呢?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2、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

(人们用的是结绳记事、贝壳记事等方法来记事的。) 3、想象一下,各种绳子结以及贝壳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呢? (我国远古时候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有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 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来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 (二)学习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1、过渡: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根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2、赏析、领会:如果有一天你接到一个包裹,里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五枝箭这些东西,你会怎么想呢?这个在古代又是什么意思呢? 四、学习写作方法。 过渡:是呀,古代的记事和通信方法是多么的奇妙!这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等) 五、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感想? 2、总结:虽然古代的人类没有我们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利用自己身边能够利用的事物进行记事和传递信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创造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他们是多么伟大呀!同学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忆、示、辨、斗、踏、邮、递、惟、淘、严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记忆、表示、分辨、战斗、脚踏、邮递、惟有、淘气、严厉(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②指名说说。 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③指名说说。 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3)齐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通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书和信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信吗?不信我们一起坐时空隧道去看看。板书课题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句。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2、理解“奇妙”3、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帮助记忆的呢?在总结归纳的同时老师指导:(1)形式:意思是样子。经历:可换成“发生”“经历过的事”就是“发生过的事”什么是“结绳记事”?(1、2、3句话)发生一件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之二2008-10-05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重点难、关键 1、了解古代的一些记事和通讯的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现代的一些信息传递的方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类是由什么进而来的吗? 2、教师简单地介绍人类的发展,后导入:那时候没有文字,更不用说有电等现代通讯设备了,那么他们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的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3)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4)教师适当的总结,并再强调下列字的读音和书写。“徽”“擦”“烁”“倒”(多音字)“摔”。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三、整体感知,弄清条理 1、反馈课文的分段情况。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理清文章的条理。 4、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过去的记事方式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这一部分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 2、指名反馈。(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3、理解“奇妙”。 4、导读,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 5、指名反馈(结绳记事、贝壳记事)(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课文中相应的插图。) 6、讨论:人们是怎样用绳子和贝壳记事的。 7、集体反馈,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 8、引导想像,各种绳子结以及贝壳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发挥想像,自由发言)。 9、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人类是怎么记事的呢?(指名反馈) “八佰教育网”有你鼓励---每天都在进步! https://www.doczj.com/doc/bc2379096.html,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附作业设计及答案)

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内容,能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两段。 2.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 3.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重点难点1.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 2.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2[①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3的许多事儿。[②这几句话介绍了什么内容?]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4[③“现在……还用……”说明了什么?]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 5[④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6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⑤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有总领下文的作用。 3 ②具体清晰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4 ③说明“结绳记事”的作用,也说明这些民族十分落后。 5 ④通过和“结绳记事”比较,指出了“贝壳记事”的优点。 6 ⑤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的记事过渡到通信。 ?譬(pì):比喻;打比方。 ?宣战书:是一国对他国宣布开始处于战争状态的通知或宣告性文书。 ⑥介绍人们用不同的东西表示不同的通信内容。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一、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感知课文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它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这篇课文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因为课文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它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读来非常有趣味。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在结构上:学生初读课文会觉得层次不清,线索不明,鉴于年龄特点,他只能关注到部分段落,整篇课文看似零碎,但实际上从题目就能看出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书,一部分是信。 在内容上:了解古代人类记事、通信方式是比较容易的,

但感受那时书和信的奇妙之处,进而对比感受今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是比较困难的。 在写法上: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正式的说明文,在学生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不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这样会使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巩固,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用文字的书和信》。齐读课题。上节课后,同学们用思维导图整理了课文,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清楚,明白,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干。2.读完课文之后,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推荐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推荐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独立识字,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重难点字的分析。学生在低年段,多多少少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由来,但是,在汉字出现以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和通信的,学生大都不知道,因此我将此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身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最后再将《语文天地》中的实践活动与之联系(形成一节求知与口语交际、动手绘画相结合),让小朋友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知道人类有哪些不用文字的记事和通讯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学认生字10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得是什么?(出示“书”“信”)生:一本书和一封信。板书:书和信 师;这里面都写满了什么?(字、汉字、文字)板书:文字 师: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可是在汉字还没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怎么传送信息的?(学生考虑、讨论)生:那时候的人们是不交往的。 生:他们可以用语言交流。 生:他们可以送东西。 …… 师:你们知道那时候人们也有自身的书信,却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们信吗?(学生半信半疑)不信我们一起乘坐时光隧道去看看。 红笔板书课题:不用 [研讨:创设认知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抵触,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自身不认识的字。 2.选择自身喜欢的方法识字,。 3.小组合作学习生词、生字,教师巡视,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分组接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标出段序(5段)集体评价。 [研讨:在学生已有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基础上,在整个识字教学中,充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听、说、读、写、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小朋友的体验和认知水平不同,记忆生字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识记,让学生自身悟出汉字的特点,编口诀记忆生字,互相教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点拨者、引导者。]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师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说说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通过读我知道了古代有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事。 师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9书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及作业题

1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2[①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 用?]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 以前经历3的许多事儿。[②这几句话介绍了什么内容?]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4[③“现在……还 用……”说明了什么?]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 比绳结容易分辨。5[④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 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⑤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 作用?]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 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 的意思。[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从前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 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7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 1 ? 2 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有总领下文的作用。 3 ②具体清晰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4 ③说明“结绳记事”的作用,也说明这些民族十分落后。 5 ④通过和“结绳记事”比较,指出了“贝壳记事”的优点。 6 ⑤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的记事过渡到通信。 ?譬(pì):比喻;打比方。 ?宣战书:是一国对他国宣布开始处于战争状态的通知或宣告性文书。 ⑥介绍人们用不同的东西表示不同的通信内容。 7 ?乱箭:很多人一起射出的无数支箭。 ⑦讲述生动形象,语言诙谐风趣,让读者领略了古时人类的聪明才智。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类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表现了人类无穷的智慧。通过写古代不用文字处理的书和信,处处引导读者体会文字的重要意义。文章语言质朴无华,表达严密,读起来通畅连贯,结构清晰。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展开想象,将古人的神态、说话的语言表达得活灵活现。设问、反问假设复句,感叹句连用,又请今天的读者换位思考,使这样一篇说明知识的小文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会独立识字。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老师再重难字的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多多少少了解了中国汉字的发展由来,但是在汉字出现以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和通信的,学生大都不知道,因此我将以此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认识文字的重要性。 2、认字9个,写字9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通过熟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丁丁的好朋友交给丁丁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根细绳。丁丁想了半天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请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像这样的信,真让人读不懂。所以我们要学习语文,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别人就容易懂了。在远古的时候,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人们是怎么写信的呢?(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二、初读课文。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习题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测试题 1、比一比,再组词。 辨()箭()淘() 辫()简()陶()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妙——()创造——()经历——() 分辨——()譬如——()严厉——() 淘气——()跳跃——() 3、查字典。 辨譬淘鼠箭 1.按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排列,排在第一位的是()字。 2.按总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排在第三位的是()字。 3.“鼠”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 4.“淘”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字母(),再查音节()。 4、读句子,选出前后两句意思最相近的一组。() A.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谁也不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就是一封严厉的信。 B.这位客人,只能住在山顶的旅店。——山顶的旅店,只能住这位客人。 C.爸爸可能知道了这件事。——爸爸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D.他说得不全对。——他说的全不对。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就有()的记事方法,现在还有一些民族沿用这种方法,还有的用()代替()。 你认为这些方法方便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不便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知道古代有哪些记事方法或通信方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例说说现代人是用哪些方法进行记忆和通信的,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 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传说在19世纪世界上有两封最短的信。法国大作家雨果,完成了《悲惨世界》这部巨著后,把书寄给一个出版商。但隔了很久没消息,他很着急,不知道这部书是不是不符合出版商的要求。于是,他就写信去问情况。可信上只有一个“?”号。出版商收信后,心领神会,立即回信,可信中只有一个“!”号。不久,这部巨著就发表了。 你读懂这篇文章了吗?你知道“?”和“!”分别是什么意思吗?请你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1.“?”信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空格中填上一个字构成成语,同时前后两字构成我国的省市的名称。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分析: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第二课时 3.教具准备:课件,搜集的关于早期文字、通讯的资料和图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在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 2.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表现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书”是用文字来记录事情的东西;“信”指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给别人看。课文以“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为题,从古代的“书”讲到古代的“信”,会让人一读,就产生好奇,本应都用文字记录的,这里却说“不用文字”,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按照内容不同课文分为几段?每段主要讲什么?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百度搜索课件] https://www.doczj.com/doc/bc2379096.html,/view/8612df6ab84ae45c3b358c0f.html (二)学习第一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的? (2)说一说“结绳记事”的方法。 [百度搜索课件] https://www.doczj.com/doc/bc2379096.html,/view/8612df6ab84ae45c3b358c0f.html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请学生结合“结绳记事”的方法,说一说用“贝壳”代替绳子怎么记事。(2)启发想象。 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贝壳”表示什么;“小贝壳”表示什么;不同色彩的贝壳可能表示什么意思。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出示句子,口头填空。 (1)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表示()。 (2)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表示()。

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教案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教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教 案文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忆、示、辨、斗、踏、邮、递、惟、淘、严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记忆、表示、分辨、战斗、脚踏、邮递、惟有、淘气、严厉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②指名说说。 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③指名说说。 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3)齐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通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书和信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信吗?不信我们一起坐时空隧道去看看。板书课题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句。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2、理解“奇妙” 3、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

不 用 文 字 的 书 和 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忆、示、辨、斗、踏、邮、递、惟、淘、严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记忆、表示、分辨、战斗、脚踏、邮递、惟有、淘气、严厉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②指名说说。 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③指名说说。 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 (3)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通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书和信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信吗?不信我们一起坐时空隧道去看看。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句。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2、理解“奇妙” 3、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帮助记忆的呢? 在总结归纳的同时老师指导: (1)形式:意思是样子。经历:可换成“发生”“经历过的事”就是“发生过的事” 什么是“结绳记事”?(1、2、3句话)发生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 (2)分辨:分别、区别 4、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用贝壳进行记事的? 5、大家继续发挥我们的才智来试着填写这份表格吧! 内容 借用的东西 用途 记事 结绳 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事 贝壳 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事 通信 枪、箭 宣战书 死鸟、死老鼠 死青蛙、五支箭 警告 指导朗读:怎样读出严厉的语气?(个别读、教师读、集体读) 6、总结: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里可以狩猎。这是形象的书信。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这是古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书信。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书信。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附作业设计及答案)

1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2[①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3的许多事儿。[②这几句话介绍了什么内容?]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4[③“现在……还用……”说明了什么?]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5[④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⑤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 ? 2 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有总领下文的作用。 3 ②具体清晰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4 ③说明“结绳记事”的作用,也说明这些民族十分落后。 5 ④通过和“结绳记事”比较,指出了“贝壳记事”的优点。 6 ⑤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的记事过渡到通信。 ?譬(pì):比喻;打比方。 ?宣战书:是一国对他国宣布开始处于战争状态的通知或宣告性文书。 ⑥介绍人们用不同的东西表示不同的通信内容。

从前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7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⑦本自然段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段导读:举例介绍创造文字前人们的通信方式。 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解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8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⑧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假设?] 段导读:用假设的方法,写出没有文字时,人们通信的内容与现代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感知课文,读准字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能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两段。 生字卡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书和信 在创造文字以后,书和信是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2.补充板书: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3.教师说: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用什么方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提出初读的要求。 7?乱箭:很多人一起射出的无数支箭。 ⑦讲述生动形象,语言诙谐风趣,让读者领略了古时人类的聪明才智。 8 ?唯有:只有。 ⑧让读者更形象、直观地感受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通信方式的奇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