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阿拉伯糖的功能与实际应用

L-阿拉伯糖的功能与实际应用

L-阿拉伯糖的功能与实际应用
L-阿拉伯糖的功能与实际应用

新资源食品“L-阿拉伯糖”

新资源食品“L-阿拉伯糖” 摘要:本文综述了阿拉伯糖的特点及作用机理,以及阿拉伯糖的广泛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L-阿拉伯糖;“三高一超”;蔗糖酶; 甜味剂是指能赋于食品甜味的一种调味剂,而功能性甜味剂(Functional Sweeteners)是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或特殊用途的食品甜味剂,也可理解为可代替或者配合蔗糖应用在功能性食品中的甜味。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最基本的,对健康无不良影响的,它解决了多吃蔗糖无益于身体健康的问题;二是更高层次的,对人体健康起有益的调节或促进的作用。 1.糖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蔗糖(又名白糖)的使用历史悠久,它因其所拥有的纯正甜味广受喜爱,而且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由此而形成对它特有味感的依赖性的确是难以撼动的。蔗糖进入人体,途径漫长的消化道后,只有在小肠内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均为单糖),之后才能供人体吸收和利用。淀粉类的食物(学名为碳水化合物,最后分解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是我国膳食结构组成中重要的主食,长久形成的饮食习惯更无法改变!然而,过多食用糖类或大米白面而造成能量过剩,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能够让蔗糖既不改变其优良的口感,即不改变现有人们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又能降低他们被人体吸收呢?怎样减少能量摄入已经成为目前营养和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食品行业的一个亟待解决课题之一。 2.L-阿拉伯糖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科学家和营养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一种名为“L-阿拉伯糖”的糖类,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对蔗糖和麦芽糖的代谢转化具有调节作用!虽然名为“糖”,但L-阿拉伯糖被人体摄入后,基本不产生热量!作为一种无热量糖, L-阿拉伯糖在食品和药品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有两项,一是能抑制水解双糖的酶,因此抑制因摄入蔗糖(在小肠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被吸收)而导致的血糖升高;简称抑制双糖水解酶的降糖作用;二是L-阿拉伯糖对双糖水解酶抑制后,使在小肠里没被分解的蔗糖在大肠里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出大量的有机酸,这种有机酸对肝脏合成脂肪有抑制作用,再加上L-阿拉伯糖在小肠里对吸收蔗糖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体内新脂肪的产生。由此可见,“L-阿拉伯糖”在减肥、控制糖尿病、调节血脂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目前已有多家国外公司都开发了以L-阿拉伯糖作为原料供“三高一超”的特定人群使用的药品和食品。例如,日本尤尼契卡公司开发的Arabinist,是一种专门针对肥胖和血糖值异常的人群食用的产品;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开发的以L-阿拉伯糖作为主要原料的“健康好伙伴”,是一种专门针对高血糖人士推出的健康糖;还有美国Advocare 公司生产的减肥产品Carb Ease,在外国的超市或者药店中随处可见。 美国医疗协会已经将其列入用做抗肥胖用的营养补充剂或非处方药,在日本厚生省的特定保健用食品清单中,L-阿拉伯糖也被列入了用于调节血糖的专用特殊保健食品添加剂。L—阿拉伯糖是一种健康价值巨大的新资源食品,但也是提取难度很大的绿色生物功能糖类。它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单糖(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单糖,而蔗糖则属于双糖类),需要从植物的半纤维素中(玉米皮和棒芯、果皮、甜菜渣等原料中含量较高)分离出来,因为其分子中只含有五个碳原子,又被称为五碳糖或阿戊糖。其外观如蔗糖,但甜度只有蔗糖的一半;本身又很难

茅苍术多糖的含量分析

茅苍术多糖的含量分析 段国峰1,欧阳臻2,余伯阳3,邬瑞斌1,陈明琪1 (1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2江苏大学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3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摘要:目的 对茅苍术多糖中单糖组成,各单糖、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方法 茅苍术粗多糖分离纯化后,通过气相色谱、分光光度法等进行分析。结果 粗多糖APW主要含APW1~APW44个组分,各组分均含半乳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等单糖,APW1~APW4的中性糖含量分别是:60.1%、22.6%、20.1%、16.9%,糖醛酸含量分别是7.7%、9.8%、25.5%、27.6%,蛋白质含量分别是1.9%、1.3%、1.5%、1.7%。结论 茅苍术多糖是一种蛋白杂多糖。 关键词:茅苍术;多糖;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 中图号:R282.7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05(2008)04-0251-03 茅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的根茎。性温,味辛、苦,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痹,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等症。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多糖类在自然界生物中广泛存在,具有广谱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免疫、降糖等活性与其所含单糖、糖醛酸、蛋白等成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K W Y u等[1-3]对湖北产茅苍术的多糖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肠免疫活性、抗假丝酵母菌感染等作用,且活性与多糖中阿拉伯半乳糖及糖醛酸性部位相关。 茅苍术原本是茅山苍术的简称,其质量和疗效优异为历代医家推崇和肯定,江苏茅山地区被认为是茅苍术的地道产地。有关茅山苍术的多糖报道文献鲜见。本文对江苏茅山地区茅苍术多糖的进行了分离纯化,对主要纯化多糖APW1~4,通过气相色谱等分析确定茅苍术多糖中各种单糖组成及比例,通过斜率校正系数法测定单糖的含量、糖醛酸含量及蛋白质含量,为进一步研究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提供了基础。1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茅苍术采集于江苏句容茅山地区,经江苏大学药学院欧阳臻教授鉴定。纯化多糖的制备:药材无水乙醇脱脂后,残渣水提醇沉,离心收集沉淀,三氯乙酸法[4]脱蛋白,透析,冷冻干燥,即得粗多糖APW。APW经过M olish反应、UV及IR等验证后,分别经DE AE纤维素由0~0.2m ol/L浓度NaCl洗脱、Sephadex G2100色谱柱0.1m ol/L NaCl 溶液洗脱,苯酚-硫酸法检测糖峰,紫外吸收法(280nm)检测蛋白峰。依次得主要纯化多糖APW1~4,各纯化多糖经HPG PC检测为单一对称峰,APW、APW1~4得率分别为3.85%、1.43%、0.04%、0.20%、0.06%。鼠李糖Rha、阿拉伯糖Ara、木糖X yl、甘露糖Man、葡萄糖G lu、半乳糖G al、间羟基联苯、糖醛酸标准品,sigma公司;考马斯亮兰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仪器 G C214B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N2000色谱处理工作站,浙江大学智能研究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优尼科公司;电子天平,北京多 收稿日期:2008-03-07;修稿日期:2008-03-30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4062) 作者简介:段国峰(1968-),男,江苏泰兴人,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学院讲师。 — 1 5 2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7月第24卷第4期JOURNAL OF NANJING TC M UNI VERSITY Vol.24No.4July.2008

绿茶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

茶 叶 科 学 2010,30(4):243~250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09-12-01 修订日期:2010-04-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2289) 作者简介:汪东风(1956— ),男,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食品化学与营养研究,wangdf@https://www.doczj.com/doc/bb3131685.html, 绿茶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 汪东风1,王林戈1,张莉1,徐莹1,Bucheli Peter 2 (1.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2. Nestlé R & D Centre Beijing Ltd, Beijing 100095, China) 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会引发肾衰竭、失明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降血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但是二者都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且都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表明,绿茶作为一种世界流行饮料,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文就绿茶化学成分与糖尿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绿茶;糖尿病;茶多糖;茶多酚;预防;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TS272.5+1;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10)04-243-08 Effect of Green Tea on Diabetes WANG Dong-feng 1, WANG Lin-ge 1, ZHANG Li 1, XU Ying 1, Bucheli Peter 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2. Nestlé R & D Centre Beijing Ltd, Beijing 100095, China ) Abstract: Diabetes mellitus is a disorder of metabolism and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complications that affect eyes, heart, blood vessel, and kidney function. Though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and insulin are the mai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treatment of diabetes, but they have severe side effects and fail to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course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everages consumed worldwide, green tea is being widely studied for its health benefits in recent years.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hat green tea presents a great 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effect against diabete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green tea on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s: green tea, diabetes mellitus, tea polysaccharides, tea polyphenols, prevention, therapy, review 目前,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 )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官方统计,全世界DM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30年患者人数将增至3.66亿[1]。DM 是由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可诱发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 )、DM 性心肌病、眼疾、DM 病足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 人类健康。目前DM 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口服降血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治疗,但是二者都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且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因此,寻找一种天然抗DM 物质,成为DM 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表明,绿茶具有抗氧化、抗癌、降胆固醇、降血压、降血脂、抗诱变和强心等作用。有关茶叶降血糖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茶叶用来预防和治疗DM ,国内外亦皆

L-阿拉伯糖简介

研发中心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了解L-阿拉伯糖的基本信息和功能、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2、实验内容 2.1 L-阿拉伯糖简介 L-阿拉伯糖,又称树胶醛糖、果胶糖;是一种戊醛糖,分子式为C5H10O5。在自然界中L-阿拉伯糖很少以单糖形式存在,通常与其他单糖结合,以杂多糖的形式存在于胶质、半纤维素、果胶酸、细菌多糖及某些糖苷中。其对热和酸的稳定性高。 2.2 L-阿拉伯糖的主要功能 2.2.1抑制血糖升高 由于阿拉伯糖对蔗糖的抵制作用使得人体餐后血糖明显降低。在蔗糖中添加3%L-阿拉伯糖,可以抑制60%蔗糖的吸收,同时也抑制了血糖值少升高60%左右。由于血糖值对胰岛素的连锁反应,使得胰腺分泌胰岛素更加平稳,减少对胰腺的破坏,从而延长胰腺寿命,延缓得糖尿病的时间。具有保护和修复胰腺的作用。 2.2.2 抑制肥胖 L-阿拉伯糖抑制蔗糖的吸收,未被分解的蔗糖在小肠末端被微生物利用,产生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抑制肝脏合成脂肪。另外L-阿拉伯糖对吸收蔗糖有抑制作用,减少了糖转化成脂肪的几率,体内新脂肪产生下降,达到减肥的目的。 2.2.3 润肠通便 L-阿拉伯糖能够抑制蔗糖的吸收,未被吸收的蔗糖和阿拉伯糖进入大肠后,会大量增殖双歧杆菌与嗜酸乳杆菌等厌氧菌,起到增强肠道功能、预防和延缓肠道疾病的作用,使体内毒素、垃圾等快速清理,最终以液体或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食用阿拉伯糖会有轻微腹泻感及排气增多等感觉属正常排毒现象。长期食用阿拉伯糖会使人体内垃圾和毒素排放干净,起到预防疾病,美容护肤的作用。 2.2.4 解酒护肝 阿拉伯糖具有解酒保肝作用,喝酒后没有酒味。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能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乙酸是无害的。乙醛转化成乙酸的速度决定了酒精对人体肝脏的伤害程度。如果乙醛不能迅速转化成乙酸,则对肝脏损伤非常严重。L-阿拉伯糖正是起到了乙醛脱氢酶助剂的作用,加速乙醛在人体内的迅速分解成乙酸,起到保护肝脏之功效。 2.2.5 对骨骼肌成分的影响 L-阿拉伯糖可以有效修补糖尿病人的骨骼肌,增加红肌纤维的比例,让骨骼肌逐步得到强健,从而提

生理生化实验方法2

Ray Kuo 2008 菌种的生理生化分析 1.2 放线菌形态观察。 在高氏一号培养基[4]、蔗糖蔡氏琼脂培养基、葡萄糖-天门冬素琼脂培养基及甘油淀粉谷氨酸盐琼胶培养基[11]上,插片培养菌种,观察其基内菌丝体以及气生菌丝体的颜色。 将培养基融化后,以每皿15-18ml的量倾倒平板,待凝固,将放线菌划线接种在皿中,然后取无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插入培养基内,盖玻片插入深约1/3(玻片必须于接种线垂直),每皿可以插2-3片。盖上皿盖,置于28℃培养,菌丝将沿玻片向上生长,定期观察。 [12]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明胶液化 将待检菌种接种于柱型明胶培养基[8]表面(不用穿刺)28℃下培养,分别在5,10,20及30天各观察一次液化情况。观察前将菌种管冷藏20-30分钟,如明胶不液化则仍是固体状态,若呈液体即为液化。明胶的水解是由于菌种所产生的蛋白酶的作用。 牛奶凝固与胨化测定 将牛奶10000rpm离心,去上层油脂成脱脂牛奶。将代测定菌株接种于脱脂牛奶中,28℃下培养,分别在3,6,10,20及30天各观察一次。如牛奶出现凝块,则为凝固。这是由于凝乳酶或发酵乳糖时产酸的作用,依据凝固原因的不同,尚有酸凝和酶凝脂粉。牛奶中的酪蛋白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使牛奶变得清亮而透明,此为胨化。凝固速度在开始的3-6天最快。 淀粉水解测定 将待检菌接种于淀粉培养基平板上。28℃培养10天至20天后在培养基表面加入碘液。若有淀粉酶产生,则淀粉变成糊精或糖而被吸收利用,菌落遇碘液不显蓝色,可在培养物周围形成无色透明圈。圈的大小表示淀粉酶产生的强弱。如不产生淀粉酶,则菌落周围遇碘成蓝色。 纤维素水解 将菌种接种于滤纸条上,接种材料最好是孢子(不带培养基)置28℃培养30天后观察。滤纸条分解表明产生了纤维素酶,滤纸条无变化者为阴性。 硫化氢产生实验 将待检菌接种于含柠檬酸铁(即Tresner’s)有机培养基斜面上,置28℃培养10天左右(视菌苔生长成丛为宜)观察结果。如产生褐色则说明有H 2S产生,H 2S与柠檬酸铁结合产生黑色硫化铁。 酪氨酸水解 将待检菌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适温培养3-7天,观察斜面,若有黑色素即为阳性反应,说明菌种具有酪氨酸酶。 碳源利用试验] 细菌能否利用某些含碳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反映细菌是否含有代谢这种含碳化合物的酶,因而可以作为鉴定的依据。 菌种收集后应经离心洗涤制成菌悬液,以避免带入它种碳源,干扰实验结果。基础培养

唐和唐L-阿拉伯糖的主要功效分析

T logy 科技添加剂与营养 52 食品安全导刊 2017年4月L-阿拉伯糖,又被称为L(+)-树胶醛 糖、L(+)-阿戊糖、果胶糖等,英文名称为 L-Arabinose。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糖,L-阿 拉伯糖需要一个被国人和世界认识并接受的过 程。为了更好的了解L-阿拉伯糖,济南圣泉唐 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和唐”) 委托北京营养源研究院进行了对L-阿拉伯糖的 研究实验,对L-阿拉伯糖的主要功效进行了重 点分析,实验结果表明L-阿拉伯糖的功效主要 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L-阿拉伯糖能够从源头阻断糖分吸 收。饮食是人体血糖的唯一来源,人体摄入的食 物到达小肠后必须在糖苷酶的作用下才能被分 解成葡萄糖;而糖分只有被分解成葡萄糖后才 能被小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可以说, 小肠内糖苷酶的强弱是决定血糖高低的一个重 要因素。唐和唐委托北京营养源研究院所做的实验数据表明,L-阿拉伯糖通过抑制小肠内糖苷酶的活性,使食物无法变为葡萄糖,也就无法进一步转化为血糖,而是通过消化道经过大便排出体外,在源头上阻断血糖的生成(见图1)。唐和唐通过与北京营养源研究院合作,对L-阿拉伯糖在含糖市售预包装食品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索,L-阿拉伯糖在不同含糖食品中其葡萄糖生成抑制作用的大小依次为:杏仁露、王老吉凉茶>银鹭八宝粥>维他型豆奶粉、大白兔奶糖、好丽友蛋黄派>奥利奥巧克力原味夹心饼干。L-阿拉伯糖抑制反应体系中葡萄糖生成能力较强;在可能有效用量方面,对于杏仁露和王老吉凉茶,当L-阿拉伯糖添加量为1%蔗糖含量时其对葡萄糖生成已有良好抑制效果(大于60%),在其他食品中当L-阿拉伯糖添加量约为5%~10%蔗糖含量时,其葡萄糖生成抑 制率接近50%。 第二,修补骨骼肌,激活人体自身血糖调 控系统。骨骼肌是跨关节附着在骨骼上的横纹 肌,是人体运动的动力器官,可以说几乎人体 的每一个活动都是通过骨骼肌的收缩来完成的。 骨骼肌和人体血糖水平息息相关,人体中85% 的血糖通过骨骼肌利用转化为能量和体力,是 人体用糖的关键场所;其次,骨骼肌承担人体 70%以上的糖原储存,当人体血糖高的时候骨 唐和唐L-阿拉伯糖的主要功效分析□ 白福来 济南圣泉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唐和唐发现L-阿拉伯糖对人体健康有着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小肠内糖苷酶活性从而调节血糖含量、激活人体自身血糖调控系统、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等几个方面。 图1 A:L- 阿拉伯糖,G:葡萄糖,F:果糖

唐传阿拉伯糖的三大功效

控糖、润肠、益生 阿拉伯糖的三大功效 唐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 L-阿拉伯糖(L-arabinose)是一种五碳天然稀有糖,纯品呈白色结晶、味甜似蔗糖,因在阿拉伯胶首先发现,故名。现多从植物半纤维素中提取,。业已证实,阿糖不仅本身不为人类胃肠道消化吸收,而且还通过强烈抑制小肠蔗糖酶活性而阻止蔗糖的消化吸收。结肠生理细菌可以利用阿糖。有鉴于此,阿糖具有如下三大功能:1. 控制糖的摄入量。在以蔗糖为甜味剂的食品中加入阿糖或服食阿糖后再进食含蔗糖食物,机体能量的摄取显然因蔗糖不吸收而减少。2. 润肠通便。阿糖不消化吸收而致肠内渗透压升高,阻止水电解质吸收而起润肠通便作用。3. 作为益生元调整肠道微生态。 抑制蔗糖消化吸收 蔗糖是一种双糖,由葡萄糖和果糖构成,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用糖。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含有丰富的蔗糖酶,紧接着胃的十二指肠尤高。蔗糖酶可特异地将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最终被吸收利用。 阿拉伯糖具有特异性抑制蔗糖酶的作用。因此,在出现阿拉伯糖的情况下,蔗糖的分解吸收将会受阻。最后排入大肠的蔗糖会被肠道细菌利用。 蔗糖是人类的最喜欢甜味,但糖尿病、肥胖等情形并不适合用糖。虽然有各种无糖甜味剂,但没有一种口感能胜过蔗糖。因此,将阿拉伯糖与蔗糖混合使用,将起致既保留蔗糖甜味又避免高糖的风险。 附:三大营养物质消化酶抑制剂 碳水化合物拜糖平(阿卡波糖,Acarbos)抑制淀粉酶活性;阿拉伯糖抑制蔗糖酶活性。 脂肪赛尼可(奥利司他,Orlistat)是长效和强效的特异性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 蛋白质还没适合口服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 润肠通便 泻药分类

便秘是胃肠道的常见症状,其中部分是由于胃肠道的器质性疾病所致而需对因治疗,但很多情况下是肠动力减弱、饮食习惯不良等非明显的病因所致,即所谓的功能性便秘,则需泻药对症外理。此外,泻药还用于结肠镜检查等术前准备。 泻药是一类能增加肠内水分、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肠蠕动、加速排便的药物。目前用于市售泻药品种繁多,按治疗原理大致分为四类:1. 接触性泻药,系某些能刺激大肠或小肠分泌和运动的化学物;2. 润滑性泻药,系某些油脂类物质,通过润滑肠壁、软化粪便而发挥泻下作用;3. 容积性泻药,是目前医生处方较多的泻药,其中一类是高渗性泻药,通过在肠腔内的高渗性便粪便稀而量增多;另一类是膨胀性泻药,通过肠腔内膨胀以增加粪便的容积。4. 胃肠动力药,作用于下消化道的胃肠动力药有促进结肠蠕动之效,利于排便。 必须指出,若病因未除如肠动力减弱未恢复、饮食习惯不改善,任何泻药停用后便秘将复发。 一、接触性泻药 接触性泻药,过去曾称为刺激性泻药,它是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与肠粘膜接触后,引起粘膜通透性增加、电解质和水向肠腔渗透,从而使肠内液体增加,引起导泻。此外,药物刺激肠壁神经,使肠道蠕动增加、促使排便。其代表药物有大黄打片等中成药、芘麻油、果导(酚酞)、比沙可定等。刺激性泻药历史悠久、效果确切、价格低廉。主要副作用是肠壁神经毒性,长期使用会因肠壁神经损伤而加重便秘,还会发生结肠黑变病。所以,刺激性泻药只能作为严重便秘的临时性缓解药,不可长期使用。市售所谓“排毒养颜、减肥”中成药多属此类。因此,大肠黑变病过去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如今年轻人中也越来越多见。 蒽醌类中成药是国人在药店自购最多的通便药,名目繁多如大黄苏打片、牛黄解毒丸、复方麻仁丸、芦荟胶囊、润肠通便茶、排毒养颜胶囊等等,其主药多离不开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蒽醌苷类的植物药。蒽醌苷在肠内被细菌分解成蒽醌,后者刺激结肠推进性蠕动,用药后6~8小时排便。 芘麻油麻油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成熟种子经加热压榨精制而得的脂肪油。是几乎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清黏稠液体,有微臭,味淡而微辛。蓖麻油本身并无刺激性,内服到达小肠后经胰脂肪酶分解成蓖麻油酸和甘油,前者在小肠内很快变成蓖麻油酸钠,刺激小肠黏膜,促进小肠蠕动而致泻。未分解的蓖麻油对肠道的润滑作用也有助于粪便的排泻。因此,芘麻油兼备刺激性通便和润滑性通便双重功效。因臭味和服用不方便,加上有大量的替代用药,芘麻油现已很少使用。 由于多数驱虫药尤其是脂溶性驱虫药能溶于油,所以使用驱虫药后不能用蓖麻油等泻药,以免增进吸收而中毒。同时,由于蓖麻油内服后易粘附于肠粘膜表面,影响消化机能。 果导化学名酚酞,内服后在胃内不溶解,到达小肠道后遇碱性肠液才缓慢分解,形成可溶性钠盐,从而刺激结肠壁神经丛,促进蠕动而起缓泻作用,作用性质温和。可溶性钠盐能被小肠吸收,主要从尿中排出,使碱性尿变成红色,一部分也可经胆汁排出,到达肠内后又被重新吸收,这种肠肝循环能延长它在体内作用时间。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L-阿拉伯糖

L-阿拉伯糖的概况 1 概述 L-阿拉伯糖,又被称为L-树胶醛糖、L-阿戊糖、果胶糖等,英文名称为 L-Arabinose,日文名称为L—アラビノース。分子式 C 5H 10 O 5 ,分子量 150.13。 在自然界中L-阿拉伯糖很少以单糖形式存在,通常与其他单糖结合,以杂多糖的形式存在于胶质、半纤维素、果胶酸、细菌多糖及某些糖苷中。其对热和酸的稳定性高。L-阿拉伯糖为白色结晶粉末。无气味。比重1.585,熔点154-158℃,比旋度比旋光度[α]20D(C=5,H 2 O,24h)+100~+104,沸点(℃):160℃,易溶于水,不溶于醚、甲醇和丙酮,12℃时1份溶于48份90%乙醇。有甜味,甜度为蔗糖的50%左右。 2 L-阿拉伯糖的生产 目前,国外L-阿拉伯糖的制备主要有四种方法:1以甜菜为原料,经碱处理、酸水解、中和、沉淀过滤、膜超滤或分离结晶制取;2用生物方法制备,如以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物酶解含有L-阿拉伯糖的物质制取;3用微生物方法同样吸收各种杂糖,提高L-阿拉伯糖的浓度,再经浓缩结晶等制取;4化学合成法,如利用鼠李糖在过氧化氢、乙酸的条件下制备L-阿拉伯糖。国内生产L-阿拉伯糖主要用玉米芯、玉米皮、阿拉伯胶等位原料,采用酸水解、酶法、微生物法制备。 3 L-阿拉伯糖的生理功能 L-阿拉伯糖在食品和药品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有两项,一是能抑制水解双糖的酶,因此抑制因摄入蔗糖(在小肠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被吸收)而导致的血糖升高;简称抑制双糖水解的降糖作用。二是因L-阿拉伯糖对双糖水解酶的抑制作用,使在小肠里没被分解的蔗糖在大肠里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出大量的有机酸,这种有机酸对肝脏合成脂肪有抑制作用,再加上L-阿拉伯糖在小肠里对吸收蔗糖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体内新脂肪的产生。L-阿拉伯糖可以与蔗糖配伍使用也可单独食用。在蔗糖中加入3.5%的比例,能够抑制人体60—70%蔗糖的吸收,长期使用可以降低血糖。单独食用L-阿拉伯糖,效果相同。 3.1 抑制蔗糖的代谢与吸收 L-阿拉伯糖最具代表性的生理作用是有选择性地影响小肠中的蔗糖酶,从而抑制蔗糖的吸收。据报道,在蔗糖中添加2%的L-阿拉伯糖,可以抑制40%蔗糖的吸收,同时也使血糖值少升高约50%。

L-阿拉伯糖的降血脂功能

L-阿拉伯糖的降血脂功能 陈培豪编 一、药物降血脂的副作用 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可以看出,临床上供选用的调脂药物可分为5类:(1)他汀类。(2)贝特类。(3)烟酸类。(4)树脂类。(5)胆固醇吸收抑制剂。(6)其他。 (一)他汀类 国内已上市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lo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和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副作用通常较轻且短暂,包括头痛、失眠、抑郁、以及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胆汁郁积和活动性肝病被列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禁忌证。 (二)贝特类 此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胆石症等,也可引起肝脏血清酶升高和肌病。绝对禁忌证为严重肾病和严重肝病。由于贝特类单用或与他汀类合用时也可发生肌病,应用贝特类药时也须监测肝酶与肌酶,以策安全。 (三)烟酸类 烟酸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高血糖、高尿酸(或痛风)、上消化道不适等。这类药物的绝对禁忌证为慢性肝病和严重痛风;相对禁忌证为溃疡病、肝毒性和高尿酸血症。 (四)胆酸螯合剂 胆酸螯合剂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便秘,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 (五)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和恶心。 (六)其他调脂药 1.普罗布考: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亦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血浆尿酸浓度增高;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引起QT间期延长,但极为少见,因此有室性心律失常或QT间期延长者禁用。

2.n-3脂肪酸:该类制剂的不良反应不常见,约有2%~3%服药后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消化不良、腹胀、便秘;少数病例出现转氨酶或CK轻度升高,偶见出血倾向。 二、中国高血脂人群特点 TC(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率在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增高,到50~69岁组到高峰,70岁以后略有降低,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6O岁以后女性明显增高,甚至高于男性。这些分布特点表明血脂异常的防治应以城市和富裕农村、中年男性和更年期以后女性为重点。 三、L-阿拉伯糖可能减轻代谢性肾损害_先驱性研究 该研究是解放军181医院征集了200人(无明确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志愿者)并观察一年得到的数据,其数据为 该研究是以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如果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其治疗前的数值比正常人高,那么下降的比值会更大。从数据看,阿拉伯糖对降血脂的效果很好。 四、L-阿拉伯糖有良好的调节血脂功能 该研究仅仅观察45天,就发现阿拉伯糖具有良好调节血脂的功能:血清甘油三酯显著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增高

新食品原料--“L-阿拉伯糖”--唐和唐

新食品原料--“L-阿拉伯糖” 白福来 (济南圣泉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204) 摘要:2008年,中国卫生部批准L-阿拉伯糖为新资源食品。但是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9月公布《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规定新食品原料不包括转基因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办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办法》修改了新食品原料定义、范围,进一步规范了新食品原料应当具有的食品原料属性和特征。新资源食品的名称是《食品卫生法》中提出的,为与《食品安全法》相衔接,将“新资源食品”修改为“新食品原料”。 为更好的让业界人士了解L-阿拉伯糖,我们对L-阿拉伯糖再做如下综述。 济南圣泉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对于L-阿拉伯糖的研究与市场开发一直在努力,综合目前国内外L-阿拉伯糖的成功应用案例与实验数据,本文综述了L-阿拉伯糖的特点及作用机理,以及L-阿拉伯糖的广泛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L-阿拉伯糖;“三高一超”;蔗糖酶;益生元 甜味剂是指能赋于食品甜味的一种调味剂,而功能性甜味剂(Functional Sweeteners)是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或特殊用途的食品甜味剂,也可理解为可代替或者配合蔗糖应用在功能性食品中的甜味剂。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最基本的,对健康无不良影响的,它解决了多吃蔗糖无益于身体健康的问题;二是更高层次的,对人体健康起有益的调节或促进的作用。 1.糖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蔗糖(又名白糖)的使用历史悠久,它因其所拥有的纯正甜味广受喜爱,而且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由此而形成对它特有味感的依赖性的确是难以撼动的。蔗糖进入人体,途径漫长的消化道后,只有在小肠内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均为单糖),之后才能供人体吸收和利用。淀粉类的食物(学名为碳水化合物,最后分解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是我国膳食结构组成中重要的主食,长久形成的饮食习惯更无法改变!然而,过多食用糖类或大米白面而造成能量过剩,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能够让蔗糖既不改变其优良的口感,

(医疗药品)供应或定制下列药物北京凯森莱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供应或定制下列药物,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学品 供应或定制下列产品. (1)药物 替尼泊苷(替尼泊甙,足叶噻吩苷),链脲菌素(链脲佐菌素,链佐托星,链佐星),雷莫司汀(雷诺氮芥,雷尼司汀),卡培他滨,三苄糖苷(三苄葡甙),盐酸氨普立糖,氯苄葡甙(氯苄葡苷),金诺芬(瑞得,醋硫葡金),D-硫代葡糖金,蔗糖八乙酸酯(蔗糖八醋酸酯),2-氟代-2-去氧-D-葡萄糖,1,5-二去氧-1,5-亚胺-D-甘露醇,米格列醇,司普立糖,西托糖苷,依托泊苷,磷酸依托泊苷,葡美辛,D-萄糖胺,4-(beta-D-葡萄糖)-3-甲氧基苯甲醛,D-葡糖醛酸-γ-内酯(葡醛酯,肝泰乐)Glyconiazide,葡甲胺,N-甲基-D-葡糖胺,半乳糖二酸(黏酸),D-半乳糖醇(卫矛醇,半乳糖醇,甜醇),半乳糖黄素,阿卡地新,阿糖胞苷,阿糖胸苷,阿糖尿苷,阿糖腺苷,Tiazofurin,尼可呋糖,N-苯基-2-脱氧-D-葡萄糖胺,氟达拉宾,磷酸氟达拉滨,伏格列波糖,2-氯醛糖,咪唑利宾,烟碱核糖甙,尿苷喃乳糖钠,欧鼠李葡糖甙(葡欧鼠李甙;蒽醌鼠李甙)吉西他滨,葡辛胺,果糖二丙酮氯磺酸酯,Fondaparinux,Idraparinux,Bimosiamose. (2)游离单糖 L-阿拉伯糖(L-(+)-阿拉伯糖),D-阿拉伯糖,D-甘露糖,L-鼠李糖,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D-乙酰氨基葡萄糖,D-木糖,D-半乳糖(D-吡喃半乳糖),木糖醇,D-甘露醇,山梨醇,D-阿洛糖,D-阿卓糖,D-葡萄糖醛酸,L-核糖(左旋核糖),戊二醛糖,6-去氧-D-阿洛糖,D-2-氨基半乳糖盐酸盐,N-2-乙酰氨基-D-半乳糖,2-去氧-D-半乳糖(2-脱氧-D-半乳糖),6-脱氧-D-葡萄糖,2-脱氧-D-核糖,1,6-无水-β-D-葡萄糖,2,3,4-O-三乙酰基-1,6-无水-β-D-葡萄糖,D-纤维二糖,水苏糖,海藻糖(α-D-

L-阿拉伯糖的减肥功能

L-阿拉伯糖的减肥功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何丽(研究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L-阿拉伯糖在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很有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L-阿拉伯糖又重新受到重视,成为继功能性低聚糖后,单糖研发中又一个亮点:因为它是一种不产生热量的单糖。 减肥机制——减少肠道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我们知道,只要过多摄入热量,就会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如今,琳琅满目的食品纷纷摆上我们的餐桌,其中不乏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精制米、面及含糖食品等。过量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人体超重或肥胖。要想维持正常体重,或正在向正常体重目标迈进的超重及肥胖人群,要维持自身热量的平衡,就要注意两点:一是迈开腿,二是管住嘴。管住嘴,无外乎是减少食物的摄入量,确实有人通过少吃主食,或吃含精制碳水化合物较低的食物达到了减肥的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甘饮食结构的改变,不愿选择“低碳水化合物”这种模式。有人曾尝试用脂肪或蛋白质来替代碳水化合物,但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对人体健康有害。于是,科学家将焦点对准了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机制。 L-阿拉伯糖——抑制肠道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从理论上讲,人摄入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和蔗糖等,若不经过消化降解,就不会在小肠中吸收,而是直接进入大肠被微生物发酵,产生包括有利于降低体重在内的很多生理效应。人体内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必须依靠一系列消化酶的作用,如淀粉酶,蔗糖酶,淀粉葡萄糖苷酶等,若能找到一些物质来抑制这些酶的活性,就可能降低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快速吸收。这种理论看似简单,但必须得到科学实验的证明。经过长期的探索,科学家们发现,一些自然界的天然产物确实具有抑制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作用,L-阿拉伯糖就是其中的一种。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L-阿拉伯糖是蔗糖消化酶的抑制剂,人体直接食用后,可抑制小肠内蔗糖酶的功能,使摄入的蔗糖不被人体吸收,进而影响餐后血糖升高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对超重、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人有益,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L-阿拉伯糖——长期食用不会产生耐受性而影响效果 20世纪末,一些医学实验发现,L-阿拉伯糖能强烈抑制蔗糖酶的活性,当蔗糖中加入2%-3%的L-阿拉伯糖时,将会抑制约60%-70%的蔗糖在小肠内吸收。不消化的蔗糖和L-阿拉伯糖可被肠道菌群进一步利用,产生短链脂肪酸,有类似膳食纤维的作用。也正是借此功能,L-阿拉伯糖能够抑制由于摄入蔗糖而导致的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升高。实验研究还表明,即使长期摄入L-阿拉伯糖,它仍然会对蔗糖酶产生抑制,而不会产生类似“抗生素”的耐药性。至于这种酶抑制剂对各种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L-阿拉伯糖,作为甜味剂和食品添加剂,它具有改善肥胖、促进健康等多种作用。在制药工业中,它还可作为合成抗癌、抗病毒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药物的中间体。

壳寡糖与对人体健康的有利作用

近几年的最新研究发现,大分子的甲壳素经进一步脱乙酰及降解后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壳寡糖。壳寡糖溶于水,具有更为特殊的生物功能,生物学功能研究意义重大,其产品开发市场巨大。然而目前有关壳寡糖方面的科普书籍尚缺,许多人对壳寡糖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并不了解,此次“保健时报”50期的“壳寡糖系列讲座”连载内容是在国家科技部先后在“九五”、“十五”攻关、“863”科技计划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经过我们十多年对壳寡糖专门的研究及开发,并参阅国内外近40年(1967-2007年)的2100余篇论文及专利中的最新研究开发进展编写而成,希望能成为一部较全面、通俗、系统的介绍壳寡糖研究开发方面的科普材料,以推动壳寡糖的研究应用开发,促进我国糖工程产业的发展。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70年代对核酸的研究以基因工程为标志,80年代对蛋白质的研究以蛋白质工程为标志,科学家们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揭示生命科学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是构成生命的三类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问题。糖生物学之所以落后于蛋白质和基因的研究,在于以前研究人员缺乏研究糖类分子的有效工具,物理和化学分析手段的滞后,以及糖分子本身的复杂性。百余年来科学界对糖的认识几乎没有多大进展,糖类研究成了生命科学中的灰姑娘。近年来,“糖类研究”这个“灰姑娘”终于等来了属于她自己的马车。糖生物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之后,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研究成果表明,糖类是生物体内除蛋白质和核酸以外的又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尤其是一类重要的信息分子。 糖与蛋白质、脂类和核酸一样,是组成细胞的重要成份,通过对糖的研究发现,糖不但是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在细胞的构建、细胞的生物合成和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复杂而多变的“糖”的研究堪称生物化学的最新一个研究领域,糖生物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之后,生命科学的最前沿的领域。糖生物学(glycobiology)这一个名词的提出是在1988年。牛津大学Dwek教授在当年的《生化年评》中撰写了以“糖生物学”为题的综述,这标志了糖生物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 近年来在糖类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进展。研究结果已确证,糖类作为信息分子在受精、发生、发育、分化,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衡态的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老化、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转换、病原体感染、植物和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等生理和病理过程都有糖类的介导。在此基础上,新兴的糖生物学正处在蓬勃发展的起点。糖生物学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等。糖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又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快速前进。 将糖生物学推向生命科学前沿的重大事件发生于1990年。有3家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白血球粘附分子1(ELAM-1),后来改名为E-选凝素(E-selectin)。这一位于内皮细胞表面的分子能识别白血球表面的四糖Sia-LeX。当组织受到损伤时,白血球和内皮细胞粘附,并沿壁滚动,终而穿过血管壁,进入受损组织,以便杀灭入侵的异物。但是,过多的白血球则引起炎症以及继发的病变。后来又发现了这一家族中的其它成员:P-选凝素和L-选凝素。这一发现首次阐明了炎症过程有糖类和相关的糖结合蛋白参与。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肺癌和大肠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现了Sia-LeX。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癌细胞可能借助了类似于上述的机制穿过血管,进而导致肿瘤的转移。紧接着又出现了以这一基础研究的成果为依据的开发和生产抗炎和抗肿瘤药物的热潮。以糖命名的药厂也应运而生。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华裔科学家王启辉(Chi-Huey Wong),在这期间首先应用3种不同的糖基转移酶,酶促合成了Sia-LeX。 随着糖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发展,用于糖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把基础研究所得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倍受重视,“糖工程学”的兴起也是极为自然的了。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焦点是对多细胞生物的高层次生命现象的解释,因此,对生物体内细胞识别和调控过程的信息分子——糖类的研究是必不可缺的。糖类的研究像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生命科学的又一跨越式的进展,将获得更多科学家的青睐! 肥胖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很多人,尤其是白领丽人,非常认真地在减肥。他(她)对饮食十分讲究,特别是尽量少吃甜食,多吃甜食会肥胖。生活条件改善,加上工作繁忙紧张,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

中药化学口诀.

所言中药三大类,植物动物矿物堆。植物药占大多数,其他二者愧不如。 植物生长发育中,新陈代谢多成分。有的遍布植物体,也有仅在器官中。 糖类脂肪和蛋白,鞣质苷类生物碱;挥发油里氨基酸,树脂色素无机盐。 当取部分做药用,药理作用先弄清;有效成分已查明,物质基础自然定。 中药材中成分杂,有效无效可转化。苷类成分常有效,偶尔也被无情抛。 鞣质似乎无作为,收敛止血不是吹。蛋白多肽常弃用,珍珠药中分量重。 中药针剂有意义,其他剂型没法比,迅速入血快起效,安全更比效重要。 化学成分不掌握,何谈中药之效果?中药成分若不清,药物效果难保证。 有效成分提分离,配液灌装注射剂。重视生产和实际,理论同样要学习。 第一节生物碱 通常所说生物碱,生物体内是来源;主要特征须含氮,有机分子无须言。 研究生物碱最早,成就当然也很高。一万多种生物碱,临床应用好几百。 长春新碱长春碱,秋水仙碱喜树碱。三尖杉碱樟柳碱,汉防己碱川芎碱。 伪麻黄碱麻黄碱,钩藤总碱钩藤碱。广玉兰碱轮环藤,举不胜举言不尽。 一、生物碱的分类 生物碱按母核分,大大小小十多种。有机胺类麻黄碱,益母草碱秋水仙。 吡啶类中有槟榔,胡椒烟苦参氧化碱。喹啉衍生喜树碱。吡咯类中千里光, 异喹啉类小檗碱,罂乌厚朴萨苏林,蝙蝠葛碱甲乙防,清吗延胡索乙素。 吲哚类中长士利,还有茱萸靛青苷。 莨菪烷类品古莨;喹唑酮类常山碱,嘌呤类里咖啡碱;还有二萜乌头碱。 二、生物碱的性质 1 、多数碱无色结晶,少数碱颜色不同。小檗碱则有点黄,烟碱更甚呈油状。

2 、一般分子结构中,有手性碳有手性;多数碱为左旋体,少数不具旋光性。 3 、多数碱难溶于水,亲脂溶于氯仿中;乙醚乙醇和丙酮,苯石油醚也能溶。碰到稀酸则成盐,几乎不溶遇到碱;若有内酯羧酚羟,结果可能不一样。 4 、生物碱多有碱性,氮孤电子是原因;季胺最强仲胺中,伯胺叔胺步后尘。有生物碱呈中性,酰胺结构已形成;此碱遇酸不成盐,比如咖啡秋水仙。 也有碱呈两面性,羧酚羟基是内因;遇酸逢碱皆能溶,吗啡槟榔喜相逢。 5 、每逢特殊酸和盐,多数碱能生沉淀。沉淀反应很有用,提取鉴别纯化中。苦味酸称Hager ,遇碱沉淀呈黄色;磷钨酸是沉淀剂,白色褐色有差异。 硅钨酸Bertrand ,沉淀白或淡黄色;鞣酸也与碱反应,棕黄色沉淀生成。 氯化金和氯化钼,前黄后白沉淀物;碘化汞钾Mayer ,沉淀过量又溶了。Dragendorff 试剂,碘化铋钾是主体,酸液中与碱相逢,黄或红棕色风景。 碘及碘化钾试剂,以wagner 名义,酸液中与碱反应,棕或褐色物生成。 常用试剂有四种,沉淀颜色要记清,碘钾试剂占其三,还有一个硅钨酸。 6 、遇到显色剂显色,氧化脱水或缩合;五颜六色各不同,生物碱鉴别有用。钒硫酸即Mandelin ,不显色有阿托品,显淡橙色有奎宁,绿至蓝色可待因。钼硫酸是Frohde ,吗啡显紫转绿色,秋水仙碱显绿色,乌头碱显黄颜色。 甲醛硫酸Marguis ,吗啡显蓝或者紫,显黄色有阿托品,显蓝色有可待因。浓硫酸用来显色,可待因微红加热;黄连素绿至黄色,阿托品等不显色。 硝酸显色溶液浓,吗啡有黄也有红;黄士的宁可待因,马钱子碱显血红。 三、生物碱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 生物碱有药活性,结构有异而不同,止咳解痉镇疼痛,抗菌抗癌抗虐等d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