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 文言文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57 KB
- 文档页数:2
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一、新课标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二、新课标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韩)文力争乃止。
(2)(韩文)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三、大纲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11.(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四、安徽(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不敢引疾臣乃敢上壁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去而人爱思之临清流而赋诗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简释:“常见”是指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或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
“文化知识”主要指官职典制、古代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传统节日、古籍文化、生活文化等。
“了解并掌握”,不仅强调能识记,更强调结合语境识记、辨析。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简释: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2.分析综合 C(6)辨析文句意义。
基础题1.(14届山东菏泽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术字公路,绍之从弟也。
以侠气闻。
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
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
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
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
引军入陈留。
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
术以馀从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以张勋、桥蕤等为大将军。
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
时沛相下邳陈珪,故太尉球弟子也。
术与珪俱公族子孙,少共交游,书与珪曰:“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归。
今世事纷扰,复有瓦解之势矣,诚英乂①有为之时也。
与足下旧交,岂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实为吾心膂。
”珪中子应时在下邳,术并胁质应,图必致珪。
珪答书曰:“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
今虽季世,未有亡秦苛暴之乱也。
曹将军神武应期,兴复典刑,将拨平凶慝②,清定海内,信有征.矣。
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吾备旧知,故陈至情,虽逆于耳,骨肉之惠也。
欲吾营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兴平二年冬,天子败于曹阳。
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
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众莫敢对。
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
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术嘿然不悦。
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僭号。
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
置公卿,祠南北郊。
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
将归帝号于.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
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
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
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
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
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
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
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
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
”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
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
”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
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
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释】①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B.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C.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D.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文言文阅读——精做江苏真题,掌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 ]阅读简略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级(1)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相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剖析综合 C 级(1)辨析词句意义; (2) 概括内容要点。
一、 (2014 ·江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能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能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很多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奔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多半,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成天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他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原文及翻译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悉师欤?亟待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译文: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
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
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
如果是个名人,将要被刻薄的世人讥笑辱骂,我脆弱胆怯,更加不能承受。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阅读答案及译文第一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阅读答案及译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阅读答案及译文答案1.【解析】 C项,患:毛病。
【答案】 C2.【解析】 A项,因:凭借;B项,因:趁机;C项,因:通过;D项,因:于是,与例句相同。
【答案】 D3.【解析】 C项,柳宗元主张文以载道,不可随便追求文采华丽。
【答案】C4.【答案】(1)当时社会以做老师为耻,凡为师之人皆受责难,柳宗元认为可去师之名取其实,以免诟病。
(2)柳宗元认为自己才能不济,难以做韦中立老师,主张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为文之道。
【参考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启: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
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
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
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
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狂妄的名号。
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
平时意外地遭受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
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乎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①,备礼征之,并不至。
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
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
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众怪,不知其故。
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注】①玄䌲: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B.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C.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D.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孺子是徐稚的字。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
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
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
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
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
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
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
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
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
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
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答案】B
【解析】“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无以韩责我”句,是由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
而来,释为“要求”。
【评点】在今年出台的《考试说明》中,此题有可能变为解释题,实际上仍沿袭了以前题型,
比较稳定。不过在120个实词的备考中,此题只出现了其中的一个词——“爱”。当然,能解
读其它实词,可谓是真正能力的体现。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
也
【答案】B
【解析】断定“其”字的用法,可从语法上解决,如“其实”“其人”“其礼”,“其”字后都
是名词,而“其详读之”则不然,所以选B项。
A、C、D 三项中的“其”字作“那些”“那”讲,代词;B项中的“其”是祈使语气的副词,
可译作“一定”,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
【评点】此题专考“其”字的用法,而不是多个虚词的用法,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不难为考
生的,体现命题人的胸怀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⑵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译文: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第⑴句中的“乃”“薄世”“脆”“当”“也”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时要当心:乃,
这样;薄世,浅薄的世人;脆,脆弱;当,担当,承担。第⑵句中的“亟”“谋”“于”“知道”
“考诸古”是难点,而且句子中有两处特殊句式:亟,急迫,迫切;谋,商量;于,跟,向;
谋于,于„„谋;知道,懂得学问道理;考诸古,考之于古,于古考之,在古代(典籍)中
考证它。
【评点】翻译虽然比以往高考减少了一句,但要把此两句翻译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里面
的考查点太多。
注:“若乃名者”,译为“像这样名称的”,应该是正确的。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第一点在第一段中,即翻译题的第⑴句;第二点在第二段中,“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
之,故又不为人师”;第三点在第三段中,“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评点】此题是新题,但命制得并不难,关键在于能否沉下心来认真读文章,从文中找来。
【总评】江苏省在文言文的命制取舍上,是比较大胆的,算至今已有三种文体了:人物传记、
墓志铭、书信。这些均与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不无一定的关联。
不管如何地选文,扎实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