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史料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47
什么是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
大体上可分为: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
我国山西蓝田遗址、西安半坡古人遗址、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以及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等都属此类。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
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
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埋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
像我国1973年在湖南长沙发掘的西汉马王堆墓即属此类。
2,文献资料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按马端临的说法,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梁启超曾形象地说:“十口相传为古”,说明口传资料同样是重要的史料形式。
常言说的“路上行人口似碑”,“有口皆碑”,也证实说口耳相传的作用与碑文记载具有同样的价值。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
利用口传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
孔子编《春秋》,曾采用不少“所闻”的口传资料。
司马迁编《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大量采用了口传资料。
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等,都是利用口传资料的表现。
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无疑以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
一、什么是史料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就历史学而言,材料(史料)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他也回应了何谓“史料”的问题,指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4~55页)对于材料的敏感程度和调度能力,无疑是对研究者基本素养的考验。
新议题与新研究的出现,有赖于史料范围的不断开拓。
当年傅斯年先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说法,正体现着这方面的殷切提示。
今天的青年学人,颇由于议题难寻、材料匮乏而感觉困扰。
走出困境的努力,一是寻求新的材料,二是重读再解原有的历史材料所谓不断开拓,首先是对于新材料的开掘与运用。
新材料中的一类,是诸如甲骨文、简帛、出土文书、内阁档案等新发现的材料,前辈学者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期待。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流者,谓之预流。
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这些新材料,不仅弥补了史料的不足与缺失,更促使着新问题的产生,决定着新的问题回应方式,影响着其后史学发展的路径。
这类新材料的发现,未必能够随即还原出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由此产生出来的新问题。
而学者的任务正在于从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出发,寻求更多材料的支持,找出解决各类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参见卢向前:《新材料、新问题与新潮流——关于隋唐五代制度史研究的几点看法》,《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新材料中的另外一类,则是尽管长期存在却一直被忽视的“边缘材料”。
这类材料从人们视而不见的背景下“涌现”出来,更是依赖于问题意识带动下的新视角和新眼光。
社会史领域的学者们首先感到,要突破根深蒂固的“经典话语系统”,需要把研究的取材范围从精英著述扩大到边缘材料。
史料都有什么类型
1.史书:史书是一种以口头、文字把历史事实记录下来的记录文献。
其
中汉书、史记是名史,考古学家用来研究古代历史的主要资料,其中
也有真伪标注,使用比较方便。
2.文献资料:文献资料也叫古文献,是指古代的诗歌、文章及典籍等历
史文献,由于古史资料大都是将当时的文化历史行为及思想融为一体,所以文献资料仍然是历史研究者们追寻历史事实和客观真相的重要依据。
3.考古资料:考古资料是指利用考古学技术掘到、拾取的现代表现古代
文明的实物形象,包括器物、象征和遗迹,它们是历史学家深入了解
古人文明的重要证据。
4.书信:书信是早期古代官员、朝廷人士之间的沟通手段,现存古代书
信记载了当时社会生活、古代文明发展和历史变迁等。
5.声像资料:声像资料一般指17世纪至20世纪发现的若干类型资料,
如电影、照片、音乐、微盘、光盘等,它们记载了历史上各时期的文
化发展和政治变迁,是研究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的有力材料。
6.报纸、报刊:报纸和报刊是古代的新闻资料,报纸是专门把要闻记载
在一张纸上,而报刊则是将要闻收集在一本书中,一般在一个江湖上
发行,它们记载了当时社会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所以是研究历史
的重要资料。
7.文物:文物是用来反映某一时代或一段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们通常是
当时的官方祭祀祭器、祖先印坛、礼器等,而且有时还有文物宣传册,文物古迹和古代建筑,这都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史料的价值史料千差万别,种类很多,使用起来,价值并不一样。
特别是有文字的史料,其价值的大小差异很大。
根据作者与他所记叙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的距离远近,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一,事件发生时的当事人、当时人的记述,这类史料的价值最高,是所谓第一手材料。
比如甲骨文是研究殷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因为它是殷王占卜的记录,是当时人、当事人的记录,与事实出入较小,因而价值最高。
现在我们研究殷商历史主要根据是甲骨文,而不是《史记·殷本纪》等,因为后者不是当时人或当事人的记录,所以史料的价值就差多了。
研究西周历史的史料,除了《周书》和一部分《诗经》外,第一手材料便是金文即铜器铭文。
铜器铭文殷代已经有了,但一般文字很少,最多不过二三十字。
到了周代,特别是周代中期以后,铭文动辄三四百字,所以有人说,一篇铭文便顶得一篇《尚书》。
这些铭文自宋以来已有记录,往后越来越多,清代后期铜器大量出土,一部分流落在海外,上面的铭文大都已著录成书。
解放以后,考古学家用科学方法发掘出土的铜器更多,尤其是在陕西、河南古代文化中心,又有新的发现。
这些出土铜器的铭文,是价值极高的文字史料。
这里举几个例子:1976年,临潼出土了一件铜器《利簋》,铭文中讲到武王伐纣,没讲年、月,但讲了日子是“甲子”。
甲子日武王灭纣,过去史书都这样讲,但究竟可靠不可靠呢?很难肯定。
而现在由铭文得到了证实。
1965年,宝鸡出土了一个《何尊》,记载成王五年曾经迁居于洛阳。
这件事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有了《何尊》的铭文,这件事就清楚了。
武王临死嘱周公建洛邑,周公秉承武玉遗志营建洛邑,而成王在五年时迁居洛阳。
至于什么时候又迁回镐京?现在还不清楚,但《何尊》的出土却补充了成王迁洛的史实。
1975年,在扶风县发现了一个叫“裘卫”的大贵族做的盉和两个鼎,上面的铭文记载了他与其他贵族做的土地交易。
这些都是古书中所没有的,我们只是从铭文中才得以了解。
1977年,在河北省灵寿县发现中山王的壶和鼎,上有长篇铭文。
史料类型是什么史料是指来自历史时期的文献、碑刻、器物、图像和信件等记录历史的书面资料和物质见证的总称,也可指纪录历史的言行。
史料是进行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来源,它是历史调查证据的基础。
史料类型可以根据来源分为统治者制作的文献和群众身边发生的事件等而产生的口述文献,也可以根据文献的性质分为文学类、艺术类、财务类、行政类、史料类等。
统治者制作的文献是指由统治者制作的有关历史的文字记录,一般是正式性质的文献。
这类文献主要包括宫廷文书、司法文档、官方发表的文件、历史书籍和碑志等,尤其是文书和书籍,系统性地记录了统治者行政活动、政策规定、文学著作、物质文明或特定时期非凡事件等。
中国古代有春秋、战国、汉代、隋唐和宋元等时期统治者制作的文献,如春秋时期的《春秋大传》、《春秋公羊公孙丑传》,战国时期的《兵法》《孙子兵法》,汉代的《史记》《汉书》,隋唐时期的《李陵传记》、《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元史》、《高宗本纪》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口述文献是群众中口传的有关历史的文字记录,一般是非正式性质的文献。
这类文献可能是民间传说、成语、诗歌、寓言、典故、神话等,也可能是诸侯英雄名将在社会上流传的传说。
这些文献就我国来说,从古至今,都有众多的口述文献,例如《诗经》、《离骚》、《楚辞》和《诗经折传》,《世说新语》、《水经注》和《左传》。
这些文献通过口传给后代,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史料还可以根据文献的性质分为文学类、艺术类、财务类、行政类及史料类等。
其中,文学类史料主要包括史传体、报刊杂志及官籍著作。
文学史料、如《史记》《汉书》《三国志》《水经注》,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还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了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艺术类史料主要包括雕塑和彩绘作品、图像、瓷器、石窟等,它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留存,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
财务类史料是指金融、税务及工商业现代化进程中发出的文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
史料有什么类型
史料是史学研究中重要的资料,是史家和史学家们研究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的基础。
史料可以分为两大类: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指可见可测的物质性资料,包括制作于古代的陶器、铜器、玉器等,以及历史遗迹、碑刻等。
这些实物史料可以提供学者深入了解过去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作为古人崇尚美学和品位的可视证据。
此外,实物史料还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历史上不同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助于研究历史遗迹的识别和研究。
文献史料是指书籍、文书、史料记载、报刊杂志等,文字文本类资料,也包括声像资料。
文献史料主要可以提供历史事件的细节记录以及时代背景,它反映了社会的活动、文化的演变、政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是实地考察的补充和充,提供了思想史上的重要资料。
文献史料中的故事,歌曲,祭祀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时代的思想观念。
史料还可以分为质量和质量两类:质量史料是指质量较高的史料,古代历史学家总结汇编,加以提炼、整理,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制作完成的作品;质量史料是指质量较低的史料,主要是古代历史学家的笔记、杂记、日记等原始资料。
质量史料能够更好地反映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但也有可能存在伪劣假冒文献史料。
史料是研究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是对历史事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内容的有益补充,所有的史料都是历史家和史学家们深入了解历史的重要材料。
史料类型是什么史料是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它不仅是关于过去事件的实证,还是史学家们收集、整理和研究历史上各种事件的重要资源。
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包括口头文字记录、书面文字记录、图像资料、音频资料和物品等。
其中,口头文字记录和书面文字记录是最常用的史料类型,其中包括文字记录、官方文件、日志、字画、碑刻等。
口头文字记录是史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史料类型,它指的是由口头传承的历史信息,是史学家们最早接触到的历史记录。
这类文字记录可以溯源到最古老的宗教、神话、文学等中去,是传说和传奇的起源。
口头文字记录可以帮助史学家们了解古代的文化、思想和信仰,它们也是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记录。
书面文字记录是古代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史学家们研究历史事件的主要来源,也是研究古代文明文化的重要资料。
书面文字记录涵盖古代历史上许多方面,如朝代史、公共文件、宗教文件、孝经、家谱等。
古代书面文字记录主要以皇室和官方文件为主,有些书籍还被保存到现今,这些古书可以帮助史学家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事件。
图像资料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史料类型之一,它可以丰富我们关于古代历史的了解。
图像资料包括画像资料、印刷品、地图、画像文字记录、雕像等,这些文物记载了古代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情况,可以为史学家们提供重要的史料及信息。
音频资料也属于史料类型,它主要指的是古代历史中所使用的声音记录,如歌曲、唱词、民歌等,以及音乐录音、收音机节目等。
这些记录是古代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它们可以帮助史学家们了解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时期里的生活、思想以及古代社会的文化环境等。
物品也属于史料类型之一,它可以包括文物、文字记录、装饰品等。
古代的文物包括各种建筑、碑刻、器皿、服装、首饰等,这些文物可以帮助史学家们了解古代的文化、社会、思想等情况,丰富史学研究的内容。
以上就是史料类型的基本介绍,史料类型多种多样,它们都可以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史料的材料包罗万象,史学家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需求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史料,从而发掘历史的秘密。
什么是史料类型史料是从历史研究来源中收集到的信息,是用于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
它们可以是书籍、文献、文字记录、录像、照片等。
史料的类型也称作史料资料类型,它们是记录古代历史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史料类型,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
一、书籍书籍是最重要的史料类型之一,通常是由多位作者撰写的研究论文集。
它们可以是丰富的信息来源,包括历史记录、事件细节、人物简介等,常常成为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书籍中的信息要求经过准确复核,以确保所涉及内容的准确性和史料的可靠性。
二、文献文献是指主要收集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中的历史文学著作,它们可以是中古时期的小说、散文等。
不同的文献类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社会习俗等。
三、文字记录文字记录是博物馆收集到的各类历史文物,有地图、政府文件、通讯等。
这些文物不仅可以提供客观信息,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
例如,《苏武牧马图》是一幅古老的地图,可以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四、录像在古老的文化和历史中,录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通常是由史学家、历史学者等拍摄的电影片段。
它们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某一历史时期的视觉信息,也可以更进一步证明古老文化的真实性,以及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发展。
五、照片照片也被称为史料资料类型,它们可以是存放在图书馆、博物馆或网上的照片。
这些照片可以通过把古老的文明实物展现出来,以充分地反映古代社会不同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
总结史料资料类型是古老历史的重要工具,它们包括书籍、文献、文字记录、录像、照片等。
它们可以提供客观信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从而增强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周育民(旧稿)一、什么是口述史料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
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
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
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
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
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观其母冢,良然。
”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
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
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
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
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
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
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
”(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i 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一、什么是史料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就历史学而言,材料(史料)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他也回应了何谓“史料”的问题,指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4~55页)对于材料的敏感程度和调度能力,无疑是对研究者基本素养的考验。
新议题与新研究的出现,有赖于史料范围的不断开拓。
当年傅斯年先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说法,正体现着这方面的殷切提示。
今天的青年学人,颇由于议题难寻、材料匮乏而感觉困扰。
走出困境的努力,一是寻求新的材料,二是重读再解原有的历史材料所谓不断开拓,首先是对于新材料的开掘与运用。
新材料中的一类,是诸如甲骨文、简帛、出土文书、内阁档案等新发现的材料,前辈学者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期待。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流者,谓之预流。
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这些新材料,不仅弥补了史料的不足与缺失,更促使着新问题的产生,决定着新的问题回应方式,影响着其后史学发展的路径。
这类新材料的发现,未必能够随即还原出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由此产生出来的新问题。
而学者的任务正在于从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出发,寻求更多材料的支持,找出解决各类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参见卢向前:《新材料、新问题与新潮流——关于隋唐五代制度史研究的几点看法》,《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新材料中的另外一类,则是尽管长期存在却一直被忽视的“边缘材料”。
这类材料从人们视而不见的背景下“涌现”出来,更是依赖于问题意识带动下的新视角和新眼光。
社会史领域的学者们首先感到,要突破根深蒂固的“经典话语系统”,需要把研究的取材范围从精英著述扩大到边缘材料。
这里既包括文字资料的拓展(例如正史等传统文献之外的档案、方志舆图、墓志碑铭、宗教典籍、医书、笔记小说、诗词乃至书信、契约、婚帖等),又包括对于各类实物、图像、出土材料、考古遗迹乃至情境场景(发生环境、社会氛围等)的综合认识及其与文字资料的互补和互证。
材料出“新”,有赖于眼光的“新”。
敦煌文书的学术价值,绝非莫高窟的王道士者流所能够揭示;内阁大库档案究竟作用何在,反映着不同学术眼光之间的差距与更迭;如果没有傅斯年、陈寅恪和李济等人所代表的新史料观,没有他们心目中新的史学追求与问题关怀,殷墟发掘也不可能具备“近代”之意义(参见王沉森:《甚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收入氏著《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376页)。
新材料可以带动新议题,但有些领域不够幸运,没有足以刺激新议题、冲击原有研究体系的新史料发现,这就更加有赖于传统史料的再研读。
严耕望先生曾经说:“新的稀有难得的史料当然极可贵,但基本功夫仍在精研普通史料。
”“真正高明的研究者,是要能从人人看得到、人人已阅读过的旧的普通史料中研究出新的成果。
”(《治史经验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6~30页)黄永年先生在谈及治学经验时也说,他从不坐等稀有材料的出现,而是继承了陈寅恪、顾颉刚等老一辈学人的做法,“撰写文章不依靠孤本秘笈而用人所习见之书,要从习见书中看出人家看不出的问题”。
“习见书如纪传体正史中未被发掘未见利用的实在太多了,再利用上几辈子也用不完”。
(黄永年:《我和唐史以及齐周隋史》,《唐史十二讲(代前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页)通过对于“旧”史料的再思考、新链接,能够使其凸显出以往不曾发现的新意。
梁庚尧先生在其《宋代太湖平原农业生产问题的再检讨》一文中说:“本文所引据的资料,虽然多半出于前辈学者所已使用的范围,但会有一些个人不同的组织与运用,以及进一步的比较与阐释。
”(《台大文史哲学报》2001年第5期)同样的材料,切入角度不同,组织方式不同,呈现出的研究面貌便大不相同。
任何专题,都寓含在历史的整体脉络之中;任何研究,都需要有基本的材料面。
网络电子资源的丰富,使得今天的资料搜讨手段远远胜于以往,同时也对研究者的解读、分析、综括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对于材料,不能满足于检索搜讨,也要注重平时的阅读。
老一辈学者经常提醒我们,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只抱着题目找材料,很容易漏过真正重要的题目。
我们在起步阶段要想打下比较坚实的材料基础,至少需要一两部有影响力、有分量的史籍用来“垫底”,通过下功夫精读,储备基本知识,增强解读能力,压住自己的阵脚;进而“辐射”开来,逐步扩大材料面。
进入专题之后,要争取“竭泽而渔”,要善于选择最能切近主题的具体材料,这就如同人山采矿,第一反应是要了解资源何在,然后要能深人群山。
特别是要充分调度角度不同、类型不同而彼此有所发明的材料,形成恰当的“材料组合”。
能把哪些材料揽入视野,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直接决定着问题的阐发程度。
对于材料,不仅能收集梳理,还要会比对辨析。
“历史”本身的历史性,使得史料必然带有特定的时代印痕与记述者的理解,不可能纯粹客观;对于历史“真相”的追索与逼近,注定是一辗转艰难而无止境的过程。
材料的比对,或许正是这一过程的出发点。
通过材料组合与比较.找出其异同,确定值得阐发的“问题点”进行辨析;辨析中可能牵涉到“事实”,也会关联到“书写”。
例如,在现存史料中,有关宋代尚书内省的记载,简略混沌,仅就该机构政和三年(1113年)改制一事的性质,《宋会要辑稿·后妃》、《宋大诏令集·妃嫔》、《九朝编年备要》、《宋史》徽宗本纪及职官志等的说法即颇多差互。
通过辨析,或印证,或质疑,都会给我们提供更为具体而广阔的研究空间。
研究中使用的关键材料,要真正读通,要善于“挤压”、“榨取”,充分提取其中的信息。
读通,一要依靠相关的知识背景,二要勤于查询。
有位博士生,在讨论隋代的禁卫武官时,引述《隋书》卷四三《观德王杨雄传》“迁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的说法,认为“杨雄为右卫大将军,可参与朝政,可见禁卫武官不仅带兵也有决策权”。
其实这正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所说,是“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贞观元年七月条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36页)之滥觞。
基本理解出了问题,导致结论失当,也使得本来可以用来讨论制度变迁的宝贵史料从我们的指缝间轻易流失。
史料分类:1、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造。
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2、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
(1)文字史料包括:史书、档案文书类、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碑刻、墓志、家谱、商店的帐簿、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报刊杂志、口述史料等等。
(2)非文字史料包括:音像类、图像类、实物类、风俗类、数据类、各种技艺(舞蹈、各种民间说唱艺术等等)、生产技术等等。
历史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
人们既无法使历史重演,也无法回到过去的年代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当时的历史。
因此,人们如果想了解和研究自己的过去,只能凭借前人留下的各种“痕迹”。
正是凭借这些“痕迹”,我们才可以追溯祖先的足迹,认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而探讨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所以,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论史料一、论史料及其作用和意义史料是历史的遗迹,是历史实际的残骸的反映,是当时的缩影。
历史科学是建立在反映历史实际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之上的。
因而史料对历史科学来说是第一位的、至关重要的。
(一)史料分类有关史料的问题很多,先说第一个问题,即史料的分类。
随着人们研究眼界的扩大,以及古代文物发现的扩大,历史材料的范围也就日益扩大了。
这些资料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1.文献记载方面。
清章学诚曾主张:“六经皆史。
”①其实明朝人已经说过这句话,牟润孙提到过②,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都可以作为史料看待。
胡适之先生说一切古书皆史。
③从史料学的角度看,这句话是正确的。
所有的文献资料记载都可谓之史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一,《易教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②牟润孙:《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2页。
③胡适:《中国书的收集法》,原文为:“从前绍兴人章学诚(实斋),他说:‘六经皆史也。
’人家当初都不相信他,以为是谬论。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句话,其实还幼稚得很。
我们可以说:‘一切的书籍,都是历史的材料。
’”《胡适文集》第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4页。
2.历史文物方面,即各类古器物、石碑等等。
有些器物有文字,固然可谓之史料,即使没有文字,一刀一剑、一石器一木器,也都反映该时代物质生产的某些情况,对历史的研究同样重要。
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对这两种资料都要重视。
近代史学研究,大体上将史料分为另外两类:一为原料(原始材料,第一手资料,即primary sources);二为次料(次手材料,第二手材料,secondly sources)。
这两种材料下面还要介绍。
一般地说,人们重视第一手资料,这是对的。
但对次料也要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当你无法找到第一手资料时,就只能靠第二手资料,不过对第二手资料要经过更加慎重的审查。
对史料的分类,半个多世纪前,傅斯年(孟真)先生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下面加以扼要介绍:(甲)直接史料对问接史料。
“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二、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
《周书》是间接的材料,《毛公鼎》则是直接的;《世本》是间接的材料(今已佚),卜辞则是直接的;《明史》是间接的材料,明档案则是直接的。
”“直接史料的出处大致有二:一、地下,二、古公廨、古庙宇,及世家之所藏”。
对“直接材料的了解,靠间接材料做个预备,做个轮廓,做个界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全集》第二册,(台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初版(下同),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