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

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

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

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

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

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

灭呢?

二、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

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

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

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

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

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

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

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

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

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

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

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

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

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

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

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四、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 (板书:蒙冤) 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五、在把握剧情的基础上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五、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

9课窦娥冤节选电子课文.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的。《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该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这里选的是第三折(相当于第三出),或名“法场”。古代戏曲的人民性和悲剧精神充分体现在其中。 童养媳出身的孝妇窦娥被冤判斩刑,在法场上,她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她的行为感动了天地,誓愿果然灵验。 元杂剧“本色”(自然)的语言,“当行”(符合人物身份)的性格刻画也由此可见。 9、窦娥冤① 元·关汉卿 〔外②扮监斩官上,云③〕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Array④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⑤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 旗⑥、提刀,押正旦○7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 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8·端正好○9】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 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 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10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11也这 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 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①窦娥冤(节选)选自《窦娥冤》(《关汉卿戏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②[外]戏曲脚色名,扮演次要的男角。③[云]说。即“道白”。 ④[做公的]公差。⑤[净]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净的次要脚色称副净。⑥[磨旗]摇旗。⑦[正旦]戏曲脚色名,主要女演员,扮演正面女角。这里指窦娥。⑧[正宫]音乐术语,传统音乐的宫调名称。按元杂剧常规,每一折在开唱时注明宫调。“正宫”意味着本折所有的曲子全部唱“正宫”调。⑨[端正好]曲牌名,即曲子的名称。以下“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等也 都是曲牌名。⑩[盗跖、颜渊]古代春秋时期两个道德对立的人物,一个是强盗,一个是贤人。盗跖是当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曾在散曲《南吕一

【新教材】41《窦娥冤》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时教案 课题窦娥冤教师 姓名 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时间2020年 6 月 10日 教学目标1. 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2.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 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教学重点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来源:学+科+网] 教学难点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 小结:第一层:“滚绣球”指斥天地、 怒斥鬼神,是窦娥绝望中的呼号,是她 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 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 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 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在这一曲中, 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层: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 交代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 [来源:学科网]

无奈,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 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此情此景,更令人悲伤。 第三层:窦娥把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 二、合作探究 1、你怎么看待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与她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 矛盾: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她的无助与迷惘,也反映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希望天地是善良的。 不矛盾:矛头先指向天地,再指向贪官。前后天地是不同的,后面是青天,是出现公理,惩恶扬善。 2、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在此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这样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学生复习第三折相关情节 学生鉴赏剧作三桩誓愿的超现实 情节,思考其内涵本质。 引导学生温故 知新,为分析人 物形象奠定基 础 把握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特点。 [来源:学。科。网]

高中语文 窦娥冤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1 窦娥冤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看觑.(qù)罪愆.(qiān)燕侣莺俦.(shòu) B.绣闼.(tà)提.防(tí)当垆.涤器(lú) C.忤.逆(wǔ)阑珊.(shān)披枷.带锁(jiā) D.恓.惶(xī)田畴.(chóu)湛.湛青天(zhèn) 思路解析:A项,“俦”应读“chóu”。B项,“提”应读“dī”。D项,“湛”应读“zhàn”。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魄散魂飞红鸾天喜错堪贤愚两泪涟涟 B.左侧右偏前合后揠孤身只影吞声忍气 C.举案齐眉鳏寡孤独怨气冲天负屈衔冤 D.苌弘化璧望帝啼鹃古陌荒阡夜夜笙歌 思路解析:A项,“堪”应为“勘”。B项,“揠”应为“偃”。D项,“璧”应为“碧”。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窦天章自从上朝取应之后,一直,直到窦娥含冤被杀后,他才再次出现。 (2)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 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3)困难从来是的,只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品质,任何困难都将为之望 而却步。 A.杳无踪迹顺风转舵欺软怕硬 B.杳无音信顺水推舟欺软怕硬 C.杳无踪迹顺水推舟软硬兼施 D.杳无音信顺风转舵软硬兼施 思路解析:“杳无踪迹”,无影踪,无痕迹,指不知去向。“杳无音信”,指没有一点消息。根据语境,第(1)处应填“杳无音信”。“顺风转舵”,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多含贬义)。“顺水推舟”,比 喻顺应趋势办事。根据语境,第(2)处填“顺水推舟”比较好。“欺软怕硬”,欺负软弱的,害怕强 硬的。“软硬兼施”,软的手段和硬的手段一齐用(含贬义)。根据语境,第(3)处应填“欺软怕硬”。答案:B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高一语文窦娥冤赏析

高一语文窦娥冤赏析 【思考领悟】 1、认真阅读剧本,想一想:造成窦娥悲剧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从《窦娥冤》这部作品中,能看出关汉卿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他是如何展开悲剧冲突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结合《窦娥冤》等作品,谈谈你对这句关于悲剧本质的论断的认识。 4、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具有“本色”的特质,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的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服务,同时又丰富多彩,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注意阅读体味。 【鉴赏评价】 《窦娥冤》是关汉卿杰出的悲剧作品之一,它典型地体现了作家鲜明的悲剧意识和高超的悲剧艺术。悲剧的本质是什么?美学家见仁见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恩格斯指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而鲁迅先生则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窦娥冤》,我们都会被主人公窦娥的命运所震撼。

这正是关汉卿悲剧艺术成功运用的结果。 造成窦娥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等都是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因素。除此之外,自觉的伦理道德精神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对皇天的信任依赖和对天地的诅咒等一系列矛盾的性格元素也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可见关汉卿对窦娥悲剧的探索是多方面的。总之,他善于用“清”与“浊”、“善”与“恶”、“刚”与“柔”、“贫穷”与“富贵”等种种对立因素去概括社会矛盾和斗争,而始终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官府衙门及其昏庸的官僚。 作家采用渐次展开悲剧冲突的形式,让主人公一步一步被卷入冲突的漩涡,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又死去丈夫,后来又被无赖张驴儿诬告,昏官桃杌太守刑讯逼供,为保护婆婆免受刑罚,屈打成招,冤死刑场,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后用冤魂显灵的方式申诉冤屈,终于借助已担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史的父亲昭雪冤狱,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一系列的悲剧冲突的展开,作家充分发挥了偶然性的作用。讨债人与借债人之间、救命的人与被救的人之间的冲突,窦娥和蔡婆之间的性格冲突,窦娥和张驴儿之间的冲突……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巧妙结合的结果。作家在处理戏剧冲突时,

窦娥冤教案(公开课)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当今的新课改中,教师不能掌控教学的主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不能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与接收。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师主导走向自主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发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思考权真正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允许课堂上争辩,允许异样的声音。当然学生的发问应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进行。学生查资料,教师组织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先教师引导,然后慢慢放开,将学生分成四组,展开提问、讨论、小结,从而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典型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戏剧的 兴趣。 3、学习关汉卿和窦娥的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引导学生直面生 活中的坎坷与挫折,积极向上。 教学重点: 分析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句话真正道出了舞台艺术的魅力。因为舞台直接面对观众,不允许演员有任何的失误,不像影视电影拍不好可以重拍。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总感觉戏剧不可触摸。这节课,我们通过窦娥感受下舞台艺术带给人震动心魄的力量。 二、小组问题整合: 1、窦娥为什么指斥天地? 2、分析窦娥形象? 3、窦娥的悲剧因素有哪些? 4、本文采用哪些表现手法? 三、分组、讨论 四、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问题一: 小组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受封建神权思想严重影响,窦娥相信天地,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但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看清社会本来面目。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是对神权的大胆怀疑、遣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初步觉醒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小组四:对天命的认同,天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如果这个秩序不能保证当事者正常生活,或是成为当事者生活的摧毁者,人们往往感到绝望。这个时候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全解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全解 一、《窦娥冤》重点字词 (1) 二、《窦娥冤》重点理解 (2) 三、《窦娥冤》人物形象 (2) 四、《窦娥冤》主题 (3) 五、《窦娥冤》写作特色 (3) 六、《窦娥冤》写作特点 (4) 七、作者简介 (5) 八、元杂剧的知识 (6) 九、《窦娥冤》解析 (8) 十、窦娥“三桩誓愿” (11) 十一、窦娥艺术形象再分析 (12) 十二、《窦娥冤》的悲剧体现 (17) 十三、《窦娥冤》的结局分析 (18) 十四、《窦娥冤》课后测试 (21) 十五、《窦娥冤》强化训练题解析 (27) 十六、散文欣赏—窦娥冤魂该散了 (33) 一、《窦娥冤》重点字词 楔子(xiē)嫡亲(dí)看觑(qù)缥缃(piǎo xiāng) 蓦然(mò)孛老(bó)绣闼(tà)刬的(chàn) 捱(ái)鞍鞴(bèi)祗(zhī)桃杌(wù) 亲眷(juàn)嗟叹(jiē)杳无音信(yǎo)嘱咐(zhǔ fǔ) 尸骸(hái)负屈衔冤(xián)应验(yìng)古陌荒阡(mò)(piān) 端的有个谁问、有谁偢:究竟。 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指多次审讯。推,推求;问,审问。 只合把清浊分辨:应该。

罪愆:罪过。 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祭 你道是暑气暄:暖。 亲眷:亲属。 嗟怨:叹息埋怨。 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尸骸:尸体。 负屈衔冤:含冤承受委屈。 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着做公的:叫,吩咐。 刽子磨旗:摇旗。 二、《窦娥冤》重点理解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的重点有如下几点: 1、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 2、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本文是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 4、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直反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三、《窦娥冤》人物形象 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窦娥冤》教学设计之一

《窦娥冤》教学设计之一 窦娥冤[一]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元杂剧知识 1、构成要素:

唱词:①宫调、曲牌。②韵文 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 净(大花脸。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啬卑鄙。) [二]、点拨——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元代大都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卒于十三世纪末,比莎士比亚早出生三个世纪。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比莎士比亚多出将近一倍。关汉卿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悲剧,写得一腔怨气喷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他的喜剧,写得嘻笑怒骂多辛辣,妙趣横生满屋春;他的历史剧,写得历史人物如再现,豪气逼人真雄健。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概括情节 1、了解全剧剧情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 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如下任务:第一组,整理关于元杂剧和关汉卿的相关资料;第二组,整理《窦娥冤》的剧情简介;第三组,要求根据本文编排课本剧,可以酌情修改文中的词句;第四组,搜集整理关于“悲剧”艺术的知识,可以拓展到其他悲剧名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话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的殿堂里,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命运多舛,还被冤枉,在临刑之时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痛声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女子就是——窦娥(生齐答)。今天,我们就借助分组搜集、整体汇报、共同探究的形式,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 二、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本文是元杂剧,在语言风格、行文格式上不同以往阅读的文章,既有说白又有唱词,还有舞台背景、演员动作等介绍,比较复杂,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我们有请第一组同学给大家讲解。 1. 元杂剧简介: 请学生上台介绍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介绍,教师可以酌情加以总结提炼或补充,要强调以下几点: (1)元杂剧剧本结构上的四折一般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2)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所谓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

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导学案(3)及答案

《窦娥冤》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 执笔:巩义五中韩江涛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重点难点: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学法指导: 比较阅读 能力提升 (D) 一、阅读《滚绣球》,完成文后题目。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滚绣球]是() A词牌 B宫调 C曲目 D曲牌 2.解释文中加点词 A合 B糊突 C错勘 D怎生 3.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二、《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三、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窦娥冤教案及实录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它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第一部分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披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第二部分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倘秀才】【叨叨令】二曲是窦娥和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临刑前向婆婆嘱托后事,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剧中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设计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和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古典戏曲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首先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可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窦娥冤》教案总结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3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 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kuí。 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 儿(小厮sī)。 (4)宫调: 乐音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在历年教师考试里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读环节如何进行提问,对于某些现代诗歌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讲解,所以中公教师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再别康桥》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优化自己的试讲内容,以防于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啊

高中语文 窦娥冤 导学案

窦娥冤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2.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3.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把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看觑.( ) ②斟酌..( ) ③隅. 头( ) ④绣闼.( ) ⑤鳏. 寡( ) ⑥痊.济( ) ⑦盗跖.( ) ⑧罪愆. ( ) ⑨荒阡. ( ) ⑩忤.逆( ) 答案 ①qù ②zhēn zhuó ③yú ④tà ⑤ɡuān ⑥quán ⑦zhí ⑧qiān ⑨qiān ⑩wǔ (2)多音字 ①禁????? 禁.受( )禁. 止( ) ②埋????? 埋.怨( )埋.藏( ) ③缥????? 缥.缃( )缥.缈( ) ④拾????? 拾.荒( )拾.级而上( ) 答案 ①jīn /jìn ②mán/mái ③piǎo/piāo ④shí/shè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眷( )誊( ) 誉( ) (2)????? 祗( )扺( )抵( ) (3)????? 嗟( )蹉( ) 磋( ) (4)????? 偃( )揠( )堰( ) 答案 (1)家眷/誊写/名誉 (2)祗候/扺掌而谈/抵达 (3)嗟怨/蹉跎/磋商 (4)前合后偃/揠苗助长/堤堰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合后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侣莺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浪荡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苌弘化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夫妻互敬互爱。(错点提醒: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其他亲人及朋友、同学之间。)(2)跌跌撞撞,站不稳。(3)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错点提醒:注意使用对象,用于年轻人之间。)(4)本义指天下太平,文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5)形容为正义事业流血牺牲,精诚感天动地而不灭。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每个女子都希望自己能嫁个良人,自此举案齐眉 ....,厮守一生。() (2)毕业20周年同学聚会上,齐玉华回顾了当年和同桌之间的一件趣事,把大家逗得前合后 ...偃.,哈哈大笑。() (3)尽管已到中年,但他们二人最终结束了多年的单身生活,燕侣莺俦 ....,终成眷属。() (4)1937年12月13日,日寇占领南京后,禽兽般地吞噬了3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浪荡乾坤 ....,人性何在?() 答案(1)√(2)×。不能用于欢乐场面(3)×。该词只能用于形容年轻情侣(4)×。与“占领”“吞噬”矛盾 2.辨词填空 (1)姻缘·因缘 姻缘:婚姻的缘分。因缘:a.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b.缘分。 ①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后来成就了一番好________。 ②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许多人耳熟能详,至于他与东南大学的一段________,却知者甚少。 答案①姻缘②因缘 (2)顺水推船·见风使舵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见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 ①怕硬欺软,__________,不分好歹,错勘贤愚,是那个时代封建官僚的基本特点。 ②我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随波逐流,不________,不失去自己的品格和操守。 答案①顺水推船②见风使舵 三、名言警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