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共3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16 MB
- 文档页数:33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杂剧的常识,掌握《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窦娥的悲惨命运和反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窦娥、蔡婆、张驴儿、太守等。
2.故事情节:窦娥冤案、张驴儿告状、太守受贿、窦娥被冤、窦娥报仇等。
3.艺术特色:悲剧色彩、讽刺手法、诗词运用等。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把握:窦娥的刚烈、善良、孝顺等。
2.故事情节的梳理:复杂的人物关系、错综的矛盾冲突。
3.艺术特色的赏析:悲剧色彩、讽刺手法、诗词运用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元杂剧的背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2.介绍《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学生朗读课文,自由发言,谈谈对《窦娥冤》的初步印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1.窦娥:刚烈、善良、孝顺、坚强。
引导学生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如窦娥面对冤屈时的反抗精神、对亲人的孝顺等。
2.蔡婆:善良、勤劳、无奈。
分析蔡婆的性格特点,如蔡婆对窦娥的关爱、面对生活的无奈等。
3.张驴儿:卑鄙、无耻、残忍。
分析张驴儿的性格特点,如张驴儿对窦娥的迫害、对亲人的残忍等。
4.太守:贪婪、腐败、无能。
分析太守的性格特点,如太守受贿、无能处理窦娥冤案等。
(四)故事情节分析1.窦娥冤案: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冤案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张驴儿告状:分析张驴儿告状的目的、手段和后果。
3.太守受贿:分析太守受贿的原因、手段和后果。
4.窦娥报仇:分析窦娥报仇的过程、手段和意义。
(五)艺术特色赏析1.悲剧色彩: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冤》的悲剧色彩,如窦娥的悲惨命运、张驴儿的卑鄙行径等。
2.讽刺手法:分析作品中太守、张驴儿等人物的讽刺形象,如太守的贪婪、张驴儿的卑鄙等。
3.诗词运用:分析作品中诗词的运用,如窦娥的《窦娥冤》、太守的《状元郎》等。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 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构造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才能目的1. 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 熟读重要曲词,体会锋利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的1. 认识封建社会吏治____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 正确认识窦娥的对抗精神。
【教学重点】1. 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与想象奇特的浪漫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 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戏曲知识。
2. 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根底上深化领会其思想内涵。
3. 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进步鉴赏才能。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板书于黑板一侧〕。
哪一位同学来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明确: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
今天,让我们翻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1、关于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 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____非常锋利,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师导入新课,让学生欣赏一副对联,引出戏剧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然后介绍元代戏曲大师XXX的代表作《窦娥冤》,以及XXX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同时,介绍元杂剧的结构,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复上节课知识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谁能简单介绍一下XXX和元杂剧的特点?二、《窦娥冤》剧情介绍教师:《窦娥冤》是一部揭露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的悲剧。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剧情发展。
教师讲述《窦娥冤》的剧情,XXX夫妇被冤枉入狱,XXX被迫成为官员的妾室,最终XXX夫妇被处死,XXX自杀。
)三、XXX性格分析教师:XXX是《窦娥冤》中的主角,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XXX的性格,如她的反抗精神、坚韧不屈等。
)四、重要曲词赏析教师:《窦娥冤》中有很多重要的曲词,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中的几句。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窦娥冤》中的重要曲词,如“梦里寻她千百度,暮色入高楼。
”等。
)五、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窦娥冤》的剧情和XXX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欣赏了其中的重要曲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和元杂剧的结构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
折是元杂剧中的基本单元,每一折包括多个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是第一折之前的序幕,用来介绍情节和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角色分为末、旦、净、丑等,其中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按宫调和曲牌写成,科包括舞台动作和武打,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
本课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的情节。
第三折中,XXX被冤枉杀害己父,被判处斩刑。
整个故事情节悲剧化,充满着阴谋和冤屈。
XXX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形象,她的性格特点在剧中得到了深入的展示。
从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冤”字贯穿其中,由此引出了XXX的怨、悲、恨,体现了她的反抗精神和刚烈性格。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一)。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
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
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
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一等奖《部编版《窦娥冤》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部编版《窦娥冤》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教学导入: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 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窦娥冤一等奖课件《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分享了《窦娥冤》的课件给大家参考!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
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
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