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复习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1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元杂剧简介⒉关汉卿简介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⒊《窦娥冤》剧情简介三、整体感知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四、讨论交流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示例:(一)强烈的反抗精神⑴指天斥地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
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
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明确: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
《窦娥冤》教学设计(通用7篇)《窦娥冤》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窦娥冤》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依据1.课标依据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新课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教学实际,希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后,能在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之美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经验和语言表达,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观念,同时也提升自身思维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教材依据戏剧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样式,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作品。
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古代戏曲作品的能力,华师大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第一册学习古典诗歌和古代小说,第二册学习乐府叙事诗的基础上,在第三册设计了第六单元即“词曲及鉴赏”单元。
其中《窦娥冤》、《长亭送别》作为元杂剧,可算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范例,而《窦娥冤(节选)》作为高中阶段唯一一篇古代戏曲文学必修篇目,在教学上有其标本意义。
3.单元依据本单元主题为“宋词元曲及其鉴赏”,共五篇课文,其中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和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杂剧。
本单元作为高中阶段唯一涉及中国古代戏曲的单元,在该方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大致脉络和线索;能够借助对戏曲剧本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品情节设计的匠心;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方法,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4.文本特点《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
《窦娥冤(节选)》作为该剧的高潮部分,其张弛有度的情节安排、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本色自然的语言唱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深刻入髓的主题思想都是值得细品探究的。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窦娥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道德伦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窦娥的善良、勇敢和忠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压迫,提高批判意识;(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3)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文本。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窦娥的性格特点和心灵世界;(2)探讨《窦娥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道德伦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元杂剧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和心灵世界;(2)比较分析《窦娥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探讨道德伦理问题。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2)分析《窦娥冤》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3)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1)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文学鉴赏方法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应用;(3)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学习笔记;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与《窦娥冤》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元杂剧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的质量;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窦娥冤》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情节和氛围。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课题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背景。
2. 了解《窦娥冤》的剧情梗概。
【教学内容】1. 介绍关汉卿及其在元曲领域的地位。
2.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阅读《窦娥冤》剧情梗概,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及地位。
2. 学生能简要描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了解人物形象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作用。
第三章:剧情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内容】1. 详细解读《窦娥冤》的剧情,分析矛盾冲突。
2. 探讨剧情中的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斗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剧情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剧情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详细描述《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学生能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剧本中的语言、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如押韵、对仗等。
2. 探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特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2. 学生能分析剧本中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分析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2.感受关汉卿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斗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作品的艺术手法及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及作者关汉卿。
学生分享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了解。
2.故事梗概教师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学生跟随教师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3.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张驴儿、王生等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4.领悟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传达的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斗争。
学生结合作品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5.艺术特色分析教师分析《窦娥冤》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悬念等。
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6.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看待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7.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窦娥冤》中的片段。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作品中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窦娥冤》,分析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内容。
2.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窦娥冤》文本。
2.关汉卿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3.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对《窦娥冤》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作品主题及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杂剧的常识,掌握《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窦娥的悲惨命运和反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窦娥、蔡婆、张驴儿、太守等。
2.故事情节:窦娥冤案、张驴儿告状、太守受贿、窦娥被冤、窦娥报仇等。
3.艺术特色:悲剧色彩、讽刺手法、诗词运用等。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把握:窦娥的刚烈、善良、孝顺等。
2.故事情节的梳理:复杂的人物关系、错综的矛盾冲突。
3.艺术特色的赏析:悲剧色彩、讽刺手法、诗词运用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元杂剧的背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2.介绍《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学生朗读课文,自由发言,谈谈对《窦娥冤》的初步印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1.窦娥:刚烈、善良、孝顺、坚强。
引导学生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如窦娥面对冤屈时的反抗精神、对亲人的孝顺等。
2.蔡婆:善良、勤劳、无奈。
分析蔡婆的性格特点,如蔡婆对窦娥的关爱、面对生活的无奈等。
3.张驴儿:卑鄙、无耻、残忍。
分析张驴儿的性格特点,如张驴儿对窦娥的迫害、对亲人的残忍等。
4.太守:贪婪、腐败、无能。
分析太守的性格特点,如太守受贿、无能处理窦娥冤案等。
(四)故事情节分析1.窦娥冤案: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冤案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张驴儿告状:分析张驴儿告状的目的、手段和后果。
3.太守受贿:分析太守受贿的原因、手段和后果。
4.窦娥报仇:分析窦娥报仇的过程、手段和意义。
(五)艺术特色赏析1.悲剧色彩: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冤》的悲剧色彩,如窦娥的悲惨命运、张驴儿的卑鄙行径等。
2.讽刺手法:分析作品中太守、张驴儿等人物的讽刺形象,如太守的贪婪、张驴儿的卑鄙等。
3.诗词运用:分析作品中诗词的运用,如窦娥的《窦娥冤》、太守的《状元郎》等。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窦娥冤》,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背景,掌握文学常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窦娥冤案的公正与正义,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公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文章韵律美,感受人物情感。
2. 文学常识讲解: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戏剧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重点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作者观点。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韵律美。
3. 文学常识讲解:讲解作者、时代背景、戏剧特点等,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 重点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揭示人物性格和作者观点。
5. 分组讨论: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6. 课堂表演: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堂表演:评价学生在课堂表演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演技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窦娥冤》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窦娥冤》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课件、视频等资源。
4. 道具:用于课堂表演。
六、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窦娥冤案的公正与正义,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公现象。
2. 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类似窦娥冤案的现象,并进行讨论。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热爱。
(2)树立正义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3)提高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感受元杂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2)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元杂剧的背景和特点。
(2)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冤屈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剖析作品中的封建社会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2)讨论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树立正义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窦娥冤》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窦娥冤》,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背景,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主题,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窦娥冤》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杂剧特点。
2. 分析窦娥的形象特点,理解作品主题。
三、教学难点:1. 元代社会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2. 深入剖析窦娥冤案的根源,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元代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窦娥冤》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课堂讲解:分析作品主题,讲解窦娥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冤案产生的根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元代社会黑暗的认识。
2. 试从人性的角度分析窦娥的形象特点。
3. 推荐一篇关于《窦娥冤》的学术论文,简要介绍其主要观点。
5. 选取一个与《窦娥冤》主题相关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
4. 剧情梗概编写: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5. 现实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