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10 KB
- 文档页数:2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元杂剧简介⒉关汉卿简介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⒊《窦娥冤》剧情简介三、整体感知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四、讨论交流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示例:(一)强烈的反抗精神⑴指天斥地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
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
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明确: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元杂剧《窦娥冤》的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窦娥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意义;(3)能够概括剧中的主要情节,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窦娥冤的案例,提升批判思维能力;(2)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公,培养正义感;(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元杂剧《窦娥冤》的文学地位及特点;(2)窦娥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意义;(3)剧中的主要情节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元杂剧的戏剧特色及文学价值;(2)对窦娥冤案深层含义的理解;(3)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思维分析文学作品。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增强情感共鸣;2. 比较教学法:将《窦娥冤》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性;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表演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高中生的《窦娥冤》版本;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研究、评论文章、改编作品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元杂剧《窦娥冤》的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窦娥角色的性格特点及作品情节;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窦娥冤案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4. 对比分析:将《窦娥冤》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性;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作品情感,提高表演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公,培养正义感。
窦娥冤的教案引言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血脉,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其中,《窦娥冤》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包含着悲剧的人性之美,还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因此,本文将针对《窦娥冤》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关于窦娥冤教案的参考。
一、教案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和表达能力;4.启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和分析《窦娥冤》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感知和解读《窦娥冤》表达的文学意义;3.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通过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主要人物、事件和发展过程进行理解和分析。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分角色、分组探讨,加深对情节的理解和思考。
2.文学意义的感知和解读通过分析《窦娥冤》中所展现的悲剧人性和社会冷漠等主题,引导学生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意义。
可以进行课堂讲解、文学作品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3.文学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文学写作活动,可以以《窦娥冤》为题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情节衍生或是另一种结局的小说或散文。
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1.书面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文学意义的解读。
2.口头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堂进行教学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拓展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情感触角,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活动,如观看相关历史文化题材的电影、参观相关的历史文化景点等。
窦娥冤教案3篇窦娥冤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二、赏析第二个场景: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窦娥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道德伦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窦娥的善良、勇敢和忠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压迫,提高批判意识;(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3)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文本。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窦娥的性格特点和心灵世界;(2)探讨《窦娥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道德伦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元杂剧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和心灵世界;(2)比较分析《窦娥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探讨道德伦理问题。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2)分析《窦娥冤》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3)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1)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文学鉴赏方法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应用;(3)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学习笔记;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与《窦娥冤》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元杂剧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的质量;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窦娥冤》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情节和氛围。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窦娥冤》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学会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窦娥的冤屈和坚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光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窦娥冤》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地位。
文本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2 教学难点: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光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
学生结合注释和课下资料,解读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3.4 课堂讲解:对文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详细讲解。
讲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5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讨论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总结《窦娥冤》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写下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关注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提升。
6.2 同行评价:邀请同行参与听课,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课题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背景。
2. 了解《窦娥冤》的剧情梗概。
【教学内容】1. 介绍关汉卿及其在元曲领域的地位。
2.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阅读《窦娥冤》剧情梗概,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及地位。
2. 学生能简要描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了解人物形象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作用。
第三章:剧情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内容】1. 详细解读《窦娥冤》的剧情,分析矛盾冲突。
2. 探讨剧情中的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斗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剧情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剧情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详细描述《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学生能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剧本中的语言、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如押韵、对仗等。
2. 探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特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2. 学生能分析剧本中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分析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2.感受关汉卿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斗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作品的艺术手法及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及作者关汉卿。
学生分享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了解。
2.故事梗概教师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学生跟随教师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3.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张驴儿、王生等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4.领悟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传达的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斗争。
学生结合作品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5.艺术特色分析教师分析《窦娥冤》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悬念等。
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6.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看待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7.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窦娥冤》中的片段。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作品中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窦娥冤》,分析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内容。
2.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窦娥冤》文本。
2.关汉卿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3.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对《窦娥冤》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作品主题及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窦娥冤》教案【优秀4篇】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窦娥冤的公开课课件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窦娥冤》,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背景,掌握文学常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窦娥冤案的公正与正义,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公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文章韵律美,感受人物情感。
2. 文学常识讲解: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戏剧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重点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作者观点。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韵律美。
3. 文学常识讲解:讲解作者、时代背景、戏剧特点等,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 重点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揭示人物性格和作者观点。
5. 分组讨论: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6. 课堂表演: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堂表演:评价学生在课堂表演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演技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窦娥冤》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窦娥冤》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课件、视频等资源。
4. 道具:用于课堂表演。
六、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窦娥冤案的公正与正义,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公现象。
2. 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类似窦娥冤案的现象,并进行讨论。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出示投影)2分钟
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东西,毁灭得越彻底,悲剧的效果就越明显。
窦娥,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代表。
她身上表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说他的美好的。
但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妇女形象最后却走向了毁灭,悲剧效果非常明显。
二、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三折,思考问题。
(出示投影)5分钟
1、窦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2、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三、(出示投影)合作讨论: 10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3、怎样认识窦娥的三桩誓愿?
四、学生对交流,教师总结并出示答案
15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明确: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却敢于怒目青天,斥责大地。
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反抗的窦娥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善良的窦娥
3、赏析“三桩誓愿”
(1)、窦娥许下了哪三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出示答案(2)、思考:每桩誓愿窦娥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桩:血溅白练
目的: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第二桩:六月飞雪
目的:以洁白的雪花覆盖自己的身体,
表明自己的清白。
第三桩:亢旱三年
目的:证明自己的冤屈,让上天惩治邪恶
———不屈的窦娥
五、学生归纳窦娥的形象,教师总结(出示投影)5分钟
基本性格特征:坚强刚烈、淳朴善良、富有反抗精神
六、(出示投影)合作探究:读剧本,看戏曲,要注意其矛盾冲突。
问: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5分钟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出示答案)
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
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由此,可这样说: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七、课堂练习 5分钟
1.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2、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
[解答] C[分析] 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