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_文言实词推断
- 格式:ppt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39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学目标】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9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一、字形推断法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田地)③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2、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与竹子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3、课堂练习①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到,去”。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学习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学习过程:一、导入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
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
庄公十分喜好打仗。
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
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
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城环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