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20.11 KB
- 文档页数: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感染的因素及预防研究目的研究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感染的因素和预防措施。
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11例进行研究,其中术后肺部感染23例、其他感染3例、未感染185例,比较肺部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观察指标。
结果感染组术后比非感染组左心射血分数增加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长(P<0.05)。
感染组患者术后再次开胸止血、胸骨哆移和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
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左心射血分数、呼吸机使用时间、再次开胸等,需要在临床治疗中避免。
标签:心脏瓣膜置换术;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能发生感染并发症,肺部感染最常见[1]。
本文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选取我院2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11例进行研究,其中术后肺部感染23例(10.90%)设为感染组、其他感染3例、未感染185例(87.68%)设为非感染组,本研究排除术后其他感染患者。
感染组男性16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5.3±0.2)岁;非感染组男性98例、女性87例,平均年龄(44.9±0.6)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1.2.1 手术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来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术中静脉给药,应用头孢噻肟预防感染。
1.2.2 肺部感染确诊方法术后患者咳浓痰,术后肺部叩诊浊音和(或)听诊干湿罗音,术后X线可见胸部新发浸润、实变、空洞或胸腔积液等影像学变化、浓痰、血液或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微生物结果为阳性,以上条件同时符合两点可确诊为术后肺部感染。
1.3 观察指标左心射血分数、呼吸及使用时间、再次开胸止血、胸骨哆移、低心排综合征。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运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2.0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记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记录,采用x2检验。
胸心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观察摘要:目的:针对胸心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从我院胸心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之间,对全部患者均实施呼吸功能训练护理干预,对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患者在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潮气量以及肺活量等功能指标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P<0.05)。
结论:采用呼吸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模型,可以减少术后肺感染等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病人的预后。
关键词:胸心外科;术后肺部感染;临床护理;效果引言医院是一个比较密集的地方,病人比较密集,所以很容易聚集各种细菌。
由于病人本身的情况和身体状况,很容易导致医院感染,从而加重病人的病情,增加病人的医疗和护理。
术后肺部感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医院感染,尤其是胸心外科,主要是心脏、食管、肺、大血管、纵隔等先天性或后天性脏器器官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手术难度较大,手术的范围也比较大,手术时间也比较长,所以,与其他科室的疾病相比,胸心外科术后的病人更容易出现肺部感染。
本文主要探讨了胸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措施。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胸心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之间,这些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68:32,平均年龄在47岁之间,其中,有25人为食管占位患者、19人为贲门占位患者、21人为胸腔积液患者、15人为肺大泡患者,20人为肺癌患者。
其中,有12名患者出现有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
1.2护理方法1.2.1术前护理(1)应对引起肺部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
研究发现,肥胖、吸烟、慢性肺部疾病史、手术治疗等都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对肥胖病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避免暴饮暴食,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对吸烟者,要主动与病人进行交流,劝告病人戒烟;对自身有慢性肺病的患者,要做好心理疏导,并用祛痰、止痛、消炎等消炎药,以减轻患者肺功能;对于手术病人,应加强术后呼吸道的护理,并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雾化吸入、机械辅助排痰等措施,以促进肺功能的恢复。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原因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摘要:目的对引发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护理方案。
方法选取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132例,对相关的易感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并分析护理方法。
结果 132例调查样本中出现肺部感染病例9例,呼吸机支持时间与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过长等方面的因素都可以造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结论护理人员对造成患者产生术后肺部感染的有关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措施肺部感染心脏手术心脏手术指的是患者在体外循环以及全麻状态下对胸腔部位实施的大型创伤性外科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会对患者肺部功能性和机械性造成重大的影响,部分患者在完成手术治疗后可能出现肺部感染症状,进行影响患者呼吸功能。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引发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各项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方案,降低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概率,提高护理质量,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本次实验选取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132例,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制定专门的护理干预对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所选取的132例实验样本中包含71例女性患者以及61例男性患者,年龄最大70岁,年龄最小35岁,平均年龄53.1±3.2岁,全部实验样本均在体外循环以及全身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术治疗,排除严重肝肾疾病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术后肺部感染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各项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符合以下几下方面的指标即可确定患者患有肺部感染疾病:第一,对患者痰液进行培养,出现病原菌;第二,为患者提供X线检查,并确定存在肺部炎性病变;第三,患者存在咳痰以及咳嗽等症状;第四,叩诊有浊音或听诊有啰音;第五,患儿血白细胞指标在 10.0×109/L 以上;第六,患者体温在38℃以上。
术后肺部感染预防在心胸外科手术中的研究与实践标题:术后肺部感染预防在心胸外科手术中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术后肺部感染是心胸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策略,提出一种创新的预防方法,并评估其效果。
我们通过回顾性研究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了心胸外科手术中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一种综合预防方案,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技巧和术后护理。
最后,我们对这种预防方法进行了评估,并得出结论和讨论。
该研究对心胸外科手术中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研究问题及背景:术后肺部感染是心胸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病死率较高。
如何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策略,找到适用于心胸外科手术的创新预防方法。
2. 研究方案和方法:2.1 回顾性研究:我们回顾了近5年内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相关风险因素以及目前的预防措施。
2.2 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收集了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相关的指标以及术后感染发生与否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不同因素对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
2.3 综合预防方案:根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结合现有的预防方法,我们提出了一种综合的预防方案,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技巧和术后护理。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技巧以及术后护理均与术后肺部感染有关。
综合预防方案涉及患者的全方位管理,包括减轻疾病负荷、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采用低创伤技术、术后早期康复等。
4. 结论与讨论:通过本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术后肺部感染预防方案,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该方案在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康复和预后。
然而,该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我们建议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其效果和推广价值。
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现状手术后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已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是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较其他手术多。
这也是心胸外科病人术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现就蒙(中)西医防治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现状进行概述。
标签:术后肺部感染;防治;现状手术后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已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是心胸外科收治对象包括肺、食管、纵隔及心脏、大血管等脏器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涉及人体呼吸、循环重要生理功能,手术范围及难度大,手术时间长。
所以肺部感染的发生较其他手术为多,有资料报道约占3.5%。
尽管现代外科技术和治疗方法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手术后肺部感染仍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蒙(中)西医防治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研究较多,现就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防治现状概述如下。
1、现代医学防治肺部感染1.1一般(药物)防治1.1.1用药时机由于外科手术部位和创伤程度不同,因此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和剂量应根据不同药物半衰期及病原菌流行病学资料、致病菌敏感模式和患者病情而定。
而预防用药应指感染发生前给予抗菌药物并使药物释放到手术部位,以保证药物在靶组织有足够的浓度。
大多数外科预防用药在手术切口前0.5-1h是预防用药最理想的给药时机,因为这样能够确保在这潜在感染期靶组织有足够的药物浓度。
1.1.2常见病原菌心脏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常见。
胸外科手术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较常见。
1.1.3抗菌药物的应用张春生等对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689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防应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频率由高至低的顺序为:头孢唑啉、青霉素、甲硝唑、头孢呋腭、头孢三秦、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腭、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而且术前lh给药至术后4d停药手术部位感染率远低于其他给药方法。
小儿心脏外科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发布时间:2022-12-30T03:14:44.829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7期作者:姚春媛[导读] 小儿心脏病通常在全身麻醉下经胸入路行手术治疗姚春媛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山西太原 030025摘要:小儿心脏病通常在全身麻醉下经胸入路行手术治疗。
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小、抵抗力弱,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20例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心脏手术的小儿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探讨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建议,为今后心脏手术患儿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儿心脏;术后肺部感染;护理研究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心脏手术的先心病住院患儿,共纳入120名,男女比例为,54/66,患儿平均年龄为(7.24±2.26)月。
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体温38℃以上,咳嗽、咳痰;临床征象:听诊肺部罗音或叩击音混浊;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0.0×109/L,痰培养发现致病菌;③ X线或DR胸部检查:肺部炎症改变。
如果满足上述任何三项,则确定肺部感染。
本研究仅限于单纯性先心病患儿。
排除标准:脑、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患儿,排除凝血障碍和既往肺炎病史。
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委员会审查批准。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1)术前检查测量患儿的身高和体重可以初步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也可以用于计算心脏手术期间的体外循环灌注流量、液体体积和药物剂量;检查血常规、血型、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及输血相关检查(如乙型肝炎两半、梅毒抗体、HIV抗体等);做胸部X 线片、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查,有的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做CT或心导管检查等。
(2)术前状态的调整①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患有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因肺充血而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需要更加小心地喂养和护理,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
雾化吸入对冠心病搭桥术引起肺部感染防治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成为了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由冠心病搭桥术后引起的肺内感染已经成为我国各大医院及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大量医学文献也归纳了由冠心病搭桥术后引起的肺部感染的各种治疗方法,其中以雾化吸入治疗此类型肺部感染较为多见。
超声雾化吸入因其药物可直接到达病灶局部,起到消炎、解痉、稀释痰液,改善通气功能的作用,而受到临床科室的重视与应用,也是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手段之一。
【关键词】雾化吸入;肺部感染;冠心病1.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1.1年龄文献记载冠心病日益趋向高龄化,大部分患者伴有诸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基础疾病,以致自身免疫力较差,对手术的耐受性差,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长期卧床休息,增加了坠积性肺炎的发病率。
1.2侵入性操作冠状动脉搭桥术为侵入性操作,手术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的情况,均需进行体外人工气管插管给氧,该操作一方面可因操作时无菌观念不严格而致病原菌经仪器带入呼吸道,另一方可因技术熟练程度和仪器质量问题造成呼吸道粘膜损伤,两方面的原因均可引起肺部感染的产生。
1.3吞咽功能患者术后易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严重,其咽反射减弱增加继发性误吸的风险[2],从而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上升。
1.4手术类型冠状动脉搭桥术分为传统体外循环型和常温非体外循环型两种类型,因体外循环型可同时治疗室壁瘤或同期行瓣膜置换术等手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但该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可避免的风险,体外循环使得心脏停止运转,静脉血液通过人工心肺机进行血液置换,血液与输送管道材料接触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及炎症因子,增加了全身炎症、微血栓的形成;此外体外循环还会导致血管外肺水显著增加、肺容量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丧失、肺微泡循环中巨噬细胞聚积以及血液和非内皮表面接触,激活各种介质导致肺损伤[3,4]。
心脏术后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术后肺部感染是心脏手术患者常见的术后感染,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对疾病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
了解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现状,明确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原因分析1.内在因素1.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降低,抵御外部病菌侵袭的能力变差,因而高龄患者在心脏术后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1.2基础疾病:COPD患者术前肺功能较差,并处于慢性感染性疾病的稳定期,而心脏手术作为开胸手术进一步影响肺功能,免疫系统也受手术创伤的影响,防御功能降低,因此COPD患者在心脏手术后更易发生肺部感染。
1.3口腔卫生:术前牙菌斑指数较高,口腔卫生状况较差的患者,心脏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高。
由于口腔和下呼吸道在解剖结构上的连续性,口腔内的病原菌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外在因素2.1体外循环时间: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与硅胶管接触、术中注射抗凝药物以及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激发全身炎性反应,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这些细胞因子直接参与肺损伤。
此外,体外循环过程使右心血液大部分流向人工心肺机,肺动脉血供基本停止,支气管动脉和侧支循环是肺脏供血的主要途径,肺脏处于相对缺血状态。
体外循环结束后,大量血液进入肺脏,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
长时间的体外循环产生大量参与肺损伤的细胞因子,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肺功能造成影响,增加了术后肺部感染的几率。
2.2机械通气时间:心脏手术患者往往在术后需要继续进行机械通气,支持呼吸,但手术作为应激原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下呼吸道易出现细菌定植; 机械通气过程中由于气管插管的存在,呼吸道纤毛的清除作用减弱,咳嗽反射受到抑制,不能及时清除下呼吸道病原菌,进一步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机械通气时,肺部的一些细胞能感受到肺过度牵张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并将其转化成生物化学信号传入细胞内,导致局部炎性细胞激活和炎性反应扩大,引起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造成肺的炎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