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17
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0月)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上册2017~2018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
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赴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成“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
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作为美谈。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得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
故士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
2018-2019学年度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
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
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
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
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
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
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
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
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
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
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
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
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
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
2018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2.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
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入学摸底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据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地点上。
2.一定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署名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点上。
3.全部题目一定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累积与运用(30 分)1、以下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瞥见(pi ē).B、挪动(n ā).C、干枯 (h á).D、迁移 (x ǐ).孪生( lu án).笃信(d ǔ).讪笑 (sh àn).浸泡 (j ìn).狡黠 (xi á).崩殂 (z ú).阴霾 (mái).始龀 (ch ǎn).广袤无垠 (mào).栩栩如生 (xi ào).胜券在握 (qu àn).辙乱旗靡( mí).2、以下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左右逢源不闻不问B、排山倒海交口称赞C、侧隐之心戒骄戒燥D、冷眼旁观藏形匿影)(3 分)明目张胆强聒不舍世外桃源担惊受怕无与伦比说笑风声苦心孤诣断壁残垣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西南地域与东南沿海地域对比,固然经济实力较弱,但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B、齐白石经过“不教一日闲过”的努力才成为国画大师,堪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习围棋假如只看棋谱,不与能手沟通,棋艺就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D、面对各路强手,17 岁小将龙清泉初生牛犊不怕虎,坚强拼搏,勇夺奥运举重金牌。
.......4、以下文学、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写的史册,《唐雎不辱使命》就选自此书。
B、《孔乙己》《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2018-2019学年度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
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
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
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
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
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
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
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北无隙山水言情汪为胜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盖有南北画派之分。
归纳而言,北派山水画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苍劲的壮伟之美。
画中多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浑厚、杂木丰茂,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飞瀑流泉,长松巨木,着意表现雄伟浑穆的意境,同时刻意表现北方山石的质感,石质坚凝,棱角分明, 风骨雄浑。
从艺术手法来看,格法森严,画家们对待画面中的林木、山石、云雾、烟霭、岚光、风雨、雪雾、人物、关城、寺观、山居、舟船等极为重视,墨法精微。
而南派山水画因南方特定的地形特征,则呈现出草木茂盛、烟云氤氲、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
南派山水画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而不重实景。
画家着力表现江南特有的宁静、平和与烟云秀润之景,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亦反映出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
南北画派着力点的不同使其形成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
自近代以来,以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
他们将中国画北派的雄浑与南派的秀逸相结合,创作出章法新颖、画意深邃、自成一体的绘画。
傅氏纸上浇铸笔扫千军绝顶气脉,又有墨色韵律的丰致;陆氏造古新之强悍奇幻云烟,而不乏笔墨精微之精神。
而当代画家中,做此融会之工者亦有其人,雷正民先生当属其中之佼佼者。
在经过东北林区、戈壁大漠、黄岳漓江、三峡雪域的多年写生实践之后,其凭借丰厚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在融集南北、推陈出新的绘画创作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
雷正民的山水画归纳起来,应当说是突破传统形式派别上的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
这个秩序既尊重传统的法度,又不拘于传统的窠臼,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又不时引入水彩、水粉或者是版画等其他因素融入画中,常给人既朴素自然、意蕴深长又不乏惊艳之处的别样感受。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
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入学摸底测试(语文)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瞥.见(piē) 孪.生(luán)狡黠.(xiá) 广袤.无垠(mào)B. 挪.动(nā) 笃.信(dǔ) 崩殂.(zú) 惟妙惟肖.(xiào)C. 干涸.(há) 讪.笑(shàn) 阴霾.(mái) 稳操胜券.(quàn)D. 迁徙.(xǐ) 浸.泡(jìn) 始龀.(chǎn) 辙乱旗靡.(mí)【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B项,挪动(nā)——(nuó),崩殂(zú)——cú;C项,干涸(há)——(hé);D项,始龀(chǎn)——(chèn),辙乱旗靡(mí)——mǐ。
故选A。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左右逢源漠不关心肆无忌惮强聒不舍B. 翻天覆地脍炙人口世外桃源提心吊胆C. 侧隐之心戒骄戒燥无与伦比谈笑风声D. 袖手旁观销声匿迹苦心孤诣断壁残垣【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C项,侧隐之心——恻隐之心(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虽然经济实力较弱,但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B. 齐白石经过“不教一日闲过”的努力才成为国画大师,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习围棋如果只看棋谱,不与高手交流,棋艺就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D. 面对各路强手,17岁小将龙清泉初生牛犊不怕虎.......,顽强拼搏,勇夺奥运举重金牌。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熟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使用正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使用正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结合语境内容“学习围棋如果只看棋谱,不与高手交流”分析可知,语境强调学习围棋需要实践、练习等,语境内容和“险境”无关,不合语境。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使用正确。
故选C。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史书,《唐雎不辱使命》就选自此书。
B. 《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C.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一首诗。
D.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故选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 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 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 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 项,表意不明,有歧义,“几个”指代不明确,既指学校,也可指校长;C项,搭配不当,“提高”与“精神”搭配不当;D项,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不仅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更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下列说法最得体的一项是()A. 端午节到了,小明到刚岀嫁的姑姑家接她回家过节,但又不知她家具体住在什么地方,于是见人就问:“喂,我姑姑家住在哪里?”B. 母亲拖看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鞋也没脱就往沙发一躺,女儿见状,很快端来热水,说:“妈妈,您累坏了,洗洗脚,去休息吧!”C. 同学们都在认真做作业,而小雷却无精打彩地趴看,老师走过去轻轻地敲了敲桌子,提醒他该做作业了,他不耐烦地说:“我做不做作业关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D. 芳芳家住二楼,楼上的住户水笼头坏了,水流下来淋湿了芳芳堆在阳台上的蜂窝煤,她气冲冲地跑上去说:“哼!真没素质,淋坏了人家的煤巴也不管!”【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
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A项,“喂,我姑姑家住在哪里?”表述语言不礼貌;C项,对待老师的态度不正确;D项,楼上住户并不是故意的,不应该辱骂人家。
故选B。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1)____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3)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5)《<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5月12日汶汉川大地震,毀坏房屋数百万间,数百万人无房可居。
面对受难的同胞,最能表达我们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8)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9)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0)龚自珍《己亥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 (1). 天时不如地利 (2).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 古道西风瘦马 (4). 江山代有才人出 (5). 学而不思则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7). 安得广厦千万间 (8). 烽火连三月 (9). 柳暗花明又一村 (10). 择其善者而从之(11). 落红不是无情物 (12). 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罔”“殆”“烽”“从”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二、阅读(50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烘焙心情尤今(新加坡)①隔壁住了一户爱尔兰籍的夫妻,一住13年。
两年前移居澳洲,临走之际,我“敝自珍”地在家做了几道菜,为他们践行。
②酒酣耳热之际,夫妻俩忽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这番远去,最怀念你家两样东西,我们担心,少了它们,可能短期内睡不着觉。
”③受宠若惊,忙问是啥。
④双眸笑意闪烁的珍妮慢条斯理地说道:“约翰很习惯在你电脑打印机发岀的那种富有节奏的声音里入睡;我呢,常常在蛋糕飘出的香味里进入梦乡。
”顿了顿,又说,“不过,有时,也挺懊恼的,夜半被那诱人的香味侵袭,醒来之后,只闻其香,不见其形,怔怔仲仲,数多少绵羊去你家把蛋糕衔过来哪!”⑤听懂了话中之话,哈哈大笑之余。
从善如流。
次日,立刻将家中24针的打印机换成作无声的激计机;但是,夜半烘焙蛋糕的老习惯却改不掉,老实说,也不想改。
⑥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
⑦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
坐立难安之际,索性撇下多如蝼蚁的琐事,一头钻进厨房,专心致志地烘蛋糕。
烘出一个好蛋糕,把各种配料准确无误地称好备妥,像攀爬高峰那般的小心,像校对文稿那样的细心,像教导孩子那般的耐心,翻搅、调弄、拌和,最后,满怀爱心地送进烘炉。
个性全无的面糊,白着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热气的蹂躪。
随看面糊的膨胀,那种让人口舌生津的香气,像泛滥的洪水,在夜半无人私语时,放肆地流满了天和地。
这时,背上的重压、心里的焦躁,全都像被扎了一针的气球,慢慢地消了。
烘好后,橘子蛋糕澄亮如金,香兰蛋糕翠绿似玉,香蕉蜀翩触口满月,乳蛋糕貌似丝绸。
凌晨时分,坐在桌边大快朵颐的我,好似州个苦尽甘来、事业有成的富翁,大口大口地吃着时,觉得这样实实在在的人生真是快乐,刚才究竟为了什么事烦恼,竟不复记忆了。
⑧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她们脸上的笑意,是我心情永远的釉彩。
⑨吃过蛋糕后,有人戏谑地劝我改行,哇,想到日后我家门口或将有人排起长龙抢购每天新鲜出炉而“限量供应”的蛋糕,顿觉前景灿烂,兀自微笑。
注:焙(城)用微火烘(药材、烟叶、茶叶等)8. 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中一的“话中之话”指的是什么?9. 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