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带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559.15 KB
- 文档页数:15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明清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达到顶峰。
明朝时,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置了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
请问,下列选项中的做法哪一个与上述材料中明朝的做法属同一种性质?( )A . 汉朝时汉武帝实行了内外朝制度B . 清朝时康熙皇帝设置了南书房,来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C . 清朝时,实行总督与巡抚制度,总督与巡抚相互牵制、互不统属D . 唐朝时,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2.梁启超在论述中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下列表格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关于表格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 .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 . 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 .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 .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4.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 A .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C .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 .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5.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贵州省遵义市航天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
”其意在强调魏源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参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学习西方思潮。
据题意可知,魏源之“攻夷”“款夷”“制夷”三大主义皆是回答如何学习西方,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首要话题,故能“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答案为D项。
当时夷夏之辨仍流行,对西方仍用蔑称,故A项错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排除B项;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只是初步的,尚未找到反抗外来侵略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
2.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C.仁政理念深入人心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参考答案:B3. 《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
”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 )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 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参考答案:B 题干中并未提到行政级别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寿地”在周朝时期曾被不同诸侯国占领过,说明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4.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参考答案:C5. 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现实中小麦价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间);到1846年英国议会又宣布废除“谷物法”。
绝密★启用前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毕业班第六次模拟考试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
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4-18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9-21有多个正确选项,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结构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辐射出光子,用这些光子照射逸出功为2.49 eV的金属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群氢原子能辐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所发出的光波长最短B. 这群氢原子在辐射光子的过程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C. 能发生光电效应的光有三种D. 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9.60 eV【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这群氢原子能辐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的能级差最小,故所发出的光的频率最小,故波长最长,选项A正确;这群氢原子在辐射光子的过程中,整个原子的能量减小,电子的轨道半径减小,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变大,电势能减小,故选项B 错误;从n=3到低能态的跃迁中,能级差大于2.49eV的跃迁有32和31的跃迁,故能发生光电效应的光有两种,选项C错误;因为从31的跃迁辐射光子的能量最大,其值为12.09eV,故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12.09eV -2.49 eV =9.60eV,选项D正确;故选AD.考点:波尔理论;光电效应.2.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木块a、b置于固定在水平面上的粗糙斜面上,a、b中间用一轻质弹簧连接,b的右端用细绳与固定在斜面上的挡板相连.达到稳定状态时a、b均静止,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细绳上有拉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达到稳定状态时a所受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B. 达到稳定状态时b所受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C. 在细绳剪断瞬间,b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为零D. 在细绳剪断瞬间,a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答案】A【解析】【详解】A.达到稳定状态时,a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弹力沿斜面向下,物体静止,则摩擦力一定沿斜面向上不为零,A正确。
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文科综合试题1.商代王位的继承,有时兄终弟及,有时父死子继,并不固定;发展到周朝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使王位的继承更有体系、更为稳定。
这种发展状况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B. 有利于中国政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C. 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要求的必然结果D. 直接促进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权利之争夺,宗法制实行后,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明确了权力继承原则,有利于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防止内部权利争夺,故有利于中国政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故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经济与文化领域,故排除A、D两项。
C项,题干表达的是中央权力的继承问题,与分封制无具体关联,故排除。
2.根据麦迪森的估算,中国人均GDP落后于西欧的转折点发生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人均GDP明显地从有所上升转向了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停滞。
上述材料中中国经济发生转折、停滞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A.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B. 当时的人们越来越懒惰,不再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C. 当时的社会局势与政策导致了广大劳动者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受到压抑D. 宋明理学压制了士人的思想,科举制度僵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实行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国家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正是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制度的腐朽,导致中国新的生产方式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而相比此时的西方,他们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且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中国从此落后于西方。
根据题意,故C项正确。
A项,中国经济逐渐落后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制度上的落后,专制主义空前强化是其表现之一,无法说明中国经济发生转折、停滞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B项表述属于常识错误,故排除。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 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一试题(含解析)1.明清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渐渐达到巅峰。
明朝时,将地方权益一分为三,分别设置了承宣告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
请问,以下选项中的做法哪一个与上述资猜中明朝的做法属同一种性质?A.汉朝时汉武帝推行了内外朝制度B.清代时康熙皇帝设置了南书斋,来管制议政王大臣会议C.清代时,推行总督与巡抚制度,总督与巡抚相互管制、互不统属D.唐代时,推行了三省六部制度,必定程度上提升了行政效率【答案】 C【分析】【详解】资料“将地方权益一分为三”说明显朝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益于增强中央集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增强了专制主义,故 A 项清除;清代南书房也是增强皇权,故 B 项清除;清代推行总督与巡抚制度,这有益于增强中央集权,故 C 项切合题意;隋唐期间的三省六部制有益于增强专制主义,故 D 项清除。
【点睛】“将地方权益一分为三”是解题的重点。
2.梁启超在阐述中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单薄,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吞并,吞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阐述中能够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一致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乱是专制权益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跟着历史进度而不停增强D.武力争夺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 C【分析】试题剖析:资猜中“吞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程度跟着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不停增强,故 C 切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
议论:此题为2012 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观察学生从资猜中获得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此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向是不停增强,在不同期间有不一样的表现。
3.以下表格是明朝洪武至弘治年间( 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状况表,对于表格的信息,说法正确的选项是时间使用通货类型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 23、银 1、布 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 4、银 27、布 42、稻谷 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 52、稻谷 1A.宝钞在民间的信誉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败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一直是主要流通钱币【答案】 A【分析】【详解】从表格中能够看出,跟着时间的推后,宝钞在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已经不可以再履行支付的职能,这说明宝钞在民间的信誉降低,故 A 项正确;资料反应的是通货类其他变化,没有表现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 B 项错误; C 项说法错误,错在“均可作为”; D 与资料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 23、银 1、布 1 反应的现象相悖,清除。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十一模(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的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剧烈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无论如何敌对,但都不称对方为“戎",说明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民族认同感,不是国家统一的问题,A错误;题干反映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两种文明的冲突,C错误;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属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与材料中的信息完全不符合,D错误。
2.《通典·职官》曰:“至后汉,则(尚书更)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sou),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 尚书职权的扩大B. 三公权力削弱C. 专制皇权的加强D. 中枢体系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于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时三公的权力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决策的职能,决策权在尚书台,尚书台听命于皇帝,说明专制皇权的加强,C正确;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加强,尚书职权的扩大是现象,故A项错误;三公权力的削弱是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故B项错误;中枢体系的调整属于现象,不是材料中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故D项错误。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
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B.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C. 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重视气节、品德,鼓励人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1.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
这主要说明了“周礼”A. 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B。
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C。
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D。
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
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主旨,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还没有皇权,故B项错误;“周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社会稳定,C项错在“维护了”。
【点睛】把握材料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本题主旨信息是:“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
2。
《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一半在河南。
这反映出汉代A。
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
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
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突出D。
冶铁技术相当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一半在河南”,这说明汉代河南的冶铁业比较发达,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突出,故C项正确;A项错在“最发达”;材料没有涉及铁业官营,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冶铁技术如何,故D项错误。
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监察宰相而且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御史和宰相的关系变化反映了A。
御史和宰相互相牵制、互为仇敌B。
宰相已经失去了行政权C。
专制主义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相等【答案】C【解析】【详解】北宋由御史很少弹劾宰相到御史和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说明北宋相权进一步削弱,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故C 项正确;A项错在“互为仇敌”;北宋宰相依然掌握行政权,故B项错误;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不可能相等,故D项错误。
绝密★启用前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1.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A. 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B. 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C. 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D. 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在诸侯中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2.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A. 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B. 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C.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D.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北方经济也有发展,但尚不足以说明北方经济盛极而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材料没有反映南方农耕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但还不足以说明已经南移,故D项错误。
点睛:表格化的材料要注意从纵向和和横向两方面提炼信息,纵向是时间顺序,横向是空间顺序。
就本题而言,时间为秦汉到隋唐,空间是南方和北方。
两者结合,反映了秦汉到隋唐,我国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由此选C。
3.宋代启蒙读物开头就写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这种风气与唐末五代“及第不必读书,做官何须事业”已经明显不同。
这一变化A. 导致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B. 使儒家伦理秩序得以重建C. 利于新型治国模式的构建D. 推动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只是从启蒙读物中体现统治者的重文思想,“导致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这一说法错误,A排除。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卷带标准答案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卷带标准答案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
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A.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B.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C.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D.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2.“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
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材料主要说明A.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B.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C.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D.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3.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4.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撷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
这表明当时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5.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含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晴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