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4种思考方法,让你的思路更清晰内容来源:本文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书籍《见识:为人生赋能》读书笔记,笔记侠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刘sir,个人发展学会会长,北京合生载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封面设计&责编 | 亚飞第 3943 篇深度好文:5304 字 | 10 分钟阅读点此听精华版音频↑ 更多精彩内容,还需阅读全文哦~读书笔记·精华笔记·思维方式本文优质度:★★★★★+口感:爆浆鸡排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你平时有哪些固化思维?•你认为人该怎样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人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好处?一、你认为对的事,真的对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很有想法,也很努力,但怎么总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呢?为何如此?因为,你没有清晰的思路,你越努力,就离目标越远,从而陷入了“穷忙”状态。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这种状态会榨干你所有的努力,浪费你所有的想法,让你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最终茫然无措,斗志全无,最后完全忘记自己曾有过的梦想,荒废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所以,生活中的很多难题,只有找到了思路,才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拍集体照时,最难解决的就是眼睛的问题:几十号人,甚至上百号人,“咔擦”一声快门,总有一些闭着眼的人。
闭着眼的人看到照片,自然不高兴:我90%以上的时间都是睁着眼的,你为什么偏偏就照了我闭着眼睛、没精打采时的样子?那如何让拍照的大家都满意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摄影师的解决方案是:先喊“一——二——三”,再喊“茄子”。
但这样坚持了半天后,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在最后关头把持不住,闭了眼睛。
有个聪明的摄影师想出一个解决方法,他的思路是:请所有照相的人全闭上眼睛,听他的口令,喊到“三”的时候,再一起睁开眼睛。
果然,照片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也没有,全都神采奕奕。
这下皆大欢喜,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所以,思路清晰明确,才能打开思维,清除思维误区的干扰,简单干脆地解决问题。
如何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思维导图导图本身的规则很简单,几分钟就能学会,但思维导图的重点并不在于怎么画,而在于学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会很简单,怎么用才是关键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思考模型,在画的过程就是定义和拆解问题的过程,每一个新的层级,都是在回答上一个层级提出的问题。
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只需要三步:第一步:先找出问题(确认中心点)第二步:再拆解问题(分解问题成二级分支)第三步:然后试着去回答被拆解的问题。
(扩展分支)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发散思考,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这是个总结归纳的过程可以将画思维导图和我们平时的学习工作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喜欢阅读,如果是特别有价值的一篇文章,完全可以看完文章后顺便画一张思维导图,这样以后你温习的时候只要看这张图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昨天在简书看到彭小六的一篇文章《你不花钱,为什么要求我花时间》,觉得写得很好,有必要收藏起来。
如何去增强记忆呢,我就画了下面这张图:绘制这样的导图,你是一定要思考、总结和归纳的。
绘制的过程你的思考能力提升了,这张图本身也是很好的成果。
不管什么时候拿起来,你都能马上Get到一篇长文的核心思想。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下面把相关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包括绘制每一幅思维导图STEP BY STEP的步骤,以及每一幅思维导图背后的核心思路和关键问题。
希望能大家学习利用思维导图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
我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挖掘个人优势我喜欢的工作?我适合的工作?我既喜欢有适合的工作?如果有第三种,那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干想了好几天,也想不来什么眉目。
我于是想画一张思维导图,梳理一下自己的经历。
接下来,一边画图一边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思考过程】【画图过程】画图1:在中心图画上一个上台阶的小人,脚印代表足迹和经历,在图中央写上“我的经历”主题关键词,然后开始回想过去所有的繁杂的经历。
思考1:从个人经历来看,我喜欢又擅长的事情是什么?画图2:将自己的经历大致归了下类,我在主干上写上几段经历的名称:营销咨询、媒体撰稿、个人品牌思考2:我做过哪几方面的工作?画图3:在二级分支上添加每段经历涉及到的工作内容,配图思考3:这些工作涉及哪些具体的工作内容?画图4:在三级分支上依次写明每种工作所用到的技能。
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时常听到很多刚进⼊职场的同学问,我要怎么才能让⾃⼰在职场中快速晋升呢?是不是那些咋职场中快速晋升的达⼈都不是⼀般⼈啊。
然后就听到有很多⼈讲的各种⼩例⼦让⼈听得神乎其神的,难道真的那么神奇吗?是那些在职场中快速崛起的达⼈,拥有最秘密的武器就是:善于找到他⼈的优势策略,把隐形的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接下来我将会通过列举两个将隐形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的例⼦、什么是隐形的知识、什么是显性思维模型,以及如何将隐形的知识转化成为显性知识的思维的⽅法给⼤家做个阐述。
希望能够帮助⼤家养成这种习惯,在职场中平步青云。
1、将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事例1 傅盛:在公司做会议纪要对他的快速成长帮助很⼤。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屑于去做会议纪要这些⼩事⼉,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我们来看看年轻时的傅盛是如何做这种⼩事⼉的。
猎豹创始⼈傅盛曾在⼀篇⽂章中提到,在公司做会议纪要对他的快速成长帮助很⼤。
当年,傅盛在周鸿祎的3721公司⼯作时,第⼀次跟着周鸿祎开会就被安排去做会议纪要。
那天,周总讲了两个多⼩时。
我们知道周鸿祎是个思维很活跃的⼈,讲了两个⼩时,能够正常地做记录并整理出来,本⾝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啦。
看看傅盛是怎么操作的。
当天傅盛整理会议纪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
花费那么长时间不仅仅是因为会议的内容难整理⽽是他对周总的会议内容进⾏了深度思考。
整理⼀段会议纪要之后就思考: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在这种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傅盛逐步梳理出了周鸿祎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逻辑。
与此同时,为了⽅便⼤家阅读,傅盛⼜把会议纪要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整理出来,在关键地⽅标⿊,在要点底下⼜列出次级要点,这就让⼈在看会议纪要时⼀⽬了然。
做完了这些还不够,他⼜把会议纪要提炼成⼀份邮件正⽂摘要,这样别⼈收到会议纪要邮件时,不⽤下载附件也可以知道这个会议讲了什么。
个人学习效率的思维导图与记忆技巧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个人学习效率的提升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为了更有效地吸收和记忆知识,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和记忆技巧来优化学习过程。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思维导图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以视觉化的方式组织和记忆信息。
通过创建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复杂的信息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块,从而更容易地吸收和回忆。
以下是一些创建有效思维导图的步骤:1. 确定中心主题:在纸张或数字工具的中心写下或画出你想要学习的主题。
2. 添加主要分支:从中心主题向外延伸,为每个主要概念或子主题创建分支。
3. 使用关键词和图像:在每个分支上使用关键词和图像来表示信息,这有助于记忆。
4. 连接相关概念:通过线条或箭头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以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5. 保持清晰和简洁:避免过度拥挤的思维导图,保持清晰和简洁,以便更容易地回顾和记忆。
除了思维导图,记忆技巧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记忆技巧:1. 分块记忆:将信息分成小块,一次只专注于一个小块,这样可以减少认知负荷,提高记忆效率。
2. 故事法:将信息编织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因为大脑更容易记住有情节的内容。
3. 联想记忆:将新信息与已知的信息或图像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更容易地回忆起新信息。
4. 重复练习:通过反复复习和练习,可以加强记忆痕迹,使信息更容易被回忆。
5. 定期回顾:定期回顾所学内容,可以帮助巩固记忆,防止遗忘。
最后,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持充足的休息,以及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都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学习和记忆。
通过结合思维导图和记忆技巧,我们可以更系统地组织信息,更有效地记忆和回忆知识。
这些工具和技巧不仅适用于学术学习,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学习场景。
通过不断实践和调整,我们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个人学习效率。
高效思维导图:如何整理和归纳思维导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整理和归纳思维,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思维,提炼复杂信息,并将其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本篇文章将介绍如何高效地使用思维导图,从而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用来展现思维发展和关系的图形工具。
它以中心主题为核心,通过分支和节点的方式展示出思维的扩散和发展。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大量的信息,构建逻辑关系,提高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思维导图通常由一个中心主题开始,中心主题有多个分支,每个分支下又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子分支。
通过这种树状的结构,我们可以将复杂的信息分层次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得信息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如何创建思维导图创建思维导图通常可以使用专门的软件工具,如MindManager、XMind等。
这些软件提供了各种功能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创建和编辑思维导图。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中心主题,中心主题是思维导图的核心和起始点。
可以用一个大的节点或者图形来表示中心主题,并在周围绘制分支。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需求添加分支和子分支。
每个分支可以代表一个具体的概念、主题或者问题,而子分支可以用来进一步展开和细化。
在创建思维导图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分支的位置和大小,以更好地展示思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
如何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思维,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使用思维导图的技巧和方法:1. 分类和归纳思维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信息和概念进行分类和归纳。
通过创建分支和子分支,我们可以将相关的思维和概念组织在一起,形成相对完整和清晰的知识结构。
2. 提炼和概括信息在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以便将复杂的信息以简洁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从大量的细节中提取核心要点,并形成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结构。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扫描专题15: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目录考情分析 (1)考向预测 (2)思维导图 (3)知识清单 (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2)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9)真题再现 (24)【考情分析】【考向预测】高考对本考点以选择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系统优化方法等知识点上。
命题经常在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否具有客观性、对联系普遍性、多样性的理解、对整体与部分地位和作用以及关系的理解、发展的实质,对量变与质变及其作用、关系的理解,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普遍性及其和特殊性的关系的理解上,在事物性质的决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地位作用、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实质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问题上设置认识误区对考生进行迷惑。
主观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与普遍性的关系、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等知识点上。
背景材料的选取多与当前重大热点、科技发展以及传统文化有关,设问一般要求运用某一原理分析做某件事的原因、意义或如何成功的等等。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2)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点拨:(1)辩证法有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之分,笼统地说辩证法是正确和科学的是不准确的。
(2)辩证法和唯物论相结合,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是对的,但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据说熊彼德(J.A. Schumpeter)曾在课堂上批评牛顿,指责这个如假包换的物理学天才只顾闭门思想,没有将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开而留诸后世!这批评有点道理。
但牛顿在物理学上的丰功伟绩,是他在逃避瘟疫的两年中想出来的;其后就再没有甚么重大发现--虽是昙花一现,但这"一现"却是非同小可。
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屡见经传:可惜他天赋之高,远超世俗,要学也学不到。
有些朋友以为爱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资料而将相对论想了出来,他们也可照样推理。
但爱因斯坦所能办到的,跟他们有甚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为最!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种思想障碍。
我不仅不敢与牛顿或爱因斯坦相比,就是半个天才也算不上。
但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倒可以写一点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
我的思考方法是学回来的。
一个平凡的人能学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学。
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专利权,与我们无关。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
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
有一次,赫舒拉发(J.Hirshleifer)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这个偷"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
这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
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
但因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
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
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谁是谁非毫不重要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
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
要"出风头"或者"领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
"领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
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
有些人认为佛利民好胜、强词夺理地去维护自己的观点,这是错的。
佛利民的思想快似闪电,但他认错更快!因为他认错太快,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没有认错。
在我所认识的高手中,没有一个推理时将"自己"加上丝毫重量的。
事后"领功"是另一回事。
同样地,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我们不要被名气吓倒了。
任何高手都可以错,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不可以尽信。
当然,高手的推论较为深入,值得我们特别留意。
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理解,较小心地去衡量。
但我们不可以为既是高手之见,就是对的。
高手与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后者肤浅而狭窄。
我一向都佩服史密斯、米尔及马歇尔等人。
但当我研究佃农理论时,我就将他们的佃农理论一视同仁,没有将他们的大名放在心上,若非如此,我是不可能将他们的理论推翻的。
二、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
在"读书的方法"一文内,我述说了求学时的发问主旨。
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
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这是佛利民的拿手好戏。
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喜欢这样回答:"且让我改一下你的问题。
"(Let me rephrase your question。
)他一改,就直达你要问的重心,十分清楚。
我们凡夫俗子的仿效方法,就是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务求达重点的所在。
举一个例子。
当佛利民解释某法国学者的货币理论时,我问:"他的主旨是否若时间长而事情不变,人们就觉得沉闷?"佛利民答:"你是要问,是否时间越多,时间在边际上的价值就越少?"这一改,就直达经济学上的"替换代价下降"(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定律,他无需答我,答案已浮现出来了!第二、问题要问得浅这是艾智仁(A.A.Alchian)的专长。
谈起货币理论,他问:"甚么是货币?为甚么市场不用马铃薯作货币?"当经济学界以功用(Utility)的量度困难为热门的争论时,艾智仁问:"甚么是功用?甚么是量度?我们用甚么准则来决定一样东西是被量度了的?"这是小孩子的发问方式。
后来艾智仁找到了举世知名的答案。
量度不外是以武断的方式加上数字作为衡量的准则,而功用就只不过长这些数字的随意定名。
假设每个人都要将这数字增大,就成了功用原理。
这武断的方法若能成功地解释人类的行为,就是有用的,而功用本身与社会福利无关!我自己的佃农理论,就是由几个浅问题问出来的。
传统上的理论,都以为既然土地种植的收成是要将一部份分给地主,那么地主以分账的方法征收租金,就正如政府征税一样,会使农民减少劳力,从而使生产下降。
我问:"既然生产下降,租值就应减少了,为甚么地主不选用其他非分账式的收租办法?"我再问:"假如我是地主,我会怎么办?假如我是农民,我又会怎么办?"第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问题的重要与否是惯例,赫舒拉发更喜欢把这衡量放在一切考虑之前。
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可能回答:"这问题不重要。
"于是就想也不再想。
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呢,他就从座上站起来!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大难。
你要问:"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会知道了些甚么?"若所知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甚么关连,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那问题就无足轻重。
有很多问题不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问题。
什么是蠢问题呢?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那就是蠢问题了。
举一个例。
经济学是基于一个"个人争取利益"的假设;这就暗示着个人生产是会尽可能减低生产费用。
有一个学者大做文章,问个人的生产费用是否会过高了?但基于这作者自己的假设下,"过高"是不可能的。
佛利民就下评语:"愚蠢的问题,得到愚蠢的答案,是应有之报!"三、不要将预感抹杀了逻辑是推理的规格;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非逻辑不行,思考就会受到压制。
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不知所谓;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预感(Hunch)抹煞了,以致甚么也想不到。
逻辑学--尤其是数学逻辑--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就会弄巧反拙。
在念书时我拜读过爱因斯坦与逻辑学高手朴柏(K.Popp9r)辩论的书信。
他们争论的是科学方法论的问题。
在这辩论中,我以为朴柏是胜了一筹;但在科学上的贡献,他却是藉藉无名的。
逻辑是可以帮助推理的正确性,却不是思想(Idea)或见解的根源。
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但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
那些坚持非以正确方法推断出来的思想是犯了规,不能被科学接受的观点,只不过是某些难有大贡献的人的自我安慰。
这种人我遇过了不少。
他们都胸有实学,思想快捷--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
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
只要得到的理论或见解是合乎逻辑及方法论的规格,是怎样想出来的无关重要。
那些主张"演绎法"(DeductiveMethod)或"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的纷争,不宜尽听。
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或牛顿午夜做梦),万有引力的理论就悟了出来。
又有谁敢去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有一些独具卓见的学者,其逻辑推理的能力实在是平平无奇;他们的重要科学贡献是经后人修改而成的。
英国早期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Malthus),推理的能力比不上一般大学生!近代获诺贝尔奖的海耶克及舒尔兹(T. Schultz),推理也没有过人之处。
这可见思想见解(Idea)是首要,逻辑次之。
得到了一个稍有创见的预感,就不要因为未有逻辑的支持而放弃。
在我所认识的学者中,善用预感的要首推高斯(R.H.Coase)。
无论我向他提出任何比较特出的意见,他就立即回答:"好像是对了"或"好像是不对的"。
先有了一个假定的答案,然后再慢慢地将预感从头分析。
有一次,在一个会议上,有人提议大地主的农产品售价会是专利权的市价,缺乏市场竞争,对社会是有浪费的,我冲口而出:"怎么会呢?假若全世界可以种麦的地都属我所有,我就一定要将地分开租给不同的农民耕种;麦收成后农民就会在市场上竞争发售,那么麦价是竞争下的市价。
"高斯在旁就立刻对我说:"你好像是对了。
"三天之后,我再遇高斯时,他又说:"你好像是对了。
"我问他我对了甚么?他说"麦的市价。
"几个月后,在闲谈中,高斯旧事重提:"我认为在麦的价格上你是对了的。
"对一个不是自己的预感而日夕反覆推断,确是名家风范,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另一个已故的高手朋友,名叫嘉素(R. Kessel),是行内知名的预感奇才。
在1974年(他死前一年)我有幸跟他相聚几个月,能欣赏到他的不知从何而来的预感。
嘉素有一条座右铭:"无论一个预感是怎样的不成理,它总要比一点意见也没有为佳。
"他又强调:"若无半点见解在手,那你就甚么辩驳也赢不了。
"预感是每个重要发现都缺少不了的--从那里来没有一定的规格,有时究竟是甚么也不大清楚。
在思考上,预感是一条路的开端--可走多远,到那里去,难以预先知道--但是非试走一下不可的。
走这路时逻辑就在路上画上界线,将可行及不可行的分开。
走了第一步,第二步可能较为清楚。
好的预感的特征,就是路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清楚,到后来就豁然贯通。
"没出息"的预感的特征正相反。
不要以为我强调预感的重要,是有贬低逻辑及科学方法论之意。
我曾经是加纳(R.Carnap)的学生,怎会轻视这些学问?我要指出的是逻辑是用以辅助预感的发展,用错了是可将预感抹煞了的。
四、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任何思考上的问题,是一定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的,换言之,同样的问题,可用不同的预感来试图分析。
在这方面,我认识的高手都如出一辙--他们既不轻易放弃一个可能行得通的途径,也不墨守成规,尽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