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125.81 KB
- 文档页数:2
“贫穷陷阱”:陷入与逃离的机制研究作者:刘力铭杨书胜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8期刘力铭杨书胜/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摘要: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运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从具体生活问题出发,分析穷人的真实境遇、思想和选择,探究穷人与政府、市场及各类组织的互动,阐述了各种贫穷问题产生的机制。
本文将从“贫穷陷阱”是否存在、穷人何以陷入“贫穷陷阱”以及穷人何以逃离“贫穷陷阱”三个方面来讨论《贫穷的本质》一书对于消除贫穷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穷陷阱”;贫穷亚文化;教育扶贫一、研究背景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亦是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议题。
消灭“贫穷与饥饿”被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然而,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全世界有19亿人(占世界人口的26.2%)每天生活费低于3.2美元(中等偏低收入国家的贫困线标准);世界人口近46%每天生活费低于5.5美元(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贫困线标准);世界人口的10%每天生活费低于1.9美元(国际极端贫困线标准)[1]。
2019年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饥饿人口数字连续三年增长,目前有超过8.21亿饥饿人口,对2030年实现零饥饿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
人们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针对贫穷问题投入的大量资源难见回报?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贫穷陷阱”存在吗?穷人在哪些方面需要援助?什么样的扶贫政策是有效的?《贫穷的本质》一书对解答上述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此书作者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在15年的时间里,在五大洲贫困人口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亲身体验并描述了至少8.65亿贫困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真实生活[3](P6-11)。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
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
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电脑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
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良。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一、城乡关系非均衡发展论(1)强调“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观点持这种观点理论强调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配置,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主要理论观点包括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以及极化理论的佩鲁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理论等。
这些理论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城市在城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出“城市偏向”。
第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二元经济”概念及模型。
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为特征的工业化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为特征的农业部门,这两个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入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限的,为现代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问题,即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
具体来讲,一方面通过现代工业的发展,取得资本积累,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实现现代部门的扩张,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向传统部门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传播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分享物质设施,这将推进传统部门的改造和发展,最后经济实现由“二元”向“一元”转变。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揭示了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内在发展联系,主张“工业主导论”,并指出这种联系不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相联系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忽视了农业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先决条件。
同时他还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的农业隐性失业问题。
1.3.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1.3.2.1 区别⏹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即商品和劳务产出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增长所依赖的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状况、技术状况和体制的变革,包括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关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侧重于数量,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多维体系概念。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GNP或GDP的总量或人均量⏹这一指标的缺点☐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福利的情况。
☐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 无法计算在内。
☐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和人口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国际比较时汇率不能反映国家间真实收入差别。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单一指标:人均GDP⏹综合指标(4项)☐联合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的16项指标体系☐世界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识字率)(婴儿死亡指数)(1岁时预期寿命)(0~100)☐人类发展指数(HDI) 人均预期寿命. . 教育程度. 生活水平1.3.2 联系⏹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仅有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发展⏹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
⏹增长是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全部。
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 工作缺乏保障)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wth 民主没有同步增进)无情的增长(ruthless growth 贫富分化)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 自然资源的枯竭)2.2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一阶段(1940s末至1960s初)⏹第二阶段(1960s中期至1970s 末)⏹第三阶段(1980s至今)第一阶段形成与繁荣时期(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主要观点☐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唯资本论⏹认为投入三要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中资本的多寡及其形成的快慢是发展中国家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福利: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
2.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干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3.4.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剩余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福利国家.剩余型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福利制度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家庭和市场功能失败后的补救角色。
制度型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福利服务为现代工业社会承担常态第一线的功能,当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一般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制度的活动时,就很自然地享受该制度与体系的福利功能与服务。
福利国家:国家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在某些领域,主要是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矫正市场机制在对无劳动能力者分配方面无能为力的缺陷,从而为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生活帮助。
5.发展社会福利的核心问题:在整个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中,到底是相信市场、还是依靠政府.6.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一般通过三个途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专业化的社会福利,职业化的职业福利和社区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7.需要理论的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阿德佛的需要理论(E(exsistence)、 R (relatedness)、 G(grouth)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论述。
8.西方的理论渊源:⑴宗教思想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
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
三是补充着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不足。
⑵空想社会论,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乌托邦,乌托邦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和表达社会理想的方式。
托马斯·莫尔,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其名著《乌托邦》。
莫尔所表达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阶级剥削和等级差别、人人平等的福利社会。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研究述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状态在不同代际之间的传递现象。
该现象认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更有可能成为贫困人群,形成“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对个体和家庭造成不利影响,也对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和探讨意义重大。
本文将对“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述评。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论。
在国外,美国学者法米利亚(Famiglietti, 1993)最早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认为父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子女的发展和未来贫困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在国内,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如刘剑华(2003)认为,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是由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传承所导致的;赵玮(2012)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代际传递的心理机制。
这些研究为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贫困代际传递并非简单的经济传承,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成因涉及到家庭结构、教育资源、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家庭结构方面,研究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更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在教育资源方面,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难以脱离贫困状态。
在社会环境方面,贫困家庭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充满了负面影响,缺乏正面引导和激励,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贫困的影响。
要想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消除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政府在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手段,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改善贫困家庭子女的生存环境和成长条件;政府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权益,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
1
醉客天涯之发展经济学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一、简介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是美籍爱
沙尼亚经济学家,哥伦比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于1953年在其
著作《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资本与经济发展关
系的理论。纳克斯认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即他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原因,并非
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
性循环系列”。
二、主要内容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循环来论述:
(1)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有一个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经
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不得不把大部分收入
用于生活消费,而又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
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
规模难以扩大,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低生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
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复始,形成“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
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2)从需求方面来看,资本形成同样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发
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这就意味着较低的购买力和
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
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使得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
2
醉客天涯之发展经济学
低生产率又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这样,形成“低收入—低购买
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效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
循环。
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贫困恶性循环图
三、解决
将两个循环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
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
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打破,很难
由向下的循环转变为向上的循环,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困难是难以
改变的。要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增加储蓄的同时
扩大投资,在许多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形成各行业之间的相
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以保证投资成功。
低储蓄能力
低收入 低产出 低生产率
低资本形成
低投资引诱
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