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与我国的贫困问题
- 格式:wps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系统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解放人类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今天的扶贫工作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必然性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贫困问题不是由于个别人的懒惰或命运不公造成的,而是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的矛盾所导致的。
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表象,而需要从根源上分析贫困的原因,进一步改革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条件。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基础。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正视贫困地区的现实困境,同时挖掘潜在的机遇和资源。
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谋划,我们可以找到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贫困地区,贫富差距明显,阶级矛盾尖锐。
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影响。
要根据当前社会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权益保护,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1. 建立完善的产业扶贫体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育贫困地区的产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们必须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生活所需,而这种交易过程中,剥削已经内在存在。
资本家为了最大化利润,不仅压榨工人的劳动力,同时还通过压低工资、提高工作强度等手段来压制工人的生产力水平,使得工人们难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认为贫困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
然而,货币是市场上的唯一媒介,这导致了产生货币财富的不平等,使得一部分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无力竞争和生存,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沦为贫困。
尽管距离马克思提出贫困理论已有足足一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台更全面、有效的政策来降低贫困率。
然而,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一些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应对。
纵观当下的异化经济形态,不难发现市场经济的不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因此,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在当代仍然有高度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我们思考并解决当代贫困问题的一部分,需要重视和研究,引入新的经济理论,尝试在当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发展模式,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稳定、公平和持续的发展环境。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被剥夺,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并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系统,它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市场和劳动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剥夺无产阶级的财富和权力,从而循环往复地维持着这个系统的运转。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于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无产阶级的权利和利益。
无论是在经济政策制定上,还是在社会福利的保障上,都应该把无产阶级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会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还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人的不幸。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公正的税收政策和福利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最后,我们也应该重视环保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取缔污染企业,鼓励发展绿色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总之,马克思的贫困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无产阶级的权益,关注社会的平等与公正,重视环保问题,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扶贫攻坚的实践扶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一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扶贫攻坚实践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社会公平、公正与人的解放,与扶贫攻坚的斗争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其与扶贫攻坚实践的关系及积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是扶贫攻坚的根本目标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民的解放与社会公正是不可分割的。
扶贫攻坚的初衷就是解放贫困人民,使他们能够摆脱贫困束缚,享受到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扶贫攻坚也旨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马克思主义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使之成为实现社会公正、人的解放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生产力与贫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贫困根除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指出,只有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才能够摆脱贫困的局限。
扶贫攻坚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贫困地区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从而解决贫困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于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强调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群众的主体地位与扶贫攻坚的实践密切相关。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强调了劳动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主体。
扶贫攻坚的实践要求充分尊重贫困地区的居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氛围。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扶贫攻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和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实践的观点对于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赋予了决定论的地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他对社会经济体制中贫富不均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他认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剥削人的体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存在。
以下是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的一些重要观点。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贫富不均。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所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运作使得少数人能够积累财富,而大多数人则无法摆脱贫困。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断积累财富,而工人则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
这种剥削关系无法根除,导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马克思强调了贫困与社会剥夺的关系。
他认为,贫困不仅是个人努力不足的结果,更是社会制度和结构所带来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使得某些群体被剥夺了获取财富和资源的机会,从而使他们陷入贫困。
这种剥夺可能是因为种族、性别、阶级、地区等原因导致的。
马克思强调了贫困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贫困不是永久存在的,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贫困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也会不同。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变革才能解决。
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借鉴价值。
我们应该意识到贫困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体的失败。
在解决贫困问题时,不应该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个体,而是要从制度和结构层面入手。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提供更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分配,以减少贫困。
我们需要关注贫困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教育、健康、社会关系等方面。
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支持。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剥夺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在解决贫困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和增加GDP,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全球贫困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贫困问题已经超越了国家的范围,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全球贫困问题。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摘要】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深刻探讨了贫困问题,内生伦理观念塑造了他对反贫困的思考,影响深远。
这种观念促使社会追求公平与正义,引导国家政策与贫困问题的关系,推动社会团结解决贫困难题。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对现实有重要启示,倡导内生伦理观念,指导社会公平、国家政策、社会团结方向。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观念及现实启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与倡导。
【关键词】马克思, 反贫困思想, 内生伦理, 现实启示, 社会公平, 正义, 国家政策, 社会团结, 解决贫困问题, 重要性, 倡导, 指导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以及现实启示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对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认为贫困不是天然的现象,而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内生伦理观念对反贫困具有重要影响,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现实启示一方面指出社会公平和正义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指出国家政策和贫困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
社会团结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在我们强调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重要性,倡导内生伦理观念,并指出现实启示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现实启示,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贫困问题,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2. 正文2.1 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深刻思考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深刻思考可以追溯到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体系,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他指出,贫困并非是个别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道德和伦理问题。
在这种制度下,贫困者被迫接受低廉的工资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其人格和尊严受到损害。
马克思强调,贫困并非是因为个体的努力不够,而是因为制度的不公正造成的。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贫困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并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加以应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出发,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马克思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生产关系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由于无产阶级的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因此营生受苦,并且贫困问题永远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剥削和不平等会导致社会上层资产阶级富裕,而下层无产阶级陷入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动荡。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我们需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并没有因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公平和均衡。
相反,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加剧,大量的人口依然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
新的剥削形式和不平等现象也在不断涌现,例如劳动力市场中的低工资、不稳定就业等问题,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数字鸿沟,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表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在当代社会并没有过时,反而更加紧迫和现实。
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中汲取力量,积极探索当代社会的贫困问题。
在当前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贫困问题的本质和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其根源和产生机制却依然是相似的。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深化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充分借鉴和应用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以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当代社会的贫困问题。
我们也要认识到,尽管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在一些方面依然适用,但也需要根据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需要结合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重新审视和解释贫困问题的产生和演变。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首先,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在于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贫穷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因此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
为此,马克思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取消剥削”、“实现无阶级社会”等一系列理论,以此来解决贫穷问题。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社会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为我们树立了正义与平等的价值观念。
其次,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在于关注个体的尊严和权利。
马克思认为,人是有尊严和权利的,而这些尊严和权利必须得到全面保障和尊重。
因此,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人平等”、“人类解放”等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这些理论为我们树立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强调了个体的尊严和权利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公正、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
最后,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现实启示在于探索贫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马克思认为,贫困问题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运作而产生的,因此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
为此,马克思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取消剥削”等一系列实现无阶级和谐社会的理论和方案。
这些理论和方案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和现实指导,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贫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民主、富强、和谐的社会。
总之,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社会公正、平等、价值观念、个体尊严、权利保障以及贫困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方法。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以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启示为指导,促进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同繁荣。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反贫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政策制度的角度剖析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是对贫困阶级化的理论分析,追述并揭示贫困根源的理论。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有助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略、总体格局、实践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马克思反贫困脱贫攻坚(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反贫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政策制度的角度剖析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是对贫困阶级化的理论分析,追述并揭示贫困根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理论逻辑是趋于异化劳动转入雇佣劳动。
在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在社会的增长状态中,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
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
”1所以,马克思对贫困的根源性的理解及阐释,是以人类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角度对贫困根源进行剖析,通过对社会的变革,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模式下所遭受到的各种异化、剥削以及奴役中解脱出来,以求得到人类本质属性的回归。
但又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别,以及各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导致形成贫困的因素、实质和表象也不尽相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贫困的根源性问题来自于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劳动异化。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贫困思想,在国家政治法律层面寻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时德国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使马克思摒弃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正式开启关于贫困问题的探讨。
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将贫困的产生简单地归咎于市民社会中偶然的、自然界的、外部的因素,是逻辑范畴各个环节的理性演绎,而非对市民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实践批判。
这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探究普鲁士封建社会的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范畴和现实主题。
马克思理论与我国的贫困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贫困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依据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制度决定、技术基础和表现形态等三个层面,并结合我国二十多年扶贫的实践,分析当前贫困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进一步加快有效反贫困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贫困,反贫困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资本主义的贫困理论与我国目前的贫困问题似乎无关,其实不然,虽然马克思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若去掉相关社会制度的内容,其中贫困理论的一般规律的分析,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困问题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按照人均年收入668元人民币的贫困线标准,国家 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表明,我国农村2600万人属于绝对贫困人口,还有将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低收入人口。此外, 2200万城市居民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属于各地政府的扶贫对象。目前约有9000万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千元。①按照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贫困人口界定的标准也应当与时俱进。萧灼基教授
就曾呼吁:“应该把贫困标准从目前的水平提高到1000元。”② (二)原因分析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还存在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毋庸置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得国家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积累规律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因此,用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来分析我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当然,这种作用是受到一定限制的。除此之外,我国的贫困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部门间差距、区域发展不协调、自然资源不平衡等诸因素引起的,这是与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不同之处。 目前我国城镇所出现的劳动就业难与贫与贫困问题密切相关,而劳动就业又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就会降低对劳动就业人口的需求,即使企业规模扩大,在就业人口总量有所增加的条件下,相对量的减少是一种必然性。既要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又要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阶段和我国充足的人口资源优势,调节高、中、低程度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合理组合,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从源头上消除劳动就业问题所导致的贫困。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马克思关于三种剩余人口的论述来分析我国的贫困问题。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从而掩盖了他们失业和半失业状态,这是一种隐态;其中的农民工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就是一种显态,他们成为了过剩人口,即“潜在的过剩人口”或“流动的过剩人口”。当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市场经济活跃的地区,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地区间的重新配置,使输出者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创收机会。同时,在流动过程中实现输出者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减缓农民贫困问
① 中国有9000 多万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http: / /www. sanxiau. net/dep t/ jcc / read. asp? id = 447. 2005 - 5 - 27. ② 萧灼基. 贫困标准应从目前水平提高到1000元。 http: / / finance. sina. com. cn / economist/ jingjixueren /20050527 /22001631932. shtml 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由农民转变成为农民工之后,就由原来的“潜在的过剩人口”变成了“流动的过剩人口”。他们时而被解雇,时而被吸收,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之中。同时,与农民和土地分离相伴而生的,还有国有企业工人与他们工作的企业即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庞大的下岗工人队伍,这也应当归属于马克思所论述的“流动的过剩人口”或“停滞的过剩人口”。同时,我国的贫困人口还包括城乡的鳏、寡、孤、独等无生活保障人员。 二、我国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从1978年到1990年的12年间,贫困人口从2. 5亿降到8500万,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但是从1990年到2000年,即使政府投入很大力量,我们的贫困人口只从8500 降低3200万,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500万,为前面十年的一半。2001 年,贫困人口只减少270 万; 2002年贫困人口只减少110万; 2004年我国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2003 年增加了80万人。到2005年我国还有2610 万的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③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反贫困任务仍相当严峻。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虽然已经有两亿四千万的人口脱贫,但是他们的收入水平还相当低,只要发生疾病或是自然灾害,就会有大量的人口回复到贫困的状态。同时,贫困人口在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问题也相当突出,与非贫困人口相比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文化技术素质低,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约束。同时,贫困人口分布相对分散、构成极其复杂的现状使得政府实施反贫困的成本加大,难度增强。此外,在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之后,各种不良的社会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伴生物而不断加剧。其中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造成贫困问题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现今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 5,被公认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2003年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之大,已进入值得警惕的“黄灯”区。专家提醒,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10年后将进入“红灯”范围④ 。随着今后减少贫困人口的难度加剧,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在新的时期也进入了攻坚阶段。针对当前我国反贫困所面临的这些严峻挑战,作者以马克思贫困理论为依托,提出如下反贫困政策建议: (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反贫困的制度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因此反贫困的主要对象是农民。1978年全国的贫困人口有2. 5 亿,占当时总人口的25%。在1978年之后,农村从集体生产转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了1985年的时候,贫困人口从2. 5亿降到1. 2 亿。自政府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实施的专项扶贫计划,到1993 年时,贫困人口进一步降到8000万。1994年提出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2000 年组织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 - 2010年) 》增加了对农民和贫困地区的投入,到2005年全国的贫困人口减少到2610万。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全世界贫困人口的减少绝大多数发生在
中国。 这些成就的取得和我们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不断推进所有制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在现代经济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趋向于混合经济形
③中国减贫面临六个新挑战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608003.htm。 ④ ]曹滢. 居民收入分配预警系统报警》。 经济参考报. 2005 态,即“看不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寻求社会公平、平等和协调发展的优势更加明显。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平等现象更容易得到“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所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成为我国反贫困的制度性保障。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反贫困的根本途径 一方面,在贫困地区要广泛传播市场的观念。要贯彻“治贫先治愚”的原则,让贫困人口接受、认同并采纳市场的意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市场化反贫困模式。将反贫困落实到行动上,就要让贫困地区直面市场,实现贫困地区的农业市场化,改供给推动型的扶贫模式为重视市场原则的需求拉动型的反贫困模式⑤。 另外,合理的产业构成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也是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客观要求和反贫困的关键。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更多的人口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有利于消除相对过剩的劳动人口,因而是我国反贫困的客观要求。。对于城镇低收入者,可以采取适时适度提高贫困线标准和最低生活费、最低工资,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等措施;对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应当坚决执行反就业歧视和反工资歧视政策,进一步清理不利于、不便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规定,逐步消除农民工因身份不同而遭受的工资歧视,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对于高收入群体,政府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和保证收入的合法性,甚至可以选择遗产税和赠予所得税、奢侈品消费税等手段来缩小收入差距。另外,鼓励高收入者投资办企业、行慈善,也能部分解决收入差距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有9000 多万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http: / /www. sanxiau. net/dep t/
jcc / read. asp? id = 447. 2005 - 5 - 27. ○2萧灼基. 贫困标准应从目前水平提高到1000元。 http: / /finance. sina.
com. cn / economist/ jingjixueren /20050527 /22001631932. shtml ○3中国减贫面临六个新挑战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608003.htm。 ○4曹滢. 居民收入分配预警系统报警》。 经济参考报. 2005
○5中国扶贫开发报告人民日报. 2000 - 10 - 16
⑤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人民日报. 2000 - 10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