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低血糖症,老年人低血糖症的症状,老年人低血糖症治疗【专业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低血糖治疗方案简介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
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其他疾病或药物治疗的一种副作用。
低血糖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对于低血糖患者非常重要。
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 头晕和眩晕 - 心悸 - 感到紧张和焦虑 - 疲劳和虚弱 - 饥饿感 - 感到冷或出汗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低血糖治疗方案低血糖治疗的目标是迅速提高血糖浓度,以减轻症状并防止进一步恶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低血糖治疗方案:葡萄糖葡萄糖是低血糖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迅速提高血糖浓度并缓解症状。
葡萄糖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
葡萄糖胰岛素准备胰岛素是一种降低血糖浓度的药物,但在低血糖患者中,它可能会导致进一步降低血糖。
因此,在给予葡萄糖之前,可以考虑给予葡萄糖胰岛素准备,以平衡胰岛素的作用。
饮食调整低血糖患者应遵循均衡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的禁食。
建议分多次进食,并重点摄入含有复合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食物。
药物治疗对于那些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来控制血糖浓度。
常见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糖皮质激素等。
这些药物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使用。
调整胰岛素治疗计划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低血糖是由于胰岛素治疗引起的,可能需要调整胰岛素治疗计划。
这包括调整剂量、时间和给药方式等。
生命周期管理对于孕妇、儿童和老年人来说,由于生理特点和代谢率的差异,低血糖的治疗策略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结低血糖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病症,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葡萄糖给予、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计划调整等。
对于不同群体的患者,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调整。
老年人低血糖昏迷的症状文章导读\n 我们人体内的血糖一般都维持在一定的浓度,如果血糖太高就会出现高血糖的现象,而血糖太低就是低血糖了,血液里面的糖分大部分都是葡萄糖。
低血糖这种疾病比较常出现在老年人的身上,而且低血糖会导致很多并发症的出现,例如老年人低血糖引起的昏迷到底有什么症状。
\n老年人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该注意好自己的饮食才行,老年人低血糖昏迷的病人一般要选择清淡的饮食并且要合理搭配膳食另外一定要吃主食才行。
老年人低血糖昏迷的症状:1.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此组症状在血糖下降较快,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更为明显,是一种低血糖引起的代偿反应。
主要包括大汗(约占1/2,冷汗多见)、颤抖(约占1/3)、视力模糊、饥饿、软弱无力(约占有1/4~1/3),以及紧张、面色苍白、心悸、恶心呕吐、四肢发冷等。
2.中枢神经受抑制的表现此组症状在血糖下降较慢而持久者更为常见。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是中枢神经缺氧、缺糖症群。
中枢神经越高级,受抑制越早,而恢复越迟。
主要表现为:①大脑皮质受抑制;意识蒙眬,定向力及识别力逐渐丧失、头痛头晕、健忘、语言障碍、嗜睡甚至昏迷跌倒。
有时出现精神失常、恐惧、慌乱、幻觉、躁狂等;②皮质下中枢受抑制;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可有阵挛性、舞蹈性或幼稚性动作,心动过速,瞳孔散大,阵发性惊厥,锥体束征阳性等。
患者可出现癫痫症状;③延脑受抑制;深度昏迷,去大脑性强直,各种反射消失,呼吸浅弱,血压下降,瞳孔缩小。
如此种状况历时较久,则患者不易恢复。
如果脑组织长期处于比较严重的低血糖状态下,则可发生细胞坏死与液化,脑组织可萎缩。
患者常有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精神失常或性格变异等表现。
3.混合性表现即指患者既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又有中枢神经受抑制的表现,临床上此型更为多见。
4.原发疾病的症状如肝病、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尚有垂体瘤和甲状旁腺疾病的表现等。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老年人低血糖昏迷,我们知道老年人低血糖昏迷是常见的一种。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危害及护理530021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潜在的慢性病症的出现概率不断提高,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其中最为普遍存在且最严重的低血糖并发症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在老年病患中难以辨别,临床治疗中也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等状况,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机会,一旦无法及时治疗,患者交感神经会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会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与低血糖等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会引起不可逆转的脑损伤或者死亡。
因此尽早落实预防措施与健康宣传教育护理,定期检测血糖,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病症出现概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另外,糖尿病治疗工作不但要注重高血糖自身的影响,也要提高对低血糖潜在影响的认知。
所以,为了合理预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与缓解其加剧趋势,本文综述了低血糖危害以及低血糖的护理,意在给低血糖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危害护理前言:糖尿病是普遍存在的代谢性病症,并且多发于体质较为低下的中老年人群,其治疗是世界级的难题。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实,当患者血糖葡萄糖水平低于正常值,会引起各类临床综合病症,统称为低血糖症,其并发症多达100种,且低血糖是最为常见且最严重的一种。
老年低血糖患者致病因素多样,并且临床多样化呈现,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并发症,同时因为老年人自身体质与自控控制较弱,会出现较高的致残概率与死亡几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干扰,所以,尽快诊断低血糖患者,落实针对性治疗与合理的护理能够减少老年低血糖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几率。
提高宣传教育的强度,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认识到低血糖对自身的伤害,认识到引起低血糖的原因,采用预防策略,有效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从而降低糖尿病低血糖的出现概率,自主参与药品与各类护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病症,提升生存几率。
一、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对老年人的伤害较大,总的来说低血糖有三大危害,分别是:第一,对早期的低血糖情况无法及时察觉而错失最佳的治疗机会,致使身体对中度低血糖调节能力变弱,降低对其病症的警示效果,而构成无症状低血糖。
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措施【低血糖的危害及治疗】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易怒易暴躁?这些都是低血糖的症状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低血糖的危害及治疗,希望能帮到你。
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得损害,由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全部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能,脑组织储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仅够维持五到十分钟脑细胞功能,因此,当发生低血糖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当然进入脑组织的葡萄糖也就减少了,这种情况下脑组织非常容易受伤害,而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的话,脑细胞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可导致痴呆,甚至..,即使在治疗后脑组织也不能恢复到正常了。
低血糖还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
低血糖的治疗第一点,大家都知道的,低血糖要多吃甜的大家都知道,低血糖,要多吃糖,最好随身带糖,尤其是巧克力。
但是也不要吃太甜的,楼楼又一次低血糖发作,赶快含了一块巧克力,结果差点没恶心吐出来。
第二点,按时吃饭这点是很重要的,至少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发作。
我们要荤素搭配,不要吃清淡的食物。
所以一定一定要好好吃饭,荤素是都要吃的。
第三点,夏天一定要注意夏天容易犯低血糖,一是因为夏天热,食欲不好,吃得少。
二是因为夏天闷,汗流的一多就犯晕。
有时候走着走着眼前就一片白什么都看不见了。
所以夏天带着糖果,一感觉不对,别撑着,摔伤就不好了。
第四点,坐着别蹲着一旦感觉头晕了,先别管什么形象了,先原地蹲一下,感觉好一点,赶快随便找个台阶坐着。
一直蹲着反而不好,正常人蹲久了,猛地站起来也是要有点不好的。
第五点,尽量别去闷热、潮湿的地方如果头晕,视线模糊,有些喘不过气来,这时候可以寻求他人帮助,但是别死撑。
第六点,别一直站着可以多走动走动,总之别一直站在那里,站着不动也是很容易感觉头晕的。
尤其是在地下,或比较压抑,闷的空间内,如果等人,而且时间比较长的话,尽量先找个地方坐下来。
没有的话也找个靠墙的地方,这样如果察觉不舒服可以立马蹲下,也可以避免被后来人不注意踩伤。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摘要通常情况下,夜晚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处于睡眠状态,发病时如若没有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1]。
本文针对医学界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以及护理做了详细的文献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医学专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了分析和对比,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夜间; 低血糖;预防;护理1.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伴随着生活压力大,运动减少,摄入能量过多,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糖尿病。
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是糖尿病的多发人群。
夜晚是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时间,如果在预防和护理上不到位,后果将不堪设想。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现象,是可预防可护理的。
只要认知清楚,又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降低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危害。
而目前,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护理工作还没有成标准化,护理方法都不统一。
在众多的方法中,有效果明显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
下面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就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的研究进展提出的意见。
2.老年人夜间糖尿病低血糖的界定和症状2.1老年夜间低血糖的界定。
专家李淑霞在临床研究老年糖尿病时通过一系列临床观察,对夜间低血糖提出了明确的界定,并且给出了临界值,所谓的夜间低血糖,就是指夜间患者的血糖低于一个临界值,血糖低于2.8mmol/L,并引发一系列症状[3]。
2.2老年夜间低血糖的症状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症状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无症状性低血糖,分别表现为汗流不止、面色苍白、坐立不安等症状,神色异常、口吐不清、全身无力等症状,或者无明显外部现象[4]。
发生低血糖现象的时间都集中在凌晨1点至3点。
2.3老年夜间低血糖的引发原因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夜间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频发时间段,总结有如下原因:一是日常治理中胰岛素剂量过多或者过少,很多患者甚至自己注射胰岛素,往往在剂量上拿捏不准,导致夜间犯病。
老年人低血糖症,老年人低血糖症的症状,老年人低血糖症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老年低血糖症(senile hypoglycaemia)指各种原因引起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使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及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
一般认为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时出现症状。
老年人易发生低血糖性脑功能障碍。
低血糖分为空腹低血糖和餐后低血糖(即反应性低血糖),前者多为病理性,后者多为功能性。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引起老年人空腹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①胰岛B细胞瘤(胰岛素瘤);②胰岛外肿瘤;③外源性胰岛素、口服降糖药;④严重肝病;⑤乙醇性;⑥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2.引起老年人餐后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①胃大部切除后(滋养性低血糖);②乙醇性;③2型糖尿病早期;④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二、发病机制
大脑及神经细胞内无糖原贮存,且不能利用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所以其能量供应完全依赖血循环中的葡萄糖,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波动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清晨空腹血糖3.3~5.0mmol/L(60~90mg/dl),混合饮食餐后血糖6.7~7.2mmol/L(120~130mg/dl),葡萄糖负荷后血糖不超过
8.9mmol/L(160mg/dl)。
空腹血糖主要来自肝糖输出(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餐后血糖主要来自肠道吸收。
胰岛素分泌增加或葡萄糖吸收减少,血糖低于正常下限时,低血糖兴奋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和胰高糖素分泌增加,以代偿性提高血糖水平。
如低血糖持续存在,涉及脑细胞功能受损,严重而持续时间长者,可发展成不可逆性损害,昏迷,直至死亡。
低血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空腹状态下胰岛素不适当分泌增多、高胰岛素血症如胰岛B细胞瘤自主分泌胰岛素且不被低血糖所抑制;磺脲类药物服量过度,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及外源性胰岛素过量应用。
2.餐后胰岛B细胞反应性分泌胰岛素过量如胃大部切除后进食富含单糖的流质饮食时,葡萄糖吸收太快,致餐后早期(2~3h)发生低血糖反应;2型糖尿病早期,特别是伴有肥胖者,B细胞反应延迟,胰岛素分泌峰落后于血糖高峰,发生餐后晚期(4~5h)低血糖反应。
3.胰岛素样活性物质增多如胰岛外肿瘤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4.胰岛素拮抗物质减少致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如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5.肝糖输出减少如肝炎、肝硬化、肝淤血和肝癌等致肝细胞广泛破坏,肝糖原贮存减少,糖异生减少;空腹饮酒(特别是肝病患者)时乙醇氧化成醋酸后,NADH/NAD+比值增加,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糖异生减少,致低血糖。
症状体征
一、症状
一、症状: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与血糖下降的速度、程度和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
低血糖首先兴奋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然后损害脑功能。
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且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反应性低下或缺如,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脑细胞功能损害。
1.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表现为饥饿、心慌、软弱、颤抖、出汗、皮肤苍白,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
这些反应具有“报警”作用。
2.脑功能障碍脑功能受损发生的部位先后顺序为皮质、皮质下中枢(基底节、下丘脑)、脑干(中脑、延髓)。
首先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感、头痛、易激动、思维迟钝、精神错乱,然后可出现痛觉过敏、阵挛和舞蹈样动作,瞳孔散大、癫痫样大发作,最后进入昏迷阶段:各种反射消失,瞳孔缩小,肌张力低下,呼吸减弱,血压下降。
如低血糖被及时纠正,则可依次序逆返恢复。
二、诊断:
1.确定低血糖根据Whipple三联征确定:
(1)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2)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或在短时间内较发作前有明显降低。
(3)供糖后症状很快缓解。
其中第2条必不可少。
2.低血糖病因诊断
(1)胰岛B细胞瘤:①症状:空腹低血糖反复发作,轻度肥胖。
②血糖:发作时血糖低于
2.8mmol/L(50mg/dl)。
如疑有胰岛细胞瘤而空腹血糖降低不明显时可作饥饿试验,即禁食12~18h 后约2/3患者血糖低于
3.3mmol/L(60mg/dl),禁食24~36h后几乎100%出现低血糖反应,且胰岛素不降低。
如禁食72h后血糖大于3.3mmol/L且无低血糖反应则可排除胰岛素瘤。
③胰岛素释放指数=空腹血胰岛素浓度(μU/ml)/空腹血糖浓度(mg/dl),正常值小于0.3,胰岛素瘤患者大于0.4,常大于1.0。
④胰岛素释放指数修正指数=胰岛素浓度(μU/ml)×100/[血糖浓度(mg/dl)-30],正常值小于50μU/mg,大于85μU/mg则提示本病。
⑤影像学检查:胰腺B超、CT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
⑥剖腹探查:胰岛素瘤多位于胰腺内,异位者极少。
84%为良性腺瘤,直径0.5~5cm,83%为单发,13%为多发。
瘤体多为灰色或紫红色,血供丰富,质软,瘤体切除后血糖于30min 内明显上升。
其他病理类型少见,如B细胞增生和B细胞癌,后者可发生肝门淋巴结和肝内转移。
(2)胰岛外肿瘤主要见于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如肝癌、胰腺癌、肾上腺癌、支气管肺癌、消化道类癌等。
其次是起源于间质组织的肿瘤,如纤维肉瘤、神经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经有关影像学及专科检查可确诊。
(3)其他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诊断见有关章节。
此外胃大部切除史、饮酒史、注射胰岛素及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史有助于相应低血糖的诊断。
2型糖尿病早期低血糖反应可通过延长时间的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
用药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包括控制低血糖症状和病因治疗两方面。
1.缓解低血糖症状轻者口服糖水或糖果即可缓解,重者需静脉注50%的葡萄糖40~80ml。
严重者需持续静滴5%~10%葡萄糖数天,必要时可加氢化可的松100~200mg/d,静滴,或胰升糖素1~2mg,肌注。
2.病因治疗胰岛素瘤经手术切除可根治。
如不能完全切除,可试用二氮嗪(氯苯甲噻二嗪) 100~200mg,2~3次/d,此外也可试用奥曲肽(octreotide)、苯妥英钠、普萘洛尔和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等,B细胞癌可试用链脲佐菌素,每次20~30mg/kg,每周2次,总剂量8~12g,此药肝肾毒性大,仅作为术后辅助化疗;胰岛外肿瘤则治疗原发病;严重肝病则治疗肝病为主;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补充糖皮质激素;胃大部切除者应少吃多餐,进食消化较慢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混合餐,避免含糖流质;乙醇性低血糖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过多,尤其是肝病患者不宜饮酒;早期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患者应控制饮食,禁食单糖类食品,主食应富含纤维类,必要时加用磺脲类药物,使胰岛素释放峰值提前。
2、预后
低血糖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和护理
一、预防
寻找致低血糖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同时消除致病因素能减轻和防止低血糖的发作。
对老年人用降糖药剂量需谨慎对长效磺酰脲类,尤其是格列本脲在应用时更应慎重。
低血糖早期症状不明显,当一旦发生,症状很严重,应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至少密切观察72小时,并不断监测血糖浓度。
及时调整治疗。
一、护理
1、运动时可随身携带食物,运动量不可过大,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当出现低血糖时应立即停止运动,服下随身携带的食物。
2、对瘫痪的病人要定时予以翻身,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无屑,不使用破损的便盆,按摩骨骼隆
突处并垫以气圈,以预防褥疮。
3、昏迷病人禁忌漱口,应行口腔护理。
并发病症
一、并发病症
可并发心律失常,脑萎缩、脑梗死等。
饮食保健
一、饮食
1、饮食应该力求均衡,最少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尿病患者同样的饮食原则),包括蔬菜、糙米、酪梨、魔芋、种子、核果、谷类、瘦肉、鱼、酸乳、生乳酪。
2、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
当血糖下降时,可将纤维与蛋白质食品合用(例如,麦麸饼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酱)。
吃新鲜苹果取代苹果酱,苹果中的纤维能抑制血糖的波动,也町加一杯果汁,以迅速提升血糖浓度
相关药品葡萄糖注射液500ml:25g/瓶国药准字H51020634¥59.00葡萄糖注射液20ml:10g/支国药准字H41020039¥5.00葡萄糖注射液250ml:12.5g/瓶国药准字H13022474¥1.00葡萄糖注射液
20ml:10g/瓶国药准字H20094104¥0.40“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必要时请及时去医院咨询更专业的医生咨询。